公共空间——从“城市住区”向“宜居社区”转型的纽带

合集下载

公共空间如何成为城市社交的纽带

公共空间如何成为城市社交的纽带

公共空间如何成为城市社交的纽带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忙中,公共空间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它们不仅是城市的物理构成部分,更是促进社交互动、增进社区凝聚力的重要场所。

那么,公共空间究竟是如何成为城市社交的纽带的呢?首先,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了相遇和交流的机会。

想象一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人们纷纷涌向公园。

孩子们在草地上嬉笑玩耍,年轻人坐在长椅上聊天,老年人悠闲地打着太极。

公园这个公共空间,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们在这里相聚,打破了彼此之间的隔阂。

同样,广场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

在傍晚时分,音乐响起,人们聚集在一起跳舞,周围的观众也会被这种欢乐的氛围所感染,加入到交流的行列中。

这些看似平常的场景,实则是公共空间促进社交的生动体现。

其次,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布局对社交互动起着关键作用。

一个好的公共空间应该具有开放性和可达性。

比如,宽敞的步道和无障碍设施,能够让人们轻松地进入和穿越空间,增加人与人之间相遇的概率。

同时,合理的功能分区也能够促进社交。

例如,将休闲区、运动区、儿童游乐区等有机结合,使得不同需求的人们能够在同一空间中各得其所,从而增加交流的可能性。

此外,公共空间中的座椅、亭子等设施的布置也很有讲究。

如果它们分布得当,能够为人们提供休息和交流的舒适场所,让人们更愿意停留,从而展开对话。

再者,公共空间举办的各种活动也是激发社交的重要因素。

城市中的集市、音乐节、文化展览等活动常常在公共空间中举行。

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他们因为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聚集在一起。

在集市上,人们可以品尝美食、购买特色商品,与摊主和其他顾客交流心得;在音乐节上,人们随着音乐的节奏一起摇摆,分享着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激情;在文化展览中,人们欣赏艺术作品,交流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让陌生人之间也能够建立起联系。

公共空间还能够培养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如何通过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的宜居性指标

如何通过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的宜居性指标

如何通过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的宜居性指标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代,城市的宜居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个宜居的城市不仅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就业机会,还需要有优质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城市的宜居性指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究竟如何通过公共空间来实现这一目标呢?首先,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是打造优质公共空间的基础。

在城市规划的初期,就应该充分考虑公共空间的布局和功能。

例如,将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均匀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以确保居民能够方便地到达。

同时,要注重公共空间与周边建筑、道路的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设计方面,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和使用习惯。

比如,公园的步道应该宽敞平坦,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行走;广场要有足够的休息设施,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停留空间。

其次,丰富公共空间的功能也是提升宜居性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公共空间往往只注重景观和休闲功能,而现代城市的公共空间应该更加多元化。

可以设置运动场地,满足人们健身的需求;打造文化艺术区域,举办各类展览和演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设立儿童游乐设施,为孩子们提供玩耍的天地。

此外,还可以规划一些商业区域,如小吃街、特色商店等,增加公共空间的活力和吸引力。

再者,良好的绿化和生态环境是公共空间不可或缺的要素。

绿化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在公共空间中种植多样化的植物,形成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

同时,可以引入生态理念,如建设雨水花园、湿地等,提高公共空间的生态效益。

另外,注重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打造清澈的溪流、湖泊等水景,为公共空间增添灵动之美。

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也是影响宜居性的关键因素。

加强公共空间的治安管理,安装监控设备,增加巡逻警力,让人们在公共空间中感到安心。

此外,要保持公共空间的整洁卫生,定期进行清扫和维护。

合理设置垃圾桶、公共厕所等设施,为人们提供便利。

在舒适性方面,要考虑到不同天气条件下的使用需求。

如何通过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宜居性

如何通过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宜居性

如何通过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宜居性在当今社会,城市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和经济指标的节节攀升,更在于能否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便捷、充满活力且具有人文关怀的生活环境。

而公共空间,作为城市中居民共同享有的区域,对于提升城市的宜居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共空间是城市的“客厅”,是人们交流、互动、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一个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的公共空间可以增强居民之间的社交联系,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比如,公园中的绿地和小径,为人们提供了散步、跑步、野餐的机会,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能够亲近自然,放松身心。

广场则是人们聚集、举办活动的地方,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日常的街头表演,都能为城市增添一份热闹和活力。

那么,如何通过公共空间来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呢?首先,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布局要合理。

在城市规划的初期,就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居民的需求,确保公共空间的分布均匀,让每个人都能够方便地享受到公共资源。

例如,在居民区附近建设小型公园和休闲广场,方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户外活动。

同时,要注重公共空间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使其成为城市整体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比如,将河道两岸打造为滨水公园,既提升了环境品质,又为居民提供了亲水的休闲空间。

其次,公共空间的功能要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休闲娱乐功能外,还应该具备文化、教育、体育等多种功能。

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展览馆等文化设施可以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

运动场地和健身设施则能够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

此外,还可以设置一些创意空间,如创意集市、涂鸦墙等,为年轻人提供展示才华和交流创意的平台。

再者,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注重人性化。

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人群的需求,设置无障碍通道、儿童游乐设施、老年人休息区等。

同时,公共设施的细节设计也至关重要,比如舒适的座椅、干净的卫生间、充足的照明等,都能提升居民在公共空间中的体验感。

此外,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也不容忽视,良好的空气质量、优美的景观绿化和安静的声环境能够让人们更加愿意停留和享受。

公共空间如何成为城市宜居性的重要因素

公共空间如何成为城市宜居性的重要因素

公共空间如何成为城市宜居性的重要因素在当今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宜居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共空间,简单来说,是指城市中供公众自由使用和活动的区域,如公园、广场、街道、河岸等。

这些空间不仅是城市的物理存在,更是人们社交、休闲、娱乐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首先,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机会。

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余,人们需要有地方能够放松身心。

一个美丽宜人的公园可以让人们散步、跑步、野餐,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清新空气。

广场上则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演出,吸引人们聚集在一起,丰富业余生活。

街道两旁的座椅和绿化,为行人提供了短暂休憩的场所,使他们在行走中也能感受到舒适和惬意。

其次,公共空间促进了社交互动和社区凝聚力的形成。

在公共空间中,人们有机会结识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思想,分享经验。

孩子们在公园中一起玩耍,结交新朋友;老年人在广场上聊天、下棋,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

这种社交互动有助于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城市更具人文关怀。

再者,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

树木、草地和水体等自然元素在公共空间中的存在,能够改善空气质量,调节城市气候,减少噪音污染。

它们还能吸收雨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降低洪水风险。

此外,公共空间中的生态景观还为城市中的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使城市生态系统更加平衡和稳定。

公共空间的设计和规划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宜居性。

一个好的公共空间应该具有良好的可达性,方便居民到达。

它应该与周边的建筑和交通设施有机结合,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同时,公共空间的布局要合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例如,为儿童设置专门的游乐区,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设施等。

此外,公共空间的安全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人们只有在感到安全的情况下,才会放心地在公共空间中活动。

这就需要加强治安管理,增加照明设施,确保公共空间的秩序良好。

公共空间如何成为社区交流的枢纽

公共空间如何成为社区交流的枢纽

公共空间如何成为社区交流的枢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社区公共空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一片物理上的场地,更是促进社区居民相互交流、增进邻里关系、培养社区凝聚力的关键所在。

那么,如何让公共空间真正成为社区交流的枢纽呢?首先,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至关重要。

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应该具有便利性和可达性。

这意味着它应该位于社区的中心位置或者居民容易到达的地方,无论是步行、骑车还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都能够方便抵达。

比如,在社区内设置一个中心广场,周围环绕着居民楼,让居民出门不远就能参与其中的活动。

同时,公共空间的布局要合理。

要有足够的开放空间,让人们能够自由地活动和交流,避免过于狭窄和拥挤。

比如设置宽敞的草坪、休闲步道等,为居民提供散步、慢跑和休憩的场所。

此外,还应该配备多样化的设施,满足不同年龄段和兴趣爱好的居民需求。

对于孩子们,可以有儿童游乐设施;对于年轻人,可以有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运动场地;对于老年人,则可以设置健身器材和休息长椅。

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也不容忽视。

良好的绿化和景观设计能够让人心情愉悦,增强居民在此停留和交流的意愿。

种植一些花草树木,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改善空气质量。

而且,保持公共空间的整洁和卫生是基本要求,定期的清洁和维护工作必不可少,让居民能够在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中交流互动。

除了硬件设施,公共空间中的活动组织也是促进交流的重要手段。

社区可以定期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如文化节、运动会、义卖活动等。

这些活动能够吸引居民走出家门,参与其中,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互动。

例如,举办一场社区厨艺大赛,让居民们展示自己的厨艺,分享美食制作的心得,在欢乐的氛围中拉近彼此的距离。

另外,鼓励居民自发组织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社区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资源,帮助居民实现他们的想法。

比如,有居民想组织一个读书俱乐部,社区可以提供场地和部分书籍;有人想举办一场音乐晚会,社区可以协助宣传和准备音响设备。

通过这些自发的活动,居民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同时也能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如何利用公共空间促进城市社会融合发展

如何利用公共空间促进城市社会融合发展

如何利用公共空间促进城市社会融合发展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促进社会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

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公共空间来推动城市社会的融合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中供公众自由使用和享受的空间,包括公园、广场、街道、图书馆、博物馆等。

这些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交流、互动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是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

要利用公共空间促进城市社会融合发展,合理的规划与设计至关重要。

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利益。

比如,为老年人和残疾人设置无障碍通道,为儿童提供专门的游乐设施,为年轻人打造富有活力的运动场地等。

同时,公共空间的布局应注重多样性和均衡性,避免出现某些区域公共空间过度集中,而另一些区域则严重匮乏的情况。

此外,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注重人性化和舒适性。

例如,合理安排座椅、遮阳设施和垃圾桶等,为人们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环境。

良好的照明和安全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这能让人们在公共空间中感到安心和放松。

一个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能够吸引不同背景的人们前来,增加他们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可能性。

丰富多样的活动也是利用公共空间促进社会融合的重要手段。

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可以共同合作,在公共空间举办各种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

比如,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音乐会、体育比赛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为不同群体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融合。

公共空间的管理和维护同样不可忽视。

保持公共空间的整洁、安全和有序,是吸引人们使用的基础。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公共空间的日常维护和监管。

同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公共空间的管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另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也能提升公共空间促进社会融合的效果。

利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为公共空间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平台。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获取公共空间的活动信息、预约场地、参与互动等。

公共空间如何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公共空间如何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公共空间如何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时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展现出其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

公共空间,简单来说,是指城市中供公众自由使用和享受的场所,如公园、广场、街道、河岸等。

这些空间不仅是人们日常活动和社交的场所,更是城市生态、社会和经济系统相互交融的节点。

从生态角度来看,公共空间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

公园和绿地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它们还能调节城市的微气候,减轻热岛效应。

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城市中的公园往往比周边的建筑区域温度更低,为居民提供了凉爽的休憩场所。

同时,公共空间中的水体,如河流、湖泊等,有助于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储存,减少洪水灾害的风险,并补充地下水资源。

此外,树木和植被能够降低噪音污染,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相对宁静的环境。

在社会方面,公共空间促进了社区的融合和居民之间的互动交流。

一个设计良好的广场或街道能够吸引人们走出家门,参与各种活动,增强邻里之间的联系和归属感。

人们可以在这里举办文化活动、集市、表演等,丰富城市的文化生活。

公共空间还为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和社会阶层的人们提供了平等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共享城市的资源和服务。

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儿童来说,公共空间是他们进行户外活动、锻炼身体和结交朋友的重要场所。

通过这些互动和交流,城市的社会凝聚力得到增强,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从经济角度分析,公共空间对城市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优质的公共空间能够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能够让人们对城市产生好感,愿意在这里工作、生活和创业。

其次,公共空间周边的商业往往能够受益于其带来的人流和消费需求。

例如,位于公园附近的咖啡馆、餐厅和零售店通常会有更多的顾客光顾。

此外,公共空间的建设和维护也能够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城市更新方案中的公共空间设计与社区发展

城市更新方案中的公共空间设计与社区发展

城市更新方案中的公共空间设计与社区发展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更新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城市更新旨在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社区的发展和公共空间的设计。

本文将探讨城市更新方案中的公共空间设计与社区发展的关系,并分析其在城市更新中的重要性。

一、城市更新的背景和意义城市更新是指为了改善城市的环境、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形象而进行的一系列综合性改造工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更新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城市更新可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城市更新具有重要的背景和意义。

二、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公共空间是城市更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城市居民进行社交、休闲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公共空间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良好的公共空间设计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功能和服务,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同时,公共空间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公共空间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三、公共空间设计与社区发展的关系公共空间设计与社区发展是相互关联的。

社区发展需要有好的公共空间设计作为支撑,而公共空间设计的好坏也会影响社区的发展。

首先,公共空间设计可以提供社区居民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

例如,公园、广场、图书馆等公共空间可以提供居民进行休闲、娱乐、学习等活动的场所,促进社区的文化建设和社交互动。

其次,公共空间设计可以提供社区居民进行身心健康活动的场所。

例如,健身房、游泳池等公共设施可以满足居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公共空间设计可以提供社区居民进行社区参与和公民行动的场所。

例如,社区中心、活动广场等公共设施可以促进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提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参与度。

因此,公共空间设计与社区发展密不可分。

四、公共空间设计在城市更新中的重要性城市更新需要考虑到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空间——从“城市住区”向“宜居社区”转型的纽带汪志雄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510290摘要:住区公共空间通常被定义为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如入口广场和小游园等;实际上,住区公共空间更是一种交往空间,广泛存在于住区的公共服务中心甚至是街道两侧等居民活动密集的场所,是为住区全体居民所共享,提供多元化、模糊化公共活动的复合空间。

本文通过浅析城市规划中住区与社区的概念,认为住区规划设计在当今以市场开发为主导的浪潮下,规划师应肩负起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增强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社会责任,更关注住区的非物质层面规划。

而创造无处不在的公共空间是重塑社区紧密邻里关系的重要物质抓手,是促进城市住区向宜居社区转型的纽带。

关键词:住区;社区;公共空间;社区公共服务;街道Abstract:The public space of residential quarter is usually defined as the outdoor space for people's daily life and social life of public use,such as entrance plaza and small garden;in fact,residential public space is a space for communication,widely exists in the community public service center and even places crowded street on both sides of the residents,is shared by all the residents living area,with a diversified,complex spatial fuzzy public activities. 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ity planning area and community living concept,tha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 in today's market development as the leading wave,planners shoul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for promoting city livable level,enhance the residents'sense of belonging and identity of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non-material aspects of planning and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residential area.Create ubiquitous public space is the important material gripper remodel community close neighbourhood relations, is to promote the city's residential area to livable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link.Key words:residential area;community;public space;public service;the street中图分类号:TL94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引言——迷失了的中国“社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与单位两级构造所形成的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逐渐松动,单位组织和非单位组织并存,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还会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被称为“后单位社会”。

在这一过程中,住区承担了单位功能弱化后外溢给社会的部分功能。

然而,在市场经济这双“无形的手”的推动下,住区作为人们在城市中居住的基本单元,已完全向单家独户、异国风情的“商品房”转型,试图通过各种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的手段来塑造优美的居住环境,用物质空间的好坏来衡量环境质量的优劣。

忽视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较少从如何促进居民交往、邻里关系构建和社会群体的自我组织等方面来考虑居住环境,采用了一种机械化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模式,对空间以外的领域缺乏认识。

2住区与社区——城市规划学科的概念辨析2.1居住区的城市规划学科概念与不足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以及在城市规划法律中的定义,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宅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有特定规模的概念——如3-5万人口、50-100公顷用地面积。

城市规划中的住区规划,虽然在原则上应包括物质与非物质两个组成部分,但物质规划一直是住区规划的核心,“见物不见人”,关注点是人的被普遍行为及其活动的场所,而非人群间的互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理性规划过程。

2.2社区的缘起及其主要特征社区发展作为一项有计划的工作,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美国社会学家法林顿1915年在《社区发展:将小城镇建成更加适宜生活和经营的地方》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社区发展的概念。

一般认为,“社区”一词是对应于英文“community”,而“community”所描述的社会群体的幅度很大,通常指一个地方社会单元(local community)。

中文“社区”一词所转译的主要是“地方社会单元”的含义。

尽管社会学及其它相关学科对“社区”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都少不了“社会群体”和“空间”角度的描述。

城市社区的主要特征如下:2.2.1高密度、异质性的生活单元迈入“后单位社会”,人口的高密度和异质性是城市人口聚居的显著特点,由于不同人群的教育程度、经济能力、职业、行业等方面的差异,社区内部的互动随社区类型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2.2.2理性化、功利化的社会关系异质性、人口的流动性和社会“信任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社区中的每个个体不可能与所有人都相识或有更深的交往,但每个个体又对他人有各种需要和依赖,使得个体或团体间的关系呈现理性化、功利化的特征。

3加强住区公共空间与社会交际网络的结合,重塑社区邻里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和商品经济、信息技术的多重作用下,人们对社区的归属感或场所依附感逐渐减弱,同时,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发展型社会阶段,对加大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力度、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社区功能网络结构的“关节和枢纽”,在促进邻里交往和场所文化展示、提高公共设施服务水平和居住生态环境品质等方面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是影响城市整体宜居水平的关键要素之一。

3.3.1突破道路通行功能,利用街道构建住区线性公共空间以上海苏家屯路旧住区改造为例,区内缺乏集中的公共开敞绿地,但苏家屯路的红线宽度远远大于周边其它道路,通过一系列手段使其形成了集行人过往、工作出入、健身活动、交往聊天和娱乐嬉戏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性社区公共交往场所。

(1)补充行道树、栽植乔木灌木,营造绿化景致。

强调乔木、灌木和草地的结合,形成不同的空间层次;(2)增设街头环境景观小品,美化原有的市政基础设施;(3)平整车行道路,加铺人行道地砖。

增设小区入口的无障碍设计。

(4)增添体育建设器材和街道家具,主要包括庭院灯、行道灯和休闲椅等。

该路段的改造,使苏家屯路被评为上海市十大景观道路之一,提升了周边居住区的环境品质,促进了地方社区的协调健康发展。

3.3.2城市新住区,促进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和公交站点复合布局国外社区公共中心呈现出功能多元化和空间集约化的特点,这些社区中心往往既是社区商业及社会服务中心,也是社区开展各种公共活动的开放空间,还是社区公共交通站点的所在地,功能的多元复合为社区公共中心带来了大量的人气,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同时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1)社区公共中心应更加注重各类社区公共服务资源的可达性和社会公平享有的权利,为社区公共中心带来人气和社会活动的集聚,最重要的是让低收入阶层公平地享有社会公共资源。

其主要布局原则有:1)结合公共交通枢纽进行布局,提高周边土地使用效率;2)结合社区级绿地进行布局,推动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升;3)围绕社区公共中心安排社区服务、老年公寓和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功能。

新加坡的社区公共活动中心结合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设施设计,内部设有巴刹(餐饮中心)、购物街道、影院、游乐场等,同时与广场、有盖步行系统(Linkway)和绿化联系起来,成为比单纯的商业中心更具生活色彩的社区公共空间。

3.3.3建设串联社区公共空间的社区绿道系统社区绿道系统是社区公共空间体系的一部分,不仅对区域自然环境保护,而且对建立社区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主要功能为:1)具备自然或人工的排水和雨洪控制功能。

2)为社区公共中心和社区公园等公共空间资源提供便捷的步行和非机动车联系;3)兼顾多种活动、多种交通方式的,充满生机与灵性的街道空间功能。

美国新泽西州Woodbridge社区通过设置联系社区公共中心、公园、娱乐设施、公共艺术品和宅间小路的绿道系统,增加居民相互交流与徒步出行的机会。

3.3.4见缝插针,由小见大,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基于对增加社区可识别性、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考虑,国外社区往往通过改善社区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推动社区个性化发展。

其主要措施有:1)从小型公共空间的营造入手,建设大量的“袖珍公园”;2)建立个性化的社区“迎宾路(gateway)”,设置本土化的行道树、统一的识别系统和街道家具;3)结合社区公共中心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艺术作品。

巴塞罗那采用从小型公共空间入手的“针灸法”,政府无需全面改造,只需扎入一个“针头”,将普通社区的废弃地、停车场改建为社区公园,大量的公共空间品质就得到了提升。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Stillwater市以建立富有“视觉感染力”的社区为目标,建立社区“迎宾路”,使社区具有明显的“进入”的感受。

4结语公共空间作为住区规划中城市政府可控可管的公共利益地区,应成为推动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承载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建设“宜居社区”的时代责任。

随着新型的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和逐步推广,将为居民营造一个经济繁荣、服务完善、环境优美以及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幸福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1]赵民,赵蔚.社区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1[2]曹晟,杜宁.上海苏家屯旧住区改造研究[J],理想空间,2008(27)[3]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等.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Z].广东省人民政府.2010.2[4]徐慧琼,叶育成.“适居适业”与“宜居宜业”并重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0公共空间——从“城市住区”向“宜居社区”转型的纽带作者:汪志雄作者单位: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刊名: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LiLun Yan Jiu年,卷(期):2013(19)本文链接:/Periodical_csjsllyj2013193859.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