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及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者:张亚萍魏红霞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2期张亚萍,魏红霞(安徽财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安徽合肥233030)摘要:马克思的宗教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他的宗教思想经历了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其后来的启蒙运动的洗礼,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等思想家的宗教思想。
马克思旨在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展开他的宗教批判,他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蕴合了人本主义思想,同时他也强调宗教的发展应当建立在实践基础上。
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深远现实影响,它有助于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现,有助于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宗教,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
关键词:马克思宗教思想;宗教异化;宗教批判;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A811:B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079-03一、马克思宗教思想的理论溯源马克思的宗教思想经历了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其后来的启蒙运动的洗礼。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提倡解放个性;鼓励学习优秀的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肯定人权,反对神权。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最主要的观点是“因信称义”,也就是告诉人们不需要信仰什么教皇教条,只要每个人心中充满信仰即可。
启蒙时代也是人们理性觉醒的时代,这时期的主题是高扬人性,崇尚理性,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几次运动给予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很大启示,同时也在不断引导着他的思想逐步成熟。
启蒙运动之后的宗教思想,尤其是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对马克思影响很大,然而马克思的宗教思想不断继承和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
费尔巴哈之所以不能真正揭示宗教的本质,主要是由于其历史唯心主义所致,费尔巴哈只是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他没有联系历史的进程,只是孤立片面的看待宗教,他没有看到宗教存在于社会实践中,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当代价值论文.doc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当代价值论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当代价值全文如下:从人本主义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的终极目标是消灭宗教,实现人的自由和彻底解放。
宗教消亡是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但宗教的自然消亡和人为消灭有着很大区别。
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对于中国宗教问题的处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理论实质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产生的社会现象。
它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属于文化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从人本主义出发,透彻地研究了宗教的起源、本质、功能及消亡等问题,形成了关于宗教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1.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颠倒的社会意识,在泛神论中和创世说中,是宗教创造了人类和万物,人类应该崇拜自然和神以满足自己身体和精神的需要。
事实上,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反之是人创造了宗教,恩格斯认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1];它是支配者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1]。
人把自己的力量、智慧、高贵、价值衡量尺度等品质和特点赋予这至高的善,也就是神;宗教的本质是人本质的对象化,神所表现的不过是人本质的彼岸性,是人一切美好和愿望的集中体现。
人在创造宗教的同时,将自己的美好愿望赋予在神的身上,以一种神圣的、虚幻的的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本真。
妄图通过宗教摆脱自然的枷锁和对现实的失望,得到解放和幸福,在这种超验的观念的引导下,人由此失去了对自我价值和自我力量的肯定,逐渐使神的本位代替了人的本位。
2.宗教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论是哪种宗教,最基本的特征是对神灵的崇拜,是对虚幻美好的向往。
作为人们观念上的东西的宗教,以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形式存在着,是由特定的物质条件即生产方式决定的,而神灵是虚幻的和超验的,是根本不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人文意蕴及当代价值

收稿日期:2006-11-16作者简介:贺彦凤(1974-),女,黑龙江青冈人,博士研究生,教师,从事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赵继伦(1955-),男,河北丰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文化哲学研究。
2007年第2期(总第135期)理 论 探 讨T HEO RET ICAL I NV EST IGA T IO N N o 2,2007General No 135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人文意蕴及当代价值贺彦凤1,2,赵继伦1(1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春,130024;2 牡丹江师范大学政法系,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摘 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解放和自由,对人的关怀是其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澄清了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对宗教批判指向了现实社会,唤醒了人的主体意识;批判了宗教的精神麻醉作用,确立了人的自由与解放。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所蕴涵的人文关怀对于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人文意蕴;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A 811.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07)02-0059-03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也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理论旨趣。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通过对宗教本质及功能的揭示,对宗教进行批判,最终导出了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这一最高目标。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在当代社会仍显示出其指导性、现实性和巨大的活力与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以人的历史背景和物质生活条件去说明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进而说明宗教的其他特征,反映出其人文意蕴的理论旨趣。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关于宗教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是这个现实世界的倒影,即 颠倒了的世界 [1]82。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对当代宗教信仰现象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对当代宗教信仰现象的解读宗教一直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于解读宗教信仰现象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角度对当代宗教信仰现象进行解读。
一、宗教信仰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对于存在的认识和表达,是人们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于自身存在与命运感受的一种反应。
宗教信仰以虔诚的方式崇拜某种超自然力量,通过宗教仪式、祭祀、祈祷等活动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寻求对自身存在和宇宙奥秘的解释。
在当代社会中,尽管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信仰提出了批判的观点,但宗教信仰并未消失,而是呈现出新的特点。
这主要是由于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平等、不公正以及精神寄托的缺失等社会问题所导致的。
二、宗教信仰与经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强调,宗教信仰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在当代社会中,全球化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现代化进程,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对宗教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宗教信仰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平等以及贫富差距的加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人们精神寄托的缺失。
因此,宗教信仰在这些地区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寻求心灵慰藉和安定的一种方式。
三、宗教信仰与社会问题在当代社会,宗教信仰现象与一些社会问题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地区的极端主义宗教团体的出现,不仅与经济贫困和教育程度低下有一定关系,更与当地政治不稳定和不公正的社会结构有密切关联。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认为,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虚幻的精神寄托,它能够暂时抚平人们心灵上的创伤和困惑,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只有通过改变社会结构和解决社会不公正问题,才能够真正减少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依赖。
四、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尽管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对于宗教信仰持有批判的态度,但它也认可宗教信仰在某些方面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他对宗教问题的观点和理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张,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是对阶级压迫和社会冲突的一种遮掩。
他对宗教问题的理论分析,对当代社会发展和价值观念的探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宗教观的基本理论出发,探析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宗教观的基本理论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
他认为宗教产生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表达。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宗教是对人类的苦难和压迫的一种寄托和逃避,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虚幻的理想化的表达。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宗教成为了对无产阶级压迫和剥削的一种遮掩和控制,成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一种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张要彻底消灭宗教,唤醒人们的觉悟,实现人类社会的解放和自由。
马克思宗教观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宗教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宗教问题更是成为了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马克思的宗教观不仅对理解各种宗教现象和社会现实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而且对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从对宗教现象的理性分析出发,马克思的宗教观有助于我们更加理性客观地认识各种宗教现象和社会现实。
马克思主张,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的一种反映。
宗教现象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和政治基础的支撑和推动。
对宗教现象的理性分析和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各种宗教现象的本质和特点,并且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社会现实的矛盾和问题。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马克思的宗教观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更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张,要实现人类社会的解放和自由,就必须唤醒人们的觉悟,消灭宗教,实现共产主义。
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其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有关于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宗教的社会作用、宗教的发展规律以及工人阶级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等几个方面。
这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结构体系。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该正确领会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来指导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真正做到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标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社会主义信仰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让人在物质以外找到生命的落脚点,宗教在信仰的天空中异常闪耀,整个世界,不管是纵观历史还是横观国外,我们都可以看到宗教的身影。
一切的存在都有合理性,那么信仰和信仰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对话?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又有什么样的内涵?a一、宗教的本质“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在异己的外部力量的压迫下产生并虚幻地反映这种力量的一种信仰和实践体系,是以信仰超人间力量的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观念情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和组织与制度构成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1]那么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宗教的本质是什么?第一种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一种意识的存在。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到:“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宗教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通俗地说,宗教就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扭曲的反映,宗教所包含的事物一切都源于人、源于这个客观存在的世界,宗教中无所不能的神的每一点特征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它的源点,神的虚幻性和合理性都存在着一种符合客观存在物的某些性质的逻辑性,因此归根结底宗教就是一种人的意识的存在。
第二种“鸦片说”。
宗教是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人们在宗教的控制下甘愿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境地,把幸福寄希望于诸如上帝的宽恕、死后的轮回之上,对今世的遭遇选择忍受,就如同鸦片,让人在其控制之下处于虚幻的安慰之中,在精神虚幻的享受中消耗着自己的肉体。
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宗教社会功能观及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宗教社会功能观及当代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和承担的政治使命出发,对宗教社会功能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认识。
这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正确观察、分析和认识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宗教政策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功能宗教有着极为复杂的社会功能,作为社会子系统,它不可避免地会对社会整体系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承担的政治使命出发,提出了宗教社会功能两重性的问题。
这对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正确认识宗教的社会功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宗教社会功能观的解析宗教社会功能观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承担的政治使命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的、历史的审视宗教的社会功能,认为宗教社会功能具有正负两重性,在阶级社会和压迫剥削制度下,宗教的社会负功能要大于正功能。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了宗教的社会正功能。
第一,宗教的内容来源于人,包含有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
马克思指出:“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1](P.1-2)恩格斯也指出:“只是由于一切宗教的内容是起源于人,它们才在某些地方还可求得人的尊敬;只有意识到,即使是最疯狂的迷信,其实也包含有人类本质的永恒规定性,尽管具有的形式已经是歪曲了的和走了样的。
”[2](P.520-521)“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P.666-667)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从“人学”的角度来看待宗教,把宗教性与人性联系在一起,强调宗教对人的关注、对人类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体系和社会理论,对于宗教观有着独特的态度。
尽管马克思本人对宗教持有批判的立场,但是马克思主义并非完全排斥宗教存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1.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根源在于人类对于现实的矛盾和不满。
宗教扮演着维护剥削阶级统治和社会不平等的角色,成为被统治者寄托希望和寻求安慰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指出,宗教作为一种幻觉,使人们迷失在虚幻的世界中,无法真正认识和改变现实社会的本质。
2. 宗教观与现代社会的变革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复杂作用。
宗教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心灵安抚、价值信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人在面对生活的困境和压力时,仍然寻求宗教的慰藉和支持。
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宗教仍然是社会团结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3. 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主张无神论与无宗教,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彻底消除宗教。
在实际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允许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和发展,只要宗教不干涉国家政权,不影响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权益的实现。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
4. 宗教观对社会进步的启示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态度,但是宗教观中所蕴含的道德伦理与人道精神对于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宗教观中的道德价值,如关爱他人、公义、勇气等。
5. 当代社会对于宗教的包容与尊重现代社会对宗教持有一种包容和尊重的态度。
多元化的宗教信仰为社会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
社会对于宗教的宽容并不意味着对于迷信和极端宗教活动的纵容,而是在法律框架下保障宗教信仰的自由,同时要求宗教与社会和谐共处。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
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态度,但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中,宗教仍然以多种形式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及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应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来观察宗教现象、分析宗教本质、处理宗教问题等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理论全面认识,而且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我国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制定宗教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内涵当代价值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化的19世纪中期的欧洲。
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在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观察宗教现象、分析宗教的本质、根源和社会作用、处理宗教问题等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它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一种开放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后经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宗教的社会根源、社会作用等的进一步论述和阐释,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关于宗教的一系列政策而臻于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包括基本理论结构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首先在基本理论方面主要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第一,关于宗教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
“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①“宗教从一开始就是超验性的意识,这种意识是从现实的力量中产生的。
”①后来恩格斯对这一界定作了补充,他认为宗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②由此观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生活过程在人们头脑中曲折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人类的社会生活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
第二,关于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完善为揭示和阐明宗教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
恩格斯通过对宗教的深入研究,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起源。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初期并没有宗教,只有当人们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并逐渐将自己与自然界分开,从而对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时,才产生关于自然现象的虚幻映像。
恩格斯指出,“宗教是在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
”③从这里可以看出,宗教是人们在生产力极端低下,对自身的自然和外部的自然极端无知的状况下产生的。
第三,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
宗教的社会功能具有双重性。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并不是是人类摆脱苦难,获得解放的现实途径和方法,它只不过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是“无情世界的心境”,归根到底是使人麻醉的“人民的鸦片”,对人类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但也不否认被压迫人民在历史的特定阶段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的事实,历史上人民群众也曾利用宗教来反抗剥削阶级的压迫和统治,但这是由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造成的。
中世纪时,宗教是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革命阶级要组织群众起来斗争,也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但到了革命成功以后,宗教就成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四,关于无神论思想。
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具体来说,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6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254页。
观和方法论作为哲学基础而形成的科学批判和彻底否定有神论宣扬的神的存在、灵魂不灭、来世幸福及其他鬼神迷信。
各种巫术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科学无神论发展的最高形态。
概言之,马克思认为,一切超自然的神、上帝、灵魂、鬼怪都是不存在的。
他反对基督教中以上帝为象征的一切有神论。
马克思战斗的无神论思想表明,“哲学并不隐瞒这一点,普罗米修斯承认道:老实说我痛恨所有的神。
这是哲学的自白,他自己的格言,借以表示它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
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
”①第五,关于宗教消亡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
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宗教既然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归于消亡。
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宗教是不可能消亡的,人们仍处于异己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支配之下,宗教反映事实的基础仍然存在。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彻底埋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政治制度并实现共产主义,宗教才会消亡,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只要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环境不断改变,人获得彻底解放,宗教必将随之消亡。
“如果这些群众曾经有过某些理论观念,如宗教,那么现在这些观念也早已被环境消灭了。
”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实践原则方面也有着丰富的内涵。
第一,宗教信仰权利自由。
马克思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情感需要应该给予满足,作为一种信仰活动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
“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可能满足自己的宗教需要,就像满足自己的肉体需要一样,不受警察干涉。
”③列宁也认为“任何人都有充分自由信仰任何宗教,或者不承认任何宗教,就是说,像通常任何一个社会主义者那样做一个无神论者。
在公民中间,完全不允许因为宗教信仰而产生权利不一样的现象。
”④第二,宗教信仰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
在现实生活中,在条件没有成熟之前还要正确对待宗教,承认宗教存在的合法性和现世性。
国家应该保障公民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承认一切公民有举行宗教仪式的自由;必须避免伤害教徒的宗教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9—19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
感情,禁止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对待教徒群众。
第三,宗教信仰是个人事情。
列宁指出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每个人不仅应该有相信随便哪种宗教的完全自由,而且应该有传布随便哪种宗教和改信宗教的完全自由。
哪一个官吏都管不着谁信的是什么教:这是个人的信仰问题,谁也管不着。
”①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组成是以马克思关于宗教问题的论述为核心和中心线索的、以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为补充的前后一脉相承、逻辑一致的理论体系。
在现实实践中,对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与其关于宗教的一般性理论是内在相通、一脉相承的。
首先,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无神论对神本主义的彻底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石,否则就无法解决在现实中经常遇到的“无神论”与“宗教信仰自由”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
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哥白尼的“日心说”为代表的科学发现和以科学、实验、工业为内容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为马克思的无神论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与无神论和宗教信仰自由观点是有机统一的。
马克思批判神本主义,提倡人本主义,而人的本体地位确立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但在人类彻底解放之前,又有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必要和可能。
因此,无论是坚持无神论,还是尊重和保障人的宗教信仰自由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
“不能把二者中的任一者加以绝对化,从而造成矛盾和悖论,无神论与宗教信仰自由的矛盾只有在以人为本的层面上才能得到解决。
”②其次,在人的解放途径和手段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一切宗教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只能起到鸦片的麻醉作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马克思认为,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人创造宗教的目的是为了求得幸福,从基督教创立那天开始就带有这种目的。
在科学不发达的传统社会,宗教充当着人解放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马克思认识到宗教给人的是一种虚假的幸福,强调是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6页。
宗教的负面功能和作用的有限性,并没有把宗教的本质定位于宗教的功能上。
他坚信现实的实践活动才是人解放的最有效的手段,赞扬现代工业化大生产对人解放的决定性作用。
他主张“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①要把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
最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人的彻底解放和宗教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运动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是一种最大的分工,而宗教正是这种分工的表现,它将随着人的彻底解放而消亡。
然而,“人的彻底解放、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②宗教的消亡同样是一个运动的过程,要根据现实的发展状态而不是人的主观愿望来决定。
在“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
”③这一方面说明,宗教的最终消亡是不可改变的历史命运,但它的消亡是有条件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人为规定的。
另一方面,作为非理性的、异化的宗教只有在理性、科学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明白而合理的条件下,才能被迫退出历史舞台。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当代价值当前,我国宗教信仰群众呈现扩大趋势,宗教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在国际、国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不断扩大,宗教的世俗化倾向不断发展,并且呈现出明显的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等特征。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宗教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现实地、发展地看待我国宗教问题的存在;坚持科学辩证的方法,辩证地看待我国宗教的社会作用;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根据转型期我国宗教特点做好宗教工作。
因此,我认为我国当前做好处理好宗教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