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类材料的审题立意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练习(含答案)

审题立意“千古文章意为先。
”审题立意,是考场作文写作第一关,是写作教学第一难。
审题不严谨周密,作文就会不符合题意,立意不深刻高远,文章就会平庸肤浅,难得考官青睐。
所以,在写作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仔细审题,精心立意。
一、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即时训练1(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请找出这则材料的关键句:请确立文章的立意:【思路点拨】这一试题承袭了2015年全国卷Ⅱ的比较模式——对三个风采人物大李、老王、小刘的比较,平行罗列了“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并要求“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这是所谓标准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
这道作文试题的引导语由两句话构成。
前一句是说语文学习、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后一句是说中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途径。
关键句在于后者。
题干要求考生“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考生应针对“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三条途径进行比较分析,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来谈。
题干标明“明确文体”,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有充分的自由度,但文体要鲜明。
题干中有“比较上述三条途径”和“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的写作任务指令,考生立意时不可忽视,要对上述三者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进行必要的权衡、比较,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2017

拨开云雾见彩虹,透过现象见本质——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出现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
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1.抓关键语句法即抓住所给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正确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关键语句要么是所给材料中议论性的语句,要么是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语句,要么是人与人或物与物之间的对话,要么是转折复句“但是”后面的分句。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 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
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
一天,他偶然看到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
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
“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保护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
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
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所给材料由两部分组成:前为叙事,后为评论。
关键语句是两句评论的话。
审题立意时就要抓住这两句评论的话,正确揣摩其含义,同意其看法就从正面立论,不同意其看法,就从反面立论,将自己的观点亮出来。
所给两句评论,角度不同,这就提醒考生写作该文可以有不同的立意角度:一是强调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二是要想有创造发明,就要重视细节,多观察多思考,处处留心,时时在意。
叙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主观能动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第三个工人热爱本职工作,把它看成是一种创造,
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进取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自然会成为有名的建筑师。我们可以从工作态度、兴趣,
热爱本职工作等方面提出论点,相信会是一篇好文章。
——立意(对工作要有积极认识,充满热爱,
富有责任感,积极进取,才能真正有所成)
学以致用1: 鞋厂派了两名推销员,一同飞往一个海岛开辟市场。刚一下飞机,他们就了解到所有岛民从来没有穿鞋的习惯。推销员甲心里凉了半截,立即向厂里发出电报:“这里没有市场, 预计他们的需求量为零!”推销员乙 却惊喜万分,也立即向厂里发了电报:“市场前景广阔,他们的需求量将从零开始。”
孩子 —— “它也很可爱” (肯定) ① 有拼命追求,勇于超越的精神 ②向强者学习,理应得到鼓励 ③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④ “东施效颦”未尝不可 辩证:既要有超越自我的勇气,又要 结合自身条件。
*
2找准关键词句,原因分析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本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坐前排”(对“前排”的理解不要狭隘)、“成功”,所以抓住这两个词语的逻辑关系组织成句 。
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
添加标题
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
添加标题
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争第一)
添加标题
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添加标题
二、从分析原因入手
2020年高考作文备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精致版)

参考立意:
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
(二)、第二类多个人物、对象对单一事件:在一则材料中出现多 类人物,他们的观点、行为等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
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entation and make it into a film to be used in a wider field
第四步,探究深意。从以上三步,故事,关键,因果都已经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 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 print the presentation and make it into a film to be used in a wider field 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 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 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 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 也很可爱啊!”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 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 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 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 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 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 影响。
浅谈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浅谈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发表时间:2017-11-02T14:43:25.517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7期作者:肖毓[导读] 本文主要探讨了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现状、原则和主要方法。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全州高级中学马玉生特级教师工作坊肖毓【摘要】叙事类材料作文是目前常见的新材料作文类型之一。
学生通过分析材料,抓住材料的主要内容,找到切入点,写出优秀的作文。
本文主要探讨了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现状、原则和主要方法。
【关键词】叙事;材料作文;身体;立意引言给材料写作文,一直是高中生写作文的常见方式。
目前,新材料作文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必然,学生根据新材料,学会审题立意,写出合适的作文,则成为高中作文教学的重点。
本文主要从叙事类材料作文教学中入手,探讨学生掌握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相关方法。
一、叙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现状叙事类作文首先要正确理解材料,对材料进行有效取舍和再加工,从而具备合适的立意。
立意的高低见证了学生的思想深度和知识掌握程度,同时也是成为优秀作文的前提。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正确的理解,并进行立意。
在叙事类作文教学中,这是最关键的。
由于叙事类作文的语言魅力很强,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因此必须要将作文写的吸引眼球。
这就需要结合材料内容,找到材料的主题,准确找到切入点。
目前,许多学生在进行叙事类作文写作的时候不会审题,抓不到关键点,对材料的主要内容认识不到位,或者只认定材料的某些细节是作文的主体,从而造成理解偏差。
还有一些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不根据材料立意,用天马行空的想法进行写作,甚至一度脱离材料本身,这样的立意必然是有问题的。
还有一些学生有很多想法,却无法进行取舍,在进行立意时不能做到果断、明确选择,以至于到了最后什么也没写出来,或者写作方向混乱,没有明确主题。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遵循叙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原则,掌握相关方法开展写作。
二、叙事类材料审题立意原则新材料作文是一种来源广泛的写作形式。
拨开云雾见日出——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
果 是什 么样 的呢?结 果可 以反映 主体 对
象行 为方式是 否正确 ,行 为 目的是否 恰
其实在 几 种作 文 类型 中都 有存在 ,审题 时审 出几个 角度几 种立 意 。 拿捏 不定 . 于
是脚踩 西瓜 皮 , 想到 哪写 到哪 , 一脚 滑 出
当 .还可 以清 晰地看 出情 感倾 向 以及命 题意图. 因此 , 事情结局 一定会 影 响对 整 则材 料 的理解。 4 、 探究直接原 因 任何事物 的产生 、 变 化和发 展。 都有 其内在和外在 的原 因。 因此 . 分 析材 料的 因 果联 系。 从原 因切入或 者 由果溯源 . 是行之 有效 的方法 。可 以这
有助于对材料的理解 , 有利于立意地
准确 。
意。脱离材料立意 , 这就是典型的。 无中
生有” 了。 3 、 心猿意马 , 东 扯 西扯 有些 学 生 生
3 、聚集 对象结 局
事情 发 生 了 . 结
主, 意 犹帅也 。 , 准确把握材 料内涵, 正确 审 题立 意 , 是 此 类 作文 的重 中之重 . 审题 立 意决 定 了思想 的高低 . 材料 的取舍 , 等级 的高 下 , 因此 。 教会 学生 掌握 新材料 作文 审题立意 的基本步 骤和 常用方法 . 是非 常
老 路” , 心有余悸 。 但“ 识字 与写字能力、 阅
激发 学生兴 趣 。 提 供形 象的 声音和 画面 。
开拓 学生 的视 野等 方面 的确 有着不 可替 助 手段 。 过 多地 让学 生 围绕着 多媒体转 ,
思 考和体 验 感悟 的 时间 .反而伤 害语 文
让学 生读 文 并畅 谈感 悟 。 让人 听 了 . 就 像
2022高考全国甲卷作文审题立意及 范文

具体行文,议论说理要体现出思辨性色彩,要能全面地看待“移用”“化用”“独创”三者之间的关系,还要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思考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论述要全面深刻,不要在作文中呈现出一种厚此薄彼,或者非此及彼的简单化思维。“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其实就是提醒考生不要泛泛地议论,要有真实的有个性的见解,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应是有“我”之文。
创新为深层,唯有向深层发展,方能迈步未来。“翼然”“泻玉”两个题名固然不错,但相较之下“沁芳”更为新雅,既不落俗套,点出了花木映水 佳境;也思虑周全,契合了元妃省亲之事。活用“沁”“芳”二字,便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在传承中锐意创新,美好未来在前方。故宫,不止步于传统的展示,勇于寻求创新,与现代科技互联网深度融合,积极展现自身的文化魅力。现在故宫已向腾讯平台开放了很多展品,比如《十二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海错图》……故宫的创新不仅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更是使无数人自发成为传承者。罗兴连曾说:“古老传统文化如果不走向现代生活,那它就永远只是停留在故纸堆中的一堆符号而已。”我们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在传承中锐意创新。
2022高考全国甲卷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记叙文指导之审题与立意1

记叙文指导之审题与立意1记叙文指导之审题与立意1蝶恋花七年级作文训练之一——记叙文的审题与立意教学时间:4月2日第六周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会审题与立意,使记叙文“符合题意与文体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确”。
教学重点:学会审题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立意,尽量使立意较高教学过程:一、导入:记叙文的审题与立意的要求与议论文大致相同,但由于文体不同,又各有特点:记叙文的文体样式多于议论文,如写人、叙事、抒情的散文,小小说、剧本等;其立意或显或隐;由于构思选材时多用形象思维,其思想感情倾向有时难于把握。
所以,本次训练重点是审题要准确,中心要正确。
二、审题:要求:“进门——登堂——入室”。
换言之,“正确——独特——深刻”。
徘徊大门,只知皮毛(正确);登得厅堂,必有发现(己见);入于内室,方见实质(深刻)。
具体做法:先符合题意。
若是话题作文,则围绕话题立意。
若是命题作文,则分清类型,题目即观点,铺展成文即可;题目为论题,确立自己观点;比喻类比型,联想社会人生。
再选择角度。
话题作文,角度众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一点深入即可;命题作文,就自己初步形成的观点问几个“为什么”,找出答案,从中确立的新观点便有了新意。
如还有余力(时间),便可入室详察,无论何种文体,都对已经有新意的观点再作深究,从两个角度去想:“为什么”、“还有什么可补充的吗?”,往往,“别样的风景”会扑面而来。
以命题作文“打开另一扇窗”为例。
入门者只空谈“打开另一扇窗能有新的发现”,登堂者会把另一扇窗的内容具体化,入室者则想着从这一扇窗和另一扇窗的比较中探出新意和深意。
从这个意义上讲,审题工作岂不是打开一扇扇新的窗口吗?三、立意方法:1、命题记叙文的立意方法:大中取小法:如《追求》,从字面上看,题目很虚很大,审题立意时不知如何下手,这类题目就要从小处来写,可以写一个老教师的追求,一个普通工人的追求,一个边防战士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总之,各种典型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类材料的审题立意叙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及作文评讲一、叙事类材料作文材料类型根据材料中的涉及的人物、对象、事件等关键要素,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类,单一人物、对象对单一事件;第二类多个人物、对象对单一事件;第三类,多则材料,多个人物、多个对象对多个事件。
二、立意方法详解1.第一类,单一人物、对象对单一事件。
这类材料一般里面只有一个人(或一类人),一个对象(事或物),只讲述一个故事。
故事有起因、经过和结局。
这类故事或来源于现实生活,时政新闻,或来源于寓言故事。
出题者的目的就是让考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从这个故事中得出比较深刻的认识。
具体方法有四步:第一步,概括事件;第二步,抓关键句;第三步,由果溯因;第四步,探究深意。
例:2013年高考江苏卷作文材料。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
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
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
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
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
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审题立意过程:第一步,概括事件:探险人员在山洞中点燃蜡烛,发现大量大蝴蝶,虽然屏住呼吸,放慢脚步,但数日后再去则发现蝴蝶已退到山洞深处。
第二步,抓关键句: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第三步,由过溯因。
大蝴蝶为何会退到山洞的深处?虽然探险者出于对蝴蝶的爱护而离开但蝴蝶还是对人类不信任。
第四步,探究深意。
从以上三步,故事、关键、因果都已经渐渐清晰,是要反映人与环境的问题,人与自然的问题。
所以可以立意为:对自然应有人文大爱,关爱自然哪怕是微小的蝴蝶,给他们生存空间;保护小生灵,保护生态资源;倡导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如果不从这么四步出发,有些同学可能就会抓住“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来立意为人类懂得关爱动物。
或者抓住“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立意为细节影响大局,细节决定成败等。
这些立意都是没有抓住整个事件的关键核心。
2.第二类多个人物、对象对单一事件:在一则材料中出现多类人物,他们的观点、行为等不同。
主体事件只有一个。
具体做法为:第一步,找出有效对象。
第二步,概括有效对象的行为。
第三步,分析其行为所体现的内涵并分对象立意。
例:2006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第一步,本材料涉及哪些对象?哪些是主要的?通读材料发现有乌鸦、牧羊人、小孩、老鹰、小羊;分析后发现老鹰和小羊不是主要对象。
第二步,这些主要对象都有哪些行为(抓关键句)①乌鸦:模仿老鹰抓小羊,结果被牧羊人抓住。
②牧羊人:对乌鸦行为进行评价:它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
③孩子:说乌鸦也很可爱。
第三步,分析行为的内涵并分对象立意。
①乌鸦;要自知之明,正确认识自己;②牧羊人:不能盲目机械模仿、照搬;③孩子:敢于尝试,拼命追求理想的精神。
这类材料分析,只有通过分对象立意,才能准确把握,并确定出自己最佳立意角度。
3.多则材料多个故事对同一主题。
材料中出现多则材料,粗略一看发现,材料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内容很庞杂。
需要采用的方法是:第一步,概括每则材料故事梗概,特别一提的是,很多考生总认为这个步骤是多余的,其实概括主要故事的过程就是把握核心人物和事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自然的把那些无关东西去掉,让立意能切中而不偏颇。
第二步,寻找异同,认真对比两则材料,看看有什么异同点。
第三步,由果溯因。
例:2011年重庆卷材料一:香港大学的校工袁苏妹没有上过大学,不知道什么是院士,也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44年如一日,用心,用情为学生做饭、扫地,深深地感动了学生,学生说“她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2009年9月,香港大学授予她“荣誉院士”,称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材料二:巫溪县乡村教师赵世术20年独守讲台,13年残体支撑,在大山深处点燃知识的火把,照亮了小村里一代代渴求的眼睛。
他在33年间延展自己的爱心,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在春天发芽。
他因“师魂灿烂”而被评为2010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之一。
第一步,概括故事梗概,第一则:校工袁苏妹44年如一日,用心用情为学生做饭,被誉为“荣誉院士”,第二则:乡村教师赵世术,20年独守讲台,被评为“感动重庆”人物之一。
第二步,寻找异同,认真对比材料发现两则材料:人物都在学校,都对自己的工作数十年的坚守;都用有爱心的在做事,为自己的工作倾注了情感;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平凡的事情,最后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第三步,由果溯因,袁苏妹为什么会被评为“荣誉院士”?赵世术为什么会被评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之一?经过分析后会发现两人的成功都与他们的共同品质有关。
于是就可以立意为:为事业倾注感情,对事业情有独钟;平凡的事情认真做好也会成就伟大(平凡与伟大)。
三、本次作文的审题立意1.原题回放每天5 点起床,晚上12 点休息。
32 岁的谭超是烟台大学一个快递代理点的快递员。
他还有一个身份——延边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白天送快递,晚上一头扎进文献堆,在厚厚的史料中探究古代东北亚历史问题。
现在,他成为这个快递点的老板,被誉为国内学历最高的“博士快递哥”。
每年,北京大学保安队都有20 余名保安,通过工休时间自学和免费旁听北大课程考进大学。
17 年来,北大保安队共走出了300 多名大学生。
这些保安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中有的取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考上了北大;还有的考上了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毕业后当上了大学教授。
这两则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发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2.思路解说先找出概括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再通过对比材料的异同点找准立意。
两则材料都谈的是人生规划选择问题。
材料一的故事概括为博士生谭超边做快递员,边学习。
材料二的故事概括为北大保安通过自身勤奋努力考取大学。
首先,从故事本身来看,二者都提到了学历与工作。
就事论事,保安可以考大学,博士生为什么不能做快递员呢?职业无贵贱,任何工作都可以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
社会发展了,职业的选择是多元化的,并不一定要学以致用。
北大屠夫陆步轩,耶鲁高材生秦玥飞,清华网红主播他们都是高学历人才,在平凡的工作中作出不凡的成绩。
反之,起点低的北大保安,也没有囿于自己的工作与身份,完成了美丽的逆袭。
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提炼观点:职业无贵贱,每一份工作都可以是施展才华追求梦想的平台。
其次,分析谭超和北大保安作出不同选择的原因。
材料一:博士谭超现阶段身份是快递点老板,作为在读博士生,谭超需要支付教育的费用,又要承担家庭的压力,他的这种选择让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之间找到了暂时的平衡,既减轻了经济压力,又没有放弃学习;既兼顾了眼前的现实,又没有停下追求未来的脚步。
我们找文中对谭超的描述关键句“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12点休息”“白天送快递,晚上一头扎进文献堆,在厚厚的史料中探究古代东北亚历史问题”。
从材料来看,并未对谭超的选择持贬低态度,反而肯定他的踏实工作、勤奋学习。
材料二:北大保安通过自学或旁听考进大学的故事非常励志,他们之所以能考上大学是因为没有局限于保安身份这个现实,在做保安的时候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真正诠释了“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文中对这些保安的描述语句为“这些保安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中有的取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考上北大”。
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提炼观点:立足现实,追求远大理想。
特别提醒: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需要整体阅读,不能只就枝叶末节立意。
还有一些同学受上次漫画作文“楼梯?电梯?”的影响提炼观点谈选择,如:择佳径,成大事。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相时而动,相机而动,理智的选择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可是谭超和北大保安他们做出的选择并不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材料中描述的重点在他们不苟且于现实,努力追求梦想。
3.参考标题《何处不能展才华》《泥潭上方有星空》《贫瘠的土地上,让梦想起舞》《向往远方,风雨兼程》《现实折不断理想的翅膀》《左手人间烟火,右手学海书山》《心有远方,自不甘于苟且》《抬头是山,路在脚下》《勿以职业论英雄》《英雄何必问出处》《现实之上,踮起梦的脚尖》4.优秀作文现实之上,踮起梦的脚尖梁姝昕谁说为生计奔波的生命没有沉静厚重的领土?快递哥的生活中,也有一个历史悠长的国度。
谁说漂泊在城市,卑微的理想没有光芒的折射?北大保安用纯粹的步伐跨越了生活的界限。
现实之上,踮起梦的脚尖,充盈的生命高于生活的局限。
生命的价值并没有限制——只是大多数人习惯于画地为牢。
出生的家庭,成长的路途,社会的角色……我们似乎被这个世界定义了。
在界限之中,我们将目所能及之处,默认为界限的边缘,不可逾越,亦不可触碰。
其实在视野的极限之外,还有一片更加辽远深邃的天空:只要你肯在低洼泥泞中向上攀登,向远张望。
著名钢琴家贝楚齐亚尼,身高仅一米,在去世前说:“如果我高大,那么是矮小成全的。
”现实的制约固然存在,但手中命运的钥匙,可以指向无数种可能,将现实视作天空的阶梯,那么灵魂将在空中自由舒展,带领卑微的你领略高处的奇景;将现实视作目光的极限,那么日复一日生活的公式,会在辗转中消磨梦想的棱角。
如果矮小,如果平凡,那将成为你追寻有尊严地站直,与畏惧的发光的全部理由,因为真正的命运与灵魂本无价值的限制。
踮起梦的脚尖,并非腾跃一番就能扶摇而上九万里,它需要最质朴的初衷,与最虔诚的步伐。
试问,快递哥孜孜不倦的背后,是汲汲于获得学历的愿望吗?试问,成为大学教授的保安,是在一夜之间获取高深的知识吗?所谓改变现实,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现实,那么要改变生命,亦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命。
史铁生说:“真正的皈依不是某个地点,而是在路上。
”生命正是这样的一次皈依的旅程,快递哥之所以成为博士,保安之所以改写命运,是因为皈依不是他们人生的目的,而是他们心中的故乡。
没有价值限制的生命,需要你用崇高的理想充盈。
否则,“超越现实”只能是一次哗众取宠的、喧嚣的狂欢。
唯有用虔诚的步伐行走,才能抵达自由的彼岸。
“每个人生来就是君王,只是大多数都流落而已。
”诗人王尔德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