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7上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

合集下载

专题01《论语》十二章(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1《论语》十二章(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1 《论语》十二章(一)(2023·上海浦东新·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温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丙】元好问列传(节选)好问字裕之,七岁能诗,年十有四,从陵川郝晋卿学,不事举业①。

淹贯②经传百家,六年而业成。

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

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

…… 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③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己所当任。

时金国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乃言于张,愿为撰述,既而为乐夔所阻而止。

好问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④而不传。

”乃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

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遮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

(节选自《金史》,有删减)【注释】①举业:指科举时代专为应试的诗文、学业。

②淹贯:深通广晓。

③金源氏:指金国。

④泯:灭,尽。

1.【甲】文出自儒家经典著作《___________》,【乙】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主人日再食.( )(2)因名.曰《野史》 (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的画线句。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根据以上作品内容,完成表格。

5.【甲】文孔子对“不义而富且贵”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乙】文中面对同舍生。

专题01 《论语》12章(七上)(原卷版)-初中文言文阅读中考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

专题01 《论语》12章(七上)(原卷版)-初中文言文阅读中考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

专题01 《论语》12章(七上)一、文言文阅读(共13题)1.(黄冈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⑥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不亦说乎________ ②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③不日进则日退________ ④若既不出户________(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3)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共同之处:________不同之处:________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宰予①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②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公冶长》)【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阅读题

《论语》十二章阅读题

一《论语》十二章基础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5)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6)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7)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8)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9)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10)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爱,爱好(12)曲肱而枕之肱:胳膊(13)于我如浮云于:介词,对,对于(14)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15)三军可夺帅也夺:改变(16)博学而笃志笃:坚定(17)切问而近思切:恳切(18)仁在其中矣仁:仁德2.解释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

(1)而:学而时习之(连词,表承接) 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递进)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 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做)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二《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两则《论语》,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A达官显贵地位优越 B洛阳纸贵价格高C物以稀为贵珍贵 D春雨贵如油珍贵2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B)A蔬菜米饭冷水,弯臂枕书苦读,读书的快乐是人生至乐。

B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

《论语十二章、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注释、翻译、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期中前古文】

《论语十二章、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注释、翻译、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期中前古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中前古文习题带答案目录:(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习题(二)第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一)、《咏雪》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3、【文义】文章的义理。

4、【俄而】不久,一会儿。

5、【骤】急。

6、【何所似】像什么。

7、【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8、【未若】不如,不及。

9、【因风】乘风。

【因】,趁、乘。

10、【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

【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二)、《陈太丘与友期》1、【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2、【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4、【乃】才。

5、【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7、【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8、【引】拉,牵拉。

9、【顾】回头看。

二、重点句子翻译: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文。

2、白雪纷纷何所似?翻译: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4、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6、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7、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8、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9、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三、课内简答题:1、《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最新部编版七上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有答案)

最新部编版七上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有答案)

七上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训练《陈太丘与友期》对比阅读一、(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①虞人:侍卫。

1.解释加点词语解释(4分)陈太丘与友期.行去后乃.至天又雨.,公将焉之是.日,饮酒乐2..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①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3.(甲) (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解释下列词语。

(4分)过中不至.尊君..在不?孤往者尝为.邺令孔子亦不师.周公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阅读分析理解问答题与理解性默写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阅读分析理解问答题与理解性默写汇总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阅读分析问答题与理解性默写汇总一、阅读分析问答:1.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2.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则,阐述了学习的三种态度,其中哪种学习态度最重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2分)最重要的学习态度是以学习为快乐。

6.谈谈你对“吾日三省吾身”的理解。

这句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这是一种严于律己、敢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和求学方面得到提高。

7.用自己的话表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在温习旧的知识中并有所发现,才能达到融会贯通。

8.赏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不义”得来的“富贵”比喻为“浮云”,生动形象。

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追求富贵,也含有自警意味,要不慕富贵,淡泊名利。

9.“贤哉,回也!”是孔子对颜回的赞誉之词。

这一则孔子所举的事例中,能体现颜回怎样的品质?体现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明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10.请从“学习”和“修养”两方面,在文中选一句,写出对你的启示。

11.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体会。

12.如果从文中句子中选出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1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理解。

14.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课文中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

15.简要概括各章内容第一章:阐述学习知识的方法和修养方面的宽以待人与忠实守信。

第二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一)【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算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子贡①问政②。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节选自《论语·颜渊》)【注释】①子贡:孔子的弟子。

②政:治理国家的方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吾日三省吾身省:(2)人不堪其忧堪:(3)民信之矣信:(4)自古皆有死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3.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简要阐述。

4.【甲】【乙】两文都强调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注释]①行部:巡视州郡。

②西河美楼: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史。

【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一语文】第13讲 《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教案

【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一语文】第13讲 《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教案
学而时习之:代学过的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学问和知识。
曲肱而枕之:代胳膊。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三人的有点和长处。
②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
于我如浮云:对于。
③其
人不堪其忧:他的,代词,代颜回。
乐亦在其中矣:它的,代词,代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代词,代前面提到的三人。
④而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转折,可是、但是、却。
【解析】(1)注意①说是通假字,通“悦” 愉快。
(2)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如:罔,迷惑。殆,疑惑。
(3)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根据所选的句子的意思来谈启示,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即可。
(今)彼此友好的人。
君子:(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对别人的尊称。
可以:(古)两个词。可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三:(古)表示多,虚指。
(今)表示确数。
罔:(古)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
(今)蒙蔽,没有。
殆:(古)有害。
(今)危险。
疏:(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4)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都很敬仰他。
【解析】(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A项中的“说”前者读“yuè”,通“悦”,意思为“愉快”;后者意思为“讲,谈论,叙述”。B项中两个“虽”前者是“虽然”的意思;后者是“即使”的意思。C项中两个“则”前者是连词,可译为“就”或不译;后者表示假设,是“如果”的意思。D项中两个“其”都是代词,代指“他的”。因此本题选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
一、
令狐采学
二、【甲】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述而》)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
【乙】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季氏》)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子张》)
(子夏说:“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

谅,诚信。

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

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

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

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

亡,同“无”。

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2)可谓好学也已矣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二、【甲】(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为政》)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解】①敧(qī):倾斜。

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哪里,怎么。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4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闻宥座器(4)满则覆
2.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

(4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3.【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句子(1)和[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_________方面的问题;[甲]的第(2)句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___与_________应该相结合。

(2分)
三、【甲】《论语十二章》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李生论善学》)
【注释】①还:同“旋”,掉转身。

②故:特意。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⑴不亦说乎?⑵李生说之曰⑶莫逾自厌⑷王生益愠
2.下列句中的“之”与“夫君子之行”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学而时习之
B.学者之大忌
C. 择善而从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学而/不思则罔
B. 可以为师/矣
C. 盖/学贵善思
D. 请铭之坐/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5.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

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