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7上文言文《穿井得一人》对比阅读

合集下载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翻译、简答、阅读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翻译、简答、阅读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穿井得一人》3、【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4、【及】待,等到。

5、【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5、【道】讲述。

6、【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7、【对】应答,回答。

9、【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杞人忧天》11、【亡】无,没有。

13、【晓】告知,开导。

14、【积气】聚积的气体。

15、【若】你。

16、【行止】行动,活动。

17、【奈何】为何,为什么。

18、【只使】纵使,即使。

19、【中伤】伤害。

20、【积块】聚积的土块。

21、【四虚】四方。

22、【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23、【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舍】,同“释”,解除、消除。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身亡.所寄/亡.处亡.气:通假字,通“无”,无,没有。

②其人舍.然大喜:通假字,舍通“释”,解除、消除。

③及.其家穿井:古今异义,古义:待,等到;今义:连词,和。

④丁氏对.曰:古今异义,古义:应答,回答;义:正确。

⑤穿.井得一人:古今异义,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⑥国.人道之:古今异义,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⑨国人道.之:古今异义,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⑩闻.之于宋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这里使知道。

⑪奈何..忧其坏?:固定用法,为何,为什么。

..忧崩坠乎?奈何⑫奈.地坏何.?:固定用法,奈……何:固定用法,对……怎么样,怎么办。

2、一词多义:之:①有闻而传之曰:代词,代这件事。

②国人道之:代词,代这件事。

③闻之于宋君:代词,代这件事。

④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代这件事。

⑤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⑥求闻之若此: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⑦又有忧彼之所忧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⑧因往晓之:代词,代杞国人。

部编版 《穿井得一人》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七年级

部编版 《穿井得一人》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七年级

比较阅读5 穿井得一人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家无井而出溉汲汲:从井里取水B.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C.国人道之道:道理D.丁氏对曰对:应答,回答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宋之.丁氏夫君子之.行B.有闻而.传之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其一犬坐于.前D.求闻之若.此若.屈伸呼吸3.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B.对待“穿井得一人”的传闻,国人都很理智,没有相信。

C.《穿井得一人》是一则寓言,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

D.这则寓言告诫我们,对待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

【答案】1.C2.A3.B【分析】1.C.句意: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

道,谈论。

故选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助词,的\助词,的;B.表顺承,可不译\表转折,却;C.介词,对,向\介词,在;D.像\代词,你;故选A。

3.B.根据“国人道之”可知国人都相信了这件事,才会互相谈论。

故选B。

【点睛】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比较阅读5 穿井得一人——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金牌阅读之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5 穿井得一人——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金牌阅读之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5.穿井得一人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面画线的词语。

..........(.1.).常一人...居.外.(.).(.2.).及.其家穿井....(.).(.3.)国人...道.之.(.).【答案】..述.。

.....(.1.)住..、讲..。

.(.2.)等到...。

.(.3.)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释义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为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注意“及”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答案】....................(.1.)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

(.2.)如果像这样(以讹传讹),还不如什么都没有听说的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2021年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题(五)(期末复习)含解析

2021年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题(五)(期末复习)含解析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状元之路之每日一练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题(五)(期末复习)典例在线【2019年浙江初一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今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乙)犀怪余乡延溪①有石犀牛,其来颇久。

近岁居民艺②。

麦,被邻夜食几尽。

牛主惧其讼己,乃故言曰:“早见石犀牛汗如喘,又口有余青,食邻麦者,殆是乎?”众皆信然,谓石犀岁久成怪,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嗟夫,邻牛食麦,石犀受击。

石犀之形,以一击坏,而名亦以众口神。

凡事何可不揆诸理?【注】①延溪:地名,在湖南桃源东。

②艺:种植。

(选自《雪涛小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________(2)闻.之于宋君________(3)乃故.言曰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食邻麦者,殆是乎?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2处)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4.甲、乙两文讲述了一个类似的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1)等到。

(2)使……听到。

(3)故意。

2.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3.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4.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

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

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

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2024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06_穿井得一人

2024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06_穿井得一人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2023·上海宝山·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工之侨献琴工之侨得良桐焉,斫①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②。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③。

使.国工④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⑤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选自《郁离子》,有删改)【注释】①斫:欧断。

②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

③太常:祭祀礼乐的官署。

④国工:这里指乐师,与下文“乐官”相同。

⑤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

窾,同“款”。

1.【甲】文选自《________》一书,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同一出处的作品还有《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及.其家穿井( )(2)使.国工视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中,面对“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消息,宋君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面对“献琴被拒”的结果,工之侨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下列对两则寓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传播范围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B.【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处理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文言现象、翻译、阅读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文言现象、翻译、阅读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班级:姓名: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身亡.所寄/亡.处亡.气:通假字,通“无”,无,没有。

②其人舍.然大喜:通假字,舍通“释”,解除、消除。

③及.其家穿井:古今异义,古义:待,等到;今义:连词,和。

④丁氏对.曰:古今异义,古义:应答,回答;义:正确。

⑤穿.井得一人:古今异义,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⑨国人道.之:古今异义,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⑩闻.之于宋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这里使知道。

⑪奈何..忧其坏?:固定用法,为何,为什么。

..忧崩坠乎?奈何⑫奈.地坏何.?:固定用法,奈……何:固定用法,对……怎么样,怎么办。

2、一词多义:之:①有闻而传之曰:代词,代这件事。

②国人道之:代词,代这件事。

③闻之于宋君:代词,代这件事。

④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代这件事。

⑤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⑥求闻之若此: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⑦又有忧彼之所忧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⑧因往晓之:代词,代杞国人。

⑨晓之者:代词,代杞国人。

⑩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结构助词,的。

舍:①太丘舍去:舍弃。

②其人舍然大喜:舍通“释”,解除、消除。

若:①若屈伸呼吸:你。

②未若柳絮闲风起:像,如。

其: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

②其人曰:代词,那。

③何忧其坏:代词,它。

于: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

闻①有闻而传之者:知道、听说。

②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③求闻之若此:消息。

④不若无闻也:知道、听说。

3、判断文言特殊句式:①闻之于宋君:被动句,“于”表被动。

译为:被宋君听到了。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判断句+倒装句(状语后置),翻译: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③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倒装句,状语后置。

④告人曰:省略句,省略主语。

(丁氏)告人曰。

二、重点句子翻译: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人》选择、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24课】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人》选择、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24课】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求闻之若此 B.不若无闻也C.若屈伸呼吸D.未若柳絮因风起2、下列句中“闻”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不若无闻也B.有闻而传之者C.闻之于宋君D.闻之,欣然规往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宋之丁氏B.国人道之C.闻之于宋君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A.至于负者歌于途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C.非得一人于井中也D.闻之于宋君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尊君在不 B.身亡所寄C.其人舍然大喜D.因往晓之。

6、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宋之丁氏B.又数刀毙之。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D.得一人之使7、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可以..讲论文义..为师矣 B. 与儿女C.其人舍然大喜.... D.亦不能有所中伤8、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亡:同“无”,没有)B.奈何..忧崩坠乎?(奈何:为何,为什么)C.若.屈伸呼吸(若:假如)D.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伤害)9、下列加点词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人舍.然大喜太丘舍.去B.日.月星宿吾日.三省吾身C.终日在天中行止.止.增笑耳D.因往晓之.求闻之.若此10、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A.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地,积块耳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D.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11、对《穿井得一人》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12、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许多科幻书对地球的前景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并非杞人忧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科幻书中所描绘的情景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

【精编】部编语文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答案在最后)1

【精编】部编语文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答案在最后)1

部编语文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答案在最后)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和《王冕读书》完成下面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乙】《王冕读书》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①,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②复如初。

母日:“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④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狰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

(《王冕读书》)【注释】①已:止,罢。

②已而:过后。

③曷:何,怎么,为什么。

④依:投靠。

⑤恬:安然。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相委而去() (2)辄默记()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太丘舍去冕因去 B.元方入门不顾窃入学舍C.未若柳絮因风起冕因去 D.下车引之父怒挞之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甲】文主要表现元方的特点。

【乙】文主要表现王冕的品质。

5.两篇文章同是刻画儿童形象的,但写法却不尽相同,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二、阅读《诫子书》和《诫兄子严敦书》完成下面问题。

【甲】《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須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換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或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乙】《诫兄子严敦书》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井得一人》
一、【甲】《穿井得一人》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的陪太子去吧)”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溉汲
..()穿.井()王信.之乎()谓.魏王曰()
2.翻译下列句子。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3.选文《穿井得一人》和《三人成虎》,甲文中的丁氏和乙文中的庞葱各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传言,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
一、【甲】《穿井得一人》
【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②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注】①夔:我国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

②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一足,信.乎(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推荐,荐举)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关键)合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从井里取水)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C.有闻而传之者
D.宋君
令人问之于丁氏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4.“穿井得一人”和“夔一足”虽然都使人产生了误解,可是原因不一样。

你能分别说出产
生这两种误解的原因吗?
《杞人忧天》
一、【甲】《杞人忧天》
【乙】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
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①云:“不见。

”嘿然
②大喜赍③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选自《笑林》)
【注】①绐(dài):哄骗。

②嘿然:沉默不语的样子。

嘿,同“默”。

③赍(j):携带。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及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屈伸呼吸(ruò,你)
B.若躇步眦蹈.(chǐ,踩、踏)
C.乃厌倦不堪.(kān,忍受)
D.吏遂缚.诣县(fù,绑)
2. 给划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三处)
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2)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4.甲文中“忧彼之所忧者”是在杞人“”之时,
前往开导杞人;乙文中“楚人”的妻子是在“”的情
况下“绐云: ‘不见。

’”。

(用原文中的语句填空) 5.甲、乙两文中“舍然大喜”和“嘿
然大喜”分别表现了杞人和楚人怎样的心态?
二、【甲】《杞人忧天》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傥(倘若)遽自放纵,病复作,
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
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忧天地崩坠(崩塌陷落)因往晓之(开导)只使(即使)中伤(伤害)
舍然(“舍”通“释”,解除,消除;消除疑虑的样子)希(通“稀”,少有)2.翻译下列句子。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3.杞人忧天,太宗忧国,请你谈谈两者的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