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
七年级上册(部编版)古文课内外比较阅读(答案+译文)

七年级上册(部编版)古文课内外比较阅读(答案+译文)第八课:《世说新语》两则第一篇:(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1.《世说新语》是由组织世说新语一批文人编写的。
他是_____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
(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撒盐空中差可拟.()(2)相委.而去()(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4)下车引.之()3.指出下列加点的虚词的意思。
(5分)(1)未若柳絮因.风起()(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4)相委而.去()(5)友人惭,下车引之.()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未若柳絮因风起。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文中出现了“君”“家君”“尊君”三个称谓语,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他们的意义与区别吗?(3分)()6.《咏雪》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何用意?(2分)()7.上述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且都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睿智儿童的赞许之意。
文中谢道韫和元方的聪颖机智分别表现在哪个方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3分)()()【参考答案】1.刘义庆2.(1)相比(2)丢下、舍弃(3)家庭聚会(4)拉3.(1)趁着、乘着、(2)才(3)就(4)表承接(5)代词、代友人。
4.(1)还不如把它比作成柳絮乘着风飘起。
(2)真不是人!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完整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推荐文档.doc

七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锅巴救命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③焦饭,归以遗④母。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
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 归家,遂带以从军。
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
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
③伫录:贮藏。
④遗:赠送。
⑤未展:来不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寒雪日内集()(2)未若柳絮因风起()...(3)恒装一囊()(4)逃走山泽()..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3. 【甲】文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4.了乙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
二、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
【甲】太丘与友期行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年七,外。
客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是无信;子父,是无礼。
”友人,下引之,元方入不。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魏文侯与虞人①期。
是日,酒,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酒,天又雨,公将焉之②。
”文侯日:“吾与虞人期,,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之。
【注】①虞 (y ǘ) 人:侍。
②焉之:到哪里。
1. 下面各加点解正确的一是A. 太丘与友期.行 ( 期待 )B. 去后乃至( 才 ).C. 元方入不.( 照 )D. 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地方 )()魏文侯与虞人期.( 定 )、乃往,身自之( 于是,就 ).是日,酒,天雨( ).天又雨,公将焉之 ( 下雨 ).2.翻下面句子。
(完整word版)初一上学期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列文段,做1-3题〖甲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於人。
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丙文〗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下列加点词。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遂成枯落益人意智盲臣安敢戏其君乎2.翻译下列句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3、甲文诸葛亮诫子,乙文刘备训儿,丙文师旷讽君,其内容有何异同?二、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

七上课内文言文语段专题训练(一)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俄而..雪骤( ) (2)白雪纷纷何所似...( ) (3)与儿女..讲论文义( ) (4)撤盐空中差可拟.(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未若柳絮因风起.(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与“撒盐空中差可拟”中“差"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差强人意B.参差不齐C.成绩差 D 。
出公差4.“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5.结合原文,说说公为何大笑?(二)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2.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
故事的起因:故事的发展: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局:3.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三)论语(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诫子书》对比阅读(5篇)

《诫子书》对比阅读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甲】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乙】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①行:操行。
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
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
⑤淫漫:荒淫,怠惰。
⑥励精:振奋精神。
⑦意:意志。
⑧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非学无以广才()悲守穷庐()又相天子()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夫君子之行()险躁则不能冶性()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参考答案: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扩展屋子辅佐2.在因为放在句首作发语词,无实意就3.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4.(1)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2)(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部编新教材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练习(一)〖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真的)然。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讲论(讨论)差.可拟.(大体)(相比)因(趁,乘)竞走..取之(争相)(跑)2.翻译下列句子: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把它比作柳絮随风飘舞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看见路旁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折了3.甲文中的谢太傅给你何种印象?同样是少有才名,谢道韫与王戎有何区别?谢太傅:温和敦厚开明民主,注重后辈的教育,有方法,诗礼传家。
谢道韫: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之才女,聪颖优雅而有创意。
王戎:聪颖,善于思考,逻辑推断能力强,有主见。
(二)〖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文〗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瑾之长子也。
恪父瑾面长似驴。
翌日(第二天),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
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
”因听与笔。
恪续其下曰:“之驴。
”举座欢笑。
权乃以驴赐恪。
1.解释下列加点词:期.日中(约定)太丘舍去..(舍弃)(离开)去后乃.至(才)尊君在不.(通“否”)使.人牵一驴入(派,让)举.座欢笑(全,整个)2.翻译下列句子: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与人相约一道出行,却扔下别人自己先走了。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的朋友感到很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的手(想要道歉),元方头也不回地进门去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一)【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算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子贡①问政②。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节选自《论语·颜渊》)【注释】①子贡:孔子的弟子。
②政:治理国家的方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吾日三省吾身省:(2)人不堪其忧堪:(3)民信之矣信:(4)自古皆有死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3.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简要阐述。
4.【甲】【乙】两文都强调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注释]①行部:巡视州郡。
②西河美楼: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史。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对比阅读(6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对比阅读(6篇)以下是6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的对比阅读,供您参考:1.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卖胡琴者,价格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
一僧闻之,入市遍视,得其真者,酬值勿计,其人讶之。
僧曰:“此琴安能舍数百万哉?公当自度。
吾是何许人,能办此事须著工价百缗①。
”人竞谢去。
僧因取良者换败弦,改调弄一过,听之甚美。
即付直与卖者。
其人持归,以告豪贵。
豪贵始悟曰:“吾所听音不深也!僧所换弦声高下与旧异;吾持去又改其调音律与价无差;若更观他过然后定夺则未晚也!”于是争以重价买之信矣。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①缗(mín):成串的铜钱。
古时一贯千钱,故称百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止有剩骨 ______②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______③豪贵传视 ______④若更观他过然后定夺则未晚也 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此琴安能舍数百万哉?公当自度。
(3)甲、乙两文都写了“人”与“狼”的较量,但结局不同:甲文中“两狼”被杀,“人”胜利;乙文中“豪贵”被蒙骗,“僧”胜利。
请简要分析两文作者对“人”与“狼”的不同态度及两文的写作意图。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世说新语》两则咏雪【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①俄而雪骤②未若柳絮因风起③九岁,甚聪惠④孔指以示儿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白雪纷纷何所似?②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甲、乙两文中的少年有怎样的共同特点?你还知道类似的少年吗?请举出一例。
(3分)陈太丘与友期【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相委而去③故人来,方与之食④恐其自食其言也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3.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4分)《论语》十二章(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1.解释下列划线字(5分)①不亦说乎②吾日三省吾身③思而不学则殆④博学而笃志⑤择其善者而从之2.翻译下面句子(4分)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论语》中有很多语句都己逐步演化并固定成为成语,请你从选文中找出三个成语。
(3分)4.经过了两千多年,《论语》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谈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章给你的启发。
(3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1.解释划线词。
(2分)(1)古来共谈共:(2)饭疏食饭: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4分)诫子书【甲】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周公诫子》【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1.解释下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4分)又相.天子博闻强记....:非学无以广.才险躁..则不能冶性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2分)狼【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以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之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1)目似瞑.瞑:(2)将舐.其喉舐:(3)信.不诬哉信:(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贻:2.翻译句子。
(4分)(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3.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3分)穿井得一人【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的陪太子去吧)”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溉汲..穿.井王信.之乎谓.魏王曰2.翻译下列句子。
(8分)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3.选文《穿井得一人》和《三人成虎》,甲文中的丁氏和乙文中的庞葱各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传言,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8分)杞人忧天【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傥(倘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
(5分)忧天地崩坠....因往晓.之只使舍然..诚自古所希.2.翻译下列句子。
(8分)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奈地坏何?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3.杞人忧天,太宗忧国,请你谈谈两者的异同。
(6分)诫子书【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於人。
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丙】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下列加点词。
(7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遂.成枯落..益.人意智盲臣安敢戏.其君乎2.翻译下列句子。
(8分)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甲文诸葛亮诫子,乙文刘备训儿,丙文师旷讽君,其内容有何异同?参考答案:咏雪1、不久;趁、乘;通“慧”聪明;给……看2、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机智、聪明陈太丘与友期1.①约定②丢下,舍弃③才④害怕,担心(4分,各1分)2.(4分,各2分)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3.(4分)答题要点: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
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
基本看法1分,结合文段适当展开2分,整体语言表达1分。
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
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补充说明]若出现:赞同做人是该守信,但对吴起的守信事例有所质疑者,可给2分。
若出现:脱离文段内容泛泛而谈的,有扣守信者,最多给2分;没扣守信者不给分。
《论语十二章》3.如“温故知新”“择善而从”“博学笃志”等(写出三个即可,一个1分);4.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了这则,我学习到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这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