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孩子只需7步
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静能⽣定,定能⽣慧静能⽣定,定能⽣慧。
含义:静能⽣慧:在平静安逸之中增长智慧。
佛家语:"灵台清静,静能⽣慧,慧能⽣智。
” 道家也说 "静能⽣定,定能⽣慧 ." 儒家亦认为“静能⽣慧”。
《昭德新编》说:“⽔静极则形象明,⼼静极则智慧⽣。
”《延乎答问录》:“盖⼼下热闹,如何看得道路出?须是静,⽅看得出。
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得⼼下⽆事,则道理始出。
道理即出则⼼下愈明静矣。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真⽓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陶弘景说:“静者寿,躁者夭,静⽽不能养,减寿;躁⽽能养,延年。
” 总之,儒家、佛家、道家都认为,“静能⽣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
佛陀把智慧分为三种――“闻慧、思慧、修慧”,最关键的是修慧。
通过修习内观可以获得智慧。
戒、定、慧,是佛陀留给众⽣的教诲。
也是引向顿悟的⼀条捷径。
要拒绝引诱,不再过份专注於外物,⼼才会达到静定,这就是戒的意义。
⼼清静、意清静,智慧即会涌现。
后来有⼈把 '静能⽣慧,宁静致远 "合为⼀句.强调修⾝养性的必要性。
定能⽣慧定能⽣慧⼀说源⾃佛家,另说源⾃道家。
许多的研究者在做着价值浑⽆的研究,吃了鸡蛋仍要弄清到底是何鸡所下?其实,定能⽣慧的本⾝的蕴涵所在⽐包括出处在内的“附属物”意义更⼤。
究竟什么是定?什么是慧?不少所谓的修⾏者仅囿于表象,于是“定”不能成、“慧”不能得。
愚瞽如我者认为“定”当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静”。
平时纭纭⾔“定”多指表⾯上某个体的悄⽆声息或周匝环境的寂然⼀⽚,殊不知个体的内部或环境的⼀隅可能蕴贮着涌动的风云。
进⽽⾔之,“定”也并⾮全指“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外若著相,内⼼即乱;外若离相,⼼即不乱。
”(见《六祖坛经》·妙⾏品第五)⾃然,六祖慧能对“定”阐释已到了相当的境界。
倘若再进⼀步,“定”会是什么?真正的“定”与是否著相没有必然的联系!虚实相参⽽知有外有内,⾃如进出⽽觉⽆外⽆内。
如果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

如果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作者:陶淘来源:《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2018年第11期以前的孩子最开心的就是父母带他出去玩,现在的孩子最开心的是父母给他一部手机。
可以说,现在手机是大人小孩都热爱的电子产品之一。
孩子玩手机危害这么大1.导致孩子近视由于手机上的字和图片视标的设计都是按照成人来设计的,而孩子的视力发育是像身高一样逐渐递增的。
如2岁的孩子仅有0.4左右的视力,每天玩手机看相对于他们来说小得多的图片文字该有多累。
而当专注于手机屏幕里的内容时,眼睛会不知不觉地离手机屏幕越来越近,这样会使眼睛聚焦时的角度增大,造成眼睛的睫状肌收缩的幅度增大。
时间一长,睫状肌就容易产生疲劳,引起调节痉挛(假性近视),再继续发展就会变成真性近视。
2.导致孤独症或抑郁症儿童长期玩手机会隔绝孩子与外界的交流机会。
儿童心理学家表示,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越多,越喜欢宅在家里的人,患上抑郁症的几率就越高,经常玩手机的孩子患抑郁症的比例远高于一般孩子。
他们会把自己大量的时间打发在手机上,从而减少自己和外界的接触交流的机会。
有调查显示,在中国,患有“网络孤独患者”的人数,近几年,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而其中,15岁以下的孩子占比也在不断上升。
网络孤独患者的典型表现:在网络中表现的活跃,但是离开网络回到现实世界中,却变得懦弱、孤独甚至偏执。
3.导致颈椎病长期玩手机对儿童颈椎的危害比成年人更大。
这是因为儿童正处于骨骼生长发育阶段,和成年人相比,骨头里的水分、胶质比较多,钙质却比较少,所以孩子的骨头比较柔韧,更容易受外力影响而变形。
医生介绍,“人的颈椎就好像一根弹簧,老是低着头,保持一个姿势和曲度,时间久了,弹性就越来越弱,最后就不能还原了。
”此外,孩子长期伸着脖子低头含胸,胸部肌肉会拉着肩胛骨前移,颈椎和肩胛骨的位置会因此变形。
4.导致脑部神经系统受损,或致变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无形的伤害。
英国《每日邮报》更是撰文指出,儿童经常使用手机,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从而导致记忆力衰退、睡眠紊乱等健康问题,甚至情况比较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孩子变傻!5.沉迷游戏,无心学习喜欢玩手机的孩子,习惯了手机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信息,对知识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成绩下降,受到指责后更需要在手机网络里找到慰藉,形成恶性循环之后,孩子逐渐丧失求知欲,产生厌学情绪。
2023年《终身成长》读后感7篇_1

2023年《终身成长》读后感7篇《终身成长》读后感1本书对我的思维的最大的改变认清了自己曾经是一个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通过这本书告诉我如何成固定型思维模式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
卡罗尔在书中写到,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天赋就是全部,认为人与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并热切盼望成功,成功后感到的不仅仅是自豪,更多的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因为成功意味着他们固定不变的能力比别人强。
此时,让我们对比一下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他们认为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的,则个人的进步需要去学习新的知识,发展自己的才能。
不可否认自己确实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去学习以及做任何事,甚至打游戏都是在不断地证明自己的天赋与能力,喜欢装作一个轻松可以完成所有事的人、不喜欢提问、不喜欢向他人求助……其实这是一次次故步自封的自我限制,不但是对自己发展的限制,看待事物发展的眼光也会受到局限。
比如很有趣的是先前我接触了一款游戏叫“部落冲突”,但我并没有持之以恒地玩下去,因为我认为游戏里不同等级的资源都是恒定的,所以我理所当然的认为部落的能力也是恒定的,一个三级部落的军队绝对无法攻下五级、甚至六级的部落。
直到有一天,徐哲炜告诉我,他成功得把一个十一级的部落夷为平地(他是九级),并向我展示他是如何布局下兵的、细节到每一秒、每一处,策略又是怎么讲究的,换作以前,我一定会不屑一顾,本身对游戏的兴趣就不大,但恰巧那天我读到了这本书,我惊奇地发现固定型思维模式在我身上就是这样运作的。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呢?卡罗尔指出了很多的案例与方法,但是我思索下来的结论是:首先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清自己,必须承认自己的普通。
承认自己普通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来就是特别的——倘若不是天才,也要带有着一些别的光环。
当你觉得自己普通时、当你觉得自己并非一个天才时,你才会更虚心地学习技能、接受他人的建议、不介意向他人求助,更平和地接受失败与成功,这样才能更好的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能力。
关于写孩子教育的短文章5篇

关于写孩子教育的短文章5篇教育,不仅仅只是重视孩子的文化教育,更要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和能力培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写孩子教育的短文章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关于写孩子教育的短文章篇1:教育孩子,家长给孩子树个好榜样每一位家长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但每一位家长是否认识到孩子第一任老师的重要性?孩子一出生,就和我们相濡以沫的生活在一起,他们每时每刻耳熏目染地学习着父母的一言一行。
我国有句俗话说得很好,即生动又风趣,“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这说的是动物的习性,其实,刚生的幼鼠是不会打洞的,只是后来跟成年老鼠学的。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印度电影,什么名字忘记了,故事情节却记得清楚。
说一位法官在判处一个贼时,说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而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当时也辩解过,法官只是嗤之以嚊的对他嘲笑。
贼出狱后,利运机会把法官的儿子弄到手,把他培养成贼,从而否定法官的断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会以身边的人为榜样,去学习他的一举一动。
孟母三迁的故事,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其实孟母一再的变迁住宅环境,就是为了给儿子找到一个好榜样,让儿子去学习。
记得有一个笑话,说有一对夫妇,嫌老娘是拖累,用竹筐装老娘抬出去要扔掉,被儿子看见了说“扔掉后把竹筐拿回来。
”夫妻二人问为什么?儿子说以后扔你们时用。
虽然是笑话,却值得人深思。
女儿三岁时,有一次我喝完矿泉水把瓶子送进垃圾箱,女儿也把瓶子送进垃圾箱,那一幕,至今回想起来让我倍感温馨感动。
所以说,家长给孩子树个好榜样至关重要。
关于写孩子教育的短文章篇2:教育孩子,家长要和孩子做朋友我们好多家长教育孩子,总是以家长自居,以一种孩子与家长不就是父与子母与女的关系吗?对,这是庸无至疑的。
但你只说对了一半,除了这一层关系,你们还有重要的一层关系:朋友关系。
也许有的家长他们明白这一层,只是运用不得当,没有收到好的效果。
有好多家长,都在试图与孩子交朋友,或许是因缺乏耐心,或许是因为没有完全放下手中的权力,而没有成功。
溺爱毁掉孩子一生

溺爱毁掉孩子一生“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
人被水淹没了叫“溺毙”,如果父母的爱流横溢泛滥起来,那也会“淹没”孩子的,这就是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1.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过分注意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
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
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
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3.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
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4.生活懒散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5.祈求央告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
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6.包办代替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
”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
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7.大惊小怪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
学习《父母规》有感:当今父母毁害孩子的十种习惯及修正方法

学习《父母规》有感:当今父母毁害孩子的十种方式及修正方法一、宠《父母规》上说:“宠与哄,增自我,长任性,后患大”。
习惯宠溺孩子的这类家长的特点是“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有爱而缺乏规则。
这样的孩子可会:1.责任感低,表现出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不负责任;2.缺乏主动性,没有自动自发想要改变的意愿;3.不能承受压力,容易在压力下崩溃;4.因得来容易,不知道珍惜,反而觉得自己可怜,梦想着一个更好的世界;5.不成熟,在自立的道路上成长较慢。
二、严《父母规》上说:“以己念,强加子,生其命,夺其生。
”习惯使用权威强制教育孩子的这类家长,特点是“按我说的去做!”,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
孩子长大以后,容易有下面的问题:1.性格好斗,喜欢辩论,不认错;2.做事拖拉;3.表里不一,当面答应,背后不做;4.自信不足或以外在的成就来评价自己,容易成功时趾高气昂,失败则一蹶不振;5.缺乏灵活性,不善于变通;6.因一直以外在评价来看自己,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三、在孩子身上大手花钱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孩子在没有到一定年龄和为社会做贡献到一定程度时,给他花太多钱,他的内心根本承受不了,只会毁了孩子的心性,助长“不劳而获、钱能搞定一切”的观念。
等到出了大事,直接把孩子彻底毁掉。
因为,只要钱能搞定的都不是大事,真正出了大事,是多少钱也搞不定的。
另外,给孩子花钱太多,吃好穿好用好,都是在消减孩子的福报,看起来是爱,实际上是害了孩子。
四、护犊子孩子犯了错误,都替孩子挡着,光指责、埋怨别人,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有问题。
其实掩饰孩子的错误,本质上是在掩饰自己的错误,不敢承认、面对自己的问题。
护犊子的恶果是:孩子越来越“无法无天”,一步一步滑向深渊,直至给你捅出一个让你再也护不住的娄子,毁了自己,伤了他人,害了社会。
比如最近的李某某案件,如果不是父母一再的护犊子,能发生后来的严重事件吗?五、强制孩子按自我观念去生活《父母规》上说“以己念,强加子,生其命,夺其生”,父母很多时候都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一切都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观念去做,并且还以“爱孩子”的名义去强制孩子,这本质上是父母的自私与自我。
初一新生家长会课件

现状
1、班风学风有了很大的提升 ,竞争(jìngzhēng)意识强。
2、部分(bù fen)学生自信心不足。
3、部分学生(xuésheng)偏科严重。
4、部分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没有完全进 入学习状态. 。
第十二页,共62页。
1.思想不够(bùgòu)成熟。怕苦怕累
2.想法(xiǎng fǎ)不一,情绪波动大 。 3.想学好,但意志力不强,易动摇。
——身体虚弱,精神失常 ——带坏他人,影响一片 ——乱交朋友,校园欺凌
正确(zhèngquè)使用手机,方法如下 1.提前达成协议 每次在给孩子玩手机前,
先跟孩子达成协议,比如做完作业或者做完家务, 才能玩手机。 2.控制使用时长, 每天不超1小时。 3.让手机成为学习的工具而不是玩具。
第三十二页,共62页。
h.其他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刀具,斗殴, 下河游泳,玩火,)
第三十七页,共62页。
需要(xūyào)注意
1、在外留宿。 2、回家很迟。3、 带同学住宿。4、打电话时间长,次 数多。5、受伤(shòu shāng)回家。6、 超消费要问。7、超出友谊交往。8、 成绩突然下降。9、穿奇装异服,爱 好打扮,沉默寡言。10、爱玩电脑。
(3)加强与老师的联系
第三十四页,共62页。
几点建议(jiànyì):
2、要教育孩子怎样(zěnyàng)做人,关心孩子的 思想动态使孩子有正确的思想导向、明确的奋斗 目标。
3、良好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zhòngyào),包 括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生活习惯、饮食习 惯、卫生习惯等,这些都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
第二十页,共62页。
月考反思
1. 课堂效率低
(fǎn sī)
陪孩子终身成长--读书笔记

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让孩子适应社会(社会化的过程是抑制原始本能,增加社会能力的过程)。
在一个人走进社会之前的青少年时期,从父母、亲友或生活中,会听到、看到一些影响、打击个体取得积极的社会能力的言语、行为。
这些言语、行为会拖累孩子的成长速度、削弱个体生存能力、造成个体人格的缺失。
作为父母,要关爱并积极引导孩子的成长,言传身教,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家长的眼中,孩子的问题有很多;在家长的心中,充满了担心和焦虑。
焦虑和担心能够帮孩子活下去,但难以助其适应社会,家长需要付出的,是知识、耐心、陪伴和爱。
我们只能以示范和等待陪伴孩子成长,不能替代他安排生活。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需要更多的把力气使在自己身上,教人者教己。
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孩子会感受到轻松,改变也会真实发生。
亲子关系: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
一个人跟世界的关系,能从童年和父母的相处方式中找到答案。
一个人跟世界的关系,是他跟父母的关系的投射。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在观察父母的反应,模仿父母言行的过程中,建立了他自己的世界观。
电视机是死的,不会互动。
长期看电视的孩子会显得呆呆的、无论是表情、语言,还是行为,都会有迟滞的现象。
孩子的监护人,一定不要把孩子交给电视机,而要通过互动去影响和塑造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模式。
投射: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一股火腾的一下就窜出来了”(潜意识的作用)划清界限:“这件事不能怪我,要怪就怪你自己”“盯”原生家庭紧张的管教模式对待工作问题的两种心态:1.与同事共同承担责任2.习惯性地推脱责任压迫性语言:父母对孩子的诅咒、打击轻松的思维模方式/艰苦的思维模式:“真正好的东西都是轻轻松松得到的”“人可以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生活”“他的潜意识里只相信艰苦能带来成功,不相信轻松地工作,就能获得成功”家暴:打孩子的后果:一个被揍的孩子,体内会分泌很多肾上腺素。
时间长了,孩子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会比正常人高很多,长大后面对的一点点挑衅都会让他们的情绪像火药桶一样容易爆发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毁掉一个孩子只需7步,你走错了几步?
以下方法家长和老师可以通用,不同的是:家长毁一个,老师毁一群,效率更高。
首先应该做的是摧毁孩子的自尊,将孩子贬到卑微的地位上。
具体方法有这样几条: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
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
2、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
例如这种话要时常挂在嘴边:"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小时候有)
3、父母把自己塑造成为家庭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
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
具体方法举例如下: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最好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
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
(绝对有)
4、和孩子说话时口气决不能和蔼,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
如果还能配合一些挖苦讽刺的汉语词组,则效果更佳。
如"你真蠢""你混""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等等。
(70分贝以上长大
的)
5、孩子的一切要由你来决定,切不可给他一点儿自由,他的行踪你要密切注视。
他如果有日记,一定要设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审查。
这样做能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造成他是一个受人操纵的木偶的感觉。
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
(翻东东)
6、要学会迁怒的本事。
单位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回来后要想方设法找理由给孩子泼狗血。
无论什么事都归功于孩子的过错然后教训他,并制止他流眼泪。
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卑感,同样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
(小时候经常是出气筒)
7、当众出孩子的丑。
前6条都是在家庭里的"单练"。
真正要彻底毁掉他,这第7条才是杀手锏。
你一定要当着外人(或同学或亲友或邻居)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做能使一个人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
而一个惧怕社会和自惭形秽的人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
您掌握了以上7条,就基本上可以毁掉自己的孩子了。
当然,还得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做到运用自如,这样才能将你的孩子彻底毁掉,使他终身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