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变形形象

合集下载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形象鉴赏专题分析(附练习及答案)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形象鉴赏专题分析(附练习及答案)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形象鉴赏专题分析(附练习及答案)壹~知识梳理~知识点1:考点解读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鉴赏”,是指鉴别欣赏文章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主题的社会意义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做出的赏析。

“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且能激发人们思想的生活图景,多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以及景物和场面等。

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情感等,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蕴涵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表现出来,达到情感与事物、景象等和谐一致。

设题角度有:①形象的特点。

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个性特点和典型性。

②形象的塑造。

作品的形象使用什么样的手法塑造的。

③形象的地位和意义。

形象具有什么样的典型意义或社会意义。

知识点2: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描写】①肖像描写。

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手法,具体的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

因为人物的外部特征总是同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相联系的。

②动作描写。

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的描写手法。

典型的动作描写,不仅要写出人物在特定情势下的行动,还要写出人物以何种独特的方式完成这个动作,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可以透露出人物内在的心灵世界。

③语言描写。

具体包括对话、独白、旁白以及语气声态等的描写。

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要与人物的身份经历、文化修养、习惯爱好、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场合吻合。

④心理描写。

对人物在一定情景中的想法、感触、情绪意识等进行的具体刻画。

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

有时可直接由作者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可以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肖像、动作、语言、所处环境及遭遇等来进行折射。

【环境描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指人物周围的一切事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等。

文学中的变形与破碎

文学中的变形与破碎

文学中的变形与破碎文学中变形与破碎文字是人类最基本的沟通工具之一,而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方式,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和观点传达出来。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形象的扭曲、变形和破碎。

这些变形与破碎的存在,不仅给作品带来了美感和独特性,更是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现实的反思。

变形是文学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通过对形象进行转变、改变或扭曲,作者能够给作品带来更深层次的意义。

例如,在《诗经》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作品,其中宝玉这个形象常常被用来描写美好的花草,因其形状深受作者的喜爱。

而在古代小说《红楼梦》中,作者则通过描述人物命运的起伏变化,展现了情感的变化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变形的存在,不仅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性和现实的思考,也会激起读者对自身的反思。

破碎是另一种常见的手法。

通过对文本结构的破碎和篇章的断裂,作者能够让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解读。

在现代派文学中,破碎的手法被广泛运用。

例如,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中,通过不连贯的叙述方式和描写细节的破碎,让读者逐步理解主人公对过去的回忆和对自我身份的探索。

而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美国作家塞林格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事件的碎片化,展示了当时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对真实自我的追求。

这种破碎的手法,不仅使作品更具艺术性,也能够引起读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深思。

除了描写形象的变形和篇章的破碎外,文学中还存在着对传统文化和经典作品的变形与破碎。

在中国文学中,旧体诗的改变和白话文的崛起可以被视为对传统文化的变形和破碎。

例如,诗人辛弃疾的作品常常用豪放的言辞和深情的抒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乐观激昂的作风与传统的古体诗有着明显的区别。

而在西方世界,许多现代派作家也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颠覆和重构,揭示了传统观念的种种问题。

例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驴皮记》和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等作品,都运用了对经典文学的变形与破碎,呈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和人性的批判。

文学的审美属性——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

文学的审美属性——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
要的审美效果 。
[ 关键词] 文学 ; 审美 ; 属性 [ 中图分类号]1 0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1 60 (060 — 03 0 10 — 2120 )4 08 — 8
, ” 吸 人类 需 要 文 学 , 因它 是 人 性 的 自 由展 开 , 是 象 ’而不是一种认识。…无数审美经验证明, 人 的精神乐园。文学在以后的 日子里不论如何变 引读者并能够给予读者审美快感的文学属性之一 化, 它都将是能够给人彻底松绑的朋友。文学不 就是这种反常化。奥地利作家卡夫 卡的代 表作 能解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秩序需求 , 但文学却能 《 变形记》 的人物塑造 、 结构形式 、 叙述方式等都足 呵护人的心灵, 愉悦人的情感 , 文学这种对情感的 以让读者惊讶不已, 足以让读者满足 自己的好奇 积极影响, 就是文学的审美价值 。 心。作品给读者 的陌生感不是艺术形象本身, 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的不是使其意义与我们的理解更加接近 , 而是 陌生的事物已不再 陌生了。这正应 了《 庄子》 在谈
创造对客体的特殊感觉 , 创造对 客体 的一 种 ‘ 幻 到艺术欣赏时的一段话 : “ 吾始闻之惧 , 复闻之怠 ,
【 收稿 日期 ] 06 5 8 20 —0 —1 【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5A 5. — 40 ) 0J 70 1 403 1 【 作者简介] 王确(94 , , 15 一)男 吉林蛟河人 , 师范大学学生处处长 , 院教授 , 东北 文学 博士生导师 , 文学博士。
属性是审美活动 中人的情感缺憾 的满 足, 它主要体现在 : 人在感知陌生化对象时产生 的惊奇感 , 而使人的好 进 奇心得到满足 ; 文学广 阔的想象空间使人获得 自由的生命体验 ; 作品与读者 的共 鸣 , 会使人产 生愉快的感动 ; 审美沉思是借助想象实现对世界 的控制和支配 , 从而获得感情 的陶冶 ; 的韵律 、 和节奏会形成人们需 文学 结构

艺术变形的例子

艺术变形的例子

艺术变形的例子艺术变形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形式,通过改变艺术对象的形态、颜色、材质或结构,使其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

以下是十个以艺术变形为题的例子,旨在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示变形的魅力。

1. 《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变形在这个例子中,艺术家通过改变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使其微笑变得更加夸张和夺目。

这种变形使观众感受到了不同的情感和内涵,同时也突出了蒙娜丽莎的神秘与魅力。

2. 雕塑的变形雕塑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在变形中,艺术家可以通过改变雕塑的形状、尺寸或材质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效果。

例如,将一个人的脸部变形成动物的形状,或将一个正常尺寸的人体雕塑变形成巨大的或微小的形态。

3. 绘画的变形绘画可以通过改变线条、颜色和形状来实现变形。

例如,艺术家可以用扭曲的线条和颜色将一个普通的城市景观变形成一个奇幻的世界,给人一种超现实的感觉。

4. 摄影的变形摄影是一种通过捕捉现实世界的形象来表达艺术的形式。

在变形中,摄影师可以使用特殊的镜头或后期处理技术来改变照片的形象,创造出令人惊艳的效果。

例如,通过鱼眼镜头拍摄建筑物,使其呈现出弯曲的形状,或通过双重曝光将两个不同的场景融合在一起。

5. 表演艺术的变形表演艺术如舞蹈、戏剧和音乐等也可以通过变形来展示独特的艺术效果。

舞蹈演员可以通过改变舞蹈动作的速度和力度来实现变形,戏剧演员可以通过改变表演方式和语调来创造出不同的角色形象,音乐家可以通过改变乐器的演奏方式和音调来实现变形。

6. 文学作品的变形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改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叙事方式来实现变形。

作者可以使用悬念、回忆、夸张和夺人的修辞手法来创造出令人惊讶和震撼的效果。

例如,将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变形成一场离奇的冒险,或将一个平凡的人物变形成一个超级英雄。

7. 音乐的变形音乐可以通过改变音调、节奏和乐器的运用来实现变形。

作曲家可以使用不同的音符和和弦来创造出不同的音乐效果,演奏者可以通过改变演奏速度和力度来实现变形,从而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文学解读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

文学解读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

文学解读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是一部充满思考与想象力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格雷格尔·萨姆萨的身体突然变异为昆虫的遭遇,探讨了人性、社会与命运的诸多议题。

本文将对《变形记》进行文学解读,从主题、象征意义以及叙事手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主题解读《变形记》的主题之一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故事中,格雷格尔突然变异为昆虫,被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

他的变异不仅改变了自身的状态,也改变了他与周围人的关系。

卡夫卡通过这一形象的转变,暗示了社会对个体的异化与排斥。

无论是家人的态度转变,还是同事、邻居的嫌弃,都体现了社会对于不同和变异的不能接受和容忍。

这种对异化个体的冷漠和歧视成为小说中一条重要的线索。

另一个主题是个人自由与束缚。

格雷格尔变异后无法继续工作,处于家庭的经济压力下。

他被困在卧室里,家庭成员对他的态度转变,使他感到困惑、无助和孤独。

这种身体和心灵上的束缚,彰显了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局限和束缚。

同时,小说还暗示了现代社会中经济利益对人的剥夺和禁锢。

二、象征意义《变形记》通过昆虫的形象,既强调了主人公的身体和心灵的异化,也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

昆虫作为一种低等生物,其形象象征着人类的底层和边缘。

格雷格尔突然变异为昆虫,象征了人们在现实社会中也可能会经历身份的突变和人际关系的扭曲。

卡夫卡通过这一象征,揭示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遭遇到的各种压力和困境。

此外,变形还在小说中具有一种启示的象征意义。

格雷格尔变异后,家庭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父母必须外出工作来维持生计,而妹妹也渐渐成长为一个年轻女性。

这种变异引发的家庭局面变化,象征着家庭关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卡夫卡借此细微的变形,传达出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三、叙事手法《变形记》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

通过这种叙事方式,读者可以获得对主人公格雷格尔内心世界的深刻描述,并且感受到他身体变异所带来的压力和困扰。

同时,全知叙事也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格雷格尔的孤独和绝望。

文学作品中人的异化举例

文学作品中人的异化举例

文学作品中人的异化举例在文学作品中,人的异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主题。

通过对人的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描写,作家们展现了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迷失和异化感。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不同的举例,来生动、全面地阐述人的异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并探讨其所带来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从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看到人的异化。

故事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利·索尔姆斯突然一天早上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昆虫,这一事件使他完全无法适应现实的生活,从而导致了他与家人的疏离和孤立。

这种怪异的物质转变代表了人在现代社会中经历的身份认同的混乱和自我认知的困境。

作品通过这一异化形象,揭示了当代社会中人的失落和被边缘化的现象,引导人们思考和关注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寻找和定位。

其次,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使女的故事》中也展现了人的异化。

故事的背景是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女性被迫成为生育工具,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作品以女性主人公奥芙雷得的视角,揭示了社会中妇女权利被剥夺、被异化的现象。

这个形象有力地引发了人们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地位的反思,警示人们不断保护和争取自己的权益,摆脱被异化的命运。

此外,弗朗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飢餓藝術家》也是人的异化的典型例子。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苦苦追求艺术梦想的画家。

然而,他在艰难的求才之路上遭遇了种种挫折和困境,最终陷入了饥饿和病痛之中。

整个故事通过描写画家的痛苦和绝望,表达了艺术家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立和辛酸。

这种异化形象提示人们,尽管追求理想良好,但也需要理性思考和实际考虑,避免陷入不切实际的追求中而导致的异化和痛苦。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文学作品中,人的异化是一个经常被探讨的主题。

这种异化可以是身份和自我认同上的困惑,也可以是权利和地位上的被剥夺,还可以是追求理想带来的痛苦和绝望。

这些描写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社会中人的困境和自我探寻的思考。

作家们通过对人的异化的展现,呼吁人们关注个体的尊严和平等,思考自己在现实中的定位和意义。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作者:舒大钟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13期内容摘要: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中,曾经许多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的形象也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1]。

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及其差异不同等多种原因,在十九世纪英美国文学作品中充满对中国形象歪曲变形的描述,这些作品包含的区域范围广阔,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性格等方面全都覆盖。

因此我们在面对这些扭曲的中国形象时,认识到不合理性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是能从中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

本文通过形象的描述方法对英美文学作品中描写中国形象加以分析以此揭露不合理性。

得出我们要理性看待这些形象的改变同时也要批判的对待这些形象的变化,另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要积极宣传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形象。

关键词:英美文学中国人形象美化丑化读者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中,不免看到作品中增多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形象,回首历史,中国人的形象一直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其中中国与美国在19世纪中期才开始交往的[2]。

在此之前,中国与美国没有发生过任何的文化交往,在此时期发生文化交往的原因是因为这时期我国与美国同时发生了内乱,美国稳定后,中国人大量涌进美国,对于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差异,美国开始对中国进行文字诋毁,因此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中国人的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形象变迁的现实意义。

1.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变迁在14世纪阅读英国文学作品时,发现了描写中国人的形象,从14世纪到17世纪这中间几百年的时间内又发生了不同的改变。

这段时间是中国人形象的完美时期。

在元朝期间,我国商品经济繁荣,海内外之间的交易来往频繁,欧洲一些商人以及使者等接二连三的来到中国,使得中国的传统美德传播出去,英国文学作品中《曼德维尔游记》一书中曾经这样描述过我中国人“大汗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君王,长老约翰也不如他伟大,更别说巴比伦的苏丹和波斯的皇帝。

”书中记载了曼德维尔对大汉的政治以及经济等方面的描述使得欧洲人更加崇拜我中国人。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下册《变形记》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下册《变形记》优秀教学案例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见解,最后进行小组汇报,以促进全班同学的交流与互动。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1. 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特征。
2. 小说中的象征、隐喻手法及其作用。
3. 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
4. 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独特见解和创新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辨精神。
2. 采用戏剧表演形式,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内涵,提高表达与表演能力。
3. 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提升写作水平。
4.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探究小说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这些问题将围绕小说的核心内容展开,如“格里高尔的变形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和家庭原因?”“卡夫卡是如何通过象征和隐喻手法表现人的异化现象的?”等。通过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
五、案例亮点
1. 创设生动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本教学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具体的文学情景,使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深入感受《变形记》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 问题导向,培养批判性思维
案例围绕小说的核心内容,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探讨。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生能够从《变形记》中感受到个体在社会压力下的异化现象,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情况,增强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变形形象
发表时间:2011-01-18T11:44:34.34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1期上供稿作者:黄勇刚[导读]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节选了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这里面就出现了变形的形象黄勇刚浙江省诸暨市三都中学311816 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形象,不见得都和事物的本来面貌完全一样,如果作家在描写时改变了它的自然形态,那就是“变形”。

如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变形形象,已是家喻户晓。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就有一些“变形”形象,但这些文学作品中的 “变形”形象并不是简单地象童话或神魔小说里的角色那样具有隐喻类比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这些变形的形象。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节选了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这里面就出现了变形的形象。

你看那个钟楼上的伽西莫多,背是驼的,嘴是马蹄形的,牙齿长的长、短的短,额头上的大肉瘤遮没了右眼,而眉毛竟然是赤色的!世界上哪会有长相这般奇丑的人呢?雨果着意用变形的手法把伽西莫多描写成一个奇丑无比的角色,其目的之一,那就是要把他的一种人生见解异常突出地显示出来,那就是:人类的美丑存在方式是极其复杂的。

这也是小说作为浪漫主义文学里程碑的最明显的标志之一。

外表美好的,其心灵未必善良;外表丑陋的,其心灵未必不美、未必不善。

伽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形象体系中的一个,他丑得出奇,而且显得非常凶恶,但他心灵的美和善则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而愈来愈突出,他是一个内心美而外形丑的人。

这部小说中还有一个外形美而内心丑的人物——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这两者形成了相当强烈的反差。

世界上自然也有外形的美丑与内心的美丑相一致的人,那个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就是外形美而内心美和谐一致的一个典型形象。

通过这些形象,作品不仅揭示出人性冲突中实在的社会内涵,而且以引人入胜的笔法诱导读者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可见雨果也并非为创造变形形象而创造变形形象。

说到变形形象,不能不提到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奥地利天才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

这是一部有着深刻的世界性影响的杰作,它的变形形象就不象童话或神魔小说里的角色那样具有隐喻类比的特点。

《变形记》中的主人公在变形为虫之后,作家就直接将其当成了虫来写。

这样的写法是一种创新——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变形记》里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本是一家公司的推销员,某日,他一觉醒来时已经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使他急于上班效忠老板而不得。

由于丧失了劳动能力,不仅公司无情地开除了他,就连亲人也都扯下了温情脉脉的面纱,对他施行种种虐待,甚至要置他于死地。

这使得仍然保持着人的思维和心理活动的格里高尔·萨姆沙异常痛苦,他那种渴望被人理解和接受的心理最终被彻底的绝望所替代,弥漫在他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甲虫后心理——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

卡夫卡以精湛的笔墨生动地描述了格里高尔·萨姆沙极为凄楚悲怆的内心状态,就不是要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的这一客观事实,而是要人们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

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到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以及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卡夫卡借格里高尔这个小人物的变形遭遇,展开了对当时那个社会里冷酷自私的人际关系的深刻揭露。

当时那个社会里,主宰着人际关系的是金钱,这种对于金钱的魔力渗透到朋友感情乃至伦常关系中去的真实描写,揭示了当时“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惟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作者在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

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情感,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是符合社会生活的。

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所以说《变形记》具有不可低估的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变形”形象有很多。

前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写过一首题为《开会迷》的诗,颇得人们的好评。

出现在这首诗里的那些成天泡在会议里的官僚主义者们,竟然“都是半截的人”,“他们一下子要出席两个会”,只好“把身子劈开”:“齐腰以上留在这儿,下半截在那里”。

这是一种大胆的想象,但是这种在异想天开的想象中产生的变形形象并没有让人觉得不好接受或难以理解。

因为“一下子要出席两个会”的现象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开会迷们的变形形象正是对那个会议成灾的社会现实的巧妙嘲讽。

诗人笔下的变形形象似乎荒谬,却完全切合于生活的情和理。

有这么多的会要开,不分身赴会又如何对付呢?对这些分身开会的人,人们还能指望他们干些什么呢?正是为了深刻地表现生活的情和理,嘲讽荒谬的社会现实,诗人才创造了这样的变形形象。

在我国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中,有不少作家也运用了变形的艺术手法来反映生活,如王蒙的《杂色》、张贤亮的《绿化树》、宗璞的《我是谁》与《蜗居》(此《蜗居》非流行电视剧)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蜗居》,它是一篇以表现我国知识分子在十年浩劫中的不幸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为内容的小说。

在小说中,出现了蜷缩在蜗壳里苟且偷生的胆小鬼,出现了戴着假面具奔走告密以求升迁的丑类,出现了用头颅做灯火去照亮未来的伟大的殉难者。

这篇作品以这些“变形”的形象来深刻挖掘人们精神世界的奥秘,热烈地讴歌了为明天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