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片厚度的测量实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观察小水滴实验过程、观察到得现象或测量结果:1. 拿出显微镜,然后调整反光镜对准光源。
2. 拿一个空白切片,沾一滴水放到切片上。
3. 拿起切片,放到载物台上,准备观察。
4. 闭上一只眼,观察切片。
5. 扭动调焦手轮,反复调试,直到图像清晰。
然后再转动目镜,可以继续放大图像,让我看的更清楚。
6. 这时,我看到有很多黑点,还有一个个小气泡。
7. 我观察到了一个小水泡,旁边有一个像牙签一样的条纹,周围还有绒毛。
“牙签”旁边还有一个类似黑色小绒球的东西。
实验结论:水滴里的原来有这么多我们看不见的形状各异的微生物。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六年级 班 第__实验小组 实验时间:2009年 月 日实验名称:体验细菌繁殖速度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或测量结果:细菌的繁殖速度:细菌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分裂,过20分钟后就能分裂一次。
一个分裂成两个,再过20分钟二个分裂成四个, 一个细菌24小时后可分裂成272个也就是40多万亿亿个。
如果按10亿个细菌重一毫克来计算,那么一个细菌经24小时后形成的菌体重将达到4千多吨。
实验结论:霉的繁殖速度快的惊人。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六 年级 班 第__实验小组 实验时间:2009年 月 日实验名称:观察不同的霉实验过程、观察到得现象或测量结果:一、猜想:面包上的霉会是很小的。
二、实验:1. 调整好显微镜。
2. 沾发霉的面包放到切片上。
3. 拿起切片,放到载物台上,准备观察。
4. 闭上一只眼,观察切片。
5. 扭动调焦手轮,反复调试,直到图像清晰。
然后再转动目镜,可以继续放大图像,让我看的更清楚。
6. 我观察到了一个像牙签一样的条纹,周围还有绒毛。
“牙签”旁边还有一个类似黑色小绒球的东西。
实验结论:原来显微镜能看得这么清楚,霉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六年级 班 第__实验小组 实验时间:2009年 月 日实验名称:观察细胞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或测量结果:一、猜想:1、细胞一定是很奇特的;2、细胞一定都很小很小。
物理实验研究性实验报告——钠黄光双线波长差的测量及其应用

院(系)名称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专业名称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实验作者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第一作者
王路明
11071172
第二作者
马天行
11071160
第三作者
吴宏宇
11071167
钠黄光双线波长差的测量及其应用
王路明11071172
马天行11071160
吴宏宇11071167
摘要:迈克逊干涉仪是一种精密干涉仪,其测量结果可精确到与波长相比拟。本文从实验
差。
(3)由于试验中视见度最小的位置较难判断,可选取干涉环刚消失或刚出现的位置为参考
点,本实验选取干涉环刚消失时的值。
(4)要想看到同心圆环条纹必须是等倾干涉,那么就必须要把两个反射板调整完全平行。
此外,因为钠光灯毕竟不是单色光源,当光程差超过了波列长度后就不能看到条纹了,
所以要注意控制光程差。
(5)若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还未测完干涉条纹变得不明显,则说明在调节过程中,M1和
由于λ1≠λ2 ,在干涉场中它们的同级条纹不出现在同一位置上.随着光程差的增加,干涉条纹是从完全重合变到连成一片,又变到完全重合.而两次重合所对应的空间距离,正是拍频的波长λ.对钠光源,由(5)式知:λ= 0.5788mm ,Δd=λ/ 2 = 0. 2894mm.
若玻璃的折射率为1. 47 ,则L<Δd/ ( n - 1) = 0.616mm ,即用本方法测量其厚度,其厚度不应超过0.616mm ,.测某一平面平行玻璃,其厚度不满足此条件,可先用游标卡尺粗测出其厚度L,再由L(n - 1) /Δd,知道应出现最小可见度的次数k , 为动镜M2移动的距离。所以
由 微分,得
双层玻璃破碎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双层玻璃在受到冲击时的破碎情况,分析其破碎模式、碎片分布以及破碎程度,为双层玻璃的安全性能评估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 双层玻璃(厚度分别为8mm和10mm,中间夹胶层2mm)- 钢化玻璃(厚度8mm)- 普通玻璃(厚度10mm)2. 实验设备:- 玻璃破碎试验机- 中心冲孔器- 50mm×50mm方格- 秒表- 记录本三、实验方法1. 样品准备:将双层玻璃、钢化玻璃和普通玻璃分别放置在实验台上,确保样品表面平整、无划痕。
2. 破碎试验:按照GB4943.1-2022标准第9.6.2条款,将中心冲孔器放置在距试验样品较长边缘之一的中点约15mm处,击破试验样品。
3. 碎片收集与计数:在破碎后最长5分钟内,用边长50mm的方格置于破碎面积(不包括距离任何边缘或孔洞15mm范围内的任何面积)的最粗裂缝区域的近似中心处,数出方格内的碎片数。
4. 破碎程度评估: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双层玻璃、钢化玻璃和普通玻璃的破碎模式、碎片分布以及破碎程度。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双层玻璃破碎模式:在实验过程中,双层玻璃在受到冲击后,中间夹胶层发生破裂,形成裂缝。
随着裂缝的扩展,外层钢化玻璃和内层普通玻璃也相继发生破碎。
破碎模式为“中间破裂,两边延伸”。
2. 碎片分布:在破碎后的双层玻璃中,碎片主要集中在裂缝附近,且分布较为均匀。
钢化玻璃碎片较大,普通玻璃碎片较小。
3. 破碎程度:根据实验结果,双层玻璃在破碎后的碎片数达到45片,满足GB4943.1-2022标准的要求。
4. 对比分析:- 与钢化玻璃相比,双层玻璃在受到冲击后,中间夹胶层发生破裂,有效减缓了裂缝的扩展,提高了玻璃的安全性。
- 与普通玻璃相比,双层玻璃在破碎后的碎片数更多,表明其破碎程度较低,有利于减少破碎时对周围环境的危害。
五、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双层玻璃在受到冲击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
(完整版)光的等厚干涉实验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大 学 物 理 实 验 报 告院(系) 材料学院 专业 材料物理 班级 0705 姓 名 童凌炜 学号 200767025 实验台号 实验时间 2008 年 11 月 04 日,第11周,星期 二 第 5-6 节实验名称 光的等厚干涉教师评语实验目的与要求:1. 观察牛顿环现象及其特点, 加深对等厚干涉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2. 学习用等厚干涉法测量平凸透镜曲率半径和薄膜厚度。
3. 掌握读数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和内容: 1. 牛顿环牛顿环器件由一块曲率半径很大的平凸透镜叠放在一块光学平板玻璃上构成, 结构如图所示。
当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牛顿环器件上时, 由于平凸透镜和玻璃之间存在一层从中心向外厚度递增的空气膜, 经空气膜和玻璃之间的上下界面反射的两束光存在光程差, 它们在平凸透镜的凸面(底面)相遇后将发生干涉, 干涉图样是以接触点为中心的一组明暗相间、内疏外密的同心圆, 称为牛顿环(如图所示。
由牛顿最早发现)。
由于同一干涉圆环各处的空气薄膜厚度相等, 故称为等厚干涉。
牛顿环实验装置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成 绩教师签字设射入单色光的波长为λ, 在距接触点r k 处将产生第k 级牛顿环, 此处对应的空气膜厚度为d k , 则空气膜上下两界面依次反射的两束光线的光程差为22λδ+=k k nd式中, n 为空气的折射率(一般取1), λ/2是光从光疏介质(空气)射到光密介质(玻璃)的交界面上反射时产生的半波损失。
根据干涉条件, 当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干涉相长, 反之为半波长奇数倍时干涉相消, 故薄膜上下界面上的两束反射光的光程差存在两种情况:2)12(2222λλλδ+=+=k k d k k由上页图可得干涉环半径r k , 膜的厚度d k 与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R 之间的关系222)(k k r d R R +-=。
由于dk 远小于R , 故可以将其平方项忽略而得到22k k r Rd =。
实验报告:牛顿环与劈尖干涉

实验八牛顿环与劈尖干涉实验时间:2011.04.28 实验人:陈燕纯实验概述【实验目的及要求】1.掌握用牛顿环测定透镜曲率半径的方法;2.掌握用劈尖干涉测定细丝直径(或薄片厚度)的方法;3.通过实验加深对等厚干涉原理的理解.【仪器及用具】钠灯、移测显微镜、玻璃片(连支架)、牛顿环仪、光学平玻璃板(两块)和细丝(或薄片)等.【实验原理】牛顿环仪是由待测平凸透镜L和磨光的平玻璃板P叠合安装在金属框架F中构成的(图1).框架边上有三个螺旋H,用以调节L和P之间的接触,以改变干涉环纹的形状和位置.调节H时,不可旋得过紧,以免接触压力过大引起透镜弹性形变,甚至损坏透镜.当一曲率半径很大的平凸透镜的凸面与一平玻璃板相接触时,在透镜的凸面与平玻璃板之间形成一空气薄膜.薄膜中心处的厚度为零,愈向边缘愈厚,离接触点等距离的地方,空气膜的厚度相同,如图2所示,若以波长为λ的单色平行光投射到这种装置上,则由空气膜上下表面反射的光波将在空气膜附近互相干涉,两束光的光程差将随空气膜厚度的变化而变化,空气膜厚度相同处反射的两束光具有相同的光程差,形成的干涉条纹为膜的等厚各点的轨迹,这种干涉是一种等厚干涉。
在反射方向观察时,将看到一组以接触点为中心的亮暗相间的圆环形干涉条纹,而且中心是一暗斑[图3(a)];如果在透射方向观察,则看到的干涉环纹与反射光的干涉环纹的光强分布恰成互补,中心是亮斑,原来的亮环处变为暗环,暗环处变为亮环[图3(b) ],这种干涉现象最早为牛顿所发现,故称为牛顿环。
在图2中,R 为透镜的曲率半径,形成的第m 级干涉暗条纹的半径为r m ,第m ’级干涉暗条纹的半径为r m ’。
不难证明: λmR r m = (1)()212λ⋅-='R m m (2)以上两式表明,当A 已知时,只要测出第m 级暗环(或亮环)的半径,即可算出透镜的曲率半径R ;相反,当R 已知时,即可算出 .但是,由于两接触面之间难免附着尘埃以及在接触时难免发生弹性形变,因而接触处不可能是一个几何点,而是一个圆斑,所以近圆心处环纹粗且模糊,以致难以确切判定环纹的干涉级数,即于涉环纹的级数和序数不一定一致.因而利用式(1)或式(2)来测量R 实际上也就成为不可能,为了避免这一困难并减少误差,必须测量距中心较远的、比较清晰的两个环纹韵半径,例如测出第m 1个和第m 2个暗环(或亮环)的半径(这里m 1 、 m 2均为环序数,不一定是干涉级数,若设j 为干涉级修正值, 则它们的关涉级数分别为m 1+j 和m 2+j ),因而式(1)应修正为()λR j m r m += (3)()()[]()λλR m m R j m j m r r m m 1222122-=+-+=- (4)上式表明,任意两干涉环的半径平方差和干涉级及环序数无关,而只与两个环的序数之差有关.因此,只要精确测定两个环的半径,由两个半径的平方差值就可准确地算出透镜的曲率半径R ,即()λ122122m m r r R m m --=(5)由式(3)还可以看出, r m 与m 成直线关系,如图4所示,其斜率为R λ,因此,也可以测出一组暗环(或亮环)的半径r m 和它们相应的环序数m ,作r m 2- m 的关系曲线,然后从直线的斜率算出R.。
等厚干涉实验报告记录

等厚干涉实验报告记录————————————————————————————————作者:————————————————————————————————日期: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等厚干涉)一、实验目的:1.、观察牛顿环和劈尖的干涉现象。
2、了解形成等厚干涉现象的条件极其特点。
3、用干涉法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以及测量物体的微小直径或厚度。
二、实验原理:1.牛顿环牛顿环器件由一块曲率半径很大的平凸透镜叠放在一块光学平板玻璃上构成,结构如图所示。
当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牛顿环器件上时,由于平凸透镜和玻璃之间存在一层从中心向外厚度递增的空气膜,经空气膜和玻璃之间的上下界面反射的两束光存在光程差,它们在平凸透镜的凸面(底面)相遇后将发生干涉,干涉图样是以接触点为中心的一组明暗相间、内疏外密的同心圆,称为牛顿环(如图所示。
由牛顿最早发现)。
由于同一干涉圆环各处的空气薄膜厚度相等,故称为等厚干涉。
牛顿环实验装置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设射入单色光的波长为λ,在距接触点r k处将产生第k级牛顿环,此处对应的空气膜厚度为d k,则空气膜上下两界面依次反射的两束光线的光程差为22λδ+=kknd式中,n为空气的折射率(一般取1),λ/2是光从光疏介质(空气)射到光密介质(玻璃)的交界面上反射时产生的半波损失。
根据干涉条件,当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干涉相长,反之为半波长奇数倍时干涉相消,故薄膜上下界面上的两束反射光的光程差存在两种情况:2)12(2222λλλδ+=+=kkdkkK=1,2,3,…K=0,1,2,…由上页图可得干涉环半径r k,膜的厚度d k与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R之间的关系222)(kkrdRR+-=。
由于dk远小于R,故可以将其平方项忽略而得到22kkrRd=。
结合以上的两种情况公式,得到:λkRRdrkk==22,暗环...,2,1,0=k由以上公式课件,r k与d k成二次幂的关系,故牛顿环之间并不是等距的,且为了避免背光因素干扰,一般选取暗环作为观测对象。
玻璃加工的实验报告

玻璃加工的实验报告引言玻璃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具有透明、坚硬、耐热、耐酸碱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居、电子等领域。
玻璃的加工技术对于玻璃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本实验旨在探索玻璃加工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分析其对玻璃品质的影响。
实验目的1. 了解玻璃的物理性质及加工特点;2. 学习玻璃的切割、打磨、抛光等加工技术;3. 掌握玻璃加工工具的使用方法;4. 分析不同加工参数对玻璃品质的影响。
实验方法材料和设备- 实验材料:玻璃片、砂纸、砂轮、打磨膏等;- 实验设备:砂轮机、打磨机、抛光机、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1. 切割玻璃片:将所需尺寸的玻璃片放置于切割台上,使用切割工具在划线处轻轻划过,然后用木棒敲击划线处使玻璃断开。
2. 打磨玻璃片:将切割好的玻璃片放置于砂轮机上,调节转速和砂轮颗粒大小,轻轻推动玻璃片使其与砂轮接触,进行粗磨。
3. 抛光玻璃片:将打磨过的玻璃片放置于抛光机上,添加适量的打磨膏,调节转速,轻轻推动玻璃片使其与抛光盘接触,进行细磨和抛光。
4. 清洗玻璃片:用清水将加工完的玻璃片洗净,并用干净的毛巾擦干。
5. 检查玻璃品质: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璃片的表面,检测光滑度、透明度等指标。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以上实验步骤,我们成功完成了玻璃片的切割、打磨和抛光等加工过程。
经过观察和测试,得出以下结论:1. 切割玻璃片的关键在于控制刀口角度和力度,使切口整齐、平滑,避免产生裂纹;2. 打磨过程中,转速和砂轮颗粒大小的选择会影响玻璃片的磨削效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3. 抛光过程中,打磨膏的添加量和转速的控制对于细磨和抛光的效果有较大影响,需要注意调节;4. 加工完的玻璃片通过清洗和检查,可以得到光滑、透明度高的玻璃表面。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和掌握了玻璃加工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了解到玻璃切割、打磨和抛光等关键技术对于玻璃品质的重要影响。
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对不同加工参数对玻璃品质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
《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玻璃折射率》

大学物理实验设计性实验实验报告实验题目: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玻璃的折射率班级: 2011级物理1班姓名:杨海旭学号:110801010093指导教师:孙卫真贵州师范大学物理实验室实验日期:2013年11月26 日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玻璃的折射率实验目的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结构及调整方法。
2.测量的折射率。
实验仪器迈克尔逊干涉仪、激光器、玻璃片、白炽灯、千分尺、钠灯。
实验原理Ⅰ仪器结构介绍1.导轨;2.底座;3.水平调节螺灯;4.传动盒盖;5.转动手轮;6.读数窗口;7.微调手轮;8.刻度轮;9.移动镜拖板;10.盘头螺灯;11.12.镜架;13.分光镜;14.补偿镜;15.16.反射镜;17.18.微调弹簧。
精磨的导轨(1)固定在底座(2)上,底座上有三个调节水平的螺钉(3),用以调节仪器的水平。
在导轨内部装有一根螺距为1毫米的精密丝杆。
丝杆与传动盒盖(4)内的齿轮系统相连,转动大手轮即可动作齿轮系统带动丝杆,由丝杆传动移动镜拖板前后移动。
仪器有三个读数尺,主尺附在导轨侧面,最小分度为1毫米,读数窗口(6)内有一个一百等分微调手轮(7)转动一圈等于圆盘转一小格,微调手轮有一个刻度轮(8)分为100等份,每一小格对应于拖板移动0.1微米。
Ⅱ利用定域等厚干涉条纹法测量平行玻片折射率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平行玻片折射率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图1其中反射镜1M 和2M 半反射镜1G 、补偿板2G 构成干涉仪的主体,'2M 是通2M 过1M 所成的像。
不放玻片时,用白光调出干涉直条纹,彩色条纹中央的白色或灰色条纹对应于1M 和'2M 重合的位置。
设此时1M 离开观察透镜的距离为1Z ,加上厚度为t 、折射率为n 的玻片后,再用白光调出彩色干涉条纹。
设条纹在视场中央并且两侧条纹分布对称时,对应的距离为2Z 。
显然1Z 与2Z 的差应等于由玻片引入的光程与空气的光程之差。
即: 21(1)z z n t -=- (1)由此可得: 2111Z Z dn t t-=+=+ (2) 其中,21d z z =-是1M 在两次观测中移动的距离,可从实验中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