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启发式教学讲究教学效果,强调“举一反三”、“循循善诱”。从多年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如果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用不当,就不能体现出其内在的优势。例如,教师提问前,头脑中先有了问题的答案,然后采用多种提问的方式,通过提问设疑,步步“紧逼”,最后回到问题的答案上来。这样,虽然一堂课下来,有问有答、课堂气氛热烈,但很明显,这样的教法,不能算作启发式教学,充其量只是教师的提问艺术比较高,可以通过提问兜圈子来启发学生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掌握了,但没有掌握提出问题的能力。当前,在课堂上,教师不可能将教材中所有的知识全部进行讲解,所以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在课堂上,教师应通过“举一反三”启迪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新课程倡导“三维教学目标”,将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并列,体现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所以,启发式教学也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步入教室,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但曾几何时,笔者将多媒体作为一个演示板,将教学内容一一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扼杀,被动地围绕着教师、教材、多媒体的演示来转,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不但未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教学效果不佳。(一)、网络环境下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要求,转变陈旧的地理教学观念,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但传统的启发式是靠老师的文字语言和挂图、板图来启迪学生的思维,虽有它的优越性,但它也存在着启发过程较呆板、欠生动、费时的问题,以致教学容量小,影响教学效率。利用网络进行地理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将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与先进的启发式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创设在网络环境下的启发式地理教学是新时期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

(二)、网络环境下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中的实施

一、教学模式

在网络环境下启发式地理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为:备课时教师研究教学内容,利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者是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各种教学素材制作有关教学内容演示文稿和多媒体课件,课堂上,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利用课件展示教学信息,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并接受信息,最后学生归纳出教学的内容、原理、规律。基本过程如下图:

教师:研究教学内容设计课件→创设情境→展示教学信息

总结

学生:进入情景思考并接受信息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地位,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性较强,适合于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知识。

二、教学实践

以《新兴工业区》一课为例,分析在网络环境下启发式地理教学的应用,笔者根据教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最佳的新课导入是以最少的时间接近学生和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因此在《新兴工业区》一课教学中笔者通过运用多媒体较快捷的特点演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不偏离方向。

2、网络环境下案例启发,活化教材内容

案例启发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教学内容更加典型化,使学生从“个”推知“类”,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案例理解普遍规律性的东西,掌握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而案例的展示若只凭教师的口述,挂图和板图的演示,是欠缺生动的,因此在《新兴工业区》一课中,笔者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利用多媒体展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和美国“硅谷”这两个典型的案例的一些资料及视频。由于多媒体的交互性和功能性比较强,整个案例的展示既省时,又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活化教材的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

3、网络环境下的设疑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设疑启发往往可在学生的心理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新兴工业区》一课教学中,当学生受到案例启发时,此时教师有必要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材料中涉及哪些方面的地理知识?有哪些问题值得探讨?学生个别思考或集体商议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如下探究主题: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位于哪里?该工业区发展的机遇及其条件有哪些?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相比有哪些突出特点?并列表比较。

(3高技术工业与传统工业相比有哪些特点?与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相比又有哪些异同?

(4)新技术革命诞生的时间、标志是什么?高技术工业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

(5)美国的“硅谷”位于哪里?其崛起的区位优势有哪些?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可借鉴哪些经验?

(6)结合我国的情况搜集相关资料分析,讨论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可借鉴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哪些经验?

教师将探究的主题利用多媒体演示,并保留一段时间将学生针对上述的问题进行个别思考或小组讨论。通过设疑、置疑、激疑,启发学生积极去思考,经过思考,学生可以把握教材的精髓,提取精华,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网络环境下的图表启发,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外,教师的指导地位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当学生在讨论分析问题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时,教师必须运用有效的启发手段从旁指导,既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不将学生的问题全部包办。而网络环境下的图表启发,能使课本

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地理变化过程生动、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想象、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的启迪,培养学生的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实际地图图幅的限制,加上需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繁杂,往往只能用简单的符号标注,这样就不能完全符合真实情况,不容易形成生动,具体的地理观念和概念,因此在计算机的制作软件中,可充分运用其交互性,使一些图像、地理符号,叠加或链接其他图像。例如:学习讨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位置和区位优势这一难点,笔者将意大利老工业区,工业尚未普及区、新兴工业区三个叠加的图像;通过插入形式展示启发,而每一图像的展示教师加上简短语言加以启发,这样既增加了图像启发的生动性,学生通过三个图像的比较,明确新兴工业区的位置及区位优势,从而培养了学生看图、读图、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网络环境下类比启发,拓展、培养学生的能力

所谓类比启发,根据两个对象的某些属性的相似性,从已知的属性推出其他事物的相关属性。因此,在《新兴工业区》一课教学最后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将课前搜集到本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情况的一些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其他同学看,此时教师适时提出: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可借鉴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哪些经验?让学生讨论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网络环境下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我发现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并能相互协作完成教师布置的问题特别是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也积极参与进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这样的教学效果也鼓励我继续以后的教学实践。

2、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学生地理能力的其中重要一环,是学生的看图、读图、运用图表的资料、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该节课学生的课后练习情况来看,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3、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从课堂中学生展示的有关本地区一些乡镇企业的资料来看,学生已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上网操作技能和网上浏览信息、下载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培养。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笔者发现有些问题学生在回答时有不同的答案,学生中产生了不同思想观点的交锋,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启发式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通过合作自主探索,合作讨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网络环境下启发式的地理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地理教学活动中,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模式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符合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需要。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具体的教学方式,它强调整体性、程序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教学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人们在教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启发式教学就是其中实践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模式。

达维多夫说:“要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而改变思维类型。”显然,在教学模式改革这个整体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结构的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是手段。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结构、过程、方法设定的有机整体。

近几年来,我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为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整体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现就一些感悟简述如下:

一、导入要奇——兴趣性。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

(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2)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精讲点拨——科学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

三、巧设疑问——思维性。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已成为日本教育家集中研究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未来不断开发新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四、小结精简——逻辑性。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探索结果的心理,回到主导地位中去,剖析错漏,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具体、准确、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和构成。化学课的小结,也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透,其教学结构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将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和丰满。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

“启发”一词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适时施教的课堂启发是有效地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

1.课堂启发的要旨

(1)阐明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化民成俗”,即通过教育,感化黎民,使之遵守社会伦理秩序,形成良风美俗。《学记》中有“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主张。教育的目的是服从政治需要的。如果我们建造一个稳定、发展、和谐的社会,绝对离不开教育。《学记》之谓“化”是值得体味的,它说明教育者单凭泛泛说教是不行的,而是要运用能引起受教育者心理共鸣的启发引导措施,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2)渗透启发思想。在师生合作中,要时时渗透启发教学的思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里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暗示了启发教学的必要性有如下几方面。一方面,师生组成的教与学的对立统一过程,双方互为依存,相辅相成。在这一矛盾运动中,学生学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是天生的、自发的,而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逐步形成的;教师的教发挥了主导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又各自构成一组矛盾:在教师教的矛盾中,矛盾的一方是教师的素质、态度、能力、需要、动机等;矛盾的另一方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希望、对教师新的要求等。这一矛盾运动推动教师去增加和更新知识、改进教学,这就是教师“知困”并“自强”的动力。在学生学的矛盾中,矛盾的一方是社会、教师向学生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矛盾的另一方面是学生当前的学习心理状态,如需要、动机、态

度、感情、能力等。这一矛盾运动推动学生去学习和发展,形成“知不足”进而“自反”的动力。这两组矛盾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运动发展,又相互形成教与学的矛盾运动,教与学双方不断地从对方的新变化中得到新的启发,产生新的能量,得到的启发愈多,愈能推动矛盾的发展。

(3)抛弃“注入”式教学。我们常将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呆读死记,上课满堂灌、急于赶进度而不顾学生能否接受,既不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也不发挥学生的才智,教学不合教学规律,向学生提出的要求也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称为注入式教学。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厌恶学习、埋怨教师,视学习为畏途。即使勉强结业,所学的东西也会很快忘掉,教学无效益。我们倡导注意学生的接受和掌握,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聪明才智、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的启发式教学。

(4)启发的规范要求。启发的规范要求,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体现在教学要旨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但不要急于告诉他们这样或那样,以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当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或虽能发问但却说不出究竟的时候,教师才给学生做必要的讲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若仍不理解,可以把问题暂时搁置起来,让他们再去思考,不必要求他们立即掌握。在这种要求下,如果教师单凭死记硬背的一点儿知识来应付学生的发问,是难以胜任教学重任的,教师必须能听取学生的发问,并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透彻的讲解。

第二,体现在教师的语言规范上。为了最有效地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教师的语言艺术是非常重要的。在语言量上做到简、精、少,在语言质上应当使人对知识理论掌握得通达、精善、明了得体。教师教学语言的简约、微妙、精练不仅是言语的锤炼和造诣,而且正是作为教与学的中介时发挥启发、诱导和感发作用所必须具备的作用,它与那种繁杂、冗长、重复的注入式教学语言是对立的。

第三,体现在问答艺术上。教师既应善于向学生提问,又应善于对待学生不同的质疑问难,这种“善问”和“善待问”正是启发教学的方法之一。

第四,体现在学生有疑上。古人说:“疑为思之始,学之由。”学生能质疑,这里面正暗示了有教师的问题情境铺设,而且解答学生的发问时要讲求艺术,要利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引起学生的思考,以达到“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的境界。教师为学生释疑时,开始不要把话说尽,等待学生通过吟味思索,有了“欲罢不能”之感时,再点拨他向深层次思考,这样才能启发学生发挥学习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2.课堂启发的原则

(1)关键性原则。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处。所谓的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处,是指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或者是学生思维容易受阻的地方。

(2)及时性原则。注意创设“愤、悱”的情境。通过设疑、铺垫、诱导等一系列的启发,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教师抓住本质、关键的问题,在要害处进行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突现见影。

(3)实效性原则。设计启发,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准、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要做到针对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运用启发策略,需要注意:启发材料应选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启发方式要有的放矢,因人而异。

(4)双向性原则。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气氛。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需要注意:教师要引导好,切忌代替学生思考;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启发策略的功能,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

3.课堂启发的激趣

教学中若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使教学轻松自如,而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设疑激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有时需精心设计某些问题,造成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答案。教学中只要顺势点拨,因势利导,必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实验激趣。课本中有一些文章或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先设计一些较有趣的活动和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人人动手、动口、动脑。这样使学生觉得这些文章有疑可问,有趣可学,促使其自觉积极地学习,教学就会收到意外的效果。

(3)竞赛激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成长期的青少年有极强的表现欲,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认可。对此,教学中很好地抓住他们的心理,给予他们充分表现的机会,他们的学习就会很投入。

(4)尝试激趣。到生活中学习,学以致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给学生提供运用课内所学知识的机会,提倡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如,让学生办《班级小报》《黑板报》;采访自己的父母,编写沟通心灵的《心声》杂志;走上街头、查阅报刊“清扫错别字”;“文学精品屋”的推销、鉴赏等。

4.课堂启发的方法

(1)想象启发。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能丰富学习内容。它应在各学科教学中去渗透、去落实,以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点燃学生想象的智慧火花。

(2)置疑启发。置疑启发就是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疑问,激起学生求知的要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特别是对某些要求学生掌握的课程内容、在学生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更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使之有追求解决矛盾的要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问题有利于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敏捷的思维。

(3)拓展启发。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开放视野。课堂教学中可设立一系列开放式的问题,设立一系列延伸的课外的发散性训练,致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元性。

(4)求异启发。求异,就是转换角度,另辟蹊径。课堂教学要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引导思维。

(5)创新启发。课堂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有的教材选择的是短小精悍、意境十分清新优美的儿歌。儿歌通过比喻和想象,诗化了插秧的耕

作过程,诗化了艰苦的劳动。教师通过板画把学生带入意境,在领悟的基础上激励创新:你认为水田还像什么?孩子们创造的火花便迸泻而出。

(6)探究启发。积极实践“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前面探和闯,让学生打头阵、去尝试去发现。遇到困难时,教师再出面“指引”。

(7)直观启发。直观启发包括演示启发、实例启发、比喻启发等方式。学生对生动具体的实际现象比抽象的理论叙述有兴趣、有积极性。特别是对某些奇异的现象更感兴趣,情趣盎然。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举例和比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并引起思索和探求新知。

(8)练习辅导启发。练习辅导启发是给学生一些思考题,使学生运用已知的理论去解决问题。但题目应是有启发性的,能激起学生思考,运用已知的知识去寻求答案,不能靠学生机械的记忆来回答问题。在批改作业或指导学生的练习中,发现学生知识或方法上的缺陷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有问题时,有的教师不是直接指出错误、更正错误,而是透过学生作业、练习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新的矛盾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进一步思考或自己去查阅材料寻求答案。辅导时,使学生自己通过思考或自学活动来解决矛盾。

5.课堂启发的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为启发式教学创造条件。教师启发学生,首先应深入学生实际,了解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其积极因素和不利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条件,提出与学生内心需求相适应的问题,从而做到难易适度,方法适当,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学生的积极因素充分地调动起来。

(2)善于激疑,启发思考。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活动中,善于提出具体启发性的课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有探求解决矛盾的要求。在学生没有这种积极要求、不能举一反三的情况下,是不能进行教学的。只有创造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求知又想跃跃欲试的积极状态下,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展智力。所以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积极要求。

(3)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要求解决矛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之后,紧接着是使学生会思考,善于运用理论、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求得矛盾的解决。《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其意思是说教师的启发教学,是引导而不是拉拽;是

激发,而不是推压;是开导,而不是代替。也就是说运用启发式,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外,还要善于启发引导;当学生有求知的要求之后,既不是生硬地灌输知识,也不是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把问题的结论灌注给学生,而是通过积极的启发引导,引导学生沿着一条思维路线,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既积极思考,又善于思考,发展学生的智力。

(4)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使学生对学习感到兴趣和愉快。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学习积极性重视、支持、鼓励、扶持、师生关系好时,认为学习本身是欢乐、愉快、幸福之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启发式教学的运用,并非单纯的方式、方法问题,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条件,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其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建立一个正确的观点和态度。教师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满腔热情地鼓励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6.课堂启发的步骤

(1)导入阶段要呈现兴趣性。这一阶段在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为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绝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2)点拨阶段要充满科学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课程标准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

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

(3)设疑阶段要具有思维性。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这是未来不断开发新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教学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4)小结阶段要讲究逻辑性。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探索结果的心理,回到主导地位中去,剖析错漏,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具体、准确、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和构成。课堂小结,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它与传统教学总结的不同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学生的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这里,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透,其教学结构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的有机统一。

探究式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探究质疑、问题讨论、实验操作、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关键词:网络环境、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认识当前的课堂教学

1.1单调的课堂

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学物理教育领域中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师往往把课堂当成“表演的舞台”,“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传授知识的场所”,教学过程主要表现为“接受——理解——巩固——解题”,热

衷于重复机械操练为主的题海战术,课堂教学完全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以致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无从谈起,轻视甚至否认某些探究性活动给予学生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

1.2应用新技术的隐患

近几年,校园网得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然而理性地分析其对教育教学产生的效果,不难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充分发挥它真正的作用,普遍的情况是计算机和校园网仅仅处于教学的辅助地位,我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多还是浅层次的,许多课件只是着重对学生的形象刺激或解决一招一式的教学难点,诸如“大的变小”,“快的变慢”,“难理解的变形象”等,忽视了思维训练,没有启发学生的心智,甚至阻止了他们思考。甚至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另外,在课堂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掌握知识为目的来组织教学,只不过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电灌”或“人灌+电灌”,计算机沦落为了“应试教育”的强有力工具。所以,要实现教学现代化不是简单地一“网”了事的,还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二、网络环境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2.1校园网给师生关系和教学组织形式带来的变化

实际上计算机和网络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提供资料,而且可以做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师、助手、甚至学员,借助它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验证自己的猜测,展现无限的创新意识。其次,教学由以教师的“教”为主转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探索、发现知识;计算机不再只是辅助教师完成课堂教学的工具,而是掌握在学生手中的,成为他们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思考和探索问题的工具或助手;教师从“传道、授业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宗旨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生命现象的千变万化,化学世界的丰富多彩,化学实验手段的多种多样,以及化学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出现等,这一切都为生物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内容,很容易激起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是实施探究式教学好素材。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具有选题广、可操作性强、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课内课外联系紧密等诸多优点。另外,化学的发展历程,诸多化学家本身的道德示范,使化学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自然万物的千姿百

态使人产生了美感,化学与环境的关系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而众多科学家身上所有的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献身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更是留给中学生们无价的精神财富。结合化学科学实施探究式教学,可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和人文品质。

1、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正确处理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辨证关系,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2、在教学组织上。突破了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和个别学习,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做到了因材施教。

3、在课程结构上。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以培养通才。优点

4、在教学内容上。有效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力求教材建设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及时吸收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

5、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使用研究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但探究式教学由于其开放性与拓展性的特点,也给这种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带来了天生的不足。

首先,探究性教学难以兼顾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面对全体学生是新课程理念之一,但探究性学习,由于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学生个性等等原因,是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严重的甚至会挫伤个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用适得其反。

其次,从目前来看,探究性教学还缺乏足够的支持条件。根据平时的教学体会,探究性教学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小班化教学,需要更多的实验资金,需要社会家庭观念等等外部条件的支持。在中学,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学,在这些外部条件的限制下,是很难开展的。

再次,探究性教学挑战性大,失败的可能性大,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有更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和学生在开展探究性实验过程中,经历挫折,弯路甚至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但教师一旦不能做出适当的引导,是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探究性教学由于其开放性,教学过程的驾驭是很困难的,给教师的教学组织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课堂组织不好,会影响教学效果,甚至达不到教学目标。特别是在当今教育评价体制下,探究性教学运用不好,开展不好,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那探究性学习就成了罪恶性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以组织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的。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主要以纪律教育来维持教学秩序,以讲授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视学生为接纳知识的容器,没有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转变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1.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及意义 “探究性学习”一词最早是1964年由美国教育学者施瓦布力图提出的,在中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育部在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课程改革和教学实施的理念,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占主体地位,教师则扮演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建议者的角色。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参与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活动,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能发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于探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 误区一:探究性学习就是进行探究性实验。 由于新教材把某些旧教材中的实验操作改为探究性活动,因此一些教师想当然地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进行探究性实验。如人教版高中

启发式教学法的历史渊源及涵义

启发式教学法的历史渊源及涵义 伟大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的教学,不在于要学生搬去可以致富的金子,而在于给学生点金的指头。教师不是给学生大量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近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在我国,“启发”一词最早源于孔子,他在《论语·述而》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说教师要在学生思而未得感到愤闷时帮助开启;要在思而有所得,但却不能准确表达时予以疏导。即应在学生达到“愤悱”的境界时,教师方可“愤则启,悱则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说如果举一不能反三,就不要再往下教了。强调启发的目的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后, 《学记》中又进一步阐述了“善喻”的具体做法:“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是说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指导学生的思维按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是硬牵着学生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不应当被动地简单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的大脑,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加工制造精神财富的器官,教师应当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强而弗抑”是说教师对学生要多表扬鼓励,而不批评压抑,即要注重学生的情绪。孔子是注重学生情绪的典范,一次甲、乙两个学生向孔子提出同一个问题:“老师,听到一件事就立刻去做么?”孔子回答甲是:家里有父兄,何不请教后再做。回答乙是:立刻去做。有人不解其意,孔子解释说:甲办事鲁莽,我教育他三思而后行;乙办事谨小慎微,我鼓励他大胆做事。[2]“开而弗达”是说点明问题的关键,而不把结论和盘托出。“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 ,“学生画龙,教师点睛。”。教师在学生学习和发展中是指路人,教师不应以教为主,而应以指导为主。教师要重在点化,要善于引导,要指关键,教要点,释难点。 在西方,首先倡导启发式谈话的是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他认为教师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助产知识,导引知识。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臆造和传播知识,而是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真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身上发现真理。教师就应采用对话和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存在于自我内心世界的真理,并将其引导出来。他称这种方法为“精神助产术”。后来,他的思想被其学生柏拉图继承和发扬,倡导归纳法,启发、诱导学生自我发现真理。亚里士多德主张,教师不应直接把“思想成衣”交给学生,而要使学生学会“思想服装”的裁剪,使学生在归纳推理中获得能力的发展。近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复习进程

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我国中学教学实践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其实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是没有很大矛盾的,其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要求比纯粹的多媒体教学更高更严格,传统的板书设计和板书实践、备课改作等用多媒体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甚至可以说老师的第一个粉笔字可以让老师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 1、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 传统教学是指教师在讲台黑板上讲解并辅以黑板板书,学生在座位上听讲与练习的教学方式。它的主要活动是教师依教学进度,把课本内容依序讲解给全班学生听:学生则经由上课专心听讲、练习和课后的温习来熟练课本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必要时教师补充许多教材或经由考试增加许多练习的机会。 传统教学以“传递—接受”为特征,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2)学生是知识的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3)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传统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2)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3)是几千年教学模式精华的结晶;(4)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创新。 2、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

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以教定学,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2)以本为本。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3)教路单一。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4)学法单一,目标单一,问题单一,评价单一,过程单一等。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 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有许多方面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一是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便于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教材;二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提高教学速度、节省课时,减轻了教师的劳动;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将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与仿真技术结合起来,与人工技术等高科技结合起来应用在教育教学中,那必将掀起人类教育事业的一场新革命。 1、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和一般步骤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和一般步骤 摘要:我们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安全技术培训,具体做法是把实际工作中的真实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实践性强。石化企业是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员工安全培训重点应以提升安全操作技能为主。例如,对于危险化学品火灾的预防,我们通过结合教材中的理论阐述,通过对某厂曾发生的裂解碳四储罐冬季火灾事故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实现了如下教学目标:⑴碳四组份冬季脱水操作应注意哪些问题;⑵对于含有丁二烯的物料在生产储运过程中如何正确操作;⑶相关的安全管理规定都有哪些。这样的案例教学,非常有利于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 2、激发了学员学习兴趣。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所选用的案例来源于生产工作实际,说服力较强。有些案例直接由学员讲述,然后通过分析讨论,大家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学员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到较高的水平,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学员是主角,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并积极去探索,便于学员掌握案例中所揭示的相关问题,通过认真思考,提出解决办法。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首先教师必须搜集、整理合适的案例,对案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应有较深刻的认识。前面提到的案例,教师除了对火灾的预防知识、裂解碳四冬季储存操作法有全面的认识之外,同时对于碳四生产储存条件、丁二烯的性质等也要有较深刻的认识。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抓住时机,组织协调好。最后,教师还应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在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和点评。 二、案例教学法一般步骤 1、准备案例。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案例的选择,既要典型又要贴近生产实际。因此我们经常深入到生产一线收集素材,不断更新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在课前将准备好的案例告知学员,让学员了解案例内容,并要求学员查找一些必要的资料,做好发言准备。 2、讲解讨论案例。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师应设法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引导学员紧紧围绕案例展开讨论,方式可以是全班一起讨论,也可以划分成小组讨论。在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中,我们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仿真模拟事故发生的经过,使学员感到形象逼真,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3、总结案例。在学员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针对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做出强调,使学员加深对知识点的把握。对学员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做重点讲解。同时教师还要特别提出,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学员应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 诏安县边城中学(实验高中) 沈瑞林摘要:本文将从教师角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三个方面析谈新形势下如何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建立科学教学理念,应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理念;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同样面临新旧教育理念的碰撞、共存与变革的问题。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致力于使每个学生获得必需的,与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数学,同时获得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做好数学准备”的数学教学理念,应当成为一种教学诉求的需要,也应当成为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处在各种思想与理念风起云涌的时代对数学教学根本认识的一种认同与支持。这既是对数学教学有效性在思想认识层面上的一种基本又理性的要求,也是对所有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人们在理论层面的一种引导。 抱着这样的想法,笔者认为: 一、按新课程标准定位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深化,为教师教学理念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师原有教学理念要发生变化,还要不断地适应新的教学方法。1.新课程促使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自身的发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原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体验探索的艰辛,分享成功的喜悦。 2.新课程也将促使教师成为实践的研究者。 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同时也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由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元价值取向引起的;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进行个别教育;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可灵活选择与使用教法。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决策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首先,教师将不再是“一桶水”,他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是一个自觉的终身学习者,才能将自己的学习体验融入创造性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其次,教师有义务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有效的改进意见,对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进行研究。 二、用正确的数学教学理念引领教学实践 树立并坚持科学的数学教学观,引领并形成科学的数学教学理念,关注并凸显人在数学领域的认识力和发展力,准确地把握数学的核心概念,强调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结合,重视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结构化的梳理,坚定不移地在“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教得如何?”等诸多方面进行多理性的建构性联结与行为探索。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1.必须从偏面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更关注三维(情感、态度、价

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的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是主导,教学过程要由教师来组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的理解,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加上教师能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能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用准确,清晰,简练,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课,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启发式教学法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这要求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积极的进行思维活动,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随时注意开启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学生自身的思维活动,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理解消化。课堂提问就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有效方法。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一个复杂的问题变的简单化,便于学生思考,这其中包含着许多教学的艺术性,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思熟虑,讲课时灵活处理,根据学生的具体反映随机应变的处理课堂教学内容,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内容的编排一般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的原则,有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避免照本宣科,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对其内容进行灵活、适当调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跳一跳“摘桃子”的感受。 (二)在教学目标上,以坚持实行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现代启发性教学思想与“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的”的或仅注重人的智力发展的教学思想是根本对立的。它反对食而化、仿而不创的“学而优”,反对扼杀人的主体精神和个性的“死读书”。因此,现代教学思想反对那种只注重如何提高学件应试成绩的单一化教学目标,它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确立多元化的素质教育目标,在教学中从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重学生能力养成,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协调发展。 (三)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教师的“教”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主体精神的培养。因此,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承认学生是有灵性、有理性、有感性的能动主体,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上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一种师生为探求知识和真理而共同合作的、教学相长的伙伴关系。教师要通过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来面向全体学生,把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 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反对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注入式”、“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强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一种能容纳不同观点、不同思维方式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要求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民主与科学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张扬与展现。 (五)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常用的教学方法及意义

常用的教学方法及意义 怎么样才能有效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学方法的意义及常用的教学方法,欢迎大家阅读。 一、常见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具体形式。讲授法是一种最常 见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具有传递知识信息和控制学生的认识活动两方面作用,通过这些作用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 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中。他们一边在紧张的思考,一边又在感受求知的乐趣。教师在讲授中既可通过分析和比较、 归纳和演绎、综合和概括,又可通过讲重点、讲关键、讲难点、讲思路、讲规律、讲方法等多种形式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认识知识的价值,并 将其内化为一种学习的动力。 (2)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对话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或

巩固知识、 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谈话法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形式。谈话法可使教师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并培养学生 的表达能力。一般来说谈话法花费的教学时间较长,对学生知识准备情况要求较高,所以,在一堂课中,谈话法一般与其它的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 (3)读书指导法。这种方法是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及课外读物,使学生获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方法。它包括指导学生预 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等形式。读书指导法是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在使用此方法的时候,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同时交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当学生读书完毕后,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加深 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作示范性实验和动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或印证所学书本知识的方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有哪些的差异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有哪些的差异 体育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或目标所采用的方式、途径、手段的总称,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创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学生掌握运动技术为主要目标,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是以保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为主,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则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去全面发展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学生掌握运动技术为主要目标,这就造成了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追求运动竞技的成分,追求运动技能学习的精确度、速度、高度、远度,教学过程总是从讲解动作要领和示范动作开始,然后再进行辅助练习、分解练习,最后进行完整练习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动作要领。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示范法、分解教学法、重复练习法、循环练习法、保护与帮助法等。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忽视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学生在学习中难以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传统体育教学只注重传授技术而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是他们兴趣的需要,是一种“灌输式”的指导者的角色。 新课程赋予运动技能教学新的内涵,体育教学是一门以适量身体运动增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养成学生锻炼习惯、基本掌握简单运动技术、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的必修课,不是以培养运动员、运动健

将为目的的。强调运动技能的内容要有所选择,不求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运动技能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科学性,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要重视育人功能。新课程下的运动技能教学是对传统的运动技能教学进行补充和修善,强化了探究意识,增进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常用的方法有探究性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发现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死板。传统的体育课一直沿用“四段式”教学,即一节课分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传统的体育课每课必坚持列队练习。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特征 1.强调学生的创新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是以保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为主,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则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这是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最重要的特征。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现代教育必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浓厚的创新意识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欲望,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各个方面去发展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养成研究问题的习惯,奠定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如果淡漠创新能力,就压抑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只会刻板地复制教师的知识,无法培养创新型人才。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综合运用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要注重启发点的"准确"和"巧妙"教师的启发要点要在要害处,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有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依据图形提问: (1)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二.启发式教学要重"引导"而非"牵制""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来,才有了启发式教学。为了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我想“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我们学校的数学教学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种种现象,我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三、启发式教学要注重"启发"和"尝试"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的内驱力,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要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8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我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85-9=76;有的把85分成10和75先算10-9=1,再算1+75=7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

教学评课优缺点-听评课缺点

优点 欧阳歌谷(2021.02.01)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介入活动的兴趣。 2、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3、课的结构清晰。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与整理部分的衔接科学、过渡自然。 4、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 5、教学内容丰富,联系体育知识,拓展恰当。 6、用音乐融入课堂教学,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8、本节课能够突出立异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0、关注学生心理,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12、培养学生集意识。使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合作学会评价,体验运动的乐趣与胜利的喜悦。 14、课的整体队形整体性特强,基本没有步队的调动,但步队的变更很多。 15、本节课条理清晰,节奏明快,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 16、整节课中学生兴趣浓烈,积极主动性较高。 17、教学内容有所立异,是一堂有趣而又有实效的好课。 18、本节课内容的选择上很是新颖,组织严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1、阐扬每一个同学的才干,充分上好体育课。2、巧用场地、器材、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20、

重点、难点掌控到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师调控能力强,选择的几个活动内容有针对性。21、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在课中合作、探究性学习获得了充分的体现。 22、学生讨论激烈,情绪活跃。24、教材改革是一个立异。把通过改革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 25、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26、阐扬教师的主导,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位置。让学生在入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 27、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也获得了相应的成长。 缺点 1、课堂上细节讲解不敷。 2、对学生的带动性不敷。 3、整个课堂的气氛不是很活跃,学生的兴奋度还不高,上课有点放不开。 4、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没有设置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招致这个教学过程不连贯。 5、教师示范少,学生没机会展示。 6、教师没有及时帮忙学生解决练习中呈现的平安问题。 7、在这节课的内容安插上,课中的内容最好减少一个活动内容,不然教学时间有点紧。 一、教学目标体现的“三维”主体性,而课程紧紧围绕进行

“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差异

“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差异 2014-04-18教育信息化 先学后教符合教育规律 传统教学结构是教师白天在教室上课传授知识,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或者感悟巩固;“翻转课堂”的教学结构是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也就是说,知识传授的识得过程与基本的习得过程发生在课外,知识内化的习得与悟得过程发生在课堂。 教的秘诀在于“度”,学的真谛在于“悟”。悟得是指学生通过思考与觉悟,内化所学内容,让其成为自己智慧的一部分,从而使自己的价值层面得到改变的过程。知识是外在于人的,是一种可以量化的“知道”,只有通过课堂上的点拨与碰撞,悟有所得,让知识进入认知本体,才能称为素养。悟得是一种意义理解,是一种规律性的认识,是一种智慧,是“道”。 默多克指出,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经营方式……教育是唯一有待开发的领地。微视频能够提供高质量、大规模的在线学习素材,便于学习者无论身处何处、教育背景如何,都能够借助网络分享优质课程资源。微视频的作用就是提供分解、嚼烂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传授。当然学校提供的网络微视频一定要基于本校学生的心智水平与理解能力,不同学校的学生对慕课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新课改的核心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不难追溯其端倪。《周易》“蒙卦”有载:“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源于师生交往的教育,不能开始于“我求童蒙”,而必须开始于“童蒙求我”,学生学而不厌,教师诲人不倦,才能志趣相应彼此互动,这是对教育本质的揭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在我看来,江苏洋思、河北杜郎口、山西新绛的成功经验的内核也就是先学后教。 设法唤醒学生的内驱力 “翻转课堂”的核心,就是先学后教。这里的问题在于,学生凭什么要去学全新的东西?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英国《金融时报》(2013年12月3日)曾指出,中国教育

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在现代教学中,我们主张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由于它在传播知识时具有集中、短时和高效的特点,只要运用得当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和技能,并能为进一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打好基础。所以讲授法无论是现在还是可以预见的将来,都不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对于我们刚刚步入教学岗位的教师来说,做好课堂讲授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讲授法存在的必要性 1、纵观全国各类各级学校,到各个学校走走看看,讲授法仍然占据着大部分课堂。只有在公开课,示范课时才有教师刻意使用其他方法。各地区教学条件、环境不同,学生知识基础、认知水平不同,短期内彻底拒绝讲授法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2、讲授法的优点(1)讲授法有利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科学的分析、论证,生动的描绘,有启发性的提问等,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与“探究教学法”课堂内难以完成任务,教学时间难以把握相比,讲授法显得优越得多。它容易控制教学时间,更有利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大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他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功,是因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非得让他们先去遭遇“巨人”曾经的坎坎坷坷?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爱迪生经过上千次的实验才确定用钨做灯丝比较合适。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爱迪生的这番曲折经历和实验结果,以此激励学生立志去发挖掘、研制比钨更合适的灯丝材料,但绝对没有必要让学生把爱迪生曾经做过的上千次实验再都做一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肩负着教学的计划、设计、组织、讲授、辅导、批改和考查等项责任。这些工作都与教学质量的高低相联系。不过,其中有的在课外进行,有的并不多占课堂时间。而教师的讲授则不同,它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析、思维启迪、思想教育、情绪感染、方法和语言的示范,因而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这种方法,也有利于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能够树立教师的威信,密切师生关系,使教师的言行有效地对学生施以影响。(3)可控性强讲授法的具体方式有四种: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其中讲述侧重于生动形象地描绘某些事物、现象和概念,有从情绪上感染人的效果;讲演是教师就教材中的专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中间不插入或很少插入其他活动,如向学生说明、解释和论证科学概论、原理、公式和定理的时候多采用讲解的方式。讲授法可以以让教师选择不同词语陈述相同的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讲授中有师生的情感交流,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强化;在讲授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听课对象、设备和教材对讲授内容灵活处理。由此看出,讲授法的明显优点是教师可以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实施自己的教学内容,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因此,大多数教师感到,讲授法比其他教学方法更容易掌握,而且安全可靠。(4)可与其他教学方法相互渗透,适用范围广讲授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至今仍被广泛使用而没有过时,不仅仅在于它容易控制教学时间,有利于学生获得正确系统的知识,还在于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新教法不断出现的同时,讲授法也在不断地完善。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

“启发式教育法”是教育教学的“根本大法”

“启发式教育法”是教育教学的“根本大法” ■刘永和中国教育报2013年3月22日第6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因为我国一切法律法规都要依据宪法制定,违背宪法的各种法律法规都是错误的和无效的。因而,宪法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概括性与原则性、适应性与广泛性、纲领性与权威性。“启发式教育法”也是全世界教育教学方法的“根本大法”,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根”,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法都是从这个“根”上生长出来的枝叶和花果。因为,“启发式教育法”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广泛的适应性、权威的原则性。 “启发式教育法”是中外传统的教学法:具有深远的历史性 “根本大法”不可能是“奇兵天降”或者一蹴而就的,一定是源远流长的,经过了长期检验从而证明了它的正确性的,因而“根本大法”往往具备了深远的历史意义。“启发式教育法” 发诸古代,历经数千年,沿用至今,常用不衰;中外教育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它深远的历史性。 “启发式教育法”自古而然,中外一律。“启发式教育法”是中国人对世界教育的一大贡献。“启发”一词最早出自我国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早在《论语·述而》中就有这样的记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启发”的条件和时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说的是“启发”的要求和标准。战国晚期的《礼记·学记》中也有“善喻”的阐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其中“弗牵”“弗抑”说的是不要“绑架”学生,不要“压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实践、创造;而“开而弗达”则更加明确指出,启发、开导而不要把结论和盘托出,而应该启发他自己寻找。中国古代教育家对“启发”智慧的提出、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诠释是全世界教育家难以企及的。自此以后,历朝历代大多尊崇孔子为圣人,继承和发扬“启发式教育法”。 在西方,首先倡导启发式教育的是苏格拉底。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积极倡导“启发式谈话”,他认为,教师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导引学生寻找、体会、理解、掌握、建构知识。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臆造和传播知识,而是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真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身上发现真理。教师就应采用对话和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存在于自我内心世界的真理,并将其引导出来。他称这种方法为“精神助产术”。后来,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被他的学生柏拉图继承和发扬,柏拉图积极倡导“归纳法”,倡导启发、诱导,指引学生自我发现知识,自我发现真理。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明确主张,教师不应直接把“思想成衣”交给学生,而要使学生学会“思想服装”的裁剪,使学生在归纳推理中获得能力的发展。 “启发式教育法”是普遍使用的教学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传统英语教学法PK现代英语教学 - 副本

传统英语教学法PK现代英语教学 土门镇龙王庙河小学张静Language use in real life vs. traditional pedagogy.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一般只重知识传授,而轻全面素质提高,只把学生看成是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未把学生当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是一钟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从而抹杀了孩子们的天性和创造性。教师在传授知识上只是一味的重复重复再重复,跟读跟读在跟读,大部分老师采用的是我读一遍你读三遍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习成为被动接受、机械识记、乏味重复的过程;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摧残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导致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销蚀;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⑴抑制了学生的能动作用。教学作为师生的互动过程未能得到充分的落实,教师主导地位被变相地强化,这种“主导”作用下的学生主体地位形同虚设。学习成为一种没有思想的活动。 ⑵剥夺了学生的个体体验。“教育是为儿童未来生活的准备”的教育观,促使传统教育对儿童未来生活过度关照,教育日益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需要。学习成为一种冷漠的过程。⑶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过分强调接受,学生成为纯粹的容器,知识的获得成为最重要的目的。学习成为一种毫无激情的活动。⑷扭曲了学生的人性人格。在知识作为最重要甚至唯一目标的教育里,学生除

了获得知识之外的各种兴趣、爱好、专长被视而不见。学习成为一种痛苦的活动。⑸异化了学习的根本目的。正因为学习成为一种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主见、枯燥、单调、苦闷的活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学习不再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而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障碍 2 、冲破“以知识为本”的观念束缚,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英语教学模式。 通过本次赛教,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例如:教师就单词叫单词,机械式的重复已有所改变。在叫单词的过程中穿插着游戏教学。Game 1.1:sentences and numbers .Ss follow the T to read the sentence. 1.T reads the sentences, Ss say the numbers; 2.T says the numbers, Ss say the sentences; Gam12:trick game 1.T and Ss do the gestures together; 2.T does the right gesture , Ss follow the T; T does the wrong gesture, Ss mustn’t move; Game 1.3:Magic fingers 1.Order the sentences according the key points;“C at “ shows the fingers, “mice” do the gestures; Game 2.1:Sentences Dragon 1.T says “It’s blue” 2.S1 says: “The ceiling is blue”------ S2 says “The ceiling is blue. The chair is blue”----S3 says “The ceiling is blue. The chair is blue. The

特色教学方法

一、特色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课程组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等不同互动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判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聘请生产单位专家进课堂教学,将生产一线的具体方法和理论融合到教学中,提高了教学效果。 针对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采用课程组开发的教学课件,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而对于一些具体推导及计算的内容,则采取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同时开设了一系列的设计性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用一定的理论知识,设计出复杂物品的分析流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采取“项目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集中实训—单位实习”的教学思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保证学生具有很强的分析操作技能和生产实践能力。 (1)项目实验:根据《定量化学分析实验》教学大纲,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验,要求学生反复验证操作,对常见分析项目达到熟练内容、快速操作分析的要求。 (2)综合实验:综合实验是在项目实验基础上开设的综合性分析实验,我们界定的综合性分析实验主要包括一些复杂样品的测定,多成分、微量成分的测定等,要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对同一样品采取多角度的分析。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设计性实验:对于一些复杂的样品,要求学生对与复杂样品提出全分析的方法及步骤,并进行具体的实践求证,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设计的不足和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修正方法等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与竞争意识。 (4)集中实训:在修完全部课程后,学生再进行一次集中实训,实训的项目、内容包括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维护,标准样品的分析,典型实验分析及讨论,分析数据分析处理等。 (5)生产单位实践: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到生产单位进行生产实践,实习期间由实践单位组织老师进行督导考核。 3、考试方法 实验考试:操作考核+项目考核+集中实训考核+生产单位考核+实验理论考核(期末考核)。 理论考试:期末考试+单元考试。 通过一系列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对平时实验的要求及注重程度大大增强,考试结果更趋于合理,学生成绩也更由代表性。 二、现代化教学 购置“分析天平基本操作”,“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录相片;“化验员手册”录像片;引进了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公开出版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配套使用投影、幻灯、录像片、课堂演示、结构模型等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方式3

传统教学方式3:软件+教师 最大缺陷: 1、教学内容单一——以故事这一种体裁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无法接触说明文体、教学和科学内容 2、教学目标单薄——依然以日常交流为主,没有以英文运用能力为终极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人只能处于国际职场人才结构的底层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增删内容来适应不同的学生,又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效率,使较多的学生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授课效率高,传达的信息量大。通过教师对知识点的步步讲解和总结,能更清晰的使学生直面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适用空间,非常的适合于抽象程度高,内容复杂的知识,也非常适应现在高中地理教学课时有限,部分学生自学能力低,课业压力大,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 不过,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出现“满堂灌”,不利于学生的思考,也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但它的优点仍很明显,在教改中不应被完全抛弃。 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传统教学方式1:书+教师 1、教育内容单一——以故事为核心内容,即便学生能够学好,也只能限于日常交流,无法实现英文工作 2、教育手段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无法全方位利用人体的听觉、视觉和其他感官,因此无法实现较好的学习效果 3、教学质量不稳定—— a)教学过程高度依赖教师,而中国合格英语教师的缺乏是全社会公认的事实 b)先进的教育理念无法一致性的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c)科学的教育方法无法一致性地得以贯彻实施 d)教师的口音问题无法解决,导致学生的英语口音南腔北调 4、教学互动性很差——单方面由教师讲授,泯灭了很多中国学生的学习兴趣 5、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很低 传统教学方式2:录象带/幻灯片+教师 最大缺陷: 1、教学内容单一——还是以故事为主,只能限于日常交流,无法实现英文各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