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与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匠心,更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
一、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通常可以分为四大类:宫殿式建筑、庙宇式建筑、园林式建筑以及民居式建筑。
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构造方式。
1. 宫殿式建筑宫殿式建筑通常是为皇家或贵族所建,最具代表性的是故宫。
它们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在设计和布局上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宫殿式建筑均采用对称的形式,通过形象的数字和符号表达皇权神圣性。
2. 庙宇式建筑庙宇式建筑是供奉神灵崇拜和宗教仪式所用。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特别崇拜神灵,庙宇式建筑则成为人们表达敬意和崇拜的场所。
庙宇式建筑通常采用高大雄伟的层层式建筑,以示神圣和庄严。
3. 园林式建筑园林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种风格。
中国的园林是以人为本、注重景观效果的建筑形式。
园林通常以山石、水池、廊、亭、楼、台、阁、桥等元素为基础,通过精心设计和布局,再现自然的美景,并寓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4. 民居式建筑民居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广泛的一类,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生活的真实状态。
中国的民居注重室内外空间的分割与连接,通常采用通透的布局和合理的结构。
一般住宅的建筑风格朴实、实用,注重环境和谐。
二、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信仰、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
1.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建筑秉承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传统建筑的设计和布局融入了周密的天文地理知识,注重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宇宙万物的氛围。
建筑的布局和材料选择都契合了自然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2. 礼制文化的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与规划往往遵循着严谨的礼制文化。
宫殿式建筑在设计上充满了对等和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
初步了解中国的古代建筑与其文化价值

初步了解中国的古代建筑与其文化价值中国的古代建筑和其文化价值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
中国的古代建筑作为这种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在本文中,我们将初步了解中国的古代建筑及其文化价值。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分类中国的古代建筑可以分为宫殿、寺庙、园林和民居等几个主要类型。
宫殿是帝王用来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代表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权威;寺庙是供奉神灵或佛陀的场所,体现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园林则是以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出的休闲场所;而民居则是普通人民居住的地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居住文化。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中国人崇尚自然,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因此古代建筑往往是依山傍水、与自然景观相呼应的。
其次,古代建筑注重空间布局和对称美。
无论是宫殿、寺庙还是民居,都会精心设计空间,注重整体布局的和谐与对称。
再次,中国古代建筑讲究材料的精选和施工的精细。
古代建筑往往使用高质量的木材和石料,建筑工艺也非常讲究,体现了中国人对建筑的执着追求。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价值中国的古代建筑不仅仅是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首先,古代建筑展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和“阴阳五行”的儒家思想。
其次,古代建筑记录了中国历史和社会文化的变迁。
从宫殿的建设到园林的营造,古代建筑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和社会文化的演变。
再次,古代建筑传承了中国的传统工艺和建筑技术。
木结构和檩柱的运用、琉璃瓦的制作等,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高超技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
为了保护古代建筑的完整性和原貌,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建立了古建筑保护单位,加强了古建筑的维修和修复工作。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建筑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建筑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几千年来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在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从古代城墙到宫殿、寺庙和园林,中国的古代历史文化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建筑的特点和代表作。
一、古代城墙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城市防御的设施,也是展示城市繁荣和文化的象征。
中国古代城墙多以砖石和土坯建造,既雄伟壮观又稳固耐用。
其中,中国古代城墙的代表作之一是北京的故宫城墙。
故宫城墙高大厚实,由砖石垒砌而成,上面饰以琉璃瓦和雕花石雕,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宏伟气势。
二、宫殿建筑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皇帝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注重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雕饰精美。
在北京的故宫,我们可以欣赏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精华。
故宫由一系列建筑群组成,包括午门、太和殿和乾清宫等等。
这些宫殿建筑融合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以黄色为主调,展现了皇家权力的高贵和庄严。
三、寺庙建筑寺庙建筑在中国古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既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的中心。
中国古代寺庙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注重平衡与和谐。
以少林寺为例,它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一颗明珠。
少林寺建筑群分布有序,建筑风格独特,结构精巧,木质结构的殿堂和塔楼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四、园林建筑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巧的布局而闻名于世。
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苏州的留园和北京的颐和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作。
留园以其精巧的园林布局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颐和园则以其壮丽的景色和精美的建筑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五、结语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建筑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精湛的建筑工艺而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从古代城墙到宫殿、寺庙和园林,这些建筑作品展示了中国人民丰富的智慧和卓越的技艺。
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中国的古代建筑

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国历史文化悠久而丰富多样,其中古代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带你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从始于遗址到寺庙、宫殿、园林等不同建筑形式,揭示其卓越之处。
一、遗址的历史记忆中国古代建筑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早的遗址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例如,被誉为“中华第一城”的河姆渡遗址,展现了村落的初步形态和社会组织的萌芽。
二、寺庙的宗教崇拜寺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它们承载着对神佛崇敬的信仰。
悬空寺、少林寺等著名寺庙以其壮丽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而闻名于世。
这些寺庙不仅体现了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也代表了古人对宗教的虔诚。
三、宫殿的权力象征宫殿是古代中国皇帝和贵族居住、处理政务事务的场所。
紫禁城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集合了古代中国建筑的精华。
它的严谨布局和富丽堂皇的外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建筑技艺的高度。
四、园林的自然美学古代中国园林以其精巧的设计、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风格而闻名于世。
例如,苏州园林被誉为“东方水墨画”,以水与石、花与木的精妙融合创造出雅致的景观。
园林既是人们追求心灵寄托和自然美的场所,也是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五、古建筑的传统工艺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的精细,形成了独特的工匠精神和传统工艺。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常使用木结构和檩条,采用斗拱、榫卯等独特的工法,使建筑具备坚固、耐久的特性。
瓦当、彩绘、雕刻等装饰手法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六、古代建筑的文化象征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实用的居住和工作场所,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象征和意义。
例如,四合院代表了中国传统家族道德和人伦关系的理念;宫殿建筑象征着皇权力量和社会等级制度;园林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这些象征性的文化内涵使得古代建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千年沉淀。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智慧。
中国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底蕴的认知

中国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底蕴的认知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建筑史和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建筑因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建筑原理而备受关注,成为了世界建筑文化的一部分。
在中国的建筑史上,传统建筑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之久。
它们由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建筑技术形成,为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底蕴的认知。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有着独特的美学和文化内涵。
它们通常包括城墙,宫殿,寺庙,园林等。
这些建筑都是根据中国的哲学和宗教思想而设计的,以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互动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还善于利用自然环境,注重气势恢宏和上下对称的设计,给人以视觉美的享受。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价值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深厚的艺术价值。
由于其设计理念和建筑原理的独特性,它们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文化艺术中,成为了艺术珍品和文化遗产的代表。
例如,古代的皇宫和庙宇中都有着庞大的传统建筑,它们是中国文化巨大遗产的体现,值得珍视和保护。
三、中国传统建筑所体现的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包括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家庭礼仪、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显著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意味着人类和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而人类应当以谦虚的态度对待自然。
因此,传统建筑通常采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设计方式,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此外,在传统建筑中还体现了家庭和社会的道德规范,例如尊重传统、勤劳、诚实、谦虚等。
四、传统建筑的现代意义传统建筑仍然拥有很大的现代意义。
在当代中国,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使命,它们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文化桥梁。
借助于现代的建筑技术方法和现代的设计理念,传统建筑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建筑实用价值得以更好地结合,为人类社会的建筑文化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总之,中国传统建筑是文化艺术和建筑技术的完美结合体。
它们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和谐为灵感,展现了人类智慧和艺术水平。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及其文化意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种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技巧,传承至今并影响着现代建筑。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以及其对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追求自然、和谐、均衡的原则,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木结构和石构结合:古代中国建筑以木构为主,但也善于利用石材构建基础和装饰。
这种结合使得建筑更加稳定耐久,并保留了其原始美感。
2.严谨的规划和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在规划和布局上非常注重对称和均衡。
从整体到细节,都展现着严格而有序的美感。
3.独特的屋顶形式: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多为斗拱形状,呈曲线状弯折,充满了变化和动感。
这种特殊的屋顶形式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寓意着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4.精美的装饰和雕刻: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装饰和雕刻,常常以壁画、瓷砖和雕刻等形式表现。
这些细致而精湛的装饰赋予了建筑美感和文化内涵。
二、中国古代建筑对文化的意义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其文化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和哲学信仰的表达:古代中国建筑中融入了佛教、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通过建筑形式和装饰来表达教义和哲学观念。
比如,寺庙通常都会有巍峨的塔楼,象征着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
2.社会阶层和地位的象征:古代中国建筑往往与社会地位和权力密切相关。
皇宫、官府和贵族的府邸都是巍峨宏大的,代表着社会地位和尊贵。
而普通百姓的住宅则更加朴素和实用。
3.文化传统和历史意义的保护: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并且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古代建筑的保存和修复不仅能够延续文化传统,也能够让后人了解古代社会和历史发展。
4.空间布局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古代中国建筑在空间布局上注重尊重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
比如,庭院的运用使得建筑空间更加开阔,通风透光,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居住环境。
中国建筑文化

中国建筑文化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作为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建筑文化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和美的追求,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本文将从历史、特点和影响等角度,介绍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沿革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出现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如彩陶建筑和土木结构。
随着历史的长河推移,中国建筑文化逐渐发展和演进。
古代中国的宫殿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到明清时期的紫禁城,这些建筑都展示了中国建筑师的高超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同时,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也对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寺庙和道观的建筑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了永恒的艺术典范。
二、特点与风格中国建筑文化以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而闻名于世。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注重平衡和对称。
建筑师通过布局和设计,力求在形式和结构上实现平衡的美感。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还融入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屋顶的斗拱和琉璃瓦都代表着吉祥和富贵。
中国建筑文化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传统园林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独特的布局和景观元素,展示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传统园林以山水为主题,凭借精心设计的亭台楼阁、假山和湖泊等元素,创造出宛如画卷般的美景。
三、影响与传承中国建筑文化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建筑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技术在东亚地区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
例如,日本的古建筑和传统庭院就受到中国建筑的启发。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中国建筑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
传统文化元素被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现代中式建筑风格。
这种融合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步。
尽管中国建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人们对于传统建筑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中国建筑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一、引言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它承载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哲学、文化、美学等方面的精髓,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简述,以揭示其独特的魅力。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1.木结构为主: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通过榫卯、斗拱等结构形式,实现了建筑的承重和装饰功能。
这种木结构形式不仅轻巧灵活,而且具有很高的装饰性。
2.布局严谨: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整体布局,讲究中轴线对称,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的布局、空间和尺度都经过精心设计,以实现建筑的功能和美学要求。
3.建筑与园林的结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园林的结合,通过园林的景观和建筑的空间布局,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园林中的山、水、石、植物等元素相互呼应,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景观效果。
4.色彩丰富: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丰富多样,常用红、黄、蓝、绿等颜色进行装饰。
不同色彩的运用有着深刻的寓意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5.雕刻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雕刻装饰丰富多样,包括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形式。
雕刻的内容广泛,包括花卉、鸟兽、人物等,通过雕刻手法细腻地表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1.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这种思想体现在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上,如院落的层次和叠落、建筑的高低错落等,都表现出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顺应。
2.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礼制和秩序。
建筑的布局和空间设计都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等思想,表现出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追求。
3.道家文化的影响:道家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道家追求自然之美,强调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体现在建筑的园林设计中,追求自然之美和生态平衡,表现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
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及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看,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发展历史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
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
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
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
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
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
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
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
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
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
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
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
今人从阿房宫遗址(有待考证)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
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
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
到了西元460年,北魏才统一了中国北方,继而又分裂。
在南方,晋室南迁建立了东晋政权,接着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自此,中国南北两方社会经济才逐渐复苏,北朝营建了都城洛阳,南朝营建了建康城。
这些都城、宫殿均系在前代基础上持续营造,规模气势远逊于秦、汉。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寺,遗留至今的有着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寻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
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地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朝廷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颁布并刊行了《营造法式》。
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
颁刊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筑的管理。
书中总结历代以来建筑技术的经验,制定了「以材为祖」的建筑模数制。
对建筑的功限、料例作了严密的限定,以作为编制预算和施工组织的准绳。
这部书的颁行,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
元代营建大都及宫殿,明代营造南、北两京及宫殿。
在建筑布局方面,较之宋代更为成熟、合理。
明清时期大事兴建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
二、建筑特点
斗拱
1.以木结构体系为主。
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
同时木结构也有很多缺点:易遭受火灾,白蚁侵蚀,雨水腐蚀,相比砖石建筑维持时间不长;成材的木料由于施工量的增加而紧缺;梁架体系较难实现复杂的建筑空间等。
2.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枋而构成“间”,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
三、五、七、九间。
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十一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
立面上划分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
屋顶的形式按照等级分为:单坡、平顶、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重檐、盔顶等多种制式,又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
三、整体造型
1.单体造型
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
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
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
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
2.方正严整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
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
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3.山水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它与中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一样,重在写意。
造景家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筑表现某一艺术境界,故中国古典园林有写意山水园之称。
从造景艺术创作来说,它摄取万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过观察、提炼,尽物态,穷事理,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以之表现自己的情思。
赏景者在景的触发中引起某种情思,进而升华为一种意境,故赏景也是一种艺术再创作。
这个艺术再创作,是赏景者借景物抒发感情,寄寓情思的自我表现过程,是一种精神升华,使人心性开涤,达到高一层的思想境界。
四、感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的古代人民在与自然和周遭环境的斗争中
渐渐的产生了古代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在历史的不断变化中,中国的古代建筑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
中国从上古至清末,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其建筑形态及营造方式远播东亚各国。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