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遥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合集下载

山西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山西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山西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人的精神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

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那么,中国人又是何以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来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语言。

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语言。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

原因就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

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力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除非你变成一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

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

举例来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童年的记忆力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

因为儿童就像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平遥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小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国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神话底蕴丰富,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神话故事数以万计,内容多姿多彩,其中有关汉字起源的神话传说也很多。

结绳记事说。

文字起源于结绳,这种说法早已有之。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上古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通过结绳记事的。

八卦说。

伏羲在结绳记事的基础上,“画八卦造书契”(朱熹《通鉴纲目》)。

《史记》中还说“太昊(伏羲氏)德合上下。

天应以鸟兽文(纹)章,地应以龙马负图。

始画八卦,卦有三爻,因而重之,为六十有四,以通神明之德,作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河图洛书说。

《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黄河鱼龙献“图”,洛水灵龟献“书”,这个神话反映了古人的书画同源观念。

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说:“文字起源于绘画,到统一的国家出现后,和语言结合,就产生了可诵读的真正文字。

”同时他也指出:“文字的产生,是自然的趋势,而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创造的。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仓颉造字。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前言中说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了文字,由于《说文解字》的权威性,这一传说在古代被广泛认可。

当然,现代考古已经证明,中国的汉字至少有9000多年的历史,比黄帝时期还要早4000多年。

(摘编自易国杰《汉字的起源传说》)材料二: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传说中把文字的创制归结为一时一人,显然是不恰当的。

实际上,文字的产生和演变肯定是个长期的过程,绝不可能无所依据地造出来,也绝非凭一人之工就能完成。

根据考古发现,在距今大约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

山西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山西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山西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御史梁皙次先生传[清]王世槙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

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

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

”长老惊异。

十三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

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

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

暇即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

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

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

先生孤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

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纶数卷而已。

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

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

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

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

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字辈皆为赋诗。

去几,谢病归。

淄川高侍郎念董诗云:“燕台奚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

盖纪实云。

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贴,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

温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岙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

”其雅揉如此。

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请碑传集》,有删节)【1】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坐终日晏:平静。

2020届山西省平遥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届山西省平遥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山西省平遥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山西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山西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山西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

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

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

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

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山西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山西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山西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史学与新闻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有专人记录。

不过,它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

记录客观事物,这是记者与史家的基本工作。

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家是史官,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这左史、右史,便是史官,凡是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都由他们记载下来。

汉代以后,人们把这样的记录叫做“起居注”。

这在当时是颇类似于“新闻”的,但我们毕竟不能把“起居注”一类的东西称作“新闻”,而是把它们称作历史。

记者的出现,是在近代报纸、杂志、广播产生以后,才有所谓“本报记者”、“本刊记者”等。

顾名思义,“记者”就是记录之人也。

《礼记·王制》说:“大史典礼,执简记。

”《左传·僖公七年》云:“夫诸侯之会,其德行礼义,无国不记。

”可见,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是有专人记录的。

这些人都是史官,也有点像“新闻记者”。

古代官府的邸抄也是用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和政治情报的,后来发展成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又称“京报”。

不过,它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

今天,凡重大事情,都有记者采访,然后写成新闻报道。

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

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是记者与史家共同遵循的准则。

中国古代正直的史官和史家,都有一个优良传统:秉笔直书。

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能不能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反映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先进与落后,犹如史家能不能秉笔直书一样。

年仅24岁的马克思被聘为《莱茵报》的主笔后,发挥了报纸宣传的巨大作用,发表了一批根据事实写成的文章和评论,把检查官先生们弄得“一筹莫展”。

反之,如若对新闻报道进行“合理想象”、“逻辑推理”、“艺术加工”、“故意拔高”等,就脱离了客观事实。

山西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山西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山西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

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

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

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

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

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

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

山西省平遥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阶段考试试卷

山西省平遥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阶段考试试卷

山西省平遥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阶段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6题;共16分)1. (2分) (2017高一下·吉林期中) 下面语句中划线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 .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2分) (2017高二下·北京期中)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①其待己也廉(少)②时矫首而遐观(悠闲地)B . ①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缺点)②声非加疾也(强,宏大)C . ①而御六气之辩(变化)②此大小之辩也(区别)D . ①当敛裳宵逝(名词作状语,连夜)②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3. (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 . 始适还家门处分适兄意B . 采之欲遗谁托遗响于悲风C . 苟余情其信芳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D . 悔相道之不察兮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4. (2分)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实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冬日衣皮毛A . 虽贵富不以养伤身B . 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C . 是不材之木也D . 合同异,离坚白5.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各单位务必完善请假制度,对那些请三天假休息十天,甚至“黄鹤一去不复返”久假不归的人要严肃处理。

B . 近一个月,全球气候五风十雨。

先是“桑迪”给美洲造成大量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接着又是我国华北遭遇罕见大雪。

C . 现在纽约的气温已经非常低,而周三和周四还会下雨。

这种状况对于没有电也没有暖气的受灾居民来说真是雪上加霜。

D . 司机出于侥幸心理,往往熟视无睹事故易发地所设置的限高标志,因此事故频发,而部分标志遭硬闯后损坏严重,令人担忧。

6. (6分) (2020高一上·蚌埠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度平遥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命题单位:平遥中学命题人:武思贤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

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

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

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

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

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苗绣,苗族的刺绣。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绩、汉绣同流而异源。

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

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

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

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

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编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

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

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

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

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

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

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材料二: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

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

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

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

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材料三: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

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

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

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

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

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

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4.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B. 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C. 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

D. 苗绣这本“书”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苗族人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苗绣中的一些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B. 苗绣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

C. 苗绣的文化形态丰富,它的传播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依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

D. 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人们可以反复观看。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另外两方面特点。

(6分)(1)图案: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质。

(2)针法和绣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承载的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有志者(节选)茅盾睁开眼来,两片嘴唇轻轻一松,就有一个烟圈儿从他嘴边腾起,摇摇摆摆去了一段路,然后停住,好像不知道上前好呢转弯好,得站住了转一转念头,这当儿,那圈子一点一点扩大,那烟色也一点一点变淡起来,大到不能再大,淡到不能再淡,烟圈子也就没有。

他有点失望。

这当儿,他夫人的脚步声从房门外来了,决不会错。

老是像拖着鞋皮——拖噜拖噜。

他一听见就会头痛。

他会立刻想象到自己的脑髓摊平了成为地板,而他夫人的鞋底——拖过!而且,他好像已经是地板了,他看得见夫人鞋底粘着的煤屑、鱼鳞、青菜梗。

他两手捧住了脑袋,睁圆着一对恨极了的眼睛。

“又是我打搅你了。

”夫人是一目了然的,“可是,你看,阿大撒了我一身尿,不换件衣服怎么成?”他苦笑。

夫人进来总是有理由的。

然而,他讨厌他夫人屡屡进来,也是有理由的:他不趁这暑假的期间写成一篇“创作”,难道等开了学一星期二十小时的课,百来本作文簿那时倒写得成么?难道因为阿大会撒尿,夫人要换衣,他就活生生“牺牲”了稳可以到手的“创作家”的头衔么?不成的!那怎么对得起他自己呢!——他的“人生经验”,他的“天才”,他的五年来朝思暮想的一鸣惊人的大抱负大计划!五年前他毕业的当儿,不是早已在师长和同学面前——简直是在全世界面前,宣言他要精心结构“创”一部“作”么?已经蹉跎了五年了呀!不成的!那个——简直不成话!他无可奈何地往床上一躺,叹口气,喃喃地说:“哎,总得有个书房——书房;没有书房,产生不出——哎,伟大的——”他没有说完全,就觉得喉咙头梗住了。

阿大要撒尿,夫人要换衣服,当真比他的“事业”还重要么?笑话!过了几天,他居然独个人住到庙里去了。

第一天是要布置出一个适宜于“创作”的书房来,一眨眼便已经天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