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及其临床应用ppt课件

合集下载

肌电图临床应用PPT课件

肌电图临床应用PPT课件

地被广泛滥用于临床,甚至成为常规,
近20年来,SEP上虽然有大量的临床研究
文章,但临床价值是有限的,而且结果
往往比我们所期望的少。
瞬目反射

眶上神经是三叉神经一个分支,人们发现刺激眶上神 经可以由眼轮匝肌上诱出两个反射波,这就是R1早成 分反射波和R2晚成分反射波,R1反射环路,在同侧刺 激时经过,三叉神经→三叉神经感觉核→面神经核→ 面神经→眼轮匝肌,R1只是在同侧受刺激是在同时出 现,R2波是传入冲动经三叉神经→桥脑→沿三叉脊束 下行→延髓。与外侧网状结构的中间神经元进行多突 触的联系后→ 上行投射到同侧面神经核(R2)形成, 和对侧面神经核(R2’形成) → 面神经传出。



下臂丛 正、尺、桡N 腕管、 肘管有上述神经损伤就可除外根性病变。

3、结合针极肌电图,可将周围神经损伤分为 三度,从而可用于估计预后。
Ⅰ度为神经阻滞,不能发现纤颤电位和正锐波 及运动数量减少或丧失,传导速度正常,但在 损伤部位的近端刺激时可见反应电位振幅降低 (可恢复)。 Ⅱ度为部分损伤,可见纤颤电位和正锐波,传 导速度减慢或反应电位振幅降低,波宽增高。 Ⅲ度为完全损伤,可见大量纤颤电位和正锐波, 运动单位完全丧失,神经传导检查反应电位消 失。
这是主要观察的病人轻微收缩时可导出单个运动单位电位它代表一个运动神经所支配的群肌纤维电活动的综合电位大多数为双相或三相波我们对这些运动单位做定量分析每块肌肉需测定20个以上的运动单位求出平均值进行评价按统计学要求数量越多统计意义越大越准确超出正常平均值20为异常多相电位比率一般少于12如大于12称多相电位增多
肌电图临床适应症及应用

电诊断学是神经系统检查的一种延伸,它依据一 般的神经系统解剖原则对周围运动和感觉障碍进 行定位,为临床检查的进一步深入提供详细的客 观证据,它可帮助测定在临床上容易被忽略的病 变。通过不同的特殊测定可以对神经不同节段及 肌肉疾病提供鉴别诊断依据,可以对不同反射作 定量研究,对神经通路作分段测定。电诊断与影 像学(CT、核磁共振)临床检查联合应用可起到 互补作用,比较客观全面地提高了定位诊断率并 对预后估计有一定的帮助。

肌电图临床应用课件课件

肌电图临床应用课件课件
所测股神经运动潜速率减慢, 所支配的股四头肌可神经源性损 害。
第31页,幻灯片共94页
股神经
第32页,幻灯片共94页
坐骨神经:
外伤、生殖器、泌尿系统肿瘤侵 润、骨盆骨折、不正规肌肉注射均可产 生坐骨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根及各段神经传导速 度测定,胫神经、腓总神经传导测 定,坐骨神经所支配的肌肉测定, H反射,F反射均可帮助诊断。
重复电刺激
第54页,幻灯片共94页
第55页,幻灯片共94页
第56页,幻灯片共94页
第57页,幻灯片共94页
第58页病的肌电图表现特殊性,以确定肌肉肌病 的肌电图表现为:肌肉插入电位正常或减弱;肌休呈 电静息或少见纤颤电位;轻度收缩为低电压小时程运
第13页,幻灯片共94页
第14页,幻灯片共94页
格 林 ∣ 巴 利 综 合 症
第15页,幻灯片共94页
格 林 ∣ 巴 利 综 合 症
第16页,幻灯片共94页
⒈ 多发性神经病
1 炎症及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病。如格林---巴利综合症、 慢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麻风性神经病、遗传性多 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共济失调性神经病。
第49页,幻灯片共94页
1、 上肢
A:小鱼际肌:在腕部刺激尺神经,G1放 在小指展肌肌腹,G2置于肌腱。
B:鱼际肌:在腕部刺激正中神经,G1置 于拇短展肌肌腹,G2置于远侧2CM处。
第50页,幻灯片共94页
2、 下肢
A:胫骨前肌:在腓骨头处刺激腓神经, G1置于肌腹、G2放在远侧数厘米处。
第18页,幻灯片共94页
面神经损害 肌电图
第19页,幻灯片共94页
第20页,幻灯片共94页
正中神经:
外伤、腕管综合症等为正中神经损 害常见原因。除进行常规正中神经 传导速度测定及其支配肌肉的测定 外,还应进行腕部上下正中神经测 定,对选择是否行腕部减压术有关。

肌电图临床应用课件

肌电图临床应用课件

肌电图临床应用课件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简称EMG)是一种用于检测肌肉电活动的生理学方法,通过记录肌肉收缩时产生的电位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肌肉、神经系统或神经-肌肉连接是否存在异常。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肌电图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评估治疗效果以及指导康复训练。

一、肌电图原理肌电图是通过将导电粘贴电极或针电极插入患者肌肉组织中,记录肌肉发出的生理电位来反映肌肉的活动情况。

正常肌肉在休息状态下也会有一定的电活动,称为静息电位。

当肌肉受到神经冲动或自发激活时,会产生动作电位,表现为一系列电位波形。

通过测定这些波形的形状、幅度、时程等参数,可以判断肌肉活动的异常情况。

二、肌电图临床应用1. 神经肌肉疾病诊断:肌电图可以帮助医生鉴别运动神经元疾病、神经-肌肉传导障碍和神经-肌肉连接疾病等不同类型的疾病。

例如,通过检测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的肌电图波形变化,可以明确诊断肌无力、肌肉病变等疾病。

2. 评估神经肌肉功能:肌电图可以在手术前后或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神经肌肉功能进行动态监测,评估治疗效果以及疾病的进展情况。

例如,对于脊髓损伤患者,可以通过肌电图检测患者的肌肉功能恢复情况,指导康复训练方案。

3. 针灸治疗效果评估:肌电图还可以用于评估针灸治疗效果,通过监测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后的肌电图变化,可以客观反映针刺对肌肉功能的影响,指导针灸治疗的方向和进程。

4. 运动损伤康复监测:对于运动员或者运动损伤患者,肌电图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受损肌肉的康复情况,指导运动康复训练的方案设计,以提高运动员的康复速度和效果。

5. 重症监护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监测:在重症监护病房中,肌电图可以用于监测患者的神经肌肉功能情况,及时评估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三、肌电图的局限性尽管肌电图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肌电图检测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操作技术、测量环境、患者情绪状态等因素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神经肌电图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神经肌电图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神经肌电图原理及临床应用
第一部分 概况 一. 概念 肌电图(EMG)
狭义EMG 同心圆针电极 广义EMG
SCV、MCV和F波、RNS(重复电刺激) 、反射(H-反射、瞬目反射和交感皮肤反射)
单纤维肌电图(SFEMG) 巨肌电图 诱发电位
二.目前EMG所处的地位
CT、MRI等应用,诱发电位的价值已较局 限,但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及基因等检测方法 的进展仍不能取代EMG为正常或异常神经肌肉 提供的重要信息(功能学诊断)。
四.常规EMG适应症和临床意义
(一)适应症:前角细胞以下包括前角细 胞病变。
(二)临床意义 1.发现临床下病灶或易被忽略的病变 (1) 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 (2) 深部肌肉萎缩和轻瘫
2. 诊断和鉴别诊断: 神经源性损害
(脊髓前角、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肌肉接头病变 肌源性损害
3. 补充临床的定位 H-反射—L5,S1 肱二头肌,三角肌—C5,6 肱二头肌, 大小鱼际肌—C6,7 胫前肌,腓肠肌—L5
。主要用于侧枝芽生的定量分析和估计运动单位的数 量等研究。 扫描肌电图: MU的分布及解剖构成。
Single Fiber EMG
Special Needle
A A
B
B Normal
• 4 - 5 insertions in the same muscle
• Moderate contraction
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价和检测中 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
生物电 生物电在人体组织、动物、植物 以及微生物中都存在,成为一种非常普 遍而奇异的自然现象。
在现代医学中,心电、脑电、胃肠道的 生物电活动也起了人们的兴趣与重视。
Autonomic System Receptors

(医学课件)肌电图的临床应用ppt演示课件

(医学课件)肌电图的临床应用ppt演示课件
. 2
概 说

狭义肌电图
– 通常指运用常规同芯圆针电极,记录肌肉静息和随意收
缩的各种电特性。

广义肌电图包括
– 常规肌电图
– 神经传导检测(nerve conduction studies,NCS) – 重复神经电刺激(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RNS) – F波、H反射、瞬目反射(nk reflex) – 单纤维肌电图(single fiber electromyography,SFEMG) – 运动单位计数、巨肌电图等。

. 6
对肌电图检查者的基本要求
检查者应熟悉神经解剖知识。 检测前应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 检查前向患者解释

– 检测过程中保持肢体放松状态,尽量避免精神
紧张 – 检测过程中随着电刺激量的增加会有不适的感 觉,运动NCS测定时会有肌肉收缩
(狭义)肌电图检查之前应常规进行NCS。 左右对比。

. 5
检查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
肋间神经或Erb点针电极刺激、颈棘旁肌、膈肌、 前锯肌等肌电图检查时,要注意判断检查的利弊, 慎重选择,严格规范操作,避免气胸。 对于疑诊Creutzfeldt-Jakob病(CJD)的患者, 应使用一次性电极,检查结束后所有与血液接触 过的物品均要妥善处理。 对于HIV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进行针电极 检查时,建议使用一次性电极,对于非一次性电 极要按照要求进行消毒处理。检查人员在检查时 以及处理电极时要注意自身防护。
. 3
何时做肌电图——适应症

前角细胞及其以下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包括前角细胞、神经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神
经肌肉接头和肌肉

《医学肌电图学》课件

《医学肌电图学》课件

个性化治疗
普及推广
基于肌电图的个体化特征,未来将有望开 展个性化治疗和康复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
随着人们对肌肉疾病的认知不断提高,肌 电图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06
案例分析
神经源性疾病的肌电图表现
神经根病变
肌电图可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波幅降低,肌肉无收缩反应等
异常表现。
脊髓病变
肌电图可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 消失,肌肉无收缩反应等异常表现 。
肌肉源性疾病的诊断
01
肌无力综合征
肌电图检查可以检测肌肉的电生 理活动,有助于诊断肌无力综合 征。
肌萎缩症
02
03
先天性肌肉疾病
通过肌电图检查,可以观察肌肉 的电生理特征,有助于诊断各种 肌萎缩症。
肌电图可以检测先天性肌肉疾病 的肌肉电生理特征,如先天性肌 营养不良症等。
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与预后评估
初步发展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肌电图学得 到了初步的发展和应用。
现代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肌电图学在医学、运动科 学、康复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02
肌电图的原理与技术
肌电图的原理
肌电图是通过记录肌肉活动的电信号 来反映神经肌肉功能的一种检测方法 。
采集到的肌电图信号需要进行预处理和后处理,以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准确的解 读。
肌电图的解读与报告
解读肌电图时,需要分析肌电图的波 形、幅度、频率等特征,并与正常值 进行比较,以判断肌肉或神经的功能 状态。
报告肌电图结果时,需要详细描述检 测过程、结果解释、临床意义和建议 等信息,以便医生根据报告结果进行 诊断和治疗。
特点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课件课件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课件课件
第7页,幻灯片共34页
3、运动单位电位(MUP)
◆ 用来区分肌源性与神经源性损害。 ◆ 神经源性损害:MUP的时限和波幅均增大。 ◆ 肌源性损害: MUP的时限和波幅均减少。
◆ 与遗传性肌病不同,肌炎或代谢性肌病的
电生理改变是可以恢复的。
第8页,幻灯片共34页
运动单位电位(MUP)
◆ 多相波增多在肌源性和神经源性损害 均可见。它反映一个MU的肌纤维放 电的不同步性的指标。
◆ 上肢(正中神经)为例:
N9波、N13波、N20波的潜伏期 N9波:外周神经 N13波:相应神经根或后索 N20波:内侧丘系和丘脑-顶叶通路
第28页,幻灯片共34页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下肢(胫神经)为例: P40波的潜伏期
临床应用:补充SCV的不足,对感觉神经 近端特别是后索病变较敏感。
过脊髓的单突触反射引出。
◆ 其潜伏期被公认为一种较为理想的胫神 经运动纤维近端段传导功能检测方法。
第16页,幻灯片共34页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
经颅刺激大脑皮层运动细胞,脊髓神经根及周围神经而在相应肌肉上记
录的复合动作电位。检测锥体束功能,提供病变的损害程度。
主要观察指标: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 各波潜伏期和波幅
多相波百分比增多
第20页,幻灯片共34页
2、神经传导速度(NCV)
运动:MCV稍减慢或正常 感觉:SCV正常
第21页,幻灯片共34页
二、周围神经病
1、轴突病变为主
EMG:神经源性损害
NCV:正常 2、脱髓鞘病变为主
EMG:基本正常
NCV:MCV和SCV均减慢
第22页,幻灯片共34页
三、肌源性疾病 1、EMG:肌源性损害和或病理性干扰相

神经肌电图生理检查ppt课件

神经肌电图生理检查ppt课件
• 在生物成熟的上升(发展)阶段,是生理的自然的过 程,而老化尽管完全无病理改变的可能性不能除外, 但主要是由病理决定的。随年龄的增加,脑萎缩,脑 室扩大。神经元数目选择性改变在不同脑区改变不同 (额颞明显)
多棘慢复合波 由2个或2个以上的棘波和1个慢波组成。
多棘波 由2个或2个以上的棘波连续出现。
精神运动性变异型波 波幅50~70µV,4~7cps的带有切迹的
节律性电活动。此种带有切迹的慢波由二个负相波组成, 中间有1个正相偏转。呈短至长程出现,多见于中颞区。
14/sec及6/sec正性棘波 弓形,见于一侧或双侧后颞及临 近区域,出现在思睡期和轻睡期。
-周波/秒,C/S,CPS,Hertz (Hz)
常规走纸速度 3cm = 1秒
人类脑电活动的频率在0.5—30HZ之间。 • δ频带:0.5--3HZ • θ频带:4--7HZ • α频带: 8--13HZ • β频带: 18--30HZ • γ频带: >30HZ
脑波特征--波幅
代表一个波的高度 • 表示方法
视觉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 VEP最有价值之处是发现视神经的潜在病灶, 视神经病变常见于视乳头炎和球后视神经 炎,PRVEP异常率可达89%;VEP对多发性 硬化的诊断也很有意义。
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 脑损伤后运动功能的评估及预后的判断; 协助诊断多发性硬化及运动神经元病;可 客观评价脊髓型颈椎病的运动功能和锥体 束损害程度。
-用µV 表示 -通过测定一个波的垂直距离与定标信号的高度比 较确定
如果定标信号高度是5㎜=50 µV ,那么1 ㎜ =10 µV 10 ㎜ =100 µV ㎶
• 按波幅大小分为
低波幅 <25 µV ㎶,中波幅25~75 µV ㎶,高波幅 >75 µ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