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三 遗传 变异与进化 8 生物的变异 育种和进化课件
模块二遗传与变异03 变异、育种和进化-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

一、生物变异的类型和特点
1.变异类型的辨析
①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 但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②真核生物DNA的非基因区发生碱基改变不 属于基因突变,突变的基因不一定都能遗传 给后代。 ③无论能否遗传给后代,突变和基因重组均 属于可遗传变异。 ④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 间,至少两对等位基因,如AABb自交不能发 生基因重组,受精过程中也不发生基因重组。
一:用该宽叶红花突变体与缺失一 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杂交
二:用该宽叶红花突变体与缺失一 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红花植株杂交
(2)结果预测: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 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 ③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
B
D.生物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例12:(2021.福建)物种甲和物种乙为二倍体植物。甲生活在阳光充足的悬崖顶乙
生活在悬崖底的林荫里。在某些山地坡度和缓的地方,甲和乙分别沿着斜坡向下和向
上扩展,在斜坡上相遇并杂交产生丙。若丙不能产生子代,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和乙仍然存在生殖隔离
例1:(2021·1月浙江)野生果蝇的复眼由正常眼变成棒眼和超棒眼,是由于某个 染色体中发生了如下图所示变化,a、b、c表示该染色体中的不同片段。棒眼和超
棒眼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畸变中的(B )
A.缺失 B.重复 C.易位
D.倒位
例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
高考人教版生物二轮专题突破复习课件:变异、进化与育种

生物进化:生物种群在自然选择作用下,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 向改变,导致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环境适应: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获得适应环境的性状,提高生存和繁殖能力。
生物进化与环境适应的关系:生物进化是环境适应的结果,环境适应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生物进化与环境适应的实例: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进化与环境适应的关系。
杂交育种: 通过不同品 种间的杂交, 提高作物的 抗病性和产 量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或 化学因素诱 导作物发生 突变,筛选 出优良品种
基因工程育 种:通过基 因重组技术, 将优良基因 转移到目标 作物中,提 高作物的抗 病性和产量
太空育种: 利用太空环 境诱导作物 发生突变, 筛选出优良 品种
生物技术育 种:利用生 物技术手段, 如基因编辑、 基因沉默等, 改良作物的 性状
基因编辑育种的优点:可以实现基因的精确 编辑和修改,提高育种的准确性和可控性
基因编辑育种: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对目标生物的基因进行精确编辑和 修改
转基因育种的缺点:可能存在基因漂移 和生物安全问题
转基因育种的优点:可以快速实现基因 的转移和表达,提高育种效率
基因编辑育种的缺点:可能存在基因编 辑的不确定性和伦理问题
PART FOUR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型,为育种提供新的遗传资源 基因重组:通过杂交、诱变等手段,产生新的基因型,为育种提供新的遗传资源 选择育种:通过人工选择,将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保留下来,进行繁殖,从而获得优良品种 基因工程育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优良基因转移到目标品种中,从而获得优良品种
PART THREE
杂交育种:通过不同品种间 的杂交,获得优良后代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变异育种与进化复习资料

第3讲生物变异、育种与进化基础自查明晰考位[纵引横连建网络]提醒:特设长句作答题,训练文字表达能力[边角扫描全面清]提醒:判断正误并找到教材原话1.(1)经低温处理过的植物根尖,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以固定细胞形态,再用盐酸冲洗。
(×)(2)解离液:盐酸和酒精,其中盐酸的作用是使洋葱细胞的细胞壁软化,并使细胞间的中胶层物质溶解,有利于植物细胞分离开来。
解离后的漂洗用的是清水。
改良苯酚品红也是碱性染料。
(√)(3)低温处理时,植物细胞还是活的,低温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以及细胞分裂,同时抑制着丝点的分裂,所以有些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4)最后,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改变的细胞(因为低温处理时,不是每个细胞都恰好正要分裂且正要形成纺锤体)。
(P88实验)(√)2.X射线照射野生型链孢霉能使其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加入某种维生素则立即能生长,说明基因突变可能影响了酶的合成从而影响了该维生素的合成。
(P96技能应用)(√) 3.选择育种是不断从变异个体中选择最好的进行繁殖和培育,其缺点是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广。
(P107本章小结)(×)4.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现型,但研究进化不能只研究个体表现型,还必须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的变化。
(P114中部正文)(√)5.捕食者往往优先捕食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减少物种多样性。
(P123小字)(×)6.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它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P124中部正文)(√)考点梳理整合突破整合考点10 “千变万化”的生物变异及育种命题分析[考点突破固考基]一、变异类型的判别1.判断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的方法(1)两类变异的本质区别是遗传物质是否改变。
遗传物质改变产生的变异可以遗传,但是否遗传给后代,关键要看遗传物质的改变是否发生在生殖细胞中。
人教版高中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八 变异、育种与进化

返回导航
模块二 专题八 变异、育种与进化
悟真题、突破考向
二 轮 复 习
生 物
返回导航
模块二 专题八 变异、育种与进化
真题回放
考向1 生物变异的类型
1.(2018·天津卷)果蝇的生物钟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有节律(XB)对无节律
(Xb)为显性;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在基因型为
返回导航
模块二 专题八 变异、育种与进化
2.突破生物变异的三大问题(填空)
(1)关于“互换”问题:
①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参与互换
的基因为“__等__位__基__因___”;
生
二 轮
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参与互换的 物
复
习 基因为“__非__等__位__基__因___”。
生物类型
分裂方式
原核生物、真核 二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
生
二 轮
基因突变 生物、病毒
分裂
物
复
习
基因重组 _真__核___生__物___
__减__数__分__裂___
染色体变异 __真__核__生__物___ _无__丝__分__裂__、__有__丝__分__裂__、__减__数__分__裂____
二 轮
个体的后代(F3)不发生性状分离,则最早在子三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的纯合 物
复 习
体。
返回导航
模块二 专题八 变异、育种与进化
变异对生物的影响
(1)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①替换:只改变1个氨基酸或不改变。
生
二
②增添:插入位置前不影响,影响插入后的序列,以3个或3的倍数个碱基 物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变异、育种和进化

3.判断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相关叙述
(1)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 )
(2)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种群的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
的结果( √ ) (3)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种群的进化( × )
(4)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
用有关( × )
(10)基因重组多指不同基因型的雌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过程中发生的基
因重新组合过程( × ) (11)单倍体个体都一定没有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体( × )
(12)两条染色体相互交换片段引起的变异都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 ) (13)含有奇数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 )
(14)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或倒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产
4.“两看法”界定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
5.据图弄清“5”种生物育种
(1)“亲本―A―、―D―、―→K 新品种”为杂交育种。 (2)“亲本―B―、―C→新品种”为单倍体育种。 (3)“种子或幼苗――E→新品种”为诱变育种。 (4)“种子或幼苗――F→新品种”为多倍体育种。 (5)“ 植 物 细 胞 ――G→ 新 细 胞 ――H→ 愈 伤 组 织 ――I→ 胚 状 体 ――J→ 人 工 种 子―→新品种”为基因工程育种。
(× )
(5)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无子
西瓜( × )
(6)诱变育种需要处理大量生物材料,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低频性( √ ) (7)抗病植株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 × )
(8)无子番茄的无子性状不可遗传,但无子西瓜的无子性状可以遗传
(2)自然条件下,细菌等原核生物、病毒和真核生物共有的可遗传变异为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新课标):专题八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Word版含解析

专题限时集训(八)[专题八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时间:40分钟)1.下列有关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其发病率比较高B.基因内增加一个碱基对,只会改变肽链上一个氨基酸C.每个人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中,基因是不断变化的D.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2.人类疾病中有一种虽然数量较少但却颇有特色的阿帕特综合征,症状是尖头,指、趾呈蹼状。
研究发现,引起阿帕特综合征的突变基因多存在于精子中,从而影响体内Z受体蛋白的结构。
下列关于该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病是一种遗传病B.患病基因突变多发生在有丝分裂C.Z受体蛋白基因突变的概率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D.患者Z受体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或空间结构与正常人不同3.一对夫妇,妻子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携带者,丈夫不带该致病基因,孩子出生后表现正常,但长到18岁时,患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这个孩子得病最可能的原因是( )A.孩子的造血干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B.孩子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母亲,属于交叉遗传C.孩子体内的核糖体发生了变异合成了异常的蛋白质D.孩子的mRNA发生变异造成的4.现有一种能生产甲硫氨酸的M菌,但产量很低,而且当培养液中甲硫氨酸的含量达到最大值后,继续培养,甲硫氨酸合成量会迅速下降。
这是由于甲硫氨酸的积累反过来抑制了其合成。
用紫外线照射可选育得到能抗甲硫氨酸抑制的高产新菌株。
下列有关选育过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种新菌株的选育方法属于用物理因素诱导的诱变育种B.M菌培养液中甲硫氨酸的含量达到最大值后又不断减少是反馈调节的结果C.用紫外线照射M菌时,还应在其培养基中添加甲硫氨酸D.该选育过程中采用的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5.科学家发现一类蜣螂,不仅取食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
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类蜣螂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该类蜣螂与千足虫相互选择共同进化C.如果该类蜣螂能与普通蜣螂交配,说明它们之间没有生殖隔离D.该类蜣螂出现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6.已知家鸡的无尾(A)对有尾(a)是显性。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变异、育种和进化相关

化学物质或病毒等。
染色体变异的意义
03
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能导致生殖障碍
、遗传疾病和物种形成等。
变异在生物体中的普遍性和意义
变异在生物体中的普遍性
变异是生物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基因突变还是染 色体变异,都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
变异的意义
变异对生物体的适应性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为生物提 供了更多的遗传信息和更强的环境适应性,有助于物种的 生存和繁衍。
02
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遗传材料,使得生物在适应环境
变化时能够产生新的特征和性状。
变异是不定向的,包括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基因突变是
03
最主要的变异来源。
育种是人工选择的过程
1
育种是通过人工方法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 个体,以获得符合人类需求的品种的过程。
2
人工选择可以加速生物进化过程,通过选择性繁 殖,将有益基因组合传递给下一代,从而改变物 种的遗传特征。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 习课件变异、育种和 进化相关
contents
目录
• 变异 • 育种 • 进化 • 变异、育种和进化的关系
CHAPTER 01
变异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的概念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的偶然变化,通常是由化学物质、辐射或 病毒等外部因素引起的。
基因突变的类型
基因突变可以分为点突变和插入/删除突变,其中点突变是最常见 的类型,涉及到单个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
变异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来源之一,它有助于形成不同的 生物种群和物种,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
CHAPTER 02
育种
传统育种方法
【导与练】2016届高三二轮复习生物课件 专题三遗传、变异与进化 小专题6遗传的分子基础

(3)cd段:c点之前,已有少量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能降低小鼠的免
疫力,造成R型细菌大量繁殖,所以cd段R型细菌数量增多。 (4)S型细菌来源:少量R型细菌获得了S型细菌的DNA,并转化为S型细菌,故S型 细菌是从0开始的。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误差成因分析 (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 a.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 分布于上清液中,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b.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
指位于tRNA上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相配对的3个相邻碱基,C错误;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都能够进行半自主复制,并通过转录和翻译 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考向二
以中心法则图解为信息载体,考查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D )
2.(2015重庆理综)结合下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 B.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 C.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实现的基础 D.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遗传信息相同的两条单链
(3)复制差错的计算:DNA复制过程中其中一条链发生差错,复制n代后, 含有突变基因的异常DNA分子占DNA总数的50%。
(4)复制原料的计算:若某DNA分子含某碱基m个,该DNA分子进行n次复
制,则需消耗相应的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进行第n代复制 时,需消耗相应的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
解析: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
中,A正确;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通过转录和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题思路】 ①正常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后,变为具有恶性增殖能力的癌细 胞,属于基因突变;②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实质是,S型菌的DNA整合到R型活 菌的DNA中,属于广义上的基因重组;③同卵双胞胎主要是由于生存环境不同 而造成了表现型差异;④正常情况下,让灰身纯合果蝇(EE)与黑檀体果蝇杂 交,F1只表现出灰身(Ee),但却出现了一只黑檀体果蝇,可能的原因一是灰身 纯合果蝇(EE)发生了基因突变,二是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如果发生的 是基因突变,F1突变个体基因型应为ee,再与灰身纯合果蝇(EE)杂交,按照分 离定律F3出现性状分离比为灰身∶黑檀体=3∶1,如果按染色体缺失画遗传 图解,在F3中将会出现灰身∶黑檀体=4∶1的比例,故为染色体变异。 答案: D
考点二
典例引领
生物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
如图是植物育种的几种方法,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若采用杂交育种方法,以矮秆易感病(ddrr)和高秆抗病(DDRR)小麦
为亲本进行杂交,培育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时,应从
为 。
开始选出矮秆
抗病植株进行连续自交,F2矮秆抗病小麦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
【解题思路】 (1)题中杂交育种应从F2开始选出矮秆抗病植株进行连 续自交。F2矮秆抗病小麦的基因型为1/3ddRR、2/3ddRr。
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的数量,但染色体易位有可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从
而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所以C选项错误。远缘杂交获得杂种,其染色 体可能无法联会而导致不育,经秋水仙素等诱导成可育的异源多倍体从而
培育出生物新品种类型,故D选项正确。
考向二 结合相关图示,考查变异类型的判断 2.在某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水稻根尖中,发现一个如图所示的细胞(图中Ⅰ、 Ⅱ表示该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其他染色体均正常),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B A.a基因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其亲代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B.该细胞一定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一定没有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C.该细胞产生的各项变异均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进行观察 )
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参与互
换的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比较 交换 对象 易位 非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 交叉互换 同源染色体, 等位基因
图示
(2)关于“缺失”问题 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基因内部若干“碱基对” 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3)关于变异的水平问题 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异,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②染色体变异是“细胞”水平的变异,涉及染色体的“某片段”的改变,这 一片段可能含有若干个基因,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故常用分生组织 制片观察的方法确认是否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4)涉及基因“质”与“量”的变化问题 ①基因突变——改变基因的质(基因结构改变,成为新基因),不改变基因 的量。 ②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的质,也不改变基因的量,但改变基因间组合搭 配方式及改变基因型(注:转基因技术可改变基因的量)。 ③染色体变异——不改变基因的质,但会改变基因的量或改变基因的排列 顺序。
答案:(3)如图所示
从子代中选出高产抗病的植株,不断自交选育,直到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即 可培育出基因型为 的高产抗病的新品种。
(4)通过图中所示育种过程, 样性。
(填“能”或“不能”)增加物种的多
解析: (4)通过图中所示育种过程培育出的丙种植物,与亲本甲种植物和 乙种植物都存在生殖隔离,是一个新物种,所以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 (4)能
答案: (1)F2 1/3
(2)若要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上述新品种小麦,可选图中 母)途径所用的方法;其中的F过程表示 (3)欲使小麦获得燕麦抗锈病的性状,选择图中 技术手段最为合理可行。 (4)若要培育“马铃薯—番茄”杂种植株,应采用 段。
(填字 。 (填字母)表示的 技术手
【解题思路】 (2)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图示中E、F、G途 径为单倍体育种,F过程表示花药离体培养。(3)欲使小麦获得燕麦抗锈 病的性状应采用转基因技术,即图示中的C、D过程。(4)若要培育“马铃 薯—番茄”杂种植株,应采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手段。 答案: (2)E、F、G 花药离体培养 (3)C、D (4)植物体细胞杂交
(3)若B基因控制着植株的高产,D基因决定着植株的抗病性。如何利用戊植
株(该植株为两性花),采用简便的方法培育出高产抗病的新品种(不考虑同 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请画图作答并作简要说明。
解析:(3)利用戊植株(该植株为两性花)培育出高产抗病的新品种,所采用的简 便育种方案就是让戊植株自交,其遗传图解及简要说明如下: 从子代中选出高产抗病的植株,不断自交选育,直到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即 可培育出基因型为 的高产抗病的新品种。
归纳拓展
1.基因突变对蛋白质和生物性状的影响分析 (1)基因突变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碱基对 替换 增添 影响范围 小 大 对氨基酸序列的影响 只改变1个氨基酸或不改变 插入位置前不影响,影响插入后的序列
缺失
大
缺失位置前不影响,影响缺失后的序列
(2)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①基因突变影响性状 原因:突变引起密码子改变,最终表现为蛋白质功能改变,影响生物性状。 例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②基因突变不影响性状
解析: (1)分析图示并结合题意可知,方法一为多倍体育种,其过程为:甲 (bb)、乙(DD)两种植物杂交得到基因型为bD的植株;基因型为bD的植株 不育,因此需要在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从而获得基因型为bbDD的丙种植物。方法二是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培育新品种,其过程是:先取甲、乙两种植物的体细胞,用纤维素酶和果 胶酶处理,去除细胞壁,获得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再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诱 导原生质体融合,筛选出基因型为bbDD的杂种细胞;将该杂种细胞通过植 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出基因型为bbDD的丙种植物,此种育种方法的优点 是克服了不同生物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答案: (1)bD 幼苗 体 物理或化学 亲和)的障碍 秋水仙素 体细胞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原生质
解析: ①中的F1基因型为DdRr,自交一代后高秆抗病(D R
)中纯合子
(DDRR)占1/9。②过程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的幼苗(单倍体 植株高度不育,一般不会产生种子)。过程③应用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过程④“航天育种”主要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
考向二 考查育种方案的设计 2.(2015安徽黄山二模)如图表示由甲、乙两种植物逐步培育出戊植株的 过程,请据图回答:
合子)只能选黄皱×绿圆。
(2)F2中筛选要求:只能筛选表现型,不能选肉眼看不到的基因型。
(3)动植物育种的区别 植物 自交性状分离后筛选,可选用连续自交的方法获得纯合子
动物
只能选相同性状的个体相互交配(注意性别和数量),待性 状分离后筛选,然后用测交的方法获得纯合子
பைடு நூலகம்
(4)育种年限的要求及计算 ①对植物来说,要获得植株则比获得种子多一年。 ②对跨年度的植物(如小麦),则比不跨年度的植株(如豌豆)要多一年。
(1)通过Ⅰ过程培育出丙种植物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方法一:将甲、乙两种植物杂交得到基因型为 的植株,并在 期用 (化学物质)处理,从而获得基因型为bbDD的丙种植物。 方法二:先取甲、乙两种植物的 ,利用 处理, 获得具有活力的 :然后用 方法诱导融合、筛选出基 因型为 的杂种细胞;接下来将该杂种细胞通过 技术培育出基因型为bbDD的丙种植物,此种育种方法的优点是 . 。
原因:①若基因突变发生后,引起了信使RNA上的密码子改变,但由于一
种氨基酸可对应多个密码子,若改变了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子对应同一种 氨基酸,此时突变基因控制的性状不改变;②若基因突变为隐性突变,如
AA中的一个A→a,此时性状也不改变。
2.突破生物变异的4大问题
(1)关于“互换”问题 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参与互换的基因为
bbDD 植物组织培养
克服了不同生物远缘杂交(不
(2)由丙种植物经Ⅱ过程培育成丁植株,发生的变异属于 丁植株经Ⅲ培育成戊植株的过程,在育种上称为
;将 。
解析: (2)题图显示,由丙种植物经Ⅱ过程培育成丁植株的过程中,b和D 基因所在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发生了易位,所以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 变异(染色体易位)。将丁植株经Ⅲ培育成戊植株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 变,该育种方法为诱变育种。 答案: (2)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易位) 诱变育种
热点考向
考向一 考查育种的原理和步骤 1.(2014广州综合测试)番茄的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高秆(D)对矮秆
(d)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为获得纯合高秆抗病番茄植株,研究人员采用了如图所示的方法。据图 分析,正确的是( A ) A.若过程①的F1自交一代,产生的高秆抗病植株中纯合子占1/9 B.过程②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的种子 C.过程③应用的原理是细胞增殖 D.过程④“航天育种”方法中主要的变异类型是基因重组
热点考向
考向一 以基础判断的形式,考查对三大变异的理解 D ) 1.(2014江苏生物)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
B.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 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培育出作物新类型 解析:变异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包括有利和不利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能否 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基因表达水平的提高无直接联系,故A错误。染色体缺 失也有可能导致隐性基因丢失,这时便不利于隐性基因的表达,所以B错误。
归纳拓展
1.育种方式及原理辨析 (1)诱变育种原理 原基因 A(a) 新基因 a(A)
原性状
目标性状
(2)单倍体育种与杂交育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