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合集下载

电子技术发展历史

电子技术发展历史
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ESDA)阶段( 90年代以后):设计人员按照“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对整个系统进行方案设计和功能划分,系统的关键电路用一片或几片专用集成电路(ASIC)实现,然后采用硬件描述语言(HDL)完成系统行为级设计,最后通过综合器和适配器生成最终的目标器件。
EDA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阶段( 70年代):用计算机辅助进行IC版图编辑、PCB布局布线,取代了手工操作。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人们面临的是以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和因特网为标志的信息社会。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社会生产力和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现代电子技术在国防、科学、工业、医学、通讯及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中都起着巨大的作用。现在的世界,电子技术无处不在。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阶段( 80年代):与CAD相比,CAE除了有纯粹的图形绘制功能外,又增加了电路功能设计和结构设计,并且通过电气连接网络表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工程设计。CAE的主要功能是:原理图输入,逻辑仿真,电路分析,自动布局布线,PCB后分析。
ARM开发板
纳米电子技术
纳米电子学主要在纳米尺度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和特性,研究纳米尺度空间内的纳米膜、纳米线。纳米点和纳米点阵构成的基于量子特性的纳米电子器件的电子学功能、特性以及加工组装技术。其性能涉及放大、振荡、脉冲技术、运算处理和读写等基本问题。其新原理主要基于电子的波动性、电子的量子隧道效应、电子能级的不连续性、量子尺寸效应和统计涨落特性等。
从微电子技术到纳米电子器件将是电子器件发展的第二次变革,与从真空管到晶体管的第一次变革相比,它含有更深刻的理论意义和丰富的科技内容。在这次变革中,传统理论将不再适用,需要发展新的理论,并探索出相应的材料和技术。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

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

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

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

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

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

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

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

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

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

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

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电磁现象的理论与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

电子技术发展简史

电子技术发展简史

1.电子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 (1857年2月22日 - 1894年1月1日)德国物理学家,于1888年首
先证实了无线电波的存在。并对电磁学有很
大的贡献,故频率的国际单位制单位赫兹以 约瑟夫·约翰·汤姆生 他的名字命名。
麦克斯韦 赫兹 汤姆生 (JosephJohnThomson)1856早年在12少月年1时8日代生就于被光学和力学实验所吸引。
☆ 分立元件阶段
• 晶体管时代(1948~1959)
– 宇宙空间的探索即将开始
主要大事记
1947年 贝尔实验室的巴丁、布拉顿和肖克莱研制成第一个点接触型晶体管 1948年 贝尔实验室的香农发表信息论的论文
英国采用EDSAG计算机,这是最早的一种存储程序数字计算机 1949年 诺伊曼提出自动传输机的概念 1950年 麻省理工学院的福雷斯特研制成磁心存储器 1952年 美国爆炸第一颗氢弹 1954年 贝尔实验室研制太阳能电池和单晶硅 1957年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年 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和仙童公司宣布研制成第一个集成电路
至今我国彩电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三 个历史时期: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 期的导入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期的成长期;开始于90年代中后期至 今的成熟期。进入90年代后,彩电逐 渐变为大多数家庭必备的家用电器。
1.电子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现在计算机已进入了普通百姓家庭。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些家 用电器的发展,是基于现代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 巨大的影响。
IBM 7090 IBM 360 晶体管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第四代(1971~)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它的基本元 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很高 的半导体存储器替代了磁芯存储器,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 万次,甚至上亿次基本运算。具有体积小、功能强、可靠性 高等特点。

电子基础培训

电子基础培训

贴片电阻
插件电阻
压敏电阻 自恢复保险丝
3、电阻的单位及换算﹕ A、电阻的单位﹕ 基本的单位为欧姆(Ω) 其它常用的单位: 欧姆、千欧(KΩ),兆欧(MΩ)﹐ B、电阻的换算﹕ 1MΩ = 1000KΩ = 106Ω
6﹒电容串联并联计算﹕ 串联 1/C = 1/ C1 + 1/ C2 + 1/C3 …+ 1/Cn 并联 C = C1 + C2 + C3 …+ Cn 7.电容与频率的关系 Xc=1/2πfc 式中Xc是容抗值,单位为奥姆,f为所加交流频率,C为容量,单位为法拉。
4.电阻的阻值辨认﹕ a.数字表示法﹕ 辨认时数字之前兩位为有效数字﹐ 第三位为倍率。 表示﹕33×104Ω=330 KΩ 表示﹕27×105Ω=2.7 MΩ
6.其它发光二极管
1.变色发光二极管是能变换发光颜色的发光二极管。变色发光二极管发光颜色种类可分为双色发光二极管、三色发光二极管和多色(有红、蓝、绿、白四种颜色)发光二极管。 2.变色发光二极管按引脚数量可分为二端变色发光二极管、三端变色发光二极管、四端变色发光二极管和六端变色发光二极管。
3.红外发光二极管也称红外线发射二极管,它是可以将电能直接转换成红外光(不可见光)并能辐射出去的发光器件,主要应用于各种光控及遥控发射电路中。其外形图见下图。 红外发光二极管的结构、原理与普通发光二极管相近,只是使用的半导体材料不同。红外发光二极管通常使用砷化镓(GaAs)、砷铝化镓(GaAlAs)等材料,采用全透明或浅蓝色、黑色的树脂封装。 常用的红外发光二极管有SIR系列、SIM系列、PLT系列、GL系列、HIR系列和HG系列等.
电子技术的应用
基本器件的两个发展阶段
分立元件阶段(1905~1959) 真空电子管、半导体晶体管 集成电路阶段(1959~)

电子行业电子技术发展历史

电子行业电子技术发展历史

电子行业电子技术发展历史引言电子技术是现代电子行业的核心,它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电子行业的电子技术发展历史,从早期的发展到今天的技术创新,展示电子技术在电子行业中的重要性。

早期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在这个时期,科学家开始研究电流、电磁场和电子器件。

其中最重要的突破之一是电子管的发明。

电子管时代在20世纪初,电子管成为电子技术的核心。

电子管能放大电信号,并控制电流的流动。

这一技术的发明使得无线电通讯和放大器的发展成为可能。

电子管还被用于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中。

半导体技术的兴起20世纪40年代,半导体技术开始崭露头角。

半导体材料能够控制电流的流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最著名的半导体元件是晶体管,它在电子技术中起到了电子管的替代作用。

当代电子技术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也在不断演进。

下面将重点介绍当代电子技术的发展。

集成电路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电子行业。

集成电路将多个电子器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使得电子设备的尺寸更小、性能更强大。

这为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持。

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的技术进一步推动了电子技术的发展。

VLSI技术能在一块芯片上集成非常大数量的晶体管,从而提供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

这使得计算机和通信设备能够做更复杂的任务,并促进了全球互联网的发展。

可穿戴技术的崛起21世纪初,可穿戴技术开始崭露头角。

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和健康追踪器等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通过电子技术更方便地获取信息和监测身体健康。

可穿戴技术的兴起也推动了智能家居和物联网的发展。

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融合当代电子技术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IoT)的融合。

AI和IoT的相互作用使得设备能够自动获取、分析和共享数据,从而提供更智能和便捷的服务。

电子技术发展史流程图

电子技术发展史流程图

1884∙ 爱迪生发现“爱迪生效应”19041906∙ 三极管研制成功[1]1912∙ 高真空电子管研制成功[1]1927∙四级管研制成功[1][1]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赫尔发明了四级管。

1928年发明了五级管,是后来使用最广泛的电子管。

1929∙ 理论上发明了第一支晶体管[1][1]1929年,工程师利莲费尔德取得一种晶体管的专利,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制造这种器件的材料达不到足够的纯度,使这种晶体管无法制造出来。

1950∙面结型晶体管诞生[1]1958∙集成电路研制成功[1][1]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基比尔于1958年研制成第一个集成电路模型,1959年德州仪器公司宣布发明集成电路,美国仙童电子公司也宣布研究成功集成电路,从此,电子技术进入集成电路时代。

集成电路特点:集成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引出线和焊接点少,功耗小,寿命长,可靠性高,性能好等优点,同时成本低,便于大规模生产,而且集成电路设备工作稳定性好。

1963∙ 首次提出CMOS技术[1]∙ 中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达到1000[2]1947∙晶体管研制成功[1]电子技术与互联网发展史电子技术∙ 二极管研制成功[1][1]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弗莱明电子管的基础上做了改良,增加了第三个元件,由此产生了三极管。

[1]1912年,阿诺德和兰米尔研制出高真空电子管。

[1]1947年底,美国物理学家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三人经过研究试验,合作发明了点接触型晶体管。

晶体管特点:与电子管相比,晶体管构件消耗少,寿命长,不需加热灯丝产生自由电子,不需预热开机就可正常工作,体积小,结实可靠,工作产生热量少,可用于设计小型复杂可靠的电路。

[1]1904年,弗莱明研制成功真空二极管,标志电子管时代来临,从此电子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起来。

电子管特点:电子管负载能力强,线性性能优于晶体管,在高频大功率领域的工作特性要比晶体管更好,现在仍在一些地方(如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备)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电子技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20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篇1第一代电子产品以电子管为核心(1904年),其特点是:体积大、耗电、寿命短(灯丝寿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重30吨,用18000个电子管,功耗25千瓦。

上世纪40年代末诞生了第一支半导体三极管。

特点:小巧、轻便、省电、寿命长。

上世纪50年代末期第一块集成电路问世。

特点:在一小块硅片上集成了许多晶体管,更省电,便于电子产品的小型化。

随后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到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地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恰好能够充分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来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140千瓦,价格40多万美元,是一个昂贵耗电的"庞然大物"。

由于它采用了电子线路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从而就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

ENIAC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法和减法运算,把计算一条弹道的时间短为30秒。

它最初被专门用于弹道运算,后来经过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电子计算机。

从1946年2月交付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后切断电源,ENIAC服役长达9年。

尽管ENIAC还有许多弱点,但是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史上,它仍然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

它的成功,开辟了提高运算速度的极其广阔的可能性。

它的问世,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从此,电子计算机在解放人类智力的道路上,突飞猛进的发展。

电子技术发展

电子技术发展

电子技术发展一、概述电子技术发展是指电子科技在不断进步和创新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各种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电子技术作为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电子技术的历史发展、当前的技术趋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历史发展1. 早期电子技术的起源早期的电子技术起源于19世纪末的电磁学研究,通过对电流、电磁场和电磁波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电子在信息传输和处理方面的巨大潜力。

此后,电子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和集成电路时代等多个阶段。

2. 电子技术的重要里程碑在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例如,20世纪40年代发明的晶体管取代了笨重的电子管,使得电子设备更小型化、便携化;20世纪60年代的集成电路的浮现,使得电子元件集成度大幅提高,功耗降低,性能提升;20世纪80年代的微处理器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革新,使得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三、当前技术趋势1. 物联网技术的兴起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技术正逐渐向着无线化、智能化、互联化的方向发展。

物联网技术将各种设备和传感器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设备之间的智能交互和数据共享,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2.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电子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电子设备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类的语音、图象等信息,实现更智能化的功能。

例如,智能语音助手、人脸识别技术等都是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领域的应用。

3. 新型显示技术的突破新型显示技术的不断突破也是当前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技术相比传统的液晶显示技术具有更高的色采饱和度、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薄的体积,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电视等领域。

四、未来发展方向1. 5G技术的商用化5G技术的商用化将为电子技术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5G网络的高速、低延迟特性将极大地推动物联网、智能交通、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发展,为电子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

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

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

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

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

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

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着《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

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

在宋代沈括所着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

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

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

库仑在1785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

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

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1826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

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电磁现象的理论与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1833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

其后,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

楞次在1844年还与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焦耳-楞次定律)。

与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183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

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与多里沃-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

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

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在1864年至1873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

他从理论上推测到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888年,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

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

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人类在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

电子科学技术就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1883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现了热电子效应,随后在1904年弗莱明利用这个效应制成了电子二极管,并证实了电子管具有“阀门”作用,他首先被用于无线电检波。

1906年美国的德弗雷斯在弗莱明的二极管中放进了第三个电极——栅极而发明了电子三极管,从而建树了早期电子技术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子管在电子技术中立下了很大功劳;但是电子管毕竟成本高,制造繁,体积大,耗电多,从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几位研究人员发明晶体管以来,在大多数领域中已逐渐用晶体管来取代电子管。

但是,我们不能否定电子管的独特优点,在有些装置中,不论从稳定性,经济性或功率上考虑,还需要采用电子管。

集成电路的第一个样品是在1958年见诸于世的。

集成电路的出现和应用,标志着电子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它实现了材料、元件、电路三者之间的统一;同传统的电子元件的设计与生产方式、电路的结构形式有着本质的不同。

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越来越高,出现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例如可在一块6mm平方的硅片上制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进一步显示出集成电路的优越性。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生产与管理等的需要,电子计算机应时而兴起,并且日臻完善。

从1946年诞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来,已经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代,每秒运算速度已达10亿次。

现在正在研究开发第五代计算机(人工智能计算机)和第六代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它们不依靠程序工作,而依靠人工智能工作。

特别是七十年代卫星计算机问世以来,由于它价廉、方便、可靠、小巧,大大加快了电子计算机的普及速度。

数字控制和数字测量也在不断大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

数字控制机床和“自适应”数字控制机床相继出现。

目前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几十台乃至上百台数字控制机床进行集中控制(所谓“群控”)也已经实现。

在工业上晶体闸流管(即可控硅)也获得广泛应用,使半导体技术进入了强电领域。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电子技术得到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如空间电子技术、生物医学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和遥感技术、微波应用等),它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起这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电子水准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电子工业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电子工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高度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直接影响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速度和国家的安危;也直接影响到亿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关系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电子技术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电子器件和电子产品的进步上,在电子产品的开发和加工工艺上有,也取得了革命性的变化。

1947年12月,美国Bell实验室的Shockley、Bardeen和Brattain等人发明了晶体三极管。

晶体管相较于真空管具有显着的优越性能,因此晶体管促进并带来了“固态革命”,进而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半导体电子工业。

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由此拉开了序幕。

对于由晶体管构成的分立元件电路,过去的设计者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晶体管内的电流及管脚间的电压的计算上。

随着集成电路的发明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的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设计者开始腾出更多的精力进行上层的逻辑设计,从而使较复杂的电路的发明成为了可能。

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为微型计算机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使得电子技术开发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近50年来,微电子技术和其他高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致使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等领域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革。

与此同时,电子技术也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收音机、电视机、高保真度音响、DVD播放机、通信设备(程控电话机、移动通信机)、个人计算机等大量的电子产品,几乎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国微电子产业起步于1965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包括材料、设计、制造、封装共同发展的产业链。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境外大量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和芯片制造公司的涌入以及国家对集成电路高技术产业的政策支持,使我国微电子产业(集成电路产业)进入了高速成长期。

中国集成电路需求占世界需求份额从2000年的6.9%上升到2007年的30.1%。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

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着《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

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

在宋代沈括所着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

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

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

库仑在1785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

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

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1826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

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电磁现象的理论与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1833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

其后,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

楞次在1844年还与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焦耳-楞次定律)。

与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183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

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与多里沃-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

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

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在1864年至1873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

1888年,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

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

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人类在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

电子科学技术就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1883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现了热电子效应,随后在1904年弗莱明利用这个效应制成了电子二极管,并证实了电子管具有“阀门”作用,他首先被用于无线电检波。

1906年美国的德弗雷斯在弗莱明的二极管中放进了第三个电极——栅极而发明了电子三极管,从而建树了早期电子技术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子管在电子技术中立下了很大功劳;但是电子管毕竟成本高,制造繁,体积大,耗电多,从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几位研究人员发明晶体管以来,在大多数领域中已逐渐用晶体管来取代电子管。

但是,我们不能否定电子管的独特优点,在有些装置中,不论从稳定性,经济性或功率上考虑,还需要采用电子管。

集成电路的第一个样品是在1958年见诸于世的。

集成电路的出现和应用,标志着电子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它实现了材料、元件、电路三者之间的统一;同传统的电子元件的设计与生产方式、电路的结构形式有着本质的不同。

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越来越高,出现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例如可在一块6mm平方的硅片上制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进一步显示出集成电路的优越性。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生产与管理等的需要,电子计算机应时而兴起,并且日臻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