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10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城市规划的指导意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城市规划的指导意见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要求,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手段,协调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产业布局、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要素,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综合性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作为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在城市规划领域担负着重要的指导角色,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城市规划的指导意见。
一、确立高质量发展理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出,城市规划的首要任务是确立高质量发展理念。
这意味着要优先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尊重自然生态,推动城市建设朝着宜居、宜业、宜游的方向发展。
城市规划应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要建立健全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加强规划监测和评估,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同时,要加强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和检查力度,确保规划真正为城市发展和人民福祉服务。
三、完善城市空间布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强调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城市优质发展。
要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边界,控制城市扩张速度,避免城市过度拥挤和资源浪费。
要注重城市群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推动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城市间的协同发展。
四、注重建筑外观和景观设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强调注重建筑外观和景观设计,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要加强建筑外观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营造人文景观和城市特色。
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强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要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修复。
要推动建设生态城市,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六、注重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见征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出注重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见征集是城市规划的重要方面。
新规章

HORIZON视界视界新标准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10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标准 住房城乡建设部2018年12月6日在广西首府南宁举办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系列标准发布”活动,发布包括《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内的10项标准,旨在适应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以高标准支撑和引导我国城市建设、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
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司长苏蕴山介绍,本次发布的10项标准涵盖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建设和谐宜居城市3个方面,包括《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
据了解,我国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标准质量水平也有较大提高,部分标准具备了国际先进乃至国际领先水平。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已发布356项工程建设国家标准,765项城乡规划、房屋建筑、市政工程行业的工程建设行业标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发布工程建设地方标准4468项。
(来源:新华网)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决定:一、将《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住房城乡建设部令第22号,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令第32号修正)第十四条修改为:“企业申请建筑业企业资质,在资质许可机关的网站或审批平台提出申请事项,提交资金、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已完成业绩等电子材料”。
二、将《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60号,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令第24号、住房城乡建设部令第32号修正)第十一条修改为:“企业申请工程勘察、工程设计资质,应在资质许可机关的官方网站或审批平台上提出申请,提交资金、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已完成的业绩等电子材料”。
住建部发布10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标准

商 及配 什、 建筑 幕墙 、 怵 十寸料 、f 温系统 丰寸
料 、建筑 遮
、建筑 节能 破璃 、 复 合装
饰 }寸料 、 建筑 陶 瓷 、卫 ,ti j L、 防 水 苍柑、防 水
涂 料 、墙 涂 攫十才料、 ¨ 宵 祭堵 用型 柑、厄 仉装
饰板 ¨ 、 f 什 、 人ljl1能 伙 发 系统 、 眨{卜『 l5 涂 卡:1.、 7,『}fLH,:I、树 I】斤地 、r十4卡:1.、 j:I; 拌 } 凝 L、j:6 、Iqi' ̄浆、 } } “Ij十于半1.、水lI觜、 十才、
i-:i 业
资
讯
本 刊 讯 化 城 乡缱 Ij I 1简 r 柯 j:举 力、“推 动 城 ff 岛 质 量 发 系 列 准 发 ” 功 , 发 f1 J 《海绵 城 『1 建 没 价 f,J:准 》 《 包 筑 价标 准》 等 l0顺 标准 。
此 次 发 巾勺10项 f,J 准 淌 . 促进 城 1i 琳 发 性、 保障城 『f 个运 行、 缱 fu 皆宵 城 Ii 个 力‘ ,具 体 十 《海 绵 城 Il,缱 评价 f,J ;》 《绿 色建筑 坪价际 准 》 《装 凸 』I=濉凝 建筑披 斗==},J:准 》 《装 配式 乍『q结 构 建筑 技 小= 》 《装 瞬 』 小 / 构 缱筑 技 术 标 准 》 《城 l 综 防 灾 规划 },J:扯》 《城
领域 , 发 356 I l 建 吲 采 l ,765 J 城 乡姚 划、 建筑 、 Il 政 f 、 l 建
f l 标准。 各 竹 ([I;台I 、 辖 I㈤ 发 I 让 地 f,J:准 4468项。
本 刊 讯 f1:劈 和城 乡 建 }技 j, ,Ik化 发
tli-tll-水 I 划 姚范》 《城 涝 防治十是小=规 范》 《城 I · I)(:规 划 没汁 },J硼;》 《城 『 综 /\交通 体 系姚 0f,J:准 》。
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政策解读

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政策解读一、政策背景和目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发展质量和水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
然而,当前建筑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本政策旨在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二、定义和目标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是指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完善政策体系等措施,推动建筑业向高效、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
本政策的目标是到2025年,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技术水平显著提高,绿色低碳发展得到有效推进,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三、适用范围和对象本政策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建筑业企业和相关机构,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建筑设计企业、工程咨询企业等。
同时,本政策也适用于建筑业从业者,包括建筑师、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
四、政策内容和措施1. 优化产业结构: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等方式进行产业整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建筑业企业。
同时,支持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2. 提高技术水平: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新型建造方式,提高建造水平和效率。
3. 完善政策体系: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法规,加强对建筑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建立健全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
4.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鼓励企业采用绿色建材、节能技术等措施,降低能耗和碳排放量,提高建筑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5. 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对建筑业从业者的培训力度,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执行机构和职责本政策的执行机构包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
各部门的职责如下: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制定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规划,指导各地开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工作。
关于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

关于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促进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以下是十条相关的参考措施:1.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政府应加强对建筑业的监管,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法规,包括土地使用、工程建设、建筑质量等方面,以保障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2.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建筑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优秀的人才是保障建筑质量的基础。
应加强建筑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增强建筑技术水平。
3. 加强建筑市场监管:建筑市场的监管对于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产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
4.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建筑业应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转变传统建筑方式,提高建筑质量和效率。
加强建筑节能领域的研发,推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的发展。
5. 加强建筑材料质量监管:建筑质量的关键在于材料的优劣。
政府应加强对建筑材料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的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把关,降低建筑质量风险。
6. 强化建筑施工管理:严格执行工程施工标准和相关规范,加强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提高施工质量和安全水平。
加大对施工企业的评价和奖惩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7. 加强工程验收核查: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是保障建筑质量的重要环节,政府应加强对工程验收的监督,增强抽查核查力度,确保建筑工程达到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
8. 促进建筑工程标准化:建筑行业应加强与国际接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标准,在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推行标准化管理,提高建筑质量和竞争力。
9. 鼓励建筑业企业创新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建筑业企业科研和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推动建筑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
10. 提高行业的信誉和服务质量:鼓励建筑企业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建筑业服务质量,增强企业的良好信誉。
加强行业自律,提高建筑业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住建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建议意见

住建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建议意见
为了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住建部提出如下建议意见:
1. 加强建筑节能和环保技术研发,推动建筑节能、节材和减排。
各地建筑行业应当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加大环保力度,努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为城市化进
程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同时应发展城乡规划管理和公共服务系统,提
高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3. 引导建筑企业向高端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满足
市场需求,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应加强 ISO 和国家标准的宣传以及推广,让更多的市场参与者认识到“品质优先”的重要性。
4. 提高建筑工人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认证,改善建
筑工人的生产环境和劳动条件。
在生产过程中,要注意保障职工的身
体安全和劳动权益。
5. 引导行业规范发展,建立健全行业各项标准,强化行业门槛,杜绝低价竞争,保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6. 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建立建筑产业生态体系。
以“绿色、
智能、高效、安全”为基础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建议意见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促进
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撑。
地方十大金标准

地方十大金标准在我国,地方标准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和完善,为确保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地方标准制定应遵循科学、实用、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以满足地方实际需求。
以下为地方十大金标准:一、因地制宜原则地方标准应充分考虑地域特点,如地理、气候、资源、人口、文化等因素,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标准。
二、绿色发展原则地方标准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人民满意度原则地方标准应关注民生需求,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确保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居住等条件。
四、创新驱动原则地方标准应鼓励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发挥科技创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地方标准应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加强互联互通,实现共同发展。
六、产业升级原则地方标准应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地方经济竞争力。
七、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地方标准应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公平。
八、文化传承与发展原则地方标准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创新发展。
九、社会治理创新原则地方标准应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提高治理能力,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十、依法治国原则地方标准应严格遵循法律法规,保障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正。
遵循以上十大金标准,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在新时代背景下,地方标准将在推动绿色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同时,地方标准也将助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创新驱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通过不断完善地方标准体系,我国将逐步实现全面现代化目标。
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10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标准

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司长苏蕴山介绍,本次发布的 10项标准涵盖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保障城市安全 运行、建设和谐宜居城市 3个方面,包括《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 术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城市排水工 程规划规范》《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
鉴于此,本研究结论如下: (1)窗户外挂于洞口的安装节点适用于安装数目 较少的低层建筑中。 (2)窗户内嵌于洞口的安装节点适用于安装数量
较多的多层或高层建筑中。 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对维护构件的
热桥研究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进一步对门的 安装热桥进行分析。门与窗之安装节点的不同在于, 门的启闭更 频 繁,耐 久 性 要 求 更 高,有 望 存 在 热 桥 更 低的安装方式,目前尚无相关研究。
金 松 涛 ,等 :被 动 式 建 筑 外 窗 安 装 方 式 的 对 比 分 析
等大中型建 筑 中,节 能 窗 安 装 数 量 较 多,施 工 的 难 易 程度及安装 合 格 率 就 能 发 挥 出 作 用,影 响 建 筑 能 耗, 因此,宜采用方案三。
表 2 各方案的优劣评价
属性 热桥值 /[W/(m·K)]
参考文献: [1]WolfgangFeist.德国被动房设计和施工指南[M].徐志勇,译.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52-60. [2]张晓东,孔令涛,殷宝贤.浅谈 “被 动房屋”中的 建 筑节 能 技术 应 用[J].天津建材,2014,(6):34-36. [3]马超,刘艳峰,王登甲,等.西北农村住宅[J].建筑科学,2010,(2): 128-134. [4]李玉梅.多层建筑围 护 结 构 窗 口 热 桥 传 热 分 析 [D].哈 尔 滨:哈 尔 滨工程大学,2007. [5]孙大明,周海珠,田慧峰.建筑热桥研究现状与展望[J].建筑科学, 2010,26(2):128-134. [6]郭骏,赵立华,马继涌,等.节能建筑中热桥对供暖负荷和能耗指标 的影响[J].暖通空调,1995,25(2):10-12. [7]GUOFENGM,JOHANNESSON G.Dynamiccalculationofthermal bridges[J].EnergyandBuildings,1997,26(3):233-240. [8]刘岩松.严寒地区冬 季 室 内 结 露 问 题 分 析 [J].房 材 与 应 用,2002, (4):14-15. [9]彭梦月.被动房示 范 项 目 围 护 结 构 关 键 节 点 设 计 与 构 造 [J].建 设 科技,2013,(9):19-22. [10]韩国被动式建筑协会[EB/OL].http://www.phiko.kr. [11]谢晓娜,江亿.计算 建 筑 围 护 结 构 中 热 桥 传 热 的 等 效 平 板 法 [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909-913. [12]JGJ26—2010,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2010. [13]德国被动房研究[EB/OL].http://passivehouse.co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01期Macro window宏观视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10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标准2018年12月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开幕式当天,举办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系列标准发布”活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度重视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建设生态城市、引导绿色发展为目标,从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环境质量不高、承载压力加大、安全水平不足、公共服务短缺等实际问题入手,切实加大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系列标准的工作力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积极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完善“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建设和谐宜居城市”3个方面共10项标准,包括《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情况。
我国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标准质量水平也有较大提高,部分标准具备了国际先进乃至国际领先水平。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已发布356项工程建设国家标准,765项城乡规划、房屋建筑、市政工程行业的工程建设行业标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发布工程建设地方标准4468项。
相关负责人透露,为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进一步加快国际化的新型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标准化工作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标准的水平,以高标准支撑和引导我国城市建设、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积极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完善“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建设和谐宜居城市”3个方面共10项标准,相关内容如下。
一、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规律的理念融入到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中,努力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把城市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体。
今天介绍《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装配式建筑系列标准,共5项标准。
(1)《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为解决人民群众感受最直观、最关心的城市内涝、水体黑臭等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组织制定《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拟于2049年上半年正式发布。
海绵城市是将绿色发展要求和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方式,《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将指导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成效的评价工作,推动“灰绿结合”“蓝绿融合”等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的落地实施。
该标准确立的评价原则是“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彻底转变传统“末端治理”、以“排”为主的治水思路,突出城市的整体性,综合考虑城市各系统的有机关联,促进规划、给排水、园林、道路、水利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协调配合,以评促建,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
在评价对象上,对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格局管控等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进行评价,保障整体建设成效。
在评价方法上,采取过程资料查阅、实测与模型评估、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法,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阶段的基础资料入手进行评价,不过多增加评价成本和地方工作负担。
在技术方法上,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相结合,强调管网系统补短板、供水和污水系统提质Macro window总第318期(宏观视窗]增效,同时发挥绿色设施在削峰、滞峰、错峰、污染控制和水质净化等方面的耦合作用,实现流域层面“厂一网一水体”一体的系统治理。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T50378-2006)是我国首部绿色建筑方面的国家标准,从2006年发布至今(2014年进行过修订),规范和引导我国绿色建筑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个别城市到全国范围,从单体到城区、到城市的规模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全社会对绿色建筑的理念、认识和需求逐步提高,《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最核心的问题是:该标准是以工程为主线来评估建筑的绿色程度,未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绿色建筑在健康、舒适、提高品质等方面的优势。
为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组织开展该标准的修订,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拟于2019年初正式发布。
在该标准修订工作中,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强调性能、提高质量”的绿色建筑发展新模式。
在指标体系上,从“四节一环保”扩充为“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5个方面;在"以人为本”上,提高和新增了全装修、室内空气质量、水质、健身设施、垃圾、全龄友好等要求。
为保证绿色建筑的性能和质量,明确了建筑工业化、海绵城市、健康建筑、建筑信息模型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同时,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还将与国际主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标准接轨,完善分级模式,由3个评价等级变为4个评价等级,增加1个“基本级”。
满足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即为“基本级”,以利于兼顾我国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推广普及绿色建筑。
(3)装配式建筑系列标准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6年发布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2016).《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2-2016).《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3-2016)这3项装配式建筑国家标准,有力地促进了各地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这3项装配式建筑国家标准,明确以建筑为主体,以建筑设计为龙头,统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各专业的装配式建筑新理念;规定了模数化、标准化、通用化的设计要求,强调了全产业链的协同设计;体现新型建造方式,突出了建筑结构、设备管线、维护系统、全装修4大系统的集成。
同时,还为各地的技术创新留有余地。
在3项标准编制过程中,我们组织了全国装配式建筑行业知名企业和研究单位,以及当时已制定装配式建筑地方标准的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200多位专家参与。
因此,3项标准很接地气,标准实施效果显著。
二、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方针和“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的防灾救灾工作要求,我部瞄准城市点、线、面各类空间形态,积极构建工程抗灾、安全布局、防灾设施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防灾标准体系。
主要介绍《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3项标准。
(1)《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GB/T51327-2018)首次提出了对城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进行统筹安排,建立健全具备多道防线的城市防灾体系的要求。
该标准以城市规划阶段防灾布局优化控制和防灾资源综合部署为核心,通过灾害综合防御目标和城市设定防御标准、高风险要素规划管控强制性内容等,确保城市的安全底线。
通过城市防灾布局的用地控制要求、防灾分区规划控制要素和控制措施、防灾设施的控制指标和保障措施等,保障城市防灾格局和防灾体系持续提升。
该标准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5年发布的国家标准《城市消防规划规范》《城市居住区人民防空工程规划规范》等标准一起,形成我国防灾规划标准体系,使城市具备有效应对不同水准灾害的弹性能力,确保安全与发展的可持续性,有效支撑应急响应和灾后快速有效恢复。
(2)《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2019年第01期Macro window「宏观视窗J(GB50318-2017)是对2000年版《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的修订。
新版规范明确了城市污水工程与雨水工程是两个各自独立的系统,解决的问题各有不同。
其中,污水系统侧重于污水的收集、处理与再生利用;雨水系统侧重于降雨的渗、滞、蓄、净、用、排。
同时,新版规范将城市雨水问题的解决前移到城市选址和用地布局阶段,要求: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城市降雨的蓄排平衡关系,统筹规划滞蓄空间与行泄通道;防涝系统应以河、湖、沟、渠、洼地、集雨型绿地和生态用地等地表空间为基础,结合城市规划用地布局和生态安全格局进行系统构建,控规和专项规划阶段应落实具有防涝功能的用地。
新版规范更加注重了雨水管网的系统性要求,比如在设计重现期选择因素中增加了汇水面积这个关键因素,要求主干系统的设计重现期应按总汇水面积进行复核,更加强调了雨水管渠的系统性作用。
新版规范的污水工程部分更加注重了污水的深度处理和可再生利用,对污水处理厂的用地给予了更高的保障,并且在具体占地指标上强调了土地的节约利用,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防护距离要求。
(3)《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的发布,对完善我国排水防涝技术标准体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该规范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用系统和统筹的思路解决城市排水防涝问题。
该规范提出从“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除险”三方面构建内涝防治系统。
“源头减排”方面对具有渗、滞、蓄、净等功能的设施提出了设计要求;“排水管渠”方面首次在国内提岀内涝防治重现期下排水管渠设计设计方法和要求;“排涝除险”方面,利用水体、绿地等绿色设施和调蓄池等灰色设施,与行泄通道相结合,为超过雨水管渠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提供消纳空间和合理出路,以提高城市的防涝能力。
该规范借鉴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雨水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成果,在技术和设计参数的选择上既兼顾了中国具体的国情,又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标准的接轨。
三、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提升城市的宜居性,让城市更加有质感、有空间、有温度、有韧性,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便捷、更加舒适、更加幸福。
下面介绍《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2项标准。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是自1994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发布以来的第一次全面修订。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方式、人口结构、政策导向等都在发生变化,这也深刻地影响着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
为了适应新变化,适应居住区未来发展的新形势,2018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进行了根本性的修订,有3个方面的重大改变。
—是提出了与社区管理相结合的生活圈概念,根据人的步行距离进行生活设施的配套,形成15分钟、10分钟和5分钟三个层级的生活圈居住区;二是允许低层和多层高密度居住形态,针对这类形态的居住街坊提出了单独的用地与建筑控制指标;三是通过居住街坊的尺度界定以及城市道路间距的规定,将小街区密路网住区从理念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