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整治中植物配置方法分析

合集下载

河道景观工程植被设计方案

河道景观工程植被设计方案

河道景观工程植被设计方案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河道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开发所破坏。

因此,对于保护和改善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重要。

植被在河道景观工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美化河道环境,还可以保护岸边和水质,促进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

因此,设计合理的河道植被方案对于保护河道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道植被设计的基本原则1. 生态原则河道植被设计应当遵循生态学原则,保护和促进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

在植被设计中应该注重保护当地的植被种类,尽可能选择对当地生态系统有利的植被种类,提高河道植被的生态适应性。

2. 美学原则河道植被设计应当注重美学效果,通过植被的形式、颜色、结构等方面的设计,使河道环境呈现出优美的景观效果,提升城市河道的景观品质。

3. 功能原则河道植被设计应当注重植被的功能性,通过植被的布局和选择,保护河道的岸坡,减少河岸侵蚀,改善水质,增加氧气含量,促进水体自净能力提高。

二、河道植被设计的具体内容1. 植被种类选择在河道植被设计中,应合理选择植被种类,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水质等条件选取具有生态适应性和景观效果的植被种类。

可以选择一些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例如柳树、梧桐、槐树、杨树等,以及水生植物,如睡莲、莲藕、香蒲等。

2. 植被布局设计河道植被的布局设计要根据河道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一般来说,可以结合河道的宽度和曲折程度进行分区设计,分为水边带、过渡带和陆地带。

水边带以水生植物为主,可以选择一些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净化水质,提高水质,增加鱼类等生物的栖息地。

过渡带可以选择一些耐湿、耐阴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巩固岸坡,减少侵蚀。

陆地带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生长在河道附近的乔木和乔灌草本植物,形成景观带,提升河道的景观效果。

3. 植被维护管理在植被设计方案中,应考虑到河道植被的长期维护管理。

要根据植被种类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管理方式,包括修剪、浇水、施肥等。

同时,要做好植被的生长监测,及时发现植被病虫害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保持植被的健康生长。

浅谈重污染河道整治中植物配置方法——以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中横河为例

浅谈重污染河道整治中植物配置方法——以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中横河为例
手段让河道 回归应 有的生态面貌 ,实现人 与 自然和谐
2 . 2 适 地 适 树 原 则
以 乡土 树种为主 ,选 用耐水湿 、抗 污染 、好管理 的乔灌木及净化效果 好的水生植物 品种进行搭 配 ,形
成稳定的群落 ,同时还可节约成本 。
相处 。本文以上海 市奉贤区南桥镇 中横河为 例 ,通 过 植物配 置方法 改善水 环境 ,提高城 乡及农村河 道水 域 景观水平 ,从单 纯的河堤防护功能 向休 闲、浏览 、文 化 、娱乐等功能转换 ,使其成 为城 市公共空间 … 。
深1 . 5 m 范 围内种 植沉水 植物 。 本 工程河 道 绿化方 案结 合用 地性 质及现 有绿 化 , 在尽 可能 保 留现 状水 杉和 香 樟的 基础 上对 其绿 化 优 化 ,增加色叶和开花植物 ,堤顶绿化设计以乌桕 、栾 树 、水杉 、垂 柳及香樟为主 ,斜坡绿化以草花地 被和
2 . 3 自然 美 学原 则 [ 2 】
保 持 自然造 型 ,强 调植物 造 景 ,营 造 自然生 趣 , 达到“ 虽 由人作 ,宛 白天开” 的艺术境界 。
2 . 4 可 持 续 发 展 原 则
考 虑植物在不 同时 间、季节 的生长变化 ,近 、远
l 工程 概况
上海市奉 贤区中横河重污染河 道整治工程 ,西起
侧为厂房 ,南 侧为居 住用地 ;河道东 段两侧 多以农 田 为主 ,部分 区段有村落 ,两侧绿化相对 茂密 ,但较为
粗放 、杂乱 ,缺少景观观赏性 。本次绿化 工程结合水 利疏浚及 驳岸整治 ,对现有绿化进行保 留、梳理 ,东 段进行 重新设 计 ,增加 色叶乔木和开花灌木 及地被植 物 ,形成丰富的河道景观群落结构 ,同时为满足人们停
CH I NE SE HOR T I C UL T UR E A B S T RA CT S

水体植物配置策略

水体植物配置策略

水体植物配置策略如下:
1.水生植物与水边的距离要有远有近、疏密有致,留出透景线,
切忌沿边线等距离种植,失去意境。

2.水体绿化时,要做到即兼顾景观效果又有效净化水质作用。

3.要综合考虑水边与驳岸植物配置,岸上的乔灌木应对水面空间
的景观起到主导作用。

4.水面植物配置,浮水植物不宜超过水面的三分之一,以免影响
水面的倒影效果和水体本身的美学效果。

5.植物配置构图上,按照植物高矮、叶形、质感及周边色彩环境
搭配、构成景观空间层次。

6.保证物种多样性,陆生、湿生、挺水、浮水、沉水植物依序构
成生态水景,形成植物群落。

7.根据季节变化,选择符合烘托主题的特色植物、注意不同植物
之间生长周期、花期衔接。

河岸植物配置

河岸植物配置

1、水面植物的配置水面植物的配置要充分考虑水面的景观效果和水体周围的环境状况,对清澈明净的水面、或在岸边有园林建筑、或植有树姿优美、色彩艳丽的观赏树木时,一定要注意水面植物不能过分拥挤,一般不超过水面面积的1/3,以便人们观赏水面和水中优美的倒影。

对污染严重、具有臭味或观赏价值不高的水面,则宜使用水生植物布满水面,形成一片绿色的植物景观。

常见的水生植物根据其形态和生态习性的不同,可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3种。

挺水植物:指茎和叶挺出水面的水生植物,如:荷花、风车草、荸荠等。

浮水植物:指花或叶浮于水面的水生植物,如:睡莲、水浮莲、红菱等.沉水植物:指整个的植株全部沉入水中或仅有少许叶尖或花露出水面的水生植物,如金鱼草.2、河岸的坡脚处植物的配置也就是靠近岸边可被水淹没的区域,此处应种植湿生植物如美人蕉、芦苇、水生鸢尾、水花生、菖蒲、香蒲等等。

3、河岸的斜坡处植物的配置由于此处受到稳定性的制约,不可种植根系较发达的大型乔木、灌木,主要以地被搭配小灌木为主。

斜坡较窄的地段可用简单的柳树和香樟搭配一些小灌木如杜鹃花、海桐、黄杨、珊瑚树、迎春花、连翘、云南黄馨等.斜坡相对较宽的地段植物配置时要有一定的层次变化、色彩变化和季节变化等,可选用的植物有:棕榈、合欢、八角金盘、红槭、南天竹、石楠、杜鹃花、云南黄馨、酢酱草等。

草本多为耐湿的草,如沿阶草、狗牙根、马尼拉等.在河面上,桥的两面车流、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为了提高河岸的观赏效果,宜在河岸的斜坡处设置花境。

花境是模拟自然界中林地边缘地带多种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的状态,运用艺术手法设计的一种花卉应用形式,以宿根花卉为主,配以花灌木、一二年生花卉、球根花卉等,在带状种植床上,通过不同花卉自然式的斑块混交,表现植物个体生长的自然美,更重要的是还要展现出植物自然组合的群体美。

是一种半自然式的花卉种植形式。

它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手法。

花境以宿根草本、花灌木等植物为主的自然式,或规则式与不规则式之间的一种长形花带。

生态护岸植物配置

生态护岸植物配置

生态护岸植物配置标题:生态护岸植物配置的探索与实践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其中水体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

护岸工程作为保护河流、湖泊等水体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建设方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水体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

传统的硬质护岸虽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但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生物栖息地,影响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生态护岸技术应运而生,其中植物配置是生态护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生态护岸植物配置的重要性1. 保持水土平衡:植物根系能够有效地固持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可以吸收水分,降低地下水位,减少边坡滑塌的风险。

2. 改善水质:一些植物具有吸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能力,通过植物修复可以改善水质。

3. 提供生物栖息地:植物为各种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生态护岸植物配置的原则1. 生态适应性原则:选择本地种或外来种时,要考虑到物种的生态适应性,确保植物能够在特定环境中正常生长。

2. 多样性原则:植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

因此,在配置植物时,应尽可能地增加植物种类的数量。

3. 层次性原则: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合理安排植物的高度和密度,形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提高护岸的效果。

四、生态护岸植物配置的方法1. 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进行配置:如选择喜湿的植物种植在河滩、湖滨等湿润地区,选择耐旱的植物种植在山坡、丘陵等干旱地区。

2. 根据植物的功能进行配置:如选择吸附能力强的植物种植在污染严重的区域,选择繁殖能力强的植物用于快速恢复植被。

五、生态护岸植物配置的实例分析以我国某大型水利工程为例,该工程采用了生态护岸的方式,通过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达到了护岸的效果,而且改善了水质,提高了生物多样性。

具体来说,他们在护岸区种植了大量的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这些植物的根系发达,能有效固土防冲;在堤坝上种植了松树、柏树等乔木,这些树木的根系深扎,增强了堤坝的稳定性;此外,他们还在护岸区种植了一些观赏植物,如玫瑰、月季等,既美化了环境,又吸引了游客。

双鸳溪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二标段绿化植物配置调查与分析

双鸳溪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二标段绿化植物配置调查与分析

双鸳溪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二标段绿化植物配置调查与分析【摘要】本文对双鸳溪绿化植物的种类、植物的配置结构、生态习性、生长情况和应用情况等实施了分析和调查。

最终结果显示,该工程项目绿化植物总工有136类,分属于58科109属,尽管本工程项目地区的植物配置种类非常多,但是主要还是以地区性植物作为主要的配置类型,该地区的植物配置以乔木加上灌木再加上草本植物作为垂直线层次的科学配置,该类结构配置方式有着自身的特点,主要是是人性化的方式作为植物造景的根本原则。

尽管工程中植物的种类较为繁多,但是主要集中以在一小部分地区,局部地区其植物的类型较为匮乏,此种情况直接导致植物的管理和护养出现一定的问题出,另外也造成部分地区的景观观赏性不够。

上述此类问题的出现也存在一定的客观原因,但是在未来的绿地规划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更加主动积极将绿地规划做好,以此提升绿地空间的使用率。

【关键词】双鸳溪河道;综合治理;绿化植物配置;调查分析【引言】双鸳溪河道位于我国云南大理市,现阶段本地区开始对双鸳溪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本文将分析该工程绿化植物的配置。

为了能够最好的管理与建设双鸳溪河道,以此充分发挥出工程项目的独有特性,对双鸳溪河道绿化植物的种类、配置结构、生态习性、生长情况和应用情况实施了调查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升双鸳溪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二标段绿化植物配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1研究方法此次研究的方法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但是主要使用专家咨询、资料的查询以及实地调查记录等方法[1]。

该种方法主要是分析研究双鸳溪河道绿化植物的种类、植物的配置结构、生态习性、生长情况和应用情况等,同时在该基础上对植物最终的配置方法、层次之间的结构方式和植物绿化之后对工程的效果实施了探析,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大量借助园林植物此有着生命气息的园林之间的因素来布置和设置工程绿化环境。

2.结果和分析2.1双鸳溪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二标段绿化植物种类调查本文作者经过使用大量的时间分析研究了二标段绿化植物的种类,并对该种类进行了分析研究,最终结果显示该工程项目绿化植物总工有136类,分属于58科109属。

人工湿地树木配置与管理要点

人工湿地树木配置与管理要点

人工湿地树木配置与管理要点人工湿地是利用植物树木和微生物对废水进行净化处理的一种生态工程。

在人工湿地的建设过程中,树木的配置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着人工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净化效果。

以下是关于人工湿地树木配置与管理要点的一些建议。

一、树木配置1.选择适宜的树种在人工湿地的树木配置中,需要选择适宜的树种。

这些树种应该能够适应湿润环境,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和自净能力。

常见的树种包括芦苇、蒲公英、香蒲、红柳等,它们在水体净化和生态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树种多样性人工湿地的树木配置应该具有一定的树种多样性。

通过选择不同的树种,可以提高人工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稳定性。

树种多样性还能够提供更多的生态位和生态服务,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树木植被结构在进行树木配置时,需要考虑到树木植被结构的布局与设计。

根据人工湿地的实际情况和功能需求,可以合理地设计出合适的树木配置方案。

通过合理的植被结构,可以提高湿地的净化效果和生态景观价值。

二、树木管理1.定期修剪人工湿地中的树木需要定期进行修剪和管理。

通过修剪树木,可以保持植被的良好状态,促进新的生长和更新;还能够保持湿地的透光性和通风性,避免出现树木过于密集的情况。

2.浇水施肥在树木管理过程中,需要适时地对树木进行浇水和施肥。

这能够促进植物生长,保持植被的生态效应,提高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

还需要注意对施肥和浇水的量和频率进行合理控制,避免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3.防治病虫害在树木管理过程中,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对抗病虫害的侵害。

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保护树木的健康生长,维护人工湿地的生态平衡和稳定。

还应该尽量采用生态友好的防治方法,避免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4.监测和评估树木的配置与管理需要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监测树木的生长状态和湿地的水质状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这能够确保人工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净化效果达到理想的要求,并且为后续的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河道整治中植物配置方法分析

河道整治中植物配置方法分析
本工程河道绿化方案结合用地性质及现有绿化,在尽可能保留现状水杉和香樟的基础上对其绿化优化,增加色叶和开花植物,堤顶绿化设计以乌桕、栾树、水杉、垂柳及香樟为主,斜坡绿化以草花地被和草坪为主;湿生植物区结合驳岸设计,在平段处增加水生植物千屈菜、花叶芦竹、芦苇、梭鱼草等,形成湿地景观,不仅可提升景观观赏性,还可净化水质,三者相结合共同形成具有乡间特色的河道景观。
品种选择:乔木及大灌木有水杉、枫香、乌桕、银杏、栾树、柿树、梨树等;小灌木有南天竹、桅子花、红王子锦带、金叶过路黄等;草本有兰花三七、红花酢浆草、白三叶、大花萱草、波斯菊、黄金菊等;水生植物有香蒲、梭鱼草、旱伞草、花叶芦竹、芦苇等。
4.2沉水植物设计
沉水植物在净化水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快速提高透明度,大大改善水体中的光照条件,还可使溶解氧增加,遏制一些厌氧条件下的有机物分解反应。此外,还能有效遏制藻类的恶性增殖,避免水华发生。本河道选择耐污力强、弱光性的沉水植物,以适应河道透明度低、水质差的特点,主要选择龙须眼子菜、马来眼子菜、金鱼藻和轮叶黑藻4种。
2.4可持续发展原则
考虑植物在不同时间、季节的生长变化,近、远期结合,既保证近期的即时景观,又要考虑多年后群落整体的稳定,使目标,绿化设计以乡土植物为主,尽可能构建完整的适应水陆梯度变化的近自然植物群落,体现水生、湿生和中生植物分布的连续变化过程。整个绿化分为以下3种类型:(1)堤顶绿化:河道陆域范围内的堤顶绿化种植区,以种植乔木及灌木组团为主。(2)斜坡绿化:堤顶绿化至新建护岸迎水侧护坡的绿化种植范围,以地被及草皮为主。(3)水域植物区:水位线2.4~2.8m为水位变动区,种植湿生及挺水植物为主;低于水位线的至水深1.5m范围内种植沉水植物。
4植物总体设计
绿化设计结合现状与周边用地性质共分为3个绿化主题:(1)花海融春:以展现春花繁茂、缤纷炫丽的绿化特色为主题,映射乡村的美丽、多彩。(2)蒲影浮绿:通过设置垂藤植物和生态浮床软化硬质驳岸,形成生态、自然的河道景观。(3)凝霞秋色、闻香识果:通过色叶植物和观果植物结合,营造一道幻彩映秋、香果满地的田园风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道整治中植物配置方法分析
发表时间:2017-10-10T10:49:44.7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5期作者:王满[导读] 摘要:由于城市的发展及人口的增长,导致河道的水环境质量恶化十分严重,近年对河道进行了相关整治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

通过植物配置方法改善水环境,提高城乡及农村河道水域景观水平,从单纯的河堤防护功能向休闲、浏览、文化、娱乐等功能转换,使其成为城市公共空间。

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518000 摘要:由于城市的发展及人口的增长,导致河道的水环境质量恶化十分严重,近年对河道进行了相关整治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

通过植物配置方法改善水环境,提高城乡及农村河道水域景观水平,从单纯的河堤防护功能向休闲、浏览、文化、娱乐等功能转换,使其成为城市公共空间。

关键词:河道整治;植物配置;方法 1 工程概况
某河道整治工程规划河道全长1750m。

西段河道两侧有村落分布,沿河岸两侧绿化范围被居民违章搭建或被整为菜地,河道北侧为厂房,南侧为居住用地;河道东段两侧多以农田为主,部分区段有村落,两侧绿化相对茂密,但较为粗放、杂乱,缺少景观观赏性。

本次绿化工程结合水利疏浚及驳岸整治,对现有绿化进行保留、梳理,东段进行重新设计,增加色叶乔木和开花灌木及地被植物,形成丰富的河道景观群落结构,同时为满足人们停留休憩需求,在部分岸段设置休憩平台营造亲水空间。

2 设计原则
2.1 保护原有植被原则
对于现场原有的植物尽可能予以保留,对于规格较大且影响施工的植物可进行移植处理。

2.2 适地适树原则
以乡土树种为主,选用耐水湿、抗污染、好管理的乔灌木及净化效果好的水生植物品种进行搭配,形成稳定的群落,同时还可节约成本。

2.3 自然美学原则
保持自然造型,强调植物造景,营造自然生趣,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考虑植物在不同时间、季节的生长变化,近、远期结合,既保证近期的即时景观,又要考虑多年后群落整体的稳定,使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结构。

3 方案设计
本工程以河道污染整治为目标,绿化设计以乡土植物为主,尽可能构建完整的适应水陆梯度变化的近自然植物群落,体现水生、湿生和中生植物分布的连续变化过程。

整个绿化分为以下3种类型:(1)堤顶绿化:河道陆域范围内的堤顶绿化种植区,以种植乔木及灌木组团为主。

(2)斜坡绿化:堤顶绿化至新建护岸迎水侧护坡的绿化种植范围,以地被及草皮为主。

(3)水域植物区:水位线2.4~2.8m为水位变动区,种植湿生及挺水植物为主;低于水位线的至水深1.5m范围内种植沉水植物。

本工程河道绿化方案结合用地性质及现有绿化,在尽可能保留现状水杉和香樟的基础上对其绿化优化,增加色叶和开花植物,堤顶绿化设计以乌桕、栾树、水杉、垂柳及香樟为主,斜坡绿化以草花地被和草坪为主;湿生植物区结合驳岸设计,在平段处增加水生植物千屈菜、花叶芦竹、芦苇、梭鱼草等,形成湿地景观,不仅可提升景观观赏性,还可净化水质,三者相结合共同形成具有乡间特色的河道景观。

4 植物总体设计
绿化设计结合现状与周边用地性质共分为3个绿化主题:(1)花海融春:以展现春花繁茂、缤纷炫丽的绿化特色为主题,映射乡村的美丽、多彩。

(2)蒲影浮绿:通过设置垂藤植物和生态浮床软化硬质驳岸,形成生态、自然的河道景观。

(3)凝霞秋色、闻香识果:通过色叶植物和观果植物结合,营造一道幻彩映秋、香果满地的田园风光。

4.1 植物分区设计
(1)花海融春:本分区从工程起点A~B段,两侧为村落,结合现有较大香樟和水杉,新增乌桕和开花植物日本早樱,搭配开花灌木杜鹃、八仙花及地被红花酢浆草、大花萱草、黄金菊等,南侧靠厂房建筑旁种植物珊瑚篱,斜坡上种植矮蒲苇,搭配开花灌木杜鹃、红花檵木,形成稳定护坡,河内侧平段种植水生植物茭白、香蒲、黄菖蒲、水生美人蕉、千屈菜、睡莲、香菇草等,共同营造春花繁茂、缤纷炫丽的乡村景观特色(见图1)。

品种选择:乔木及大灌木有香樟(原有)、水杉(原有)、乌桕、日本早樱;小灌木有红叶石楠球、珊瑚篱、红叶石楠、杜鹃、红花檵木;草本有矮蒲苇、花叶美人蕉、红花酢浆草、黄金菊、大花萱草;水生植物有睡莲、黄菖蒲、香蒲、慈菇、千屈菜、花叶芦竹、香姑草等。

(2)蒲影浮绿:本分区位于B~C段,河道两侧为垂直浆砌块石驳岸。

为打破这种生硬景观,采用挂置花箱,种植垂藤植物云南黄馨、常春藤,水面布置生态浮床,种植挺水植物香蒲、黄菖蒲、水生美人蕉、千屈菜等,形成一片绿墙入水、蒲影浮绿的绿化特色景观,使整个河道显得更为自然、生态。

色、闻香识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