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和的传说
菩萨传说故事

菩萨传说故事菩萨在我们心里一直是一个神圣的存在。
那你知道菩萨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菩萨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菩萨传说故事篇【1】东魏天平年间,在山东博兴县有一位张石匠。
他的手艺全国闻名,他雕刻的龙凤活灵活现,各种动物、人物栩栩如生。
张石匠妻子早亡,膝下有一女儿,父女两个相依为命。
他的女儿叫秀娥,当年十八岁,长得如花似玉,知书达理,贤惠聪明。
来张家提亲的都踏破了门槛,秀娥却没有一个中意的。
天平元年,东魏孝静皇帝元善见信奉佛教,要求在全国各地修建庙宇,号召人们拜佛念经。
当时,博兴县境内,要建一座龙华寺,雕刻佛像的责任就落在了张石匠手中。
张石匠到山区选好了石料,运到龙华寺,开始动手雕凿。
当时监工叫吴良心。
他是知府的小舅子,为人刻薄,心黑手辣,他依仗着姐夫是知府,仗势欺人,欺男霸女,无恶不作,一直到三十岁,也没有哪个良家姑娘嫁给他。
为了早日完成工期,监工驱赶着大家,加班加点,经过三年多的时间,龙华寺终于建成,剩下的就是安奉佛像了。
由于佛像多,石匠少,进度比较缓慢,那吴良心就盯在工地上,不让石匠回家,日夜加班,吃饭的时候都是由家人送到工地上。
这一天,秀娥去给父亲送饭,迎面碰上吴良心,他看见秀娥,简直被她的美貌惊呆了,两只眼睛看了又看,不离秀娥的身上,秀娥羞得低着头来到父亲身边。
吴良心跟着秀娥,来到张石匠跟前,嬉皮笑脸地说:“姑娘,多大了,找婆家没有?没有,我给你找一个?”张石匠看了,没好气地说:“不劳吴大人费心了,闺女有了婆家了!”“有婆家了?不知道是谁家的公子这么有福气?”吴良心嬉皮笑脸地说着,还用手去捏秀娥的脸。
张石匠看了大怒,一把把他的手打开说:“放尊重点儿,滚!”吴良心讨了个无趣,愤愤地说:“张石匠,这闺女早晚是我的,你别给脸不要脸。
”父亲吃完饭,秀娥收拾碗筷回家,走在半路上,突然,从庄稼地里跳出几个人来,手里都拿着刀,为首的就是监工吴良心。
吴良心走上前,淫笑着说:“姑娘,怎么样,今天就和我回家成亲,亏待不了你。
千手观音的传说故事

千手观音的传说故事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xxxxxx也是各种各样。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xxxxxx,欢迎大家阅读。
千手观音的传说故事相传白雀庵建于南北朝北周时期,庵院坐北朝南,庙内供奉“千手千眼”菩萨,为兴林国国王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人称“三皇姑”。
妙善喜欢修行,曾出家在白雀庵为尼,因妙庄王逼迫其还俗,而火烧白雀庵,致使数百名尼姑身亡,妙善于是乘白虎远走苍岩山修行,后因父王得怪病——人面疮,需用亲生女儿的手和眼作药引子,三皇姑便舍出自己的手和眼为父王治病。
妙庄王病愈后,想把三皇姑封为全手全眼菩萨,为其建造庙宇,更塑金身,由于过分激动,竟说成“千手千眼”。
妙庄王本是天神下界,真龙天子都是“金口玉言”,一句“千手千眼”,传达圣旨给修筑者,于是建造庙宇时就给三皇姑的金身多出许多手眼,手里又长眼,即为如今的“千手千眼”菩萨。
很多人把灵运宝千手观音菩萨吊坠,随身佩戴,保佑佩戴者,增加好运,庵院香火旺盛,特别是农历四月初四、九月二十五的两个庙会,香客遍及河北、山西、河南等省,会期长达15天左右。
1988年9月,河北省佛教协会将其定为“河北省南和县白雀庵女道场”。
三皇姑的传说早在隋朝时期,就变得人人皆知,《搜神记》二十卷,视观音为神。
略记曰:“妙庄王有三女,长妙音,次妙缘,三妙善,妙善即观音大士。
王令赘婿不从,逐之御花园,居之白雀寺,苦以搬运,极所不堪,旁役鬼力代之。
王怒,命焚白雀寺,寺僧俱毁于焰,大士无恙如初。
命暂之,刀三折;命缢以白练,忽黑风遮天,一白虎背之去。
至尸多林,青衣童侍立,遂历地府,过奈河桥,救诸苦难。
还魂再至尸多林,遇一耆硕,指香山修行。
后,庄王病急,剜目断臂救之,尔时道成。
空中现千手眼,故曰: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
”千手观音的来历关于千手观音的来历,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传说古代兴林国妙庄王有三位美丽的公主。
大公主叫妙金,二公主叫妙银(也有一说为大公主叫妙音,二公主妙缘),三公主叫妙善。
十年一盛会南和皇杠会亲忙文档

十年一盛会南和皇杠会亲忙[Word文档] 十年一盛会南和皇杠会亲忙关键字:十年,盛会,南和,皇杠,会亲十年一盛会南和皇杠会亲忙本文为Word 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抬黄杠,送黄粮,送给黄巾做粮饷,黄巾吃了打豪强。
这是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境内流传的民谣,说的是南和古老的“抬皇杠”。
南和县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冲积平原,土质肥沃,有“畿南粮仓”之称。
贾宋村(现为贾宋镇)和河郭村(现为河郭乡)是南和县两个相距十华里左右的村子,自东汉末年始,两个村子世代交好,互称“亲戚”,每隔十年的正月二十一那天,河郭都要组织千余人的皇杠队伍到贾宋“走亲戚”,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时值2017年,河郭、贾宋两地又要举行抬皇杠走亲戚活动,包括正月十一的起杠;正月十三、十五的试杠和正月二十一的送杠。
十年一遇,自然不可错过~于是我便在正月十五与二十一两天兴致勃勃驱车直奔河郭。
试杠万民狂欢抬皇杠正月十五当天上午,我来到河郭乡时,宽阔的公路上人潮如鲫,熙熙攘攘。
行不远就听到远处巷子里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不时可以听到鞭炮爆竹的响声。
宽阔的大街上密密麻麻挤满了前来看热闹的村民,一排排硕大鲜艳的“鸡毛掸子”耸立在人群之上,五颜六色,威风凛凛,伴着喧闹的铃铛声响有节奏地左右摇摆着,与滚滚人流沿着大街向前涌去。
我赶忙追上去加入游行队伍。
游街的队伍是皇杠和骏马相间,每支皇杠由两个人抬着,七八个青壮年汉子相伴随行,紧随其后的马上端坐一名骑手,气宇轩昂。
抬皇杠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假扮老太的老人,在一位腰系彩绸素妆的老汉翩翩伴舞下,这位“老大娘”身穿大红对襟,n,头戴黑丝绒帽子,上缀几朵小花,一枝金色的凤凰头钗斜插头上,流苏吊坠摇曳生姿,活脱脱一个老来俏。
“老太太”肩扛皇杠,右手执一把破芭蕉扇,左手抓一块八角方巾,身体也随着杠杆震颤的节奏,踩着鼓点,扭着秧歌舞步,不时变换着外八步和内八步,轮番做着换杠、顶杠、驮杠等徒手倒肩的动作。
只见她时而背顶杠头,时而头绕杠底,杠从左肩滑到右肩,又滑到胸前,肩上的杠杆粘在脊背上,绕来绕去,眼看着摇摇欲坠却又化险为夷,直博得场外观众的阵阵喝彩。
南和民俗与文化

南和民俗、文化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情,南和风俗文化有其独特风韵。
多姿多彩的民俗,灿烂悠久的文化,是南和一个极大的优势。
南和自古多文学经纶之士,尤其自唐、宋以来精英荟萃,人才辈出。
他们著书立说,撰述颇丰,其内容包括诗词曲赋、文史经哲、山川水利、治兵修武等诸多领域,丰富了祖国的图书宝库,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宋璟,唐邢州南和宋台村人,唐开元尚书右丞相,其著作《梅花赋》一书,清丽富艳,古今传诵。
朱正色,明顺德府南和县朱营村人,历任甘州宪副、右副都御史等官职。
其《涉世雄谈》(八卷)一书收入《四库全书》。
周鐈,南和县南北葭村人,清顺治中诸生,曾任交合县训导,著有《葭里集》(一集六卷,二集六卷,三集五卷)。
清大学士魏裔介为其书作序,称其诗“稳润清脱”。
另有,清顺治白抱一著《禺元集》、《山路同归》、《守淮日记》;民国刘思说著《诗词杂文》六册、《坐上集》一册等书;《碧血丹心》由中共南和县委党史研究室编辑,是以南和革命前辈和泪写成的历史实录,是为下一代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观世音与白雀庵》由南和古代观音文化研究专著,通过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展示中国古代民众的思想、智慧和精神;由近代剧作家高华印著作的《三换试验田》、《曲线因缘》、《今秋八月》等20余部,多次荣获省以上奖项。
家门不朝西开。
相传很久以前,西薛屯有个大财主坏事做尽,独霸一方,他家的门朝西开,命各家各户的门也得朝西开,村民们团结起来,和财主面对面斗争,斗倒了老财主。
西薛屯村民为了纪念斗争胜利,永远不受压迫,家门不朝西开,西薛屯村至今还保留着这个风俗。
“要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老槐树”。
从这个民谣中引出了一段燕王扫北的故事,说出了千家万户的身世来历,这些风俗民情和传说都是南和的瑰宝。
“南和抬黄杠”项目是一项传统的大型民间游艺活动,是全国唯一一种集人、马、杠、箱等于一体的群众性民间活动。
历史渊源悠久,民间流传广泛,相传东汉末年,为支援起义军,河郭一带的农民用杠子扛着米粮前去相助。
南和的传说

南和的传说1、南和县里好牌坊,邢台城里好城墙。
2、瓦固出了个‚妙庄王‛。
3、祁庄出了个秃娘娘。
4、三思(村)出了个‚菜‛状元。
5、金胳膊老李宋丞相。
6、天下黄河富银川。
7、神童县官的传说。
8、‚透灵碑‛的传说(文物古迹)。
9、‚纱帽城‛和‚纱帽井‛的传说。
10、南和、任县不求天,天旱就把辘轳扳。
11、产业谣。
12、古代名牌‚麻头纸。
13、‚盖房‛和‚种瓜‛。
14、呼唤古代文明。
1、南和县里好牌坊,邢台城里好城墙。
一句民谣道出了南和县的特点。
南和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邢台市的东邻。
南和县面积很小,南北不过二十公里,东西不到三十公里。
解放后,建国初期,人口不到十三万。
但却是早在远古时代就已有历史记载的古城。
南和县共有大小牌坊30余座,每座牌坊都是一个名人、大官的标记。
南和县的牌坊可称全国之最。
小时候听我奶奶说:相传古代全国共有12顶‚八抬大轿‛(省级以上的大官才能乘坐),南和县就占了8顶。
南和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南和县域,禹贡属冀州。
周职方属邢。
自西汉始置南和县。
历历往事,悠悠烟云。
在这古老之城,确有一度朝官之盛。
据南和县志记载,在明代,南和县籍的举人以上的官员记录在册的有180多名,清代有120多名。
流传至今的《朝官谣》,当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两李二白一督堂,宾亨侯泰宋丞相,三思出个菜状元,瓦固出个妙庄王。
两李:一是明朝万历年间户部尚书李起元;一是历时明神宗、光宗和熹宗三帝的刑部尚书李若圭。
据传,因其为当朝元老,抱过皇太子登基,被敕封为金胳膊,世称为金胳膊老李。
二白:一是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白储绍;一是储绍的亲侄白俊官。
一督堂:就是明神宗时,金戈铁马,戎马偬倥,平定边疆,治理宁夏,右副都御史朱正色。
宾:即力扶后赵王石勒成就帝业的右侯张宾。
亨:指的是辅佐元世祖忽必烈奠定基业的户部尚书马亨。
侯泰:就是拥载明建文帝登基、力主反对‚燕王扫北‛的刑部尚书。
宋丞相:唐四大名相之一,促成‚开元盛世‛的重臣宋璟。
‚菜状元‛:三思村人,系清咸丰时镇守福建的王世青。
[转载]南和县历代名人
![[转载]南和县历代名人](https://img.taocdn.com/s3/m/facffbf8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63.png)
[转载]南和县历代名⼈原⽂地址:南和县历代名⼈作者:丹枫飞云南和县历代名⼈南和县⾃西汉建制,历史悠久,⼈杰地灵。
其古城建筑,东西长,南北窄,颇象⼀顶封建时代朝官的“纱帽”。
北城墙中间,有⼀外凸部分,形似纱帽壳篓;由北向东西⽅向延伸的部分向⾥收缩,状若两个纱帽翅。
如此建城原寓有“重⾂名宦”摇篮之意。
民间⽼百姓称南和县城为纱帽城,南和县有句民谚说:“任县城墙掉个砖,南和城⾥出个官”。
在这古⽼之城,⽂⾂武将,层出不穷,确有⼀度朝官之盛。
尤其明代更为突出,民间传说明代京城⼗⼆个⼋抬⼤轿,南和县占了⼋个。
当然有夸张的嫌疑,不过流传⾄今的《朝官谣》却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两李⼆⽩⼀都堂,宾亨泰铨宋丞相,三思有个武状元,⽡固出了妙庄王。
在南和这⽚热⼟上,曾孕育出各个时代的风流⼈物,有为国家和民族的⽣存拼搏疆场英勇献⾝的忠良英雄,有为政治、军事、经济和⽂化事业发展呕⼼沥⾎、倾尽毕⽣精⼒的清官贤相。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稽可查的就有:丞相2⼈,尚书7⼈(敕封诰赠尚书3⼈),状元1⼈,进⼠18⼈,举⼈121⼈,正三品以上官员12⼈。
古代名⼈1、[宋璟](663年——737年),唐邢州南和宋台村⼈,进⼠,历官监察御史、天官员外郎、凤阁舍⼈、御史中丞、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刺史、御史⼤夫、都督、刑部尚书、吏部尚书、门下省侍中,晋尚书右丞相,封⼴平郡开国公,赠太尉,谥⽂贞公。
宋璟为唐代四⼤贤相之⼀,先后历经⾼宗、武周、中宗、睿宗、⽞宗五帝,为官清正廉明,忠于职守,为中兴⼤唐和实现“开元盛世”建⽴了丰功伟绩家。
2、[朱正⾊](1539年——1606年),字应明,号和阳,明顺德府南和县朱营村⼈。
明万历甲戌科进⼠,历官县令、兵部员外郎、兵备佥事、兵备副使、巡抚、右副都御史,官阶正⼆品。
他⾃幼家贫,聪慧好学,学业速成,在任期间,为官清正廉洁,注重⾰除弊制,减免赋税,放宽禁令,平反冤狱,免除杂役,兴办学校,遵守礼制,并带兵平定西北边境叛乱,在宁夏治理黄河、引黄河之⽔灌溉农⽥,被当地⼈民奉为万家⽣佛予以祭祀。
刘家堡的故事

刘家堡的故事刘家堡,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古村落。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走进刘家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古老的建筑群,这些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保存完好,展现出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刘家堡的古民居,这些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形成了独特的山村风貌。
走在古老的青石板路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岁月的沉淀。
除了古老的建筑,刘家堡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
比如刘家堡的祠堂、庙宇、古井等,这些古老的建筑和文物都承载着当地悠久的历史和人文传统,让人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
此外,刘家堡还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比如过年走亲戚、庙会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也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体验。
除了历史文化,刘家堡的自然风光也是一大亮点。
这里有着优美的山水,四季分明,春天百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每个季节都有着独特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此外,刘家堡还有着丰富的农林资源,土特产丰富多样,尤其是当地的柿子、苹果等水果,深受游客喜爱。
总的来说,刘家堡是一个兼具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地方,无论是古老的建筑、历史遗迹,还是优美的山水、丰富的民俗,都让人流连忘返。
每一处景点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时光隧道中。
因此,刘家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成为了河北省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古老文化的魅力,领略到优美的自然风光,体验到丰富的民俗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刘家堡的故事,正是一部充满魅力的历史长卷,等待着更多的人来书写。
关于邢台的来历神话故事

关于邢台的来历神话故事邢台,位于河北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关于邢台的来历,有一则神话故事流传至今。
相传,在远古时代,邢台所在的地方是一片荒漠沙漠,一片荒凉的土地。
而在这片荒漠中,住着一位智慧而善良的仙女。
这位仙女名叫邢霞,她拥有令人羡慕的美丽容颜和超凡的智慧。
她用自己的力量,努力改变这片贫瘠的土地。
她嬉戏玩耍的时候,挥舞着手中的仙女扇,不时从扇中散发出的清风,吹起了邢台地区的沙尘,将这片土地覆盖。
据说,她的天鹅绒般的长发碰到地面,便会立刻生出千百万的小草。
她的笑声可以让花儿开放,将这片荒漠变成了美丽的花海。
她的眼泪可以变成清澈的湖泊,让干旱的这片土地有了水源。
邢霞不仅将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还教会了当地的人们农耕、养殖等生活技能。
这个地区开始出现了聚落和社区,人们生活在邢霞的庇护下,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
一天,一位自称神仙的男子来到邢台。
他自称是来揭示邢霞真实身份的,并声称可以帮助人们得到永生。
他宣称邢霞只是一个伪装的仙女,实际上并没有给予人们真正的生活技能。
人们困惑了,开始怀疑邢霞的真实身份。
他们对邢霞变得冷漠,不再相信她的神迹。
他们追随这个自称神仙的男子,开始追求永生的秘密。
邢霞看到了这一切,她的心受到了伤害。
她被人们的冷漠和背叛所伤,决定离开这个地方,不再保护人们。
于是,邢霞告别了邢台,回到了天上。
她留下的最后一只眼泪在离开的时候,变成了一颗闪亮的明珠,镶嵌在邢台的土地之中。
从那天起,邢台再也没有邢霞的保护,荒漠又开始占据了这片土地。
人们开始后悔自己的决定,希望能够再次得到邢霞的庇护。
他们开始寻找那颗明珠,希望能够找到邢霞。
他们辗转奔走,穿越沙漠,才终于找到了那颗明珠所在的地方。
但是,那颗明珠已经不再发光,看上去只是一块普通的玉石。
人们不敢相信,他们失望地向邢台回望。
就在邢台即将被彻底的荒凉覆盖之际,突然一阵刺骨的寒风吹过,沙尘遮天蔽日。
当沙尘散去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邢台竟然重新变得绿意盎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和的传说1、南和县里好牌坊,邢台城里好城墙。
2、瓦固出了个“妙庄王”。
3、祁庄出了个秃娘娘。
4、三思(村)出了个“菜”状元。
5、金胳膊老李宋丞相。
6、天下黄河富银川。
7、神童县官的传说。
8、“透灵碑”的传说(文物古迹)。
9、“纱帽城”和“纱帽井”的传说。
10、南和、任县不求天,天旱就把辘轳扳。
11、产业谣。
12、古代名牌“麻头纸。
13、“盖房”和“种瓜”。
14、呼唤古代文明。
1、南和县里好牌坊,邢台城里好城墙。
一句民谣道出了南和县的特点。
南和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邢台市的东邻。
南和县面积很小,南北不过二十公里,东西不到三十公里。
解放后,建国初期,人口不到十三万。
但却是早在远古时代就已有历史记载的古城。
南和县共有大小牌坊30余座,每座牌坊都是一个名人、大官的标记。
南和县的牌坊可称全国之最。
小时候听我奶奶说:相传古代全国共有12顶“八抬大轿”(省级以上的大官才能乘坐),南和县就占了8顶。
南和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南和县域,禹贡属冀州。
周职方属邢。
自西汉始置南和县。
历历往事,悠悠烟云。
在这古老之城,确有一度朝官之盛。
据南和县志记载,在明代,南和县籍的举人以上的官员记录在册的有180多名,清代有120多名。
流传至今的《朝官谣》,当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两李二白一督堂,宾亨侯泰宋丞相,三思出个菜状元,瓦固出个妙庄王。
两李:一是明朝万历年间户部尚书李起元;一是历时明神宗、光宗和熹宗三帝的刑部尚书李若圭。
据传,因其为当朝元老,抱过皇太子登基,被敕封为金胳膊,世称为金胳膊老李。
二白:一是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白储绍;一是储绍的亲侄白俊官。
一督堂:就是明神宗时,金戈铁马,戎马偬倥,平定边疆,治理宁夏,右副都御史朱正色。
宾:即力扶后赵王石勒成就帝业的右侯张宾。
亨:指的是辅佐元世祖忽必烈奠定基业的户部尚书马亨。
侯泰:就是拥载明建文帝登基、力主反对“燕王扫北”的刑部尚书。
宋丞相:唐四大名相之一,促成“开元盛世”的重臣宋璟。
“菜状元”:三思村人,系清咸丰时镇守福建的王世青。
“菜状元”为世俗戏称。
妙庄王:相传瓦固村人。
北周时在南和地域建兴林国。
2、瓦固出了个“妙庄王”相传隋朝时期,南和县瓦固村的妙庄王起兵造反,建立兴林国。
妙庄王的小女儿“三皇姑”在“白雀庵”出家修行。
白雀庵位于南和县东北部的“白佛村”,距县城有二十来里路,是我女儿的奶妈所在的村庄。
“白佛村”的名字的来源应是取自“白雀庵”的“白”字和佛教的“佛”字。
该村每年都有庙会,全国各地的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朝拜菩萨。
“雀”字在华北地区发音为“翘”,南和县好多人都把“白雀庵”叫做“百草庵”。
因为农民大多不识字,按照声音互相转告,时间一长就产生了变种。
南和县好多村庄的叫法和书写的名字都不一样。
如下文中的“大会塔”叫做“带锅塔”。
“瓦固”村叫做“抓固”。
我外婆的村子“邵凝屯”叫做“邵里屯”等。
三皇姑名叫妙善,自幼心地善良,立志出家修行。
妙庄王为了阻止三皇姑出家,出了三个难题。
三皇姑机智地解决了三个难题。
最后,妙庄王只好答应三皇姑到白雀庵出家为尼。
当时,白雀庵里有五百个尼姑。
妙庄王下了一道圣旨:只许三皇姑打柴挑水,推磨捣碓,擂鼓撞钟,带发修行。
有一天,妙庄王突然接到一封密报,说三皇姑在白雀庵里,男女混杂,整天同附近白雀寺的一个和尚鬼混。
妙庄王立时火冒三丈,下旨“火烧白雀庵”。
五百御林军手持五百火杖,连夜赶到白雀庵,点起了熊熊大火。
顿时,白雀庵成了一片火海。
可怜五百众尼姑,全让大火活活烧死了。
地上的火光,人间的哭声,惊动了天上值日令官韦陀。
他把三皇姑驮到墙外,才免遭一死。
三皇姑不敢停留,就顺着大路一直超前走。
他走到邢台县双楼村前,歇了歇脚,倒了倒鞋壳里的沙土,又继续朝前走。
据说,双楼村南一溜儿三个土疙瘩,就是三皇姑那时候从鞋壳里倒出来的三堆黄沙。
走呀走,不知走了多少天,他才走到了苍岩山下。
三皇姑眼望高山,心里却想起了五百个无辜死去的姐妹,不由得泪如雨下,放声痛哭。
哭啊,哭啊,哭声惊动了太白金星,派山神化作一只斑斓猛虎,将三皇姑驮上了苍岩山。
后来修成正果。
被活活烧死的五百冤魂,一起去阴间地府告状。
阎君便命五火神用阴火去烧妙庄王。
从此,妙庄王得下一种怪病----人面疮。
经御医多次治疗无效,于是到处张贴皇榜,寻求名医。
药引子需亲生儿女手眼,两位皇姐不肯献,妙庄王命在旦夕。
三皇姑不计前恶,一心只念养育之恩,毅然剁下右手、剜下左眼,治好了人面疮。
从此,妙庄王改暴从善,降旨敕封三皇姑为全手全眼观音菩萨。
不料,传旨官误听为“千手千眼”。
这就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来历。
至今石家庄东面,正定县的大佛寺(隆兴寺)中,还存有全国最大的千手观音木雕像。
三皇姑的遗体一直打坐在苍岩山的洞中。
作为观世音菩萨的故乡人,南和县经常有人去拜访三皇姑的遗体。
遗体活活如生。
据说有人为了检验三皇姑是否还活着,就用针去扎,看是否流血。
引起神灵生气,山洞的门就被封死,人们再也找不到洞口了。
现今苍岩山还留有古迹“老虎洞”。
苍岩山位于石家庄西面的太行山中,因三皇姑在此修成正果而享有盛名。
现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所有这些情节和人名,都和国内有关观世音的书籍上记载的完全相同。
这些地名和古迹也都健在。
关于“白雀庵”以及三皇姑的遗体,曾和河南省发生过争议。
最后考证结果,认定还是南和县为正宗。
所以最后结论是:南和县是观世音菩萨的故乡。
我和菩萨是同乡。
3、祁庄出了个秃娘娘很早以前,在南和县祁庄村一个农民家里,有一个女孩叫祁武燕。
她从小父母双亡,跟着哥嫂过日子。
武燕从小长了满头秃疮,成天烂糊糊的满头秃疙瘩。
鼻子里经常流着两筒鼻涕,看了叫人寒碜。
由于她长得丑,哥哥嫂嫂都不待见她,成天叫她采桑喂蚕。
一年一年过去,武燕越来越大,可还是找不到婆家。
一天早上,武燕爬上村头的桑树,喊着:“桑叶青、桑叶黄,朝廷选俺当娘娘!桑叶黄、桑叶青,朝廷选俺当正宫!”嫂子听见了,把嘴一撇,嘲笑她说:“秃妮子,就你那个丑样,连婆家也找不下,还想当娘娘,坐正宫哩!”武燕斜看她一眼说:“俺不光当娘娘,上轿时还要踩着你的肩膀头哩!”嫂嫂气的把脸一扭,哼了一声走了。
适逢这一年,妙庄王当了朝廷,打算从民间选一位美貌贤淑而又深明大义的女子做正宫娘娘。
可就在这皇帝准备降旨的头一天夜里,皇帝做了个奇梦:梦见有一个美丽的金凤凰在一个麒麟院前后飞来飞去。
皇帝醒后,感到很奇怪,就招满朝文武大臣来解梦。
可这些大臣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其中的道理。
最后,还是皇帝的首席宰相启奏圣上说:“陛下,这个金凤凰本是正宫娘娘的化身,皇上可派使者到有麒麟影壁的人家去寻找这位女子,这个女子必有做正宫娘娘的缘分,并有助于皇上治理朝纲。
”于是,皇帝便派了钦差大臣到民间寻那位女子。
一晃过了好多天,眼看限期就要到了,钦差大臣还没有找到那位女子。
这一天,他带人来到祁庄村,发现村头有一户人家,影壁墙上画得正是一只大麒麟!钦差大臣赶忙派人去问家中可有年轻女子。
原来,这正是武燕的家,当然有位年轻女子。
钦差大臣一听,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了。
有趣的是,这位钦差大臣只为找到麒麟院而高兴,竟忘了看姑娘的模样,就匆匆忙忙宣读了圣旨,说圣上已封武燕为正宫娘娘,并选择吉日前来迎娶。
就回朝交旨去了。
武燕要当正宫娘娘了,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开了。
八月十五大吉之日,一支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过来了,前面是金瓜钺斧朝天蹬,后边是旗锣伞扇仪仗兵,锣鼓喧天,吹吹打打地来到了祁庄村。
进了门,宫娥彩女呈上凤冠霞披,乡亲们欢天喜地为秃娘娘穿衣系带。
武燕却跑到嫂嫂房里说:“嫂嫂,让俺使使你的木梳。
”嫂子一听,“扑嗤”一下,笑得差点岔了气,说:“你头上一根毛发也没有,用木梳梳啥呀?赶紧戴上凤冠算了!”武燕也不言声,从头上扒下一个疮疙痂,随手一扔,“当啷啷”滚到墙角。
变成了是一个金光闪闪的金碗。
鼻子里的两筒鼻涕掉下来,变成了一双金筷子。
嫂嫂一看,急忙跑过去拣了起来,等她回过头来,只见武燕满头浓密的青丝乌黑透亮,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好一个如花似玉的美人!把个嫂子惊得目瞪口呆。
天快晌午了,武燕放着煮好的饺子不吃,却对嫂子说:“嫂嫂,我就要走了,你我姑嫂一场,能不能在小妹临走之前,亲手为我做碗小米粥呢?”嫂子一听,连忙做了一碗小米粥,让她吃了。
临上轿时,嫂子殷勤地把武燕送到轿前。
武燕一低头,“喷”地吐出一口米饭,嫂子一看却是遍地珍珠、玛瑙,便没命地趴下去拾起来。
武燕趁机踩住她的肩膀上了轿。
4、三思(村)出了个“菜”状元“菜”是草包、无能的意思。
说某人无能,就说该人是个“菜货”。
“菜状元”并不姓“菜”,真名叫王世青,忠厚、朴实,不谋私利。
王世青身为武状元,但足智多谋,名扬四海,威震天下。
皇上嘉奖,奉旨建造状元府。
规定一箭射程之内,均归状元府占地。
王世青不忍心侵占乡亲耕地,有意拉弓不过半,射在咫尺。
奸人献计,要状元府先盖门楼。
按照朝规,门楼盖好即为完工标记。
门楼刚刚建成,县衙即上报府第告成。
监工御史来到南和,先盈私囊,而后到村草草一看,便回京交旨。
所余银两,均由县衙私吞。
而今只留下了古迹—“状元门楼”。
光绪六年(1880年),台湾受敌寇骚乱,王世青受命前往御敌。
寇兵摄于状元威名,不战自愧。
地方官吏及乡绅,隆重迎接世青凯旋,并唆使他报功请赏。
世情决意不肯沽名钓誉、无功受赏,对此严加拒绝。
乡绅怕事情败露于己不利,趁设宴洗尘之机,以毒饵加害。
王世青逐死于非命,时年49岁。
世情死后,家贫如洗。
后家人将其幼女聘卖,方得解回尸体。
夫人及子女,竟难得温饱。
世情身居状元,爵显三品,廉洁奉公,两袖清风,本应受到颂扬,然而却被豪门贵族挪揄为“愚”,落下个“菜状元”的诨名。
5、金胳膊老李宋丞相唐代宰相宋璟,出生于南和县城西南方的宋台村。
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经由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帝,在任52年。
一生为治理大唐励精图治,终于与姚宗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朝,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明朝李若圭怀抱太子登极,人称金胳膊老李,执掌朝中大权。
他少年时代,胸怀大志,进士出身。
官晋刑部侍郎,死赠刑部尚书。
微观励精图治,勇斗邪恶,一身正气。
历经明神宗、光宗、熹宗、思宗等四帝,倍受皇帝器重。
因而为其在南和县连造三座高大石坊,分别为西大街的“恩光三世”牌坊、南门里的“掖桓都谏”和“节制三省”牌坊。
在明王朝时期,南和籍的大官重臣特别多。
南和县城的城隍庙中,城隍爷的塑像就是大宦官魏忠贤真人的塑像。
这是明王朝中权力斗争在南和县的实际体现,也表明了南和县在明朝的地位和重要性。
6、天下黄河富银川自古天下黄河百害,只有一处得利。
那就是宁夏的银川,引黄灌溉田地。
南和籍官员朱正色任宁夏督堂。
在银川治理黄河。
修水闸,灌溉田地,形成了美丽、富饶的河套平原。
朱正色在任期间平定叛乱,得罪不少绿林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