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劝谏艺术群文阅读共25页
忠言如果顺耳,一定会曲意逢迎——古人进谏的艺术

忠言如果顺耳,一定会曲意逢迎——古人进谏的艺术汉元帝秋天酎祭宗庙,准备乘车出长安城西便门,再换乘楼船过护城河。
御史大夫薛广德挡在皇帝车前脱帽叩首:“应该乘车从桥上过河。
”皇帝不耐烦:“你先戴上帽子。
”薛广德说:“您不听我的话我就自杀。
如果血弄脏了车轮,您就不能进宗庙祭祀了。
”皇帝很生气。
这时候担任前导的光禄大夫张猛说:“我听说主上圣明臣下才耿直。
坐船危险,还是走桥安全,圣明天子不涉险地。
薛大夫说得对。
”皇帝的气这才消了,说:“劝谏的话,不是要象这样说才算言辞得体吗?”就改从桥上走了。
这里张猛讨了个便宜。
身为前导,他本应率先阻止皇帝乘船。
他也可能是没有认识到乘船的不合礼节,听薛广德一说才茅塞顿开,紧跟着劝谏。
同样一件事,他说的三句话,水平可就比薛广德高多了:第一句话先给皇帝戴了一顶高帽子;第二句话紧跟着说出了过桥的两个理由;第三句话尤其重要,这个主意是薛大夫出的,我附议(您要是批评就批评他吧,我是从犯)。
结果皇上的口谕是薛广德应该向张猛学习。
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忠言做到顺耳岂不是更好,为什么非要逆耳呢?因为忠言贵直。
进谏忠言的人,心思更多地是放在事情上,而无暇去考虑听者的感受;那些让人听了心旷神怡的话,更多的时候不是忠言。
坐船过河也好,走桥过河也好,就算与礼有关,毕竟是小事。
但是小事不谨,大事不周,小事处处圆滑,大事必不会公允持正。
李靖、李勣(本名徐世勣,字茂公。
赐姓李,避太宗讳单名勣)战功卓著,唐太宗赞誉“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李勣用兵“不为大胜,亦不为大败”,谨慎尤为太宗倚重,临终嘱托太子可咨以大事。
后来高宗李治欲立则天为后,和群臣对立势同水火,褚遂良甚至“置笏于殿阶,解巾叩头流血”。
无奈征询李勣意见,李勣的回答很简单:“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意思就是你看着办!估计李治听后心里乐开花了,“上意遂决”。
李勣很圆滑,轻飘飘的一句话,不但把责任全部推给了皇帝,还让皇帝发自内心地高兴,而自己则不管结果是好是坏都不承担责任。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人的劝说艺术

群文阅读《古人的劝说艺术》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默读五篇选文,体会古人高超的劝说艺术,领略文言文的言语智慧,学会有效地进行劝说。
教学重难点:体会古人的劝说艺术,学会劝说他人。
教学准备:阅读材料、阅读卡、PPT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播放一段劝说视频,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2、揭示群文课题:《古人的劝说艺术》二、随心所读《远公讲论》。
1、借助工具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出示阅读提示:快速默读《远公讲论》,借助注释读懂内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故事?故事中是谁劝说谁?为什么而劝?怎样劝说?结果怎样?勾画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在旁边作批注。
3、学生快速默读选文,思考、批注。
4、学生交流汇报。
5、远公为什么能成功劝说?引导学生回答:巧妙设喻。
6、归纳小结学生方法:读—悟—勾—议三、随心畅读:1、出示阅读提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可以是默读、浏览、选读、跳读)文章《优旃反语谏秦皇》《少孺子智劝吴王》《孙权劝学》《晏子谏杀烛邹》,然后选取一篇你最感兴趣的文章细细品读,想一想故事中是谁劝说谁?为什么而劝?怎样劝说?结果怎样?勾画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在旁边作批注。
(2)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合作完成阅读卡,准备全班交流。
2、学生自由默读文章,勾画相关语句,与小组同学作交流,并完成阅读卡:3、各组派代表交流阅读收获。
四、快乐分享:1、这几个故事中主人公能把对方劝说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你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你认为如何劝说才有效?五、学以致用(妙笔生花)1、列举一个事例:爸爸经常教育小东不要和人攀比,要勤俭节约。
可是有一天,爸爸带小东去餐馆陪客人吃饭,却不打算将剩菜打包带走。
小东发问,爸爸却说这多没面子。
假如你是小东,该如何来劝说爸爸?2、学生练习写一写,再交流。
六、总结谈话、推荐阅读。
浅析古人“谏说“的艺术与技巧

2∞8年7月浅析古人“谏说"的艺术与技巧刘春水(江苏教育学院宿迁分院,江苏宿迁223800)I摘要】本篇论文主要从古代大臣谋士成功进谏的范倒,来分析探讨他们进谏的艺术技巧,以便现代入学习和借鉴。
f关键词】谏说;艺术与技巧【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1^f文章编号l1∞9-5伯9(2∞8)07堋o-02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
古代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
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
虽然有的帝王设谏官,大多是摆设,装点门面而已。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大智。
自古以来,有许多忠臣良将,他们忠言进谏,辅佐明君,留下千古美谈。
诸如魏征、晏子、邹忌、触龙等。
然而,也有许许多多的仁人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却触怒“龙颜”,招来杀身之祸。
为什么昵?除了受谏者本身的素质和修养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谏说的方式、方法。
笔者就通过一些成功的进谏事例来分析他们谏说的艺术与技巧。
一、以事设喻,微言大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的谋士,他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
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不是象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家庭小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样现身说法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古文观止》评价说:“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还有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
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
《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
接着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
古人的劝谏艺术

古人的劝谏艺术作者:张黎华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2期高一语文第五单元的几篇文言文,为我们展示了古人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口若悬河的邹忌,胸有成竹的触龙,他们或巧妙对比、以事喻理,或生动设喻、绵里藏针,或避实就虚,迂回婉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观古人的劝谏艺术,窥探他们成功的奥秘,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尽量创设一个说话的气氛,或和谐,或引起别人的好奇,以达到别人愿听的目的。
触龙本来是要劝说赵太后让自己的儿子到齐国作人质,但那时如果直言劝谏,效果肯定不佳。
触龙便从生活中的小事谈起,和太后话家常,使赵太后放松了警惕,愿意和他说自己的身体,说子女,这样一步一步被引入触龙设置好的话题里。
齐国宰相田婴,因齐宣王不喜欢他,想在自己的封地薛地筑城,发展私家势力,以备不测。
人们纷纷劝阻。
田婴下令任何人也不得劝谏。
这时,有一个人请求只说三个字,多一个字,宁肯杀头。
田婴觉得很有意思,请他进来。
这个人快步向前施礼说:“海大鱼。
”然后,回头就跑。
田婴说:“你这话外有话。
”那人说:“我不敢以死为儿戏,不敢再说话了。
”田婴说:“没关系,说吧!”那人说:“您不知道海里的大鱼吗?鱼网捞不住它,鱼钩也钩不住它,可一旦被冲荡出水面,则成了蚂蚁的口中之食。
齐国对于您来说,就像水对鱼一样。
您在齐国,如同鱼在水中。
有整个齐国庇护着您,为什么还要到薛地去筑城?如果失去了齐国,就是把薛城筑到天上去,也没有用。
”田婴听罢,深以为是,说:“说得太好了。
”于是,停止了在薛地筑城的做法。
这位说客就是引起了田婴的好奇心,愿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劝谏成功。
二、巧妙的比喻,这是古人常用的劝谏技巧。
如邹忌的三比,把齐王的宫妇左右比作有偏爱之心的妻子,把朝廷之臣比作有畏惧之心的小妾,把齐国范围内的一切人比作有求的客,通过这样的譬喻说理,使齐王很快醒悟,欣然纳谏。
庄辛劝谏楚襄王的故事更是以比喻说理的经典。
开初庄辛告诉楚襄王身边有四个佞臣,楚王大怒,把庄辛训了一顿。
烛之武退秦师 古人讽谏的艺术与品格

谢谢观赏 点击入文 字内容
点击输入 文字内容
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
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
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
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
奢
文字 内容
文内 容
讽谏者的品质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 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忘死的 人,这就是民族的脊梁。
—— 鲁迅
口赞一绝
罗黔平
护赵殷殷献点字击内美入容文芹, 单刀赴会退强秦。 蛾眉力助英雄业, 板荡疾风显赤心。
点击输入 文字内容
学以致用
1、 李明要参加义务献血活动, 可父亲不同意,认为献血会影响健 康。如果你是李明,你该怎样劝说 父亲同意你参加献血活动。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 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 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 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乃还。
5、气氛和谐
樊姬谏楚庄王 樊姬者,楚庄王之夫人也。庄王即位,好狩猎,樊姬谏不止, 乃不食禽兽之肉。王改过,勤于政事。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之, 曰:“何罢晏也? 得无饥倦乎 ?”王曰:“与贤者俱,不知饥倦 也。”姬曰:“王之所谓贤者何也?”曰:“虞丘子也。”姬 掩口而笑。王曰:“姬之所笑何也?”曰:“虞丘子贤则贤矣,未忠 也。”王曰:“何谓也?” 对曰:“妾执巾栉十一年,遣人之郑、卫求贤女进于王,今贤 于妾者二人,同列者七人, 妾岂不欲擅王之爱宠乎妾? 闻堂上兼女, 所以观人能也,妾不能以私蔽公,欲王多见,知人能也。妾闻虞丘 子塞笑相贤,不楚路亦十。知可余贤乎年不,?”进所王,荐悦是非。不子明忠弟日;则,不族王知昆以其弟姬贤,言,未告是闻虞不进文丘容智贤内子也退,。不丘肖子,避是席蔽妾,君之不而所知 所对。于是避舍使人迎刊、叔敖而进之,王以为令尹,治楚三季而 庄王以霸。楚史书曰:“庄王之霸,樊姬之力也。”此之谓也。 颂曰:樊姬谦让,靡有嫉妒。荐进美人,与己同处。非刺虞丘, 蔽贤之路。楚庄用焉,功业遂伯。
群文阅读:《劝谏的艺术》课堂实录

群文阅读课:劝谏是一门艺术执教:宁围小学俞奇娜实录记录:盈丰小学汤晓龙教学目标:1.借助表格梳理文本,知晓故事大意。
2.紧扣劝谏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劝谏成功的原因。
教学重点:紧扣劝谏内容,探究劝谏成功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四篇文章题目,读,说说共同点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四篇文章,出示题目,我们一起读一下。
经过预习,你发现这四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点?生:这些都是劝谏帝王的师:是的,你预习得很充分。
都是跟劝谏有关的。
(板书:劝谏)2.理解“谏”的意思师:我们看三个题目中中都有这个字——“谏”。
师:字典中是这么解释的——“古代劝君王使改正错误”。
师:同学们根据你们队历史的了解,你们怎么看劝谏君王这事。
生:历史上大部分很勇敢、很正派的帝王手下的大臣们都会劝谏自己的帝王。
生:我认为,劝谏帝王的人都是很忠诚的,所以才会去劝谏。
生:我觉得应该是学富五车的有的知识大臣劝谏帝王做的不对的事。
师:他要有一定的学识才敢劝,正如同学们所说的,忠言逆耳,伴君如伴虎,劝王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有胆识、要有学识,历史上因为劝谏丢了性命的大有人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比如说这些人(PPT展示)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1.借助表格梳理信息师:一不小心触怒龙颜,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几个故事分别是谁劝谁,劝什么,有没有劝成功呢?我们来梳理一下。
师:同学们拿到的文章是有白话文版和文言文版的,建议你们默读白话文版,完成表格。
劝谏结果就填成功或者失败,但是你要能从文中找出依据说明,文中没有明确结果就用问号表示。
2.逐篇交流生:课文《晏子劝谏》,弦章劝齐景公戒酒结果失败,晏子成功了生:《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邹忌在劝,劝齐王,邹忌劝齐威王让百官能劝谏批评齐威王,让齐威王受的蒙蔽变浅,劝谏结果是成功。
生:课文《七步诗》,是曹植在劝,曹植劝魏文帝曹丕劝他珍惜兄弟之间的情谊,劝谏结果是成功。
师:哪里看出来是劝他珍惜兄弟之间的情谊?生:文中有一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说明曹植劝那个曹丕应该珍惜自己兄弟之间的情谊。
古人高超的劝说艺术

古人高超的劝说艺术人都不是傻子,我凭什么要听你的?其实,正因为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才给劝说提供了可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古人高超的劝说艺术,欢迎借鉴参考。
让别人改变主张,听从你的建议,这是一件很难的事。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公输》、《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愚公移山》,这几篇文章,都涉及到了劝说的问题,很有意思,文章表现的古人高超的劝说艺术令人拍案叫绝,难以忘却。
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风尘仆仆,前往劝说;齐国要攻打弱小的鲁国,鲁庄公勉强要参战,作为草根一族的曹刿虽不在其位,但坚信“肉食者鄙”,挺身而出,劝谏鲁庄公不要鲁莽行事,帮助鲁庄公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弹丸之地的安陵进入了不怀好意的秦国的视线,贪得无厌的秦王诡计多端,想占领安陵,面对这种局面,唐雎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以死相拼,保住了自己的国家;邹忌从自己和徐公比美中发现了问题,劝说齐威王纳谏;愚公要搬走太行王屋山,智叟前往劝说,结果没有成功,还成了反面教材。
细细研究这些人物和故事,对于我们有很多需要借鉴的地方。
劝说要注意分析清楚各种情况,针对不同的形势和人物,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方式得当,就会有一定的效果,就能到达目的。
一、利用正当名义名义总是具有给予希望、刺激功名欲并诱发对新生活的向往的魔力。
它对后悔的人和寻找奋斗目标的人都能起到激励作用。
二、颠倒黑白一旦常规性逻辑被弄混,人的思维就会产生错误,失去判断能力,这是人们普遍的心理特点。
以打破对方逻辑思维结构为目的的诡辩不应该受到常规逻辑的约束。
三、利用数字提高可信度即使是令人难以信服的内容,只要列出“以调查和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具体统计数据,就可以大大提高可信度,因为很多人都十分迷信数据。
记住,最好精确到小数点以后,如“99.9%”。
四、揭其短处虽然是讨论,可一旦升级为近似口角的争论,就难以找出解决的办法。
这时与其使用正当的语言进行理论,不如直接攻击对方身体、能力、地位上的缺陷。
古人的劝谏艺术

古人的劝谏艺术劝谏君主这事儿,可是有大学问的。
古话说得好:忠言逆耳利于行。
歌功颂德、称赞奉承的话,皇帝们都喜欢听,可批评建议的言语,即便是明君圣主,也会觉得不舒服。
其实,劝谏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如果运用策略、掌握时机,也会有奇迹发生。
直谏法。
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希望别人接受。
示例:战国时,秦将蒙骜攻打魏国,魏军屡次战败。
魏王对此十分忧虑,只好派人到赵国请求信陵君回国助战。
信陵君担心魏王追究以前窃符救赵的事,不肯回去,对自己手下的人说:“有谁敢为魏国的使者通信就处死。
”门客无人敢去劝说。
这时,曾受信陵君礼遇的隐士毛公与薛公求见,并对他说:“公子之所以被诸侯看重,只是因为魏国还在,如今魏国局势紧急,你不去救助,一旦秦国攻克大梁,夷平先王的宗庙,你还有什么脸面立足天地之间?”话还没有说完,信陵君的脸色就变了,立即驾起战车赶回魏国。
分析:信陵君性格中虽有刚愎自用的一面,但更有礼贤下士、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毛公与薛公德高望重、洞明世事,故而敢对信陵君直言其事,虽只寥寥数语,却深刻地分析了魏国兴亡同他的切身利益的关系。
由于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句句直指做人的根本,从根本上揭开了信陵君心里的疙瘩,使他幡然醒悟。
感悟: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运用直谏法劝谏者必须出于至诚。
只有真诚地为对方着想,动之以情,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还要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晓之以理,帮助当局者拨开萦绕在眼前的层层迷雾。
同时被劝者要贤明,能够明辨是非,并且有宽广豁达的胸襟和知错能改的气度。
讽喻法。
用含蓄的话语进行暗示或委婉地表露自己的意见。
示例:齐威王即位之初,通宵达旦地宴乐,不理政事。
文武百官也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在旦夕。
淳于髡用隐语劝谏说:“国中有一只大鸟,落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猜猜这是一只什么鸟?”齐威王听懂了,回答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立即诏令七十县长官来朝奏事,赏杀各半,又迅速发兵御敌,诸侯震惊,把侵占的土地都归还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