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国际城市企业文化建设

现代化国际城市企业文化建设
现代化国际城市企业文化建设

现代化国际城市企业文化建设

一、探讨*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文化发展问题,首先要对*的文化渊源和文化现状有一个基本了解和估价。

*在建市之前,长期受岭南文化的浸染和熏陶,文化艺术的发展鲜明地呈现这一特点。加之*毗邻港澳,处于中西文化的交汇处,各种信息传播特别快,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自然首当其冲。从港台传过来的流行音乐、通俗杂志、通俗小说等,在*都曾风靡一时。随着特区建设的全面展开,移民的认同感和自我意识日益增长,文化积累逐渐丰厚,*的文化艺术在90年代有了飞跃发展。这一发展,似乎超越了一种经济现象的平面,而使文化艺术在当时成为凸面。曾经一时,有不少人心存疑虑:特区还能办多久?*向何处去?就在这样的时刻,有港台商人纷纷离去,也有内地人陆续撤退。出乎大家的意料,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却在华侨城首先崛起,堪称是*的一个文化奇迹。与此相应,各种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大家乐舞台、歌舞厅,也纷纷兴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艺术日益兴旺,形成了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实践中,*人越来越意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建设是中心,但改革开放的目的并不仅是为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其中包括现代文明的建设、现代文化的建构。如何建设*的现代文化?首先必须从*的实际出发。*是一个移民城市,所形成的移民文化土壤较为松疏,尚未板结,自由灌溉,可塑性大。港、澳、台的流行文化能在*风光好一阵子,就是松疏的土壤给了其养份。*的文化艺术要提升,就必须倡导高雅文化,于是,*在1992年成立了自己的交响乐团,1993年有了自己的歌舞团,交响乐、芭蕾舞、京剧等传统艺术也开始在*活跃起来。

通俗与高雅并存,大众文化与精品文化共同发展,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普及,这成为*文化建构的自觉追求,使得90年代后*的文化艺术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不仅数量多、品种齐,而且质量好、水平高。*的文学艺术在进步,中长篇小说、影视艺术的成就尤为突出,在90年代先后出现了《*人》、《花季?雨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电影和电视剧。

尽管如此,*的文化艺术发展道路还只能说是刚刚开始,步伐也还不够坚实。*要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目标前进,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文化发展如何跟

上步伐、更上一层楼确实面临着不少问题和难点。文化艺术贵在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同样是文化艺术发展的灵魂。*的文化发展,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面向现实,扬长避短,克服移民城市可能带来的种种困难,突破难点,自成特色,独树一帜,扎实推进文化艺术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格局下,*文化发展可走的道路和应取的模式是什么?如何强化*的人缘、地缘优势,催促新文化的生长?这是在文化发展的对策性研究中首先要思考的。20多年来,300多万人在*落户,他们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各自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熏陶,多种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形成了移民城市鲜明的文化特性——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要形成自己较为稳定的模式,是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熔炼和塑造的。

如上所述,从历史传承看,*的前身宝安县属岭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因而这里并非常被人误称的“文化沙漠”。然而,现代*人中受岭南文化浸染的却并不多。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熏陶的现代*人,从四面八方走到这块热土上来,其出发点,乃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面向活生生的当下现实,在现实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安排自己的人生。因此,随着“打工仔”、“外来妹”的蜂涌而入,*曾兴起过“打工文化”热,一些作品诉说着打工的甜酸苦辣、喜怒哀乐,感受着*这个“别人的城市”,怎样变成“自己的家园”。直观地说,这种表现也诉说着*文化如何凝聚、怎样渐成相对稳定的实践模式的过程。

文化发展的定位是受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制约的。为*文化定位,首先要看到这座移民城市固有的特性;其次是要看到*文化的发展是在现代化进程的转变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必须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总体综合角度来给*文化定位。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现代化的转型是一个复杂运动的过程,*文化的定位只能是一种开放型的实验动态结构。因之,*建立经济特区之后,20多年间几个“五年计划”尤其是刚刚过去的“九五计划”制定的目标,是*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这种目标同样是在社会转型的动态变化中调整发展的,而不可能成为一种静态不变的模式。以此观之,*刚刚出台的第十个“五年计划”,它固然是*社会发展的综合座标,其动态性发展亦复如此。

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实力雄厚,城市功能完

备,生态环境优良,文化教育发达,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充裕。其中“文化教育发达”包括:文化设施先进齐全,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社会发展战略要求的提出,文化立市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文化实践模式选择及其实践,要符合战略定位。即,一是区域性定位,努力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把*建设成为广东省文化产业中心,树立起经济中心城市的文化形象,使*的文化在区域内具有先进性、丰富性、示范性、辐射性和开放性;二是按照全国性座标,以现代文化名城的各项文化指标为参照,建设现代文化名城;三是朝着国际性发展目标,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一流文化。

三、*制定什么样的文化发展对策,找准自己的特点,形成文化发展的突破口,是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文化的发展模式不应求全求大,模仿北京、上海等地的城市发展,而应抓住*目前已形成的某种局部优势,选准突破点,在国内外形成有自己风格特点的强符号,推进*文化跃上一个台阶。综合实力可以创造优势,抓住特点也可以形成优势。*的精品文化为全国瞩目,而迅速成长的华侨城旅游文化,更是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开拓了一条新型的文化产业路向,是一种成功的模式。规模化以及融经济、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文化产业经营和按国际惯例运作相一致的运作机制及其科学化的管理水平,已构建了一个融传统与现代新文化于一体的生态序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此得到了统一。因此抓住旅游文化优势,扩大影响,完善其功能和体系,举办有国际影响的国际旅游文化节和一定规模的旅游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其优势,既可以扩大*的国际影响,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同时还可以通过旅游独特的聚集人流、物流、文化流等交流的优势,形成经济文化一体化、具有东方品格的上规模、上档次的现代旅游人文景观,促进现代人文环境生态优化和氛围的营造,使*的文化通过旅游文化的载体辐射全国和世界,从而带动各门类艺术和整体文化的发展。同样,*要建设高科技的城市,发展高科技文化也就有相应的优势。从大文化角度看,高科技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是以高智商文化开发为前提的经济文化行为,科技发展每前进一步,都是人类精神智慧文化成果的结晶,因此,21世纪的经济高速发展,各国、各地都在确立科技兴市策略,都把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力因素放在竞争战略的制高点上。在这些方面,*有条件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探索型新文化打下基础。这是其一。

其次,*改革开放20多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激活了文化发展。文化设施建设形成一定档次和规模,特别是*音乐厅等一批新的文化设施的建成,将使*的文化形象在硬件上提升一个档次;文化市场初步建立,并且十分活跃,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信息文化、科技文化等各种经济文化及其中介机构组织层次繁多,特别是以高科技为龙头的科技产业开发的电子产品、多媒体、视听产品等等,都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这种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变着*人的生活质量和结构,为人们的潜意识所接受,形成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一种走向,为*文化的发展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与此同时,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家庭文化等各种文化模式也都形成了区别于国内其它城市的优势。

需要看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是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文化的原生稳定系统结构也同时发生了转变。一是从封闭的文化结构系统向开放的文化结构系统转变;二是从农业文明的文化形态向工业文明的文化形态转型;三是从传统的文化单一结构向现代多元文化结构转型。文化结构转型比经济结构的社会转型更具复杂性,人们容易在科技发展的实证面前俯首称臣,但对文化结构的变化和新生的文化形态则不予认同。所以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发生变化时,一方面给文化发展带来新的主流,对新文化起催生作用,同时文化的转型也带来诸多的矛盾和冲突。这种转型的结构变化,在*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由于*原生文化结构积淀不厚,发育不成熟,传统文化结构不牢固,所以为*新文化的转型和结构转变,留下了一块松软的地带,有利于新文化的生成,对建设新文化架构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由此,*文化结构转型中呈现出有别于其它城市转型上的几个特征。一是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文化商品要素的商品化发育较早,文化市场发展较快,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旅游文化较发达;二是文化体制是一种新的建制,文化结构中的包袱不大,矛盾较少,政府办的文化团体仅有3个,数量较少,企业办文化和多渠道办文化占较大比例,文化企业的运作机制向国际惯例靠拢;三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改变了一代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人们观念新,敢于实践和探索,文化碰撞、融合过程中的阻遏相对较少。

其三,*是座移民城市,移民成为*城市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由人的转移流动得到了传播和扩散。*的移民目标指向很明确,以

充满活力的青年群体为主体,成为聚集知识和人才的载体,为形成实验探索型的青春文化构筑了新的文化基础。

移民文化带来优势,也随之产生一些问题和矛盾。移民给*带来新的活力,激活新的文化观念,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会给文化发展特别是相对稳定的文化模式的形成带来阻碍。一是*人的总量结构中移民固定人口只占1/3,另外2/3是流动人口,移民固定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比例失衡,形成城市文化总体发展中的复杂结构矛盾体。移民是以定居为目的,从情感、心理上都认同这个城市,认为是城市的主人,必然自觉地作出文化上的选择,对传播建构文化持积极态度。而流动人口则不同,如同一本小说的题目所冠之的,认为*是“别人的城市”,心态上往往游离于当地文化之外,对城市的文化建构和发展不甚感兴趣,缺乏主人翁精神,因此,对整个城市文化结构的形成带来很大困难;二是移民人口中素质高低落差较大,一部分是具有高学历和较高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他们从文化较发达地区迁入,而另一部分则是来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中小城市或县城迁入的移民,由于不平衡,对文化发展特别是新文化的建构,还缺少应有的武装,需要做补课工作;三是第一代移民很难摆脱原生地带来的地域文化观念,容易迷恋忠实于原有家乡地域文化,将原生地文化复制到迁入地,对传统的地域文化带有怀旧情感,在新文化的建构中,这些人有时虽然热情很高,却往往以对原有文化的过分迷恋情结和惯性,对新文化表现得冷漠,对固有文化的僵化理解和偏执,甚至以偏概全,客观上阻碍了新文化的建构;四是由于我国多年的贫困和落后原因,一部分移民是以改变生存状态为前提迁入*的,先脱贫再发展文化,成为社会转型期一些文化人的现实,这与世界上一些文化艺术古国人们的追求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别;五是移民中一流的文化人才缺少,知名度高、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非常缺乏,世界移民、海外优秀中青年文化学子移民少,因而,文化界的代表人物少而又少;六是在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明确,任务很重。而从现状看,一些门类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相对匮乏,与形势的需要和所肩负的重任不相适应。例如,顺应现代化发展趋势、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在文化生产和文艺创作中对高新技术手段运用自如的人才很少,黯熟市场规律、懂得经营和操作、具有现代文化艺术管理经验的人才也不多,而*音乐厅、中心图书馆等几个重点文化设施正在加紧建设,不久将落成使用;

市属几个文艺团体的改革也在加快步伐进行,都急需一批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四、要使*文化实践模式的探索性实践取得成功,需要化大力气抓好以下十个方面:抓教育,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抓规划,建设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建筑富有人性的城市形象文化;抓保护,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利可持续发展;抓重点,形成若干个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艺术团体,提升城市文化品格;抓产业,建设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结合;抓普及,推动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抓提高,促进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抓人才,造就一批文化名人;抓载体,设立国际性文化艺术节庆,开展标志性文化活动;抓合作,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当然,这十个方面,是可以有所侧重的。鉴于*的现实状况和新时期文化发展的急迫需要,重中之重,就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的行动。一是集中公开召聘一批急需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以开阔的视野识才选才,为新世纪文化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二是要有计划地选派一批文化艺术专门人才进修培养,以优良的环境留才育才,通过培养,涌现一批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文艺专门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和两相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及熟悉WTO规则和文化市场运作的外向型人才,为顺利实施精品战略编制合理的人才结构;三是尽快成立“*市文艺评审委员会”,以有效的手段规范操作,为繁荣文化艺术创作、促进精品生产提供切实的机制保障;四是抓紧设立“中国(*)国际艺术节”的论证工作,使之早日变化现实,以符合国际惯例的运作激活文化资源,为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扩大城市文化影响、推广城市文化形象提供有效的载体。令人可喜的是,*市前不久出台了促进文艺事业发展的五项措施,已将有关内容提高了议事日程上,并正在逐项附诸实施。

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必须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要用科学的眼光、技术的眼光、经济的眼光,还要用历史的眼光、文化的眼光、审美的眼光。用这样的眼光来进行文化建构才是实实在在的,才能使*这座移民城市的文化建设对民族文化发展并最终融入世界文化提供全新的参照。

世界先进城市如何国际化

世界先进城市如何国际化 城市国际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在短时间内找到这个工程的突破口?城市国际化有怎样的科学评价指标?又有哪些城市可以作为南京的样本?在全市进一步扩大开 放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会议上,相关负责人推荐了国内外先进城市普遍重视的城市国际化“三策”,值得南京借鉴。 策略一:以友好城市为平台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围绕友好城市做文章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措施。友城项目如果运作良好,城市领导人之间定期会晤,将大大推进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 【成功案例】1986年,西雅图成立了国际事务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成立西雅图为数众多的友城项目,并开展对外交往活动,以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影响力。1991年, 大西雅图区贸易发展联盟成立。该组织是公私合作模式的产物,目的是让本地企业在国际经济及对外交往中发挥积极作用,并通过对世界市场针对性地投入,发行出版物及其他活动,提高大西雅图区在国际中的地位。达拉斯也设立了国际事务办公室,而大菲尼克斯地区经济理事会则解决了许多对外交往过程中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如外汇兑换、多语种翻译服务、国际会议场地、制作标识、开通直达航班运送乘客及货物、国际结算及法律咨询等。

策略二:举办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议或赛事,跻身世界版图 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议或赛事是城市向世界展示城市魅 力和美好形象的最佳窗口之一,成功地举办一次重大的国际活动,能迅速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成功案例】美国城市盐湖城通过近30年的努力,取得了2002年冬季奥运会的举办权。据调查,在奥运会举办之前,大多数欧洲人从未听说过犹他州或盐湖城。奥运期间,犹他州州长、盐湖城市市长等当地高层几乎每天都要会见参赛的各国代表团,目的是向世界表明本市与本州有能力成功举办重大国际赛事,有能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虽然其部分资金来源于联邦政府的专项拨款),巩固并扩大国际商务往来,让盐湖城与犹他州进入世界版图。他们还希望以此为契机将盐湖城打造成冬季旅游胜地,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来此休闲度假。 策略三:引进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总部和功能性机构,鼓励支持城市相关部门“走出去”在国外设立办事处 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一些功能性机构总部的落户能极大促进城市的开放程度,加强城市与世界的交流频率。一些城市还积极在海外设立代表处、办事处,面向重点国家和地区展示城市魅力和美好形象,提高城市开放度,提升国际化层次和水平。

国际化城市的标准

第一类为经济发展指标。反映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是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整个社会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 指标1、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内外指标体系均选择该指标并将其放在核心位置。根据预测,今后十年北京GDP增长速度年均约9%,到2010年北京人均GDP将达到6000美元以上,基本实现现代化。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参考其它城市的国际化历程,2020年左右北京基本达到国际化大都市水平的人均GOF标准值至少为10000美元。 指标2、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也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出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城市的辐射力、凝聚力和综合服务水平。“十五”期间。北京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约10%,到2010年北京市三产比重预测值为62%。目前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三产比重已超过80%,考虑到发展的不同阶段与速度的关系,北京进入国际化大都市的最低标准值应为75%以 指标3、外贸依存度是反映城市外向型经济特征的主要指标,即城市的出口总额与城市GDP之比。随着中国加入WTO,“十五”期间净出口负数有增大的趋势,但开放程度的加深决定了外贸依存度的上升空间。从其它国际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外贸依存度在30%左右即具备国际化特征。 指标4、R&D(研究与开发)投资占GDP比重是世界广泛采用的衡量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相关性的指标。增加科技投入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增强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增加研发投入的比重。根据GDP增长速度和目前其它国际化都市的相关指标,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标准应为5%以上。 第二类为生活水平与社会发展指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是实现城市现代化与自际化的根本目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指标5、人文发展指数(HDI)。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自1990年发表《人类发展报告》以来所采用的人大发展综合指标,它由3项指标组成:长寿、教育成就、生活标准,以此构建人文发展指数,已被各国广泛采用。其中长寿根据预期寿命测定;教育成就根据成人识字率(三分之二权数)和大、中、小学的综合入学率(三分之一权数)组合得到;生活标准则根据人均GDP测定。HDI指标小于0.5视为低水平,在0.5―0.8之间为中水平。大于0.8为高水平。据联合国1994年人文发展报告统计,北京HDI 指标已达0.861,在世界上排名第31位,排在韩国、新加坡之前;北京国际化大都市标准值至少在0.9以上。

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现代化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的十六大再次明确的战略任务。城市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中心力量,而城市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城市现代化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第三次城市革命 一场新的城市革命正伴随21世纪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城市革命,意味着城市发展存在重大变革和转折,传统的城市发展观念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城市建设、管理方法将受到巨大冲击。一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新的城市发展道路与模式将展现在人类的面前。中国城市乃至世界城市的发展因此而进入城市发展史上崭新的新纪元。 (一)历史的进程 透过科学的目光来探讨城市的发展,就能掌握城市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了解城市对科学的依赖,和科学技术对城市的决定性影响。用物理学家詹姆斯·特拉菲尔的话说,“科技设定了城市的极限,指出了都市发展的大致方向。用工程师的语言来说,技术定出了能够发展的‘壳’。我认为,在都市发展上,我们已经到达一个转折点,因为这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在建立都市的技术上几乎没有限制:我们可以建造出任何都市,只要我们能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电梯速度的限制不在于电梯本身的技术上,而在于人的耳朵的结构和承受力。 城市革命,简而言之,就是城市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的重大变化和革命性转折,就是城市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的历史变革。 人类历史上的城市革命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奴隶社会末期。小农经济的诞生和奴隶对乡村小农经济的追求引起了奴隶城市的崩溃和封建城市的出现。第一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城市不仅有城,而且有市。城市开始成为手工业集中地和商品集散地,开始成为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城市”。另一方面,是“城市乡村化”,即“乡村在经济上统治着城市”“工业在城市中和在城市的各种关系上模仿着乡村的组织”。 第二次城市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兴起,不仅使资本主义城市彻底取代了封建城市,而且使资本主义城市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力。第二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城市工业化,社会生产力以极高的速度不断发展。乡村城市化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享受着新的城市生活方式。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膨胀,城市环境亦日趋恶化。 第三次城市革命比前两次城市革命更为重要、影响更大、意义更为深远的一次城市革命。第三次城市革命大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时代的出现或知识经济的诞生为标志。第三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取代工业时代的“物质经济”;知识资本取代物质资本在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温铁军2004-02-17 一、全球化的本质含义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之间有着概念上甚至是某种本质上的差别。一体化意味着是谁来一体化谁。经济全球化可能是各种关系。中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接受"全球一体化"这样的说法。 真正全球化的本质和意义是资本,当今世界甚至今后,发达国家已经大部分产业外移了,制造业已经不再是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除了必要的战略产业之外,发达国家基本上已经移出。因此,在一般商品的贸易领域中,所谓商品的自由贸易已经不再是第一重要的现象。 以美国为例,在90年代末期美国以金融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曾经一度占美国GDP的85%。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加起来不过占15%。而第三产业核心是金融业。发达国家进入虚拟资本阶段,或称之为金融资本阶段。进入了虚拟资本阶段,要求资本专业化,背后隐藏着重要的利润动机是什么?我们一般理论上所讲的只要全球化就无障碍地实现贸易自由,就可以都得到好处,是这样的吗?我们不妨稍微深入做一点分析。 1970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是因为美元无法保障兑换规定数量的黄金,于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一旦美国放弃了美元兑换黄金的承诺之后,美元跟货币更像脱缰的野马迅速扩张。到今天全球范围内美元以万亿计到几十万亿,一旦一个国家可以靠货币经济来获取收益的时候,那么金融资本就成为得到利益的主要来源。金融资本的收益成为主要的来源,它就会不断地要求金融资本成为一个可生钱的东西,就是钱要能够生钱,于是乎衍生品交易就开始成几何基数的扩张,大量吸纳印钞机印出来的货币资本。在这样一个阶段上,资本要求资本的全球化是全球化中本质含义的内容。 金融资本的真实收益来源于物质生产,来源于实物经济或者叫实质经济。全球化背后隐藏根本的、带有本质性的那种内容是什么呢?我们再不妨继续深入问题一下。我们看到发展中国家拼资源、拼低价的劳动力,生产出最低价格的产品,然后出口到发达国家,尤其出口到美国,换得的是张绿色的纸(美元)。很少能够从美国换什么商品,因为需要的高科技产品它不给。其它一般的产品都很贵,买不合算。换了一堆纸,还得返回去买成美国政府债券,买成美国国债。等于是发展中国家拼尽了自己的这点骨血,换得虚拟的东西。虚拟的东西还不能用,还得返回去,结果变成发展中国家支撑着美国的资本市场。越是这样,积累的外汇储备越高,就越怕的外汇储备贬值,就越得帮它撑住它的资本市场,让美元不能贬值,美元贬值意味着财富缩水。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以自己的经济实质进入贸易,交换得到的资本返回投资到美国的资本市场。 在全球化的背后,资本全球化隐含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要让已经高度泡沫化的这一部分货币资本能够得到收益。因此,我们说资本全球化是具有本质特征的内容。

如何建设现代化城市

如何建设现代化城市 第三类为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指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衡量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发挥服务功能的基础条件,同样也是未来十年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之一。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是国际城市不断创新和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国际城市区别于一般城市的特征之一。 指标9、轨道交通客运比重。由于轨道交通运输量大、不堵车的优点,成为市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国际化大城市解决城市交通的重要措施。因此轨道交通客运量比重就成为衡量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大城市约为60―80%,由于北京城市人口密集的特点,这一比重应不少于50%才能达到国际化都市标准。 指标10、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是城市国际交通的最主要指标。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多年来一直在国内高居首位,但与国外城市相比就有不小差距。单从数量上仅相当于国际城市90年代初平均水平的14.6%,相当于香港90年代初的34.5%。因此国际化标准值应达到4500万人次以上。 指标11、空气综合污染指数(P)。健康的城市环境包括洁净的空气、水、大面积绿地以及无噪音污染。其中空气、水尤其重要。目前采用的空气综合污染指数P是各项空气污染物的单项指数加和,可用于评价城市空气质量的总体状况、年际变化以及城市间空气污染程度的比较。指数数值越高,表明空气污染越严重。根据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状况和特征,结合国家空气质量标准限值,国际化标准值应定为P<3。 第四类是反映国际开放交流程度的指标。如前所述,国际化大都市应是国际化程度高,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强影响力、控制力和辐射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全球经济活动、经济发展态势和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国际中心城市。 指标12、当代著名的国际化城市都是众多大型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可以说是全球的生产经营决策和企业战略决策中心。随着贸易全球化的深入,跨国公司数量将日益增加,而全球前500家最大跨国企业的前100家就控制了世界近三分之―的直接投资,因此该指标极有代表性地反映出该城市的国际控制能力。根据国际城市发展经验,只要有一半以上的全球最大500家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就能很好地说明城市的国际化趋势及未来的成长性。 指标13、外国金融机构数量突出地反映了城市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体现城市的金融资本影响力。从世界上高度发达国家的国际化城市的发展过程看,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随着中国加入WTO 和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各类金融机构将不断涌入。这一指标的确定必须与我市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相适应。 指标14、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关系着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高低,城市年入境旅游人数是体现城市国际交流功能和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根据经验,年

成都推进城市国际化面临的劣势与优势分析

成都推进城市国际化面临的劣势与优势分析 2013年01月30日09:26 来源:《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年第4期作者:孙恪廉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1 摘要:本文以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内在关系作为切入点,结合当前的国际环境,并依据城市国际化初级标准,分析了成都国际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劣势与优势。 关键词:成都,国际化,劣势,优势,城市国际化初级标准,区位优势,文化优势 “一极两化”是成都市未来五年发展的一个关键词,它的含义即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成都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本文以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内在关系为切入点,结合当前的国际环境以及城市国际化初级标准,探析了成都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劣势与优势。 一 现代化是一个与国际化紧密联系的概念,离开国际化,既难以对现代化作出定性判断,也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国际化既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又是参与世界交流合作、塑造全球比较优势的现代化。 现代化既是数百年来整个人类的基本取向,又是全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致力于推进国家现代化,是我炎黄子孙的奋斗目标,当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成都人的共同梦想。追溯过去,成都人推进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大致经历了“起步期”和“加速期”这样两个时期:从建国初期的五十年代至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尤其是“三线”建设时期,是成都人追求现代化梦想的起步时期;从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二十一世纪初全面铺开西部大开发之后,进入了成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期。2012年上半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成都市委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了成都市现代化的未来目标,即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或者再稍长一点的时期内,把“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发达城市的整体水平作为成都着力追赶的既定目标,并且在会上还明确提出了要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而,“现代化”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今天的现代化,已经不是我们在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所瞄准的那个“现代化”目标了。况且,处于高质量形态的事物,较之于处于低质量形态的事物,其量变质变周期更短,由量变到质变的频率也更高,也就是说,现代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其“现代化”各种元素升级换代的势头就更为迅猛。成都作为后发的城市,如果孤立地就现代化谈现代化,是难以担当起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历史使命的,那么“现代化”对成都而言,将始终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未来目标。因此,成都提出的“一极两化”,紧紧抓住了现代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一方面,充分参与世界城市分⊥和全球产业合作,另一方面,在迎头赶上迅猛发展的国际化浪潮的过程中实现成都发展的现代化。未来几年,既是成都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攻坚克难期,又是成都在中国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奠定时期,同时也是打造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增长极的时期。当然,这里的“核心”不是“中心”,“中心”只有一个,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核心”则可能多个。目前,外部世界和成都本地为成都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核心增长极提供了两个机遇:其一,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正在兴起,此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被大多数专家视为人类有史以来的第四轮、也是最大规模的一轮。看到并充分利用此难得的机遇,把成都建成具有全球比较优势的国际化城市,不是没有可能。其二,从2012年开始推进的成都新区—天府新区建设,改变的不仅仅是川西平原数千年历史形成的建城格局,还将为未来百年成都的发展奠定基础。天府新区建设,就是国际产业转移浪潮这个难得的机

大庆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实现程度与差距分析

大庆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实现程度与差距分析 赵俊平张建华 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与建设,大庆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为东北亚腹地重要影响的石油石化城市。特别是,近年来大庆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度进一步强化,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同时,以国际化为发展目标,进而提升现代化水平和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已经成为各大城市新一轮发展的内在趋势和世界城市体系进一步调整的外在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大庆进入以科学发展为实质的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发展阶段,已成为各级领导和全体市民的共同愿望与强烈要求。为此,大庆各界人士在兴奋之余,也在冷静思考,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的内涵是什么,衡量指标及其标准是什么,大庆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建设的程度怎么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应当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中解决。本文主要回答目前大庆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实现程度问题。 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评价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实现程度有一套评价指标,每个指标都有一个参考标准值。关于指标体系,不同的研究者选择的指标可能不同,有的指标分的比较细,有的分的粗一

些,但核心指标差别不大。本文中大庆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单个指标标准值的确定,是在参考现有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初级阶段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大庆实际分析确定的。(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基础指标体系和核心指标体系两部分组成。城市现代化指标是基础指标,是实现城市国际化的物质保障,是城市功能的内在体现,包括城市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教育科技现代化、生活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和环境现代化6个二级指标;城市国际关联效应指标是核心指标,它表示城市国际化程度,是城市功能的外在体现,包括城市经贸国际化、城市金融国际化和城市交流国际化3个二级指标。 这些指标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城市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整个社会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关键;城市教育科技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重要途径;城市环境现代化是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不断创新和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国际化城市区别于一般城市的特征之一;城市社会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城市生活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第一讲之一城市化概论试题与答案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第一讲之一城市化概论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城市混乱、拥挤、恶化仅是城市危机的表象,其实质是文化的衰 正确 退和功利主义的盛行。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2.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甚 至非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3.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的发展层次越高。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正确 √
4. 城市郊区化是指人口、就业岗位和工商业等从大城市的中心区向郊 正确 区迁移,中心区的人口增长相对低于人口迁出的一种离心分散化的过程。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5. 总的来看,我国还处在向心型城市化的阶段,但一些较发达的 大城市,也出现了一些离心型城市郊区化的现象。 A. 正确
正确 √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6. 过度城市化是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超过城市化水平的 城市化模式。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错误 ×
7. 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 市化模式。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8. 城市化的过程不都是集中过程,也包括分散,集中和分散是经 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9. 国际上通行的方法是将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反映 城市化过程的最主要的指标。 B. 错误 A. 正确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10.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城市化就是大城市化、城市行政辖区的扩展。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正确 √
11. 我国还处在向心型城市化的阶段,但一些较发达的大城市, 也出现了一些离心型城市郊区化的现象。
正确 √

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研究报告doc

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研究报告篇一:深圳市国际化发展近期行动计划研究报告 深圳国际化城市行动计划报告 深圳市XXXXXXXX委员会 深圳市XXXXXXXX中心 二零一一年二月 说明 鉴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和《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20)》中都强调了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发展目标,结合XX年大运会筹备等近期工作要求,XX年9月27日,许勤常务副市长在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干部大会上,要求市规土委组织对深圳国际化城市进行研究,认为深圳应该制定一个“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行动计划”。规土委随即委托深圳市城市规划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该项研究工作。 项目组首先开展了三方面的基础研究,一是对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已经走过的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二是系统地收集整理了有关国际化城市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三是对深圳现有国际化水平与香港、新加坡进行了多方案比较评价。在完成了上述三项工作的基础上,XX年12月26日,规划国土委与研究中心共同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邀请深港两地的六位专家就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XX年

1月21日,项目组向委主管领导作了阶段成果汇报,会上领导强调了国际化城市行动计划的制定要站在全市角度进行整体考虑,应主要解决?为什么?和?干什么?两个方面的问题,并要求项目组于3月初完成一个向市领导的汇报稿。 该报告就是根据上述要求完成的。报告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想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起初,?为什么?的问题并未纳入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认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目标已很明确,本次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如何实现目标和近期该做什么的问题。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广泛的讨论,感到从深圳特区未来使命和世界级都会区发展两个角度对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进行再认识很有必要。第二部分是想回答深圳与国际化城市目标之间的现实差距问题,这是行动的基础。第三部分是想回答有关?干什么?的策略性问题,为本次行动计划的制定明确方向和重点。第四部分是报告的核心,是基于深圳现实和面向未来两三年,针对国际化城市建设目标,从政府工作的角度,提出了关于?干什么?的一系列具体内容,即行动建议。在梳理行动建议的过程中,综合参考借鉴了深圳以往的多项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分析研究了近年来我市制定的有关政策措施,特别是政 府组织制定和开展的各项行动计划;认真分析汲取了居深外籍人士和深圳海归们针对深圳城市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该报告是项目研究思路和初步成果的概括和简要表达,

国际化城市的语言服务环境建设思路_张伟

国际化城市的语言服务环境建设思路 张 伟,郑中原 (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重庆400067) [摘要]在国内城市的国际化进程中,多语服务环境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软指标之一。国内城市在语言服务环境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可以以 城市语言服务体系 为核心构筑良好的多语服务环境。 [关键词]语言服务环境;双语城市;城市形象 [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04)06-0067-04 一、国内城市在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语言服务环境问题 关于城市国际化问题,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 角度有不同的表述。一般认为,城市国际化指的是城市间国际性交往的频繁与联系的密切,城市发展中资金、技术、产业、经贸、人员、机构等方面国际性因素的增多,城市基础设施、文化与服务设施等方面同国际水准的趋近,城市经济运行规则和城市管理方式向国际惯例的靠拢。 目前,不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大连、青岛、海口、烟台、汕头等沿海城市提出建设国际性城市的目标,一些内地中心城市和开放城市如:成都、南京、武汉、重庆、昆明、济南、沈阳、哈尔滨、西安、郑州、福州、长春等也提出了建立国际性城市的 构想。随着进入WT O 带来的经济活动全球一体化,国内城市之间的竞争早已超越单纯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竞争,正在进入经济实力和软硬件环境的综合竞争状态。 开放程度、对外合作和交流频度、各种国际交流的通畅程度是国际性城市的重要衡量指标。一个城市能够在快速发展中准确地向世界表达自己(即:国际化能力),而且能够及时吸收来自其他国际区域的信息和技术(即:本地化能力)显得非常重 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语言交流和包容 能力。英语是12个国家的母语,作为60多个国家的官方或半官方语言,在教育、行政、法律、国际国内贸易、公众传媒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是一种作为占优势地位的语言。英语具有强有力的发展势头,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权威性,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它被国内接受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在一个正在实施国际化进程的城市中,必须考虑英语、汉语同步使 用的双语服务环境。城市双语化或多语化是国际 性城市的必备条件和发展趋势,语言服务环境是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体现。 由于国内长期不够重视城市语言服务环境的建设,主要依托零散的语言服务机构或双语人员来实现临时性的语言沟通,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存在。语言服务机构如翻译公司大多规模较小,作坊式经营,良莠不齐。政府或企业需要语言服务时,采用临时招募方式,经常由于专业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差异使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甚至闹笑话,更谈不上准确快捷的交流。由于缺乏翻译术语标准的统一约束,各个企业和机构对本市同样地点或事件等的翻译更是千奇百怪。路牌、指示牌、公告牌、公共场所标识等城市标识形象,多数没有使用双语,极少数采用双语的标识,也存在着拼写错误、书 67 [收稿日期]2004-09-23 [作者简介]张 伟(1977-),女,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2004年12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第21卷第6期 Dec 2004 JOURNAL OF CHONG QING T 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 IT Y (Social Scien ces Edi tion)Vol 21 NO.6

论中国式城市化与现代化道路

贺雪峰:论中国式城市化与现代化道路 2014-03-03 内容提要: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视野,讨论了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道路的路径选择问题。文章认为,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既有与世界一般发展中国家相似的一面,又有差异的一面,其中关键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所形成的新中国的基本制度安排,使中国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现代化道路。新中国形成的基本制度安排既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基础,又是中国走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由世界体系的边缘国家进入中心国家的制度红利。充分利用新中国基本制度安排的优势,走三轮驱动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城市化道路发展模式城乡二元结构三轮驱动的现代化 当前,学界和政界关于城市化的讨论热度一浪高过一浪。总体来讲,政界希望以城市化作为抓手,拉动内需,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城市化将成为21世纪的奇观。然而,如果对中国城市化没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摆正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中国的城市化将迷失方向,中国的发展奇迹将止步于中等收入,陷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对于中国乃至任何一个国家来讲,城市化本身不是最终目标,现代化才是最终目标。而从整个20世纪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发展来看,真正由一个发展中国家步入到发达国家行列的大国仅有韩国——一个孤独的背影。而韩国以及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所谓“亚洲四小龙”的另外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台湾、香港、新加坡,其发展都得益于冷战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全力扶持。其他所有人口大国,虽然经历了20世纪一百年的赶超,而无一个国家真正实现了赶超从而步入发达国家的目标。这就说明,20世纪以 在这样一个发展锁定格局下,要赶超从而实现现代化, 同样,经历一百年赶超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离现代化还有很遥远的距离,与发达国家还有巨大差距。中国目前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能否真正突破现代化中的发展锁定格局,真正成为发达国家一员,困难极多,不确定性极大。从过去一百年历史来看,中 入探讨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要对中国现代化的国际处境、历史与未来道路选择有清醒认识。 当前,与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项战略是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将事关中国现代化的成败。笔者认为,城市化必须服务于产业发展,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没有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单纯发展城市化将导致严重后果。 一、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一)欧美、日的城市与亚非拉的城市 当前,世界上大致有两种类型的城市化。一种类型是欧、美、日的城市化。这些国家的城市化有两个特点:一是城市化率高,一般达到了80%;二是城市市民一般都有稳定的就业和体面的收入,可以享受到失业保障,大多数有较好的医疗保障,绝大多数进城人口可以在城市体面而有尊严地生存,即使失业或无就业能力的市民也可以享受到广泛的福利体系的保障。从外观上看,欧、美、日的城市中一般没有发展中国家所常见的大规模贫民窟,城市秩序良好,人们安居乐业。

在全市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蒋洪亮 (2012年1月31日)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是新的一年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第一个全局性的重要会议,也是继2006年全市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之后,市委、市政府围绕城市建设召开的又一次专题会议,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在江阴城建史上前所未有,足见我们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说明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今天的会议,既是一次为江阴城市发展确立新目标、增创新优势的动员大会,更是一次事关全局、决胜未来的誓师大会。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和每一个江阴人,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临战的姿态、请战的精神、决战的斗志,迅速掀起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的建设热潮,为江阴发展构筑强势载体,为全市人民打造美好家园。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市委、市政府从去年底就开始酝酿、研究,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市委常委会进行了多次专题讨论,形成了今天会上下发的有关计划、意见。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电视宣传片,对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充满了无限憧憬和期待。稍后,沈市长将作专题部署,希望各级各部门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四个单位还要作表态发言。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以高度的自觉、战略的眼光,全力开启

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的新征程 城市是展示一个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窗口,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引擎。特别是对于县级来说,城市在提高一个地方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在增强一个地方老百姓的自尊心、自豪感、认同感,在凝聚一个地方民心、民智、民力上的作用,无可替代。经过江阴历届班子和几代江阴人的共同努力,江阴的城市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可否认,与先进地区比,与群众期盼比,与上级要求和江阴新的城市定位比,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与我们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地位还不相称,提升城市能级已经成为江阴发展大局的当务之急。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推进新一轮城市建设。 1、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是确立、巩固江阴在全省全国领先地位的战略选择。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都要有理想和抱负。对江阴来说,打造长江下游滨江新兴中心城市、巩固提升在全省全国排头兵的地位,就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抱负。经过全市人民几十年的团结拼搏,江阴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全国县域发展的领头雁、科学发展的先行者,我们的经济总量特别是工业经济总量,始终名列县级城市前列。在这样的高平台上实现我们城市的抱负,应该说是顺理成章,但相信每一个江阴的干部都和我一样,会觉得有点底气不足。这其中,最让我们忧心的就是江阴的城市。江阴城市的空间框架、形态品质、功能配套,与昆山、张家港、

浅谈城市旅游及其国际化问题初探(一)

浅谈城市旅游及其国际化问题初探(一) 论文关键词]:城市旅游城市旅游产品国际化 论文摘要]:就城市旅游的概念及其进展、城市旅游的地位和作用、城市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及其国际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城市旅游的概念及其进展 1964年,美国学者Stansfield(1964)首次在其著作《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城市旅游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世纪70年代西方开始关注城市旅游,Ashworth(1989)认为,城市旅游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中国关注城市旅游是在上海1995年首次提出要发展城市旅游以后。 “城市旅游”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旅游者被城市所吸引,是因为城市提供的专业化功能与一系列的服务设施。国内学者范能船、朱海森(1996)认为,城市旅游是旅游者出于某种需要被城市吸引的旅游。彭华、钟韵(1996)将城市旅游定义为“发生在城市中的各种游憩活动的总称,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则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所有物质与精神消费活动”。保继刚、楚义芳(1999)则认为,城市旅游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旅游活动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笔者认为,所谓“城市旅游”,首先必须把“城市”作为旅游的目的地,其次要以旅游者的活动作为基础。因此,“城市旅游”的定义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人们到城市去旅游,或是进行商务、观光、购物、娱乐活动,或是感觉现代气息,现代文明成果,或是领略异地风情,旅游需求可谓是多姿多彩,但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却往往不以局部的资源、景观、情趣、环境来吸引旅游者,而是以其城市的整体形象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诱惑力,这样就冲破了人们对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传统狭隘理解的局限。 二、城市旅游的地位与作用 早在20世纪70年代,霍尔就曾经预言:20世纪最后30年,对于欧洲主要的首都城市和众多的历史小城镇而言,最大的转变就是大旅游时代的来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必将从以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名胜为主要旅游目的地的阶段,向包括城市旅游在内的综合性旅游模式发展。世界越来越多的城市(甚至包括一些传统的被认为缺乏旅游资源的老工业城市)开始致力于推进其“城市旅游”的发展,争相开发各种旅游资源,改进基础设施,以吸引游客。一些主要的大城市(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以城市旅游业为主导的消费性服务业从业人中,其比重超过了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房地产、保险等),在城市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我国,城市旅游也在整个旅游业发展中占据主体地位,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我国50个主要旅游城市基本上占到全国旅游总量的70%以上,城市旅游已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一)城市本身地位的提高和功能的完善 城市化是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在国家及区域的中心地位日渐突出,其功能也日益完善。它在兼具了国家或区域政治、经济、商贸、文化和信息等多种中心职能之外,也逐渐拥有了城市旅游的功能,成为地区、国家及区域的旅游活动中心。作为旅游目的地,由于其具有复合性,内容丰富而综合的特点,可满足多方面的旅游需求;同时,城市交通方便,服务设施相对完善,旅游的可进入性、舒适性较高。 (二)城市旅游的需求不断升温 人们传统的以自然风光和历史古迹确定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已经逐步改变,游憩空间目的地选择范围不断扩大。同时,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现代都市生活对于他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由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因而往往成为主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另外,商业、金融、工业、生产服务的功能都集中于城市,必然会带来越来越多的会议、展览和商务旅游。

中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

中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 西安 国务院批准实施到2020年北京上海之后中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 西安 西安,中国西北地区最大城市,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当今西安为副省级城市,陕西省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然而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西安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发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务院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西安建设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又一国际化大都市。 未来大西安将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将逐步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富有东方历史人文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世界文化之都。大西安的规划范围将包括西安市整个行政辖区,渭南市富平县,咸阳市秦都、渭城、泾阳、三原“两区两县”,面积12009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范围北至泾阳、高陵北交界,南至潏河,西至涝河入渭口及秦都、兴平交界,东至灞桥区东界,面积1280平方公里。2008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西安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时隔一年,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提出2020年西安建设成为800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以上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国际上,国际化大都市有一些主要的评判指标,在打造大西安的过程中,西安也将向这些指标奋进。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表示,到2020年,也就是说,还需10年,西安的目标指标大部分将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 用10年达到国际化大都市指标 在国际上,国际化大都市有一些主要的评判指标,在打造大西安的过程中,西安也将向这些指标奋进。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表示,到2020年,也就是说,还需10年,西安的目标指标大部分将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 其中,城市规模是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到2020年,大西安的城市人口将达到800万-1000万人,到规划期末的2030年,大西安的城市规模将达到1329平方公里,总人口达1200万人,进入国际化大都市之列。 在经济实力方面,2020年西安人均生产总值目标数据将达到10000美元,基本上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10000-12000美元的标准。 在国际交流方面,国际化大都市要求一半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外国金融机构数量100家以上,外籍人口比例5%-20%。目前西安跨国公司进驻数量还不到100家,外国金融机构数量6家,外籍人口比例只有0.08%,2020年目标数据跨国公司200家以上,外国金融机构、外籍人口都需大幅度增加。 轨道交通方面,国际化大都市标准为轨道交通客运比重将不少于50%,目前,西安2020年的目标数据为占比达到25%,未来10年肯定是西安轨道交通大建设期。 大西安辐射8个大城市 大西安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分别为: 第一层次大西安都市圈辐射范围 区域范围:成都、重庆、武汉、郑州、太原、包头、银川、兰州。

浅谈现代化的城市建设

- - -. 开放教育、成人教育专科毕业作业 题目:浅谈现代化的城市建设

目录 内容摘要 (3) 关键词 (3) 前言 (4) 一、高起点抓好总体规划建设,促进城市扩容和素质提升 (5) 二、高眼界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实现立体发展 (5) 三、高品位搞好旧城区改造,使城市更靓丽 (5) 四、高速度推进以城带乡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 (6) 五、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 (6) 参考文献 (7)

【内容摘要】城市建设是以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是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性、阶段性工作,是过程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经济工作。围绕建设现代化城市目标,积极实施城市发展带动战略,这是提升城市品位和外向度的正确选择,是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现代化城市建设合理规划可持续发展

浅谈现代化的城市建设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好形势。但在发展的同时却存在着很多突出问题,与发展经济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让城市建设走上一条现代化发展之路成为一个有效的措施。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目前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建设可

持续发展工作的开展。 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具有指导和规X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建设是以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是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性、阶段性工作,是过程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经济工作。城市设施在规划、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后方能发挥功能,提供服务,真正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保障市民正常生活。确定既适合我国国情和市情、立足现实又着眼长远的城市规划,这是建立和健全城市管理机制的前提,这就要为城市进行功能定位。现代城市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 经多年的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现有的规划方法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基于对城市开放性——城市的发展与更新永无完结的认识,城市规划界提出了“持续规划”和“滚动式发展”的规划思想,即主要着眼于近期的发展与建设,对远景目标则不断地加以修正补充和调整,实行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抛弃了把城市规划当作城市“未来终极状态”的旧观念。在这种认识下,出现了斩的城市规划方法,如英国在1968年用新的结构规划和局部规划的两阶段规划方法代替原有的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在规划内容上除了物质环境规划,还增加了经济规划和社会规划,以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目标,因此成为多目标、多方面的更为综合的规划。这种规划方法仍在发展中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位结构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

昆明城市国际化定位及其路径研究_吉庆华

昆明学院学报 2009,31(5):34~37 C N 53-1211/G 4 I S S N 1674-5639 J o u r n a l o f K u n m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 【昆明研究】 收稿日期:2009-05-11 作者简介:吉庆华(1964—),女,云南个旧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昆明城市国际化定位及其路径研究 吉庆华 (昆明学院党委办公室,云南昆明650118) 摘要:从城市要素聚集和城市功能来看,昆明已具备建成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的条件。昆明城市国际化的定位应为:以城市现代化建设为基础,以完善的城市功能为依托,以发达的交通运输、现代物流、商贸金融、信息服务、研发创新和文化教育为支撑,面向东南亚、南亚地区的综合性、区域性国际化城市。昆明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凝聚城市文化,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政府效能,以此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昆明市;城市国际化;国际化定位;国际化路径;城市功能 中图分类号:F 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39(2009)05-0034-04 S t u d y o n O r i e n t a t i o n a n d I t s Wa y t o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o f K u n m i n g C i t y J I Q i n g -h u a (P a r t y C o m m i t t e e O f f i c e ,K u n m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Y u n n a nK u n m i n g 650118,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F r o mp o i n t o f t h e c i t y e l e m e n t s g a t h e r i n g a n d i t s f u n c t i o n ,K u n m i n g c i t y h a s g o t t h e c o n d i t i o n t o b u i l d r e g i o n a l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c i t y .T h e o r i e n t a t i o n o f t h e i t s h o u l d b e :b a s e d o n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t h e c i t y ,d e p e n d e d o n p e r f e c t f u n c t i o no f t h e c i t -y ,s u p p o r t e db y d e v e l o p e d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m o d e r ni n t e r f l o wo f c o m m o d i t i e s ,b u s i n e s s c o m m e r c i a l a n df i n a n c i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s e r v i c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i n n o v a t i o na n dc u l t u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r e g i o n a l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c i t y f a c i n g S o u t h e a s t A s i a ,S o u t hA -s i a .I nK u n m i n g c i t y 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m u s t b e s t r e n g t h e n e d ,o p e n t o o u t s i d e a n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b e e n l a r g e d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c i t y s p e e d e d u p ,c i t y c u l t u r e g a t h e r e d ,t h e c a p a b i l i t y o f t e c h n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g o v e r n m e n t a l f u n c t i o np r o m o t e d ,s o a s t o p u s hf o r w a r d t h e s t e p s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o f t h ec i t y .K e yw o r d s :K u n m i n g c i t y ;c i t y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o r i e n t a t i o n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w a y t o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c i t yf u n c t i o n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推进,全球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超越国界的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组织走出区界、国界,在全球范围形成新的劳动分工格局,世界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大大加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全球范围出现了一批功能特色各不相同的国际化城市,世界城市体系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城市通过走城市国际化发展道路,谋求城市的新发展。昆明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发展目标,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当前,昆明城市国际化已步入新的阶段。加快昆明城市国际化进程,把昆明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是现代新昆明建设的目标。在推进城市国际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城市依据其城市功能而选择了不同的国际化定位和发展路径。本文结合昆明实际,就昆明的城市国际化定位及其发展路径进行分析。 一、城市国际化理论综述及其启示 理论界对世界城市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89年德国学者哥瑟(G o e t h e )就把罗马和巴黎描述为“世界城市”。1915年,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P a t r i c k G e d d e s )明确提出“世界城市”的概念,指出世界城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务活动绝大部分都需在其中进行的那些城市”。1966年,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P e t e r H a l l )第一次真正系统地对“世界城市”进行研究,并用范围的大小和强度两个概念来衡量城市的功能,认为世界城市具有五个主要特征,即:政治中心、商业中心、人才中心、人口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之后的几十年中,M .P .史密斯、弗里德曼、卡尔·艾博特、萨森等著名学者,分别就世界城市的特征、功能、分级等进行深入研究,构成了城市国际化的主要理论。M .P .史密斯把世界城市作为全球化经济和社会能量集聚和辐射的空间节点,根据城市的能量、功能和地位,对世界城市进行等级划分;弗里德曼的“世界 DOI :10.14091/j .cn ki .k m xyxb .2009.05.0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