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生育期与积温的关系

合集下载

冬小麦冬前旺长类型及形成相应类型的积温条件

冬小麦冬前旺长类型及形成相应类型的积温条件
维普资讯
作 物 杂志
Cos rp
2 0 . 081
冬 小 麦 冬 前 旺 长 类 型 及 形 成 相 应 类 型 的积 温 条 件
闰 璐
摘 要
聂 勇 王 超
连续 观测 了 18 2 0 年 的1 月 1日 ~1 月 2 日 9 7~ 0 7 0 2 0
分 营养型 旺长 、 殖型 旺长和 重 叠型 旺长 3种 类型 。 生
象局 实测 积 温值 为分 析 依 据 , 冬 期 以旬 均 温 降 至 越
OC为准 ,  ̄ 冬前 主茎 每增 加 一个 叶龄 按需 OC以上积  ̄ 温 7 ̄ , 5C计 高于 1  ̄ 2C时段 为 营养 生长 时期 , 0~1  ̄ 2C 时段 为生 殖 生长 时期 。通过 对 不 同旺长 年份 不 同积 温段 的积 温 变化 与常 年 比较 , 测小 麦 叶片长 度 、 观 叶 鞘 长度 、 主茎 叶龄 、 高 、 苗 叶面积 指数 、 田问封垄 时 间 和幼 穗分 化进 程 , 以此 来 划 分小 麦 冬 前 旺 长 的不 同
类型。
形 成 营养型 旺长 的 积 温 条件 是 冬前 大 于 1℃ 的 营 2
养 生长积 温偏 高所 致 ; 形成 生殖 型 旺长 的 积 温条 件 是 冬前 0~1 ℃ 穗 分化 积 温偏 高 所 致 ; 成 重 叠 型 2 形
旺长 的积 温 条件是 冬前 营养生 长积 温和 穗分化 积 温

于 7 m, 片下披 , 高大 于 2c c 叶 苗 5m。群 体 状 况 : 株 单 茎蘖 超 过 7个 , 封垄 时 间 1 下旬 , 面积 指数 大 1月 叶 于 15 群体 总茎 蘖数 超过 130万/ m 。 ., 5 h
2 1 2 生 殖 型 旺长 生殖 型 旺 长根 据 冬 小 麦穗 分 . . 化进 程来 判 断。冬 小 麦越冬 期 主茎幼 穗分 化达 到二 棱 中期 以后 , 即为 生殖 型旺 长 。 2 1 3 重 叠型 旺长 同一 麦 田个 体 形 态 和群 体 状 . . 况 达 到营养 型 旺长 指 标 , 时主 茎 幼 穗 分 化达 到 生 同 殖 型 旺长指 标则 为 重叠 型旺 长 。 2 2 形成 不 同类 型 旺长 的积温 条件 .

中原地区地温对冬小麦发育期、生长量和产量的影响

中原地区地温对冬小麦发育期、生长量和产量的影响

长期 和产量 产 生影 响

全球 变暖 已成 为公认 的事 实 。温度变 化对 冬小
麦生 产 的影 响已成 为 一个 研 究 热 点 , 对 气 温 和积 针 温 的较 大幅度 升高 给 冬 小 麦生 产 带 来 的影 响 , 研 科
工作 者 进 行 了大 量 的 研 究 工 作 , 得 了不 少 的成 取 果 。刘 德祥等 在 研 究 中 国西 北 地 区气候 变 化 时发 现冬 小麦 适宜播 期较 过去 有所推 迟 。王位 泰 等 指 出 18 2 0 9 0~ 0 6年甘肃 陇东地 区反 映冬 小 麦 越冬前 生 长季基 本热 量需 求 的 >0℃ 积温 和 反 映冬 t 小麦 生长 发 育 热 量 要 求 的 ≥5℃ 积 温 分 别 以 6 1 . ℃/ 和 5 5℃/ a . a的速度 增加 , 即在 秋季冬 小麦 生长
注: 表示在 O 5 . 水平相关性显著, 表示在O0 水 0 .1 平相关性显著( 双尾检验)下同。 ,
表 2 近 3 郑 州 0— 0e 平 均 地 温 与 冬小 麦发 育期 持 续 时 间的 相 关 系数 0a 2 m
T b 2 C r l t n c ef in sb t e a h g o i g sa e l n t fwitr a . or ai o f ce t ewe n e c r w n t g e gh o n e e o i
年平 均 地温 与 各项 相 关性 均 不 强 。
表 1 近 3 郑 州 0— 0c 平 均 地温 与冬 小麦 发 育 期 相 关 系数 0a 2 m
Ta 1 Co e ̄i n c efce t t e a h go n tg fwit rwh a b. r l o o fiin sbewe n e c r wig sa e o n e e t a d 0 — 2 m v rg oltmp r t e i he z o n rc n 0 y as n 0 c a e a e s i e e aur n Z ng h u i e e t3 e r

冬小麦生长发育的气候指标

冬小麦生长发育的气候指标

冬小麦生长发育的气候指标小麦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栽培面积3000万亩(200万公顷)左右。

淮北平原冬小麦区和江淮丘陵冬小麦区是我省小麦的主产区。

其中淮北平原冬小麦区占全省的2/3以上。

温度小麦属温凉作物,生物学零度为5℃。

各生育时期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如表1。

表1. 小麦各生育时期对温度条件的需求(℃)时期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萌芽2~4 15~25 32~37出苗3~5 15~18 32~35分蘖0~3 10~17 28~23越冬- - -拔节8~10 12~16 30~32抽穗9~10 13~20 32~35开花9~11 18~24 30~32灌浆~黄熟10~12 18~22 32~35表2. 冬小麦各发育期活动积温及间隔天数(合肥)发育期间隔天数活动积温(≥0℃)播种~出苗11 134.9出苗~三叶14 137.7三叶~分蘖20 116.4分蘖~起身74 250.8起身~拔节25 181.7拔节~孕穗25 314.0孕穗~抽穗11 157.6抽穗~开花 6 99.1开花~乳熟17 336.4乳熟~黄熟15 261.9黄熟~成熟8 132.6全生育期226 2123.12. 降水表3. 淮北地区冬小麦生育阶段需水规律*生育期播种~出苗出苗~分蘖分蘖~拔节拔节~孕穗孕穗~乳熟乳熟~成熟全生育期起止月日28/10~5/116/11~5/12 6/12~23/3 24/3~13/4 14/4~15/5 16/5~1/6 28/10~1/6 天数9 30 108 21 32 17 217阶段需水量(mm)8.7 18.0 100.9 77.2 174.3 75.6 454.7需水强度(0.96 0.60 0.93 3.68 5.45 4.45 2.10mm/d)说明:来源于安徽水科所新马桥试验成果3.土壤湿度表4. 小麦生长期间的土壤湿度指标(%)发育期播种~出苗越冬返青~拔节拔节~抽穗抽穗~成熟适宜65~80 70~80 70~85 75~85 70~80过湿>85 >90 >90 >90 >90干旱<50 <60 <60 <65 <50。

湖北省小麦适宜播期的叶龄积温法确定

湖北省小麦适宜播期的叶龄积温法确定

湖北省小麦适宜播期的叶龄积温法确定韦宁波;刘易科;佟汉文;陈泠;张宇庆;朱展望;高春保【摘要】为探明气候变暖背景下湖北省各地小麦适宜播期,同时为鄂北地区小麦亩产千斤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对2008~2012年湖北省郧西等10个地区的气象数据进行了分析,依据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湖北省小麦主导品种郑麦9023的叶热间距,运用叶龄积温法推算得出郧西等10个地区的小麦适宜播期.生产上各地可根据此次研究结果,结合当地气象预报、土壤墒情以及小麦品种特性等适当调整小麦播期,确保小麦壮苗越冬、高产稳产.【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53)019【总页数】4页(P4529-4532)【关键词】小麦;适宜播期;叶龄;积温;叶热间距【作者】韦宁波;刘易科;佟汉文;陈泠;张宇庆;朱展望;高春保【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湖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华中地区小麦病害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武汉430064;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荆州 434025;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湖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华中地区小麦病害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湖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华中地区小麦病害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湖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华中地区小麦病害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湖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华中地区小麦病害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湖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华中地区小麦病害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湖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华中地区小麦病害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武汉43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04.2小麦是湖北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在全省的粮食作物中仅次于水稻。

小麦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应对

小麦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应对
光 合 速 率 灌浆 速率 较高温 较低温
小麦灌浆理论曲线: 较低温灌浆期长,高峰 较低但长,最终粒重高 (曲线积分面积)。

受精
成熟



理想丰产年型: 伏雨充沛底墒好。播前有适量降水,出苗到三 叶温度略低抑制分蘖节上抬和徒长。冬前略偏 高,抗寒锻炼充分有利壮苗。冬季平稳稍偏暖, 适量雨雪有利保苗。早春回暖早返青提前,后 春气温偏低有利延长穗分化,拔节至孕穗有足 量降雨。灌浆期光照足温差大气温略偏低有利 增重。蜡熟气温度偏高温差大多晴无雨有利茎 秆养分充分转移和收获。 积分回归证实理论分析。西北欧与青藏具有较 理想条件,其次黄淮麦区。
生育期各旬平均气温每偏高1℃对北京市 小麦单产影响(kg/亩℃)的积分回归曲线
月旬
10
11
12
1
2
3
4
5
6
播种
冬前分蘖 停止生长
冬季休眠 返青 起身 拔节 抽穗 灌浆 成熟
三、小麦生产的主要 气象灾害及减灾对策
小麦气象灾害的分类: 水分异常:湿害、雨害、干旱(秋、冬、春) 温度异常:冻害、霜冻、冷害、雪害、热害 (干热风、雨后枯熟) 光照异常:阴害 气流异常:大风 其它:冰雹、沙尘暴 危害程度依次:干旱、冻害、霜冻、湿害、 倒伏、热害、烂场雨

小麦种植界限和生态区划 冬麦、春麦、冬春麦混作,气候区划12区。 冬小麦越冬区划 :稳定休眠区 ( 黄河以北 ) 、 不稳定休眠区 (黄淮 )、无休眠区 (长江中下游 缓慢生长、西南活跃生长) 冬小麦北界:无稳定积雪地区多年平均极端 最低-20℃,或积雪期>5个月。 春小麦北界:少于1700~1800℃•d不能成熟 无明显南界,实际取决于湿热程度经济效益 按照水分管理:华北西北大部灌溉麦区,长 江中下游雨养,其它地区旱作为主。

冬小麦生育期与活动积温变化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冬小麦生育期与活动积温变化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冬小麦生育期与活动积温变化特征及相关性分析谷秀杰 王友贺(河南省气象台,河南 郑州 450003)摘要:利用郑州气象观测站1980-2009年日平均温度资料及冬小麦生育期资料,通过Excels数据处理软件,分别统计了郑州市冬小麦生育期以及生育期内≥20℃、3℃、0℃活动积温(AT20、AT3、AT0)及其累计天数(D20、D3、D0)。

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多年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AT20、AT3、AT0以及D20、D3、D0均呈上升趋势,冬小麦生育期呈略下降趋势但不显著。

生育期越长,活动积温越高,反之则低。

小麦生长关键期4月1日-5月20日期间≥20℃活动积温以及累计天数与冬小麦生育期有很好的负相关性,在相关分析的前提下,建立回归方程,如果预知4月1日-5月20日期间的AT20和D20,可估测冬小麦的生育期,进一步预测冬小麦的收获期。

反之,在给定预期成熟期,也可估计冬小麦成熟所需4月1日-5月20日期间AT20和D20的数值。

关键词:冬小麦 积温 生育期引言河南是我国第一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

冬小麦是河南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占全国的1/4。

小麦的生长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品种的遗传因素,也有栽培和环境因素。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温度对生物发育的影响日益引起各国重视,人们已熟知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是典型气象因子指标,是衡量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也是表征地区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以(度·日)为单位,这些因子的定量积累影响小麦生育期。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需要一定的热量条件,这个热量通常是用相应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累积值表示的,这个累积温度称为积温[1]。

近些年来,积温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2-8]。

20世纪50年代B. B.西涅里席柯夫将积温学说归纳为三点,即在其它条件基本满足的前提下:①温度对发育起主导作用;②开始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③完成发育要求一定的积温[9]。

小麦

小麦

第1章小麦河南省是我国小麦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之一,常年小麦种植面积约为490万hm2,占全国小麦总种植面积的20%以上;小麦总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25%以上,每年向市场提供的商品小麦占全国的25—30%,均居全国第一。

近几年,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比例,已由过去的38%上升到55%;小麦总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比例也由过去的35%上升到60%。

因此,河南省小麦产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河南省小麦生产不仅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小麦的品种和品质结构也不断优化,实现了我国小麦发展史上的三个历史性突破,即食用小麦首次出口,郑州小麦首次列入路透社全球小麦报价单,优质强筋小麦首次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交易。

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特性是品种基因类型和环境生态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河南省位于北纬31°21′—36°22′,东经110°21′—116°39′,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小麦生育期内光、热、水的主要特征是:(1)光照资源丰富河南省小麦生育期间(10月至翌年6月上旬),太阳辐射总量约2400-3100MJ/m2,占年太阳总辐射量的57%-60%,东北、西南部多,西部、东南部少;光合有效辐射为1170-1520 MJ/m2。

全生育期日照时数,除淮河以南、南阳盆地及山区稍低于1300h外,其他地区多在1300-1600h之间,占年日照数的60%左右,光照充足。

(2)热量充足,温度适宜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本条件。

冬小麦全生育期需要≥0℃积温小于2000℃·d外,其他地区均在2000-2650℃·d之间,完全可以满足冬小麦生长发育的需求,但是由于气温年际变率大,秋冬降温幅度和早晚不同,春季气温一般上升较快,5月下旬高温多风,少数年份3-4月有晚霜冻,对小麦高产稳产有一定影响。

小麦 积温与生育阶段

小麦 积温与生育阶段

小麦积温与生育阶段一、小麦积温的基本概念小麦积温是指小麦在某个生长发育阶段或全生育期内,所接受的平均温度的总和。

它反映了小麦生长所需的环境热量条件,是指导小麦种植和田间管理的重要依据。

小麦积温一般分为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两种,其中有效积温是指对小麦生长有积极影响的温度,如适宜的温度范围;而活动积温则是指对小麦生长有一定影响的温度,如极端温度等。

二、小麦生育阶段与积温的关系小麦生育阶段与积温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种子萌发阶段,小麦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来促进种子的萌发和出苗。

随着小麦的生长,不同的生育阶段对温度的需求也不同。

在分蘖期和拔节期,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小麦的生长和分蘖;而在灌浆期和成熟期,适宜的温度则有利于小麦的灌浆和成熟。

三、不同地区的小麦积温特点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小麦品种特性不同,因此小麦的积温特点也存在差异。

例如,北方地区冬季较长,春季气温较低,因此小麦的生长周期较长,需要更多的积温;而南方地区冬季较短,春季气温较高,因此小麦的生长周期较短,需要的积温也较少。

此外,不同的小麦品种对积温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因此在选择种植品种时需要根据当地的积温特点进行选择。

四、如何利用积温进行小麦管理利用积温进行小麦管理是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首先,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小麦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播种时期和播种量。

其次,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温度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例如,在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可以采取浇水、施肥、喷洒农药等措施来调节土壤温度和湿度,满足小麦生长的需求。

此外,还需要注意防止病虫害的侵袭和小麦倒伏等问题。

五、结论小麦积温是指导小麦种植和田间管理的重要依据。

了解不同地区的小麦积温特点,并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小麦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种植品种和管理措施,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还需要注意防止病虫害的侵袭和小麦倒伏等问题,以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育期温度('c)说明14年10月-15年6月15年10月-16年6月
播种旬平均气温5-18适宜北方冬麦播种旬平均气温15-18适宜南方冬麦播种旬平均气温<5或>20都不适宜播种
旬平均气温<3播种当年不能出苗
发芽旬平均气温2-5或>30不能正常发芽
出苗积温100-120播种出苗所需积温
分蘖旬平均气温13-18正常分蘖
旬平均气温3-6或>18分蘖缓慢或受到抑制旬平均气温6-13缓慢分蘖
旬平均气温13-18迅速分蘖
旬平均气温<6多数分蘖不能成穗
越冬前积温550-700形成壮苗越冬
积温<400
难以形成壮苗,幼穗分
化推迟,多为晚播弱苗积温>800
形成过旺苗,抗低温能
力差
越冬旬平均气温<3冬小麦停止生长旬平均气温<0冬小麦进入越冬期
返青旬平均气温>3冬小麦开始返青旬平均气温4-6适宜冬小麦返青
拔节旬平均气温12-16适宜冬小麦拔节抽穗旬平均气温13-20适宜冬小麦抽穗开花旬平均气温18-24适宜冬小麦开花
灌浆旬平均气温18-22适宜冬小麦灌浆旬平均气温16-18灌浆缓慢
旬平均气温>25灌浆速度加快
成熟旬平均气温20-22乳熟-蜡熟的适宜温度旬平均气温>25灌浆受阻
日最高气温>30灌浆基本停止
2010年冬小麦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冬小麦生育期总的气候特点为:冬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低温持续时间长,越冬期降水显著偏多。

期间出现罕见暴雪、持续低温和春季晚霜冻等灾害天气。

冬前强降温幅度大、时间早,冬小麦提早进入越冬期,导致群体小,个体弱;越冬期气温持续偏低,小麦没有增加分蘖,麦田枯叶越冬,部分麦田出现死蘖、死苗现象;春季中前期(3-4月)气温持续偏低,导致生育期推迟。

抽穗期之后,气温偏高,光照充足,气象条件满足冬小麦生长发育需求。

(一)罕见暴雪导致冬小麦提早越冬
受11月初强冷空气和11月10~12日罕见暴雪天气影响,我市冬小麦未经耐寒锻炼,提早进入越冬期,较常年偏早20余天。

按平均播期为10月8日,11月10日进入越冬期计算,各县(市)冬小麦冬前有效积温为400.8~456.3℃,比冬前形成壮苗所需积温(600℃)偏少143.7~199.2℃,导致冬前麦田群体小,个体弱,全市麦田主茎叶片、亩茎数、单株分蘖数、单株次生根等各项指标都是近年历史上最少的一年。

(二)越冬期气温持续偏低,冬小麦冻害严重
越冬期气温持续偏低,1月上旬达到去冬阶段最低值,1月4~9日市区日最低气温持续低于-10℃,此次低温持续时间长,为近5年来同期之最。

由于冬前苗情弱、越冬期气温持续偏低,小麦越冬期没有增加分蘖,麦田全部枯叶越冬,小麦叶片冻枯率达到80%,不利于小麦快速返青;部分麦田出现死蘖、死苗现象,少量麦田死苗现象严重,需要毁种。

近几年,我市小麦于2月底返青,但今年2月28日出现明显降雪天气,气温明显下降,持续的低温致使返青期推迟,对春季苗情转化升级不利。

(三)返青期到拔节期气温低,生育期推迟
3月我市气温总体偏低,其中3月上旬气温异常偏低,平均气温为1.3℃,较常年同期偏低4℃,为1986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3月中下旬气温回升,我市冬小麦于3月中旬后期才进入返青期,较常年偏晚约20天。

4月气温波动大,中旬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旬平均气温仅10.6℃,较常年偏低4.8℃,为1955年有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特别是4月13日早晨全区出现霜冻,对冬小麦小穗分化不利,受前期气温偏低影响,我市小麦在4月中旬末才进入拔节期,较常年偏晚11天左右。

4月下旬气温仍然显著偏低,较常年偏低4.2℃,仅高于1965年同期值,气温偏低对冬小麦苗情转化升级和有效春生分蘖的形成十分不利,导致小麦亩茎数少。

(四)抽穗期后气温偏高,光照充足,光热条件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
进入5月,气温升高迅速,气温总体偏高,光照充足,光热条件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冬小麦于5月中旬依次进入抽穗、扬花、灌浆期,较常年偏晚约10天左右。

5月29、30日出现轻度干热风,但由于田间墒情较好,冠层湿度适宜,干热风对小麦未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