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堆山叠石技法
中国古典园林堆山叠石1

苏州留园
苏州网师园
壁山 依墙壁叠石或就墙中嵌山石。《园冶》中说“峭 壁山者,靠壁理也。籍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
苏州怡园
楼山 叠石为楼阁的基础。或叠石成石洞、石屋建楼阁 于高处,便于眺望,丰富主体构图的变化。也可叠石成自然 的踏跺,作为楼阁的室外楼梯。
十笏园
池山法
苏州的冠云峰、皱云峰、瑞云峰,上海的玉玲珑, 北京的青芝岫、青莲朵、青云片等都是著名的峰石。
上海玉玲珑
苏州留园冠云峰
2、 群置
应用多数山石互相搭配成群布置。由于 山石的大小不等体形各异,布置时高低交错, 疏密有致,前后错落,左右呼应,形成丰富 多样的石景,点缀园林。
苏州狮子林
苏州拙政园
3、 散置
堆山叠石的设计手法
一、堆山
堆山也可以称作叠山、掇山、假山艺术。 堆山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之一,是民族形 式和民族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中国造园艺术的 历史发展进程,也可以用人工造山的发展过程为 代表。 1、堆山用石 堆山用石因用量较大,故以就地取材为宜。 堆山的材料有湖石、黄石、房山石、青石、英石、 黄蜡石和各种石笋。古典园林一般多用湖石,其 次为黄石。
1)堆山以土石山为宜,有石有土。有石可成形,有土可生 草木。可以有土包石,也可以有石包土。
苏州个园秋山
苏州个园春山
2)宾主分明 要突出群山的主山和主峰,要有主、次、配分 明,宾主的关系不仅表现再一个视线方向上,而且要在视线 的范围内。
苏州织造署的瑞云峰
苏州网师园
3)层次深远 群山要有层次
苏州怡园
黄山秀丽,以云海、怪石、奇峰、 温泉著称。有国画始祖之称。
泰山稳重
华山险峻
庐山的云雾
雁荡山的云瀑
北方山水雄伟
堆山叠石的艺术手法

堆山叠石的艺术手法
堆山叠石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常见于中国园林设计和禅宗建筑中。
它是通过选择、堆砌和组合石块来构建山体或景观,以创造出一种自然、平衡和和谐的感觉。
以下是堆山叠石的一些艺术手法:
1. 选石原则:选择适合于堆石的石材,常见的有山石、巨石、千层石等。
根据其形状、色彩、纹理和质感,选择相互搭配、相互衬托的石块。
2. 石头排列:将石块按照自然山体的形态进行排列,包括山头、山腰、山脚等。
通过不同大小、高低的石块堆叠,营造出起伏、曲折的山势。
3. 融合自然:堆山叠石的目标是创造出一种自然、山水之美。
要通过植物、水流、地形等环境元素的融合,使石景融入自然环境中,与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
4. 形象造型:堆山叠石的石块可以根据设计者的意图来组合成不同的形象。
如动物、人物形象等,通过合理的堆砌和组合,使得石景具有生动、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5. 空间布局:在堆山叠石的布局中,通常通过高低错落、虚实相映的手法,创造出层次感和远近感。
在设计中注意打造出合理的视觉营造,使得观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景致。
6. 配植元素:在石景中适当添加植物等元素,使得石景更具生
命力和自然感。
植物的选择要与石块相协调,起到衬托和增强石景效果的作用。
7. 探索意境:堆山叠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的探索和自我静观的方式。
通过摆放石块、体验堆砌的过程,寻找心灵与自然的共鸣。
堆山叠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需要设计师具备对自然的敏感和艺术的造诣。
通过巧妙地运用上述手法,堆山叠石可以创造出迷人、独特的景观,让人们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妙。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技法指要中国古典园林以“道法自然”为根本指导理念,在自然景观的设计营造上追求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布局。
山有宾主朝揖之势、水有迂回萦绕之情,完全是一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风光。
人文建筑物本身在园林中,也是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量体裁衣、烘云托月、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
这种在有限的空间内,用中国传统的叠山理水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巧妙构配,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从而令人感受“天人合一”之境界和状态。
中国园林艺术大师陈从周先生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一文中曾指出,“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画音乐诸境,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
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
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点出了营造中国古典园林之四大要素——山石、泉水、花木、建筑。
如承德避暑山庄之“金山”岛,就是古典园林这种营造技法的实践典型。
避暑山庄的金山岛,仿江苏镇江金山寺修建,以石为基,石上建阁,用水环抱,水内植荷。
康熙皇帝曾称赞其:“仰接云霄,俯临碧水,如登妙高峰上。
北固烟云,海门风月,皆归一览。
”一、堆山磊石“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物。
”古典园林中,蕴涵得最深、最广的,应该是古代文人雅士时时魂牵梦萦的山水情,正所谓“一池之水,包容江海;几撮山石,喻指众岳”。
唯其如斯,才能满足文人士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情怀。
园中山景,有真假之分。
大型苑园,常包入真山,有些地方小园,亦引入山之余脉来造景。
小型的文人园林,主要还是靠堆叠假山来创造苍郁的山林气氛。
假山的堆砌,离不开峰石。
古人认为,石是天地至精之气的凝集,一拳一石,包孕了自然山林之美,在古典文人园林中,山石的峰态变幻多姿,无一类同,它是渲染山林气氛的主要手段。
堆山叠石是营造古典园林的重要手法,它师法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李渔《闲情偶记》云:“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
”1、选石园林选石,看重石质。
如著名的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就运用了四种不同的石质,营造了不同的意境。
园林假山叠石堆石基本技法假山石剁斧石施工工艺技术要点浅析

园林假山叠石堆石基本技法附检验表假山石剁斧石施工工艺技术要点浅析园林假山叠石基本技法假山的叠石技法(或称手法),因地域不同,常将其分成北、南两派,即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流派和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流派。
其实北京假山自古多“自吴人垒”(朱尊彝句),大多受江南叠山匠师的影响,如清初的李渔,张涟、张然父子都属江南人氏,并在北京留有假山作品。
尤其张涟和张然父子流寓京师,专事假山,名动公卿间,清初王士祯《居易录》云:“大学士宛平王公、招同大学士真定梁公、学士涓来兄游怡园,水石之妙有若天然,华亭(现上海松江)张然所造也。
然字陶庵,其父号南垣,以意创为假山,以营丘、北苑、大痴、黄鹤画法为之,峰壑湍濑,曲折平远,经营惨淡,巧夺化工。
南垣死,然继之。
今瀛台、玉泉、畅春苑皆其所布置也。
”从此其后人在北京专门以叠假山为业,人们称之为“山子张”,并祖传有:安、连、接、斗、挎、拼、悬、剑、卡、垂“十字诀”。
又流传有“安连接斗挎,拼悬卡剑垂,挑飘飞戗挂,钉担钩榫扎,填补缝垫杀,搭靠转换压”的“三十字诀”。
江南一带则流传为叠、竖、垫、拼、挑、压、钩、挂、撑等“九字诀”。
其实其造型技法大致相同,都是假山在堆叠过程中,山石与山石之间相互结合的一些基本形式和操作的造型技法。
目前这些基本叠石技法在假山施工过程中经常使用,并被列入了我国《假山工职业技能岗位鉴定规范》。
现分述如下:安即安置山石的意思。
在苏州方言中习惯称作“搁”或“盖”。
安石有单安、双安、三安之分,双安即在两块不相连的山石上安置一块山石,以在竖向的立面上形成洞岫;三安即在三块山石上安置一块山石,使之连成一体。
所以安石主要通过山石的架空,来突出“巧”和“形”,以达到假山立面(观赏面)上的空灵虚隙,这就是《园冶。
掇山》中所说的“玲珑安巧”。
连即山石与山石之间水平方向的相互搭接。
连石要根据山石的自然轮廓、纹理、凹凸、棱角等自然相连,并注意连石之间的大小不同、高低错落、横竖结合,连缝或紧密、或疏隙,以形成岩石自然风化后的节理。
园林中堆山叠石的手法

园林中堆山叠石的手法中国传统园林历史悠久,其中堆山叠石是中国园林文化的独特表现。
堆山叠石的手法总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石为主,以山为辅,另一种是以山为主,以石为辅。
本文将简要介绍这两种堆山叠石的手法及其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以石为主,以山为辅这种堆山叠石的手法是以石为主要设计元素,通过石头的形状、大小和颜色来表达园林设计的意境和情感。
在这种手法中,石头的摆放位置、角度和高度的巧妙安排是非常重要的。
石山型堆景这种堆山叠石的手法是通过把大石头堆叠成山形的景观,以增加园林的纵深感和层次感。
在摆放大石头时,要有建筑物或绿色植物作为背景,以突出山景的效果。
孪生石型堆景这种堆山叠石的手法是通过把两个相似形态的小石头堆砌成一个统一的景观,表达一种匹配的情感和意象。
这种手法通常使用在园林的护栏、围墙等位置。
石台型堆景这种堆山叠石的手法是通过把不同大小、形态的石头堆叠在一起,形成一个像台子的景观。
这种手法的特点在于把石头摆放成不同的形状,使之看似散乱无章,但又能表现出较强的意境。
以山为主,以石为辅这种堆山叠石的手法是以小山为主设计元素,用石头来装饰和补充其缺点,以增加设计的美感和魅力。
山水型堆景这种堆山叠石的手法是通过把不同大小等山石堆砌在一起,形成一座巍峨壮观的山水景观。
摆放的大小和位置要根据园林设计整体要求,以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
瀑布型堆景这种堆山叠石的手法是通过把不同大小、形态的石头作为瀑布的奠基石,形成流水潺潺的欣赏效果。
这种手法强调石头的纹理和形态,使瀑布效果不仅凸显石头的美感,还能表现出水的清新和流动。
台榭型堆景这种堆山叠石的手法是通过把小山、小石堆砌成庭院台榭的样式,强调造型和比例的和谐性。
这种手法主要考虑平面的比例和搭配,以及层次感的表现。
应用堆山叠石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手法,其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堆山叠石的手法已经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成为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古典园林之叠石造山

中国古典园林之叠石造山作者:卢家卫(建筑工程学院,建筑111,201101624113)指导教师:宋晓庆摘要:园林中的山石因其具有形式美、意境美和神韵美而富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被认为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叠山以山石,土为材料,以自然界中的山川形态为模本构筑的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之一。
叠山手法在古代造园中着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的演变,成为园林造景的重要手段和独特技艺。
堆山叠石是营造古典园林的重要手法,它师法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园林中的山石不同于一般的自然山石,它除了兼备自然山石的形与神外,还有传情的作用,古典园林常借山石抒发情怀。
关键词:山石、园林、意境、师法自然、写意1.历史沿革1.1、起源于秦汉秦汉之际秦、汉之际人造假山之风大为盛行,而且规模很大,这时的假山是远景式的土山和土、石相结合之山。
《三秦记》记载,秦始皇派徐福入海到海上三神山求仙药未果,于是在咸阳凿长池,引渭水,在水中堆蓬莱山,以求仙人降临。
《史记・封禅书》记载,继秦始皇之后,汉武帝又在长安建宫内凿太液池,池中仿海上三神山,营造了方丈、蓬莱、瀛洲3座人造神山。
这种海岛神山之说虽来自方士求仙的编造,但它对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对皇家园林的布局变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1.2、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西晋和南北朝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
文人、士大夫大都崇尚玄学和清谈风,否定现实,寄情山水,秉承了庄子逍遥避世的思想,讴歌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诗文涌现文坛,山水画开始萌芽。
此时,人们对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认识,促进了自然山水式园林向更高水平发展以及造园活动的频繁开展,私家园林应运而生。
未经加工的天然美石,姿态奇异,俏丽挺拔,深受文人雅士喜爱。
他们常选美石,孤植于园内,以作足不出户地恣情欣赏。
南北朝时,置石立峰还被写入正史,可见,此时置石立峰已经较为普遍。
1.3、发展于唐宋时期唐宋两朝是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学、书画等艺术的辉煌时期。
园林中堆山叠石的手法

园林中堆山叠石的手法摘要:堆山叠石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中十分重要的手法之一,厅山、特置和嵌埋是造园中置石的两种常用手法,除此之外,山石还具有遮挡视线的作用, 同样也可用山石的处理手法处理水池驳岸,只有处理好山石艺术的园景创作,才能成为中国古代园林中的精品。
关键词:厅山;特置;嵌埋在我国传统造园艺术中,堆山叠石的手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每个园林中都有山石的存在。
园林山石的作用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因而出现7 “假山”的名称,它不仅从自然中学习,而且还将造园家的创造凝聚其中。
因而园林中的山石与一般的自然山石不同,除具有自然山石的形神之美,还兼备传情的作用。
《园冶》所说:“片山有致,寸石生情” 就传达了意思。
虽然在多数场合下,山石具有传情的作用,但人们对于山石的欣赏有限,基本局限于它的形式美。
从这种意义上讲山石的作用与近代的抽象雕塑几乎相同。
《园冶》掇山篇中把山石以若干种类型进行划分,其中之一称为"厅山",顾名思义,就是安置山石于厅堂的前院中。
按《园冶》所说,一般以“稍点玲珑石块”作为厅山的创作方式,要少而精,能突出重点、主题,以一两块形质优美的石峰作为主体来点缀庭院空间。
随之产生了称之为“特置”的掇山手法,这种石峰的作用与抽象的雕塑更加接近,按传统的标准来衡量,特置石峰造型要符合透、漏、瘦、皱的原则,景区的主题也常因其形象生动、优美而突出。
在较小的庭院内,还有一种常见的掇山叠石手法,即在墙中嵌埋壁岩。
这种处理在江南的私家园林中屡见不鲜,有的嵌石如浮雕一般嵌于墙内,有的形象十分逼真,虽然与墙面脱离,但效果与前者相同,以粉墙为背景的雕塑似一幅古朴的画。
透过特意设置的门窗洞口,我们看到的画意显得更浓。
如果庭院空间规模较小,为了获得良好的效果,应用稀疏散落的石块点缀三五玲珑透剔的石峰。
但也有少数范围有限的庭院,空间主题和核心仍以大规模地堆山叠石来构成,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山石之间的对比,致使山林的气氛得以形成。
假山叠石的基本技法

假山叠石的基本技法假山叠石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一项重要技法,它通过巧妙地安排石头,模拟山川地貌,塑造出山水景观的氛围和意境。
本文将介绍假山叠石的基本技法。
一、石材的选择与搭配1.石材的选择:假山叠石的基本材料是石头,因此选择合适的石材是至关重要的。
石材可以分为天然石和人造石两类。
天然石包括花岗岩、砂岩、青石等,它们具有天然的色彩和纹理,适合用于制作假山。
而人造石是指人工合成的石材,通常用水泥、石膏等材料模拟天然石材的外观,适合制作一些细节部分。
2.石材的搭配:在制作假山时,应根据山水景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要求选择适合的石材。
石材的形状、大小、质地、纹理和颜色都需要考虑,以达到景观效果的协调和统一、一般来说,可以采用大石、深色石、饱满形状的石块来表现山体,而较小、浅色、具有锯齿状纹理的石块可以用于表现山间的小河流等细节。
二、石头的组合与摆放1.组合方式:石头的组合可以采用水平连接、错落错位、交叠叠置等方式。
水平连接是将两块石头通过相互接触的平面连接在一起,使其有一定的稳定性;错落错位是指通过石头之间的间隙来表现山间的流水或石缝等细节;而交叠叠置是指将两块石头垂直叠放或侧放在一起,形成层叠的效果。
2.摆放技巧:在摆放石头时,可以使用木桩、竹竿等临时支撑物来固定石头的位置,以便于调整和施工。
同时,还要注意石头的稳定性,避免因为重心失衡而倾斜或倒塌。
此外,要注意石头的朝向和倾斜度,以模仿自然山体的特点。
三、石头的雕琢与处理1.雕琢技巧:在制作假山时,石头常常需要进行雕琢和处理,以实现设计的效果。
常用的工具包括锤子、凿子、切割机和打磨机等。
通过敲击、切割和打磨等技法,可以改变石头的形状、表面质感和纹路,使其更贴合景观设计的需要。
2.表面涂料与装饰:为了增强石头的艺术效果,可以对其表面进行染色、涂料、鹅卵石粘贴等处理。
染色可以改变石头的基本颜色,增加层次感;涂料可以增加石头的光泽和色彩饱和度;鹅卵石粘贴可以增加细节和纹理的丰富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石驳岸——山与池形成水池,水与陆地之间形成一种过渡。不产生生硬、突然,同时固定岸基。现代园林中仍然运用。
2、理水
1)构成园林景观的基本要素之一,园林的“脉”。
2)形式手法:
a.大面积集中用水――皇家苑囿
以水池中心形成一种向心和内聚的格局。集中的水池常使有限的空间具有幽静和开朗的感觉。水池本身少数呈矩型,一般多为自由曲折形状,并以山石驳岸,以期赋于自然情趣。
b.位置选择要巧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峰忌居中,
c.应避免排列成一条直线,
d.山石本身应玪珑剔透,符合四原则:瘦、漏、透、皱
瘦――高大俊秀漏――脉络肌理透――灵气活力皱――丰富变化
3)山石与中国画。
以粉墙为背景,粉墙为纸,以石为墨,再植以松柏、古梅、幽竹——诗情画意
粉墙+山石+植物=山水画
4)大规模堆山叠石:作为庭院景观的重点,
传统园林强调顺应地形,随高就低地安排建筑,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有坦,以山石设置台阶和蹬道,忌整齐而求自然,建筑与山石浑然一体。
7)山石内外情趣
外——自然之美
内——形成虚空的沟涧洞壑,造型迂回婉转和扑朔迷离的幻觉。在有限的空间内竟然能够使人感到变化莫测和不可穷尽。——有赖于巧妙地借堆山叠石,从而使山池萦绕、蹊径盘廽,特别是峡谷沟涧,纵横交错和洞壑的曲折蜿蜒。
注意:a.需在较开敞的空间营造,
b.需蹊径脉络分明,不仅可得山林野趣,而且可造咫尺山林气氛。
5)山石作用:分隔大的空间
建筑分隔空间,分隔线明显,泾渭分明。
山石分隔空间,虽由人作,但毕竟属于自然形态的东西,分隔的空间连绵、延伸、渗透,找不处明显的界线。大型园林避免空间的单调常用手法——山石分隔。
6)山石与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的堆山叠石、理水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堆山叠石、理水
构成园林的四大要素:建筑、山石、水和花木
1、山石:
1)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称之为“假山”――园林的“骨”
不仅师法自然,而且,又凝结着造园家的艺术创作。除神形兼备,还具有传情的作用。“片山有致,寸石生情”
例:扬洲个园,苏州留园——冠云峰
2)堆石方法:以本身优美的体形,外轮廓线以及虚实、纹理的变化而取胜,在有限的空间内堆山,应考虑:a.主从分明,疏落有致,
b.分散用水――化整为零,分割成若干互相连通的小块。
c.带状水面――引人入胜,忌宽求窄,忌直求曲,屈曲回环,深邃藏幽。
d.山水相融——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
水以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
e..点缀规整的水池――较小的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