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秦始皇诏量论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

合集下载

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的刍议-模板

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的刍议-模板

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的刍议[论文关键词]:度量衡;古代东西方;发展过程[论文摘要]:古代东西方度量衡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最初人们都选择了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衡量长度的标准。

古代度量衡的发展与国家的产生是分不开的,同时其发展又与科学技术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古代数学、天文学、音律学、医学等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引言计量是古代文明的基石之一,度量衡是计量长短、容积和轻重的统称。

度是计量长短,量是计量容积,衡是计量轻重。

远古时代人们对度量衡的概念很模糊,如度量的标准就是开始于人体的某一部分。

由于人体有高矮,所以很不精确,在社会化劳动和商品交换中就不适用,而需要加以标准化。

中国是音律标准发展较早的国家,古人就用音律的标准借用为度量衡的标准。

《汉书?律历志》载:度量衡出于黄钟之律也。

度者,本起于黄钟之管;量者,本起于黄钟之龠;权(即衡)者,本起于黄钟之重。

黄钟,就是古代12律中的第1律的律名。

古埃及、波斯等国,度量衡的产生发展过程[2,3],与古中国度量衡起源十分相似,只不过不同文明的度量衡在产生时间及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古代中国的度量衡(一) 原始社会度量衡的萌芽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4-6]。

古书记载,黄帝创立了度、量、衡、里、数五个量,命大挠作甲子以记日。

尧命令羲、和两人参照日月、星辰制定历法。

舜东巡时协调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时季节,统一音律和度量衡。

夏禹使用规矩准绳治水患并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标准等,这些传说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代计量发生的萌芽情况[4,5]。

(二) 商周时期计量器制的出现商周时期已出现度量衡器制和计量年月日的历法。

商代甲骨文中有土地面积单位“田”字;采用干支记日法和“十三月”的记载。

商代历法以366天为一年,一年分为12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

计量昼夜时刻的漏刻,相传始于黄帝,应用于夏商。

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的符号,可推测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或同时,重量计量已经产生并得到应用。

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二、古代中国的度量衡(一)原始社会度量衡的萌芽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4-6]。

古书记载,黄帝创立了度、量、衡、里、数五个量,命大挠作甲子以记日。

尧命令羲、和两人参照日月、星辰制定历法。

舜东巡时协调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时季节,统一音律和度量衡。

夏禹使用规矩准绳治水患并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标准等,这些传说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代计量发生的萌芽情况[4,5]。

(二)商周时期计量器制的出现商周时期已出现度量衡器制和计量年月日的历法[6]。

商代甲骨文中有土地面积单位“田”字;采用干支记日法和“十三月”的记载。

商代历法以366天为一年,一年分为12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

计量昼夜时刻的漏刻,相传始于黄帝,应用于夏商。

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的符号,可推测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或同时,重量计量已经产生并得到应用。

(三)春秋战国—度量衡发展繁荣时期春秋、战国之交,各国先后取消了共同耕作的“公田”,承认开垦的土地私有,按田亩征收田赋。

晋国六家世卿在各自的领地内,废除井田制,竞相扩大田亩面积,相对减免赋税。

齐国的卿大夫陈氏,创立一种五进位的容量制——“家量”制,取代豆、区、釜、钟四进位的“公量”旧制,还采取“小进大出”的办法。

现今收集到的春秋晚期的权衡器和量器有齐国的右伯君铜权,楚国的铜环权等,说明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的量制已经建立[5]。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计量技术的迅速发展。

各国均有不同的度量衡单位制和度量衡器具。

容量单位:鲁国为釜、庾、秉;齐国为升、豆、区、釜、钟;秦国为升、斗、桶;魏国为斛、斗、益、秦、燕、楚、三晋的权衡单位为石、钧、斤、两、铢、累、益、齊等。

公元前350年的商鞅变法,废除“阡陌”和“封疆”,采用二百四十步(六尺为步)为一亩、百亩为顷的大亩积制,实行百亩给一夫的授田制,确认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

之后,商鞅又借鉴齐国量制,监制了标准铜方升,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制。

度量衡的发展史

度量衡的发展史

度量衡的发展史1、原始社会:诞生粗糙的度量衡度量衡指统一准确的测算,大家都知道它的重要性,可是古人从莽荒到文明,是如何逐步确立度量衡的呢?祖先最早利用“手和脚”确立度量衡的标准,所以有“布手知尺、迈步定亩、手捧成升”的说法。

原始部落社会,分配食物、建造低矮的房屋,这些方法已经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满足基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开始建造复杂的房屋、生产精美的陶器,便需要标准的度量衡,因此出现了夏禹“身为度、称以出”的说法,以大禹身体某部位的长度作为“尺度”的标准,并制作了治水的工具。

据《通典·礼》记载:“夏后氏···十寸为尺。

”说明夏朝已经出现“寸和尺”的长度单位。

2、先秦时期:散而不乱部落联盟到封建社会,度量衡进一步规范。

商朝的骨尺和牙尺均在16厘米左右,差不多是成人摊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

后来人们为了减少身体差构的误差,从自然界寻找尺度标准。

《汉书·律历志》记载:“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为一分。

”后世考古学家用山西、北京等地出产的100粒黍横排(黍之短径), 约23厘米,刚好是秦一尺之长。

看上去很散,却围绕均值波动。

目前对先秦的度量衡了解有限,考古发现的文物不多。

从目前发现的度量衡看,周朝的尺度比商朝增加了约40%,虽然战国七雄的度量衡都有细微的不同,但都在一定的均值附近波动。

例如东周和秦国的尺(度)的长度都为23.1厘米,战国4雄的量器体积在200毫升左右,只是“赵韩燕”的量器在170毫升上下。

战国7雄在衡器方面的差异不大,均在250克上下。

我们看到,先秦时期的度量衡看上去很散,却不紊乱,总体差异不大,有规律可循。

可能是因为各国都是周朝的诸侯,自然会继承周朝早期制度的度量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均,所以度量衡出现差异。

秦汉:首次统一度量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于公元前221年颁布“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诏令,第一次将天下杂乱的度量衡统一在同一个制度下。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有关度量衡的典故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有关度量衡的典故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

在秦朝之前,中国各个地区使用的度量衡系统不统一,导致贸易往来和统治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困难。

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成为他进行政治统一的一个重要举措。

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采用了儒家学说中“天下为公”的理念,认为度量衡的统一是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政治体制的基础。

他下令将中国境内各个地区的度量衡系统进行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从而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这对于政治统一和边疆管理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一个重要典故是他下令将土地面积进行统一。

在此之前,中国各个地区使用的土地面积单位不统一,导致地税征收难度大,造成财政损失和社会不稳定。

秦始皇下令将土地面积以“亩”为单位进行统一,这一单位是以当时一个农民在一天内能够耕种一亩地的面积来确定的,这个单位后来被沿用至今。

另一个重要的典故是秦始皇统一货币单位。

在此之前,中国各个地区使用的货币单位不统一,导致贸易往来不便,出现许多争议和纠纷。

秦始皇下令将货币单位以“铢”为基本单位进行统一,并规定了一定的比值关系。

秦始皇统一货币单位的行动,为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此外,秦始皇还下令统一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

在此之前,中国各个地区使用的长度和重量单位也存在不统一的情况。

秦始皇采用了以黄河流域的中部地区甲骨文中出现的“尺”和“斤”作为基准单位进行统一。

尺是长度单位,以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相连接的距离为一尺;斤是重量单位,以一升黄金的重量为一斤。

秦始皇的度量衡统一行动,为统一的货币制度和统一的经济体系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持。

总而言之,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对于政治统一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过统一土地面积、货币单位、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等方面的度量衡系统,秦始皇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度量衡制度,为统一的货币制度和经济体系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持。

这为后来中国古代的各个朝代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模范,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如何统一度量衡_秦始皇如何统一文字

秦始皇如何统一度量衡_秦始皇如何统一文字

秦始皇如何统一度量衡_秦始皇如何统一文字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割据混战,各国度量衡皆为不同,那秦始皇是如何统一度量衡的?秦始皇是如何统一文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秦始皇如何统一度量衡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秦始皇如何统一度量衡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统一管理,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谨的管理制度。

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推行古代标准化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只有度量衡单位量值统一、准确、可靠,才能保证货币、车轨、田亩、兵器的规格、尺寸、重量等保持一致。

因而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刀阔斧地将一百多年前商鞅制定的战国秦度量衡推行至全国,其举措为:一是发布政令,颁布了统一度量衡诏书,其大意为:皇帝兼并诸侯各国,天下统一,百姓安宁,立皇帝称号。

颁布诏书特命丞相王绾,制定统一度量衡法令,凡使用不合标准的度量衡器,都必须命令统一起来。

短短四十字,简要地说明了历史背景和统一要求;二是颁发度量衡标准器具,标准器具由中央监造、分发到各地使用。

三是实行检定校准制度。

由官府检定校准量器和权衡器,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对中华民族的统一与政令的推行具有很大的意义。

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

秦始皇如何统一文字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初,朝政不稳,在位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为了能更好的巩固朝政,安定天下,便开始改革政策,而秦始皇的统一文字政策是他在文化上控制天下的一大重要举措。

六国所使用的文字和语言都有很大的不同,区域存在的差异使得各方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存在很大的落差,大大妨碍了各方的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也妨碍了中央下达的指令执行的效率,于是秦始皇便下令将文字进行整理统一。

于是当朝宰相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开始整理文字,当时文字差异带来的混乱之大,文字的混乱和为巩固统一的前提下,要使文字统一方能使政令统一。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学习方法报社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度量衡,其原始含义为长度、容积、重量的计量,在我国古代主要器具为尺、斗、秤。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度量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国诸侯按照自己的喜好,制定了不同的计算单位和不同的计算进制。

大一统的秦王朝建立后,为了不使其影响王朝的经济交流和发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颁布“一法度衡石丈尺”诏书,规定依秦制划一全国度量衡标准。

在李斯的亲自指挥下,把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采用十进制计数;量制则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计算;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

如以铭文所记数据计,秦度一尺约合今0.23m,秦量一升约合今0.2L,秦衡一斤约合今0.258kg。

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划一器具,度量衡器由官府遵诏书负责监制,民间不得私造。

秦律中还规定了量器误差限度,《工律》规定:有关官吏每年至少要检查校正一次度量衡,允许有误差,但误差不能超过4‰。

如一石误差不许超过8两,否则主管官吏要处罚1盾,如果超过16两,则罚一甲。

凡制造度量衡器,均需铸刻诏书全义,一般为四十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隗状)、绾(王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

”至此战国以来度量衡制不一的局面得以结束。

两千多年来,无论朝代更迭,这种计量方法几无更改。

甚至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当中依然还有它的身影。

思考小问题:不统一的测量单位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2020年计量科普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精选100题)

2020年计量科普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精选100题)

2020年计量科普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精选100题)A.5月20日B.5月17日C.8月01日D.2月14日2.中国航海史上首次使用先进导航仪器——指南罗盘始于( A )。

对世界航海技术之进步,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

A 宋朝B 隋朝C 唐朝D 南北朝3.唐代科学家李淳风(602年-670年)根据树的摇动情况定出( B ):“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坠叶,五级折枝,六级折大枝,七级飞沙石,八级拔大树及根。

”A 风级B 风速C 风向D 气象4.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发布的《GB19522-2004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中规定:饮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 C )的驾驶行为。

A 小于或者等于20mg/100mlB 小于70mg/100mlC 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D 大于或者等于30mg/100ml,小于70mg/100ml5.开尔文是热力学温度的SI基本单位名称,其国际符号为“( B )”。

A SB KC WD V6.洗衣机的耗电量取决于使用时间的长短,应根据衣物的种类和脏污程度确定洗衣时间。

一般合成纤维和毛丝织物洗涤(B )分钟。

A 6-7B 3-4C 5-8D 5-107.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把度量衡看作(C)的象征。

A 长度和体积B体积和重量C 权利和社会公平D 长度和重量( D )是计量宇宙间天体之间距离的单位。

8.家用玻璃体温计使用前要将水银甩到( C)的刻度以下。

A.37℃B.36℃C.35℃D.34℃9.旅游局对客运架空索道安全规范有关异常气候情况的运营规定是“最大瞬时风速超过(B )时,必须停止运营”。

A.10m/sB.15m/sC.20m/sD.25m/s10.《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中对每件小于等于100g重量的银饰品的负偏差要求是:(B)A.1克B.0.1克C.0.01克D.0.001克11.纳米是一种( B )。

度量衡的历史简短概括

度量衡的历史简短概括

度量衡的历史
度量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

在那个时期,人们为了计量物体长短、容积和轻重的数量,开始使用原始的度量衡。

在中国的历史上,传说黄帝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度量衡。

当时,人们以人的身体部位作为度量标准,例如以手为尺度,以掬为容量等等。

这些早期的度量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统一和规范化。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群雄并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不同的度量单位。

例如,秦国的度量单位有尺寸、咫、尺、丈、引等,而赵国的度量单位则有升、斗、斛等。

这些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也因地域和国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颁发了统一度量衡诏书,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

这一举措对中国的度量衡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封建社会所沿用。

在西方,古埃及人和古罗马人也有各自的度量衡制度。

古埃及人以人的手掌作为长度单位,而古罗马人则以人的脚长作为长度单位。

此外,古罗马人还建立了以罗马数字为基础的度量衡制度,用于计量重量和容量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度量衡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国家级的标准制度。

例如,在英国和法国等国家,都建立了以国家为中心的度量衡制度,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来规范度量衡的使用和管理。

总之,度量衡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原始社会的简单计量方法到现代社会的标准化制度,其演进历程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秦始皇诏量论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我国现存多件铸(刻)有秦始皇二六年诏书的标准度量衡器,这些文物见证着当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史实,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发展历史,着重探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历史背景以及对当时和后世的重大意义,并论及这一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标签:诏量秦始皇度量衡制度统一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量,器形作椭圆形,直口有唇,平底,一边有筒状柄,通长20.8、高5.4、口长15.1、口宽12厘米,容积495毫升。

铜量外壁有诏书五十五字,铭文作: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量度,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铭文大意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兼并诸侯,统一天下。

人民终于获得安定,立尊号为皇帝。

于是诏令丞相状和绾,规范度量衡,凡是不一致的都加以统一,凡是不清楚的都予以明确。

刻有统一度量衡诏令的器物还有很多,如始皇诏方升和始皇诏权,均是器形完整,铭文清晰,可算是其中的代表。

上举这些器物均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的反映。

度量衡在人类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作为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值得我们探究,下面试做说明。

一、度量衡的内涵以及早期发展历史度量衡三者的性质并不相同:度是物体的长度,量是物体的体积,衡是物体的重量。

长度的基本单位有分,寸,尺,丈,引等,多为十进制,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除此之外还有咫、丈、常、寻、墨、索等,这些单位应用面比较窄,既没有形成固定的量值,单位与单位之间也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因而后来多消失了。

容积的基本单位有龠、合、升,斗,斛等,重量單位有钧,石,两,铢。

它们的进制关系并不唯一,其中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度量衡的发展多起源于为某种用途方便而约定俗成,大体而言其来源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自然物、人体以及自然现象。

如古代曾以谷物等自然物为度量标准,《汉书·律历志》中有“百黍爲尺”、“千二百黍为一之龠”①等说法,意思是一百粒黍横排长为一尺,一千二百粒黑黍的容量为一龠。

还有以人体作为标准的,如《孔子家语·王言》有“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②意思就是;中指中节上横纹长为一寸,拇指同中指一叉相距为一尺,两臂伸长为一寻(八尺)。

除此而外,古代曾以黄钟律管参以累黍考校度量衡,且始终被尊为正法。

这些确定度量衡标准的方法,在我国度量衡研究史上有着鲜明的特色。

度量衡很有可能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随着国家的建立,商品交换频繁,人们逐渐对统一的计数和计量方法有所要求。

在上古传说时代,可能就已经建立了相对统一的测量长度,容积和重量的器具和制度了。

如《大戴礼记·五帝德》有黄帝“设五量”③,《史记·五帝本纪》:“(舜)同律度量衡”④,意即舜统一音律和长度、容量、重量的标准。

到商代,殷墟遗址出土有骨尺,长度约合16厘米,上刻划采用十进位等份10寸,每寸刻10分,与中等身材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开后的指端距离相当。

度量衡在商和西周已经有了很广泛的应用,如甲骨、金文中有“田”,五祀卫鼎与九年卫鼎记载了贵族土地换让的事实,说明当时的田地是经过勘定和测量的,有明确的边界和面积,据推算,西周时期大约是横一步直一百步为一亩。

图三:国家博物馆藏殷墟出土骨尺总的来说,在夏商西周的社会里,度量衡从萌芽到发展,开始出现度量衡的各种单位,并在某些必要的条件下保持量值的统一。

但这一时期,度量衡的一切权力都掌握在王室,度量衡器具主要服务于贵族阶层,百姓对于度量衡的概念仍处于蒙昧的状态。

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背景、措施及意义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开始兴起,封建地主经营体制逐步确立,个人占有小块土地成为封建社会经济的基础,私营商业出现并迅速发展。

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下,度量衡迅速发展并在民众中广泛使用。

在不断的兼并战争中,各地区的文化交流频繁,度量衡也得到了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度量衡从建立走向健全、从混乱到统一的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割据,各国度量衡器物多寡不一,性质各异,适用范围,精粗都不尽相同,在这里以容量单位为代表进行简述。

山东临淄曾出土过6件器形相同的铜量,结合《左传》昭公三年中的记载,可知齐国容量单位有豆、区、釜、钟。

楚国容量的单位有溢、斛,每溢约228毫升。

三晋(韩赵魏)常用单位为斛、斗、益、齍,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关系,每溢约合225毫升,每斗约1750毫升。

秦国以升、斗、斛为单位,每升约合202毫升。

燕国以觳为单位,每觳约合1766毫升。

战国时期各国量制单位一览齐国豆、区、釜、钟秦国升,斗,斛三晋斛,斗,溢,齍燕国觳楚国溢、斛战国时期,不仅在各个地方使用的度量衡不同,就是在秦一地,也不尽相同。

这种情况和迅速发展的经济是不相适应的,对于谋求一统六国的秦国也是很不利的。

所以,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并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即如今传世之“商鞅量”。

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即颁布了“一衡石丈尺”诏令,循用商鞅的制度和计量标准,结束了战国以来各国度量衡的纷乱状态。

秦王朝设立主管度量衡的官职,颁发标准权量衡器,实行定期检定的制度(《秦简·工律》规定一年一度校正度量衡器),对误差范围有严格要求,对超过者进行惩罚,如《秦律·效律》有“升不正,二十分升一以上…赀各一盾”。

此后,天下皆用秦国的度量衡制度。

从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我们可以找出很多有关度量衡的应用。

如《金布律》中布袤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

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

大意为:布长八尺,幅宽二尺五寸。

布的质量不好,长宽不合标准的,不得流通。

《仓律》中入禾仓,万石一积而比黎之为户。

大意为:谷物入仓,以一万石为一积而隔以荆笆,设置仓门。

通过这些秦律,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严格的使用标准和涉及的领域广泛。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意义在何呢?从经济上来看,度量衡的统一直接的影响了货币的统一。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颁布货币改革,废除原六国的刀、布、贝等货币体系,“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黄金为上币,半两钱为下币。

黄金单位为镒,每镒二十两,用于大额支付和赏赐,仍沿用金钣、饼金等旧形制。

秦半两,质如周钱,重如其文,单位为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半两即为十二铢),从此,国家进一步掌握了铸币权和发行权。

中国古代铸币的形制得到统一,便利了税收,稳定了秦国的经济秩序,便于各地经济的联系和交往。

这些无疑是先以度量衡的统一作为基础的。

另外,度量衡的统一,也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得到提高。

度量衡的统一促进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和分工合作,保障了手工业严格的检测制度。

从秦俑坑出土的战车可以证明当时的车都有划一的规格和标准,如车舆的宽度大约在150cm左右,进深120cm,辕长在3.7-3.9米之间,各部分零件都达到了标准化,通用化,都有各自特殊的几何形状、尺寸和机械性能。

要装配组合成车,没有统一的度量衡,没有法定的标准都是无法完成的。

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也表现为在满足社会需要上。

它有效避免了地主、官府用大斗小秤重入轻出,欺罔平民;髙利放粮债者用小斗量出大斗收回,剥削农民。

此外,由于可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和交换范围扩大,在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逐步增强的过程中,交换时对大小,多少,轻重以及所付出的劳动价值都有所考虑。

随着商业的发达,度量衡在商品交易中保障了平民的利益,防止受奸商的蒙蔽。

从政治上来看,统一度量衡作为国家大一统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为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和平统一也间接的发挥着作用。

我们上文提到车辆各部分零件的标准化,而车辆标准化的前提,则是车同轨,即下令统一车距。

并且,以咸阳为中心“治弛道”和修建一条自咸阳向北的直道。

这些道路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不仅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对秦国快速运粮,防御匈奴侵扰,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秦统一度量衡对后世的影响自秦国统一度量衡后,上自统治者,下至百姓都受益匪浅。

秦之后,各代均沿用秦法,基本没有脱离秦代度量衡的大框架。

西汉立国之初,汉高祖令张苍定历法及度量衡程序规章。

班固所著《汉书·律历志》详细地记载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

它也首次明确规定了长度的五个单位:分、寸、尺、丈、引。

从考古出土的秦国商鞅方升中得到秦一尺长约为23厘米,而今得到的西汉尺,长度也在23厘米左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汉尺的传承关系。

南北朝时,各国度量衡的标准不一,如北朝魏、齐一斗等于古二斗,一斤等于古二斤;北朝一尺比古尺增二至三寸,南朝则增不到一寸,这给工商业发展带来很大不便。

与秦代相像,隋朝虽然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是它们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巨大贡献,也在统一度量衡上有着相似之处。

隋文帝规隋一尺等于古尺一尺二寸八分,一斗等于古斗三斗,一斤等于古三斤,并下令在全国推行。

度量衡的统一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展作用。

唐承隋制,基本以此为准,唐以后虽稍有变动,但大体仍保持隋制。

通过以上对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原始社会的单一度量衡,还是春秋时期发展繁荣而混乱的度量衡,甚至到现在中国民间使用最多的市制单位,都體现了人民方便生活的愿望和目的。

秦始皇所统一的度量衡,虽然失去了很多的实用价值,但对于现代人们来说,它成为了“标准”一词的具体形象和化身。

它代表了一种高效的生产。

有了一个规定好的标准,现代的流水线工厂得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

从产品生产上料开始到加工、包装、最后的下料,工业流水线改变了以往企业生产过程中各个加工环节之间的障碍,使得产品从上料到下料可以一气呵成,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它也代表了一种公平的对比和评判。

在当今高科技设备盛行的年代,标准作为一种必须遵守的尺度和规则,使暂时不具备技术的国家和人们看到未来前进的方向,也方便越来越多的人检验真伪。

我们再把标准一词的范围扩大化。

标准不仅可以作用于机械化生产,也可以帮助人类维护社会的秩序。

比如法律。

人与人的社会原本是靠人际关系组成的,但是正是由于有了法律,它给我们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标准,符合和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标准,使我们在国家的治理中不只可以依靠以德治国或是依赖于上位者是否品德高尚。

读法懂法也可以让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好的保护自己。

注释:①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969页。

②陈士珂辑:《孔子家语疏证》,上海书店,1987年,第12页。

③五量即权衡、斗斛、尺丈、里步、十百。

参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卷七,中华书局,2008年,第697页。

④司马迁:《史记》卷一,中华书局,2003年,第2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