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重温悲剧
作文《《红楼梦》读后感:宝黛爱情的悲剧》

《红楼梦》读后感:宝黛爱情的悲剧哎,最近重温了一遍《红楼梦》,越看越觉得宝黛爱情这玩意儿,真是让人又心疼又无奈啊!就跟前几天我那盆多肉一样,看着挺精神,结果一不小心浇多了水,直接就烂根了…… 你说这俩人,明明互相喜欢得要死,偏偏各种误会、各种阻碍,最后落得个悲惨收场。
真是让人忍不住想问曹雪芹:您这到底是写小说还是写虐恋实录啊?我那盆多肉,叫“姬胧月”,长得可肥嘟嘟的了,叶子像小小的莲花瓣,红扑扑的,特别可爱。
我天天宝贝似的伺候着它,放在阳光充足的窗台上,定时浇水,还时不时地给它翻翻土,生怕它哪里不舒服。
结果上周,我出差回来,兴奋地去看我的小宝贝,结果……我傻眼了!叶子蔫儿得跟霜打的茄子似的,底部的叶子都黑乎乎的,轻轻一碰就掉了。
仔细一看,根部都烂掉了!我当时的心情,跟读到黛玉葬花那段一样,又心酸又无力。
回想起来,我大概明白了多肉烂根的原因。
我出差前,为了让它多喝点水,浇水浇得有点儿多了。
这姬胧月啊,它其实挺耐旱的,不像别的多肉那么娇气,可我偏偏“好心”办了坏事,把“好心”浇成了烂根。
宝黛的爱情,是不是也像我的多肉一样,本来好好的,却因为各种外在因素,最终“烂根”了呢?想想看,宝玉和黛玉,两个人都是敏感脆弱,又有着各自的个性和想法的人。
贾府那个环境,又那么复杂,各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你说他们能不被牵扯进去吗?而且,宝黛之间,虽然情投意合,但又因为彼此的性格和身份,有很多难以逾越的障碍。
这就像我那盆多肉,虽然我尽心照顾了,但还是因为我的粗心大意,最终导致了它的死亡。
这就像我后来分析我多肉烂根一样,我反思我该怎么样照顾才能避免烂根。
宝黛爱情的悲剧,也让人不得不反思,如果当时他们能怎样做,或许结局会不一样吧!哎,不过小说嘛,就是让人唏嘘感叹的。
我现在已经买了新的多肉,这次我可长记性了,一定要控制好浇水量!希望我的新多肉能长得跟以前那样红扑扑的,而且这一次,一定不要再因为我的“好心”而烂根了!至于宝黛……唉,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给他们点蜡了。
高中《红楼梦》读后感(精选5篇)

高中《红楼梦》读后感(精选5篇)高中《红楼梦》篇1“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首《葬花吟》让多少人心悲意恸。
一曲《红楼梦》,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喜兴衰。
当大雪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时,曾经的繁华富贵只有留在薄薄的书页中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国运昌隆,皇恩永续,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
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最底层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拥阻,浑浊不堪的景象。
底层百姓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
不愿受辱遭害的,毅然别过人间。
硬挣着命活下来的,不是被官府算计,就是被大家族盘剥,最终也免不了悲惨的命运。
大家族间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轧,争权夺势,与官府沆瀣一气,弄得民不聊生。
就是家族内部也是无休止地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喟叹的不止是她一个人的悲哀,也许不久后的他年,不光是这倾城倾国的林妹妹,就是这天下无二的大观园内的一草一木也怕是不知何处去了吧。
世间的快乐终归于幻灭,回想起来,也不过是做了一场梦而已。
纵使清纯洁净如妙玉之类,也终究落得个狼狈退场。
在那个污浊不堪的时代,有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呢?个人的悲剧如流沙攒聚,渐渐汇成无限的沙漠了。
他年葬侬知是谁?不知。
慢慢风尘把它们都埋葬干净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是最凄凉的一句联,也是林黛玉对自己结局的最为精准的预测。
《红楼梦》是一出悲剧,剧中的每个人都被牢牢困在命运的蛛网上。
有的人在奋力挣扎,筋疲力竭。
有的人早已放弃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毁灭的到来。
他们的悲剧并非巧合与偶然,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沉沦密不可分的。
预言从一开始宝玉梦游太虚时就得见端倪。
不然,高鹗何以续作后四十回?何不续出大团圆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宝黛二人是天上仙灵转世,死后自会还化作仙灵重归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躯呢?还是一朝春尽,终归尘土。
由此看来,一部《红楼梦》的太丰富,叫人无法全部参透。
《红楼梦》心得100字(精选8篇)

《红楼梦》心得100字(精选8篇)《红楼梦》心得100字篇1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将其攫娶裁剪,再加以创造,《红楼梦》这幅画卷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一经问世就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另外还有芹圃、芹溪、芹溪居士等字号。
祖籍襄平。
出生在贵族家庭,年仅十岁的他亲眼看到家庭遭受沧海桑田的变故,对封建统治的没落命运有了切身感受。
从1752年起,他终于挥洒出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有关爱情的小说,但作者并没有把着眼点完全放在故事情节上,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下足了功夫,显示出高度成熟的艺术水准。
全书共刻画了四百多号人物,不同的身世命运,不同的生活情景,在曹雪芹的笔下,人与事的来龙去脉,一概井然有序,从容自然。
上至皇庭贵妇,下至走卒车夫,其神色、语言及个性,都贾宝玉,荣国府的嫡派子孙,衔玉而生。
前世为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灵石。
从小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
贾宝玉是小说的核心人物。
他聪慧异常,出类拔萃,但他不肯“留意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他是大家庭中的宠儿,但命运却不由得自己做主,与林妹妹相契相知,抒发真性情真心意,却被逼着娶了宝钗,终离了俗世,走入茫茫大雪。
林黛玉,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
她绝丽脱俗,雅若天仙,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心思敏感,才华横溢,个性纯真灵净,说话率直有时却也刻保她常怀隐忧,感物伤情;暮春时节,见落花飘零,就锄坟葬花。
最后黛玉泪洒百日,泣血而死,还了前世情缘,留下悠长的深思。
《红楼梦》心得100字篇2今天玩的电脑时间一长,便觉得没意思。
所以就满怀期待的把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里面的第一章节“黛玉进贾府”读了。
内容也真有意思!第一章大概讲的是这样的:贾府出生了一名男婴,应为出生嘴里就掉,所以命名为贾宝玉。
红楼梦悲惨结局读后感

红楼梦悲惨结局读后感
这书里的人物啊,一个个都没个好下场,真让人揪心。
先说那林黛玉,多好的一个姑娘啊,就像一朵娇弱又美丽的花。
她和贾宝玉那感情,就像是被命运这个调皮捣蛋的小鬼捉弄了似的。
本以为他们能有个美满的结局,结果呢?林黛玉泪尽而亡,她就那么孤零零地去了,只留下宝玉在那儿傻愣愣地,还被蒙在鼓里,这可把我气得直跺脚,心里直喊:“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呀!”
贾宝玉也是个可怜的娃。
他本是个心地善良、对女孩子温柔体贴的公子哥,可最后呢?家也败了,爱的人也没了,还被人骗着去参加科举考试。
考完试后就跟着一僧一道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我就寻思,这贾宝玉的命运怎么就像坐过山车似的,一下子从云端跌入了谷底呢?
还有薛宝钗,虽然她有时候显得有点世故,但她也没做错啥呀。
嫁给了贾宝玉,可这宝玉心里装的是林黛玉,她这一辈子就守着个不爱自己的人,空有个名分,就像守着个空壳子一样,想想就觉得她的日子过得没滋没味的。
再看这贾府,曾经是多么的辉煌,那是钟鸣鼎食之家,那场面就像烟花一样绚烂。
可到最后呢?树倒猢狲散,家破人亡。
那些个丫鬟小厮们,要么被卖掉,要么就流落街头,曾经热闹非凡的大观园变得冷冷清清,就像鬼屋一样。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就感觉像自己亲眼看着一座大厦轰然倒塌,那灰尘迷得眼睛都睁不开,心里满是凄凉。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左右【十篇】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左右【十篇】红楼梦读后感800字左右【篇1】红楼一梦,恍然惊醒,悲剧,美到让人心伤--《红楼梦》读后感。
忆梦中之事,似是难记;忆梦中之人若在面前;忆梦中之言,甚觉心伤。
无奈,超脱时期,末成悲剧。
“谦纸荒谬言,一把辛酸泪。
皆云息者痴,谁结其中味。
”低声诵吟,重复咀嚼,曹雪芹阅尽沧桑,在从彼的少年阅历中与材,回想的暖馨,身世的炎凉,更是给作品增加了无限的魅力。
曹雪芹的作品超出了全部时代,书中的配角贾宝玉完整背离了过后的礼法,但却很是契合当初的观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宏大的成绩!在尔看来《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充斥了无奈与悲伤。
但却在无绝的悲伤之中透出了摄人心魂的美,书中最大的悲剧是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表姐薛宝钗之间的恋情婚姻瓜葛,宝玉在黛玉、宝钗之间毕竟爱谁贾府究竟选谁作宝玉的妻子,这是一个大答题。
悲剧产于二个抉择的不一致。
宝玉越来越领现黛玉是独一的良知,而宝钗固然也可疏可敬,但心上总有一层隔阂。
贾宝玉的祖母和父母却越去越发明宝钗合乎儿媳夫的尺度,黛玉的性情气质却不替他们所喜。
宝钗能尽质将大家束缚在礼法的范畴之内,黛玉却返去做了执着的暴露。
悲剧尤其发生于两个取舍威望性的迥异:爱谁,宝玉保持了本人的挑选;然而,弃谁,宝玉是一点也不权力的,所有蒙于父母之命。
终极,宝钗折嫁,黛玉回魂。
于是,悲巨变成了不可防止的终局。
鲁迅曾说功一句话:”悲剧是将有价值的货色覆灭给己望。
”又言”但凡傻弱的公民,即便体魄如何健齐,如何茁壮,也只能干毫无意思的示众的资料跟瞅客,病逝世多多是不用认为可怜的。
”可睹,无价值的灭绝并不是悲剧,而《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震动我口,就由于它将被誉之物的美表示得酣畅淋漓。
例如林黛玉,书中充足写没了她的寻求取气量之高贵若不是如此她的悲剧即也不会令人如斯印象深入。
唉!说到可悲处愈是可哀。
也罢,就此放笔。
不知为何,合上手中的《红楼梦》,竟是想再看一遍。
或者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吧,犹如一梦,美的让人不想撒手。
2024年《红楼梦》读书心得总结模版(3篇)

2024年《红楼梦》读书心得总结模版《红楼梦》乃曹雪芹之著作,属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一次在图书馆的不经意间,我与这本书相遇,从而结识了林黛玉这一角色,她的命运可说是因忧郁而终,但她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她那秀美的容貌,纯真的思想,以及与贾宝玉之间那段令人唏嘘的悲剧性爱情故事……上周,我在图书角重逢此书,一时兴起,将其借阅回家,以重温这部中国文学的瑰宝。
我认为,书中所描绘的社会背景极尽奢华,贾府的贾母权柄在握,言辞颇具影响力,全府上下皆听其指挥。
她对贾宝玉尤为宠爱,视其为掌上明珠。
这可能是因为贾府之中,女性众多,仅贾政(贾府之主)与贾宝玉两位男性。
贾宝玉有一位才情出众、容貌出众的表妹林黛玉,她常流眼泪,却富有才情,是我在书中最为记忆犹新的角色。
她擅长诗词,精于绘画,与贾宝玉心灵相通,常共度时光。
他人常将宝钗置于林黛玉之上,令人感慨。
林黛玉性格中缺乏坚韧,且多疑,与现代儿童的坚韧品质有所差异。
现代孩童应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避免过于敏感多愁。
在我心中,林黛玉无疑是《红楼梦》中最受喜爱的角色,也是最触动我心的角色。
贾府的结局是生离死别,悲剧收场,贾宝玉与林黛玉那无果的爱情故事引人深思。
正如人们所言,“红楼梦中梦难醒”,林黛玉的知书达理,是我们女性应当效仿的美德。
金乐怡、周雅琪、陈晨芸等人的描绘同样值得称赞。
2024年《红楼梦》读书心得总结模版(二)我,一位热衷阅读的年轻女孩,在今年的暑假期间,我深入研读了多部文学作品,包括极具幽默感的《淘气包马小跳》;令人捧腹的《笨狼的故事》;揭示少女心声的《贾梅日记全传》;以及情感丰富的《红楼梦》。
其中,我对《红楼梦》的热爱尤为显著。
这部《红楼梦》是一部深具感染力的名著,尽管我年纪尚轻,仅阅读了前十回,却已从中领悟了许多人生道理,甚至时常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观察到,故事中的社会背景极其奢华,贾府的贾母拥有极高的权威,她的言辞具有重大的影响力,整个贾府都对她言听计从。
这可能是因为贾府中大部分都是女性,只有贾政(贾府的家长)和贾宝玉两位男性成员的缘故。
红楼梦大结局读后感

红楼梦大结局读后感读完《红楼梦》的大结局,我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
这结局,真叫一个让人感慨万千呐!在这大结局里,曾经繁华热闹的贾府,就像那被狂风暴雨摧残过的花朵,败落得不成样子。
曾经的那些个主子们,小姐公子们,也都各自奔了前程,有的甚至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就说那王熙凤吧,曾经在贾府里呼风唤雨,何等的威风。
可到了最后,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结局。
想当初,她管家的时候,那手段,那精明,真是让人又佩服又害怕。
可到头来呢,还不是为了那些个钱财权力,把自己的身子骨给折腾坏了,也把自己的名声给搞臭了。
她一心想着往上爬,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却没算到自己的下场会这么惨。
还有那贾宝玉,原本是贾府里众星捧月般的人物,整天在姐妹们中间嬉笑玩耍。
可到了最后,家没了,心爱的林妹妹也没了,只能去出家当了和尚。
他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那叫一个让人揪心。
两个人明明是真心相爱,却因为种种的封建礼教和家族的利益,不能在一起。
林黛玉最后含恨而死,贾宝玉也心灰意冷。
看着宝玉最后穿着那一身僧袍,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我的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再说说那薛宝钗,她聪明、懂事,也很会做人。
可就是这么一个近乎完美的女子,却也没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她嫁给了贾宝玉,可宝玉心里只有林妹妹,这对她来说,该是多大的痛苦啊。
而且,她虽然嫁给了宝玉,可贾府已经败落,她也跟着过起了苦日子。
还有那些个丫鬟们,像袭人、晴雯、紫鹃等等。
她们的命运也是让人同情。
袭人一心想着能做宝玉的姨娘,最后却没能如愿,被嫁给了一个戏子。
晴雯性格刚烈,因为长得漂亮,被王夫人认为是狐狸精,给赶出了贾府,最后病死在外面。
紫鹃对黛玉忠心耿耿,可黛玉一死,她的命运也变得未知。
这大结局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想想曾经的贾府,那是何等的繁华,每天都是歌舞升平,吃的用的都是最好的。
可一旦大厦倾倒,所有人都无处可逃。
我就一直在想啊,这《红楼梦》里的人物,他们曾经那么鲜活,那么生动,可最后却都落得个这样的结局。
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700字6篇

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700字6篇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700字1在浩瀚的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部作品,它没有《三国演义》那样豪迈、直爽,也不像《西游记》那样充满奇幻、奇妙,但它却因人物间感情描写细腻、结构安排宏大引得后世学者喋喋称奇、拍案叫绝,它就是中国传统文学名著《红楼梦》。
在《红楼梦》中,宝黛初会,是一场佳话,也注定了他们今后的命运。
在黛玉拜过祖母后,贾政之妻王夫人就对黛玉说“我有一个儿子,平日里啊爱闯祸的很,家里人都管他叫‘混世魔王’”。
黛玉听后,便回想起母亲曾给她提及过的这个表哥,母亲说他讨厌读书,生性劣,但外祖母却十分的宠他,所以便没人敢管他。
正在大家说话的时候,宝玉便急匆匆的来了,只见宝玉穿着得体、仪表不凡,初见黛玉时却突然的笑了:“我曾经好像见过这个妹妹。
”而黛玉也很是吃惊,觉得眼前这人极为熟悉。
这便是宝黛初会里的情节描写,文笔细腻,更能让人感受到宝黛之间懵懂的、纯洁的感情。
在宝黛的情感里,不含任何的杂质,他们本以为在他们的感情里不存在封建社会门当户对的联姻来阻挡他们的爱情,可是他们终究逃不过这命运的捉弄,无情的事实折断了这对恋人向往未来的翅膀,为了家族的利益,家族长辈们不惜拆散一对有情人。
最后虽说两大家族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好处,可是黛玉也为此付出了生命,而宝玉最后也选择了出家,这种结局倒是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有几分的相似,让我不由得为故事中的宝玉和黛玉感到惋惜。
当我合上手中的书后,似乎淡忘了王熙凤对金钱的疯狂、妙玉对宝玉的痴迷等书中情节,好像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流失而结束了,可真的就结束了吗?我不禁陷入了思考:造成贾家悲剧的,并不只是众人的事不关己,而是那个时代的封建制度。
但令人痛惜的是在今天也能看见那些陋习的影子,而我们出生在这个时代,就应该勇敢地摒弃这些陋习,让所有人都获得幸福,而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700字2“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此曲只因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读后感(重温悲剧)
读后感是对一本著作的一个总结及心得体会,一篇
好的读后感能让让一个读者对未知的著作在最短的时间
内得到最重要的内容和一览著作的好奇心,同时,读后
感也是表达个人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性思维和理性思
维融合在一起,悲伤和幸福的文字产生更加激烈的碰撞,读后感思想和文学在对著作进行一个美好的文化传达的
同时,也表达着个人内心的呼吁。
欢迎参考读后感。
其实我看过一遍红楼之后,我是不敢再看第二遍的,因为红楼里面黛玉焚诗那一幕,真的死让我痛到了骨子里,可是同时红楼于我而言,它又像一剂毒药,明明知
道自己一看或一念都会心痛,但最终还是忍不住,再拿
出红楼,细细品读,即使是流着眼泪,可能这就是所谓
的痛并快乐着吧。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
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
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
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
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
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读后感栏目:
读后感汇总
读后感大全汇总
中外名著读后感汇总
四大名著读后感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