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是汉魏晋诗歌中的第一篇。

教材编者在单元学习指导中写道:“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可见,恰到好处的朗读诗篇和鉴赏独特的表现手法是领略诗歌特色,感受诗歌情趣的关键。

《涉江采芙蓉》一诗,其最鲜明的艺术特点是“深衷浅貌”,即用质朴自然的语辞来表达深挚委婉的感情。

我在教学中激发起学生的想象,以还原凝练的语辞背后丰富生动的画面。

再通过灵活多样且恰到好处的诵读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发掘浅近的文字之下深沉隽永的情感。

而在还原画面时嵌入对诗歌多重视角的解读,让学生对本诗深沉隽永的情感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1.通过灵活多样且恰到好处的诵读方式,体会诗歌的美。

2.运用想象描绘诗歌,还原凝练的语辞背后丰富生动的画面。

3.感知“对写法”在诗歌中的使用效果。

教学重点:感知“对写法”在诗歌中的使用效果。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相继走过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今天咱们继续沿着诗歌这条绵长的河流,走进标志着文人五言诗创作最终成熟的《古诗十九首》。

(二)把握常识作品介绍:《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太子萧统的《文选》。

这些诗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由一批游宦在外、落魄失意的下层文士所作。

多游子、思妇的题材。

语浅而情深。

2.作品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称赞《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说“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解读文本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并注意屏幕中加红色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遗:wèi,赠送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品味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一)读顺畅,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诗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1)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2)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六、拓展与巩固对写法(悬想的写法)七、作业1、背诵诗歌。

2、类诗比较阅读:《课时作业》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品味诗歌语言。

3、学习“对写法”这一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及“对写法”修辞手法的学习。

人教版高中涉江采芙蓉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中涉江采芙蓉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中《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独立解读诗歌,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研究性学习:(1)学生针对诗歌中的某一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性思考。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朗读诗歌的心得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练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 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深入研究诗歌中的某一问题,准备下一节课的全班交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朗读和背诵的情况,以及读后感的质量和深度。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陈雅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诵读理解诗歌能力目标:1.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2.学习多角度理解诗歌情感目标:通过诵读、理解,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品读、理解诗歌,把握诗歌意境;2.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人们很早就对自然有着浓厚的感情。

古人送给自己亲人或爱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株芳草。

这种采花折柳来传情达意的方式,在古诗中也多又体现。

譬如,王维的《相思》(和学生一起回忆)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涉江采芙蓉》(板书)这首诗歌选自?《古诗十九首》(板书)二、检查预习:说到《古诗十九首》,它是古代抒情诗歌的典范,古人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来了解一下:《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所作,但并无作者姓名。

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梁代萧统的《文选》中。

它代表了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它是“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赞它“实五言诗之冠冕也。

”下面让我们一起感知一下这其中的美丽。

三、诵读感知1.齐读(正音,强调节奏“二三式”)2.自由读(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如何在诵读中体现出这种感情?)3.请同学请来读四、品读探究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合理想象,创设情景,并谈谈你的观点和依据。

明确:1.游子思归乡(还顾,旧乡)(实写)采芙蓉者=环顾者(虚实结合)主人公是游子,前四句为想象之景2.思妇盼归人(所思,远道)虚实相生:前四句为实写,后两句为虚写(迁移)“诗从对面飞来”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商隐《夜雨寄北》3.两者兼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五、拓展延伸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注释: 长亭短亭,古时设在路旁供行人休息的亭舍。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思考:关于这首诗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2)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歌的创作背景;(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诗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鉴赏方法;(3)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查找资料。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欣赏诗歌的美感;(2)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诗歌,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念之情,体会诗歌中的情感;(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2)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歌背诵情况;(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综合评价:(1)结合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2)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语文》教材;2. 参考资料:相关诗歌的解析、评论、背景资料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4. 拓展资源:相关诗歌的视频、音频资料,古代诗词鉴赏网站等。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明确:是采摘芙蓉。

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涉江采芙蓉》人教版教案

《涉江采芙蓉》人教版教案

《涉江采芙蓉》人教版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

2.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能够解读诗歌中的典故和象征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运用文本分析、背景介绍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 学会欣赏自然美,提升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涉江采芙蓉》,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2 课文解析2.2.1 字词解释讲解诗歌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2.2.2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等,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

2.2.3 典故解读介绍诗歌中涉及的典故,如“西子”、“阳春白雪”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2.3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查找有关《涉江采芙蓉》的背景资料,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以诗词欣赏的方式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涉江采芙蓉》的美。

3.2 新课讲解按照2.1和2.2的内容,进行课文讲解。

3.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查找的背景资料,进行课堂讨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4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赏析文章。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课程讨论,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原文《涉江采芙蓉》原文5.2 参考资料提供有关《涉江采芙蓉》的背景资料、相关研究文章等,供学生参考。

5.3 教学工具采用多媒体教学,如PPT、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增强课堂互动性。

6.2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语文必修二人教版《涉江采芙蓉》教案

语文必修二人教版《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古诗十九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诗发展的流变。

2、把握三首诗中的基本意象,正确理解诗歌中的主题意义。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感情。

2、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体悟诗歌蕴含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涉江采芙蓉》中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1、对古诗思想感情理解的方式方法2、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王维《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古人常常咏物寄相思,表达真挚的感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涉江采芙蓉》。

二、《古诗十九首》常识(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他真实的记录和反应了十一文人仕途碰壁后所产生的生命无常,及时行乐更颓废情绪。

内容:表现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有抒发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有描写夫妻或朋友间的离愁别绪;有的表现文人、士大夫阶层彷徨失意的心情。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的长子,谥昭明,世称照明太子。

文选事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3)《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很高地位。

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三、诵读:把握情感节奏教师范读,提出听读要求1.注意字音2.注意断句渋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四、结合注释疏通诗意五、分析诗歌1、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试图采芙蓉。

古人爱好自然,送给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比如送别时折一支柳给远行的人。

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友的思念,到了驿站又托驿使送一枝梅花给他。

采花折柳,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传达了对友人的关怀、思念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对面落笔的好处。

3、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荷花”意象的情感内涵。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研读课文,帮助他们形成对中国古典文化中“荷花”象征意义的一般性总结,最终形成对此类现象的规律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国古典文学的含蓄美,体会荷花象征意义及其背后的心理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对面落笔的特点及好处。

三、教学难点
体会荷花的象征意义及其背后的心理意义。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幻灯展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这两个成语是什么感情色彩?(褒义)有哪一部作品可以用这两个成语来概括呢?那就是《古诗十九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一首代表作品《涉江采芙蓉》。

(二)研读文本
1、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游子怀人)
2、游子羁旅他乡、思乡怀人是古代诗歌的主要题材,各位同学还能列举哪些思乡怀人之诗?
明确:《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一二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从侧面烘托了女主人公雅洁的形象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4、“采之欲遗谁”,主人公为什么采芙蓉?(送给怀念的人)中国自古就有采摘花草送给远方亲人的传统,折柳送别,折梅花,王维《红豆》,借此来传达对远方亲人的关怀思念和祝愿。

国外也有这个传统,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5、五六两句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由乐转悲)主人公是谁?有人说是作者自己,有人说是一位女子,如果说是一位女子,前四句主语是女子,五六两句的主语变成了男子,这在古诗中是常见的现象。

(幻灯展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明确:对面落笔,“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
茂元《论〈古诗十九首〉》)。

好处是情意互生、情深意长,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三)、芙蓉的文化内涵探究
1、芙蓉就是荷花,荷花在古典文学中往往象征着什么?
明确:君子的象征。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2、在《荷塘月色》中也出现了荷花,投影《西洲曲》,这里的荷花象征着什么?
明确:爱情,巧妙地运用谐音双关表达一个女子对于男子的似水深情。

3.荷花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具有君子和爱情的双重象征意义。

补充:(1)青莲与“清廉”谐音,人们便以莲花比喻为官清正,一尘不染。

如画青莲和一只白鹭组成的图画,名为“一路清廉”。

喻示吉祥。

以荷花、海棠、飞燕构成一幅图,谓之“何(荷)清海宴(燕)”,喻天下太平。

佛教的八宝吉祥,以莲花为首。

以莲花和鱼剪纸成图张贴,谓之“连年有余”,表示富足有余。

(2)象征爱情:唐初王勃《采莲曲》中“牵花恰并蒂,折藕爱连丝”,便以并蒂莲和藕丝不断,表示男女爱情的缠绵。

莲最适合作纯洁、美好爱情的象征,加之“藕”与“偶”谐音,藕断丝相连,“并蒂莲开”,都非常适合表示爱情的绵绵不断。

三种称谓方式,内涵有所不同。

荷花:谐音“合”,主要表达对夫妻团聚、家庭和睦的渴望,比如中国古代的喜神和爱神——和合二仙。

莲花:谐音“怜”,即爱,渴望被爱,如“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

芙蓉:谐音“夫容”,往往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如本诗。

(四)总结拓展
由此可见,荷花承载了人们对于爱情和生活的美好愿望,表达了爱情和生命的永恒主题,给处于社会动荡不安局势下的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古诗中的莲荷就是爱情花。

无数无名或者知名的诗人对于莲花荷花的歌咏正是反映了在几千年的岁月中,普通老百姓对于家庭和睦的一种最简单也是最难实现的的愿望。

(五)板书设计
1、君子——高洁、清廉。

2、爱情
荷花——夫妻团聚、家庭和睦
莲花——渴望爱与被爱
芙蓉——对情人的思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