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合集下载

昆山的昆曲

昆山的昆曲

昆山的昆曲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被誉为“百戏之母”。

昆曲源于江苏昆山,故又称为昆山戏。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昆曲以其细腻、婉转、缠绵和优美的唱腔而著名。

在表演上,昆曲强调“文如其人,行如其俗”,也就是说,演员需要通过吟唱、舞蹈、表情、动作等方式,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和社会地位,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所处环境。

昆曲剧目丰富,涵盖了历史、传奇、神话、小说等多种题材。

其中,最经典的剧目包括《牡丹亭》、《汉宫秋》、《窦娥冤》、《西厢记》等,这些剧目不仅在中国广受欢迎,而且在国际上也备受推崇。

1991年,昆曲被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1年被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非物质文化遗产_昆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_昆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我们很陌生,其实它在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比方端午节,京剧,皮影戏,珠算等等。

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那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我们不熟悉但在我们生活当中经常出现的昆曲,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原名“XX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XX〔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的海盐腔、余腔和起源于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XX腔开场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场只限于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

这样XX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即时,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根底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开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历史发展简介

昆曲历史发展简介

昆曲历史发展简介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元朝末年的苏州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

以下是昆曲历史发展简介:起源与初期发展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苏州昆山地区,据传是由于当地民间音乐的流传和戏曲爱好者的创作而形成的。

在明朝初年,昆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正式的戏曲形式,并受到了皇室的重视和喜爱。

在明朝嘉靖、隆庆年间,昆曲在艺术上逐渐成熟,并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明代戏曲繁荣与昆曲的普及明朝万历年间,戏曲繁荣发展,昆曲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许多著名的戏曲作家和演员应运而生。

其中,汤显祖是当时最著名的戏曲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牡丹亭》等对昆曲的表演风格和文学水平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著名演员沈璟、梁辰鱼等也为昆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昆曲的鼎盛时期进入清代,昆曲继续繁荣发展,并达到了鼎盛时期。

康熙、乾隆年间,许多著名的戏曲家和演员涌现出来,如孔尚任、洪昇、唐英等。

他们的作品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对昆曲的表演和文学水平产生了深刻影响。

同时,清代宫廷也开始将昆曲作为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推动了昆曲艺术的发展。

近代以来的传承与发展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昆曲逐渐面临生存危机。

然而,在20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昆曲的珍贵和传承的重要性,开始推动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在此背景下,一些著名的戏曲家和演员如梅兰芳、俞振飞等人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现代保护与传承进入现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1956年,昆曲“传习所”在上海成立,致力于培养专业的昆曲演员和音乐人才。

1980年,中国昆曲研究会在苏州成立,旨在推动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进一步彰显了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

昆曲列入年份2001年

昆曲列入年份2001年

昆曲列入年份2001年汇报人:2024-01-09•昆曲的起源与发展•2001年昆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目录•昆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的保护与传承•昆曲的艺术特点与价值•昆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01昆曲的起源与发展昆曲最初是由民间小调与当地戏曲结合而成,后经文人加工和改良,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体系。

昆曲的音乐以曲牌体为主,曲调优美,声腔婉转,注重声音的控制和表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的苏州地区,是南戏的一种,与弋阳腔、高腔、梆子腔等并列为中国戏曲的五大声腔。

昆曲的起源昆曲在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

在清朝末期,由于社会变革和娱乐方式的改变,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昆曲逐渐得到了复兴和传承。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关注。

昆曲的发展历程022001年昆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将昆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对这一古老剧种的认可和保护,有助于防止其进一步流失,并鼓励更多的人去学习和传承。

保护和传承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提升昆曲的国际知名度,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提高知名度对昆曲自身的意义昆曲的成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借鉴。

昆曲的加入丰富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也进一步完善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

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完善保护体系推动保护工作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助于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与理解昆曲的传承和推广有助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03昆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的保护与传承传统的昆曲表演艺术家通过亲自教授,将自己的技艺和知识传授给下一代。

43项来自中国的世界非遗

43项来自中国的世界非遗

43项来自中国的世界非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化遗产深厚,其中有43项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

1.古琴艺术(列入年份2008年)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2.昆曲(列入年份2008年)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发源于600多年前。

昆曲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3.蒙古族长调民歌(列入年份2008年[我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是内蒙古自治区传统音乐,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代表曲目有《走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等。

4.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列入年份2008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有一系列带有地域性特色的套曲,如《哈密木卡姆》《和田木卡姆》《刀朗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

5.羌年(列入年份2009年)羌年是流行于四川省理县、茂县、汶川县、北川羌族自治县23个乡镇的羌族聚居地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3-5天。

6.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年份2009年)木拱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技术含量很高的品类,也是世界桥梁史上仅有的品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浙江、福建两地,核心技术是搭建拱架。

7.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年份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织锦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以人物、动物、植物图案为主。

8.中国篆刻(列入年份2009年)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9.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列入年份2009年)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

昆曲的发展及其文化影响

昆曲的发展及其文化影响

昆曲的发展及其文化影响昆曲,又称为“昆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

它源于南宋时期,起源于山东地区,较早流传于南方。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2001年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国的民间文化传承中,昆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篇文章将从昆曲的历史沿革、艺术特色、文化价值和现代发展这四个方面来探讨昆曲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影响。

昆曲的历史沿革昆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约有 800 年的历史。

在元、明、清时期,昆曲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完整的戏曲体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五大剧种(京剧、黄梅戏、豫剧、评剧、昆曲)之一。

昆曲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困难期,20世纪30年代,国共内战爆发,昆曲遭到了破坏和抵制,但在1950年代中期起,国家对昆曲进行了重视和保护,大力进行昆曲的推广和研究,这也为昆曲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艺术特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代表之一,昆曲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特色。

昆曲的主管唱者要求准确的发音、清晰的语调,并能够体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配角们则需高度依赖歌唱和音乐手段,塑造他们的角色特性。

昆曲的音乐包括板锣、大鼓、笛子、三弦、小军鼓等乐器,清晰的、优美的旋律为整个剧情注入了生气,极大的提高了观众的感知度。

昆曲的表演形式讲究从容、优雅和动静兼备的效果,运用“四传三接”的表演方式,即手传眼、眼传耳、耳传心,情感常常在暗示和心理描述中体现。

而且,昆曲的内容也多以传统的文献为蓝本,内容深刻,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价值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和深邃。

而且,昆曲既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又是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它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综合特征,具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通过运用戏曲语言、表演形式、剧情转折,昆曲充分表现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一个演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昆曲因何被称为中国“百戏之祖”

昆曲因何被称为中国“百戏之祖”

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公布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中国昆曲是4个唯一被国际评审委员会一致通过并授予代表作荣誉称号的艺术之一,这是继多年前美国太空监察器携带录有昆曲的镭射碟上太空后,昆曲进一步得到世界认同。

但凡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大多面临消亡的困境,昆曲也不例外。

所以,保存、继承及振兴昆曲,是刻不容缓的。

中国有着极其丰富的戏剧文化资源,在中国三百多个不同种类的剧种中,昆曲是历史悠久、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剧种。

它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的江苏昆山,为南戏四大声腔(其他声腔分别为海盐腔、余姚腔和弋阳腔)之一。

它源于宋金元时代的南戏和杂剧,秉承了南曲和北曲的音乐传统,因此可以说,在诸多的剧种中昆曲最具有“承前”的意义。

从“启后”方面看,近二百多年来全国各大剧种,如徽剧、京剧、赣剧、湘剧、川剧、粤剧等都或多或少受到昆曲的影响。

昆曲在数百年的发展中,一方面吸收其他艺术的营养而流行,一方面又对其他剧种的形成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声腔剧种始终存在。

所以昆曲在众多戏曲声腔之中地位超然。

在北宋末至南宋初期(十二世纪初),以“里巷歌谣”、“村坊小曲”演唱的南戏在浙江温州一带出现,这种以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它是在民间歌曲、音乐的基础上结合宋杂剧、唱赚等艺术综合发展而成。

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太仓人魏良辅“愤南曲之陋”,不满于南戏(南曲)的俚俗粗鄙,与民间音乐家张野塘、谢林泉等人合作,取法海盐、弋阳腔的长处,借鉴杂剧北曲的艺术成就,改革唱曲和伴奏,特别强调“转喉押调”、“字正腔圆”,努力唱出“曲情理趣”,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曲歌唱体系。

清乾隆(1736-1795年)后期,剧坛出现以昆曲“雅部”与其他诸声腔“花部”争胜的局面,即所谓“花部”与“雅部”之争。

雅部意指高雅、正统的戏剧,花部如秦腔、梆子腔、二黄等则带有低俗及杂乱的贬意,故此有“乱弹”之称。

昆曲

昆曲
第六单元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白醉酒》 太白醉酒》
游园惊梦
一、走近昆曲--概念解释 走近昆曲 概念解释
昆曲,原称昆腔 至今已有六 昆曲 原称昆腔,至今已有六 原称昆腔 百多年的历史。 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 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 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 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二、追溯—昆曲的历史 追溯 昆曲的历史
1、从昆腔到昆曲 、 清 唱
腔调
顾坚(元末) 始创昆山腔,为昆曲塑造出灵魂 灵魂。 ①顾坚(元末) 始创昆山腔,为昆曲塑造出灵魂。 ②魏良辅 革新昆山腔 革新昆山腔 “水磨腔” 水磨腔” 水磨腔 曲调
具备登上舞 台成为戏曲 腔
③梁辰鱼 末成为
昆曲 腔”, 腔”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 曲 2001年 第一批。 2001年5月,第一批 中国古琴艺术 2003年11月 2003年11月 第二批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2005年11月 2005年11月 第三批 蒙古族长调民歌 2005年11月 2005年11月 第三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内容 1.口头传统和表述; 口头传统和表述; 口头传统和表述 2.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社会风俗、 社会风俗 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该项目申报的三个基本条件 条件: 该项目申报的三个基本条件: 1.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 2.处于濒危的状况 处于濒危的状况 3.有完整的保护计划。 有完整的保护计划 有完整的保护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高和寡 原因:
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 牺牲文学性和戏剧性,脱 离老百姓
封建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 创作的昆曲
明末昆曲成为官腔
花雅之争
花部 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 雅部 昆曲
花雅之争的结果 昆曲衰落
现状
人才匮乏 资金不足 剧场不足 改革创新不够
任重道远

去趣有中仅
传,了国以
承才关戏此
会注曲,
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发6“许蒲剧广0戏做面最几亦剧学中在的表化保富在起繁1除“曲一0源百多剧、东9多曲、及高个最种昆41,难“半艺个国舞变演较留,于戏地、桂粤98年的打其。方为演曲年世昆,术职国付戏台化不少较被江之方上剧剧历表之综昆面完员。前纪曲便生业风昆曲上,断,多称苏祖剧党、、史现综合曲兼美为如,后由呈命性新班自流从变对,为昆,种戏邕闽的手合在演备与提京在期于衰之表型”形传剧革戏剧“山百,、剧剧昆段。员。出高剧全,过落外演苏竭成,本,曲目活至戏像湘、、曲为这必舞色技演国地于趋,团剧力以随到昆传又化今之晋剧越滇被唱四中须台。艺员范方文势已体团延来着声曲统极石已师剧、剧剧称、个要在呈其都梅围戏雅。没,”续一时腔则特为”有、川和等”为念方求这现他要兰内兴和有老昆及直代、变点丰。 等芳艺,即人都有有受深的到厚回过的家昆昆务剧曲农艺功,术底有多并的 方能摆面演摊的昆糊哺曲口育。。和滋养。

“昆水剧磨作腔为”一这个种曾新经腔在奠全定国了范昆围剧内 演有唱着的巨特大色影,响充的分剧体种现,在在南历曲尽的了 慢艰曲辛子困中苦,之具后体,表能现奇为迹放般慢地拍再子次, 延复缓活节,奏这,和以它便本在身旋超律绝进的行艺中术运魅 用力较有多紧的密装关饰系性,花其腔艺,术除成了就通首常先 的表一现板在三它眼的、音一乐板上一。眼外,又出 现了昆“剧赠行板腔曲优”美,,即以将缠4/绵4拍婉的转曲、 调柔放漫慢悠成远8见/4长,。声在调演清唱柔技委巧婉上,注并 对重字声音音严的格控要制求,,节奏速度的顿挫 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 奏乐曲齐全。
想,的能
守才关够
护能注得
,培

不 才
然养 后兴
大 家

·





观谢

中国戏曲之母
昆曲
主讲人:张亭亭 1005024215
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 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 明的基母舞亦板为为代杂剧明声朝”础指唱人蹈控主剧坛朝中腔的上及制要形,代 说 称汉叶剧雅发武演伴渐兼其语南族种至称展舞言戏术唱奏衰收音清,。起的节乐落杂台。为乐代很来表奏器,剧形《以多中的式演 , , 音传 《戏叶剧,艺 以 主 乐昆奇 传曲戏种有术 曲 要 ,剧》 奇音都曲。。 笛 以 改。 》“乐中是现 、 中 名昆明音中为影在在 三 州 昆曲以乐国主昆响以一 弦 官 曲后独戏。最剧般 等 话 。鼓,主曲明大的、之
昆 曲 的 简 介

评价
昆20曲01是年中5月国1现8存日最,古联老合的国剧教种科,
是文中组国织戏在曲巴艺黎术宣的布瑰第宝一。批中国的
昆“曲人艺类术口被头联和合非国物科质教遗文产组代织宣 称表为作世”界名最单杰,出共的有“19人个类申口报述和
非项物目质入遗选产,代其表中作包”括之中一国。的
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

赏析昆曲——诠释昆曲之美
• 梦幻之美 《牡丹亭·游园惊梦》 • 深情之美 《玉簪记·琴挑》 • 悲壮之美 《桃花扇·守楼》 • 苍凉之美 《宝剑记·夜奔》《长生殿·哭像》 • 诙谐之美 《狮吼记·跪地》《鲛销记·写状》 • 灵异之美 《红梅记·李慧娘》《牡丹亭·冥判》 • 风雅之美——得其风骨,赏其神韵
昆曲的兴盛与衰落
明末《玉谮记》 《红梅记》
蓬勃发展的时期
清初《十五贯》
时间 明万历年间到清乾隆末年
表现
日趋衰落
时间 原因
新剧作层出不穷;
角色分工细,服装道具讲究, 表演艺术精益求精; (演出形式)折子戏的出现 。
清乾隆、嘉庆年间
曲高和寡 花雅之争
可以独立演出的 短剧,集中表现 艺术的精华;乾 隆后取代全剧流 传至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