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地理华北区

合集下载

中国地理大区与省份

中国地理大区与省份

中国地理大区与省份中国是一个广袤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特征和各具特色的地理大区。

这些地理大区又由不同的省份组成,每个省份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中国的地理大区和省份进行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理与文化多样性。

一、华北地理大区华北地理大区位于中国北方,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气候类型多样,既有寒冷干燥的气候,也有温润湿润的气候。

华北地区的农业发达,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

此外,这个地区还有众多的历史名胜古迹,如北京的故宫、长城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二、东北地理大区东北地理大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势较为起伏,气候寒冷且多雨雪,森林资源丰富。

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以煤炭、石油、铁矿等矿产资源为支撑,拥有许多重要的工业城市,如沈阳、大连和哈尔滨等。

同时,东北地区还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如满族、朝鲜族等。

三、华东地理大区华东地理大区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和山东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势起伏较为平缓,气候温和湿润。

华东地区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较快,拥有许多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商业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等。

此外,华东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苏州园林、黄山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四、华南地理大区华南地理大区位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和香港、澳门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势复杂多样,既有丘陵和山地,也有平原和海岸线。

华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和园林产区之一。

此外,华南地区还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如桂林山水、珠江三角洲等。

五、西南地理大区西南地理大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势复杂多样,山地和高原区域占了很大比例。

西南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年降雨量较多。

西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如九寨沟、玉龙雪山等。

华北地区是指哪几个省

华北地区是指哪几个省

华北地区是指哪几个省
华北指:河北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中国六大地理区分别是东北、西北、华北、西南、中南、华东。

东北: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部(即“东五盟”,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
西北:陕西、青海、甘肃、新疆、宁夏
华北:河北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西南: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及西藏自治区共三省一市一区
中南: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华东:中国东部6省1市所在的区域,包括江西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山东省和上海市。

其他:港,澳,台。

高二地理华北地区知识点

高二地理华北地区知识点

高二地理华北地区知识点华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区之一,位于我国的华北平原,地理条件独特,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以下是关于华北地区的一些地理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华北地区位于中国的北部,东临渤海,西依太行山脉,南接黄河,北界内蒙古。

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二、地形和地势1. 北部地形:主要以草原和沙漠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大部分为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地带和阴山以北地区。

2. 中部地形:太行山脉贯穿中部地带,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使得华北平原与山区分隔开来。

3. 华北平原:太行山以东为华北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是华北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区。

三、气候特点1. 大陆性气候:由于华北地区位于中国大陆腹地,其气候主要受大陆性气候影响,具有寒冷干燥的冬季和炎热潮湿的夏季特点。

2. 明显的季风影响:夏季受到东南季风的控制,带来充沛的降水;冬季则受到西北季风影响,风力较大且干燥。

四、资源特点1. 煤炭资源:华北地区储量丰富,是中国主要的煤炭产区之一。

2. 城市资源: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是华北地区的经济中心。

3. 农业资源:华北平原的肥沃土地和充足的水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五、经济发展1. 工业经济:华北地区工业发达,以煤炭、钢铁、化工等为主要产业。

2. 农业经济:华北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养殖畜禽业也很发达。

3. 服务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华北地区的服务业迅速发展,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蓬勃兴起。

六、环境问题1. 水资源短缺:受气候和人口压力影响,华北地区的水资源日益紧张,严重制约了地区的发展。

2. 大气污染:工业化进程过程中大量排放的废气和颗粒物使得华北地区遭受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

3. 土地沙化:北方草原和沙漠地区存在大面积的土地沙漠化问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总结:华北地区地理条件独特,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

中国地理分区——华北区1自然地理概况地形和气候华北的北西南

中国地理分区——华北区1自然地理概况地形和气候华北的北西南

中国地理分区——华北区1.自然地理概况(1)地形和气候华北的北西南三面有山地环绕(北有燕山、西依太行山和伏牛山、南为大别山);东部有山东丘陵;广阔的黄淮海平原则由山麓至滨海形成三大平原地带:①山前洪积-冲积平原;②冲积平原;③滨海平原。

华北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降水集中夏季,雨热同季。

≥10℃积温4000~4800℃,由北向南、由高地向低地逐渐增加,大部分地区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

广大的平原地貌与雨热同季的气候,为本区提供了优越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但地表排水不畅、盐土广布以及春旱夏涝,是本区旱涝灾害、土地次生盐渍化和农业生产不稳的主要原因。

华北地区水盐运动的特征是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相对稳定。

(2)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①土地覆盖: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土壤类型为棕壤。

②土地利用:耕地占绝对优势,林牧用地少,城乡居民点和道路用地所占比例较大。

(3)人口、资源与经济①人口:中国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

北京和天津都属世界最稠密的都市之列,河南与山东人口较多,黄淮海平原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②资源:光热资源充足,降水偏少而集中;平原耕地多;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而且水少土多,组合不平衡;矿产资源种类多,组合条件好,但优势矿产不明显;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③经济: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重要工业基地;是中国最大的冬小麦生产基地、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和第二大玉米生产基地;本区交通发达,北京是全国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中心;大城市集中。

2.首都经济圈首都经济圈是以北京为中心,京津唐地区为核心区、冀鲁豫晋为腹地的特定经济区域,具体包括:京津唐、京津冀、环渤海、环渤海外环。

(1)京津冀地区:北京是中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中国经济指挥中心。

天津是中国北方重要通商口岸,北京的海上门户,居于环渤海的中心区位。

河北地理位置,一是东临渤海,二是环绕京、津,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京津唐是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核心区,也是全国工业基地和超大城市群。

中国七大地理分区

中国七大地理分区

中国七大地理分区
中国通常划分为七大地理分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

华东——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和上海市、台湾省。

华南——广东省(包括东沙群岛)、广西省、海南省(包括南海诸岛)、香港和澳门特区。

华北——河北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华中——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华中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为武汉。

东北——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或说东北四省区(包括内蒙古东部)
西南——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的大部以及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

西北——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青海、陕西、甘肃三省之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自然地理华北地区

中国自然地理华北地区
华北降水的年变率大于20%,4月平均变率海河流域大于 80%,黄河下游、山东半岛一般为60—70%,黄土高原60%以 下。夏季的降水变率一般在50%左右,黄淮平原可达70%。 华北地区旱涝频率大,而降水的保证率较小,这是本地区自 然条件中的不利因素。
3、春旱多风沙
华北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为400—750毫米,具有夏湿冬 春干旱的特征,尤以春旱为突出。春季降水只占年降水 量的10—15%。春季气温升高很快,而这时降水甚少, 旱情往往延续到6月中旬。华北地区不仅春季降水量小 而且无雨时间长。往往冬季少雨雪,入春以后气温升高 很快,风力大增,蒸发加强,更加深了旱情的发展。
夏季气温高,与亚热带不相上下,温暖期较长,降水与温暖 期同季,利于喜温作物生长。冬季较长且气温低,年平均气温一 般在8—14°;7月全区气温大多超过24℃,渭河谷地、华北平原 南部气温可达28℃。渭河谷地受焚风影响,夏季气温很高,西安 极端最高气温曽有过45.2℃的记录。
华北地区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气温偏低,1月平均气温 0—10℃。较同纬度各地区低。0℃以下的低温日数,华北平原、 山东半岛历时约三个月,淮北平原约半个月,而黄土高原、冀北 山地长达三个半月。地面冻结层厚度较薄。
黄土堆积的总厚度在地域上有明显的变化,陇东、陕北、晋西是 黄土分布的中心区。除黄河峡谷两岸地带黄土厚度为60—70米以外, 黄土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子午岭西侧的董志塬和东侧的洛川源,出 现两个最大厚度中心,分别达到200米和180米,六盘山以西,吕梁山 以东,渭河北山以南的地区,黄土总厚度减为50—100米。 黄土颗粒成分,从整体看有很大的均一性,以细粉沙为主,次为粗粉 沙。黄土的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粘土含量则由西北向东 南增加。
华北地区
小组成员:

区域地理华北平原

区域地理华北平原
近年来,华北平原地区加快推进农 业现代化进程,引进先进农业技术 和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 品质量。
工业发展
工业基础
华北平原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涵盖能源、化工 、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
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华北平原地区正积极推动产 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经济。
企业改革与创新
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高市场竞争力,推 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城市发展
01
城市分布
华北平原地区城市分布较为密集,形成了一些大城市和城市群。
0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方面的能
力。
03
城市化进程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华北平原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
THANKS
感谢观看
水资源配置
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政府和企 业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兴修水库 、南水北调等,以优化水资源配 置,缓解用水压力。
矿产资源
矿产种类丰富
华北平原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 铁矿等。
矿产开采历史悠久
华北平原的矿产开采历史悠久,尤其是煤炭和石油资源的开采,为 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同时,注重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04
华北平原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措 施
水土流失问题
总结词
华北平原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详细描述
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华北平原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水土 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还会淤积河道、加剧洪涝灾害 。

渭南师范地理科学中国自然地理第十七章 华北地区

渭南师范地理科学中国自然地理第十七章 华北地区



第十七章 华北地区

二、区域特征 (二)黄土广泛分布
– – –
定义:黄土是第四纪不同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 类型有: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 特征有:主要位于比较干燥的中纬度地带。
黄土特征

1。物质组成


黄土多呈灰黄色、棕黄色和棕红色; 以粉沙为主,细沙和粘土的含量都较少;矿物成分 以石英、长石和云母为主,并含有粘土矿物、易溶 盐(如碳酸盐和石膏、MgO、K2O等)。
5。 黄土的抗蚀性弱,特别是植被受到破坏 后,地表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黄土地貌
河沟 切沟
细沟与浅沟 冲沟

黄河下游堆积
黄土与土壤发育

自然土壤 耕作土
– – –
黄绵土 娄土 黑卢土

二、区域特征 (三)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下的 地带性土壤和植被 纬度地带性(南部和北部) 干湿地性(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西北部)
第十七章 华北地区

三、区域内部差异


3.2 黄淮海平原及辽河下游平原 地质:华北平原是华北陆台上的新生代断陷区。晚 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期,堆积范围逐步扩大,形成连 片的大平原,与此同时平原边缘断块山地相对隆起, 大平原轮廓日趋鲜明。新生代相对下沉,接受了较 厚的沉积,局部沉积竟达千米。

三、区域内部差异 – 3.2 黄淮海平原及辽河下游平原 – 气候:大体在淮河以南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以北则属于暖 温带湿润或半湿润气候。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高温多雨,春季 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春季旱情较重,夏季常有洪涝。 – 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随纬度增加而递减。黄淮地区年均 温14~15℃,京、津一带降至11~12℃,南北相差3~4℃。7 月均温大部分地区26~28℃;1月均温黄、淮地区为0℃左右, 京、津一带则为-5~-4℃。 – 平原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南部淮河流域800~1000毫米, 黄河下游平原600~700毫米,京、津一带500~600毫米。平 原西部和北部边缘的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可达700~800毫 米,冀中的束鹿、南宫、献县一带仅400~5高原 – 范围: – 分区:陇西高原(或陇中盆地)、陇东陕北高原、渭河地堑 平原、山西高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首都北京的中心地位
1267年 1644年
第十章 华北区
Ⅵ 远郊区 (延怀密平)
V 城郊区 (昌顺门房通大)
1153年
Ⅰ北京老城
图10-3 首都北京的地域范围
Ⅱ 城区(东西宣崇)
Ⅲ 规划城区 (S南苑—N清河— W石景山—E定福庄)
北京市政区
Ⅳ 近郊区 (朝海丰景)
第十章 华北区
2001年底,北京市有人口1 383万(1949年北京总人口为156万)。 半个世纪,北京城市人口增加约8倍。
409.1
4 859.2
14.7
全国
27 460.3
2 408.8
28 701.9
48
二、缺水导致诸多环境问题
第十章 华北区
全球变暖
北方干旱化趋向
水 量
区域降水偏少,季节分配不均

区域地表径流偏少,河流断流
缺 水
地下水开采过度,出现漏斗
··· ···


沿海地区海水倒灌

水污染
需求性
人多、城市密集、经济发达
第三节 水资源问题
第十章 华北区
一、水资源短缺
华北区水资源的突出问题是总量不足,人均、地均水量很低,水的 供需矛盾十分尖锐,水是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也是区域发展中的稀缺 资源。
表10-1 华北区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的组合状况
地区 北京
水资源总量/ (108m3)
40.8
人均水量/ (m3·人-1)
北形成了以资源型为主的经济格局。 京津作为两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经济高度发达的集合点,河北在经济生长点
和生产要素布局上以面的形式存在,京津本能地要求进行大规模的集聚和扩散, 而接受这种集聚和扩散的首先必然是河北。
京津唐是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核心区,也是全国工业基地和超大城市群。
三、环渤海地区
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北京和天津3省2市,具有地域上的关联 性和整体性。这一地区居中国北方地区通向海洋的门户,是东北、华北经济核心 区之所在,是首都经济圈之所在,是正在形成的东北亚经济圈的前沿阵地。京津 唐地区、辽中南地区、山东半岛胶济沿线地区和太行山前的京广沿线地区的 产业与城市的集聚区域,占环渤海经济的2/3以上。胶济地区是山东省的经济 核心地带 。
375.7
耕地水量/ (m3· hm-2)
9 885.0
45种矿产资源潜在 价值拥有水量/ (m3·百亿元-1)
25
天津
14.6
165.2
3 384.0
12
河北
236.9
384.6
3 613.5
11
山东
335.0
394.4
4 884.0
14
河南
407.7
471.4
5 880.0
19
华北
1 035.0
增加 供水
第十章 华北区
第四节 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
一、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黄淮海平原开展“黄淮海平原 治理与农业开发”科学试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
二、黄淮海平原水盐运动的一般特征
首先,水盐运动的分配和转化上的特点表明:每年参与黄淮海平原水循环 的水量七分来自降水,三分来自周围山地。这些水分的3/4以蒸散形式排出, 1/4的水自黄、淮、海、滦等河径流入海。水分中的55%在土壤—植物—大气系 统中转化循环而蒸散。
第二, 下行过程的更替。
第三,地下水矿化度与化学组成、地形和母质等均对地下水的性质发生影 响,但随矿化度的增长而出现的各积盐阶段的总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第四,易溶盐在土壤和潜水中的积聚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
三、地球化学分区及水盐运动动态变化
在气候、地貌和古代积盐过程 的综合影响下,黄淮海平原的易溶 盐的化学流空间上有规律地进行着 迁移、积聚和分异过程。按其空间 分异特征和易溶盐在土壤—潜水中 淋溶和积聚的特点,可以划分为5个 大区和一些亚区:
图10-4 京津唐城市群
第十章 华北区
第一节: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北京经济发展制约:①人口压力过大,城市超负荷;②自然资源严重短缺;
③农畜产品供应不足;④生态脆弱,污染严重。 天津是中国北方重要通商口岸,北京的海上门户,居于东北亚和环渤海的中
心区位,以第三产业为核心的国际贸易、金融、信息和技术的中心。 河北地理位置,一是东临渤海,二是环绕京、津,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河
三、主要缺水工业城市聚集区的水供需平衡
第十章 华北区
京津唐地区经济发达,是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超大城市群。本区多年 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仅123.1×108 m3,人均水量不足全国水平的1/7,而且入境水量 不断减少,按总人口、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及相应的耗水指标计算,该 地区现状年缺水量为130×108 m3,其中工业需水30×108 m3,生活需水15×108 m3。 供需相比,平水年基本上平衡,枯水年(P=75%)缺水20多亿立方米。
胶东半岛是近十几年来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是全国县级市 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但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100×108 m3,人均水资源 量仅为全国平均的1/6。供需相比,平水年和枯水年份分别缺水22×108 m3 和26×108 m3。
四、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
水量性


水质性
缺水 途
需求性

调水 截水 淡化海水 节水
中国地理华北区
教学重点
第十章 华北区
• 阐明华北区的地理特征和人口、资源与经济状况。
• 阐明首都经济圈及其经济布局的特征和发展前景。 • 提出华北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和开发对策。 • 阐述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与治理的成就。
关键词
• 华北区 (north China) • 黄淮海平原 (Huanghuaihai plain) • 首都圈 (the areas encircling Beijing) • 京津唐地区 (the areas of Beijing, Tianjin and Tangshan) • 环渤海地区 (the areas around Bo Hai)
北京有3 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1045年的周武王时,北京初步形成 城市。历史上北京有蓟、广阳、幽州、燕京等名称。金代定都,称中都, 元朝称大都,明朝始称北京。1949年将北京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北京是中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中国经济指挥中心。
二、京津冀地区
北京与周边区域经济关系的第 一层次是与天津、河北的关系,即 京津冀关系。北京经济发展的优势 有:①首都优势;②经济优势;③ 信息、人才、智力和科技优势;④ 旅游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