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作业(全国通用)
2019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传统文化专题卷

传统文化一、单项选择题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对精制蜡过程有如下记载:“……先将蜡六两熔化作汁,以重绵滤去滓,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熔,数沸倾出,候酒冷,其蜡自浮,取蜡称用。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C.干馏D.重结晶答案 D解析“……先将蜡六两熔化作汁,以重绵滤去滓,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熔,数沸倾出,候酒冷,其蜡自浮,取蜡称用。
”涉及到用加热的方法,将被提纯物质熔化、过滤、用酒精溶解、冷却结晶的过程,为重结晶操作,故选D。
2.(2018·南京高三二模)《天工开物》膏液篇,关于提取油脂有如下的叙述,“若水煮法,则并用两釜。
将蓖麻、苏麻子碾碎,入一釜中,注水滚煎,其上浮沫即油”。
此文中涉及到的下列操作是()A.分液B.蒸发C.升华D.蒸馏答案 A解析文中叙述的方法是:水煮法提取油脂,使用两个锅,将蓖麻、苏麻子碾碎,放进一个锅里,加水煮至沸腾,浮在上面的是油,将上层的油和下层水分离开用分液法,答案选A。
3.孙思邈《太清丹经要诀》中对制取彩色金(主要成分为SnS2)的过程有如下叙述:“雄黄十两,末之,锡三两,铛中合熔……坩埚中,火之……以盖合之。
密固,入风炉吹之。
令锅同火色,寒之。
开,黄色似金”。
其中雄黄的主要成分为As4S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SnS2可溶于硝酸B.该过程也可以在空气中进行C.制取彩色金的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D.可用灼烧的方法鉴别真金与彩色金答案 B解析A项,SnS2中Sn显+4价,S显-2价,-2价S具有还原性,硝酸具有强氧化性,SnS2与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SnS2可溶于硝酸,正确;B项,-2价S具有还原性,该过程如果在空气中进行,SnS2容易被O2氧化,因此该过程不可以在空气中进行,错误;C项,根据题中信息,加锡三两,锡为单质,产物为SnS2,Sn的化合价由0价→+4价,化合价升高,即过程中存在氧化还原反应,正确;D项,SnS2容易受热分解,颜色发生变化,真金受热不易分解,颜色不变化,正确。
江苏专用2019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选择题热点1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含答案)61

热门1 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1、?中国诗词大会?不单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着很多化学知识,以下诗词剖析不正确的选项是( )A、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固,可经过物理方法获得C、王安石诗句“鞭炮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鞭炮的燃放波及氧化还原反应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假如化学能转变成热能答案 A分析“日照香炉生紫烟〞是指庐山的香炉峰在日光的照耀下,因水汽蒸腾而体现出紫色的烟雾,A错误。
2、对中国古代著作波及化学的表达,以下讲解错误的选项是( )A、?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B、?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C、?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D、?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答案D分析C项,草木灰中的碱性成分是K2CO3,正确;D项所说的“石灰〞指的是CaCO3,错误。
3、汉语言文化广博精湛,以下成语不波及化学反应的是( )A、钻木取火B、身经百战C、不分彼此D、蜡炬成灰答案 C分析“钻木取火〞是木头焚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A错误;“身经百战〞是生铁中的C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CO2进而使含C量降低,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错误;“不分彼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变化,C正确;“蜡炬成灰〞是蜡烛焚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D错误。
4、唐朝刘禹锡撰于818年的?传信方?中有这样一段描绘“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那么其色如雪,谓之巴石〞。
据此推断,用于治气痢的巴石丸,其主要原料的化学成分为( )A、CuSO4B、FeSO4·7H2OC、KAl(SO4)2·12H2OD、Fe2(SO4)3·9H2O答案 C分析依据实质性信息,“烧令汁尽〞意思就是固体自己带有结晶水,“其色如雪〞意为烧后颜色如雪同样白。
2019年秋高三化学复习强化练习—— 中国传统文化考查

2019年秋高三化学复习强化练习——中国传统文化考查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诗词的意蕴含蓄,意境深远。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香”体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B.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散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D. “断虹霁雨。
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为什么雷雨过后,使人心旷神怡?体现了打雷时有下列反应发生,2.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A. 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扑子》中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B. 李白《秋浦歌》中用“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描述古时炼铁,现今高炉炼铁的还原剂是COC.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该方法提取青蒿素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D. 古人“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毛笔”,制作毛笔的羊毛是属于蛋白质3.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 《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干馏B. “滴水石穿、绳锯木断”都不涉及化学变化C.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这里“乌金”指的是煤D.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4.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对描述内容分析错误的是A. AB. BC. CD. D5.下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的化学知识的理解或解释有误的是A. 《本草纲目拾遗》“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硝酸。
B. 《神农本草经》说“水银镕化还复为丹”。
化学与传统文化高考选择题汇编

高三复习专题1化学与传统文化高考真题1.(2019.全国I 卷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 .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 .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 .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2.(2019.全国Ⅱ卷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 .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 .“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 .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3.(2018.天津卷1)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 .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B .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C .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D .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4.(2017.全国I 卷8)《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 .蒸馏B .升华C .干馏D .萃取5.(2015.新课标I 卷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A .氨水B .硝酸C .醋D .卤水。
江苏专用2019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选择题热点1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

热点1 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1.《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答案 A解析“日照香炉生紫烟”是指庐山的香炉峰在日光的照射下,因水汽蒸腾而呈现出紫色的烟雾,A错误。
2.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说错误的是( )A.《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B.《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C.《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D.《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答案 D解析C项,草木灰中的碱性成分是K2CO3,正确;D项所说的“石灰”指的是CaCO3,错误。
3.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钻木取火B.百炼成钢C.水乳交融D.蜡炬成灰答案 C解析“钻木取火”是木头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A错误;“百炼成钢”是生铁中的C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CO2从而使含C量降低,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 错误;“水乳交融”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变化,C正确;“蜡炬成灰”是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D错误。
4.唐代刘禹锡撰于818年的《传信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
据此推测,用于治气痢的巴石丸,其主要原料的化学成分为( )A.CuSO4B.FeSO4·7H2OC.KAl(SO4)2·12H2OD.Fe2(SO4)3·9H2O答案 C解析根据实质性信息,“烧令汁尽”意思就是固体本身带有结晶水,“其色如雪”意为烧后颜色如雪一样白。
2019届二轮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要点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要点作业(全国卷用)典例1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错误的一项是()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诗经》中的“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参考答案】B典例2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候,用“令尊”“君尊”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中的生肖,按照顺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可知小明既然比小华小一岁,那他因该是属“鸡”的,而不是属“羊”。
所以C项是应选答案。
其他各项均没有错误。
文化常识是中学阶段都非常重视的试题类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典的文化知识的积累。
在中考试卷中,多以单道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目也比较简单。
而在高考试卷中,则作为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考查的,比如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所考查的“坟籍”“阙”“践祚”“逊位”。
考文化知识,关键是懂文化知识。
学生要注意平时的学习积累,可采取分门别类的识记法记忆,在答题时运用课内知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高考中的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分为如下几大类:一、姓名称谓,二、古代官职,三、科举制度,四、风俗礼仪,五、文史典籍,六、饮食器用,七、音乐文娱,八、天文历法,九、古代地理,十、古代服饰,十一、古代刑罚,十二,目录辞书。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题型一 传统文化与STSE对对练试题

魁夺市安身阳光实验学校传统文化与STSE1化学与传统文化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9全国Ⅰ,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答案A解析氧化铁为红棕色,因此瓷器的青色不是来自氧化铁,A项错误;陶瓷是以黏土(主要成分为含水的铝硅酸盐)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与酸、碱和氧气等反应,B、C、D三项正确。
2.(2019全国Ⅱ,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答案D解析A项,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A、B两项正确;“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燃烧反应,燃烧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古代的蜡烛多是由动物油脂制造,动物油脂属于高级脂肪酸酯,但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
故选D。
3.(2018天津,1)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C.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答案A解析谷物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分解生成酒精,酒精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变为醋,A项错误;后(司)母戊鼎属于青铜器,B项正确;瓷器由黏土(高岭土)烧制而成,C项正确;用乙醚提取青蒿素,乙醚属于有机溶剂,因此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D项正确。
2019届(人教版)高考化学二轮巩固练习(4)及解析

2019届(人教版)高考化学二轮巩固练习(4)及解析1、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C.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士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答案】A【解析】A.谷物中的淀粉在酿造中发生水解反应只能得到葡萄糖,葡萄糖要在酒化酶作用下分解,得到酒精和二氧化碳。
酒中含有酒精,醋中含有醋酸,显然都不是只水解就可以的。
选项A不合理。
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属于青铜器,青铜是铜锡合金。
选项B合理。
C.陶瓷的制造原料为黏土。
选项C合理。
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是利用青蒿素在乙醚中溶解度较大的原理,将青蒿素提取到乙醚中,所以属于萃取操作。
选项D合理。
2、《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A.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答案】A【解析】此处的“紫烟”是指庐山的香炉峰在日光照射下,因水汽蒸腾而呈现出的紫色的烟雾,A项分析错误。
自然界中金单质的密度比较大,且性质稳定,可通过“吹尽狂沙始到金”来得到,B项分析正确。
“爆竹”中含黑火药,燃放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项分析正确。
“煮豆燃豆萁”指的是纤维素燃烧,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D项分析正确。
3、下列有关离子检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Ba2+:取少量待测液,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硫酸,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溶液中含有Ba2+B.检验用硫酸亚铁制得的硫酸铁中是否含有硫酸亚铁,可选用的试剂是酸性KMnO4溶液C.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CO2-3:取少量待测液,向其中加入适量稀盐酸,观察是否有大量气泡产生D.在未知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未知溶液中存在SO2-4或SO2-3【答案】B【解析】Ca2+也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沉淀,A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1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
1.《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
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
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答案A
解析“日照香炉生紫烟”是指庐山的香炉峰在日光的照射下,因水汽蒸腾而呈现出紫色的烟雾,A错误。
2.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说错误的是()
A.《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B.《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C.《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D.《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答案D
解析C项,草木灰中的碱性成分是K2CO3,正确;D项所说的“石灰”指的是CaCO3,错误。
3.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钻木取火B.百炼成钢C.水乳交融D.蜡炬成灰
答案C
解析“钻木取火”是木头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A错误;“百炼成钢”是生铁中的C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CO2从而使含C量降低,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错误;“水乳交融”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变化,C正确;“蜡炬成灰”是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D错误。
4.唐代刘禹锡撰于818年的《传信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
据此推测,用于治气痢的巴石丸,其主要原料的化学成分为()
A.CuSO4
B.FeSO4·7H2O
C.KAl(SO4)2·12H2O
D.Fe2(SO4)3·9H2O
答案C
解析根据实质性信息,“烧令汁尽”意思就是固体本身带有结晶水,“其色如雪”意为烧后颜色如雪一样白。
CuSO4不含结晶水,A错误;FeSO4·7H2O、Fe2(SO4)3·9H2O烧后不可能“色如雪”,B、D错误;经过信息提取及答案对比,C正确。
5.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浩瀚的历史文明中有许多关于化学的记载,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答案B
解析“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描述的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的活泼性强于铜,A正确;“水滴石穿”是石灰石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硝酸钾、硫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意为青蒿一把,用2升水浸泡,捣碎后取汁,此过程是用物理的方法提取青蒿素,D正确。
6.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我国古代的人民在那时候就已经广泛应用了相关的化学知识,古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下列关于古代化学的应用和记载,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A.《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黄、杉木炭所合,以烽燧铳极”这是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
B.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描写“碘的升华”
C.《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的方法:“以火
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利用了“焰色反应”
D.我国古代人民常用明矾除去铜器上的铜锈
[Cu2(OH)2CO3]
答案B
解析A项,火药发生化学反应的时候,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B 项,“日照香炉生紫烟”描写的是庐山的香炉峰在日光的照射下,因水汽蒸腾而呈现出紫色的烟雾;C项,鉴别KNO3和Na2SO4,利用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D项,明矾的水溶液水解显酸性,可与碱性的铜锈发生反应,将其除去。
7.《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窖中燃薪举火”,“浇水转釉(主要为青色),与造砖同法”。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沙子和粘土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B.“燃薪举火”使粘土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C.烧制后自然冷却成红瓦,浇水冷却成青瓦
D.粘土是制作砖瓦和陶瓷的主要原料
答案A
解析沙子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是氧化物,不属于硅酸盐,A 错误。
粘土烧制成瓦的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B正确。
由“浇水转釉(主要为青色),与造砖同法”可知,C正确。
粘土是制作砖瓦和陶瓷的主要原料,D正确。
8.下面的“诗”情“化”意,分析正确的是()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B.“日照澄洲江雾开”中伴有丁达尔效应
C.“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中“玉”的成分是硅酸盐,该句诗表明玉的硬度很大
D.“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新醅酒”即新酿的酒,在酿酒过程中,葡萄糖发生了水解反应
答案B
解析“粉身碎骨”指块状生石灰遇水变为粉状熟石灰,“要留清白在人间”指氢氧化钙在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变为碳酸钙的过程,都是化学变化,A错误;雾是气溶胶,B正确;“试玉要烧三日满”指玉具有高温稳定性,和硬度无关,C错误;葡萄糖属于单糖,不能再水解,酿酒的过程是葡萄糖在酒曲酶作用下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的过程,D错误。
9.《神农本草经》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
”《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
这里的“丹”是指()
A.氯化物B.合金C.硫化物D.氧化物
答案D
解析在土釜中加热Hg,金属汞可以和氧气发生反应得到氧化汞,氧化汞属于氧化物。
10.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
宜外用,勿服。
……”这里的“鼻冲水”是指() A.氨水B.硝酸C.明矾水D.卤水
答案A
解析氨水具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储存于玻璃瓶中。
11.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
“蜃”的主要成分是()
A.CaO B.NaHCO3C.SiO2D.CaCO3
答案A
解析牡蛎壳为贝壳,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灼烧生成氧化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