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血细胞形态学[1]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血细胞形态学ppt课件

ppt课件
57
红细胞缗钱状排列
红细胞沿长轴 一个个 相联 多见于浆 细 胞疾病
ppt课件
58
2 粒细胞系统
在正常骨髓中约占45%-70% 中性粒细胞在粒细胞系统占绝大部分, 嗜酸性粒细胞小于5%,嗜碱性粒细胞小 于1% 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CML,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粒细胞白血病,过敏性疾病等;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CML,嗜碱性粒细胞白血 病。
ppt课件 8
(二)血液和骨髓标本制作
见幻灯
ppt课件
9
ppt课件
10
(三)血液和骨髓标本瑞氏染色
选择标本:选取长短厚薄适宜的涂片(骨髓 2张、血片2 张)进行瑞氏染色。 染色原理:瑞氏染液含美蓝和伊红两种成 分,美蓝偏碱性,与细胞内酸性 物质有亲和力(胞 浆),染成蓝色;伊 红偏酸性,与细胞内碱性物质有亲和力 (胞核),染成紫红色 浓度: 瑞氏染液:缓冲液=1:2,时间1小时 (根据细胞数,室温调整 )
ppt课件 66
中性、嗜酸性、嗜碱性颗粒比较
ppt课件
67
中幼粒阶段特点
胞体圆形或椭圆性,直径15-20μm 核偏于一侧,肾型或半圆型 染色质粗网状,凝聚,核仁消失。 注: 以颗粒的特性划分嗜酸性,嗜碱性,中性粒 细胞,自中至晚、杆、分叶核粒细胞的划 分,完全以细胞核的变化为依据。
ppt课件 68
胞浆稍多 5.核仁1-4个或消失 占1.57±0.6
ppt课件 64
原粒I型
II型
早幼粒
ppt课件
65
中幼粒(胞浆出现特异性颗粒)
颗粒鉴别 中性颗粒:非常细小密集,呈粉黄底色, 不透亮 嗜酸性颗粒:比中性颗粒大,大小一致,圆 形, 桔黄色或灰黄色 嗜碱性颗粒:大小不一,暗褐色,分布散 乱,覆盖核上
血细胞形态学ppt课件

ppt课件
27
早幼红细胞
圆形,直径15---18μm 核圆形,略偏位,染色质开始凝聚,核仁消 失或不明显。 胞浆量增多,蓝色,核周明亮淡染区,无颗 粒。0.92-0.41%
ppt课件
28
ppt课件
29
中幼红细胞
胞 体 圆 形 , 直 径 8— 18μm 核圆形,居中,或偏 位,染色质凝聚小 块直至碎墨块状, 核周边出现透亮的 缝隙。 核、浆各占半,浆灰 兰色,淡兰色,嗜 多色性(碱性核糖 体与橙红色血红蛋 白混合所致)。 7.41-1.91%
ppt课件
45
异形性红细胞
红细胞呈不规则 形,盔甲形、梨 形、半月形等, 是红细胞破坏加 速的证据之一。 见于HA。(根据 病种不同)
ppt课件
46
球形红细胞
小而实心, 中心浅染 区消失, 见于HS。
ppt课件
47
多嗜性红细胞
胞浆灰红或 灰色,为晚 幼红脱核后, 反映骨髓造 血旺盛,HA 时多见,再 障时少见。
ppt课件
21
1-2 单个血细胞观察顺序
1. 细胞大小、形状 2. 胞浆量多少、颜色、颗粒、 3. 细胞核形状、染色质结构(粗细、 凝聚) 4. 核仁数目、大小。 5. 核、浆比例。
ppt课件
22
ppt课件
23
(二):各系列各阶段细胞形态
红细胞系统:临床四阶段划分(原始 红 ,早幼红,中幼红,晚 幼红) (有些学者提出六阶段划 分:原始红 ,早幼 红,中幼红I,II,晚幼红 I,II) 细胞的分化成熟本身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是被 人为地进行了定义分类而已。 红细胞系统占骨髓有核细胞15-25%
ppt课件 8
(二)血液和骨髓标本制作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ppt课件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三、血液和骨髓标本的制作
见幻灯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四、血液和骨髓标本的瑞氏染色
选取长短厚薄适宜的涂片 (骨髓2张、 血片2张)进行瑞氏染色。瑞氏染液:缓 冲液1:2时间1小时,小水流冲洗,自然 凉干后备检。瑞氏染液含美蓝和伊红两 种成分,美蓝偏碱性,与细胞内酸性物 质有亲和力(胞 浆),染成兰色;伊红 偏酸性,与细胞内碱性物质有亲和力 (胞核),染成红色。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小粒分级(3)
为100%,应 记录95%。 细胞成份分析:造血细胞、非造血细胞。 造血细胞为幼稚粒、红细胞;非造血细 胞为脂肪细胞、成熟淋巴细胞、浆细胞、 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小粒分级(4)
临床意义: 骨髓小粒:正常骨髓中+-++;急、亚急及慢 性粒细胞白血病和红白血病多为(++)或 (+++),淋巴细胞白血病多无粒、无油。 骨髓小粒造血面积及细胞成分:慢性再障多在 50%以下,以非造血细胞为主,造血细胞很少; 各种白血病及增生性贫血多在75%以上,以造 血细胞为主。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油滴分级(1)
(-) 无油滴 (+) 油滴少且小,呈细沙状,均匀分 布,涂片后于血膜尾部有很少油滴 (++)油滴稍多且大,有的直径达1mm 以上,涂片后于血膜尾部有油滴,不易 干燥。 (+++)油滴聚集成片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油滴分级(2)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1-1 血细胞成熟过程规律
胞体:大—小 巨核 小—大 胞浆:细胞越幼稚,蓝色越深;细胞越成熟, 染色越浅淡,以胞浆染色判断有核红细胞、粒 细胞、巨核细胞成熟度。 胞浆染色:深蓝(原始)---蓝色(早幼)---浅 蓝(中幼)---粉色 颗 粒 变 化 : 由 无 颗 粒 ( 原 始 ) --- 噬 天 青 颗 粒 (早幼)---特异性颗粒(中性粒、嗜酸粒、嗜 碱粒)。 胞浆量: 有少----多
三、血液和骨髓标本的制作
见幻灯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四、血液和骨髓标本的瑞氏染色
选取长短厚薄适宜的涂片 (骨髓2张、 血片2张)进行瑞氏染色。瑞氏染液:缓 冲液1:2时间1小时,小水流冲洗,自然 凉干后备检。瑞氏染液含美蓝和伊红两 种成分,美蓝偏碱性,与细胞内酸性物 质有亲和力(胞 浆),染成兰色;伊红 偏酸性,与细胞内碱性物质有亲和力 (胞核),染成红色。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小粒分级(3)
为100%,应 记录95%。 细胞成份分析:造血细胞、非造血细胞。 造血细胞为幼稚粒、红细胞;非造血细 胞为脂肪细胞、成熟淋巴细胞、浆细胞、 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小粒分级(4)
临床意义: 骨髓小粒:正常骨髓中+-++;急、亚急及慢 性粒细胞白血病和红白血病多为(++)或 (+++),淋巴细胞白血病多无粒、无油。 骨髓小粒造血面积及细胞成分:慢性再障多在 50%以下,以非造血细胞为主,造血细胞很少; 各种白血病及增生性贫血多在75%以上,以造 血细胞为主。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油滴分级(1)
(-) 无油滴 (+) 油滴少且小,呈细沙状,均匀分 布,涂片后于血膜尾部有很少油滴 (++)油滴稍多且大,有的直径达1mm 以上,涂片后于血膜尾部有油滴,不易 干燥。 (+++)油滴聚集成片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油滴分级(2)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1-1 血细胞成熟过程规律
胞体:大—小 巨核 小—大 胞浆:细胞越幼稚,蓝色越深;细胞越成熟, 染色越浅淡,以胞浆染色判断有核红细胞、粒 细胞、巨核细胞成熟度。 胞浆染色:深蓝(原始)---蓝色(早幼)---浅 蓝(中幼)---粉色 颗 粒 变 化 : 由 无 颗 粒 ( 原 始 ) --- 噬 天 青 颗 粒 (早幼)---特异性颗粒(中性粒、嗜酸粒、嗜 碱粒)。 胞浆量: 有少----多
血细胞形态学PPT课件

7
骨髓细胞学检测的禁忌症
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 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应慎重。 患者拒绝。
8
骨髓穿刺
穿刺部位 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脊椎棘突、胸骨以及 胫骨粗隆前下方等部位。 骨髓液量 0.2mL,过多将被血液稀释。 骨髓取材指标 ①抽取骨髓一瞬间,病人有特殊的疼痛感 ②外观骨髓液红色粘稠状、有骨髓小粒*、油滴。 ③显微镜下可见骨髓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浆细胞、 组织细胞、原始及幼稚粒、红细胞。 ④骨髓细胞分类计数中杆状核细胞与分叶核细胞之比大 于血片之比。
吴钟琪.医学临床“三基” 医技分册.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注:骨髓小粒是骨髓细胞中的一个结构,为少量条索状纤维搭成的网架,其间布以造血细胞和非造血 细胞的团块,多分布骨髓涂片尾端和两侧。
9
骨髓穿刺
未抽取骨髓液的原因 ① 穿刺位置不佳,未到达骨髓腔。 ② 针管被皮下组织或骨块阻塞。 ③ 某些疾病可能出现“干抽现象”,如骨髓纤维化、骨髓有
核细胞增生过度(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10
血涂片制备
手工推片法 主要用于观察血细胞形态及仪器结果复查。 ✓ 薄血膜推片法 用血量少、操作简单,应用最广。 ✓ 厚血膜推片法 对疟原虫、微丝蚴等阳性检测率高。 自动推片法 可获得细胞分布均匀、形态完好的血涂片,
但尚未普及。
刘成玉,罗春丽. 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8
血涂片染色
19
骨髓细胞学检测的方法和内容
肉眼观察 选择血膜的颜色、厚薄、骨髓小粒等适宜者 进行镜下观察。
NEU%>85%;LYM%>50%(成人)>60%(儿童);M%>13%;E> 10%;B>2%.
4.仪器报警信息 如原始细胞、各类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粒细胞左移、大血 小板、血小板凝集、红细胞碎片、难溶性红细胞等。
骨髓细胞学检测的禁忌症
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 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应慎重。 患者拒绝。
8
骨髓穿刺
穿刺部位 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脊椎棘突、胸骨以及 胫骨粗隆前下方等部位。 骨髓液量 0.2mL,过多将被血液稀释。 骨髓取材指标 ①抽取骨髓一瞬间,病人有特殊的疼痛感 ②外观骨髓液红色粘稠状、有骨髓小粒*、油滴。 ③显微镜下可见骨髓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浆细胞、 组织细胞、原始及幼稚粒、红细胞。 ④骨髓细胞分类计数中杆状核细胞与分叶核细胞之比大 于血片之比。
吴钟琪.医学临床“三基” 医技分册.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注:骨髓小粒是骨髓细胞中的一个结构,为少量条索状纤维搭成的网架,其间布以造血细胞和非造血 细胞的团块,多分布骨髓涂片尾端和两侧。
9
骨髓穿刺
未抽取骨髓液的原因 ① 穿刺位置不佳,未到达骨髓腔。 ② 针管被皮下组织或骨块阻塞。 ③ 某些疾病可能出现“干抽现象”,如骨髓纤维化、骨髓有
核细胞增生过度(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10
血涂片制备
手工推片法 主要用于观察血细胞形态及仪器结果复查。 ✓ 薄血膜推片法 用血量少、操作简单,应用最广。 ✓ 厚血膜推片法 对疟原虫、微丝蚴等阳性检测率高。 自动推片法 可获得细胞分布均匀、形态完好的血涂片,
但尚未普及。
刘成玉,罗春丽. 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8
血涂片染色
19
骨髓细胞学检测的方法和内容
肉眼观察 选择血膜的颜色、厚薄、骨髓小粒等适宜者 进行镜下观察。
NEU%>85%;LYM%>50%(成人)>60%(儿童);M%>13%;E> 10%;B>2%.
4.仪器报警信息 如原始细胞、各类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粒细胞左移、大血 小板、血小板凝集、红细胞碎片、难溶性红细胞等。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讲课文档

等的紫黑色的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c. 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染 色质较模糊。
第十六页,共85页。
图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第十七页,共85页。
一、 粒细胞系 4. 晚幼粒细胞
(1)中性晚幼粒细胞
a. 胞体:d:10-16µm,圆形 。
≥1/2
b. 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颗
粒
c. 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第一页,共85页。
各细胞特点
▪ 浆细胞:核倾向一边,胞质有空泡 ▪ 成骨细胞:胞核偏位 胞浆呈云雾状
▪ 原始细胞:核仁明显 ▪ 红系:胞核位处中央,核周有淡染区(早幼红 胞质突起) ▪ 外周血无有核红细胞 ▪ 原单核细胞:胞核无规则
▪ 淋巴细胞:胞核大胞质小
第二页,共85页。
• 1.细胞体积 : 大→小(早幼粒大于原粒,巨
a. 胞体:d:15-20µm,圆形 。 b. 胞浆: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
桔红色的特异的嗜酸性颗粒,早期颗粒 可呈紫蓝色。
c. 胞核:似中性中幼粒 。
第十四页,共85页。
图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第十五页,共85页。
一、 粒细胞系
3. 中幼粒细胞 (3)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a. 胞体:d:10-15µm,圆形。 b. 胞浆:数量不多、排列零乱、大小不
核凹陷程度
核染色质
第二十九页,共85页。
核凹陷程度(与核假设直径比 ) 中幼粒:<1/2 晚幼粒:1/2-3/4 杆状粒:>3/4
第三十页,共85页。
二、 红细胞系 1.原始红细胞
a. 胞体:d:15-20µm,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
b. 胞浆:量少,深蓝色(油墨蓝),不 透明,无颗粒,核周淡染(鱼肚白)常有伪
c. 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染 色质较模糊。
第十六页,共85页。
图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第十七页,共85页。
一、 粒细胞系 4. 晚幼粒细胞
(1)中性晚幼粒细胞
a. 胞体:d:10-16µm,圆形 。
≥1/2
b. 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颗
粒
c. 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第一页,共85页。
各细胞特点
▪ 浆细胞:核倾向一边,胞质有空泡 ▪ 成骨细胞:胞核偏位 胞浆呈云雾状
▪ 原始细胞:核仁明显 ▪ 红系:胞核位处中央,核周有淡染区(早幼红 胞质突起) ▪ 外周血无有核红细胞 ▪ 原单核细胞:胞核无规则
▪ 淋巴细胞:胞核大胞质小
第二页,共85页。
• 1.细胞体积 : 大→小(早幼粒大于原粒,巨
a. 胞体:d:15-20µm,圆形 。 b. 胞浆: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
桔红色的特异的嗜酸性颗粒,早期颗粒 可呈紫蓝色。
c. 胞核:似中性中幼粒 。
第十四页,共85页。
图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第十五页,共85页。
一、 粒细胞系
3. 中幼粒细胞 (3)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a. 胞体:d:10-15µm,圆形。 b. 胞浆:数量不多、排列零乱、大小不
核凹陷程度
核染色质
第二十九页,共85页。
核凹陷程度(与核假设直径比 ) 中幼粒:<1/2 晚幼粒:1/2-3/4 杆状粒:>3/4
第三十页,共85页。
二、 红细胞系 1.原始红细胞
a. 胞体:d:15-20µm,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
b. 胞浆:量少,深蓝色(油墨蓝),不 透明,无颗粒,核周淡染(鱼肚白)常有伪
血细胞形态学PPT优秀课件

晚幼红细胞
直径7—13μm 核圆形,偏位明显,染色质凝聚成大块或团块
状,甚至固缩不能看出任何结构(碳核) 胞浆量增多,淡灰或粉红色 比例 10.75-2.36%
增生极度活跃 增生明显活跃 增生活跃 增生减低 增生极度减低
RBC与有核细胞之比 常见病
1:1
各类白血病
10:1
各类白血病 增贫
20:1
正常骨髓、某些贫血
50:1
慢性再障、MDS
300:1
急性再障 、急停
临床分类过程中,增生程度介于两者之间,以 +/-号表示。如:增生活跃+或-。
第二部分
偏酸 合适
偏碱
五 光学显微镜使用
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低倍镜(10倍):
判断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小粒、油滴分级 骨髓增生程度 估计小粒细胞面积 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目 寻找瘤细胞团 油镜下(100倍):观察单个血细胞形态。
骨髓小粒分级(1)
肉眼及低倍镜下观察: (-) 无骨髓小粒 (+) 骨髓小粒稀疏,相隔较远 (++)骨髓小粒较密集,于血膜尾部甚
骨髓小粒分级(4)
临床意义 骨髓小粒:正常骨髓中+-++
急、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多为 (++)或(+++) 淋巴细胞白血病多无粒、无油 骨髓小粒细胞面积及细胞成分: 慢性再障多在50%以下,以非造血细胞为主 各种白血病及增生性贫血多在75%以上,以 造血细胞为主。
油滴分级(1)
(-) 无油滴 (+) 油滴少且小,细沙状均匀分布,
涂片后于血膜尾部有很少油滴 (++)油滴稍多且大,有的直径达1mm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PPT课件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 温会燕 郭敏
红细胞形态
瑞氏染色: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大小
较一致,直经6-9μm,平均7.5μm,边缘部厚度 2μm,中央约为1μm,染色后四周呈浅桔红色, 面中央呈淡染区(又称中央苍白区)约占RBC 直径的1/3-2/5。
电镜:双凹性圆盘状
RBC形态异常
• 嗜酸性粒细胞0.5-5% 增高见于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皮肤病、血
骨髓瘤、原发巨球蛋白血 症
(三)染色反应异常
• ①低色素性( hypochromic)RBC染 色过淡、中央淡染区 扩大,提示Hb↓,见 于缺铁性、海洋性,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三)染色反应异常
• ②高色素性红细胞着 色深 中央淡染区消失 ,见于巨幼红细胞性 贫血,球形细胞亦呈 高色素性.
• ③嗜多色素(多染色 性 Polychromatic)细 胞呈淡灰兰色或紫灰 色。刚脱核未完全成 熟的RBC,见于增生性 贫血如溶贫。
•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 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有核糖体、核糖核酸 等嗜碱性物质残存,经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活体染色后,胞 质中可见蓝或蓝绿色枝点状甚至网织状结构。
• 0型,有核红细胞胞质内含网状物,见于骨髓。 • 1型(丝球型),红细胞充满网状物,见于骨髓。 • 2型(网型),红细胞网状物结构松散,见于骨髓。 • 3型(破网型),红细胞网状结构稀少,呈不规则枝点状
• 淋巴细胞20-40% 增高见于急慢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性炎、传
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结核等,肾移植 术后,白血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 减少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醋肾 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 温会燕 郭敏
红细胞形态
瑞氏染色: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大小
较一致,直经6-9μm,平均7.5μm,边缘部厚度 2μm,中央约为1μm,染色后四周呈浅桔红色, 面中央呈淡染区(又称中央苍白区)约占RBC 直径的1/3-2/5。
电镜:双凹性圆盘状
RBC形态异常
• 嗜酸性粒细胞0.5-5% 增高见于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皮肤病、血
骨髓瘤、原发巨球蛋白血 症
(三)染色反应异常
• ①低色素性( hypochromic)RBC染 色过淡、中央淡染区 扩大,提示Hb↓,见 于缺铁性、海洋性,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三)染色反应异常
• ②高色素性红细胞着 色深 中央淡染区消失 ,见于巨幼红细胞性 贫血,球形细胞亦呈 高色素性.
• ③嗜多色素(多染色 性 Polychromatic)细 胞呈淡灰兰色或紫灰 色。刚脱核未完全成 熟的RBC,见于增生性 贫血如溶贫。
•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 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有核糖体、核糖核酸 等嗜碱性物质残存,经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活体染色后,胞 质中可见蓝或蓝绿色枝点状甚至网织状结构。
• 0型,有核红细胞胞质内含网状物,见于骨髓。 • 1型(丝球型),红细胞充满网状物,见于骨髓。 • 2型(网型),红细胞网状物结构松散,见于骨髓。 • 3型(破网型),红细胞网状结构稀少,呈不规则枝点状
• 淋巴细胞20-40% 增高见于急慢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性炎、传
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结核等,肾移植 术后,白血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 减少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醋肾 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
血细胞形态学PPT课件

26
27
原始红(明显核仁及钝伪足)
28
早幼红细胞
圆形,直径15---18μm 核圆形,略偏位,染色质开始凝聚,核仁消
失或不明显。 胞浆量增多,蓝色,核周明亮淡染区,无颗
粒。0.92-0.41%
29
30
中幼红细胞
胞 体 圆 形 , 直 径 8— 18μm
核圆形,居中,或偏 位,染色质凝聚小 块直至碎墨块状, 核周边出现透亮的 缝隙。
20
胞核: 体积:有大---小,成熟红细胞无核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紧密快状 核膜:不显著---显著 核仁:清楚---不清---消失 胞核与胞浆体积之比: 大----小 细胞发育成熟过程:由原始---早幼---中幼---
晚幼---成熟细胞
21
以红细胞系统的成熟过程为例
22
1-2 单个血细胞观察顺序
16
第二部分
正常血细胞形态
17
(一) 骨髓血细胞分化
正常情况下,在造血干细胞分化、 发育、成熟的整个演变过程中,存在一 定的规律性。造血干细胞逐级分化形成 各系列、各阶段的骨髓血细胞,造血干、 祖细胞在形态上无法鉴别,只有分化发 育为各系列原始、幼稚细胞后,其形态 学特征才较明显,才能辨认。
18
6
内容
第一部分 标本制作 第二部分 单个血细胞形态特点 第三部分 骨髓和外周血有核细胞构成比 第四部分 骨髓报告书写格式和骨髓申请单
7
第一部分
标本制作
8
(一) 血液和骨髓标本的来源
部位:一般在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穿刺, 必要时行胸骨穿刺,儿童还可以选择 胫骨。
骨髓穿刺成功的标志: 抽吸骨髓时患者感锐痛,骨髓液外观 红色粘稠性、有骨髓小粒、油滴。显 微镜下见有骨髓成分(如幼红细胞、 幼粒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网状 细胞等)
27
原始红(明显核仁及钝伪足)
28
早幼红细胞
圆形,直径15---18μm 核圆形,略偏位,染色质开始凝聚,核仁消
失或不明显。 胞浆量增多,蓝色,核周明亮淡染区,无颗
粒。0.92-0.41%
29
30
中幼红细胞
胞 体 圆 形 , 直 径 8— 18μm
核圆形,居中,或偏 位,染色质凝聚小 块直至碎墨块状, 核周边出现透亮的 缝隙。
20
胞核: 体积:有大---小,成熟红细胞无核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紧密快状 核膜:不显著---显著 核仁:清楚---不清---消失 胞核与胞浆体积之比: 大----小 细胞发育成熟过程:由原始---早幼---中幼---
晚幼---成熟细胞
21
以红细胞系统的成熟过程为例
22
1-2 单个血细胞观察顺序
16
第二部分
正常血细胞形态
17
(一) 骨髓血细胞分化
正常情况下,在造血干细胞分化、 发育、成熟的整个演变过程中,存在一 定的规律性。造血干细胞逐级分化形成 各系列、各阶段的骨髓血细胞,造血干、 祖细胞在形态上无法鉴别,只有分化发 育为各系列原始、幼稚细胞后,其形态 学特征才较明显,才能辨认。
18
6
内容
第一部分 标本制作 第二部分 单个血细胞形态特点 第三部分 骨髓和外周血有核细胞构成比 第四部分 骨髓报告书写格式和骨髓申请单
7
第一部分
标本制作
8
(一) 血液和骨髓标本的来源
部位:一般在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穿刺, 必要时行胸骨穿刺,儿童还可以选择 胫骨。
骨髓穿刺成功的标志: 抽吸骨髓时患者感锐痛,骨髓液外观 红色粘稠性、有骨髓小粒、油滴。显 微镜下见有骨髓成分(如幼红细胞、 幼粒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网状 细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核旁淡染区,无颗粒,可有空泡。
幼浆细胞
胞体直径12-16 μm 。常呈椭圆形。胞核圆形,常偏位; 核染色质较原浆细胞粗,染呈紫红色;胞质丰富,呈深 蓝色、不透明,常有空泡及核旁半月形淡染区,偶有少 许嗜天青颗粒。
晚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7-10 μm ,圆形。胞核圆形, 占细胞1/2以下,核染色质凝聚呈紫黑色 的团块状(称为碳核),胞质量多,淡 红色或灰红色,无颗粒。
成熟红细胞
胞体平均直径7.2 μm,呈双凹圆盘状,无核, 胞质淡红色,中央部分为淡染区。
原单核细胞
胞体直径14-25 μm,圆形或不规则,有扭曲、折叠,有时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原粒细胞型
胞体直径10-20 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大呈淡
紫红色,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 细颗粒状,排列均匀,如薄沙分布,无浓集。核仁 2-5个,较小,清楚,呈淡蓝色。胞质量较少,呈透 明的天蓝色或深蓝色,胞质内多无颗粒。
原粒细胞П型
根据颗粒有无等特征将原粒细胞分为型 和П型: 型为典型的原粒细胞,胞质中无颗 粒; П型除具有型的特点外,胞质中有少许 颗粒。
单核细胞
胞体直径12-20 μm,圆形或不规则,常可见伪足。 胞核不规则,常呈肾形,马蹄形,或S形等。核 染色质疏松,可呈条索状,小块状。胞质量多, 呈灰蓝色半透明毛玻璃状。胞质内可见细小, 分布均匀的紫红色颗粒,胞质内常有空泡。
中性中幼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鉴别
原始淋巴细胞
胞体直径10-18 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圆形 或类圆形,核膜厚,核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 核仁1-2个,清楚,染成淡蓝色。胞质很少, 淡蓝色,无颗粒,近核处可有一透明区。
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
中性晚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6 μm,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 蹄形、半月型,其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 之比为1/2—3/4。核常偏于一侧,核染色质粗 糙呈小块,出现副染色质,核仁消失。
嗜酸性晚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6 μm,胞质内充满嗜酸性颗粒, A颗粒常无。其他方面基本同中性晚幼粒细胞。
可有伪足。胞核圆形,稍凹陷或不规则,可有折叠、扭 曲。核染色质疏松纤细,呈细丝网状,为淡紫红色。核 仁1-3个,大而清楚。胞质较其他原始细胞多,呈灰蓝色 不透明毛玻璃样,其中可有空泡,颗粒无或少见。
幼单核细胞
胞体直径15-25 μm ,圆形或不规则,有时可有 伪足。胞核常不规则,呈扭曲、折叠状,或有 凹陷切迹。核染色质开始聚集呈丝网状,核仁 有或消失。胞质增多,呈灰蓝色不透明,可见 空泡和细小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
早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10-18 μm,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 居中或稍偏位,核染色质浓集呈粗颗粒状,核 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比原红细胞稍增多,为 不透明蓝色或深蓝色,胞质内无颗粒。瘤状突 起和核周淡染区仍可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8-15 μm ,圆形。胞核圆形,居中, 占细胞1/2。核染色质凝聚成条索状或块状。 核仁完全消失。胞质量多,无颗粒。由于血红 蛋白形成增多而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胞质呈 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蓝灰色,灰红色)。
幼淋巴细胞
胞体直径10-16 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圆形 或类圆形,核仁模糊或消失,核染色质较原淋 细胞粗。胞质少,淡蓝色透明,偶有少许嗜天 青颗粒。
淋巴细胞
(1)大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2-15 μm 。胞核椭圆形,常偏于 一侧;核染色质致密均匀呈深紫红色;核仁消失。胞质较多, 呈清澈的淡蓝色,常有少许嗜天青颗粒。
嗜碱性晚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4 μm,胞核呈肾形,轮廓 不清,胞质内及核上可见嗜碱性颗粒。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5 μm,胞核凹陷更加明显,与假 设圆形核直径之比大于3/4,形态弯曲呈粗细 均匀的带状。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副染色质 明显、透亮,核两端钝圆呈深紫红色。
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
胞体直径11-16 μm,胞核与中性杆状核 粒细胞相似,胞质中充满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2 μm,胞核呈模糊杆状, 胞质内及核上有少许嗜碱性颗粒。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4 μm, 胞体呈圆形,胞核分叶状, 常分为2-5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 开。胞质丰富,呈淡红色,浆内充满中性颗粒。 分叶核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的另一种划分标准 是核桥(即核最窄处小于最宽处的1/3)。
早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2-25μm,较原粒细胞大,圆形或椭圆 形,有时可见瘤状突起。胞核大,呈圆形椭圆形 或一侧凹陷,核常偏于一侧或位于中央。核染色 质开始聚集,较原粒细胞粗,核仁清晰可见。胞 质内含有数量不等,大小形态不一的紫红色嗜天 青颗粒。
中性中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0-20 μm ,圆形。胞核椭圆形,一侧开始 为扁平或略凹陷,其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 比常小于1/2,核常偏于一侧,呈紫红色。核染色质 聚集呈索块状,核仁常无。胞质量多,呈淡红、淡 蓝色;内含细小,大小较一致的淡紫红色中性颗粒。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
胞体直径11-16 μm,胞体直径胞核多分 为两叶,胞质内充满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2μm,胞核可为3-4叶或分叶不明 显,胞质内及核上有少许嗜碱性颗粒。
原红细胞
胞体直径15-25 μm,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瘤状突起。
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于一侧,核染色质呈紫红色颗粒 状,核仁1-3个。胞质少,深蓝色且不透明,有油画 蓝感,核周常形成淡染区,胞质中无颗粒。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5-20 μm,较中性中幼粒细胞略大,圆 形。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胞质内满布粗 大,大小一致,橘红色的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5 μm比中性中幼粒细胞略小, 圆形。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核染色质 较模糊。胞质及核上内含有少量粗大,大 小形态不一的深紫红色嗜碱性颗粒。
(2)小淋巴细胞:胞体直径6-9 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类圆 形或有小切迹;核染色质紧密呈大块状,核仁消失。胞质量 极少,呈淡蓝色,常无颗粒。
原浆细胞
胞体直径12-25 μm 。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占胞体 的1/2以上,偏位或居中;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染呈 紫红色;核仁2~5个。胞质量多,呈深蓝色、不透明,
幼浆细胞
胞体直径12-16 μm 。常呈椭圆形。胞核圆形,常偏位; 核染色质较原浆细胞粗,染呈紫红色;胞质丰富,呈深 蓝色、不透明,常有空泡及核旁半月形淡染区,偶有少 许嗜天青颗粒。
晚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7-10 μm ,圆形。胞核圆形, 占细胞1/2以下,核染色质凝聚呈紫黑色 的团块状(称为碳核),胞质量多,淡 红色或灰红色,无颗粒。
成熟红细胞
胞体平均直径7.2 μm,呈双凹圆盘状,无核, 胞质淡红色,中央部分为淡染区。
原单核细胞
胞体直径14-25 μm,圆形或不规则,有扭曲、折叠,有时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原粒细胞型
胞体直径10-20 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大呈淡
紫红色,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 细颗粒状,排列均匀,如薄沙分布,无浓集。核仁 2-5个,较小,清楚,呈淡蓝色。胞质量较少,呈透 明的天蓝色或深蓝色,胞质内多无颗粒。
原粒细胞П型
根据颗粒有无等特征将原粒细胞分为型 和П型: 型为典型的原粒细胞,胞质中无颗 粒; П型除具有型的特点外,胞质中有少许 颗粒。
单核细胞
胞体直径12-20 μm,圆形或不规则,常可见伪足。 胞核不规则,常呈肾形,马蹄形,或S形等。核 染色质疏松,可呈条索状,小块状。胞质量多, 呈灰蓝色半透明毛玻璃状。胞质内可见细小, 分布均匀的紫红色颗粒,胞质内常有空泡。
中性中幼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鉴别
原始淋巴细胞
胞体直径10-18 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圆形 或类圆形,核膜厚,核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 核仁1-2个,清楚,染成淡蓝色。胞质很少, 淡蓝色,无颗粒,近核处可有一透明区。
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
中性晚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6 μm,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 蹄形、半月型,其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 之比为1/2—3/4。核常偏于一侧,核染色质粗 糙呈小块,出现副染色质,核仁消失。
嗜酸性晚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6 μm,胞质内充满嗜酸性颗粒, A颗粒常无。其他方面基本同中性晚幼粒细胞。
可有伪足。胞核圆形,稍凹陷或不规则,可有折叠、扭 曲。核染色质疏松纤细,呈细丝网状,为淡紫红色。核 仁1-3个,大而清楚。胞质较其他原始细胞多,呈灰蓝色 不透明毛玻璃样,其中可有空泡,颗粒无或少见。
幼单核细胞
胞体直径15-25 μm ,圆形或不规则,有时可有 伪足。胞核常不规则,呈扭曲、折叠状,或有 凹陷切迹。核染色质开始聚集呈丝网状,核仁 有或消失。胞质增多,呈灰蓝色不透明,可见 空泡和细小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
早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10-18 μm,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 居中或稍偏位,核染色质浓集呈粗颗粒状,核 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比原红细胞稍增多,为 不透明蓝色或深蓝色,胞质内无颗粒。瘤状突 起和核周淡染区仍可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8-15 μm ,圆形。胞核圆形,居中, 占细胞1/2。核染色质凝聚成条索状或块状。 核仁完全消失。胞质量多,无颗粒。由于血红 蛋白形成增多而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胞质呈 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蓝灰色,灰红色)。
幼淋巴细胞
胞体直径10-16 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圆形 或类圆形,核仁模糊或消失,核染色质较原淋 细胞粗。胞质少,淡蓝色透明,偶有少许嗜天 青颗粒。
淋巴细胞
(1)大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2-15 μm 。胞核椭圆形,常偏于 一侧;核染色质致密均匀呈深紫红色;核仁消失。胞质较多, 呈清澈的淡蓝色,常有少许嗜天青颗粒。
嗜碱性晚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4 μm,胞核呈肾形,轮廓 不清,胞质内及核上可见嗜碱性颗粒。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5 μm,胞核凹陷更加明显,与假 设圆形核直径之比大于3/4,形态弯曲呈粗细 均匀的带状。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副染色质 明显、透亮,核两端钝圆呈深紫红色。
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
胞体直径11-16 μm,胞核与中性杆状核 粒细胞相似,胞质中充满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2 μm,胞核呈模糊杆状, 胞质内及核上有少许嗜碱性颗粒。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4 μm, 胞体呈圆形,胞核分叶状, 常分为2-5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 开。胞质丰富,呈淡红色,浆内充满中性颗粒。 分叶核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的另一种划分标准 是核桥(即核最窄处小于最宽处的1/3)。
早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2-25μm,较原粒细胞大,圆形或椭圆 形,有时可见瘤状突起。胞核大,呈圆形椭圆形 或一侧凹陷,核常偏于一侧或位于中央。核染色 质开始聚集,较原粒细胞粗,核仁清晰可见。胞 质内含有数量不等,大小形态不一的紫红色嗜天 青颗粒。
中性中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0-20 μm ,圆形。胞核椭圆形,一侧开始 为扁平或略凹陷,其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 比常小于1/2,核常偏于一侧,呈紫红色。核染色质 聚集呈索块状,核仁常无。胞质量多,呈淡红、淡 蓝色;内含细小,大小较一致的淡紫红色中性颗粒。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
胞体直径11-16 μm,胞体直径胞核多分 为两叶,胞质内充满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2μm,胞核可为3-4叶或分叶不明 显,胞质内及核上有少许嗜碱性颗粒。
原红细胞
胞体直径15-25 μm,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瘤状突起。
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于一侧,核染色质呈紫红色颗粒 状,核仁1-3个。胞质少,深蓝色且不透明,有油画 蓝感,核周常形成淡染区,胞质中无颗粒。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5-20 μm,较中性中幼粒细胞略大,圆 形。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胞质内满布粗 大,大小一致,橘红色的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5 μm比中性中幼粒细胞略小, 圆形。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核染色质 较模糊。胞质及核上内含有少量粗大,大 小形态不一的深紫红色嗜碱性颗粒。
(2)小淋巴细胞:胞体直径6-9 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类圆 形或有小切迹;核染色质紧密呈大块状,核仁消失。胞质量 极少,呈淡蓝色,常无颗粒。
原浆细胞
胞体直径12-25 μm 。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占胞体 的1/2以上,偏位或居中;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染呈 紫红色;核仁2~5个。胞质量多,呈深蓝色、不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