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译文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 第一册 王力主编 第一单元原文及翻译

古代汉语 第一册  王力主编 第一单元原文及翻译

《古代汉语》原文及翻译一、第一单元文选《左传》(一)、郑伯克段于焉(僖公元年)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

生庄公及共叔段④。

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⒇”。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

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0)。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

京叛大叔段。

段人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37)。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

请以遗之(39)。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47)。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文选-简体版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文选-简体版

第一单元文选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

关于《左传》的作者和成书时代,历来有过许多争论,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左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后来经过许多人增益。

一般人认为它原是一部独立的历史著作,但也有人认为是传(zhuàn)《春秋》的(《春秋》是鲁国的一部大事年表性质的历史书)。

到了晋代,杜预才把它分年附在《春秋》的后边。

《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和《春秋》相当,同起于公元前722年,但讫年比《春秋》晚28年,即止于公元前453年。

它比较系统地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左传》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

作者既善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用简括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事物(特别是善于写战争),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划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

《左传》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

《左传》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后代的一些伟大作家如司马迁等,都从中吸取了营养。

自东汉以来,为《左传》作注的很多,现在最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2]。

生庄公及共叔段[3]。

庄公寤生[4],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5]。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6]。

及庄公即位[7],为之请制[8]。

公曰:“制,岩邑也[9],虢叔死焉[10],佗邑唯命[11]。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12]。

[1]本文表现了郑国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以及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

《左传》本无篇目,篇目是后加的。

郑,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新郑县等地。

郑伯,指郑庄公。

春秋时有五等爵:公、侯、伯、子、男。

郑属伯爵。

克,战胜。

段,庄公之弟。

鄢(yān),郑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境。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翻译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翻译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翻译《古代汉语》文选部分文章翻译一、《郑伯克段于鄢》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姜姓小国)娶了一名妻子,叫武姜(武表示丈夫的谥号),生下庄公(郑国第三代君主)和共叔段。

庄公分娩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姜氏)为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作为封邑)。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

其他的城邑,我不管您怎么说我都遵命。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让他住在那里,称他(叔段)为京城太叔。

祭仲(郑大夫)说:“大夫的都邑城墙超过三百丈,是诸侯国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王侯子弟的封邑不能超过诸侯国都的三分之一,中都(上大夫的封邑)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都(下大夫的封邑)不能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是先王规定的制度,您将会无法控制。

”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哪里能够避开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别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

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除掉,更何况您的处居尊位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合道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摔跟头,你姑且等着瞧叔段终将垮台的后果!”事后不久,太叔段使西边边境上的城邑和北边边境上的城邑从时从属(两方)于自己。

公子吕(郑国大夫)说:“国家受不了分裂的状况,您打算怎么来对付呢(若之何:对他怎么办?)(若……和:是一种固定格式)?如果打算把国家大权交给大叔段,那么就请让臣下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不要使人民产生二心。

”庄公说:“不用(指现时用不着动手),他将自己走向灭亡。

”叔段又收取原先分属于自己的地方作为自己独占的城邑,(其势力范围)到达庐廪延。

子封(即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领土扩大,他将获得更多的民众。

”庄公说:“多行不义,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虽然庞大,也会垮台。

”叔段修葺城廓,聚集民众,修缮武器,准备军队,将要偷袭新郑(郑国都城名)。

古代汉语 王力 第一册 二单元 通论 简体版

古代汉语 王力 第一册 二单元 通论 简体版

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我们在讨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时候说过,文字学家主要是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有必要了解汉字形体的构造。

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

《周礼·地官·保氏》说,保氏(官名,掌教育)以六艺教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六书是六艺之一,但是没有说明六书的内容。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

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注《周礼》,以为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说文解字·叙》以为六书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由此看来,三家对于六书的解说基本上是相同的。

清代以后,一般人于六书的名称大致采用许慎的(只有形声有时也称谐声),于次序则采用班固的。

这样,六书的名称和次序如下表: (1)象形 (2)指事 (3)会意 (4)形声(5)转注 (6)假借许慎在《说文·叙》里解释六书时还各举了两个字为例。

象形以日月为例,指事以上下为例,形声以江河为例,这都容易了解。

会意以武信为例。

武字本作武,从止从戈,《左传》宣公十二年说:“夫文,止戈为武”,意思是以武力止息干戈,保卫和平,这虽然是春秋时代的思想,但是可以说明武字是会意;信字从人从言,表示人言以诚信为贵。

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

令本是“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长本是“久远”的长,后来借用为“县长”的长(zhǎng)(注:此据《说文解字·叙》段玉裁注。

《说文》:“令,发号也。

”又:“长,久远也。

”汉律:县万户为令,灭万户为长。

)。

这也比较容易了解。

最不好懂的是转注。

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代的说文家对于转注的解释,争论最多,这里不需要一一列举。

值得介绍的有三家:第一家是江声,他认为所谓“建类一首”是指《说文》部首,而《说文》在每一部首下都说凡某之属皆从某(如“凡木之属皆从木”),那就是“同意相受”。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四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四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来发展出来的。

“向”字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说文》:“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

”(塞好朝北的窗子,用泥涂好柴门。

)所以,向,本义是“朝北的窗户”,引申为“朝着”或“对着”。

“道”,本义是“路”,《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长。

”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又引申为正常的手段,《论语˙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词的引申和词的更替词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如“脚”字的本义是“小腿”(《说文》:“脚,胫也”),后来“脚”字变为指“足”,也就不在指小腿了。

词的引申是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

如“道”字虽然产生了一些新义,但是路的意义一直保存到现代汉语里。

清代的文字学家如段玉裁、朱骏声等,都非常重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因为这种研究方法对于彻底了解词义是一种以简驭繁的科学方法。

虽然一个词有很多意义,但是他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着的,而且往往是环绕着一个中心。

比如:朝拜、朝廷、朝向的“朝”就都是从朝见的“朝”引申出来的。

也有一环套一环,几个引申义同本义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

“朝”,它的本义是早晨的意思(《说文》“朝,旦也”),引申为朝见,由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近的引申义很容易令人意识到;例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长久的“长”,尊长的“长”引申为首长的“长”。

但是长短的“长”引申为首长的朝:朝见 引申 朝拜 朝廷 朝向 朝,本义早晨 朝见 朝廷 朝代“长”,它的意义远了,读音也变了。

草木滋长(zhǎng)就会越来越长(cháng)了。

古文字学家主要是凭字形辨别本义。

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从而有助于了解词的本义。

(1)向。

《说文》:“北出牖也。

从宀从口。

《詩》曰:‘塞向墐戶。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一部分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一部分
說,喜悅,高興。 此句可譯為:學能按時誦習,不是很愉悅 的事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朋,《說文》、《詩傳》、《左傳》杜注、 《公羊》何休《集解》皆曰:“同門曰朋。” 即同出一師門的都可稱朋。而鄭玄注《周禮· 大司徒》曰:“同師曰朋。”則師兄弟才可 稱朋。清毛奇齡《論語稽求篇》以為當以 “同門曰朋”為正。鄭注顯得偏狹。今“朋 友”一詞為同義聯合的合成詞,但古代“朋” 與“友”是有細微的差別的,同門曰朋,同 志為友。
三、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 经典论述解析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學 而 》
《學而》為《論語》第一篇,“學而” 為篇名是後人加上去的,一般摘取篇 首的前兩字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單言子,特指孔子。除孔子以外的先 生,前加其姓,如“曾子”、“閔子”、“顏 子”等。在春秋時期,夠稱得上“子”的不多, 只有孔墨顯學的創始人——孔丘、墨翟為學者 所宗,故可稱子。《論時”、“按時”講,名詞作狀 語。上古對學的規定是:根據時令季節來 調整學習的內容。《禮記·王制記》載: “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文 王世子》篇載:“春誦、夏弦、秋學禮, 冬讀書。”故教材注講為按時誦習是可信 的。這裏“時”“習”放到一起,還有珍 惜光陰的意思,也就是孔子一再宣導的不 舍晝夜、銳意進取的精神。“而”為承接 連詞。之,語助詞,起補湊一個音節的作 用。
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麽邏輯和關連。 《論語》一書,篇幅不多,却出現了不少 次的重複的章節。所以《論語》一書絕不 能看成某一個人的著作。 《論語》的篇 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學生之手,而且還出 自他不同的再傳弟子之手。這裏面不少是 曾參的學生的記載。因此,我們說《論語》 的著筆當開始於春秋末期,而編輯成書則 在戰國初期

古代汉语第一册王力主编第一单元原文及翻译复习过程

古代汉语第一册王力主编第一单元原文及翻译复习过程

《古代汉语》原文及翻译一、第一单元文选《左传》(一)、郑伯克段于焉(僖公元年)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

生庄公及共叔段④。

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⒇”。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

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0)。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

京叛大叔段。

段人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37)。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

请以遗之(39)。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47)。

古代汉语 王力 第一册 常用词(1)简体版

古代汉语 王力 第一册 常用词(1)简体版

常用词(一) 60字言语谓访请召报告谏讨反复舍次如驰骤侵袭奔亡逐及执免享荐圆虞克堪有无昭穆勤乏乱整两贰兵车甲介卒乘君帅姑女族党雠河防城池田馆1.【言】(一)动词。

说话,说。

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

”左传成公二年:“岂敢~病?”引申为谈问题,对某事表示意见。

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与师~曰。

”战国策赵策三:“胜也何敢~事?”(胜:赵胜。

平原君自称。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兵事。

”(二)名词。

话,言论。

论语公冶长:“听其~而观其行。

”引申为一句话为一言。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三百:诗经三百篇。

)又一个字为一言。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

”又如“五~诗”,“七~诗”。

2.【语】(一)动词。

谈话。

论语乡党:“食不~,寝不言。

”李白夜宿山寺诗:“不敢高声~,恐惊天上人。

”(二)读yù。

告诉。

左传隐公元年:“公~之故,且告之悔。

”论语阳货:“居!吾~女。

”(居:坐下。

女:你。

)(三)名词。

言论,话。

论语季氏:“吾闻其~矣,未见其人也。

”(四)谚语,俗话。

谷梁传僖公二年:“~曰:’唇亡则齿寒’。

”后汉书黄琼传:“常闻~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 [辨]言,语。

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

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

“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

“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

“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伯克段于鄢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齐桓公伐楚译文:鲁国国王僖公既位四年的春季,齐国国王(齐桓公)率领个诸侯国侵略蔡国,蔡国被击溃,便讨伐楚国。

楚国国王派人对(来犯的)军队说道:“你们居住北方,我们居住在南方,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啊,没想到你们来到我们的地方,为什么啊?”管仲回答说:“以前姜太公命令我的先君太公说:‘所有的诸侯国,你都可以讨伐它,用(这办法)来监督它们辅佐周朝王室。

’(并)赐给我先君鞋,东可以到海,西可以到黄河,南可以到穆陵,北可以到无棣。

你们楚国进贡的包茅没有进贡,(周朝)国王祭祀缺乏供应,没有东西用来滤酒,我就是来征收的。

周昭王南巡却没有回去,我问你这是怎么会事。

”回答说:“贡品没有进贡,是我国君的错误,哪敢不进贡呢?周昭王不回去的事,你请到汉水边去问吧!”联合军队前进,驻扎在陉。

夏季,楚国国王派(大夫)屈完到联军那。

联军后撤,驻扎在召陵。

齐侯(齐桓公)布阵好联军军队,和屈完一起乘车检阅。

齐侯(齐桓公)说:“岂是我要这么做,是发扬先君好传统(合作精神),和我们联盟吧,如何?”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

”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回答说:“您若以德安抚诸侯,谁敢不服?您若用武力,楚国将把方城作为城墙,汉水作为城隍,你们虽然人马众多,没有地方施展的!”屈完和各诸侯国签定盟约。

秦晋鞌之战在癸酉这天,双方的军队在鞌这个地方摆开了阵势。

齐国一方是邴夏为齐侯赶车,逢丑父当车右。

晋军一方是解张为主帅郤克赶车,郑丘缓当车右。

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

”不给马披甲就冲向了晋军。

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了鞋上,但是仍不停止擂鼓继续指挥战斗。

他说:“我受重伤了。

”解张说:“从一开始接战,一只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肘,左边的车轮都被我的血染成了黑红色,我哪敢说受伤?您忍着点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接战,如果遇到道路不平的地方,我必定(冒着生命危险)下去推车,您难道了解这些吗?不过,您真是受重伤了。

”解张说:“军队的耳朵和眼睛,都集中在我们的战旗和鼓声,前进后退都要听从它。

这辆车上还有一个人镇守住它,战事就可以成功。

为什么为了伤痛而败坏国君的大事呢?身披盔甲,手执武器,本来就是去走向死亡,伤痛还没到死的地步,您还是尽力而为吧。

”一边说,一边用左手把右手的缰绳攥在一起,用空出的右手抓过郤克手中的鼓棰就擂起鼓来。

(由于一手控马,)马飞快奔跑而不能停止,晋军队伍跟着指挥车冲上去,把齐军打得打败。

晋军随即追赶齐军,三次围绕着华不注山奔跑。

韩厥梦见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明天早晨作战时要避开战车左边和右边的位置。

”因此韩厥就站在中间担任赶车的来追赶齐侯的战车。

邴夏说:“射那个赶车的,他是个君子。

”齐侯说:“称他为君子却又去射他,这不合于礼。

”于是射车左,车左中箭掉下了车。

又射右边的,车右也中箭倒在了车里。

(晋军的)将军綦毋张损坏了自己的战车,跟在韩厥的车后说:“请允许我搭乗你的战车。

”他上车后,无论是站在车的左边,还是站在车的右边,韩厥都用肘推他,让他站在自己身后——战车的中间。

韩厥又低下头安定了一下受伤倒在车中的那位自己的车右。

于是逢丑父和齐侯(乘韩厥低头之机)互相调换了位置。

将要到达华泉时,齐侯战车的骖马被树木绊住而不能继续逃跑而停了下来。

(头天晚上)逢丑父睡在栈车里,有一条蛇从他身子底下爬出来,他用小臂去打蛇,小臂受伤,但他(为了能当车右)隐瞒了这件事。

由于这样,他不能用臂推车前进,因而被韩厥追上了。

韩厥拿着拴马绳走到齐侯的马前,两次下拜并行稽首礼,捧着一杯酒并加上一块玉璧给齐侯送上去,说:“我们国君派我们这些臣下为鲁、卫两国求情,他说:‘不要让军队进入齐国的土地。

’我很不幸,恰巧碰上了您的军队,没有地方逃避和躲藏。

而且我也害怕逃跑躲避而使两国国君受辱。

下臣勉强充当一名战士,谨向君王报告我的无能,但由于人手缺乏,只好承当这个官职(只好履行我应尽的义务——把你抓起来)。

”(假装是齐侯的)逢丑父命令齐侯下车到华泉去取水(来给自己喝)。

(华泉那里有齐军的另一只部队,)郑周父驾着齐君的后备车,宛茷担任后备车的车右,见齐侯来了,装上齐侯就跑掉了,使他免於被俘。

韩厥献上逢丑父,郤克打算杀掉他,他喊叫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代替他国君受难的人,有一个在这里,还要被杀死吗?”郤克说:“这个人不怕用死来使他的国君免於祸患,我杀了他,不吉利。

赦免了他,用来勉励事奉国君的人。

”於是就赦免了逢丑父。

冯谖客孟尝君齐国有一人叫冯谖。

因为太穷而不能养活自己。

他便托人告诉孟尝君,表示意愿在他的门下寄居为食客。

孟尝君问他有什么擅长。

回答说没有什么擅长。

又问他有什么本事?回答说也没有什么本事。

孟尝君听了后笑了笑,但还是接受了他。

旁边的人因看到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让他吃粗劣的饭菜。

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倚着柱子弹着自己的剑,唱道:“长铗我们回去吧!没有鱼吃。

”左右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

孟尝君说:“让他吃鱼,按照中等门客的生活待遇。

”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我们回去吧!外出没有车子。

”左右的人都取笑他,并把这件事告诉给孟尝君。

孟尝君说:“给他车子,按照上等门客的生活待遇。

”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

”此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我们回去吧!没有能力养家。

”此时,左右的手下都开始厌恶冯谖,认为他贪得无厌。

而孟尝君听说此事后问他:“冯公有亲人吗?”冯谖说:“家中有老母亲。

”于是孟尝君派人供给他母亲吃用。

于是从那之后。

冯谖不再唱歌。

过了一年的时间,孟尝君正在做齐国的相国,在薛地被封万户食邑。

由于门下养有三千多食客。

封邑的收入不够奉养食客,于是派人到薛地放债收息以补不足。

但是放债一年多了,还没收回息钱,门下食客的奉养将无着落。

孟尝君于是想在食客中挑选一位能为他收取息钱的人。

有人推荐冯谖:“代舍客冯公形容状貌甚辩,长者,无他伎能,宜可令收债。

”孟尝君于是请来冯谖,说想请您帮助去收取息钱。

冯谖爽快地答应了。

他备好车辆,整理行装,装置着契约准备去薛邑收债。

冯谖在辞别孟尝君时问道:“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冯谖辞别了孟尝君,驱车到了薛地,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人,偿付息钱。

结果得息钱十万,但尚有多数债户交纳不出。

冯谖便用所得息钱置酒买牛,召集能够偿还息钱和不能偿还息钱的人都来验对债券。

债户到齐后,冯谖一面劝大家饮酒,从旁观察债户贫富情况,一面让大家拿出债券如前次一样验对,凡有能力偿还息钱的,当场订立还期,对无力偿还息钱的,冯谖即收回债券。

并假传孟尝君的命令,为无力还款的老百姓免去了债务,“因烧其券”(《战国策·齐策》),冯谖说:“孟尝君所以贷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客也。

今富给者以要期,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

诸君强饮食。

有君如此,岂可负哉!”于是,“坐者皆起,再拜”(《史记·孟尝君列传》),“民称万岁”(《战国策·齐策》)。

这样,冯谖就在薛地百姓中埋下了感恩于孟尝君的种子,换得民心,功德无量。

冯谖办完事后,立即赶了回去。

孟尝君听到冯谖烧毁契据的消息,十分恼怒,立即派人召回冯谖。

冯谖刚一到,孟尝君就责问他为什么要那样做。

冯谖说,您有了个小小的薛邑,不把那里的百姓当做自己的子女一样加以抚爱,却用商贾手段向他们敛取利息,我认为不妥,就假托您的旨义,把债赏赐给那些无力偿还的百姓,“焚无用虚债之券,捐不可得之虚计,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史记·孟尝君列传》,“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冯谖义市的典故)。

孟尝君听后虽然心里不快,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挥挥手说:“先生去休息吧!”(《战国策·齐策》)又过了一年,有人在齐愍王面前诋毁孟尝君,愍王便以“寡人不敢把先王的臣当做自己的臣”为借口罢掉了孟尝君的相位。

孟尝君罢相后返回自己的封地,距离薛邑尚有百里,百姓们早已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

孟尝君此时方知冯谖焚券买义收德的用意,感慨地对冯谖说:“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战国策·齐策》)出于孟尝君政治地位还不巩固的考虑,冯谖对孟尝君进言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并且说愿意“为君复凿二窟”。

孟尝君便给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去游说魏国。

冯谖西入大梁,对魏惠王说齐国之所以能称雄于天下,都是孟尝君辅佐的功劳,今齐王听信谗言,把孟尝君放逐到诸侯国去了,孟尝君必然对齐王不满。

孟尝君的治国谋略和才能是世人皆知的,先生若能接他来梁国,在他的辅佐下,定能国富而兵强。

惠王也久闻孟尝君的贤名,一听这话喜出望外,立即空出相位,让原来的相国做上将军,派出使节,以千斤黄金、百乘马车去聘孟尝君。

冯谖先于魏国使臣赶回薛地,告诫孟尝君说:“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齐其闻之矣。

”魏国使者接连跑了三趟,可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就。

冯谖诱使魏惠王珍重、竞争孟尝君,从而引起了齐王的高度重视,抬升了孟尝君的价值。

齐王听到这个消息,君臣震恐,连忙派遣太傅带“黄金千金、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等物,非常隆重地向孟尝君谢罪,请孟尝君要“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冯谖劝孟尝君趁机索取先王的祭器,“立宗庙于薛”。

等齐国的宗庙在薛地落成后,冯谖向孟尝君报告说:“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