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课程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大二马原作业读后感

大二马原作业读后感

大二马原作业读后感马原这门课,一开始觉得它就是那种高大上、有点晦涩难懂的理论课。

但真正深入学习,做完作业之后,发现还挺有趣的,就像打开了一个充满智慧宝藏的大门。

就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部分吧。

以前我看世界就像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

学了马原之后,感觉突然有人给了我一副高清眼镜。

像辩证法,那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以前觉得事情就是非黑即白,现在明白了矛盾是无处不在的。

比如说,我们想要自由,但是没有规则的自由就会乱套,这自由和规则之间就是一对矛盾。

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就像太极图里的阴阳鱼,少了谁都不行。

还有那个历史唯物主义,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看历史就像看故事集,现在知道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像火车头和车厢的关系。

生产力这个火车头不断发展向前,要是生产关系这个车厢不跟着调整,那肯定得出问题。

就像封建社会后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但是封建的生产关系却严重束缚了它,这时候就必须得有变革,就像资产阶级革命一样,把那不合时宜的车厢给更新换代。

再说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本这个东西,以前我就觉得是钱嘛,越多越好。

现在才知道资本的原始积累充满了血腥和罪恶。

那些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工人们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很大一部分就被资本家拿走了。

就像在工厂里,工人每天工作很长时间,创造了很多价值,但是拿到的工资却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剩下的都被资本家榨取了。

这让我觉得这个世界有时候真的很不公平,不过也更让我明白,要去追求一个更公平合理的社会制度的重要性。

在学习马原的过程中,我还发现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理论。

它其实就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说,我们现在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就有很多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体现。

像平等、公正等价值观,不就是在追求消除剥削,实现社会公平的体现吗?通过这次马原作业,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

我不再是那个只看表面现象的小迷糊了。

我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去看待这个世界。

马原实践教学读书(3篇)

马原实践教学读书(3篇)

第1篇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原实践教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报告将结合马原实践教学的内容,对读书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进行总结。

二、马原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马原实践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包括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实践检验真理等。

这些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武器,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论分析实际问题。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马原实践教学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马原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读书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具有普遍适用性。

在分析实际问题过程中,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等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马原课程读书报告(5篇范例)

马原课程读书报告(5篇范例)

马原课程读书报告(5篇范例)第一篇:马原课程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而提纲本身不过寥寥千余字,这说明其本身应该是有极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意义的。

鉴于此,我也不敢大谈我对提纲思想的种种把握,谨将自己的读纲思考过程回顾一遍,一来理顺一下自己的思路,二来也从实践中检验一下马克思理论中有关认识与实践过程的论断。

我的阅读思考过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姑且把其称之为三次认识过程吧。

第一次认识是对提纲的初次阅读,第二次是对费尔巴哈的理论的粗略了解,第三次是对提纲中某些内容的细致思考。

下文一二三部分也拟将就此三次认识过程分段展开。

一.第一次认识过程:初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我的印象有三:一为字数之少,二为“实践”一词出现频率之高,三为最后那句已成为名言的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通过参读其他人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感想,我也了解到一般的感想也是就其中第二点即“实践”展开论述的。

不过对于我来说,当时最有感触的是最后那句话。

我认为最后那句话实际上点破了马克思在提纲中主要思想的来源或者说出发点。

他之所以强调实践,是因为实践是改变世界的主要途径。

而改变世界,正如他所说,是问题的关键。

我认为这句话也反映了马克思的一系列理论思想的目的,即改变世界,而不是停留在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

二.第二次认识过程:我的第二次认识过程的焦点实际上是集中在费尔巴哈的理论上的。

既然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批判费尔巴哈的某些思想,那么了解“费”的主要思想应该也是把握《提纲》思想所必要的。

通过相关阅读,我了解到“费”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的唯物主义观点,其中的重要内容应该是他的“人本主义哲学”,其主要内容如下:“①人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物质统一体。

马原课程感悟心得体会(3篇)

马原课程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我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下简称“马原”)这门课程以来,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马原课程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马原课程的基本内容马原课程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历史发展和现实意义。

课程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通过学习,我对这些基本原理有了以下认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它强调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这一原理使我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一原理使我认识到,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我们要关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3.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目的,它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和策略。

这一原理使我认识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理想,我们要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努力奋斗。

二、马原课程的学习感悟1. 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学习马原课程,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使我更加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2. 提高思维能力:马原课程要求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提高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 增强社会责任感:马原课程使我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关注国家大事,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马原课后书籍读书报告

马原课后书籍读书报告

马原课后书籍读书报告背景近年来,中国的高校普及率不断提高,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

而作为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是全国高校的必修课程之一。

为了加强对马原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许多老师也会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来加深学生对这一课程的认识。

在此,我将介绍两本参考书,以及我的一些读后感体会。

书籍介绍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本书作为我国一流的哲学专家唐君毅先生的著作,被广泛地应用于国内外高等学校的哲学教学。

全书共十二章,分别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系统。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是由李学勤先生编写的教材,是当前国内许多高校经济学类专业的必修教材之一。

全书分十四个章节,重点介绍了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

读后感体会自己不好意思说已经全部读懂了此两本书,但是我通过一些章节的学习,对马原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养成了较为系统的思考方式。

总结一下一些感悟:1. 对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我们在听完第一节马原课时,老师已经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是宇宙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以矛盾为核心的主要特征是辩证法。

在读完了唐君毅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后,我才更加系统地理解到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全面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正确看待世界、改造世界。

2. 对于生产关系的理解人类的社会从无阶级状态到阶级社会的进化,表示着产品交换关系向更为紧密的生产关系转化。

而且完全不同的生产关系,也会导致全然不同的经济和政治系统的产生。

阅读李学勤先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关于生产关系的章节,使我对社会和经济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了解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3.对于社会历史的总结与了解令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我在读完了两本书之后,对于历史社会形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3000字马原读书报告(一)

3000字马原读书报告(一)

3000字马原读书报告(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读书报告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灵魂,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本书,深入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马克思主义批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实践是主客体统一的过程。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物质世界的辩证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矛盾: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质量互变: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反作用于量变。

–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不断否定和超越的过程。

4.实证主义和重构主义的批判–实证主义:只关注经验和事实,无法解释深层次问题。

–重构主义:强调历史和社会条件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实事求是:基于真实的社会实践。

–分析综合:分析问题的全过程。

2.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阶级分析: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

–社会实践观察:历史由人民群众创造。

3.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发展法则–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认识既是主体的能动性,也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4.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学方法–实践性原则:教育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社会性原则: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1.指导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原则。

2.分析现实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现实问题,认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3.培养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培养人们批判思维和科学态度,提高审美能力。

五、结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对于科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我们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现实意义。

马原课心得

马原课心得

马原课心得在经历了一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学习后,我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深邃而又丰富的学科,它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论。

在这门课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性,也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首先,马克思主义给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世界的方法。

课程中,老师向我们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让我对社会历史和社会运动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我深刻理解到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个历史的必然。

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让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更加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不再盲目地接受表面现象,而是懂得了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和变化。

其次,马克思主义给我提供了一种改造社会的理论指导。

课程中,我们深入研究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模式,学习了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通过深入了解社会主义的原则和实践,我坚信只有通过共产主义的理想,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公正。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只有通过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才能真正改变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让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课程中,我们研究了社会分析和社会问题的方法,深入了解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原因。

通过对社会的分析和研究,我深刻体会到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只有满足人民对于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

最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课程中,老师引导我们思考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作用,鼓励我们关注社会公益和社会责任。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我坚信只有通过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有意义的贡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幸福。

马原实践报告心得(2篇)

马原实践报告心得(2篇)

第1篇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下简称“马原”)作为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旨在帮助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提高我们的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

在马原实践报告中,我通过学习马原理论,结合自身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马原实践报告的心得体会。

二、马原理论的学习与实践1. 马原理论的学习在学习马原理论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信仰,一种对社会、对人类未来的坚定信念。

以下是我对马原理论学习的几点体会:(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2)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通过学习政治经济学,我了解了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等基本概念,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3)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阶段,它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我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2. 马原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在学习马原理论的同时,我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取得了以下成果:(1)提高政治觉悟通过学习马原理论,我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增强了“四个自信”,提高了自己的政治觉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马原理论教导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努力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3)增强实践能力在学习马原理论的过程中,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马原实践报告的心得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马原实践报告,我深刻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而提纲本身不过寥寥千余字,这说明其本身应该是有极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意义的。

鉴于此,我也不敢大谈我对提纲思想的种种把握,谨将自己的读纲思考过程回顾一遍,一来理顺一下自己的思路,二来也从实践中检验一下马克思理论中有关认识与实践过程的论断。

我的阅读思考过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姑且把其称之为三次认识过程吧。

第一次认识是对提纲的初次阅读,第二次是对费尔巴哈的理论的粗略了解,第三次是对提纲中某些内容的细致思考。

下文一二三部分也拟将就此三次认识过程分段展开。

一.第一次认识过程:
初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我的印象有三:一为字数之少,二为“实践”一词出现频率之高,三为最后那句已成为名言的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通过参读其他人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感想,我也了解到一般的感想也是就其中第二点即“实践”展开论述的。

不过对于我来说,当时最有感触的是最后那句话。

我认为最后那句话实际上点破了马克思在提纲中主要思想的来源或者说出发点。

他之所以强调实践,是因为实践是改变世界的主要途径。

而改变世界,正如他所说,是问题的关键。

我认为这句话也反映了马克思的一系列理论思想的目的,即改变世界,而不是停留在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

二.第二次认识过程:
我的第二次认识过程的焦点实际上是集中在费尔巴哈的理论上的。

既然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批判费尔巴哈的某些思想,那么了解“费”的主要思想应该也是把握《提纲》思想所必要的。

通过相关阅读,我了解到“费”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的唯物主义观点,其中的重要内容应该是他的“人本主义哲学”,其主要内容如下:
“①人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物质统一体。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思维也是一自然界为内容、凭借身体和思维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凭着人的本质来认识自然界,实际上不过是自然界自己认识自己,因而是完全可能的。

②人是以身体(肉体)为基础的灵魂与肉体,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体。

大脑是肉体,灵魂与大脑分不开,没有大脑活动便不能思维,二者有差别,有统一于人本身。

③人是以感性为基础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

④人是以“类”为基础的“个体”于“类”的物质统一体。

人与人的感觉和思想都是在与他人交往中产生,形成和证实的,但是你我之间交往有限,要解决认识中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就需要把个体和类统一起来,依靠世世代代相传的人类认识。

⑤人的本质,他在不同地方有三种说法:一是人本身所同化的东西;二是两性关系,人的情欲;三是主要的,他认为人的绝对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所谓理性是思维力——认识之光,所谓意志是意志力——品性之能量,所谓心是心力——爱。


(注:以上引文出自百度百科“费尔巴哈”词条)
应该说费尔巴哈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马克思相关理论的基础或者说来源,比如“费”承认人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这与马克思承认的世界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相一致。

再比如“费”认为人是以身体为基础的灵魂与肉体、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体,这与马克思的理论也不矛盾。

但是“费”的“人的思维也是一自然界为内容、凭借身体和思维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凭着人的本质来认识自然界,实际上不过是自然界自己认识自己,因而是完全可能的。

”似乎成为马克思在《提纲》中的一项主要批判内容。

三.第三次认识
在粗略了解了马克思的《提纲》批判的对象后,我对《提纲》的内容的深一层次把握也才有了可能。

下面我拟就《提纲》中的两条展开我的思考。

《提纲》第一条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其矛头直指“费”的唯物主义,认为“费”的唯物主义是机械、片面的,忽略了认识中人的力量,即能动性,从而也就没能认识到“认识”本身实际上是一种实践。

《提纲》第二条中提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条应该是直指“费”理论中有关“凭着人的本质来认识自然界,实际上不过是自然界自己认识自己,因而是完全可能的。

”的论断的。

“费”认为认识自然即认识人自己,认识是一种人对自然(即自己)的直观反映,同样他忽略了认识的实践性,也就很可能忽略了认识在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时可能的错误性。

与之相反,马克思则鲜明的指出人的思维是应该在实践中被检验证明的,认识的对象也不仅是自己,既然是检验,就可能发现错误,也就可能发现某些认识是不对的、甚至在当前实践中是无法找出其真理的。

四.总结
走笔至此,反观上文,忽然可以发现我的思维过程本身就是符合马克思关于认识的实践过程的论述的。

我的三次认识过程也是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一级本质到二级、三级本质的规律的。

整个阅读思考与写读书报告的过程也应和了理论到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这一规律。

由此可见,马克思关于认识实践的理论确实是正确的精辟的。

至此,本文“总结思考过程”并“检验实践理论”的两个目的也基本完成。

但我对《提纲》的思考并没有完全结束。

我也意识到我在上文中第三部分对于《提纲》的把握可能很大程度上有所偏颇,日后我会继续阅读有关的论述争取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以期在实践中更好的指导自己的行事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