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马原读书报告

马原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读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人创造了宗教文章开头,马克思就提出了反宗教批判的依据,那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这一段论述详细的阐述了作者对于宗教的理解,以及他所分析的宗教产生的原因以及人们的心理。

根据这些分析,马克思指出:“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是“锁链上虚构的花朵”。

反宗教的斗争,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斗争。

真正的幸福是现实的幸福。

因此人民应该扔掉这样的锁链——让人陷于幻境,如同“鸦片”的锁链——理智地思考与行动,才能够建立自己的现实。

真理存在于真实世界而不是幻想的宗教中。

因此对宗教、天国、神学的批判,变成了对法、尘世和政治的批判。

这是我们应该要做的。

二、批判德国制度历史法学派“以昨天的卑鄙行为来说明今天的卑鄙行为是合法的”。

这样陈旧、腐朽的思想是必须要批判的。

马克思强调:“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可见这种制度的危害性,可见马克思对它的不满和愤怒。

批判是激情的头脑,是武器,是消灭这个制度,揭露这个制度之丑陋的武器。

揭露就是描述,在政府制度的范围内,描述它所导致的巨大的压力、沉闷的情绪以及严重的狭隘性。

这样的政府制度是卑劣的,它有害于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批判它、揭露它。

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相互对立,甚至必须承认自己被支配、被统治、被占有是上天的恩准,是正确而且肯定的!反观统治者,他们身价极高,人数又极少。

这种状态是多么荒谬啊!人民难以提升对于自身社会价值的认同感,只能在被统治的状态下生存,而统治者则极易麻痹在权利之中,从而使整个社会陷入一种心理越来越沉重的恶性循环。

正因如此,人们只得寻求宗教这种幻想的方式逃避痛苦,寻求安慰。

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是纵容这种制度的态度。

因此我们才更应狠狠的与这种制度进行搏斗。

如何进行批判呢?搏斗式的批判,关键在于给敌人以打击。

让压迫的人们意识到沉重的压迫,让耻辱公开从而更加耻辱。

马原读书报告-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展望和猜想

马原读书报告-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展望和猜想

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展望和猜想-读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有感世界历史随着宇宙洪荒不断向前推进,天下大事浩浩荡荡,不会暂停或停滞不前,而是冲破一切阻挠向前滚去。

历史的车轮在前进,挟杂着我们这些虚浮缥缈的微小生物和浩瀚的宇宙世界。

我们人类并不特殊,却也十分特殊,我们是意识存在的决定,就像现在我用文字决定着我的想法的存在。

所以说,人类的精髓在于思想和意识的存在,在不仅是区别于其他生物,更是区别于物质世界的根本因素。

意识的作用也是哲学史上引起过巨大争论的关键点,也是唯心主义流派和唯物主义流派斗法甚至斗争的问题所在。

在如今的社会思想素质教育里,唯心主义被认为是不科学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被认为是正统。

这种教育的模式是有很大问题的。

首先,灌输的思想教育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今天中国人的思想空洞信仰缺失就是这种教育带来的恶果。

其次,至少唯心主义还是有可取性的,它对人类的自身修养和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潜力。

我是汉族人,从小也就生活在汉地,没有受什么宗教甚至异教思想的影响,接受的教育也是国家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被期待形成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

在这个伟大和巨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永远站在思想教育的前头。

在数以千万计的学生被这些社会主义或者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轮番洗礼之后,正在受到教育形成科学的唯物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其实不多,更多的学生把这些看做是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加以学习。

你可以看到把整本政治思想课本背诵出来的高三学生却难以看到他的坚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当人和人趋于同一,社会思想潮流停滞不前,人民价值观缺失或紊乱,从这些表象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发展遇到的障碍。

其实,这个现象也是世界性的,其他几个小的社会主义国家存在感基本为零,更不要期待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他们那里得到突破和发展了。

在思想研究领域有广度和深度的西方思想界看来,马克思主义也只是供研究和追溯的对象,再也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实干家了。

马原读书报告

马原读书报告

我:马克思先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您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与可知论,认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没有被我们人类认知。

我对这个理论感到很疑惑,既然没有能够认识世界上所有的对象,怎么就能够确定物质就一定可以被认识呢?马克思: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事情,那就是物质并不依赖与人的意识存在。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你或许并不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叫做马丁·斯皮尔伯格的人,但这个人的确是客观存在的。

其实,物质应该被理解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这样的客观实在可以通过我们的感知,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却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

1我:既然说我们的意识是客观现实的复写、摄影、反映,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们的意识是局限于客观现实之内的,反而说明了我们是无法认识所有客观事实的,这不应该是与认识论矛盾的吗?马克思:的确,长久以来,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探索,无论是从微观的角度还是宏观的角度,都在呈现一个快速增长并且不断深化的过程。

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要承认,我们人类在任何事情,哪怕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我们都不能够完全地、彻底地去认识这个世界,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地一个基本的思想。

一方面,要毫无遗漏地从所有的联系中去认识世界体系;另一方面,无论从人们的本性或从世界的本性来说,这个任务都是永远不能完全解决的。

2我:这不是应该是支持不可知论的观点吗?怎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呢?马克思: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定应该在于思维与存在是否存在同一性。

也就是说,人类能不能够彻底地去认识整个世界,这个讨论的范围本就不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范围之内。

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1 《列宁选集》第二卷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3马克思:黑格尔曾通过辩证运动地方式,提出人类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与辩证唯物主义很相似,人的思维、对世界的认识与客观时间的本身就像是两条渐近线却不会相交,但是黑格尔哲学的弊病正是在于它声称掌握了绝对真理的全部内容,这是与他对认识论的阐述是矛盾的。

符号消费的消费异化——马原读书报告

符号消费的消费异化——马原读书报告

符号消费的消费异化13313109 马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包括产、消费、分配和交换四个环节。

在生产社会,生产起着主导作用,它决定着其它环节,决定着消费的内容以及消费的方式。

而随着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的变迁,在人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

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

在这样的社会,消费主义盛行,消费占据了日常生活的中心.消费对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转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

正是对消费社会有着清醒的认识,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以符号学为切人点,对消费社会进行了深刻地分析与批判。

他认为,符号消费是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而符号消费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费的异化,这种异化是无法克服的。

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物质极大丰富,琳琅满目的商品、丰富多彩的娱乐、应有尽有的服务,人们面对着更多的选择与诱惑。

同时决嵘技术的发展又使劳动力进一步解放出来,闲暇日益增多。

选择的多样化、休闲时间的富裕化,使消费得以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任何物品都可以成为商品、成为消费的对象,从纯净的空气到明星的隐私,从天然的绿地到林立的高楼,“甚至弗洛伊德所谓的自然性欲在今天都难以逃脱成为被消费的对象”。

于是.人们开始摆脱早期清教徒式的禁欲生活,借助消费向往着平等与幸福。

他们惊奇地发现,现实生活中虽然有着种种的不平等,但在消费中是人人平等的,人们可以崇尚同一品牌的时装、看同一套电视节目、到同一个地方旅游。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不再把消费看作是满足基本需要的手段,而是看作能带来幸福与平等的福音。

消费意识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个体身上,就国家而言,对消费的度也发生着变化。

艾森豪威尔在1958年就曾说过:“在自由社会中,政府最大程度地鼓励经济增长,同时鼓励个人和私人团体的能力。

”国家对消费的鼓励.导致了信用制度的出现,人们不仅可以用手中的现金消费,而且可以透支未来的收人来享受今天的消费。

马原读书报告

马原读书报告

基本概况:书名:《马克思传》作者: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易廷镇、侯焕良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年月:2000年5月最感兴趣的三个部分:一、中学时代的崭露头角(P4~P7)1830年亨利希·马克思将年满十二岁的卡尔送进特利尔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这也是马克思生活史上的新篇章。

同学多半是资产阶级和官吏的子弟,他们对马克思又爱又恨。

“喜欢他,是因为他乐于和他们一起闹着玩,怕他,是因为他能写辛辣的讽刺诗和善于嘲弄他的对手。

”同时,马克思的种种才能也开始显露。

十七岁便以优异的成绩中学毕业,王室考试委员会在他的毕业证书上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而最为重要的是,他的毕业作文中的一篇文章已经略微透出他的不平凡。

摘取部分:“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合适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种种关系,还在我们能够对它们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之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规定了。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作出的牺牲···”原因:但凡一些伟人,在童年时总是有些不寻常的地方,马克思亦如是。

就拿他的那篇毕业文章来讲。

此时的他认为,为人类服务并切实做到这一点是自己的本分,是一种福气。

虽然这只是沿用他的老师符登巴赫所宣讲的,但马克思更进一步认识到选择职业并不决定于个人的主观志愿,他已经意识到各种社会关系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能提出这么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确实是很难得的。

雏形已具,就等未来腾飞。

二、战友恩格斯的加入(P64~P105)恩格斯也同马克思一样,慢慢地一步步确立其民主主义观点,最终摆脱了旧信仰,并坚定不移的坚持自己的新态度——从宗教转向哲学,转向科学。

他撰写了大量的诗篇和文章,热情为人民的言论自由及其他权利辩护,呼吁建立一个统一的民主主义的祖国。

他热情地支持德国人民和其他民族反对压迫和奴役的斗争,并且公开表示自己对封建统治者及其血腥暴行的无比愤慨。

马原期中作业《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3900字

马原期中作业《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3900字

三一文库()〔马原期中作业《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3900字〕《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一、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一章节中,马克思首先对黑格尔派的观点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老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把一切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他们就理解了一切。

青年黑格尔派则通过以宗教观念代替一切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来批判一切。

青年黑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的这样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

不过一派认为这种统治是篡夺而加以反对,另一派则认为这种统治是合法的而加以赞扬。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派的这种“某种独立东西的意识和它的一切产物”统治并影响社会的观点是非常虚幻的,是与现实世界脱节的微不足道的论述,对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都进行了批评。

他认为:“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黑格尔哲学体系是在维护和夸赞普鲁士封建统治阶级,但是它其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是对普鲁士统治阶级很不利的。

这其中的矛盾引起了分裂致使老年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出现。

其中对保守落后的老年派我不想多谈,他们的思想显然在当时的背景下也是保守落后的,然而对于青年黑格尔派中的费尔巴哈,即使他已经能够看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漏洞和弊端并加以批判了,但是一是批判的力度不够,没有联系现实,因而不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批判的时候没有加以选择,将黑格尔的所有东西全部抛弃了。

而马克思在进行批判的时候,从争取劳动人民的社会利益和政治利益的斗争出发,把哲学观点和现实的社会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因而能够给予工人阶级科学的理论指导,对社会现实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又没有完全抛弃黑格尔哲学体系,而是继承和发扬了其中的辩证法,将自己的理论体系变得更加充实和完善。

二、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在这一节中,马克思说的最多的就是“分工“,分工是基于现实的条件来形成的,“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而不是根据什么观念或者精神。

马原读书报告

马原读书报告

马原读书报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哲学,自从认识这个词开始,在各种熏陶下,这个词给我的深奥、枯燥的感觉就在心底扎根,也就在十多年的生命中没再对我引起丝毫的兴趣,虽说我是个理性的人(感觉研究哲学的人都是思维很好的理性的人)。

后来的后来,高中毕业后这个词似乎再也没在我的生活中出现,直到在一本小说里,遇到这本书—《悖论简史》,让我第一次对这以前感觉十分枯燥无聊的领域产生了兴趣。

后来在本课程的学习里再次与这个领域,这个词相遇,一份读书报告的要求,让我第一次正式的去面对,去了解哲学这两个字。

本性难移,不喜欢枯燥的事物(虽说大多因为没真正的去了解过),读与课程有关的书,也第一个就去找有趣的不生硬的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幸运的还是找到一个—《哲学原来这么有趣》。

后文就对哲学的浅识和岁两本书的介绍展开。

哲学,在我的脑海里永远与深奥绑在一起,是聪明的智慧者的玩物。

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就是哲学家,重新定义所有的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在东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

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哲学探索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是困难的,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罗马哲学到中世纪哲学再到近代哲学,人类的认识由认识自然界,逐渐向认识自己和认识意识自身发展,最后达到绝对理念的完全自我认识,整个世界便又回归到了绝对理念自身。

《哲学原来这么有趣:颠覆传统教学的18堂哲学课》以一种虚拟的方式将不同时代的伟大哲学大师聚集到了哲学的课堂上,并以平淡易懂的语言讲述他们的智慧遗产。

在课堂的巧妙互动中,将那些哲学原理和当今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即使是平时很少接触哲学的读者,也一定能够轻松地读懂其中的道理。

在这18堂神秘的哲学课堂里,几乎囊括了我们生活、工作、沟通中的各种问题,人生的意义、幸福的向往、爱情和婚姻的烦恼、工作的倦怠、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追求、对爱的执着……下面是摘自书中第二堂课的一部分。

马原读书报告

马原读书报告

马克思与我们的距离与联系《共产党宣言》共三章。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与阶级斗争的学说,而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

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则披露了当时的各种假的社会主义,并分析了这些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揭露出了阶级的实质。

在第四章中《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的态度》简要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

总的来说,《宣言》提出的来源是来自于社会的不公平,而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是实质上最不公平的社会,因此它必然被历史所淘汰。

《宣言》为实现“全人类公平自由的发展”提供里理论依据。

然而,个人认为,马克思他是一个时代的巨人,极具洞察力地发现了资本主义时代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但是他也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斗士,一个向时代宣战的共产党员,因此当我在读《共产党宣言》时,总是能够感受到这一种热情。

然而正是这一种热情使得《宣言》更像是一个宣言,而非真理。

个人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写这篇文章时在写这篇著作时,却也有几个严重的问题。

在宣言中马克思力图通过《宣言》组织起一个革命的党,进而组织一个政府。

而这个政府却近乎是完美的,熟知社会发展规律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理想化的政府显然是不存在的,哪怕是今天如何如何宣扬自由民主的美国,依旧存在着监听丑闻。

在这点上而言,马克思与我们的距离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而个人认为,在《宣言》之中犯下最最大的一个错误是马克思没有考虑到人类的本性以及先天性的差异。

在《宣言中》这样说道“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实物的委员会罢了。

”以及“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了政治性质。

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

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读书报告

题 目 《美丽新世界》读书报告
班级(班号)
姓名(学号)
指 导 教 师
2016 年 11 月 8 日
南京理工大学马研部
《美丽的新世界》读书报告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看了后觉得有些压抑的书,书本描绘了一个
能称为“神奇”的未来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世界里面,一个人从
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从胚胎到出生前,是在试管里培育的,在试管里,就被
给予了身份的标识;出生后,接受睡眠教育;工作,生活,将按照固定的模式,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这本书的名字意味深长。它来自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在该剧第5
幕第1场里,从小生长在荒岛上,除了她父亲从没有见过人类的公主米兰达突然
看见了一大群从海难中生还的人,不禁兴奋得大叫:“神奇呀,这里有多少好看的
人!人类是多么美丽!啊,美妙的新世界,有这么出色的人物。”在这里,莎士比亚
通过她的嘴赞扬了人类,说人类是美丽的、出色的,令人见了不禁惊叹。但赫胥
黎用这句话作书名,却有不同的意味。
在书中的世界里,物质是极大的丰富的,人们除了上班,就是享乐,例如

麻假。作者也在序言中说,原子能是一次重大的革命,但是只是在外部世界进行的革命,真
正意义上的革命,应该是人类心灵,以及精神上的革命。书中的革命分为以下几种:
1、取消胎生,人工生殖,从中划分种姓: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把人从遗传上、
胚胎发育过程中进行培养,划分出α、β、γ、δ、ε5个大的“种姓”。(α、β、γ、δ、
ε是希腊字母:依次音译为阿尔法、比塔、伽玛、德尔塔、爱扑塞隆,大体相当于
英语的A,B,C,D,E)。阿尔法最高,比塔次之,依次下降,至爱扑塞隆最低。
每个种姓又分加和减。如阿尔法加,阿尔法减(甚至阿尔法双加),比塔加、爱扑
塞隆减等,这样就把社会分成了10多个种姓。为了工作需要,在胚胎期就进行
培养和刺激,使胚胎具有不同的特性,预定了那人未来的命运。如有的适宜到热
带高温下去炼钢,有的适宜到太空去修理宇宙飞船;有的适宜做社会领袖,有的
则适宜掏阴沟。阿尔法和比塔是高种姓,伽玛、德尔塔和爱扑塞隆是低种姓。高
种姓的人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低种姓的人做简单劳动。高种姓的人聪明,漂亮,
高傲,心肠硬;低种姓的人只会执行较简单的任务,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他们大
量繁殖,一个受精卵可以培养出几十个多生子,从个头到长相都一样,都带种姓
特点。不同种姓的人待遇很不相同。低种姓的人全都住大营房,各有颜色不同的
制服作为标志;高种姓的人则住小住宅。社会是以无数的低种姓人为基础的,高
种姓人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报纸是按种姓出版的,最高种姓的报纸每小
时出一次;最低种姓的报纸使用单音节字。这是出生前的阶级划分。区别是从胚
胎期就培养的。
2、潜意识教育:分两种,一是睡眠教育;一是条件反射刺激,都从幼儿时期
进行。使人从小安于自己的地位。睡眠教育在儿童入睡后进行。比如比塔儿童在
睡眠中听见的教育是:我以我是个比塔而高兴,阿尔法太辛苦,而伽玛、德尔塔
和爱扑塞隆又太可怜。条件反射刺激培养人的爱与憎,比如用噪声和电击让儿童
永远害怕和憎恶花朵与书籍。因为喜欢花朵会造成喜欢大自然,而大自然是不收
费的,会影响社会消费;喜欢书籍不但会浪费时间,而且会导致错误思想。睡眠
教育和条件反射的培养方式都很简单,反复又反复,一个道理或一种刺激在几年
之内重复一两万次到六七万次,形成一辈子也无法逆转的心理定势。 “新世界”
相信一种理论:“道德教育都是不能诉诸理智的。”因此都在下意识里进行。
3、满足欲望:不但满足丰富的物质生活欲望,而且满足玩耍的欲望,包括看
感官电影、听色唆风音乐、旅游、游戏和无限制的性生活。每个女性和男性彼此
相属,可以自由享有彼此的肉体,但反对固定关系。提倡避孕,怀孕后立即人工
流产。因此“父亲”和“母亲”都成为猥亵的字眼,人们听了会非常难为情。家庭被
描写为肮脏的兔子窝,发着恶臭。一切欲望都给予满足,不让产生激动,据说人
没有激动社会也就不会动荡。
4、割断过去:关闭了博物馆,炸毁了一切纪念性的建筑,查禁了福帝纪元150
年(换算起来应该是公元2058年)以前的一切书籍。总统在报告里把从古代埃及、
两河流域、希腊,直到莎士比亚、肖伯纳的全部人类文化都“掸掉”了;把从古以来
激励人类向上的爱情、亲情、友情、人情一概“掸掉”了,因为它们能够使人产生
激动和不满,危害社会稳定。这样,每个人生活里的一切都由上面赐予,大家都
满足现状,感谢福帝。总统告诫人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社会是经过9
年战争的大屠杀和大英博物馆对知识分子的大毒杀才取得了今天的局面的。总统
的结论是:“幸福与德行的诀窍是爱好你非干不可的工作。”
5、唆麻:这是一种最甜蜜的幸福剂,也是最温柔的镇压剂。情绪不佳,吞
唆麻;烦恼得厉害,多服唆麻,进入唆麻假日;社会动乱,有唆麻枪,无论怎么乱,
喷上一剂,暴乱者就睡着了,醒来就捣不了乱了。有了唆麻什么骚乱都可以迎刃
而解。新世界的总统说:“没有眼泪的基督教——唆麻就是这种东西。” 有了这5
条措施,社会就稳定了,人生就美妙了,怕是创造了一个极乐世界吧,但是事实
并非如此。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约翰,和列宁娜两个人的情感故事
列宁娜和许多的人发生了关系,当他爱上约翰时,又是毫无顾忌的像占有约
翰,甚至在约翰面前脱光了衣服。而在约翰所处的旧世界,人们只能从一而终。
约翰的母亲,这个从新世界来的女人,和野蛮世界的很多男人发生关系,受到了
女人们的鄙视和殴打。约翰本人也认为,对一个女孩的追求,要靠劳动,要经受
考验,才是真正的男人,是值得信赖的爱情。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是值得肯定的。
很讽刺的是,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在新世界的环境下遭遇了困境。约翰爱着列宁娜,
但不能接受列宁娜的爱情观,所以他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圈套,并在自己设计的圈
套中选择了死亡——一边骂列宁娜是“婊子”,一边又想着她的肉体。欲望是应
该正常表达的,单纯为了肉欲的释放,忽视了爱的存在,超越了道德的界限,是
可悲的,但是想约翰这样,因固守道德而压抑情感也是不理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