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概况
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和对当今的服饰的影响

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和对当今的服饰的影响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且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
这种多样化的服饰文化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并对当今的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服饰分为上衣和下衣两部分。
上衣的形式有袍、衫、褂等,下衣则有裙、裤等。
在汉代以前,人们主要使用麻布和丝绸制作衣物,后来逐渐普及的棉花也开始用于服装的制作。
汉代是中国服饰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民族服饰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达到了一个巅峰。
各个民族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不仅交流了商品和技术,还传播了服饰文化。
唐代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又一个高峰期,透过丝绸之路来往的来自中亚、欧洲的师傅和制衣工匠,给中国服饰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
中国的少数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服饰文化。
例如,蒙古族的服饰以“长袍、长靴、短裤、白帽”为特点,展现了他们喜爱草原生活和骑马狩猎的特点。
藏族的服饰以藏青色为主色调,以精美的刺绣和挂饰为特点,体现了他们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宗教信仰。
彝族的服饰以色彩斑斓、线条流畅的刺绣为特点,体现了他们热情奔放的性格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对当今的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传统的民族服饰成为了当代时尚界的灵感源泉。
设计师们通过借鉴和融合传统的服饰元素,创造出了许多独特而富有创意的时装作品。
另一方面,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和丰富的服饰经验。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研究和传承传统的服饰文化。
在当代的时尚界,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也在逐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中国设计师通过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将古老的服饰款式与现代的剪裁和面料相结合,创造出了适应现代人们审美需求的服装。
这种融合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服装风格,推动着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介绍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一般指以中国汉族传统服饰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文化形式。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重要、最突出的部分,也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基础。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文化意识以及审美特征,而且反映了民族特色的穿衣风格,习俗习惯,还反映了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发展水平。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主要特点在于:服饰有着很强的民族性,不仅体现着传统的文化价值,而且多变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的穿衣风格受到地域、气候及社会习俗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格。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传统服饰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身份象征和风俗习惯,不仅反映着政治、经济、宗教等客观条件的变化,也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及民族文化精神的活性。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穿衣习俗、文化意识以及审美观,还反映了政治、经济、宗教等客观因素的变化。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史不断演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饰体系,即以礼服、工作服、日常服饰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文化。
从古代至今,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化受到地域、气候及社会习俗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格,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中国古典服饰文化。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汉族传统服饰为主,但也受到蒙古、满族、藏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
自元代以来,它以定型的服饰形式发展壮大,内容亦多变,影响了许多地方,表现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非凡风采、优雅气质与无穷魅力。
随着社会发展,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也不断演变,逐渐形成多元化的服饰文化体系,传承着服饰文化的浓烈传统气息,也滋养着国人的生活情趣。
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文化

麻布在古代常用于制作平 民服饰和劳动服装,也用 于制作帐篷和船帆等户外 用品。
ABCD
麻布的生产主要使用大麻 和亚麻等植物纤维,工艺 相对简单,适合大规模生 产。
麻布的质地相对粗糙,但 也有一些精细的麻布品种, 如夏布、麻绸等。
刺绣
刺绣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 ,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细腻的工
艺而著称。
刺绣是通过在纺织品上用针线 进行穿刺和堆砌,形成各种图
02
中国古代服饰的种类与特 色
汉服
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服饰,具有悠 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汉服以宽袍大袖、交领右衽、系 带隐扣为主要特点,讲究色彩、 纹饰和工艺,展现出优雅、庄重
的气质。
汉服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 但基本形制保持不变,成为汉族
文化的象征之一。
胡服
胡服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具有简洁、实用的 特点。
05
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意义 与文化内涵
服饰与等级制度
服饰是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重 要标志,不同阶层的人穿着不 同颜色、质地、图案的服饰, 以彰显身份地位。
官服是古代官员的专属服饰, 不同品级的官员穿着不同颜色、 质地、图案的官服,以区分官 阶高低。
服饰的质地、颜色、图案等都 受到严格的限制,不得逾越, 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以“上衣下裳”为主要形式,颜色较为单一,图案以饕餮纹等神秘纹样 为主。
秦汉时期
秦汉服饰开始注重色彩搭配和款式变化,出现了直裾、曲裾等多种款式,图案也更加丰 富多样。
唐宋元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更加注重华丽和装饰性,刺绣、镶边等工艺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不 同民族和地区的服饰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风格。
中国古代服饰特点及发展

。观和做花种,带纱巾男开
至天成鞋多名上罗子子的
清代服饰 易明服代清,服王按明饰朝满初时族要,习求以俗衣暴统冠力一恢手男复段子唐推服制行饰,剃。其发顺 治法九服年的,式钦样定与《唐服代色相肩近舆。条自例唐》宋颁以行, 从来此,废龙除袍了和浓黄厚色汉就民为族皇色室彩所的专冠用冕。衣 裳百。官明公代服男自子南一北律朝蓄以发来挽紫髻色,为着贵宽。松 衣明,朝穿因长皇统帝袜姓、朱浅,面遂鞋以;朱清为时正则色剃,发 留又辫因,《辫论垂语脑》后有,“穿恶瘦紫削之的夺马朱蹄也袖”箭, 衣紫、色紧自袜官、服深中统废靴除。不清用代。官公服服主除要依品 种同品“为,级补长凡规子袍军定”马士服表褂、色 示。差外品官役,级帽以最。与上有前补军特朝子政色截是人的然一员是不块都用 戴约似5斗0厘笠米而见小方的的纬绸帽料,,帽织后绣拖上一不束同孔 雀纹翎样。,丝再纺缝绣缀染到及官各服种上手,工胸专背业各的一进。 步文,官为的清补代子服用饰鸟品,种武的官丰用富走创兽造,了各条 件分。九等。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 留高上明跟下汉代鞋层族款,社妇式并会女;有 的在乾里服康隆高饰熙以底均、后、有雍,外明正衣高显时服底等期渐之级还肥分。保渐。 短,袖明口代日普宽通;百到姓晚的清服时装都或市长妇、女或已 去短裙、着或裤衫,、衣或上裙镶,花基边本、上滚承牙袭子了。传满 族统妇,女且着品“种旗十装分”丰,富梳。旗服髻饰,用穿色“方花 盆面底,”平旗民鞋妻。女至只于能后衣世紫流、传绿的、所桃谓红旗 袍后等大, 期色众长,,只期旗以许主袍免用要也与 褐用为官色于汉服。宫族正廷中色和的相王贵混室妇;。所劳清仿动代用。
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 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 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①冠服在因 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② 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与风格

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与风格中国传统服饰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本文将从早期的服饰特点开始,逐步探讨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历程与不同地区的风格特色。
一、早期服饰的特点早期的中国传统服饰主要以褐色为主,并以皮革和兽皮为材料制作。
这种服饰既能御寒,又能保护人们的身体免受野兽的侵害。
早期的服饰风格简朴,没有过多的装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朴素而实用的生活态度。
二、服饰的演变与流派1. 周朝服饰在周朝时期,服饰逐渐丰富多样,并开始出现丝绸制品。
宫廷中的服饰以华丽的装饰为主,表现了统治者的尊贵地位。
而一般民众仍然延续着简朴实用的风格。
2. 唐朝服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服饰风格最为繁华多样的时期之一。
唐朝的服饰以华丽、富丽堂皇为特点,女性的衣着尤为讲究。
丝绸、缎子和金银丝线成为常见的材料,衣袖宽大、裙摆富丽,细致的刺绣和花纹增添了服饰的华贵感。
3. 明清时期服饰明清时期,服饰逐渐趋于统一,对服饰的规定也更加严格,尤其是宫廷中的服饰。
丝绸仍然是主要材料,但颜色和纹样受到了更多的限制。
女性的服饰则强调身姿的曲线美,搭配饰品的使用更加精致。
三、地区风格特色1. 北方传统服饰北方传统服饰以皮革为主要材料,用以抵御严寒。
在设计上注重实用性,强调腰部的束缚和包裹感。
蓝色、灰色等暖调颜色常见于北方传统服饰中。
2. 南方传统服饰南方传统服饰以丝绸为主要材料,色彩鲜艳,刺绣繁复。
女性的传统服饰偏重于柔美和优雅,通常采用流动的裙摆和丰富的刺绣来展现女性的妩媚之美。
3.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多样而丰富,受到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彩色的纱裙、银饰和刺绣装饰,体现了多元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中国传统服饰的影响与传承中国传统服饰的风格和设计理念对当代时尚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丝绸、刺绣、青花瓷等元素被成功地融入了现代服饰设计中,使得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更加完美。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服饰的传承面临一些困境。
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

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本文将从早期的原始服饰开始,梳理出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过程,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变迁。
原始服饰时期中国古代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原始人们使用简单的植物叶片、兽皮和兽骨制作服装,以保护自己不受严寒和野兽的伤害。
这些原始服饰主要以腰布、腰带和肩带为主,还饰以简单的图案和符号,象征着原始社会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古代服饰的起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古代服饰逐渐从原始时期迈向文明社会。
商代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商代,汉族的先民开始使用丝绸制作服装,这标志着中国服饰文化的崛起。
同时,发展起来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带来了异域服饰元素的融入,丰富了古代服饰的样式和款式。
周代的礼仪服饰周代被誉为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礼仪服饰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周朝的君王制定了一套完备的礼仪制度,其中服饰在礼仪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贵族们穿着华丽的礼仪服饰,如衮袍、犀带和玉佩,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而在文人和官员们中,则流行着一种称为“衣冠楚楚”的风格,注重简洁而雅致的装扮。
汉唐时期的盛世服饰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金时期。
汉代服饰以华美的绣花和丝绸为特色,而唐代则更注重颜色和图案的搭配。
这个时期,宫廷中的服饰更加精美华丽,人们追求奢华和繁复,逐渐形成了以“襦裙”和“大袖飘逸”的风格为主的时尚潮流。
宋元明清时期的变革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变迁,宋元明清时期的服饰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宋代是以淡雅和素净为主的时期,服饰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感。
元代则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服饰款式更加多样化,出现了一些奇特的装饰和流行元素。
明清时期,服饰突显了封建等级制度的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官服和民族服饰。
现代服饰的发展随着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演变,现代服饰也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
在20世纪初,西方服饰文化的入侵使得中国传统服饰受到了冲击,人们开始追求西式的时尚和服装。
汉服发展历程

汉服发展历程汉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
下面是汉服发展的主要历程。
汉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华夏文明,最早的汉服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古代文明。
古代华夏先民主要以裘皮为衣服,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们开始使用织布技术,制作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服装。
到了商代,汉服的基本形态开始逐渐形成。
商代的汉服以束腰身著,长袍腰带为主要特征。
到了周代,汉服的样式更趋多样化,成为当时各个阶层的区分和身份的标志。
其中,礼服和冠带是周代汉服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族的衣服逐渐演变为包袱衫和襦裙。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汉服的样式更加多元化。
其中,汉民族子民开始穿戴深衣,祭祀时则穿着祭袍,这是汉服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到了秦汉时期,汉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制度,汉服也因此规范化和统一化。
在这个时期,围腰的裙子是主要的汉服款式。
而汉代则进一步规范了汉服的款式和使用,成为后世汉服研究的重要依据。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服逐渐受到异族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衣着装饰。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多为窄袖和细衫。
唐代汉服的样式更趋宽松和华丽,衣袖长而宽大,衣襟有明显的对襟和交叉。
宋代是汉服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兼收并蓄了契丹、夏、南诏等少数民族服饰的风格。
元代则继续这种趋势,加入了西域的影响,使得汉服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明代是中国汉族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明代中期,汉族服饰开始逐渐恢复传统风格。
到了清朝,汉服的样式又受到了满族的影响,汉族子民逐渐用满族的服饰作为身份标志,汉服的样式逐渐被淘汰。
20世纪初,随着新思潮的出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汉服开始被西方服饰取而代之。
直到20世纪80年代,汉服才重新受到关注。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穿汉服,并举办各种汉服文化节庆活动,对汉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总结起来,汉服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华夏文明,经历了起伏和变迁,吸收了不同文化的影响,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民族服饰发展情况汇报

民族服饰发展情况汇报民族服饰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和风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民族服饰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就民族服饰的发展情况进行汇报,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了解。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民族服饰的起源和发展。
民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们通常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而形成的。
随着历史的变迁,民族服饰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不同民族之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比如中国的汉服、蒙古族的长袍、藏族的长袍等,它们都代表着不同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民族服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民族服饰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传统的民族服饰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是,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民族服饰也在逐渐复兴。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民族服饰的设计和制作,一些传统的服饰元素也被融入到现代的时尚设计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时尚风格。
同时,一些民族服饰的品牌也开始崭露头角,他们通过创新设计和营销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民族服饰。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民族服饰的未来发展方向。
我认为,民族服饰的未来发展应该是多元化和包容性的。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和保护传统的民族服饰文化,同时也要让它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潮流的民族时尚。
此外,我们也应该注重民族服饰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民族服饰产业的绿色化和环保化,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为民族服饰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民族服饰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领域,它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也是民族自信和自豪的象征。
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族服饰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民族服饰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概况中国的服饰伴随文化发展历经五千年之久,其中蕴含的民族气息与精神都孕育其中并且流传下来,至今被后世人们享用,今天我们就一起重温一下中国古代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史吧。
服饰文化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
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美国人类学家英菲有论断:“一个文化项目是外来渗透的结果,还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注重历史遗产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
”要了解中国服饰那多样的款式、独特的风采、鲜明的色泽和精湛的工艺,首要的课题就应该浅知一点中华民族博大深邃的服饰文化发展轨迹,这样才能通过浏览,去着意开开掘中华服饰文化的底蕴。
新中国建立后的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成就,已经把服饰文化的源流,科学地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阶段。
在此以前更遥远的时间,人类开始用捕猎所获的兽皮来掩盖保护身体和保暖。
夏天则拣取树叶遮掩阳光免受炎热。
这标志着人类刚脱离了动物境界,原始服饰出现的雏形。
而山顶洞人遗存中发现的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
这时候的衣饰已不再是简单的利用自然材料,而演变成合乎人类生活需要的构造,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中国服饰文化简史我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源流,若从古典中寻找,总会将其归结于三皇五帝。
如战国人所撰吕览和世本记述,黄帝时“胡曹作衣”;或说:“伯余、黄帝制衣裳。
”这个时代,从考古发掘的文化遗存对照,应该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内出土的实物有纺轮、骨针、纲坠等,又出土有纺织物的残片。
我国中原甘肃出土的彩陶上的陶绘,已将上衣下裳相连的形制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来了。
殷商时期殷商时期社会生产力额定发展,在物质上又有许多物质文明的局措。
从甲骨文中可见的象形文字就有桑、茧、帛等字样,可证明农业在当时的发展。
又从出土的商代武器铜钺上存有雷纹的绢痕和丝织物残片等,可见那时的工艺水平的高超和精湛。
殷商甲骨文中,可见王、臣、牧、奴、夷及王令等,衣冠服饰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开始打上了时代烙印,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兮、辨等威”的工具。
尊卑贵贱的生产关系,促使服饰也开始形成其固有的制度。
周代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
这时候,有关服饰的文字记载十分多见。
青铜器铭文中,有关服饰的记载和“虎冕练里”(毛公鼎)、“女裘宝殿”(周、伯蔡文簋)等。
随着等级制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各种礼仪也应运而生。
反映在服饰上,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
这些服饰适应了天子与庶民,甚至被沿用于商周以来的二千年封建社会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不全遵周制度。
七国崛起,各自独立。
其中除秦国因处西陲,与其它六国有差异外,其它六国均因各诸侯的爱好和奢侈,以及当时兴起的百家争鸣之风,在服饰上也各显风采。
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均着珠履;平原君后宫百数。
卫王宫的卫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缛服长裙褒袖、方履等等。
汉初服饰,与民无禁。
西汉虽有天子所服第八诏令的服饰制度,但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节气而为服色之别,如春青、夏赤、秋黄、冬皂。
汉代妇女的日常之服,则为上衣下裙。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将北方民族的服饰带到了这一地区。
同时,大量民族服饰文化也影响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饰。
妇女的日常衣服仍以上身着襦、衫,下身穿裙子。
襦、裙也可作为礼服之内的衬衣衫。
隋唐隋统一全国,重新厘定汉族的服饰制度,然而也难以摆脱其由北向南统一而带来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
只是到了唐代帝国的建立,才以其长时间的统治,加上其强盛的国力,令其服饰制度上承历代制度,下启后世冠服制度之经道,同其社会一样,呈现出繁荣景象。
唐人与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频繁,各民族同唐人杂居内地的也很多,因此,唐人穿胡服的装束常会在该时代的文物中见到。
隋唐时妇女的日常服饰是衫、袄、裙,多见是上身着襦、袄、衫,而下身束裙子。
裙子以红色最流行,其次是紫、黄、绿色。
唐代妇女的鞋子多将鞋头作凤形,尺码同男子相似。
宫人侍左右者均着红棉靴,歌舞者也都着靴。
妇女的日常服饰名目繁多,有如袄、衫、袍、腰巾、抹胸、裙、裤、膝裤、袜、鞋靴等等。
唐服宋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沦为女真族贵族统治领地,服饰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经济因素而发生交互影响。
续资治通鉴记载:“临安府风俗,自十数年来,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可见南宋京都也尚北服。
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
其面料为罗、纱、锦、绫、绢。
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
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
元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
其服饰既袭汉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
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
蒙古族的衣冠,以头带帽笠为主,男子多带耳环。
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
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从其便了。
妇女服饰,富贵者多以貂鼠为衣,带皮帽。
一般则用羊皮和毳毡作衣冠材料。
当时的袍式宽大而长,常作礼服之用。
元末,因贵族人家以高丽男子女子的装束为美,又流行起衣服、靴、帽仿高丽式样。
明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胡语、胡姓,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
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姓服饰、内臣服饰,其样式、等级、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
就连日常服饰,也有明文规定,如崇祯年间,皇帝命其太子、王子易服青布棉袄,紫花布衣,白布裤、蓝布裙,白布袜、青布鞋,戴皂布巾,装扮成老百姓样子出面活动,然也印证了当时平民百姓的衣饰。
明代妇女服饰规定民间妇女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绣。
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及浅淡色,不能用大红、鸦青、黄色。
带则用蓝绢布。
明代的衣衫已出现用钮扣的样式。
明代妇女的鞋式仍为凤头加绣或缀珠。
宫人则着刺上小金花的云样鞋。
清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曾下令:“有效他国(指汉族)衣冠束发裹足者,重治其罪。
”清代又实行逼令剃发易服,按满族的习俗制度实行剃发改服。
服饰制度坚守旧制,尤其在男子服饰上,保持满族特点而延续极长的时期。
尽管清代三令五申废除明代服饰,然其官服上的补子仍采用了明朝的样制。
命妇冠上所缀的金凤、金翟也仍承前制。
清代的官服等级差别主要反映在冠上的顶子、花翎和补服上所绣的禽鸟和兽类。
若排列名次可从皇帝开始,依上而下有皇太子、皇子、亲王、奉恩将军、公主、驸马等皇族宗室戚属。
异姓封爵的有公、候、伯、子、男、文武一品至九品官员,未入流的品官,以及进士、举人、贡生、监生、外郎蓍老、从耕农官。
此外还有一等、二等、三等蓝领侍卫、侍臣等等,其官服均有严格区别。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政时期最为流行。
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族服饰并存。
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
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
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
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越来越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层出不穷。
清服近代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侵透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方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早期,服装式样变异甚少,民间仍然是长袍马褂为男子服饰;女子则上袄下裙。
之后,商业贸易日渐昌盛,洋货大量倾入,羽纱、呢绒、洋绸、花布等充斥市场,使传统的服饰穿着有所变动。
外国衣料因价廉渐为人所欢迎,费工费时,工艺考究的滚、镶、嵌、绣等传统手工艺渐渐为衰落,西方缝纫方式开始流行起来。
尤其是女性的时装,由于缝纫精制、款式合乎时代潮流,影响尤大。
风行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样式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当时尚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经过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二十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束胸驼背的旧貌,让女性体态与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大功。
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仿效,几乎成了二十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意,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英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
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
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
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绚丽多彩,精美绝伦,各具特色。
它是各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饰制作从原料、纺织工艺,以至样式、装饰都保持着鲜明的民族和地区特色。
以捕角为主要经济生活的赫哲族早年曾以鱼皮为衣,曾长期从事狩猎的鄂伦春、鄂温克等族狍皮兽筋缝制衣服。
经营畜牧业的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裕固族等,穿戴多取诸牲畜皮毛。
从事农业的少数民族则以当地出产的棉麻丝为原料,纺织布帛丝绸,缝制衣服。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款式纷繁,各自有异。
大体上有长袍和短衣两类。
穿袍子的民族一般戴帽蹬靴,穿短衣的民族多缠帕着履。
袍子形式也多种多样,有蒙古、满、土等民族的高领大襟式,有藏、门巴等族的无领斜襟式,有维吾尔等族的右斜襟式等,还有坎肩式长袍。
短衣有裤和裙之别。
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里,由于经济生活、文化素养和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的差异,从而导致民族服饰的多种多样,应该说这是民俗服饰的特点之一。
中国少数民族的刺绣、蜡染等工艺相当发达,并广泛用于服饰装饰上,是民族服饰的又一特点。
刺绣是各民族普遍喜爱的工艺,一般运用在头巾、腰带、围裙以及衣襟、环肩、下摆、袖口、裤脚、裙边等易损部位,既起装饰作用,又有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