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学(第三章 三大产业内部结构)
第三章 产业结构

日
19世纪90 年 代 20世纪20 年 代 1960-1965 GDP比重 就业比重 GDP比重 就业比重 GDP比重 就业比重 GDP比重 就业比重 42.7 72 21 13
本
美
国
38 30
一产 二产 三产 一产 二产 三产 36.3 17.9 44.1 15 42 28
28.1 37.7 34.2 11.2 41.3 47.5 55 29 2 22 31 38 23 40 60 27 7 2 34 34 26 39 59 72 74
第一产业:(农业)在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劳动力的比
重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
第二产业: (工业)工业化初期,在国民经济收入中
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的就业比重也有上升的趋势, 不过初期的上升比较明显,后趋于下降的趋势,应该 说工业收入的比重上升的速度要明显快于劳动力就业 比重的上升趋势
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的比重则一直处于上升的 趋势,到工业化的中后期,第三产业的收入在 国民收入的比重开始上升,并不断超过工业收 入。(可以用产业所占比重的结构图表示)
小结: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发展规律
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看 1 、以农业为主导 2 、纺织工业为主导的阶段 3 、在原料和燃料动力等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化 阶段 4 、在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为主导的阶段 5 、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的阶段 6 、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7 、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2—5可以概括为
2、Moore(摩尔)结构变化值指标
约翰.H.摩尔,“产出结构变化的测量”,《收入和财富评论》,1987 年3月。
该指标运用空间向量测定法,以向量空间中夹 角为基础,将产业共分为n个部门,构成一组n维向 量,把两个时期两组向量间的夹角作为象征产业结 构变化程度的指标,当某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 额发生变化时,它与其产业(向量)的夹角就会发 生变化,把所有的夹角变化累计起来,就可以得到 整个经济系统中各产业的结构变化情况。该指标称 为Moore(摩尔)结构变化值。
产业经济学第三章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 魏后凯(2002)利用全国工业普查521个制造 业近60万个企业的系统数据,深入考察了中国 制造业的市场集中状况,结论是:我国制造业 无论采用什么指标,结果都表明,集中度非常 低,产业组织结构高度分散,不仅导致规模经 济的丧失,而且也加剧了生产能力过剩和市场 的过度竞争状况,不利于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 高。
3.1 集中度与集中度的度量
1、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方或买方 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它能够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 程度(市场力量)。
同一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生命周期)市场集中度的动态变化: 在产业发展初期,市场集中度很低;当产业技术成熟、进入繁荣 期时,市场集中度会逐步提高,而后趋于稳定;随着产业的衰退, 部分厂商退出,市场集中度就会再度上升。
R1 -Rs
6.4% 9.4% 7.0% 7.0% 12.8% 14.0%
★贝恩的研究
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
集中度 市场结构
C4值(%)
C8值(%)
寡占Ⅰ 寡占Ⅱ 寡占Ⅲ 寡占Ⅳ 寡占Ⅴ 竞争型
75≤C4 75<C4 ≤85 50≤C4 <85 35≤C4 <50 30≤C4 <35
C4 <30
或85≤C8 75≤C8 <85 45≤C8 <75 或40≤C8 <45 或C8 <40
表示差距悬殊,0.4被作为一般警戒线。
绝对法与相对法的区别联系:
绝对法主要反映了市场中前几家最大厂商的集中度; 而相对法则主要考虑到了参与整个市场的厂商规模 的差异,却未能考虑到前几位最大厂商对市场竞争、 价格等的控制和影响。因此,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单独一种方法都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市场中厂商之 间的竞争程度,两种方法结合运用是比较全面的。
我国三大产业更加协调,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我国三大产业更加协调,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1、三次产业结构逐步走向协调,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经济的较快增长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这表现为三次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所处地位的变化。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
这种趋势在产值结构方面表现为:在工业化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份额,而以食品、纺织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以饮食、商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较小,因而,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呈现“一、二、三”的格局。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社会消费需求升迁,以机械制造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迅速上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随之变化为“二、一、三”或“二、三、一”的格局。
进入工业化后期,以金融、保险、医疗、教育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迅速软化,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随之演化为“三、二、一”的格局。
总的看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与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
目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二、三、一”的格局。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
过去20多年中,我国经济中相继出现了一批高增长行业,形成了结构优化带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上半期,对经济起带动作用的高增长行业主要是轻工、纺织等行业,以满足居民的吃、穿为主。
80年代中后期,新一代家电产品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成为新的高增长行业。
经过80年代末期的短暂调整,从1992年开始,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其间的高增长行业主要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如公路、港口、电力、通讯设备制造、采掘等行业。
本世纪初期以来,汽车、房地产、信息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成为新的带头性高增长行业,并由此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分类及其分析方法总结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首先,产业是历史范畴,是伴随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深化而产生和不断
扩展的。从社会分工来说,它是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现象。特殊分工是在一般
分工基础上发生的。
其次,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转换和
不断地向深层发展,以致形成了具多层次的产业范畴。
再次,产业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产业和产业之间存在
罗斯托提出了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产业结
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中重视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其主
要著作有《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
钱纳里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贡献颇多。他认为,经济发展中资本与 劳动的替代弹
性是不变的,从而发展了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学 说。指出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会
?模型2(变形I):国内各产业生命周期均经过上述各阶段,但次序由消费资料生产转向生 产资料生产。或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进而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
?模型3(变形II):随比较优势动态变化,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在国际间出现产业转移,东 亚的后起国追赶先行国的进程具有“雁形模式”的特征。但“雁形模式”的形成是有条件 的,但条件发生变化时,该模型也将转换。即这一模式可以说明过去,不一定能说明将来; 可以适用于东亚中小国家和地区,但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①二元结构分析思路
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了
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理论模型即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拉尼斯他与费景汉把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认为不仅仅收入
分配变化及与之相对规模以及储蓄、教育、劳动力市场等有关因素之间也存在直
我国产业结构

我国产业结构我国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了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是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其生产物取自于自然,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如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地产,公共设施,科教文卫等等。
所谓产业结构,就是“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
其中,“技术经济联系”从质的角度规定了各产业之间的组合关系,是各产业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比例关系”则从量的方面反映了各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系统中的地位,是各产业经济活动的外在表象。
从静态看,三次产业间的联系表现为某一时点三次产业各自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及相互的比例关系。
从动态看,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发展,三次产业间联系表现为三次产业上述比重和比例关系的变化及其趋势。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上在6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了70%;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增加。
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当有限。
当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当中,近3/4来自制造业,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
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薄弱,产业化水平低。
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随着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增强,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产业结构严重偏离“标准模式”。
所谓“标准模式”是指各个国家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变动的基本趋势。
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有三大产业

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有三大产业: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
在工业中,又分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以及电力、煤气、水的生产供应业。
目前,我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为52%,其中的制造业产但又占工业总产值的约45%。
精密加工是指加工零件的尺寸尺寸精度在01-1μm ,加工表面粗糙度为0.02-0.1μm之间的加工方法。
超精密加工是指被加工零件的尺寸精度高于0.1μm,表面粗糙度小于0.025μm,以及所用机床定位精度的分辨率和重复性高于0.01μm的加工技术,也称之为亚微米级加工技术,且正在向纳米级加工技术发展。
例如:美国民兵Ⅲ型洲际导弹系统陀螺仪的精度为0.03-0.05°/h,其命中精度的圆概率误差为500m,而MX战略导弹制导系统陀螺仪的精度比民兵Ⅲ型洲际导弹陀螺仪的精度高出一个数量级,而它的命中精度的圆概率误差为 50-150m。
如果1kg重的陀螺转子,其质量中心偏离其对称轴0.5nm,则会引起的射程误差100m 和的50m轨道误差。
惯性仪表中的许多零件的精度要达到或小于微米级精度。
激光陀螺仪的平面反射镜的平面度为0.03-0.06μm,表面粗糙度为 0.012μm 以下,反射率为99.8%。
人造卫星的仪表轴承时真空无润滑轴承,其孔和轴的表面粗糙度达到 0.001μm,其圆度和圆柱度误差均为纳米级。
雷达的关键元件波导管,其品质因数与内表面的粗糙度关系很大,内腔的表面粗糙度越小,其品质因数越好。
又如,美国的航天飞机送进太空的哈勃望远镜,其一次镜要求使用直径 2.4m,重达900公斤的大型反射镜,并且具有很高的分辨率。
为此,专门研制了超精密加工光学玻璃用的6轴CNC研磨抛光机,英国的Rolls-Royce公司提供的资料认为,若将飞机发动机转子叶片的加工精度由 60μm提高到12μm ,而加工表面粗糙度由0.5μm减小到0.2μm,则发动机的压缩率将从89%提高到94%。
第三章第二节产业结构的变化 课时2产业结构升级

以第二产业为主,国家实施重工业化
轻重工业协调发 的战略决策,原有
展
产业基础、原有基
础设施、技术和劳
动力优势明显
四、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为
十个第一
综合性工业基地 工业生产龙头地位
上世纪80年 代的上海
城市病
五个倒数 第一
黄浦江两岸的 差距不断拉大
1990年,政府提出开发开放浦东政策。
北村位于广州城区北郊,距中心城区约18千米,下图表示其 不同发展 阶段产业结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随着时间发展,北村①产业( A ) A.粮食比重下降 B.从业人口增加 C.占地面积增加 D.产值降低
4.第二个阶段初期,北村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优势资源是
(A )
A.土地资源
B.劳动力资源
C.矿产资源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上海第一Fra bibliotek第二产业比重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占 比减少,就业机会减少; 成渝地区的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高,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回乡创业、就业等人口比例上升(答生活成本上升等方面原因也可)。
(3)比较说明上海城镇化水平状况,并分析产业结构对城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城镇化水平状况:上海城镇化率明显高于全国和成渝地区(或上海城镇化 水平较高)。 积极作用:
第二课时
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结合资料,认识上海优越的经济地理区位。
上海市位置示意
水陆交通便利 经济腹地广阔
上海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点和 长江入海口处,是长江流域的门户, 具有辐射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的地 缘优势;背靠富庶的苏南和浙北地 区;北依长江,东滨东海,有黄浦 江穿境而过,是得天独厚的水陆枢 纽。
贵阳市的森林覆盖率达46.5%, 空气质量优,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 小。2015年,经国家批准,贵阳市、 贵安新区共同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 1.分析贵阳市建设数据中心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 发展集聚区。至2018年,吸引了数十 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成为我 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
产业结构

3、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的因素 (1)内部因素 需求因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 供给因素: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 源 (2)外部因素 经济体制类型 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产业政策 国民收入分配政策 财税金融政策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
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产业结构高度化标准 “标准结构”法 “标准结构”是经济学家对大多数国家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的 综合描述,一般是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样本国家产业结构高 度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进行统计归纳,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出能 刻画某一高度化阶段的若干指标,作为该阶段下产业结构演进的 “标准”型式。包括产值标准结构、劳动力标准结构、相对劳动 生产率标准结构。 经济发展阶段判断法 除了前述的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论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 理论之外,还有钱纳里和赛尔奎因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他 们根据人均国民收入,将工业化阶段划分为0,1,2,3,4,5,6等七 个阶段。收入水平对应着发展阶段,也划分出三种国家类型。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法
3、产业结构分析指标
产业结构变动速度指标:产业结构变动速度K值、Moore结构 变动值 三次产业的结构效益指标: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 三大产业就业GDP弹性系数 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标:“标准结构”比较、产业结构相似系 数法 工业结构高度化综合指标:工业内部结构高度指标、产业链 结构高度指标、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系数
2、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1)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 “二元结构”理论,也可以称为“二元经济”理论, 最早由荷兰社会学家伯克提出。 1954年,刘易斯在《曼彻斯特学报》上发表题为 《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论文中,系统地提出 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 在着由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所构成的二元经济 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轻、重工业结构
1.对轻工业来说,离不开重工业; 2.重工业的存在,主要是因为轻重工业和农 业的存在; 3.二者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使二者比例 协调,共同发展。
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的严重教训。
三、采、加工业结构及发展趋势
(一)采、加工业的关系结构
1.采掘工业是加工业的基础。一般说,加工业可有多个层次的加 工,其产值的增长速度一般快于采掘业。 2.采掘业的发展比加工业难度大:(1)劳动对象是自然界;(2) 生产上要移动生产要素,还要受矿产资源储量、地理分布和生存 状态的制约和限制;(3)需进行大量基本建设投资。 3.采、加工业的关系:要坚持以采掘业、原材料业和制造业为序。
(一)人均GNP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对应关系
2010年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全国36.7:28.7:34.6:四川43.7:24.9:31.4 2010年人均GDP:全国29992元; 四川21182元
三、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总体趋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 (二)农业生产发展阶段: 1.原始农业:主要依靠自然循环来恢复地力,实行 刀耕火种的农业。 2.传统农业:建立在主要依靠牲畜粪便恢复地力并 使用牲力农具为基础的农业。 3.现代农业:建立在工业技术装备和现代农艺基础 上的农业。20世纪初诞生,大发展于第二次世界 大战。 (三)工厂化农业
第三章
三大产业的内部结构
第一节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及演变趋势 第二节 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 第三节 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
第一节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及演变趋势
一、工业化中的农业问题 二、农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趋势 三、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工业化中的农业问题
1.农业在工业化中的地位:农业的地位很重要,无农不稳。
但农业的比重随工业化的推进而不断下降。
2.工业化中农产品价格与工业产品价格的关系:总体说
来,农产品价格处于不利地位。原因:(1)农业技术进步比工业 要困难得多和缓慢得多;(2)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远较工业品要 低。如何看待近一、二十来农产品不断涨价的情况? 场为平价,政府通过进口限制、关税和进口制度等,阻断国外农 产品在本国农产品市场上的竞争,使国内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 场价格。欧共体曾实行该政策;(2)价格倒挂政策。即政府从生 产者高价买入,低价卖给消费者。美、日、中都实行过该政策。 (3)补差制度。即先使国内外价格一致,政府规定一个比国际市 场更高的“生产者价格”,然后政府向生产者支付差价。
四、原材料工业与制造业结构
1.加工阶段的高度化:即高加工度化, 指产业重心不断向加工、制造业等下游产业 后移,同时加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加工高度化过程中,要防止“虚高度 化”。 2.原材料工业与制造业脱节:指原材料 工业比重相对下降,制造业比重相对上升。 这是产业结构演变的一大趋势。 原因:(1)技术进步;(2)原材料的替代品增加
3.发达国家支持农产品价格政策的类型:(1)以国际市
二、农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趋势与规律
两个趋势:
(1)畜牧业生济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不 断提高,畜牧业中提供低脂肪、高蛋白的畜产品所占比 重日益增加。
两个规律:
(1)农业生产专业化与一定程度的多部门经营相结合; (2)生产专业化与多部门经营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粮食生产的发展水平。
(三) 工厂化农业
1. 工厂化农业的内涵
1994年首次提出。它是指使用人工设施、人工控制环境因素,使 植物获得最适宜的生长条件的农业生产方式,也称设施农业。
2.工厂化农业的主要特征
(1)生产设施现代化,设备智能化; (2)生产技术标准化,工艺流程化; (3)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3.工厂化农业的主要支撑技术
(1)无土栽培技术;(2)营养液调配技术;(3)环境监测控制技 术;(4)CO2施肥技术;(5)熊蜂授粉技术;(6)基质消毒技 术;(7)机械化作业技术;(8)产品采后处理技术。
第二节 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
一、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二、轻、重工业结构 三、采、加工业结构及发展趋势 四、原材料工业与制造业结构
一、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1.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转移的阶段,“重工业化” 阶段(霍夫曼定理); 2.以原材料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转移的阶段; 3.以“技术集约化”为特征的阶段 4.制造业结构演变趋势:(1)原材料 加工组装;(2) 劳动 资本 知识技术密集 5.贝尔的“后工业化社会”的五大特征:
第三节 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
一、第三产业的含义
西方国家一般指商业、金融保险、运输、公务等; 我国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分,具体为四个层次:(1)流通部门; (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3)为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人民 素质服务的部门;(4)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人均GNP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对应关系 (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发展趋势(层次态规律) 1.三大产业内层次的划分 2.第三产业发展层次态规律
(二)采、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二)采、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1.在工业总产值中:采掘工业的比重下降,加工工业的比 重上升;
工业化初期: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 工业化中期: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 工业化末期: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
2.在经济高度扩张中,加工工业比原材料工业扩张更快, 比重上升;但随着由此引起的工业品价格上涨,原材料工 业的价格涨幅大于加工业,使当年价格的加工业比重下 降; 经济紧缩时:随着投资下降,原材料价格涨幅和增长 速度都明显下降,加工业的相对比重又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