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效治疗常见妇科疾病详解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一、月经病:1、月经先期:以月经周期比正常提前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病。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者证型:脾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肾气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清经散》牡丹皮、地骨皮、青蒿、黄柏(盐水炒)、大熟地、白芍(酒炒)、茯苓2、月经后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以上者证型: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当归、熟地、人参、山药、杜仲、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虚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寒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腹痛明显,舌淡,苔白,脉沉《温经汤》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气滞证:月经延后,量少或正常,色暗有血块,脉弦《乌药汤》乌药、香附、当归、木香、甘草3、月经过多:月经量超过80ml,但周期正常。
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保阴煎》生地、熟地、白芍、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生甘草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蒲黄、五灵脂、益母草、三七、茜草4、月经过少:月经量少,或者经行少于2天,周期正常。
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虚证:经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熟地、当归、川芎、白芍、黄芪、党参,山药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桃红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5、经期延长:经期超过7天,周期正常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
中医膏方治疗妇科疾病(张晓苏)

代 表 方:①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苡仁、
膏方治疗基本用药
清热利湿:蒲公英、黄柏、黄连、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
软坚散结:山慈菇、夏枯草、皂角刺、石见穿、炙鳖甲、炮山甲
活血化瘀:丹皮、丹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 行气止痛:元胡、香附、乳香、没药、广木香、郁金、延胡索 养血活血:生地、当归、川芎、白芍、鸡血藤、川牛膝 健脾除湿和胃:生黄芪、川牛膝、泽泻、陈皮、砂仁、生山楂 细料及其它:蜂蜜、冰糖
方名:调经止痛方
组成:炙黄芪 12g
赤白芍各12g
桂 香 枝 附 10g 10g 太子参 10g 当 归 10g
川
芎 9g
熟
艾
地 10g
叶 6g
鸡血藤 12g 乌 药 9g
小茴香 9g
功用:温经散寒,益气和血,调经止痛
个人经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治
方名:消癥止痛方
组成:当 归 10g
红
莪 赤 芍 12g 川 芎 9g
一、膏方治疗痛经
痛经概述
妇女正值经期或前后出现 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 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 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 头晕、冷汗淋漓、手足厥冷 等临床表现。
病因病机
病位:在下腹部胞宫、冲任; 病机: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
痛”为主;以本虚标实为多
见。
痛经治疗
月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
“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常用治则:
清心、疏肝、健脾、益肾; 养血、理气、化瘀、利湿。
临床运用范围
膏方在妇科临床运用:
• 月经病: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卵巢早衰、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 • 妊娠类:不孕不育、复发性流产、性功能低下、 孕前调理; • 慢性疾病: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 内异症、盆腔炎、黄褐斑、多汗症、失眠症、 骨质疏松症 ; • 产后、大病、术后:气血未复,体虚调理。
妇科病中医药治疗

一、内治法和外治法治疗子宫内膜 异位症:
• 1、症状:痛经、不孕、月经失调(以经量增多 • •
多见或淋漓不尽)、性交痛肛门坠胀、急性腹 痛、肠道或泌尿道症状、低烧。 2、体征与诊断:通过病史、B超、CT确诊。 3、治疗、西医:手术治疗、激素治疗可有复发 率的。中医:运用活血化瘀、破瘀散结治疗, 患者症状减轻,加用中药灌肠、外敷局部、理 疗效果更理想。
•
三、烦、难眠、潮热、盗汗、性 情暴躁 2、治疗:阴虚阳亢型——滋阴潜阳调节 平衡,养心安神
四、宫外孕保守治疗
• 症状:阴道不规则流血、腹痛、腹部包块、
有停经史或没有。 • 诊断:体征、尿、血HCG、B超确诊。 • 治疗:配合西医治疗,加用中药活血化瘀 消瘕杀胚、补益气血以减轻西药杀胚、化 疗的毒副作用、加外中药大黄、芒硝等外 敷消散包块、使输卵管保留功能、保留生 育能力。
谢谢!
2008年7月8日
二、不孕症治疗
• 1、原因:月经不调、输卵管不通畅、卵子发育
•
不良 2、治疗:根据不同体质、病因、病情进行辨证 分型:肾虚型:(1)温肾助阳,方剂桂附地黄 汤;(2)滋阴益肾,佐以补血,方剂六味地黄 汤;(3)滋阴助阳、阴阳双补,方剂金匮肾气 汤;气滞血瘀型、舒肝理气、化瘀通络——丹 桅消遥散。 输卵管不通畅加用清热解毒,中药灌肠,理疗, 针灸刺激卵泡成熟、排卵。
妇科病中医药治疗
合浦县中医院妇产科 吴文
• 现代医学的免疫观点与中医学的“邪正相
争”发病学说有密切关系。中医学认为疾 病的发生是在机体正气虚弱的情况下,致 病因子才能乘虚入侵,导致“邪正相搏”, 如果正气不能战胜病邪,就会得病。从免 疫学角度来看,当机体正气虚弱时,常表 现为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得病,当机体正 气旺盛时,免疫功能正常,机体具有足够 抗病能力,不易得病或提高治愈功能。近 年来中医免疫方面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并 已渗透中医各个学科、中医在妇科疾病尤 其是慢性病,具有明显优势。其方法包括 内服法和外治法。
妇科常见病中医药知识指导

妇科常见病中医药知识指导王诗源第一部分妇科疾病的中医治疗用药原则妇科疾病的治疗,也和其他临床各科一样,着重在调整全身功能,临证时必须运用四诊八纲认真地进行辨证分析,分清脏、腑、气、血、寒、热、虚、实,然后确定治疗原则。
妇女以血为主,血赖气行,脏腑是气血生化之源。
由于妇女生理上数伤于血,以致气分偏盛,性情易于波动,常影响于肝;饮食失调,忧思劳倦,易伤脾胃;素禀不足,早婚多产,房事不节,常损伤肾气。
因此,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导致冲任损伤,产生的经、带、胎、产、杂诸病,常用补肾滋肾、疏肝养肝、健脾和胃、调理气血诸法来调补冲任,这是妇科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同时,女性生殖道与外界相通,容易直接感受外邪,因此在妇科疾病治疗中除内治法外,还可以配合外治法,以使药物直达病所,提高疗效。
一、补肾滋肾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
妇女发育到一定时期,肾气旺盛,天癸成熟,冲任通盛,才有月经和孕育的可能:假设肾气不足,冲任亏损,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诸方面的疾病。
所以补肾滋肾是治疗妇科病的一个重要原则。
同样是早婚多产、房事不节,但由于体质的不同,有的损伤了肾气,有的损伤了肾阳,有的则损伤了肾阴,因此在运用补肾方法时,又有平补、温补、滋补之分。
〔一〕补肾益气肾气虚,冲任不固,导致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崩漏、胎动不安、子宫脱垂、不孕等疾病。
治疗宜平补肾气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大补元煎、固阴煎之类。
〔二〕滋肾益阴肾阴虚,冲任血少,或热伏冲任,导致月经先期、崩漏、闭经、不孕等疾病。
治疗宜滋肾益阴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左归丸、六味地黄丸、补肾地黄丸之类。
〔三〕温肾助阳肾阳虚,冲任失于温煦,导致经、带、胎、产、杂诸病。
治疗宜温肾助阳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之类。
〔四〕温阳行水肾阳虚的进一步发展,常致气化失常,水湿内停,水湿下注冲任或泛溢肌肤,导致带下病、妊娠肿胀等疾病。
治疗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真武汤、五苓散之类。
中医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胎动不安、胎漏(早期先兆流产)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胎动不安、胎漏。
西医病名:早期先兆流产。
二、诊断:(一)、症候诊断1、肾虚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暗淡,质薄;小腹坠痛,腰酸痛;两膝酸软。
次证:头晕耳鸣,夜尿频多,或曾屡有堕胎。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滑。
2、脾肾两虚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腰酸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次证:腹胀,头晕耳鸣,神疲肢倦。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略滑。
3、肾虚血热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深红;腰酸痛或小腹下坠;口干咽燥。
次证:两膝酸软,夜尿频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苔薄,脉细缓略滑。
4、气血虚弱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小腹坠痛或伴腰酸痛;神疲肢倦。
次证:心悸气短,面色无华或萎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滑。
4、肾虚血瘀证:主证:阴道出血量少,色暗红;腰酸痛;或有妊娠外伤史。
次证:精神倦怠,小腹刺痛,耳鸣头晕。
舌脉:舌暗红,苔薄白,脉涩或细滑。
(二)诊断标准主证“阴道流血”必备,再兼主证1项、次证1项,或兼有次证2~3项,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临床拟诊。
三、中医诊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肾虚证治法:补肾益气安胎。
方药:寿胎丸加减。
菟丝子,桑寄生,阿胶,续断。
2、脾肾两虚证治法:固肾健脾安胎。
方药:寿胎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菟丝子,桑寄生,阿胶,续断,党参,炒白术,山药,黄芪,升麻,陈皮,柴胡。
3、肾虚血热证治法:滋肾凉血安胎。
方药:寿胎丸合保阴煎加减。
生地,熟地,白芍,黄芩,黄柏,续断,菟丝子,桑寄生,阿胶,旱莲草。
中成药:孕康口服液。
4、气血虚弱证治法:益气养血安胎。
方药:胎元饮加减。
党参,白术,熟地,当归身,白芍,杜仲,陈皮,炙甘草,桑寄生。
5、肾虚血瘀证治法:益肾祛瘀安胎。
方药:寿胎丸合加味圣愈散加减。
黄芪,当归,党参,参三七,熟地,白芍,菟丝子,桑寄生,阿胶,杜仲,续断,砂仁。
中医偏方大全——妇科

14.当归9克研细末,调酒服。
15.治更年期月经不调,黄芥100克,用米醋浸泡后,研细末为丸,黄豆大小,用酒吞服。
16.墓头回(阴干)24克,水煎服。
17.马鞭草30克,水煮数分钟,分2次服。
18.西瓜秧120克,晒干研末,和人红糖250克,分作3剂,每晚睡时,开水送服1剂。
崩 漏
1.鹿角胶9克,晚间用酒浸至次早,重汤炖化服下,或午后再加1服更妙,久服不但断根,血气倍旺,屡试屡验。
2.贯众1个,炭火烧枯,刮下末,又用旧棕1把,烧灰存性,共为细末,每服9克,空心热酒送下。
3.血见愁1大把,切碎浓煎,露1夜,加酒1杯,空心调服,又入百草霜9克更好。
4.用椿树皮烧灰15克,酒服。
54.火烟包(此物系包谷杆上所结,乃不结包谷的坏包)在砂锅内锻过,以酒吞服。
55.金樱子30克,水煎,调红糖服。
56.蒲黄15克(炒存性)研末,开水冲服。
57.桑寄生15克干研极细,每次15克,用红糖调服。
58.松树二层皮(烧灰存性)15克,开水冲服。
59.葵花蒂1个(不带子)用砂锅焙成炭,研细末过罗,每服3克,黄酒送下,=日3次。
闭 经
1.清茶1瓶,入砂糖少许,露1夜服,虽3个月哈亦 通,不可轻视。
2.日饮人乳3合。
3.漆树根60克,用水煎,冲酒服。
4.柏子仁9克,猪肚180克,将猪肚切开,装人柏子仁蒸熟,当菜吃。
5.蚕沙60克,烧酒500克,将蚕沙放酒内煎取汁,用纱布滤过,每日服1次,每次半酒怀,经通后,即停药。
46.旧败蒲席烧灰,酒服6克。
47.柏叶焙干,研末,每服9克,日2次。
48.生豆腐浆1碗,生韭菜汁半碗入浆内空心服。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妇科疾病是指妇女因生理、病理变化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和功能障碍。
在中医中,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等。
中医妇科治疗以中药为主,有“药补为主,医食同源”之说。
下面对中医妇科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
一、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女性生理期的周期、周期次数和量的异常变化,包括月经提前、延后、脱期、腹痛、出血量过多或过少、闭经等症状。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气血失调、肝经郁滞、脏腑失调等因素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用调经中药如当归、川芎、益母草等药物进行调理,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十宣、四神等方针灸穴位,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二、痛经痛经是指月经期间或经前腹部阵发性剧痛,也称月经痛。
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寒凝血瘀等引起的经络不畅所致。
治疗时,可以选择行气活血的中药如川芎、丹参、桃仁等药物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疏肝行气、月经调暖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三、月经过少月经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但月经量明显减少。
中医认为,月经过少是由于气血两虚、肝肾不足、气血阴虚等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择益气养血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熟地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补肾养血、调经和血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四、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子宫肌层。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是由于气血郁滞、肝肾不和、气滞血瘀等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赤芍、桃仁、三七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破气活血、祛瘀止痛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五、不孕症不孕症是指夫妻一年内规律性同房而未避孕而未成功受孕。
中医认为,不孕症是由于气血不足、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用滋补肾气的中药如人参、熟地、枸杞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补肾培元、调经养血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妇产科开展的中医特色项目

妇产科开展的中医特色项目妇产科十二项中医特色项目(一)1.病名:盆腔炎、附件炎2.特色项目:中药外敷、灌肠3.部位:腹部直肠4.原理:灌肠药物直接溶于直肠分泌液中,通过肠道黏膜吸收。
给药深度20---25cm、药液量150---200ml、药物温度38---40度(二)1.病名:尿潴留、痛经2.特色项目:针灸、艾灸3.取穴:腰夹脊穴、关元穴、气海穴、中极穴、三阴交穴、4.部位:自制艾盒对下腹部进行大面积艾灸,以腹部潮红为度。
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5.原理:针灸:调节神经功能、艾灸:补肾气。
理三焦6.定位:腰夹脊穴---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左右共34穴。
关元穴--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气海穴---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三阴交穴---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三)1.病名:乳汁淤积、乳腺炎2.特征工程:按摩理疗3.部位:顺方向按摩理疗原理:清除淤积乳汁,消乳散结(四)1.病名:宫缩乏力2.特色服务:穴位注射3.取穴:合谷4.原理:平静止痛、通经活络5.定位:合谷穴---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五)1.病名:改正胎位2.特征工程:艾灸3.取穴:至阴穴4.原理:表里经络相平衡,调节胎位功能5.定位:至阴穴---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六)1.病名:炎2.特色项目:熏洗3.部位:外阴4.原理:清热解毒(七)1.病名:预防静脉栓塞2.特征工程:氛围压力波3.取穴:患侧肢体4.原理:通过多腔气囊有顺序的反复充放气,形成了对肢体和组织的循环压力,对肢体的远端到肢体的近端举行匀称有序的挤压,增进血液和淋巴的活动及改良微循环的作用,加快肢体构造液回流,有助于防备血栓的构成、预防肢体水肿。
5.定位:患侧肢体(八)1.病名:痛经、月经不调2.特色项目:针灸、拔罐、微波3.取穴:XXX、肝俞、期门、中极、血海刺络拔罐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辨医诊断学的核心
二、辨病与辨证结合
(一)中医辨病与辨证结合
(二)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
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是现代中医及中西医 结合的新发展
谢谢
神态——反映病之轻重 神志 如宫外孕腹腔内大出血 全身状态 形体——反映脏腑虚实 体格发育 不孕不育、原发闭经者尤应注
意
第二性征
2.面色 “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反映脏腑气血盛衰、邪气消长
淡、晄白 ——主气虚或血虚、寒; 萎黄 ——主血虚; 红 ——主热; 晦黯、黑斑——主肾虚或肾虚血瘀 眼眶黯——肾虚 粉刺——肝火或湿热 唇口须毛浓密——痰湿壅盛 环唇黯——肾虚冲任亏损或夹瘀滞(冲任环唇)
二 、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的辨证要点 (一)月经病的辨证要点 月经的期(周期、经期)、量、色、质、伴随症状 (二)带下病的辨证要点 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及阴部伴随症状 (三)妊娠病的辨证要点 孕妇(母)与胎双方 胎病 首辨存活与否,以定安胎或下胎之法 再辨发育正常与否,以选治法 (四)产后病的辨证要点 先审腹痛——恶露 次审大便——津液 产后“三审” 再审乳汁饮食——胃气 三 、常见证型及全身证候(自学)
四、切诊
1. 脉诊
月经脉——滑利为常 妊娠脉——六脉平和滑利,尺脉按之不绝 临产脉(离经脉)——浮大而滑,尺脉转急, 中指本节至末端指侧脉动应指。 产后脉——虚缓平和
2. 按肌肤 3. 按胸腹
胸部——乳房之软硬、结节、触痛、溢液 腹部——腹壁之软硬、温凉、润燥,
疼痛的部位、喜按或拒按,
6. 带下
色白,质稀——脾虚、肾虚; 色黄,质稠——湿热 色赤或五色杂下——热毒
7. 恶露 8. 堕胎、小产之胎块 9. 乳房与乳汁 10. 阴户与阴道——形态、颜色、阴毛分布 稀疏、浓密
三、闻诊
1 . 听声音——语言多寡,语音高低, 喘息痰鸣,善太息; 2. 听胎心音(120-160/分,强弱、快慢) 3. 闻气味——经、带、恶露之异味。产后 发热闻恶露极重要。
中医妇科学
总 论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王俊玲
妇科疾病的诊断与辨证
四诊 辨证要点 辨病与辨证
第一节 四诊
目的要求:
在中医诊断学的基础上,掌握四诊在妇科
临床上的运用。
一、问诊
1. 年 龄——注意不同年龄各期生理特点与疾病关系。 2. 主 诉——主症、体征及持续时间。 3. 现病史——起因,发病经过,伴随症状,轻重缓急, 诊疗经过。 4. 月经史——初潮,周期、经期、经量、色、质,经前 后症状,末次月经、绝经年龄和绝经前后 症状。 5. 带 下——量、色、质、气味,伴随症状。
6. 婚产史——婚龄,孕、产、流产次数, 分娩、流产方式、胚胎或胎儿情况 配偶状况,节育或绝育方法、时 间 7. 既往史——与现病史相关疾病及诊治情况。 8. 个人史——职业、环境、嗜好、个性、习 惯、有害物质接触史等。 9. 家族史——注意了解遗传病、传染病、肿瘤 等。
二、望诊
1.神形(神为形之主,形乃神之舍)
3. 舌象
舌质——反映脏腑寒热、虚实,邪气进退 舌苔——反映邪气的性质、深浅,津液之盛衰
4. 毛发
脱落、枯槁——肾虚、血虚 增多、浓密——痰湿壅盛或肾虚痰湿
5. 月经
经量多、色淡、质稀——多气虚;
经量少,色淡黯、质稀——多肾阳虚; 经量少,色淡红、质稀——多血虚; 经量多,色深红、质稠——多血热; 经量少,色鲜红、质稠——多阴虚血热; 经量时多时少,色紫黯有块——多血瘀、气郁。
包块之位置、大小、性质、压痛, 妊娠子宫之大小,胎位。 四肢——温凉、润燥、肿胀
4. 妇科检查
第二节 辨证要点(重点)
目的要求:
1、掌握妇科常用的辨证方法
2、熟悉经、带、胎、产后病的辨证要点
3、熟悉妇科疾病的常见证型及全身证候
一、 常用辨证方法 (一)脏腑辨证 (二)气血辨证 (三)奇经辨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