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行测片段阅读技巧:逻辑顺序解语句排序问题

合集下载

行测语句排序题解题技巧

行测语句排序题解题技巧

行测语句排序题解题技巧
以下是 6 条关于行测语句排序题解题技巧:
1. 嘿,你知道吗?抓逻辑起点很重要啊!就像盖房子得先找好根基一样。

比如这题:“在辽阔的草原上,牛羊成群。

这里有湛蓝的天空。

远处是起伏的山脉。

”看到没,“在辽阔的草原上”这句明显就是个好的开头呀,它带我们进入了这个场景,不会让人摸不着头脑。

2. 哎呀呀,别忘了找关联词呀!这就好比给句子之间搭起了桥梁。

举个例子:“他不但学习好,而且很善良。

但是他有点粗心。

”这里“不但……
而且”就提示我们这两句关系紧密,要放在一起呀,这解题不就容易多啦?
3. 哇塞,留意指代词也超级关键呢!就像是给句子贴上了标签一样。

例如:“这棵树很高大,它的枝叶十分繁茂。

”看到“它”,你是不是一下子就知道前面说的是哪棵树啦?这就是指代词的神奇哟!
4. 嘿,还有还有,注意时间顺序呀!就如同跟着时间的脚步前进。

看这个:“小时候,我很调皮。

长大后,我变得懂事了。

”按时间来排,不就轻松搞定嘛!
5. 嘿哟,空间顺序也不能小瞧呀!就像是在一个空间里穿梭。

比如说:“从客厅望去,厨房很整洁。

旁边的卧室温馨舒适。

”这就能根据空间位置来给句子排好序啦。

6. 哇哦,确定首尾句也很有必要呀!想想看,一个好的开始和结尾多重要。

像“太阳从东方升起,这是美好的一天。

”这种就特别适合当开头呀,你感受到了吗?
总之呢,做行测语句排序题,这些技巧都用起来,那肯定能又快又准确地搞定呀!。

行测言语理解句子排序与逻辑填空技巧

行测言语理解句子排序与逻辑填空技巧

行测言语理解句子排序与逻辑填空技巧在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句子排序和逻辑填空是让许多考生感到头疼的题型。

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技巧和方法,就能在这两个模块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两个题型的解题技巧。

一、句子排序技巧句子排序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语言连贯性和逻辑性的把握能力。

在解题时,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观察选项,确定首句首先,观察选项给出的首句,通常情况下,适合作为首句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引出话题的句子。

比如,背景介绍、概念阐述等。

(2)总括性的句子。

这类句子能够统领整个文段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句子不适合作为首句,比如:(1)含有指代词且指代不明的句子。

(2)以关联词的后半部分开头的句子,如“但是”“然而”“所以”等。

(3)具体描述细节的句子。

2、寻找关联,捆绑组合在确定首句后,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句子之间的关联词、指代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关联,将相关的句子捆绑组合在一起。

例如,如果句子中出现“虽然……但是……”这样的关联词,那么这两个句子很可能是相连的;如果有指代词,如“这”“那”“其”等,我们要找到其所指代的内容,将相关句子放在一起。

3、对比选项,确定答案经过前面的步骤,我们对句子的顺序有了一个大致的想法。

此时,对比剩余的选项,看哪个选项的排列最符合我们的思路,从而确定最终的答案。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来看一个例子:①在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发现和出土的大量石斧、石制矛头、箭头和其他石制工具以及用树干造出的独木舟便是遗证②陆地上的积冰融化后,很快就出现了苔藓、地衣和细草,这些冻土原始植物引来了驯鹿等动物③又常年受着从西面和西南面刮来的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很适合生物的生长④动物又吸引居住在中欧的猎人在夏天来到北欧狩猎⑤北欧虽说处于高纬度地区,但这一带正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地方我们首先观察选项,发现⑤适合作为首句,引出“北欧”这个话题。

接着,③中的“又常年受着……暖湿气流的影响”与⑤中的“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存在承接关系,应放在⑤后面。

行测语句排序题有什么解题技巧

行测语句排序题有什么解题技巧

行测语句排序题有什么解题技巧行测语句排序题有什么解题技巧在公务员考试备考中,行测方面是必争之地,而行测要想拿到高分,掌握语句排序题的解题技巧对考生会有很大帮助。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行测语句排序题的解题技巧,希望能帮到大家!行测语句排序题的解题技巧一、解题步骤1、从选项入手,确定发语词(首句)和尾句四个选项中,如果有2个或者3个选项标示的段首句同为一句,则这个选项是正确的可能性较大。

2、代词指代代词一般不直接出现在句首,其前方需要有指代的内容出现。

3、关联词语的搭配如果一些语句的开头有关联词的话,一定不会是段首句,而是应该通过关联词表示的关系,寻找其他几句中与之想匹配的一项。

4、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遵循事物发展的时空顺序。

5、主体的一致性、连贯性文段的主体要保持一致,或者如果文段的主体不断变化的话,这些主体之间要有关系,同时保持连贯性。

6、例子例子一般不是段首句,但是一定可以通过例子证明的内容找到与之相匹配的一句,这句话一般在例子的前面。

7、行文脉络行文脉络分为:总--分--总,总--分,分--总,并列这几种格式。

总--分--总格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般解决问题的部分由关联词“只有……才”、“只要……就”,或者关键词“应该”、“需要”、“必须”等词引导。

二、试题秒杀【例1】①在丹麦、瑞士等北欧国家发现和出土的大量石斧、石制矛头、箭头和其他石制工具以及用树干造于的独木舟便是遗证②陆地上的积冰融化后,很快就出现了苔藓。

地衣和细草,这些冻土原始植物引来了驯鹿等动物③又常年受着从西面和西南面刮来的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很适合生物的生长④动物又吸引居住在中欧的猎人在夏天来到北欧狩猎⑤北欧虽说处于高纬度地区,但这一带正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地方⑥这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6000年的中石器时代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⑥⑤③②④①B.⑤②③④①⑥C.⑤③②④⑥①D.⑥②④①⑤③【秒杀技巧】1、首先通过选项可以确定⑤或⑥一定是文段的首句。

行测言语理解句子排序与逻辑填空技巧

行测言语理解句子排序与逻辑填空技巧

行测言语理解句子排序与逻辑填空技巧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部分的句子排序和逻辑填空是让很多考生感到头疼的题型。

但其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技巧和方法,这两个题型也并非难以攻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两个题型的解题技巧。

一、句子排序技巧1、观察选项,确定首句首先,我们要通过观察选项来确定首句。

一般来说,适合做首句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引出话题的句子。

比如,以背景介绍、下定义等方式开头的句子。

(2)提出观点的句子。

如果句子直接表达了某种明确的观点,也有可能成为首句。

而不适合做首句的情况通常有:(1)含有指代词且指代不明的句子。

(2)关联词的后半部分引导的句子。

(3)具体论述、举例的句子。

2、寻找捆绑确定了首句之后,接下来要寻找句子之间的捆绑关系。

(1)关联词捆绑。

如果题干中有明显的关联词,比如“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等,我们可以根据关联词的逻辑关系来捆绑相关的句子。

(2)指代词捆绑。

通过寻找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将相关的句子捆绑在一起。

(3)时空顺序捆绑。

有些句子会按照时间顺序或者空间顺序来排列,我们可以据此进行捆绑。

3、对比选项,确定答案在完成了上述步骤之后,我们要对比剩余的选项,通过代入验证,最终确定正确的答案。

在对比选项时,要注意观察选项之间的差异,重点关注捆绑关系是否正确。

二、逻辑填空技巧1、分析语境逻辑填空题的关键在于对语境的分析。

我们要通过上下文的内容,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推断出空缺处需要填入的词语。

(1)转折关系。

如果句子中存在转折词,如“但是”“然而”等,那么前后的意思应该是相反的。

(2)递进关系。

出现“甚至”“更”等递进词时,空缺处的词语要比前文的程度更重。

(3)并列关系。

“和”“与”等并列词连接的词语,在语义和词性上往往是相近的。

2、辨析选项在分析完语境之后,接下来要对选项中的词语进行辨析。

(1)词义侧重。

有些词语虽然意思相近,但在词义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句子排序题如何厘清顺序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句子排序题如何厘清顺序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句子排序题如何厘清顺序在行测考试中,句子排序是保持稳定出镜率的一类题目。

有的同学在做题时常常会反复纠结,比如认为四个选项读起来都很通顺或者没办法短时间破题。

解题过程推荐各位小伙伴以3个步骤为主。

首先看选项,分析选项差异;其次抓标志,确定语句顺序;最后读文段,验证整体逻辑。

今天中公教育给大家分享第一步,如何找准选项差异。

“选项细辨析,首句判断很重要”首先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一组选项,在这组选项中每两个选项的首句是一致的,如果我们可以确定其中一个句子做不了首句,那就可以快速排除其中两个选项。

即使四个选项的首句不同,但是通过首句来判断也有概率快速地筛选出部分内容。

A.④⑤②①③⑥B.④②⑥⑤①③C.②⑥⑤④③①D.②①③⑥④⑤而如何判断什么句子具有或者不具有首句特征呢,让我们详细说明。

“首句判断,善用排除”大家不妨设想一下,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说话一般都是先引出话题然后再展开叙述。

所以适合做首句的内容往往都是表明观点抑或是高度概括句。

但是直接选择首句往往带有不确定性。

所以推荐大家选择排除法,因为按照言语的逻辑,有些内容一经出现,就表明这句话是做不了首句的。

1)指代词引出且指代不明的句子;2)成对出现的关联词语后者引出的句子;3)总结词;4)转折词;5)具体分析描述的句子;6)话题较后的句子我们以一道题目为例,请判断6句中谁更适合做首句:①这个制玉工具直到现在还是主要工具②俗语说:“玉不琢,不成器”③历代只不过在精致及便利方面有所改进罢了④因为玉的硬度很高,古代青铜或铁的刀具都刻画不动它⑤所以很早就有了琢磨之法,就是用比它硬度更高的金刚砂、解玉砂来磨它⑥据考古发掘所得的证明,殷商时代的玉器制作中已有旋车的工具【中公解析】正确答案是句②。

首先,句①出现了指代词“这个”,如果没有上文自然不会有指代的情况出现,因此句、①排除;句③“只不过罢了”在语气上是总结性的感慨,开头是自然无法总结的,需排除;句④详细描写,需要先有话题再分析原因,排除;句⑤“所以”总结词无法做开头,句⑥讲制作玉器的工具,话题在②之后。

2024政法干警行测答题技巧:语句排序题中的逻辑起点

2024政法干警行测答题技巧:语句排序题中的逻辑起点

2024政法干警行测答题技巧:语句排序题中的逻辑起点作为政法干警考试中必考的一项,语句排序题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解答语句排序题时,往往需要从多个语句中找出其中的逻辑起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排列组合。

本文从政法干警考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总结出了语句排序中的逻辑起点,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逻辑起点的概念所谓逻辑起点,指的是一句话中最为关键的论点或主旨,是构建整个文章结构的基础。

在语句排序中,逻辑起点往往是排列语句的第一步,因为只有知道了文章的核心内容才能更好地进行排版和组合。

如何确定逻辑起点在考试中确定逻辑起点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推理能力。

下面列出了几种常见的方法:1. 通读全文在通读全文后,可以初步确定文章的背景、主题和重点,从而推导出逻辑结构和逻辑起点。

在初读全文时,可以将涉及到的关键词汇和短语在旁边做上标记,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2. 分析首段和尾段通常情况下,文章的首段和尾段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首段一般介绍文章的主题和背景,尾段则是总结和论述文章的观点和展望。

通过仔细阅读首尾段,并将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和对比,可以比较准确地确定逻辑起点。

3. 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语句排序往往是对文章中的段落进行拼凑和排列。

因此,在处理语句排序题时,需要考虑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可以通过分析每个段落的主题和论点,并将其与其他段落进行对比,从而确定段落之间的先后顺序和逻辑起点。

4. 寻找明确的关系词在语句排序中,有些关系词可以作为逻辑起点的标志,如“因为”、“所以”、“然而”等。

通过找到这些明确的关系词,可以更好地确定文章的逻辑结构,从而更好地进行排列组合。

注意事项除了以上方法外,在进行语句排序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不要过度依赖逻辑起点逻辑起点可以帮助考生确定文章的重点和结构,但并不是排列语句的唯一标准。

在处理语句排序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句子的结构、语义和顺序等多个方面,从而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判断。

行测片段阅读:快速准确解语句排序题

行测片段阅读:快速准确解语句排序题

行测片段阅读:快速准确解语句排序题
行测片段阅读:快速准确解语句排序题
一.看选项,排首句
做语句排序的时候,大家可以从选项入手,观察选项中放在首句的几个语句,排除不能做逻辑起点的句子。

(1)含有指代词的句子
(2)成对出现的关联词,含有后者的句子
(3)含有总结词的句子
(4)详细解释说明的句子
二.抓标志,定先后
在排除含有不能做逻辑起点的句子的选项之后,再根据一些标志词才确定某几句话的先后顺序,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1)指代词
(2)关联词
(3)重复词
(4)时间词
【例】①这其中一脉相承地贯穿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精神和理念,表达了天人合一的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②主要原因在于历史上的杭州人将传统山水文化的理念和西湖的治理交融在一起,并将这种交融延续下来。

两者缺一不可。

③中国拥有湖泊的城市很多,但为什么城市开展与景观和谐并存的鲜而有之,而尤以杭州与西湖这一例凸显了出来?
④这种天人合一的延续性,是中国其他城市普遍缺失的。

⑤我们翻阅西湖的历史,那就是一部保护与治理的历史,就是城市建立与景观建立相辅相成的历史。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选项是。

A. ①④③⑤②
B. ③⑤④①②
C. ⑤①④③②
D.
③②④①⑤
【答案】C
【解析】首先看选项,放在首句的分别是①、③、⑤句,①句中含有指代词,不能做首句,故排除A;再根据第④句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延续性”,放在④句话前应该有对“天人合一的延续性”的描绘,所以,放在④句前的应该是①,排除B、D。

故正确答案为C。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语句排序题解题妙招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语句排序题解题妙招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语句排序题解题妙招语句排序题将组成完整文段的语句拆分并打乱顺序,需要考生在短时间内理清句子间的先后顺序。

如何解答这类题目?语句排序题的解题步骤应分两步,第一步应从选项入手,利用选项提供的有效信息寻找线索。

例如A①③④⑤②、B①②④⑤③、C③⑤①④②、D③④①②⑤,观察选项发现充当首句的要么是①句,要么是③句,如果能确定③句充当首句,则可排除两个干扰选项;如果不能确定首句,可看④⑤能否绑定,如果能绑定同样可排除干扰两个选项。

第二步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先后顺序。

具体的技巧有时空顺序、关联词、话题一致。

以下题目为例:【例1】将下列句子按语序先后排列的最连贯的一项是 ( )。

①直到1757年,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已经确立很久②1882年,教皇才被迫承认地动学说③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压抑的力量战胜了神权④1616年,教皇宣布《天体运行》列入****⑤地动学说成了天经地义,这才解除了禁令①③②⑤④ B.④②①③⑤ C.④①⑤②③ D.①④⑤②③解析:观察选项发现充当首句的是①或④,阅读这两句时发现明显的时间标记词--年份,有时间标记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因此①、②、④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确定相对顺序为④①②,与这一顺序相符的只有C,正确答案为C。

【例2】①在这里,人们已经从浮躁的、高速的城市发展中沉淀下来,希望获得内在的平衡②二十多年以来,从外表上看,那里的变化并不是非常巨大③整个城市显得平和恬静④每年,我仍旧有机会飞往硅谷,参加各种年会⑤包括节能减排的新举措⑥但是生活在那里的人正在源源不断地为它注入各种生机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④②⑥⑤①③B.②④⑤⑥①③C.②④①③⑤⑥D.④①③②⑥⑤解析:观察选项发现首句是②或④句,仔细阅读这两个句子发现②中出现指示性代词“那里”,指代的内容不明确,不适合充当首句。

排除后充当首句的只能是④,④句中除了“硅谷”这一地理名词之外,还有“往”表明作者所处的位置不在硅谷,因此要用指示性代词指代硅谷只能用“那里”不能用“这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同学在备考过程中经常会在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型中遇到语句排序的问题,在实际阅卷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在这个部分的得分率并不高,有很多同学对于这类问题也感觉不知从何入手,今天就介绍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这类问题主要考察我们对于文段的把握能力,所以大家在做这类题目时,需要先把几句话都通读一遍,明确这段话的话题,如果大家们能够发现这段话中能够找到我们基本的逻辑顺序,我们就可以将文段中的句子合并同类句,这样也能帮助我们快速解题。

【例1】.①充电时,水被电解并产生质子储存在电池的碳极;使用时,质子被释放并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水②最近,研究人员开发了首款可充电的质子燃烧电池,有望成为锂电池的替代选择③随着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储能电池的需求越来越大④目前,锂电池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蓄能电池⑤实验表明,在仅有 5.5 平方厘米有效反应面积的情况下,质子电池的单位质量储能能力已与现有的商业锂电池接近⑥但锂电池的使用也面临着一些限制,比如电池的密度低,无法满足大型的清洁能源电厂的储能要求将以上 6 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A.②⑤④①⑥③B.③④⑥②①⑤C.④②③⑤①⑥D.⑤④①⑥③②【解析】答案:B。

阅读文段可知,这个文段关于一种新型的电池。

应该先说关于锂电池的句子④⑥,再说新型的质子电池①②⑤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B。

验证 B,文段首先指出人们对储能电池的需求越来越大,接着介绍了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蓄能电池——锂电池及它的使用限制,由此引出最近研究人员开发的质子燃烧电池,并对其原理进行解释,最后指出质子电池的单位质量储能能力已与现有的商业锂电池接近,逻辑通顺。

故本题选 B。

【例2】①第一本防水平装书还将拥有强大的防伪功能②澳大利亚的银行现在已经使用该项技术来延长纸币的使用寿命,同时减少伪造的风险③英国出版商近日透露,世界上第一本防水平装书有望明年夏天上架销售④书的外面还有一层防撕毁的坚韧的聚合物涂层,整本书的架上寿命可以由此增加两倍⑤据了解,防水平装书将采用先进的防水技术,外面包裹透明的蜡封,这样即便书潮湿了,字迹也不会模糊,书页也不会损毁⑥这将是此技术首次应用于普通平装书。

目前,只有专业的潜水用书可以做到完全防水将以上 6 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A.③⑤④⑥①②B.③①②⑤④⑥C.⑤①②④⑥③D.⑤④⑥②①③【解析】答案A。

先通读六句话可以发现整个文段的话题是在书上应用的技术。

先介绍主要的防水功能,然后再介绍次要的防伪功能。

关于防水功能的语句是③⑤⑥,关于防伪功能的是①②,故本题答案为 A。

在公务员考试中,大家普遍认为片段阅读题目较为简单,但是有时也会感到有些文段的主旨比较模糊、难以判断,这有可能是碰到了隐性主旨。

隐性主旨是指材料中没有直接出现表述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是暗含在材料内容之中。

比如说:朋友对我说:最近手头比较紧——借钱(隐性主旨),我们得学会听“弦外之音”。

那么面对这一种题型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入手呢?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揭开“隐性主旨”的神秘面纱!重要性——缺陷(答案通常为针对缺陷提对策)【例1】炮制技术被认为是中医药的核心技术,也是中医独有的传统技能,掌握它就等于掌握中医药市场。

国外企业通常通过在我国开办饮片加工厂、聘请国内炮制专家“偷学”炮制技术,目前这样的外资企业达到几十家。

这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对国家在特殊领域的规定并不了解,无从管起;还有一些地方政府虽明知这些规定,但为了经济指标,对此不管不顾。

调研表明,国内实际饮片厂数量比国家药监局公布的多几百家。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A.国家应加强对炮制技术保密工作的管理B.政府应加强对设立中药饮片厂的资格审查C.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受到外资企业的威胁D.地方政府应加强对中医药行业相关规定的了解【答案】A。

【解析】文段开头第一句话指出炮制技术的重要性,第二、三句阐述被国外企业“偷学”现状、原因,最后一句话再次强调问题的严重性,其意在针对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A项,对于“炮制技术的保密工作”的缺乏正是对应着作者两点原因分析的高度概括,A项可有效解决问题,保留。

B项,中药饮片厂只是那些偷学我国炮制技术的国外企业用来掩人耳目的“外壳”,即便规范了其“外壳”的资质,但是偷学技术的问题依旧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排除。

C项,不涉及作者想要表达的解决问题这一主旨,排除。

D项,“知而不为”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排除。

相信通过上面的题目大家对隐性主旨的题目会有所理解。

当然,隐性主旨的行文方式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总结、体悟、学习,这样才能听清“弦外之音”。

2020省考即将来临,把握机会也许这次上岸的就是你,今天在此选择大家经常放弃的数量关系专项里非常简单的知识点,讲解一下计算问题里的鸡兔同笼问题。

据《孙子算经》记载:今有雉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94足,问雉兔各有几何?这就是最初的鸡兔同笼问题。

因此我们这样归纳鸡兔同笼的特征:已知某两种事物两个属性的指标数和指标总数,分别求个数问题。

在以后解题中,只要题干符合这个特征,我们就可以认定是鸡兔同笼问题。

针对此类问题我们可以选择方程法去解题,但是方程时间耗费大,易出错。

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假设法来解题。

1.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 35 个头,94 只脚,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A.10,25B.25,10C.12,23D.23,12【答案】D。

解析:①设鸡和兔子各有 x、y 只,由题意可知 x+y=35,2x+4y=94,解得 x=23,y=12。

②设全是鸡,则有35×2=70 只脚,故实际有(94-70)÷(4-2)=12 只兔子,有 35-12=23只鸡。

2.某饮料厂生产的 A、B 两种饮料均需加入某添加剂,A 饮料每瓶需加该添加剂 4 克,B 饮料每瓶需加 3 克。

已知 370 克该添加剂恰好生产了这两种饮料共计 100 瓶,则 A、B 两种饮料各生产了多少瓶?A.30、70B.40、60C.50、50D.70、30【答案】D。

解析:①设生产 A 饮料 x 瓶,B 饮料 y 瓶,由题意可知 x+y=100,4x+3y=370,解得 x=70,y=30。

故本题选 D。

②假设这 100 瓶饮料全是 A 饮料,则共需要加入的添加剂为 400 克,实际消耗了 370 克,每多一瓶 B 饮料,就少添加 1 克的添加剂,则 B 饮料有(400-370)÷1=30 (瓶),A 饮料有100-30=70(瓶)。

故本题选 D。

3.某村农民小周培育 30 亩新品种,每培育成功一亩获利 800 元,如果失败倒赔 200 元,年终小周共获利 18000 元,问他培育成功多少亩新品种?A.25B.24C.23D.22【答案】C。

解析:①设培育成功 x 亩,失败 y 亩,由题意可得 x+y=30,800x-200y=18000,解得 x=24,y=6,选 B。

②假设 30 亩新品种全部培育成功,可获利800×30=24000 元,实际获利 18000 元,所以培育失败了(24000-18000)÷(800+200)=6 亩,培育成功的有 30-6=24 亩。

2020省考即将来临,把握机会也许这次上岸的就是你,今天在此选择大家经常放弃的数量关系专项里非常简单的知识点,讲解一下计算问题里的等差数列问题。

等差数列大家都不陌生,等差数列是指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的一种数列,常用A、P表示。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例如:1,3,5,7,9……2n-1。

常用到的公式有通项公式为:an=a1+(n-1)*d=am+(n-m)*d。

在我们的例子中,首项a1=1,公差d=2。

另外一个常用公式为前n项的求和公式用Sn表示:Sn=a1*n+[n*(n-1)*d]/2=Sn=[n*(a1+an)]/2。

注意:以上n均属于正整数。

此外还有一些常用规律如:当n为偶数时,前n项和为中间两项和乘以二分之n。

当n为奇数时,前n项和为中间值乘以n。

1. 某学校组织活动进行队列训练,学生们组成一个 25 排的队列,后一排均比前一排多 4 个学生,最后一排有 125 个学生。

则这个队列一共有( )个学生。

A.1925B.1875C.2010D.1765【答案】A。

解析:方法一,这是一个首项 1 a 未知,公差 d=4,项数 n=25 的等差数列,根据最后一排的人数是 125,以及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an=a1+(n-1)d,可列出下列式子:a25=a1 +(25-1)×4=125,解得a1=29。

根据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可得S25=1925,共1925个学生。

选A。

方法二,直接求中位数 13 a=125-12×4=77,则等差数列和为 25 13a=25×77=1925。

2.老张 7 月份出差回来后,将办公室的日历连续翻了 10 张,这些日历的日期之和为 265,老张几号上班:A.20B.4C.2D.1【答案】D。

解析:265 是 10 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其中位数为 26.5,最中间的两个数为 26、27。

可知最后翻过的日期为 31,他在下月 1 号上班。

3.某水库每天的上游来水量是 10 万立方米。

5 月 1 日水库向周边供水 7 万立方米,在 5 月 15 日午夜降雨之前,每日的供水量都比上一日多 2 万立方米。

问该水库 5 月 1 日零时的库存至少要为多少万立方米,才能保证在降雨之前对周边充足的水供应?A.143B.150C.165D.185【答案】 C。

解析:从 5 月 1 日到 5 月 15 日每天的供水量构成了首项为 7,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则这 15 天的供水总量为 315 万立方米,15天的来水量为15×10=150 万立方米,则5月1日零时的库存至少要为315-150=165 万立方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