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环境保护技术年会论文集
《汽车外饰件用PVD涂层技术条件》编制说明

《汽车外饰件用PVD涂层技术条件》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1任务来源《汽车外饰件用PVD涂层技术条件》团体标准是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批准立项。
文件号中汽学函【2020】93号,任务号为2020-35。
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防腐蚀老化分会提出,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常州市武进晨光金属涂料有限公司、吉利集团、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热带汽车试验有限公司、九熙(上海)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重庆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安伯来科学仪器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长沙松润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单位起草。
1.2编制背景与目标现有外饰件的表面处理工艺主要是水电镀,涂装,阳极氧化。
其中水电镀工艺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等无机物和有机溶剂,会严重污染土壤和水源,且该工艺无法满足透光、透波等功能性的外饰件要求。
因此急需一种可替代水电镀表面处理的工艺,既可以达到外饰件的性能要求,又能满足功能性需求。
PVD涂层工艺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方法,在工件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金属膜,其抗腐蚀能力,耐磨损性,装饰效果,远远超过传统的表面处理工艺,已成为当今最先进的表面处理方式之一。
为了更好的推广PVD涂层在汽车外饰件上的应用,满足外饰件的服役寿命,我们认为有必要制定行业统一的“汽车外饰件用PVD涂层技术条件”。
这样有利于国内汽车企业相互竞争与对标,合作与提升,共同促进PVD涂层在汽车外饰件的推广应用。
1.3主要工作过程本标准于2018年7月开始标准学习;2019年3月到2020年5月份进行了标准相关的试验操作工作;2019年3月至8月进行了标准编写工作;2019年5月份至2020年7月份对标准进行了专家组讨论、修改及评议。
2020年10月底之前完成了标准的送审稿。
首先调研、收集并分析各主机厂的汽车外饰件用PVD涂层技术标准,结合实际汽车的使用工况,分析其参考价值。
基于RMU终端的车辆远程升级系统应用研究

Industry Focus基于RMU终端的车辆远程升级系统应用研究卢超1,朱晓丽2,施茂浩2,胡世东1,李豪1,沙雪莹1(1.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湖北武汉430000;2.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上海201201)摘要:随着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OTA已经成为汽车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提出一种基于外接RMU 终端的被动式远程升级方案%通过在车辆OBD端口外接RMU终端设备,建立车端与云端服务器之间的远程数据通信,利用脚本文件实现对车辆CAN总线ECU软件的自动刷写控制,通过Web端网页和移动端APP实现对车辆升级的实控%对于传统主机厂,在其OTA技术还未发展成熟和大范围应用的背景下,基于RMU终端的车辆远程升级方案具有特殊实用%关键词:RMU终端;刷写脚本控制;云端管理平台;可视化监控中图分类号:U46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8639(2021)03-0001-04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Vehicle OTA Technology Based on Remote Monitor Unit LU Chao1,ZHU Xiao-li2,SHI Mao-hao2,HU Shi-Tong1,LI Hao1,SHA Xue-ying1(1.SAIC General Motors Co.,Ltd.,Wuhan Branch,Wuhan430000;2.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Ltd.,Shanghai201201,China)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utomotive intelligent network technology,OTA becomes a trend in the future.This paper presents a RMU-based OTA technology solution for vehicle ECU date files update.The data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vehicle and the cloud server is established by connecting RMU device with the OBD port of vehicle.The script is used to realize the automatic flash of vehicle ECU software.The real-time visual monitoring of the vehicle upgrading progress and status is realized through the web page and the mobile app.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OTA technology of vehicle is not mature and widely used,RMU-based OTA technology solution has speci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raditional OEM.Key words:remote monitor unit;flash control by script;cloud servers management platform;visual monitoring卢超,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汽车电子系统的设计开发研究工作。
某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24阶振动噪声的分析与优化

6 52
8-
7 60
8
-8
8 68
'-8 0 '
9 76
h 0 8.
10 84 11 92 12 100
8
-8
"-8
亠
040
1 12 8
16
2 20
"16 24 '1
3 28
”24 32( J
4 36 5 44
32
40
卩40 48 '
6 52
>48 56.
7 60 8 68 9 76
56
64
*64 72”
在变频器供电时定子的高时间谐电流在气隙磁场
频率与变频器开关频率相关的空间气隙磁场谐波-其振动噪
声频率主要分布在开关频率及其倍数附近。
1.1来源 当前纯电动汽车越来越多地米用水冷驱动电机系统,取
消散热风扇,也就没 由于风扇转动 空气流动、撞击、
摩擦而 的空气噪声,主要现在以下几个 :①驱动
电机电磁噪声,驱动电机作为声源,电磁噪声是由电机本身
驱动电机电 力 频率 车辆动力总成 频率共振引起
的。驱动电机和减速器连在
成的模态(74Hz),
驱动电机电力的频率着转速变,在蠕行步加速的
过程 着驱动电机转速、扭的上,新的模态 频率
电力波频率 ,
振。
综上所述,结合整车振动噪声测试数据和整车动力总成 频响、模态测试结果,车辆在130〜200r/min转速范围内,在 74Hz频率附近局部强 的24振动噪声是由驱动电机激励、
矩、优化扭矩阶跃强度的 ,有效地减弱了蠕行模式驱动电机系统24阶振动噪? %
关键词:驱动电机系统;振动噪?;共振;扭矩阶跃;预置扭矩
汽车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保护策略

汽车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保护策略作者:杨帆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12期【摘要】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交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建设网络不断完善,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
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发展为城市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汽车行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保策略,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汽车行业;环境污染;环保策略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大气污染与噪音污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日益增加。
中国大气污染已逐渐由工业废物向光化学烟雾型转变。
据统计,大城市中汽车排放物中的CO含量占比63%。
美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中的CO占比66%。
自上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大气环境污染治理。
汽车保有量日益增多。
汽车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交通噪声是城市噪声公害的重要来源,汽车道路扬尘占总扬尘量的50%以上,据统计,我国8.9%的城市噪声污染较严重。
汽车发言对环境造成了多方面的污染,加强对汽车发展环保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汽车发展现状环境问题指因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环境保护要构建好环境执法监督与监测预警体系。
有利于巩固环境管理工作,是环保工作的根本保证,有利于重点突破贯彻全面推进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环保工作的历史性转变。
将环境目标责任制作为龙头,以总量控制为切实可行的调控手段,是全面提升环境管理的必经之路。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排放紧密相关,要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必须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循环经济是环境友好型及资源高效利用型社会生产活动,循环经济要求在生产与再生产各环节中充分利用资源,按物质共生与代谢关系延伸产业链[1]。
用发展的思路解决环境污染与资源约束间的矛盾。
汽车保有量是地区拥有的汽车数量,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

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本标准,旨在提升产品研发、制造等的水平。
标准的采用完全自愿,其对于任何特定用途的可用性和适用性,包括可能的其他风险,由采用者自行负责。
T/CSAE ××-2017目 次前言 (Ⅲ)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 (1)3.1 GB/T 4122.1、GB/T 4122.3确立的术语适用于本标准。
(1)3.2 防潮包装 (1)3.3 防锈包装 (2)3.4 干燥空气封存 (2)3.5 防锈期 (2)4 防锈包装等级 (2)4.1 车身冲压件在产品技术文件中应规定防锈包装等级要求。
(2)4.2 防锈包装分为三级,见表1 。
(2)5 一般要求 (2)5.1 环境要求 (2)5.1.1 防锈包装环境要求 (2)5.1.2 仓储环境要求 (3)5.2 防锈包装操作要求 (3)5.3 防锈材料技术要求 (3)5.3.1 气相防锈包装材料选用技术要求应符合GB/T 14188的规定。
(3)5.3.2 内防护包装材料技术要求应符合GB/T 12339的规定。
(3)5.3.3 干燥剂技术要求应符合GJB 2714 的规定,用量应符合GB/T 5048的规定。
(3)5.3.4 气相缓蚀剂,气相缓蚀能力应符合GB/T 16267的规定。
(3)5.3.5 压拉延油防锈性能按照GB/T 2361实验方法进行,10#钢试片72 h无锈。
(3)5.3.6 防锈油,应符合SH/T 0692的规定。
(3)5.3.7 防锈纸,应符合QB/T 1319的规定。
(3)5.3.8 防锈膜,应符合GB/T 19532的规定。
(3)5.3.9 湿度指示卡应符合GJB 2494的有关规定。
(3)6 车身冲压件的防锈包装 (4)6.1 防锈材料使用方法 (4)6.1.1 防锈油 (4)6.1.2 气相防锈剂 (4)6.1.3 防锈纸 (4)6.1.4 防锈膜 (4)6.1.5 干燥剂 (4)6.1.6 冲压拉延油 (4)6.2 防锈包装等级对应的包装方法 (4)6.2.1 根据车身冲压件的实际储运情况,确定防锈包装等级,按照表2要求进行 防锈包装。
《汽车高寒地区环境适应性试验方法》编制说明

《汽车高寒地区环境适应性试验方法》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我国是汽车使用环境最严酷的国家之一,高寒、高原、高热(简称“三高”)不同的环境地区,其不同的气候特点造成汽车不同类别的问题影响,在应对这些问题时,就需要开展汽车环境适应性试验。
汽车环境适应性试验是贯穿于汽车研制、定型、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环境适应性试验,可以发现汽车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并采取必要的纠正和防护措施,提高汽车的环境适应能力。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汽车企业为了拓展国际市场,使汽车能够适应全球各种气候环境条件,针对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正大力的开展汽车环境适应性研究,现在我国在环境适应性试验技术和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各车企对环境地区适应性的试验开展程度参差不齐,与国外成熟企业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如试验检测技术和应用水平不高,主要试验设备依赖进口,尤其是环境适应性试验标准化体系尚不完善。
鉴于国内目前尚无完善的整车高寒地区适应性试验方法体系,针对整车高寒起动性能、采暖性能、通过性能、密封性能以及可靠性等试验方法进行研究,旨在整合国内企业当前多样的试验方法,建立统一的试验规程,填补当前高寒地区适应性测试规程的空白,为新兴整车企业高寒地区适应性试验提供指导依据。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于2019年10月18日批准该项目立项,并将《整车高寒地区环境适应性试验方法》团体标准制定列入2019年计划,标准任务书号为2019-33。
2、工作过程2018年6月29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测试技术分会整车测试工作组在昆明召开,同时CSAE团标整车高寒测试规范编制项目启动,参会人员来自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测试技术分会各会员单位及国内知名整车企业、检测机构和零部件企业,会议中整车工作组长对之后几年整车测试技术工作组“三高”测试规程研究议题的规划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测试技术分会整车测试技术工作组拟于2018年开展高寒测试规程的研究制定工作,目的是将高寒地区试验测试方法进行整合,形成系统的团体测试规范。
中国科协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分类索引(依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分类编排)

G
G 2 7. 3 5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第 7届中 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 术研讨会 暨中国科技期刊 的经营与发展论坛文集:
编 辑 学 报 20 0 7年 增 刊
KL. 7. 328 0 0
N
N N N N
自然科学总论
创新与发展 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 :新观点新学说学术 沙龙文集 3 高科技 的未来——正面与负面影响 :新观 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 5
KL。 7 0 5 0 .3 6
KL. 7. 34 0 0 2 KL. 7. 33 0 0 4
S1 6 2
S4
植物保护与现代农业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2 0 0 7年学术年会
T
T6 -5
工业技术
第五届 中国标准化论坛暨 “ 施耐德 电气杯 ”全国标准化优秀论 文选集 ( 上册 ) : 中国标准化 2 0 07年专刊
KL. 7 0 3 0 .3 9 KL. 7 0 4 0 .3 6
电工技术
风力与潮汐发 电专 业委员会 2 0 0 7年年会暨技术 交流会论文集
KL. 7 0 5 0 .3 8 KL. 7 0 6 0 .3 1 KL. 7 0 6 0 .3 2
中国 电机工程 学会 高电压专委会学术年会 论文集 ( 上册 ) 中国 电机工程学会 高电压专委会学术年会 论文集 ( 下册 ) 化学工业
水 利 工程
KL. 7 0 6 0 .3 3 KL. 7 0 31 0 .3 KL. 7 0 5 0 .3 9
中国水利 学会 第三届青年科技 论坛 论文集
KL. 7 0 5 0 3 5
U
U2
乘用车电驱系统NVH综合性能研究

总第 204 期7公路与 汽运Highways C Automotive Applications乘用车电驱系统NVH 综合性能研究陈建明,冯勤龙,沈丁建,朱咸强,毛鸿锋,黄明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湖南株洲 412005)摘要:以某乘用车电驱系统(电机、电控、减速箱)为研究对象,对电驱系统NVH (噪声、振动与 声振粗糙度)综合性能进行优化。
首先通过分析电机单体、减速器单体主要激励源,确定引起电驱 系统声品质恶化的主要激励源;然后通过仿真和试验对备选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得到较为理想的声品质优化方案,并对整车进行NVH 试验验证;最后总结电驱系统NVH 优化方法和流程$关键词:汽车;乘用车;电驱系统;NVH (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中图分类号:U469.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2668(2021)03 —0007 —05随着人类进入电气智能时代及电动汽车的普 及,主机厂对电驱总成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动汽车的NVH "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作为 重要驾驶性能之一,受到零部件供应商及主机厂的重点关注$与传统燃油车及其他新能源车相比,纯 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结构更简单、紧凑,输出扭矩及在整车上表现的加速性能更优秀。
驱动电机普遍采用 永磁同步电机,变速箱则简化为减速器及差速器的 集成,结构大为简化,但同时带来NVH 性能挑战$驱动电机朝着宽调速区间、高转速及轻量化方向发 展,尤其是电机带来的高频电磁噪声机理较复杂,声品质较差,噪声污染性较严重$同时,电机控制器IGBT 器件引入的开关频率使进入电机的电流发生“锯齿状”畸变,从而引入带有开关频率的电磁噪声$ 减速器的一级齿轮与电机一般采用花键等硬链接方 式,相对于传统变速箱其结构更简化、紧凑,但失去 了能降低扭矩波动、转速波动的中间连接部件(如离合器),导致电机输出的扭矩、转速波动被直接传递至车轮,造成车身纵向抖动严重$综上,驱动电机、 减速箱、电机控制器集成之后的结构构型及振动噪 声特点的不同导致纯电动汽车开发中对动力总成NVH 性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驱动电机激励原理及振动特征目前市面上大多采用永磁同步电机作为车用驱 动电机(也有少数采用异步电机),其特点是损耗小、功率高、效率高、调速区间宽及定位准确$其振动噪 声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PWM 频率、极槽比配合、定转子特征模态、壳体固有特性等$电机振动噪声主 要是电机的电磁力,可分为电机径向力和切向力$电机径向力是电机径向振动的主要激励源,电机切 向力主要输出电机扭矩$尽管电机本体振动幅值较小,但由于其频率较高,主观感受为“滋滋”的高频电 磁噪声,长期处于该环境中,容易使人产生烦躁、头痛等生理反应,严重影响驾驶安全及乘车舒适性$其中电机控制器IGBT 器件引起的伞状阶次噪声f 可用式(1)表示:f = f 0±kp;:v (=0,1,2,…) (1)60式中:f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环境保护技术年会
论文集》作者投稿须知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环境保护技术年会”是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测试技术分会(SAE-C/EPTC)、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承办的行业会议,会议同期举办征文活动,并编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环境保护技术年会论文集》。
投稿论文经行业专家成员遴选,将安排在大会上宣读,优秀论文将进行颁奖并推荐到《汽车工程》等核心期刊发表,其它论文将在会议论文集上刊登。
作者在向本刊投稿时,应了解本刊对稿件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有利于提高稿件的质量。
1 稿件的组成及要求
稿件须是未以任何形式发表过的原创论文,篇幅控制在6000~8000字(包括图表),稿件的结构组成按次序排列为:中文题目、作者署名、作者单位信息(包括:单位名称、所在城市、邮政编码)、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英文文题、作者英文署名、作者单位信息英文翻译、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前言、正文、参考文献。
1.1题目
题目应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具体、简单明了。
中文题目2号宋体通栏。
以不超过20个汉字为宜。
英文题目应符合英文表达方法,不要轻易使用未得到业界公认的缩略词语。
论文如有基金项目资助,在题目末尾用上标“*”注出,并把注释语列于首页地脚处。
1.2作者及单位
作者数以不超过6人为宜,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为宜。
作者署名按照先后次序从左至右列于题目下方。
所有作者单位按照作者顺序在署名下方用一个括号注出,每个单位信息应包括序号(多于1个单位时标注)、单位全称(写至二级单位,如院、所或系)、所在城市名称、邮编。
国外单位应标明所在国家。
每个作者名字后用上标标出所对应的单位序号,多于一个单位时,序号间用逗号隔开。
1.3摘要
小5号宋体通栏,200字左右。
要求:论文的基本信息和要点都应该出现在摘要里;使用标准精确的词汇和语言,清晰紧凑地概述客观事实;摘要的整体结构严谨、思路清楚,基本素材组织合理。
论文的中、英文摘要是国内外数据库收录的主要内容,所以摘要的内容直接影响到该论文能否被收录及收录后被引用的情况,作者应给予高度重视。
1.4关键词
3~7个为宜。
关键词为经过规范化处理的词语或短语,数量一般为3~7个。
同一篇文章的中英文关键词的内容和顺序应一致。
1.5正文
正文双栏排。
一般教科书中已有的基本理论、试验方法和基本方程的推导,不必赘述。
除前言外,正文各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左顶格书写,序码之后空一个汉字
间距接写标题。
1.51前言
前言应简要说明所做研究工作的背景和意义,介绍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以及本文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概述。
行文应言简意赅,不要重复摘要和解释摘要,防止吹嘘自己和贬低别人,避免宣传性的用语,尽量不要出现图表。
1.5.2结论
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归纳总结使用的方法以及研究结果,突出研究的独创性。
1.5.3 文中的插图、表和公式
(1)插图插图全文顺序编号。
插图内容应与正文内容密切结合,每幅图前都应有相应的引出或介绍文字。
图形应保证线条清晰,图形大小应适应版面要求,合理布局,图内如有标注或说明性文字时应清晰可辨。
图中除了物理量符号及单位外一律用中文,同一图中的不同曲线应用不同线型表示。
插图分辨率要大于600PPI。
(2)表格推荐使用标准“三线表”,内容易混淆时可加辅助线进行辅助说明。
按表格在文中出现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对其进行编号,全文顺序编号。
应有相应的表题且每个表格前都应有相应的引出或介绍文字。
(3)数学公式数学公式全文顺序编号,后文不再提及的,可以不编号。
对于公式中首次出现的量的符号,按照其在式中出现的顺序,用准确、简洁的语句对其进行逐一解释。
公式中变量应尽量避免复合上下角标的使用;尽量少用3层关系的上下标,同时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公式推导。
1.6参考文献
采用顺序编码制,双栏排。
应列出6篇以上参考文献,未正式发表的文献不能列入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多位作者只列出前三名,后面用“等”或“et al”。
文后的参考文献列表按照各文献在论文中被引用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顺序排列。
1.7作者简介
请填写论文最后的论文作者信息表,这样便于组委会和作者联系。
2应遵循的标准
2.1名词术语
应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
应按有关的标准或规定使用工程技术名词术语;
对尚无标准或规定的名词术语应使用同行共认共知的表达。
作者自拟的名词术语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须加以注释说明。
表示同一概念或概念组合的名词术语,全文中应前后一致。
外国人名可使用原文,不必译出。
一般的机关、团体、学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的名称,在论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必须写全称。
2.2物理量及其单位的名称和符号
(1)GB3100-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2)GB31001-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规则;
(3)GB3102.1~13-1993量和单位。
2.3标点符号
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
2.4数字
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使用的规定。
2.5外文字母
要严格区分外文字母的文种、大小写、正斜体、黑体及非黑体(如表示矢量、张量和矩阵的符号用黑斜体)
2.5.1斜体外文字母用于表示量的符号,主要用于下列场合
(1)变量符号、变动附标及函数。
(2)用字母表示的数及代表点、线、面、体和图形的字母。
(3)特征数符号,如Re (雷诺数)、Fo (傅里叶数)、Al (阿尔芬数) 等。
(4)在特定场合中视为常数的参数。
2.5.2正体外文字母用于表示名称及与其有关的代号,主要用于下列场合
(1)有定义的已知函数(例如sin, exp, ln等)。
(2)其值不变的数学常数(例如e = 2.718 281 8…)及已定义的算子。
(3)法定计量单位、词头和量纲符号。
(4)数学符号。
(5)化学元素符号。
(6)机具、仪器、设备和产品等的型号、代号及材料牌号。
(7)硬度符号。
(8)不表示量的外文缩写字。
(9)表示序号的拉丁字母。
(10)量符号中为区别其他量而加的具有特定含义的非量符号下角标。
2.6参考文献
著录格式要求见GB7714-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