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岩石和地质地貌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知识必备第一模块第五章地貌第14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含答案)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知识必备:第14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必备知识学科素养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3.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常见地貌的成因、主要类型及分布。
4.地貌观察的顺序和内容。
1.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某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地貌特征。
2.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掌握不同地区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和地貌景观的差异。
3.地理实践力: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识别常见的地貌类型;掌握地貌观察的方法。
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1 ________。
(2)分类:进行得很快的内力作用和进行得极其缓慢的内力作用。
(3)表现形式。
项目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定义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2________运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的过程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岩层在□3 ________方向上受到压力、张力等,从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形或变位岩浆只有□4 ________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一般发生在□5 ________,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例证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6 ________等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等—(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7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探究] 1.举例说明地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提示] (1)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2)东非大裂谷: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
(3)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岛是与大陆相连的,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
2.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8 ________________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构造与地貌

断层构造
两条平行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相 对上升的岩块叫作地垒,它常形成断块山,如我国的华山、 庐山、泰山等。两条平行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 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叫作地堑,它常形成狭长的凹 陷地带,如我国的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汾河谷地等。
在山地,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 谷、河流。
但是,在野外,我们常能见到背斜成为谷地、向斜成为山岭的情况。这种地形与褶皱构造不相吻 合的现象,称为地形倒置。
地形倒置
•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 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
成山岭。
断层
断层的位移方向有水平和垂直两种,并由此形成不同方向上的地貌错断现象。
• A.沉积、褶皱、断层、侵蚀、沉积、火山喷发
• B.褶皱、沉积、侵蚀、断层、沉积、火山喷发
• C.沉积、侵蚀、褶皱、断层、火山喷发、沉积
• D.火山喷发、沉积、断层、侵蚀、褶皱、沉积
地层的接触关系
• 地层的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在空间上的相互接触关系或者叠置状态。沉积岩石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通常 有整合、假整合(平行不整合)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三种情况。
• 整合:新老地层平行并且连续,表明地层形成期间该地没有发生构造运动。
• 假整合:又叫平行不整合,是指新老地层平行但不连续,表明地层形成期间该地发生过整体的地壳升降运 动,有过沉积间断或者地面的侵蚀,但是没有发生过褶皱运动。
• 不整合:又叫角度不整合,是指新老地层不平行并且不连续,表明该地在地层形成期间发生过褶皱运动、 地面侵蚀和再沉积的过程。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作用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就会 破裂。岩层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 移,就形成了断层。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配套试题(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

第1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选择题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
从谷底向上,沿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
结合材料和大峡谷某段景观图片,完成1~2题。
1.与科罗拉多大峡谷主要岩石成因相同的是()。
A.花岗岩B.玄武岩C.石灰岩D.大理岩2.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B.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C.固结成岩—板块运动—地壳断裂—流水侵蚀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和图中的信息可知,构成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及含有化石,因此判断为沉积岩。
第2题,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外力搬运的物质在温暖的浅海、沿岸海滩或是沼泽地中沉积下来,固结成岩形成的沉积岩在板块活动引起的造山运动以及地壳运动的共同作用下被抬高,从而形成了科罗拉多高原。
这一抬高使科罗拉多河及其支流的落差大大增加,从而加快了其流速,增强了其下切侵蚀的能力,最终形成科罗拉多大峡谷。
答案 1.C 2.A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地质事件由先到后发生的顺序为()①断层的发生②砂岩沉积③页岩沉积④岩浆的侵入⑤页岩层与石灰岩层间侵蚀面的侵蚀作用A.①②③④⑤B.③②①④⑤C.⑤③②④①D.⑤③④②①4.关于图中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页岩因属于变质岩而不可能含有化石B.花岗岩属于喷出岩,砂岩属于沉积岩C.图中断层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D.从地壳运动角度分析,该地地壳一直是上升隆起的解析第3题,根据岩层特点可知,该地最早形成了石灰岩,石灰岩受外力侵蚀后又出现了页岩的沉积,后又发生了砂岩的沉积,之后又发生了岩浆的侵入活动,形成了花岗岩,最后发生了断层,使石灰岩、页岩、砂岩、岩浆岩都发生了断裂错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讲课时27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课件湘教版

(4)看变质岩:变质岩是岩石在变质作用下形成 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5)看侵蚀面:若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 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隆起后地层遭 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 该地地壳下沉。
2.地质构造的判断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 图2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 为背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如图2中乙);岩层 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形成谷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老翼新为背斜,中新翼 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 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Ⅴ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 有破裂而无明显的相对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①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 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② 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 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为地形 倒置,主要是由外力作用而形成。
褶皱受力演示
1234
褶皱受力演示 张力
压力
2.断层
• 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 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 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明确 命题方向
12345
多年以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华莱士溪河道在多次地震中发生变动。下图为“华
莱士溪局部河道变迁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4.图示华莱士溪河道位移了大约
A.150 m
√C.350 m
B.250 m D.450 m
明确 命题方向
根据材料可知,华莱士溪故道(甲段)曾经与 华莱士溪上游(丁段)连通,故华莱士溪河道 变动的水平位移应该是沿地质构造线从甲 段到丁段的距离,根据比例尺可推算华莱 士溪河道位移了大约350 m,故选C。
高考一轮复习 地理小百科25-地质作用的形成过程

地理小百科25-地质作用的形成过程常见内力作用(为主)地貌的形成过程①花岗岩(山体)露出地表过程:地壳运动,岩层断裂,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风化侵蚀,花岗岩露出地表。
如:花岗岩风化球的形成过程、黄山花岗岩体的形成等。
②火山(玄武岩山体)的形成过程:(是否位于板块交界线附近)地壳断裂,岩浆喷出,火山灰堆积形成山体。
如:日本的富士山、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
③断块山或断层高原:先是看是否位于板块交界线附近,地壳断裂抬升形成地垒或高原,后是外力作用形成现有地貌,以内力为主。
如:华山、庐山、泰山、贺兰山、阴山、鄂尔多斯高原等。
④断层平原和谷地:地壳断裂下陷形成谷地,流水堆积形成平原。
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
⑤断层湖的形成过程:地壳断裂下陷,积水成湖。
如:贝加尔湖、非洲东非大裂谷附近的湖泊(马拉维湖、坦葛尼喀湖、维多利亚湖)、云南洱海等⑥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地壳运动(挤压),岩层向上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山。
如: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阿尔卑山、海岸山脉等均处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受板块挤压形成。
典型例题:[例1]根据材料和图1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图1(1)图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要过程。
(12分)[答案与解析]解析:据图可知,图中B处于断层陡坡范围内,A处于其外的点苍山山上。
不难看出,洱海在内的范围应该属于断裂下陷构造,即地堑。
A处的点苍山则属于地垒山(断块山)。
B处为耕地,周边河流较多,双处于断块山脚,可以推测为冲击平原。
再按照相关地貌类型成因作答即可。
答案:断块山洪积—冲积平原内力作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方向运动为主;A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B侧岩体相对下降,形成谷地,同时流水等外力不断将风化、侵蚀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新湘教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能力提升第四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1课时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1课时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海岸线精讲点拨海岸线是指海洋与陆地的界线,形态不一,有的平直,有的曲折,并且在不断变化中。
1.海岸线形态海岸线有的平直(如非洲大陆),有的弯曲、破碎(如欧洲)。
其形成因素及影响如下:2.海岸线进退的判断方法(1)地壳运动(如果试题中没有说明一般不予考虑)。
(2)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原来海岸,海岸线后退。
(3)河流:输沙量增大,海岸线向海洋延伸;输沙量减小,海岸线向外延伸速度变慢甚至后退。
(4)海浪:基岩海岸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海岸线倒退;砂质海岸以海浪堆积作用为主,淤泥质海岸以陆地径流堆积作用为主,海岸线向外延伸。
真题感悟[典例] [2022·全国甲卷]如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
读图,完成(1)~(2)题。
(1)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 A.强烈的地震B.剧烈的海啸C.频发的飓风D.汹涌的洪水(2)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题能力培养][答案] (1) (2)变式演练[2021·海南卷]如图为某大洲局部区域图。
导致甲地附近海岸线破碎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海浪作用B.流水作用C.冰川作用D.风力作用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真题感悟][典例] 答案:(1)C (2)A[变式演练]解析:读图可知,图中甲地位于南美洲西南部,那里曾经是南半球冰川发育的地方。
冰期冰川从安第斯山脉下来,在流向大海的过程中不断摩擦海岸,形成冰川槽谷,而冰期结束,冰川退缩,这些被摩擦切割的海岸就会因为地势相对低洼被海水淹没,出现破碎地形,C正确。
甲地附近海岸线破碎与海浪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无关,A、B、D错误。
故选C。
答案:C。
[备考资料]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第1课时).doc
![[备考资料]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第1课时).doc](https://img.taocdn.com/s3/m/53c4fb89192e45361166f58a.png)
最活跃的因素。
在莫霍界面以上。在横向上,地壳可分为 _________ 地壳和大洋地壳,其
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பைடு நூலகம்壳薄。在纵向上,地壳的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
硅镁层, _________层在大洋中很薄甚至缺失。
在莫霍界面至古登堡界面之间。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
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
考点诠释 2: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二、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
1.岩石圈
岩石圈包括
和
,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
种矿产资源。
区别地壳和岩石圈的概念这是复习的一个难点。复习时要分析地壳和岩石圈范围大小。 对于这一内容的掌握要注意两个问题:①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②上地幔上部的 “软流层 ”因温度高,使岩石接近熔点,局部是熔融流动状态,是火山喷发、岩浆活动的重要 发源地
【课堂活动】 考点诠释 1:地球的圈层结构、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软流层
图2
探究活动 1:读图 2,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完成表 1
表1: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大气圈 外部圈层
水圈 生物圈
地壳 内部圈层
地幔 地核
主要特点
A .①
B.②
C.③
D.④
2.该石柱林的主要形成过程与图 5中字母序号直接相关的是
A.A
B.C
C. E
D.F
【知识构建】
根据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 “考试要点 ”和教材内容进行知识构建。
【重点图像】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鲁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解析)

鲁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解析)一、单项选择题读图文资料,回答以下效果。
1.依据如图中信息判别,形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缘由是A.年降水量的差异B.地质结构部位不同C.植被掩盖率不同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2.这反映了自古河床构成以来,该地域地壳阅历过A.间歇性抬升B.继续性抬升C.间歇性沉降D.继续性沉降【答案】1.D2.A【解析】1.甲、乙、丙位于同一河谷地带,降水量、地质结构相反,植被掩盖率影响不到基本地貌,ABC错,图中显示,三地地貌构成的基岩不同,石灰岩、页岩、砂岩岩石稳固水平不同,受腐蚀水平不同,页岩、砂岩属于堆积岩,岩性稳固,不易被腐蚀,石灰岩易溶于水,构成喀斯特别貌。
选D。
2.乙地不同高度上散布的两个古河床堆积物显示乙地为河流阶地中的堆积阶地,堆积物高度不同、构成时期不同,显示其构成不是延续性的,扫除BD。
结合图示,该地貌是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河床暴露接受堆积构成的。
在南太平洋一处海拔约562米的波尔斯金字塔岛上,存活着被人们以为已灭绝多年的奥秘昆虫〝树龙虾〞。
树龙虾曾生活在距离波尔斯金字塔约21千米的豪勋爵岛,是澳大利亚的特产。
1918年,一艘运输船在豪勋爵岛搁浅。
1920年,迷信家遗憾地对外宣布树龙虾正式灭绝。
以下图为波尔斯金字塔岛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波尔斯金字塔岛是一座孤岛,峻峭的峰顶好似恐龙的背脊。
推测该岛由 ( ) A.流水堆积而成B.海底火山喷发发生C.地壳陷落或海平面上升与大陆分别而成D.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4.剖析〝树龙虾曾灭绝〞的缘由,最能够是 ( )A.气候变化B.天敌捕杀C.食物充足D.物种入侵【答案】3. B 4. D【解析】3.波尔斯金字塔岛是一座孤岛,峻峭的峰顶好似恐龙的背脊。
说明山峰岩层能够是稳固的岩浆岩,推测该岛由海底火山喷发发生,B对。
流水堆积构成的是堆积岩,易被海浪腐蚀,不能构成峻峭山峰,A错。
地壳陷落或海平面上升与大陆分别而成的是大陆岛,不岛屿上峻峭山峰有关,C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型 传播速 度 能通过的介质 固体 共性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 过物质的性质而变 化
A表示 较 横波
慢
B表示 较 快 纵波
固体、液体和气体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核 内核
地壳 地幔
外核
地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大Leabharlann 气 生 物圈 圈地表
岩石圈
地
核
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Ⅱ.陆块与洋块相撞—— 海沟、岛弧链、海岸山脉
例如: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岛弧链就是太 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的。 安第斯山脉就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相撞产生的。
世界上有哪两大火山地震带? 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用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其成因。
三、理解地质构造类型及与地形的关系
地壳运动的痕迹----地质构造
风力沉积地貌
沙 丘 黄 土 沉 积
冰 川 地 貌
海 岸 地 貌
人类活动影响
分布地区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 普遍(例:花岗岩的 风化作用 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 球状风化) 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外力作用 风力 侵蚀
形成的地貌形态
侵 蚀 作 用
侵 流 蚀 水 侵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 蚀 溶 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 蚀 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褶皱
断层
1、褶皱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
向斜 1 2 3
背斜顶部受张力的影响,岩石易碎,侵蚀程度较大, 形成山谷;而向斜因受挤压力,不易侵 蚀,因而侵 蚀程度较小,反而成山
地垒发育陡峻的山峰
如:华山西峰
峨眉山万佛顶
地堑形成盆地和山谷 如:吐鲁番盆地 渭河谷地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的意义
思 考
1 哪一个板块全部是大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2 阿拉伯半岛位于哪一个板块中? (印度洋板块)
3 喜马拉亚山脉位于哪两大板块之间?安第斯山脉?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美洲板块)
六大板块示意图
亚欧板块
喜马拉亚山脉
太平洋板块
美 洲 板 块
非 洲 板 块
印度洋板块
安第斯山脉
岩浆岩。 含金刚石的岩浆岩经风化侵蚀,流 水搬运,流水沉积,出现于入海口。
罗 纳 河
乙地位于(罗讷河) 河流出山口附近。 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 鹅卵石堆积的原因 河流出山口前,穿行 于峡谷,水流急,可 携带砾石; 河流出山口后,流速 变缓,携带的砾石 首先在此处堆积。
N M
(1)判断G河自N点至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 并说明判断的理由。(9分) 盆地 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 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再从(500米) 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
分析图中赞 比西河多瀑 布的原因
断裂下陷 流水侵蚀
说出智利南部地区主要外力作用并分析对地表形 态的塑造。(10分) 外力作用: 冰川作用、 流水作用。 (4分)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冰川(侵蚀)作用,形 成了峡湾型海岸; 冰川作用,形成众 多湖;冰川和流水 共同作用下,河流 平行状分布。(6分)
河道变宽 海水顶托 流速变慢
A处的位置? 发育了什么 堆积地貌?
A B C
B处的位置? 发育了什么 堆积地貌?
C处的位置? 发育了什么 堆积地貌?
活动:对比下面两个实验,讨论问题:
归纳:冲积扇或者冲积平原的形成条件
, 携带大量泥沙 上游水流速度快 地势变缓 流速变慢 河道变宽
携带泥沙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 冰川 侵蚀 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 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 川 沉 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 地貌
颗粒大比 重大的先 沉积,颗 粒小比重 小的后沉 积
冰川分布的高山 和高纬度地区
出山口\入海口和 河流的中下游 (例:黄河三角 洲、恒河平原等) 干旱内陆及邻近 地区(例:塔克 拉玛干沙漠、黄 土高原的黄土)
南
极
洲
板
块
板块边界分两类: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
两板块相撞挤压叫消亡边界;
喜马拉亚山脉 红海
日本群岛
大西洋
东非大裂谷
马里亚那海沟
安第斯山脉
①、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裂谷或海洋、海岭
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 ②、板块碰撞(消亡边界)-- Ⅰ.两陆块相撞-- 巨大的褶皱山脉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碰撞产生
找矿找水;
地下水 石油
工程建设
天然气
四、理解外力作用形式及与地形的关系
1. 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
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固结成岩
2.流水作用 流水的外力作用及产生的地貌 3.风力作用 风的外力作用及产生的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
瀑布
峡谷 冲积平原
沟壑纵横 三角洲
流水沉积地貌
冲积扇
喀斯特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C层表示该区为陆地环境;从E层到F层海平
面下降;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
(2)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据图分 析,该区褶皱发生在哪一地层形成以后,哪一地层形 成以前?(以字母指代地层)
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
(3)比较断层M的左右两侧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 (写出字母)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 圈层正确的有( ) C A.①为地壳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 的叙述,正确的有( B )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 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一)、了解:矿物、矿产、岩石。 岩石圈
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和重力能。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内力作用
地 能 质量 作来 源 用
外力作用
地震 地壳运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二、了解板块学说的观点和板块分布
1. 地球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 块,并处在相对运动之中; 2.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 张裂,并形成地表基本面貌; 3. 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 壳运动比较活跃;
化学元素
矿物
岩石
地壳
岩浆岩
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和 喷出岩(火山岩): 花岗岩属侵入岩; 玄武岩、安山岩、 流纹岩属喷出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固结成岩等各种外力作用形成。
如砂岩、砾岩、页岩、石灰岩等
1 2
3
4
沉 积 岩 的 特 点 层理构造
常含化石
变质岩
材料一:奥兰治河(Orange River)是南非径流量最大 的河流,长2200公里,流域面积97万多平方公里。流 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在金伯利附近死火山通道中发现 了金刚石原生矿,并在奥兰治河入海口发现了规模大、 品位高的金刚石砂。
3、按岩石成因,说出金刚石原生矿所在的 岩石类型,并简要描述奥兰治河入海口金 刚石砂形成的地质过程。
等高线 300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沿海地带平原狭窄; ① 河 流 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相对高差大;海岸线较平 直(海陆轮廓较完整)( 6 分)。 20 °
1.简述该区域的 地形特征,并说 出①②两地地形 类型。 以山地丘陵 (山区)为主; 中间高东西两 侧低(相对高 度较大);海 岸线曲折。① 河谷平原;② 低山丘陵。
H、I、J、K地层缺失
(4)据图判断断层M与地层O形成的先后关系。
地层O先形成,断层M后形成
读地壳物质循环图
①
③
外力作用
D
①
①
C
②
A
②
B
A 沉积岩 B 变质岩 C 岩浆岩 D 岩浆
①
重熔再生
② 变质作用
③ 冷却凝固
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7~9题。
7.若图中①②③④分 别代表不同的岩石,则 它们中形成原因相同的 一组是( C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沉积岩 变质岩 喷出岩 侵入岩
形成冲积扇(出 流 山口)、三角洲 沉 水 (河口)、冲积 积 作 沉 平原(中下游) 用 积
风 力 沉 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 丘、移动沙丘)和 沙漠边缘的黄土 堆积
河流的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 情况下,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思考:哪些因素导致河流搬运能力减弱?
地势减缓
岩石存在的温度和压力等环境条件发生 变化形成。如: 石灰岩 花岗岩 大理岩;页岩 片麻岩;砂岩 板岩; 石英岩
看图分析大理岩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一)、岩石的转化
外力作用
沉积岩
外 力 作 用
岩浆岩 冷 却 凝 固
重熔再生
变 质 作 用
变质岩
岩浆
(二)地质循环
地质循环的概念及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 热能和太阳能
图6
简述该地主要的地形特征,并分析判断依据。(8分)
地形平坦,以平原、丘陵为主。(4分) 城市密集且均匀分布;铁路线呈网络状分布。 (4分)
(1)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 积的产物。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说明C层所处的海 陆环境,并逐层分析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
8.图中字母与地质作用 相对应正确的是( C ) A.a—变质作用 B.b—风化作用 C.c—重熔再生作用 D.d—侵蚀作用 9.经过d过程形成的岩石,可能具有的特点是( C ) A.有层理构造 B.常含有化石 C.多气孔构造 D.矿物结晶充分,岩石坚硬
读岩层相互关系图(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