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辨证ppt课件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三焦

(完整版)三焦

有趣的是,在中医学中,类似三焦的 空间概念还有“气门”、“玄府”、“腠 理”。
“玄府” 即“气门”,《内经》也称汗孔,因 其能“发泄经脉荣卫之气”。是荣、卫之气流通往 来的通道。另外,气门是皮毛的组成部分,肺与皮 毛相表里,汗孔(即气门),还有“助肺呼吸,供 气出入”的作用。此外,还是汗液外排的通道,从 而还具有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总之,是清浊气体 交换、津液代谢的场所。
(二)部位之三焦
上焦
中焦
下焦
部位
膈以上 膈以下,脐以上 脐以下
主要脏腑 心、肺 脾、胃、肝、胆、小肠 肾、膀胱、
大肠、女子胞
功能特点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用药特点 治上焦如羽 治中焦如衡
治下焦如权
非轻不举
非平不安
非重不沉
总之:三焦是一个多层面使用的复杂概念, 即脏腑之三焦、部位之三焦、辨证体系之三焦。 不同层面的三焦,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教材 上的表述含混不清,逻辑混乱,眉毛、胡子一 把抓。不利于本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客 观上又给我们的学术争鸣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三焦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定义为: “三 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作为 六腑之一,有其特定的的形态结构和生理 功能,有名有形;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三 个部位的划分,有名无形,但有其生理功 能和各自的生理特点。”
我们从中不难发现问题:既已定义“三 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其概念的 外延就难以涵盖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在内。
三焦的第二个功能是“通行元气”,指三焦为元 气升降之道路。《难经·六十六难》:“三焦者,原气 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指出三焦 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通达脏腑组织的道路。所以, 三焦正常,则气道通畅,气机通利,脏腑功能正常。 反之,三焦失常,气道壅滞,则必致气滞胀满。《灵 枢·邪气脏腑病形》说“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 坚……留则为胀。”足见三焦乃气机运动的空间和通 道。

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示意图
卫气 脉外 水谷精微
营血 脉内
卫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最浅 (人体的抗邪、保卫功能)
气 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较深 ( 各脏腑的功能)
营 和调五脏,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最深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濡养五脏六腑)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转归】 ①从表外解而愈 ②卫分 顺传 逆传
气分 心营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二)气分证
概念 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
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类型。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病机分析
温邪袭表
舌边尖红 苔薄白脉 浮数
卫受邪郁
卫气抗邪 肺气失宣
肌表失养 开合失司 发热
咳嗽
温邪上扰 温邪伤津
头痛 口微渴
恶寒 无汗或少汗
元代《卫生宝鉴》中开始区分气分热和血分 热的证治。
明末吴有性论《温疫论》中有温疫病邪在 “气分”和“血分”而采取不同解法的论述: 认为邪在气分正气尚盛,可从战汗顿解; 疫邪传留于血分,邪气从斑透而渐愈。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研究论证 广泛开展了卫气营血临床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三焦辨证

中医基础理论三焦辨证
肺失宣肃 三大定位主症
咳嗽、气喘、咯痰。
邪袭肺卫 微恶寒、苔白、脉浮数。 邪热壅肺 高热、苔黄、脉数。
32


㈡ 手厥阴心包病证
邪扰心包 必具症状 神志症状 热陷心包 湿蒙心包 神识昏蒙,似清似寐或时清时寐。
伴见
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
伴见
身灼热,舌謇肢厥,舌 质红绛、或纯绛鲜泽。
身热朝轻暮重, 舌苔垢腻,脉濡滑。
②吴又可:“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
39

㈡ 阳明热炽
本证临床表现可参考: ★.第四章六经辨证----阳明病之“阳明邪热”证;
★.第五章卫气营血辨证----气分证之“阳明热盛”证。
【治疗措施】辛寒清气,达热出表----白虎汤
40
注:
①脉浮弦而细者
② 脉沉者 ③ 不渴者 ④ 汗 不 出者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胸脘痞满,腹胀纳呆,泛恶欲呕, 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舌 苔白腻或白厚,或白多黄少,脉濡缓等。
【病因病机】湿热中阻,湿重热轻。
【诊断要点】身热不扬,脘痞腹胀,苔白腻。 【治疗措施】芳香宣化,燥湿运脾---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49
㈨ 湿热中阻,湿热并重
暑 风 、
暑厥 起病即呈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见证。
10

★. 三焦病变难以截然分开(脏腑)。
上中焦同病----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 中下焦同病----阳明热盛,引动肝风证。
上下焦同病----心营热盛引动肝风证。
11

★. 三焦辨证中顺传、逆传的概念:

特点:温邪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病趋好转,预后较好。

白虎汤“四禁”

三 焦 经分析课件

三 焦 经分析课件

2. 下颌关节炎,流行性腮腺炎,
面瘫,口噤不开。
【刺灸】直刺0.5~1寸,针尖向鼻尖方向
进针。
【配穴】
18.瘈 脉(Chimai,SJ 18)
【定位】在头部,耳后乳突中央,当角孙
与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
1/3的交点处。
【功效】通窍聪耳,清热散风。
【主治】头痛,耳聋,耳鸣,小儿惊痫等。
【功效】清三焦热,润肠通便。
【主治】1.外感疾病
2.耳聋,耳鸣。
3.胸胁痛,暴喑。
4.便秘。
5.肩臂酸痛不举。
【刺灸】直刺0.5~1寸。
【备考】经穴。
【配穴】
7.会 宗 (Huizhong,SJ 7 )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
支沟尺侧,尺骨的橈侧缘。
【功效】镇静开窍,疏经活络。
出现烘烘当然响声。
是主气所生病:三焦主通条水道,上 焦出气,故本经主气所生病。
语释
本经异常表现为下列病症:耳聋,耳 鸣,咽喉肿痛。
本经主治“气“方面所发生的病症: 自汗出,眼外眦痛,面颊肿,耳后、肩臂、 肘部、前臂外侧均可发生疼痛,小指、无 名指功能障碍。
二、手少阳络脉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 绕臂,注胸中,合心主。
【刺灸】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
【配穴】
19.颅 息(Luxi,SJ 19)
【定位】在头部,当角孙与翳风之间,沿
耳轮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
【功效】通窍聪耳,清热散风。
【主治】头痛,耳鸣,小儿惊痫,视网膜
出血等。
【刺灸】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
【配穴】
20.角 孙(Jiaosun,SJ 20)

温病学三焦辩证课件

温病学三焦辩证课件

下焦病证的治疗原则
温补肾阳
利水渗湿
针对下焦肾阳虚弱的病证,采用温补 肾阳的药物,如附子、肉桂、淫羊藿 等,以温补肾阳,增强肾脏功能。
针对下焦湿热蕴结的病证,采用利水 渗湿的药物,如茯苓、泽泻、车前子 等,以利尿排湿,缓解水肿等症状。
养血滋阴
对于下焦肝肾阴虚的病证,采用养血 滋阴的药物,如熟地黄、枸杞子、女 贞子等,以滋阴养血,柔肝补肾。
05
案例分析
上焦病证的案例分析
总结词:邪热闭肺
01
输标02入题
详细描述:患者发热,咳嗽,气急,口渴,尿少,舌 红苔黄,脉数。此为邪热闭肺,肺气失宣所致。治宜 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03
详细描述:患者高热不退,咳嗽气粗,痰黄稠,口渴 尿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为热毒炽盛,内陷心
包所致。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调节人体的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通畅。
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总结词
三焦与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详细描述
三焦与心、肺、脾、肝、肾等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三焦与心肺关系密切,心肺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 着三焦的功能;三焦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的功能状况可以影响三焦的通调水道功能;三焦与肝肾关系密切,肝 肾的功能状况可以影响三焦的元气运行。
湿,通淋止痛。
06
总结与展望
三焦辩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理论价值
三焦辩证是中医温病学的重要理 论之一,它有助于理解温病的发 生、发展与传变规律,为临床诊 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实践意义
三焦辩证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 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医生准确 地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和评 估预后。
三焦辩证的未来发展方向
下焦病证的案例分析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
湿邪郁阻气机——胸脘痞满;
湿热积滞内阻肠道,气机不通——腹痛,便溏不爽
舌赤,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湿热内盛之象
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以身热,腹痛,大便溏垢,
苔黄腻、黄浊为辨证要点。
(6)湿阻大肠证:
指在湿热性温病过程中,湿浊闭阻于肠道,
湿浊之气不得下降而蒙上的证候。
本证多因湿热之邪流连气分,阻滞肠道,传
汗出、口渴、咳喘气促为主要表现
(3)湿热阻肺证:
湿热性质的病邪亦可犯于肺,出现卫受湿遏, 肺气失宣的病机变化。 主要症状: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
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
以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辨
证要点。
主要病机变化:湿郁卫表,肺失宣降
• 即吴鞠通所说:“肺病湿则气不得化。”
① 对温病病位的概括:三焦主化气行水,将五脏六腑 划入三焦,以此说明病机演变,能正确辨别病位。 ② 揭示温病传变的规律:三焦辨证虽然具有脏腑辨证 的性质,但与内科的脏腑辨证不尽相同。三焦辨证 反映了温邪的传变,“始上焦,终下焦。” ③ 指导温病的治疗:“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 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理论的产生:
•吴鞠通倡导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历取前贤精妙,考之《内经》,
参以心得” ,仿《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体例, 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把温病病位从上、中、 下三焦进行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一纵一
横,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温病的病变本质,形成
了较为完整的温病辨证体系。
Q:三焦辨证有何意义?
另外,还有因邪热损伤肠络,血溢肠间,而
致肠腑蓄血者,症见身热夜甚,神志如狂,大便
色黑等
吴又可说:“尽因失下,邪热久羁,无由以泄,

三焦的辨证概述课件

三焦的辨证概述课件
本上符合临床实际情况。适用于辨析病变的阶段、浅深 和轻重。 不足之处: ⑴ 未能辨明具体病变脏腑。 ⑵ 详于病变过程中的实证,略于病变病变过程的虚证。 ⑶ 适于阐述温热性质病证,不适于阐述湿热性质病证。
第16页,共18页。
三焦辨证对病变的脏腑定位较明确,而且既适于温热 性质病证,也适于湿热性质病证。
第5页,共18页。
三焦证候相互传变
刘河间:首曰上焦,尾曰下焦
喻嘉言:从口从鼻所入之邪,必先注中焦,以次分布上下
吴鞠通: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 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 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王孟英:夫温热究三焦者,非谓病必上焦始,而渐及中下 也。
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 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辨证要点: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 咽燥,舌绛不鲜 干枯而萎,脉虚。 2)虚风内动: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动, 手指蠕动,或瘛疭 ,舌干绛而萎,脉虚。 辨证要点:手指蠕动,或瘛疭 ,舌干绛而萎,脉虚。
第13页,共18页。
下焦病转归
1.正气较盛,正能敌邪---外出而愈 2.阴精耗竭,阳气失于依附---阴竭阳脱(死亡)
温病的辨证体系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第2页,共18页。
三焦辨证
三焦的含义
从地位性质上来讲:三焦是六腑之一 。
从形态上来讲:三焦有名无形,是躯体之内、脏腑之外, 分布于人体胸腹腔的一个大腑。
从总体功能上来讲,三焦是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 所。
从部位划分来讲:分上、中、下三焦,包含相关的脏腑 器官。
第3页,共18页。
三焦划分不单纯根据部位,还结合三焦及脏腑功能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三焦辨证(1)

三焦辨证(1)

暑温
暑 风 、 暑厥
发病即可见中焦阳明热盛见证。 起病即呈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见证。
精品课件
10
★. 三焦病变难以截然分开(脏腑)。
上中焦同病----痰热阻肺,腑有热 结证。
中下焦同病----阳明热盛,引动肝 风证。
证。
上下焦同病----心营热盛引动肝风
精品课件
11
★. 三焦辨证中顺传、逆传的概念:
【治疗措施】宣肺泄热,凉营透疹。代表方:银翘散去豆豉加味。
精品课件
23

㈤ 湿热阻肺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身热不扬,无汗或少汗,胸 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
【病因病机】湿热犯肺,卫受邪郁,肺失肃降。
【诊断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
【治疗措施】芳香宣化,化湿清热。代表方:三仁汤 。
身热不退,朝轻暮重
神识昏蒙,神志似情似昧,时或谵语。
舌苔黄腻
濡数
清化湿热,豁痰开窍。
菖蒲郁金汤
精品课件
27
★ ㈧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临床表现】身热,喘促不宁,痰涎壅滞,潮热腹满便秘, 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病因病机】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病因病机】燥热壅肺,灼伤阴液。
【诊断要点】身热,干咳无痰或少痰,气逆而喘,鼻咽干 燥,脉数。
【治疗措施】清肺泄热,养阴润燥。代表方:清燥救肺汤。
精品课件
22
★ ㈣ 肺热发疹
【临床表现】身热,咳嗽胸闷,肤肤红疹,疹点红润,舌质 红,脉数等。 【病因病机】邪热郁肺,内窜营分 。
【诊断要点】肤肤红疹、发热,咳嗽 。
精品课件
24

㈥ 热陷心包
本证可参卫气营血辨证部分营分证中的热入心包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陷心包还常夹痰兼瘀,正如何秀山说:“邪 陷心包非痰迷心窍,即瘀塞心孔”。
夹痰者,“平素心虚有痰者,外热一陷,里络 就闭”,即指痰热内闭心包之证,症见神昏,喉 间痰鸣,舌绛苔垢等。
其夹瘀者,多系邪热与瘀血互结,瘀热闭塞心 窍所致,症见神昏谵语或神志如狂,唇黑甲青, 舌质紫晦等。
(5)湿蒙心包证:
湿蒙心包指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心包 络的病理变化,又称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 主要症状:
身热,神识昏蒙,时清时昧,似清似昧,间 有谵语,舌苔垢腻,舌质不绛等。
主要病机:
痰湿蒙蔽心窍,心神困扰——神志昏蒙 邪留气分,未入营血——舌质不绛 湿热上泛——舌苔垢腻
比神志昏谵轻 不伴四肢厥冷
湿蒙心包证以神志昏蒙,舌苔垢腻为辨证要点。 主要病机: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包络
心主神明,而心包代心行令,所以在温病过程 中出现神明失常多责之于心包。
邪陷心包是指邪热内陷,引起心包络机窍阻闭, 心不能主神明的病理变化,又称为邪闭心包证。 主要症状:
身灼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绛等。
病机分析:
热陷包络,逼乱神明——神志异常(神昏谵语,甚 或昏愦不语); 心窍为邪热所闭,气血周行郁阻,不能布达四肢
➢咳喘并见与单纯咳嗽不同:
咳嗽——肺气失宣
喘促是肺气壅塞的重要征象 与肺气不宣之咳嗽不同
咳喘——肺气壅盛,闭郁失宣
➢邪袭肺卫与邪热壅肺的异同: 同:病变部位都在肺
异:邪袭肺卫-属表证,故有发热微恶风寒 邪热壅肺-已至气分,无微恶风寒之症,而以发热 汗出、口渴、咳喘气促为主要表现
(3)湿热阻肺证:
三焦辨证理论的产生:
•吴鞠通倡导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历取前贤精妙,考之《内经》, 参以心得” ,仿《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体例, 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把温病病位从上、中、 下三焦进行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一纵一 横,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温病的病变本质,形成 了较为完整的温病辨证体系。
Q:三焦辨证有何意义?
内闭外脱示意图
邪闭 心包
心气不与肺气相顺接
心神内闭(昏谵,舌蹇)
气血郁阻胸中,阳气不布 (胸腹灼热,四肢厥冷) 心主血属营,营热蒸腾 (舌红绛)
阴竭阳失依附,阴阳离决而脱
心神散佚:神昏
阳气 外脱 阳亡:肢体皆厥
舌本失养:舌淡无华
热闭心包与内闭外脱证的鉴别
• 热闭心包证,①其神昏多兼谵语,为邪热扰乱神 明所致;②虽有肢厥,但胸腹仍灼热如焚,为阳 热郁于膻中,阳气不能布达四肢所致;③营热蒸 腾而见舌质红绛。
(一)三焦的证候与病机
上焦主要包括在胸部的手太阴肺与手厥阴心包; 中焦主要包括腹部的阳明胃、肠及太阴脾; 下焦主要包括下腹部的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
1、上焦证: 上焦病证包括了肺及心(心包)的病
变,其中肺,特别是肺卫的病变多见于新 感温病的初期。
上焦证的常见证候类型有以下几种:
(1)邪犯肺卫证:
• 若肺受邪乘,生气之源告困,清气难入,浊气难 出,脏腑失养,则可危及生命。
• 肺化源欲绝症见喘促、鼻扇、汗出如涌、 脉搏散乱,甚则咳唾粉红血水,面色反黑, 烦躁欲绝等。
• 正如吴鞠通所说:“汗涌、鼻扇、脉散, 皆化源欲绝之征兆也。”
• 化源欲绝属于重险证候,病死率高,故吴 鞠通说:“化源绝,乃温病第一死法也。”
① 对温病病位的概括:三焦主化气行水,将五脏六腑 划入三焦,以此说明病机演变,能正确辨别病位。
② 揭示温病传变的规律:三焦辨证虽然具有脏腑辨证 的性质,但与内科的脏腑辨证不尽相同。三焦辨证 反映了温邪的传变,“始上焦,终下焦。”
③ 指导温病的治疗:“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 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 湿热性质的病邪亦可犯于肺,出现卫受湿遏, 肺气失宣的病机变化。
➢ 主要症状: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 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
➢以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辨 证要点。
➢主要病机变化:湿郁卫表,肺失宣降
• 即吴鞠通所说:“肺病湿则气不得化。”
湿犯太阴 肺
肺失宣化
(4)热陷心包证:
——四末厥冷不温,一般冷不过肘膝; 心主血属营,邪乘心包,营血受病——舌质红绛。
邪陷心包证以神昏,肢厥,舌绛为辨证要点。
主要病机:邪陷包络,机窍阻闭 叶天士:“舌绛鲜
泽者,包络受邪也”
肺卫

直中



心包
神昏、谵语、舌蹇 心神内闭
气血郁阻胸中, 阳气不布
胸腹灼热 四肢厥冷
心主血属营, 营热蒸腾
舌红绛
(6)上焦温病的转归
上焦温病一般多见于发病初期。 ① 邪从表解。 ② 邪热犯肺导致内闭外脱而死亡。
• 化源欲绝:指肺不主气,生气之源衰竭的 病机变化。
• 肺吸纳天气,并与水谷精气结合,积于胸中,名 曰宗气。宗气上出喉咙以司呼吸,通过心脉而布 散全身。百脉皆朝宗于肺,脏腑、经络、形体均 受其荣养。
• 内闭外脱证, ①其神昏多为昏愦不语,为心神散 佚所致; ②其肢体厥冷不温,为阳气散佚,失于 温煦所致;③阳气不能荣润舌本,舌淡而无华。
• 吴鞠通说:“温病死证在上焦有二:一曰 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 脱者死。”
2、 中焦证:
中焦所包括的脏腑主要是胃、脾、肠等. 温邪传入中焦一般属温病的中期或极期, 病变比较严重。 中焦证常见的病证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阳明热炽证: 为气分的主要病变 指热入阳明,里热蒸迫而盛于内外的证候,
又称胃热亢盛证、胃经热盛证、阳明经证。 • 主要症状:壮热、大汗出、心烦、面赤、口渴 引饮、脉洪大而数等。 • 邪热入胃,正气奋起抗邪,邪正剧争,里热蒸 迫,外而肌肉,里而脏腑,无不受其熏灼。
里热亢盛,蒸津外出——壮热、大汗出; 邪热扰心——心烦,邪热上蒸——面红赤; 邪热耗伤阴液——口渴而多饮,喜饮凉水; 脉洪大而数——邪热盛于内外的表现。 熏蒸之热弥漫内外而未里结成实—— “散漫浮 热”或“无形热盛”。 阳明热炽证以壮热,汗多,渴饮,苔黄燥,脉洪 大为辨证要点。
发生于温病初起,“温邪上受,首先 犯肺”。
肺合皮毛而统卫,其气道与鼻窍相通, 故温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使肺卫同 时受邪。
温邪自肺卫传入气分——身热,无恶寒 里热壅迫,津液外泄——汗出 液为热耗,津为汗伤——口渴 肺气壅塞,闭郁失宣——咳喘气促 里热壅盛——苔黄脉数
以身热,咳喘,苔黄为辨证要点。 主要病机:邪热壅肺,肺气闭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