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真经的内丹学含义资料

合集下载

内丹学三要件

内丹学三要件

内丹学三要件、身体观及人体关窍胡孚琛我讲过进行内丹修炼的“法、财、侣、地”等基本条件和精、气、神等基本概念。

在入室修炼之前,还必须掌握一些内丹学的基本理论。

内丹学的理论最重要的莫过于内丹三大要件和人体关窍学说。

药物、鼎炉、火候为内丹学三大要件,下面我逐一作出解释。

《规中指南》说:“身中之药者,神、炁、精也。

”药物、鼎器、火候等术语,皆是从外丹黄白术(ALCHEMY)中借用来的。

内丹家以为药物不是外界的硫、汞、铅、砷等凡间之物,而是在自己身中,不假外求,这是内丹和外丹的根本区别。

内丹起火用功之初,首先炼后天的精、气、神促生先天药物。

精气初生时称“外药”,外药生而后采。

活子时到来时初生之元精又称“小药”、“真种子”,采入炉中生成“内药”,故内药采而后生,为先天元气,写作“炁”,是精气合凝的代号。

内药经小周天炼化为“大药”,又称丹母。

初关仙术以神为主宰,气为动力,精为基础。

中关仙术采大药服食过关,转入炼炁化神的上关仙术。

人体疾病,须求医服药,岂不知真正的药物却在自己身中。

内丹家在人体修炼中发现自身的小药能治百病,大药能起死回生,内丹药物本身就有确实的医疗效果,这也是丹家将之称作“药物”的原因。

火候之称亦是比拟外丹炉火而来。

丹家将炼丹时的意念喻为“火”,呼吸喻为“风”,“火”即神,火候指炼丹时意念及呼吸运用的程度。

急运称武火,缓运称文火,停住吹嘘称沐浴。

火候之妙在於真意的运用,用意紧则火燥,用意缓则水寒。

丹经中多用十二消息卦表示十二时火候,有进阳火、退阴符之分,以卦爻铢两计算呼吸次数。

很多人读丹经被卦爻、分寸、铢两、铅汞、火符之类隐语、代号搞得头昏目眩,皆是没弄清它们仅是教人如何调整意念和呼吸而设,同时也表示精炁在体内运行的路线。

特别要注意,内丹火候所用的时辰是人身这个小天地里的时辰,实是药物在体内运行的部位和景象的代号。

小周天功法小药生时生殖器无念而动称“活子时”,师传口诀中有“凤凰三点头”之说。

大周天功法在大药生时有“六根震动”之景和“阳光二现”之象,称作“正子时”。

内丹法要做的是

内丹法要做的是

内丹法要做的是
内丹法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修行体系,它的核心宗旨是调节内在的能量和身体的力量。

这种修行体系不仅涉及精神和意识的方面,而且涉及到锻炼身体、健康保健、疗愈等方面,从而达到身心平衡。

内丹法包括各种形式的内丹训练,如内丹呼吸法、内丹腹肌收缩法、内丹半月式、内丹正气吐纳法等。

这些训练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激发自己的内在力量,使之显现出来,从而实现身心健康。

此外,内丹法还包括精神修行方面的练习,如内丹坐禅、内丹修行五行学说等,以提高自身的智慧和修行水平。

身体里的游历--内丹视域下的《西游记》

身体里的游历--内丹视域下的《西游记》

身体里的游历--内丹视域下的《西游记》二、内丹视域下的「游」内丹的前行研究中,关于《西游记》指涉一场身体内部的修炼讨论亦不少。

柳存仁最早注意《西游记》对内丹道诗文的化用,并指出虽然取经之行是佛教的故事,然而除了六贼、心经、乌巢禅师及布金寺外,相较于引用道教经典,数量可说相去不可以道里计,光是「运阴阳而丹结,按水火而胎凝」等修炼用语,便出现在小说第19、39、22、61、65、70、83 等回中,李安纲统计《西游记》引用、化用、创作的金丹学诗词韵文多达二百馀首,特别是受宋人石泰的《还原篇》影响,并认为其八十一难情节与《还原篇》八十一章相合,有一定顺序。

余国藩认同此书不可偏离丹道角度,并引须菩提之语:「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

」以为:「玄有诲涩难通、高妙深奥、狡黠机智,甚至想像的成分在裡面,后来有人用玄比喻说书与小说创作的艺术之难。

」在其英译本《西游记》的序中曾将小说结构分为五个部分,指出悟空名字乃是婴儿之本,是人体内圣胎成熟情形,并整理中西学者内丹的释道方式以及版本问题,与文本诗词互参,整理详实、格局开阔。

然小说如何藉隐喻呈现「玄道」特质?甚至在叙事上游戏,借戏谑之语来反省?丹道思想与叙事结构有何联繫,尚未结合丹道哲理与叙事结构来谈,殊为可惜。

或许也因内丹隐语过多,整理甚为不易。

郭健归纳道教内丹学与《西游记》阐释过程中,指出清代汪象旭(汪淇,1662 年前后在世)的《西游证道书》、陈士斌(1969 年前后在世)的《西游真诠》、刘一明(1734-1821)的《西游原旨》皆持金丹观点,只是点评使用大量隐语,未能解释清楚,所以大部分读者看作品彷彿看另一部丹经,其研究大体认同李安纲说法,但对于其细节存疑。

梳理清朝道教阐释系谱时,不只郭健认为前人解读不清,王岗亦指出汪象旭的《西游证道书》虽为最早,然而评点过于笼统,陈士斌、刘一明过于依赖《周易》,因而有些评论与内丹术无关或相扯太远,今人陈敦甫《西游记释笺—龙门心传》虽站在全真教立场解释此书,然而评论更简单而零碎,缺乏系统性。

内丹学问答

内丹学问答

内丹学问答*导读:(一)甚么是内丹?答:内丹,指人通过修炼自身的精气神而在体内结成的丹,乃相对于以身外的药物炼成的(一)甚么是内丹?答:内丹,指人通过修炼自身的精气神而在体内结成的丹,乃相对于以身外的药物炼成的外丹而言。

内丹之丹究竟是甚么呢?内丹家对此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就是自己的本来真性,有的认为是形如黍米的能量团,有的认为是一种光。

(二)内丹修炼所追求的终极境界是甚么呢?答:复归本性,与道合一。

(三)内丹修炼的总原则是甚么呢?答:性命双修。

性,即心性;命,指精气。

修炼内丹,既要净化心灵,又要培育元气,以开发智能,强健体魄。

(四)修炼内丹如何入门?答:未炼功,先积德。

欲修内丹者,先要加强道德品行方面的修养,包括弃除不正的行为、习气、嗜好,按一定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并积极奉行利人济世的善事。

然后每天抽出一定时间静坐,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没有老师指点,如何习静坐?答:静坐没有特别的讲究,顺其自然就行。

每天清闲时,或盘腿(单盘、双盘、自由式均可)坐于床上,两手重迭放于腿上;或垂腿坐于椅上,两手平放在两腿上,上身挺直,颈椎稍往上一顶,头自然微微下垂,先不忙闭眼,而要凝神听自己的呼吸,待到觉得呼吸较细匀时,再微闭双眼,稍微用意顾念下丹田,而注意力仍主要放在听呼吸上 (听呼吸比数呼吸要好)。

若遇有杂念纷扰,最好是不去管他,只要身体稳坐不动,任他杂念急起急落,思前想后,等到坐过半个钟头或一个钟头以后,杂念自然就慢慢的平下去了。

中间猛然一觉,杂念全消。

若能一觉之后,把持不失,自有说不出的快乐舒适之感。

(六)静坐一会后,觉得腰酸背疼,请问是不是出了偏差?答:这是正常现象。

人身中许多病往往有一个潜伏期,过了潜伏期再发作,常常很厉害。

若能在潜伏期就把它诊断出来,则比较容易治疗。

静坐时真气在身体内运行,就具有检查潜在疾病的作用。

因为真气遇到病灶,便会受阻,使人产生疼痛感,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静坐时间久了,积聚的能量不断增加,真气就能冲过病灶使潜在的疾病消除。

内丹术语解析(捌)

内丹术语解析(捌)

内丹术语解析(捌)沐浴沐浴,在丹道又称之为洗濯。

沐浴,原是通过洗澡,以恢复体力,焕发精神,去除污秽,清新身躯。

在丹道修炼之中,亦为停止进功,休整精神,去除滓质,净化神炁之意。

休浴之运用有五:其一为文火温养之意,即以武火烹炼采回药物之后,不可再用武火,以防伤丹,当以文火封固药物,防止散逸。

张紫阳真人《悟真篇》云:“一阳才动作丹时,铅鼎温温照幌帏。

受炁之初容易识,抽添运火却防危。

”其二为停息之意,即在以息(呼吸,喻风)用意(心神,喻火)炼药之时,当到刑德之候,应当停息,以防止火大伤丹。

《金仙证论。

序炼丹第一》中谓:“不识休浴之候”原注:“沐浴者,乃卯酉生杀之位,故停息为沐浴之候。

”其三为停火之意,此处停火,不是停止用火的意思,乃是指将火停住不动。

就是在炼丹恰到火候之时,不可再加用火,以防偏燥伤丹,亦不可再减用火,以防偏寒伤丹。

《金丹四百字》注日:“不增火,不减火,为休浴。

”其四为停念之意,此处之念,是指一切意念,即使真意也不可用,因为心意属火,应当静定自然,以防火妄伤丹。

王重阳《五篇灵文》云:“全在洗心涤虑,沐浴提防。

”《金丹真传·温养第六疏》:“沐浴者,住火停工,洗心涤虑,而防危虑险也。

”其五为休息之意,即在修炼之时,不可全将心思着于内炼,违背自然大道,亦可适当休息,以养为炼,亦谓之沐浴。

水源清浊水指肾水,即肾精。

源,即生精来源之所。

浊水源,是以后天识神用事,肾水不清,不产黄芽,称为阴精,采之只能成为幻丹。

清水源,是以先天元神为之,不识不知,无念无虑之时,静极自动,称为阳精,采之可以作为药物,而成大丹。

金玉中华道家修炼学中,有很多以金、玉为喻的名词,如金鼎玉炉、金室玉池、金乌玉兔、金童玉女、金液玉液、金华玉蒂、金花玉枝、金胎玉婴、金浆玉以醴等。

一者以金玉之品,举以为名,喻其珍贵。

二者以金玉之不朽,作为比喻,说明丹道妙用,足以驻颜长生。

如问金、玉二字,到底指何东西,则很难一概而论。

因为有时以金字喻为心神、离火、阴炁等方面的属性,而以玉字喻为肾炁、坎水、阳炁等方面的属性。

《西游原旨》中「妖魔」的内丹意涵

《西游原旨》中「妖魔」的内丹意涵

《東華漢學》第4期;頁147─170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2006年9月《西遊原旨》中「妖魔」的內丹意涵王婉甄∗【摘要】《西遊原旨》係清代全真教道士劉一明對《西遊記》之詮評。

他利用轉譯的方式將取經四眾、妖魔精怪、神祇護法等,全都賦予內丹意涵。

本文以妖魔精怪作為討論主體,從劉一明的內丹架構出發,觀察其如何轉換小說與內丹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講師148東華漢學.第4期.2006年9月關鍵詞:西遊原旨 西遊記 內丹 劉一明 妖魔前言過去已經有學者注意到西遊故事中,所蘊含的宗教意識,且成就斐然。

如柳存仁詳考小說中的韻文篇章,有出自馮尊師《鶴鳴餘音》、張伯端《悟真篇》、馬丹陽《漸悟集》等,加上書裡隨處可見的道教文字,猜測「也許也還有一個已經散佚或失落了的全真教本子的小說《西遊記》存在的可能。

」1余國藩則認為《西遊記》有著複雜的宗教意義,「這種宗教意義,乃由小說中直指儒釋道三教的經典所形成的各種典故與象徵組成。

」2因此在佛教方面,《西遊記》強調了必須受苦難,才能贖罪開悟;儒家方面,承繼養心、修心的觀念,藉以修身、正心;道教方面,加入了煉養內丹以長生不老觀念,作為取經歷程的特殊目的。

其他如張橋貴藉由故事中對道士的貶抑,觀察《西遊記》「一定程度上曲折的反1柳存仁:〈全真教和小說西遊記〉,收於《和風堂文集》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頁1367。

原1985年刊《香港明報》。

2余國藩:〈宗教與中國文學〉,收於《余國藩西遊記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89),頁196。

本文英文版1986年11月發表於「輔仁大學第一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

《西遊原旨》中「妖魔」的內丹意涵149 映了明代道教的現狀,尤其是其陰暗的一面。

」3李安綱提出「《西遊記》依據《大丹直指》的步驟和內容來安排悟空的修煉和成長過程,形象生動地揭示了成聖為仙的各個層次和境界。

」4陳洪、陳宏以文本中的道教文字推斷,「《西遊記》在流傳過程中是存在過一個被全真教化的環節。

内丹修炼知识点总结

内丹修炼知识点总结

内丹修炼知识点总结内丹修炼是一种古老的修炼方法,起源于中国古代。

它是一种通过炼制内丹来达到长生不老、修炼成仙的修炼方式。

内丹修炼包括内丹炼制和内丹功法两个部分,其中内丹功法又分为炼体、炼心和炼气三个方面。

炼体是指通过特定的锻炼方法来强化身体,使之达到一定的境界。

炼心是指通过特定的修心方法来提升心境,修炼出一颗平和、清明的心。

炼气是指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来调和体内的气机,提升气血的质量和数量。

内丹功法是内丹修炼的核心,它包括了很多种功法,比如太极、八卦、易筋经、洗髓经等。

这些功法都是通过特定的练习方式,来激发身体的潜能,提升修炼者的修为和境界。

在内丹修炼中,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修行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要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内丹功法,然后按照它的要求来进行修炼。

在修炼过程中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和身体的舒适,不要刻意追求进度,要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内丹修炼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养生为本”,意思是要注重保养身体,不要忽视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和作息。

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内丹修炼,并且取得更好的效果。

除了内丹功法和养生外,内丹修炼还需要一定的辅助条件,比如合适的修炼场所和修炼器材。

修炼场所需要安静、舒适,可以让修炼者在其中放松心境,增强修炼的效果。

修炼器材包括一些辅助性的器具,比如功法书籍、练功服、练功器等。

内丹修炼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因为它是一种漫长的修炼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修炼者需要在修炼的过程中保持对修炼目标的信念,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始终坚守修炼的信念。

此外,在内丹修炼中还需要注重身心的平衡,要注意身心的调和和平衡,不要过于偏重于修炼而忽视身体和心灵的需求。

只有身心平衡,才能使内丹修炼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内丹修炼是一种值得尊重和认真对待的修炼方式,它不仅可以提升修炼者的修为和境界,还可以帮助修炼者获得健康和长寿。

希望修炼者能够在修炼的道路上坚定信念,努力修炼,获得更好的效果。

(原创)《西游记》与丹道的不解之缘

(原创)《西游记》与丹道的不解之缘

(原创)《西游记》与丹道的不解之缘《西游记》与丹道的不解之缘《西游记》与丹道修炼有联系吗?这个问题,原著中有很明白的答案,只要我们稍微留心一下,这个问题是很容易解答的。

孙悟空在三更时分单独拜见须菩提祖师,祖师说:“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

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莫把金丹作等闲”一句,已明白说出须菩提祖师传授的乃是金丹大道。

还说:“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在这之前,当石猴改称美猴王时,书中有诗云:“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它名姓配丹成。

”“借卵化猴完大道”,说明孙悟空的形象是为阐述金丹大道而设计的;“假它名姓配丹成”,孙悟空的名与姓也是用来阐述丹道之理的。

孙悟空与丹道的关系比较好理解,那么唐僧取经也与丹道有关系吗?二十三回开头说:“这回书,盖言取经之道,不离了一身务本之道也。

”此时师徒四人和白龙马已全部出现,取经的角色已经齐备了,书中于是于此时点名取经之实意。

“一身务本之道”,即“修身养性”之意,与葛洪说的“内以养身,外以祛恶”之意是相同的。

所以“一身务本之道”就是丹道修炼,也就是“取经之道”是丹道修炼。

三十一回开头说:“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之元神。

兄和弟会成三契,妖与魔色应五行。

”“经乃修行之总径”,其意为此经为丹道修炼者指明了方向,西天取经便是天下修行者都要走的道路。

“佛配自己之元神”,“元神”是丹道修炼中的特殊角色,也是丹道的专有之物。

能够见到元神,标志丹道修炼已成,也就是西天见佛,标志丹道成功。

“兄和弟会成三契”三个徒儿的形象描写是为了揭示丹道修炼的内容而设计的。

“妖与魔色应五行”,取经中遇到的一切魔怪,是描写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在丹道修炼中的种种不同表现。

在取经的过程中,书中也不断地点明丹道这个主题。

第四十六回悟空与虎力、鹿力、羊力大仙斗法后书中说:“人身难得果然难,不遇真传莫炼丹。

空有驱神咒水术,却无延寿保生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中“真经”的内丹学含义郭健《西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同时还是一部阐述“金丹大道”(即内丹术)的“丹经”,这在文坛上至今虽仍知之甚少,但对于道教内丹研究者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不少研究者都公认:《西游记》是借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来阐述“金丹大道”的。

但作者具体是怎样把取经故事和“金丹大道”融为一体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西游记》是借故事中的一些角色或物品来指代内丹术语,因此比一般丹经更复杂、更隐晦,更难看懂。

在《西游记》中,有的角色或物品的内丹学含义作者有明确提示,如“孙悟空”这个角色主要是指代“人心”的,如书中第7回提示:“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①。

而对于有的角色或物品,作者的提示就显得较为含糊,如第31回书中对“真经”的提示:“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的元神”——从这一提示中我们虽可看出故事中的“佛”是指内丹术中的“元神”,但却看不出所谓的“经”有什么具体含义:什么是“修行之总径”呢?仔细考察佛教史我们发现,《西游记》中唐僧(玄奘)所取的“真经”与历史上唐僧所取的“真经”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据佛史记载,在唐朝以前,中国早已有了从印度传入的大乘佛经;唐太宗时期,唐玄奘历时十七年,又从印度带回大小乘经律共657部②。

而《西游记》则称唐僧取经前中国还没有大乘佛经,后来唐僧经历了14年零8天(5048天),才从西天取得大乘真经共5048卷,并称这正合“一藏之数”,是“大藏真经”③——“5048”这个“一藏之数”实际上是唐玄宗时期和尚智升撰的《开元释教录》中所记录的汉文“大藏经”的卷数(宋朝也沿用这一数字)。

“大藏经”是佛教典籍的总称,5048卷汉文“大藏经”绝不仅仅是唐僧所取回的佛经,而是指唐玄宗时期中国所收藏的汉文佛经,它包括汉代以来传人中国的大小乘经建论及圣贤集传共1076部,合5048卷。

可以肯定,历史上唐僧所取回的佛经绝不可能是“一藏之数”——5048卷。

那么《西游记》作者这样写是因为他不懂佛教常识而随意编造么?并非如此,这我们从书中作者对原唐太宗所作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的改动即可看出。

《西游记》第100回作者引用了唐太宗所作的《大唐三藏圣教序》,但却把原文中的“十有七年”改为“十有四年”,把“八藏三箧”改为“一藏百箧”,把“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改为“总得大乘妙文凡三十五部,计五千四十八卷”④。

这种明显的有意篡改表明,《西游记》作者对历史上有关唐僧取经的基本事实是清楚的。

但作者为什么还是要故意强调唐僧取经所经历的时间是“5048”天,所取得的都是“大乘”真经,其数目也正好是一部“大藏经”之数——“5048”卷呢?这个问题我们仅从佛教和历史的角度去考察是无法知道答案的,但如果我们看过道教内丹家吕洞宾所作的一首内丹诗,便可从中得到圆满的答复,这首内丹诗名为《真经歌》,全文如下:真经歌,真经歌,不识真经尽着魔,人人纸上寻文义,喃喃不住诵者多。

持经咒,念法科,排定纸上望超脱,若是这般超生死,遍地释子成佛罗。

得真经,出洪波,不得真经莫奈何,要知真经端的处,先天造化别无他。

顺则死,逆来活,往往教君寻不着,真经原来无一字,能度众生出大罗。

要真经,度自己,除非同类两相和,生天生地与生人,岂离阴阳造化窝。

说真经,不脱空,西川涧底产黄金,五千四十归黄道,正合一部大藏经。

日满足,气候通,地应潮兮天应星,初祖达摩亲口授,大乘妙法莲华经。

初三日,震出庚,曲江上,月华莹,花蕊初开含珠露,虎穴龙潭探浊清。

水生二,药真正,若待其三不可进。

壬水初来癸未来,须当急采定浮沉。

金鼎炼,玉炉烹,温温文火暖烘烘,真经一射玄关透,恰似准箭中红心。

遍体热,似蒸笼,回光返照入中庭,一得真经如酒醉,呼吸百脉尽归根。

精入气,气入神,混沌七日又还魂,这般造化真消息,料得世上少人论。

活中死,死中活,自古仙佛赖此经,这般造化能收得,度尽阎浮世上人。

大道端居太极先,本于父母未生前,度人须要真经度,若问真经癸是铅。

⑤了解道教内丹学的人一看就知道,这首诗是借“真经”来指代内丹修炼中的“元气”(“铅”)⑥。

这其中的“五千四十”应为“五千零四十八”,因为这才符合一部“大藏经”之数;而所谓“五千四十归黄道,正合一部大藏经。

日满足,气候通,地应潮兮天应星”其实是借用佛经和天象来比喻丹道,表示修炼内丹时,元气数量充足,能满足元神的需要。

如内丹家付金铨对此诗所作的注:“惟此真经,非如佛法之谈空,乃有凭有据之事……一部大藏经,五千四十八卷,人身亦然,五千四十八日而黄道始。

黄道者,日月所行之道也,不独藏经五千四十八,即如道德经五千言,金刚经五千言,皆合一藏之数……日数未足,则气候不通,满足者,谓五千四十八日,至此而气候始通。

气候不通,则天地隔绝,气候既通,则天地相应,潮应于地,屋应于天。

此天地之理即道之理,天地之机即道之机也。

”⑦通过对比《真经歌》中的“真经”和《西游记》中的“真经”,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这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一、二者都产在“西”方:《真经歌》:“说真经,不脱空,西川涧底产黄金”。

《西游记》第59回:“三藏道:‘哪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又问:‘哪方有经?’,八戒道:‘西方有经’。

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在丹经中,常用“西”来指代元气。

因为内丹家认为元气五行属“金”,而“金”所对应的方位是“西”,如《悟真篇》:“若问真铅何处是,赡光终日照西川。

”⑧“西山白虎正猖狂,东海青龙不可挡。

两手捉来令死斗,化成一块紫金霜。

”⑨二、二者本来都没有字:《真经歌》:“真经本来无一字,能度众生出大罗。

”《西游记》第99回中,唐僧一开始所取到的“真经”也没有字,如来佛这样点明:“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

因你那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真经”就是元气,本来当然没有字。

至于《真经歌》和《西游记》后来又把“无字真经”换成所谓的“大藏经”或“大乘妙法莲华经”,则是为了从另一个角度点明“真经”的内丹学含义(见下面分析)。

三、二者都是一部“大藏经”,都有“5048”卷。

——原因见前面付金铨的《真经歌》注。

四、二者都是“大乘”佛经:《真经歌》:“初祖达摩亲口授,大乘妙法莲华经。

”《西游记》第100回:“得大乘妙文,凡三十五部,计五千四十八卷”。

——唐宋以来的内丹家常以丹道解释佛教,他们认为佛教中唯有“不立文字”的禅宗与丹道宗旨相吻合,因此他们称禅宗为佛教中的‘大乘”(或“最上一乘”),其他教派称为“中小乘”,而这与佛教自己所说的“三乘”含义是截然不同的。

如张伯端在《悟真篇·后序》中言:“故释迦文殊所演法宝,无非一乘,而听学者随量会解,自然成三乘之差。

此后若有根性猛利之士见闻此篇,则知伯端得闻达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也;如其习气尚余,则归中小之见,亦非伯端咎矣。

”⑩五、二者都与“造化”有关:《真经歌》:“要知真经端的处,先天造化别无他。

”《西游记》:“取获此经,乃是夺天地造化之功,可以与乾坤并久,日月同明,寿享长春,法身不朽”。

“造化”是典型的内丹学术语,意为“创造化育”,而所谓“先天造化”与“夺天地造化之功”其实是同一意思,都是指对自然规律的逆转,如道教内丹“先天派”(又称“中派”)宗师李道纯所言:“炼丹者,全天夺天地造化……返本还原,归根复命,功圆神备,凡脱为仙,谓之丹成也。

”⑾六、二者都不仅能度人成“佛”,更能度人成“仙”.《真经歌》:“自古仙佛赖此经”。

《西游记》第98回如来佛对唐僧说:“此经功德,不可称量,虽为我们之龟鉴,实乃三教之源流……盖此内有成仙了道之奥妙,发明万化之奇方也。

”唐宋以来的内丹家都倡“三教合一”,他们认为儒释道中的所谓“圣”、“佛”、“仙”其实并无差别,都是人通过修炼内丹而成,如刘海蟾曰:“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⑿张伯端曰:“教虽分三,道乃归一。

”⒀综上所述,我们应可断定:《西游记》中的“真经”实是脱胎于《真经歌》中的“真经”,其实质就是内丹学中的“真金”——元气。

这一来我们便会明白,为什么《西游记》称“经乃修行之总径”——因为总的说来,内丹修炼过程其实就是让元神与元气相交从而成为“阳神”的过程⒁,因此元气确实可以说是内丹修炼的根本,如张伯端所说:“不识真铅正祖宗,万般作用枉施功。

”⒂“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其中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

”⒃再如王重阳所说:“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命是修行之根本。

”⒄……这些话与《西游记》中的“经乃修行之总径”和《真经歌》中的:“得真经,出洪波,不得真经莫奈何……自古仙佛赖此经……度人须要真经度”等语实是同出一辙。

—————————注:①“孙悟空”在《西游记》中有时也指代元气,因书中有时又称之为“金公——在丹经中,“金公”即“铅”,都是指元气。

②见郭朋《隋唐佛教》,齐鲁书社,1982年出版,第412页。

③见《西游记》第98回。

④原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见《全唐文》第一册,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119--120页。

⑤见《藏外道书》第七册,第121页。

也有传说此诗为宋朝石泰著,但无论是吕洞宾著还是石泰著,此诗均应比《西游记》出现早得多。

⑥诗中的“癸”指“元精”,“铅”指“元气”,“元精”、“元气”和“元神”被称为修炼内丹的“三宝”。

而不少丹家更认为,“元精”与“元气”是不可分的,二者只不过是同一物质在不同炼功阶段的不同称呼而已,所以吕洞宾这里说“癸是铅”。

再如许逊《石函记》云:“元精无形,寓于元气之中,若受外感而动,与元气分判,则成凡精。

”(见《藏外道书》第6册,第296页)因此,许多内丹家在总结内丹修炼原理时都只指“元神”、“元气”而不提“元精”,如伍守阳《天仙正理直论》:“仙道简易,只是神气二者而已。

修仙者必用精气神三宝,此言只神气二者,以精在气中,精气本是一物故也。

”(见《藏外道书》第5册777页)⑦见《藏外道书》第11册,第735页。

⑧⑨⑩⒀⒂⒃分别见《藏外道书》第5册,第324、325、336、318、323、324页。

⑾见《道藏》第23册,第753页。

⑿⒄分别见《道藏》第32册,第462页、154页。

⒁参见《藏外道书》第5册,第777页;伍守阳《天仙正理直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