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和道德经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论语和道德经心得体会(通用18篇)

论语和道德经心得体会(通用18篇)

论语和道德经心得体会(通用18篇)论语和道德经篇1翟鸿森教授说:“读杂书万卷,不如读经典一藏。

”而今垃圾一样的文字、俏皮话,不是废话的废话、祝福话,貌似聪明的、低级庸俗的小品、让人尴尬的相声铺天盖地涌来,没有美,没有深刻,也没有幽默,真的让人窒息!正如“语言的波浪永远覆盖着我们,但我们的深处却永远沉静”、“树是大地写在空中的诗。

我们却把它们砍下做成纸,好来记录自己的空虚。

”所描写的那样苍白、无奈。

当前中文热风靡全球,很多外国人都在读中华经典,作为中华炎黄子孙,我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品读先祖留给我们的“宝典”吧!论语和道德经心得体会篇2在中国大概印刷最多的就是《论语》,《道德经》和《孙子兵法》了。

(当然《毛泽东语录》的印刷数量可能也很多,这本书里面也有写得很精彩的部分,但是有鉴于此书主要目的是利用毛泽东本人的智慧和威望扭曲真理。

所以不在本文之列。

不过,如果有人希望到中国大陆去从政,我觉得《毛泽东选集》是必须要读懂读透的。

)《道德经》作者老子,是道家的鼻祖。

说起来惭愧,我小时候就尝试着读这本书,可是完全读不懂,于是我就放弃了,在我记忆里是一本和我无关的书,估计大概是道家的一本经书之类的书。

三年前,我已经在英国读书生活几年了,已经很少看中国的书了。

有一次聚会,认识了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女士,她是做外贸行业,是位成功的女士。

她知道我是中国人于是很有兴趣的和我聊起东方的哲学。

并且她提到了“老子”和“林语堂”。

她的中文发音完全不准,我是猜出来的,还好我知道的作家不少,要不然都猜不到她说的这两个人了。

她提到老子的时候,满脸严肃,我们几个人都很认真的听,我很惊讶她对老子道家思想的了解。

我对她说我对老子的哲学并不熟悉,我甚至没有读过《道德经》。

她笑着鼓励我读一读。

(注,林语堂是中国台湾的著名作家,也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几种欧洲主要语言,许多的中国的名著都是林语堂翻译成的西方文字。

)于是马上从网上下载了这本书,开始读。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精选篇1《道德经》强调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潮流。

“人遵法,地遵法,天遵法,路遵法。

”道即法,法源于自然。

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所作为。

违反自然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

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直到今天才被认识到。

教育也是如此。

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孩子的成长规律,顺其自然,因材施教,才能有效。

《道德经》说:“教学无字,无为之利,天下所希冀。

”教育不是让老师多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体验,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用简单的辩证方法论审视世界和生活,多次强调“做而不犹豫,生而无有,行而不依靠,行而不生”。

一个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求华丽的辞藻;有所作为,不能居功自傲,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

正确对待自己是最难的,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友者智”。

很多人犯错,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带着一点点成绩得意忘形;如果你遇到一点挫折,你就会失去信心。

《道德经》用辩证思维审视人生的不幸与福报。

所谓“不幸靠幸福,幸福靠不幸”。

因此,人们应该为和平时期的危险做好准备。

事情顺利的时候要想到自己会遇到的各种挑战,读完觉得困难的时候要想到美好的未来。

《道德经》也告诉人们,有一件事是可以通过犯错来避免的,那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

“罪大恶极《道德经》最后一章说:“信仰不美好,善言不可信;好人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知,知者不知。

天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勿争也。

”真实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话不真实;好人不善于辩论。

人们不一定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炫耀,自以为什么都懂的人不一定有知识;自然法则是让万物受益,而不是伤害;高尚的人的准则是默默工作,不与人竞争。

我觉得应该以此为座右铭:不要听华丽的词藻和美丽的奉承;不炫耀,好好学习;努力工作,谦虚谨慎,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精选篇2上学期,我们接触到了国学这一门课程。

每个年级的国学课本不同,我们五年级,学的是老子的《道德经》。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通用25篇)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通用25篇)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通用25篇)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1在省级机关和全厅开展的读书活动中,闲暇我又翻了翻《道德经》,随着岁月的流逝,可能是年龄的增长,过去的事情常常会历历在目。

我从乡村民办老师入伍的新兵当团政委后转业,再从派出所普通民警到厅出入境管理局政委,在这个一直为共产党效力的两个强力部门服务的人生历程中,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从无到有,再到现实的运用与感悟,实在受益匪浅!《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始祖--老子唯一传世的著作,全书虽仅五千字,却被历代圣贤、帝王、朝野各界奉为处世与治国宝典。

中国各大思想流派均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也深为西方大思想家如黑格尔、海德格尔等所推崇。

《道德经》文字简约而深奥,思想丰富而难测,似乎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期望,能引出不同的理解、解释、理论、猜想以及发挥。

《道德经》第八篇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为人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从这里悟水之德行,老子在这里便把水之德认为是最接近于“道”的,如水,“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

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

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精选5篇)1

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精选5篇)1

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精选5篇)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篇3在孩提时代的我就曾经接触过圣人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可以轻而易举猜到当时懵懂孩童的我,对于这本书可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对老子以及《道德经》的初步认识还得追溯到我爷爷跟我讲的故事。

爷爷跟我讲了很多的古代传说,其中就有关于圣人老子的传说——相传老子一夜间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成为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

小时候听着这些传说比较神秘、玄奥的东西,都是和老子相关的,但是老子是谁,什么是老子的学说,他所著作的《道德经》讲述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却知之甚少,而且那时根本看不懂。

读懂一本书,首先读懂一个人。

这是我阅读书籍的座右铭,若光看一本书所讲的内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作者为何做此书的种种原因,那就与作者做此书献于世的真正目的了。

我不乏有些人著书纯粹是为了赚取稿费或者立名,那样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强称为写作工作者罢了。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时代造英雄,时代也会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

如今很多人称《论语》为做官必学,《道德经》为做人必学,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说法那样的片面。

一本《道德经》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为人等多方面的内容。

换一种比较概括的话说可算为一本百科全书,但是《道德经》真正的分类还得算为哲学著作。

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着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明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格尔曾经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知识。

道德经心得体会(5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5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5篇)道德经心得体会(5篇)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1、万事万物在自然面前都是公平的,无所谓对谁好对谁坏,各自都根据自己的规律和法则生存、进化、进展,相互间即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就是在这对立统一的关系中,维持着平衡、进化、进展。

所以"顺其自然'才是"大德'。

2、老子本章的内容似乎是在说今日,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自然平衡法则。

动物与动物之间严格遵守自然平衡法则,肉食动物会随着草食动物的繁盛而繁盛,抑制了草食动物的无限扩张,就爱护了大草原,草食动物得到了压制,肉食动物的数量也随之削减,这就是大草原动物世界生生不息的和谐平衡法则。

3、平衡是大自然通过亿万年进化演化而形成的,由于人类的无知,无意间打破这个平衡,同样要受到惨重的惩处。

澳大利亚的欧洲移民们,饲养兔子以满意他们的狩猎刺激,没有想到兔子在澳大利亚没有天敌,像昆虫一样成几何级数繁衍,结果大片草原消逝了。

于是人们又引进狐狸以毁灭兔子,万万没有想到,这个愚蠢的举动给澳大利亚带来了更大的惩处。

兔子没有被毁灭,狐狸却把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土著动物一网打尽了,给人类留下了千古圆满。

(来源:文章屋网)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关键词]广告道德价值主体性实践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广告道德,是伴随着广告活动的消失而逐步形成的广告市场主体(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的职业道德规范。

广告道德对于广告活动、甚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

但是近些年,伴随我国广告产业迅猛进展,广告道德失范现象日趋严峻,甚至泛滥成灾。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日前对全国食品广告量较多的61种报纸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监测,统计显示广告违法或涉嫌违法率接近60%”。

好像,广告产业进展与广告道德失范现象相辅相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争论广告道德的价值问题,则具有特别意义。

一、广告道德的价值价值,是一个主体性的哲学范畴,指在实践基础上客体对主体产生的意义。

道德经心得感悟和体会(通用10篇)

道德经心得感悟和体会(通用10篇)

道德经心得感悟和体会(通用10篇)道德经心得感悟和体会篇1老子真是我国辩论哲学的鼻祖,他的《道德经》充满了辩证法。

世人认为《道德经》提倡无为之学,实际上他是为了有为而提出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君不为,民才有所为。

汉文帝与汉景帝尊黄老之学,实施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老百姓安居乐业,财富迅速积累起来,才有文景之治的盛世。

汉武帝则南征北战,把财富都耗尽。

可见无为并非不为,而是君不为,老百姓就能多为。

《道德经》强调要尊重自然法则,顺势而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就是规律,规律从自然而来,只有遵循自然法则,人才能有所为。

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

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到今天才被大家认识。

教育也是这样,只有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顺其天性,因材施教,才有成效。

《道德经》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教育不是教师更多地施教于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体会,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以朴素的辩证方法论来审视世界,审视人生,多次强调“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

一个人要踏踏实实做事,不求华丽的辞藻;做了一点事,不能居功自恃,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

正确对待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许多人犯错误,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有了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遇到一点挫折就失去信心。

《道德经》以辩证思维来审视人生的祸与福,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所以人要居安思危,顺利的时候要想到会遇到的各种挑战,读后感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想到前途的光明。

《道德经》还告诉人们,有一点是可以避免因犯错误而招至祸害的,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知足常乐”。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

”祸往往出于贪婪,现在的高官也好,小官也好,不都是因为贪婪吗?《道德经》最后一章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论语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范文8篇

论语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范文8篇

论语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范文8篇《道德经》强调要尊重自然法则,顺势而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就是规律,规律从自然而来,只有遵循自然法则,人才能有所为。

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参阅。

论语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篇1《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

”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

“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16篇)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16篇)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16篇)学习道德经篇1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

而在微观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

下面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章)“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

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

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

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

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

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

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

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

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

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和道德经心得体会
导读:本文论语和道德经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中国大概印刷最多的就是《论语》,《道德经》和《孙子兵法》了。

(当然《毛泽东语录》的印刷数量可能也很多,这本书里面也有写得很精彩的部分,但是有鉴于此书主要目的是利用毛泽东本人的智慧和威望扭曲真理。

所以不在本文之列。

不过,如果有人希望到中国大陆去从政,我觉得《毛泽东选集》是必须要读懂读透的。

) 《道德经》作者老子,是道家的鼻祖。

说起来惭愧,我小时候就尝试着读这本书,可是完全读不懂,于是我就放弃了,在我记忆里是一本和我无关的书,估计大概是道家的一本经书之类的书。

三年前,我已经在英国读书生活几年了,已经很少看中国的书了。

有一次聚会,认识了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女士,她是做外贸行业,是位成功的女士。

她知道我是中国人于是很有兴趣的和我聊起东方的哲学。

并且她提到了“老子”和“林语堂”。

她的中文发音完全不准,我是猜出来的,还好我知道的作家不少,要不然都猜不到她说的这两个人了。

她提到老子的时候,满脸严肃,我们几个人都很认真的听,我很惊讶她对老子道家思想的了解。

我对她说我对老子的哲学并不熟悉,我甚至没有读过《道德经》。

她笑着鼓励我读一读。

(注,林语堂是台湾的著名作家,也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几种欧洲主要语言,许多的中国的名著都是林语堂翻译成的西方文字。

)
于是马上从网上下载了这本书,开始读。

可是很多地方都不懂,于是在网上下载了各种版本的白话文解释,然后对比着读。

反正,花了个把月的时间终于全部读完了第一遍。

读后感是---这真是我读过最好的一本书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