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记数法》教学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科学计数法-教学教案

科学计数法-教学教案

科学计数法-教学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科学计数法的概念和特点- 学会将数值转换为科学计数法表示- 掌握科学计数法的运算法则教学大纲:1. 科学计数法的介绍- 解释科学计数法的定义和作用- 展示科学计数法在科学和工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2. 科学计数法的表示方法- 解释如何将大型数值转换为科学计数法表示- 示范如何将科学计数法表示转换为标准数值形式3. 科学计数法的运算法则- 介绍科学计数法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中的运算规则- 提供实际例子和练,以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运算法则4. 应用练- 提供一系列练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科学计数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解答练题,强化他们的运算技能和应用能力5. 总结和评估- 对所学的科学计数法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 进行小测验或问答活动,以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教学资源:- 幻灯片投影仪及相关课件- 教科书和练册- 白板和白板笔教学评估:- 练册上的作业完成情况及准确性- 小测验的成绩和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学生在应用练中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 在展示科学计数法的介绍时可以利用幻灯片和图表进行说明- 在教授转换和运算法则时,通过示范和实例进行讲解- 在应用练中,可以组织小组合作解答问题,促进合作研究和互动交流教学方法:- 讲授方法:通过讲解、示范和说明来传授科学计数法的知识和技能- 练方法:提供练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评估方法:通过作业、小测验和回答问题,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和理解程度备注:本教案适用于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科目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计数法。

1.5.2科学计数法(教案)

1.5.2科学计数法(教案)
(3)科学计数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中的数值转换为科学计数法,并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计算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约1.496×10^8公里)与光速(约3×10^5公里/秒)的乘积,得出光从地球到太阳需要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并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通过举例分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科学计数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1.5.2科学计数法(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材1.5.2节,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科学计数法的概念及其表示形式;
2.科学计数法与常规表示法的互化方法;
3.科学计数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运用科学计数法进行数值计算。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培养学生运用科学计数法表达和理解较大或较小数值的能力,提高数据处理和数学表达素养;
举例:当a=10时,3.2×10^3将变为32×10^3,不符合科学计数法的表示规范。
(2)在数值计算中,科学计数法的应用及运算规则:指导学生掌握在乘除运算中如何将科学计数法进行有效转换,简化计算过程;
举例:在计算3.2×10^3除以4×10^-2时,需要先将除数和被除数转换为3200与0.04,再进行除法运算。

《科学计数法》教学设计

《科学计数法》教学设计

《科学计数法》教学设计一、学生起点状况分析科学记数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内容之后,安排了一节与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尤其是大数)相关的数学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大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感。

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较大数学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的过程中,学会用简便的方法表示大数,同时为今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微观世界中较小的数据奠定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学习内容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10大的数。

大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手段实施教学能突出本课特色,同时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并为今后学习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复习和巩固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2.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大的数.过程与方法1.通过科学记数法的学习让学生从各种角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情感.2.通过微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难点:掌握10的幂指数特征,[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全国总人口约为1370000000人2.地球半径约为6400000m3.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m/s以上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吗?应用微课教学二、复习(微课教学)师:我们先来看这几个问题.1.指名回答什么叫做乘方,并让学生说出103, -103,(-10)3,a n等的底数、指数、幂。

2.计算:101,102,103,104,105,106,1010。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由第3题计算: 105=100000, 106=1000000, 1010=1 0000000000左边用10的n次幂表示简洁明了,且不易出错,右边有许多零,很容易出现写错的情况,读的时候也是左易右难,这就使我们想到用10的n次幂表示较大的数,比如一亿、一百亿等。

一等奖科学计数法教学设计

一等奖科学计数法教学设计

一等奖科学计数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计数法的概念和作用;2.学会将一个较大或较小的数字转化为科学计数法;3.能够进行科学计数法的加减乘除运算。

二、教学重点:1.科学计数法的转化;2.科学计数法的加减乘除运算。

三、教学难点:1.科学计数法的乘除运算。

四、教学准备:1.课件、录像资料等辅助教学工具;2.实物或图片,用于引导学生理解科学计数法的概念和作用;3.练习题和作业。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科学计数法的概念,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一些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的例子,如宇宙中的星辰数量、细胞的数量、细菌的数量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些非常大或非常小的数量进行表示和计算。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展示科学计数法的定义和基本规则,如以10为底数,幂为整数,表示较大或较小的数;2.声明科学计数法的作用,即简化大数和小数的表达和计算。

三、科学计数法的转化(20分钟)1.通过一些示例,讲解如何将一个较大或较小的数转化为科学计数法;2.引导学生独立实践,进行一些实例的转化练习;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转化过程中的疑问。

四、科学计数法的加减运算(15分钟)1.讲解科学计数法的加减运算规则,即底数相同,幂相加减;2.通过示例演示加减运算的步骤和计算方法;3.引导学生进行加减运算练习。

五、科学计数法的乘除运算(25分钟)1.探索科学计数法的乘法规律,即底数相乘,幂相加;2.通过示例演示乘法的步骤和计算方法;3.引导学生进行乘法练习,帮助他们掌握乘法的技巧和注意事项;4.探索科学计数法的除法规律,即底数相除,幂相减;5.通过示例演示除法的步骤和计算方法;6.引导学生进行除法练习,帮助他们掌握除法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六、课堂练习和总结(10分钟)1.给学生一些科学计数法的练习题,包括转化、加减乘除运算等;2.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强调科学计数法的作用和应用。

七、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一些科学计数法的作业题,包括练习题和思考题;2.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和扩展习题的学习意义。

数学科学计数法教案教学设计

数学科学计数法教案教学设计

数学科学计数法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数的数量级及表示方法。

2、掌握科学计数法及转化方法。

3、理解科学计数法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数的数量级概念及表示方法。

2、掌握科学计数法及转化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卧谈式提问,如下:(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很大或者很小的数,请举例说明。

(2)这样的数怎么读?(3)如果不借助计算机或器具,如何短时间内读出这样的数?2、讲解(20分钟)(1)表示大数和小数的方法通过地图、地震、天文、人口等实例,让学生认识生活中所接触的大数和小数,并介绍表示大数和小数的方法。

(2)科学计数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找出其中科学计数法的规律,进一步引入科学计数法的定义及规则,介绍科学计数法的写法和读法,同时让学生掌握科学计数法的转化方法。

(3)科学计数法的应用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科学计数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如天文问题、科学实验等。

3、练习(25分钟)(1)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级的数字读写和科学计数法的转换。

(2)通过教师给出的示例,让学生思考并解答数字相关的问题。

4、归纳(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明确本节掌握的知识点。

5、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练习,要求学生在复习同时,加强科学计数法的练习。

四、教学评估1、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2、布置的作业后及时检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程度,及时进行强化巩固。

3、期中及期末考试时,将本单元的内容纳入考试题目范畴,考查学生对科学计数法掌握情况。

五、教学建议1、教师可适当扩充实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2、多举生活例子,让科学计数法与学生日常生活建立联系。

3、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检测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能力。

4、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确保学生都能够理解、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

科学计数法教案

科学计数法教案

科学计数法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科学计数法的概念和用途;•掌握科学计数法的表示方法;•能够将普通数转换为科学计数法;•能够进行科学计数法的运算。

二、教学准备•当前教材相关章节的教学资料•课堂计算题题目•实物或图片展示科学计数法的应用场景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科学计数法科学计数法是一种用于表示很大或很小的数字的方法。

它通过使用底数为10的指数来表示,以便简化数字的表达和理解。

科学计数法的标准形式如下:\[a \times 10^n\]•其中a是一个大于等于1且小于10的数字,被称为尾数;•n是一个整数,被称为指数。

2. 科学计数法的表示方法使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一个数字,需要以下步骤:步骤1:确定尾数a。

•对于一个大于等于1且小于10的数字,尾数a就是该数字本身;•对于一个小于1的数字,尾数a是该数字的绝对值,并把小于1的几次方转换为大于1的分数。

步骤2:确定指数n。

•对于大于1的数字,通过将小数点向左移动n位,使得左边只剩下一个非零数字,确定指数n为移动的位数的负数;•对于小于1的数字,通过将小数点向右移动n位,使得左边只剩下一个非零数字,确定指数n为移动的位数的正数。

步骤3:将尾数a和指数n结合起来写成科学计数法的形式,即\[a \times 10^n\]。

3. 将普通数转换为科学计数法为了将一个普通数转换为科学计数法,需要进行如下步骤:步骤1:如果该数字等于0,则它的科学计数法表示为\[0 \times 10^0\]。

步骤2:如果该数字大于0,则进行以下步骤:•将该数字除以10,得到一个大于等于1且小于10的尾数a;•计算除法产生的商的小数位数,记为小数位数d;•将小数点向左移动d位,并将尾数a乘以10的d次方,得到科学计数法表示。

步骤3:如果该数字小于0,则再次进行以下步骤:•将该数字除以10,得到一个小于1且大于-1的尾数a;•计算除法产生的商的小数位数,记为小数位数d;•将小数点向右移动d位,并将尾数a乘以10的-d次方,得到科学计数法表示。

科学计数法教案设计

科学计数法教案设计

科学计数法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科学计数法的概念,掌握科学计数法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计数法进行大数与小数的简便运算。

3. 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计数法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科学计数法与普通计数法的互换。

3. 科学计数法在大数与小数运算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科学计数法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运用。

2. 难点:科学计数法与普通计数法的互换,以及在大数与小数运算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科学计数法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运用。

2.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科学计数法与普通计数法的互换。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科学计数法在大数与小数运算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普通计数法,提出大数与小数运算时的不便之处。

2. 讲解:讲解科学计数法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运用。

3. 实践:让学生进行科学计数法与普通计数法的互换练习。

4. 案例分析:分析科学计数法在大数与小数运算中的应用实例。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科学计数法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科学计数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科学计数法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科学计数法表示方法的掌握情况。

3. 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互换练习中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通过课后作业,收集学生对科学计数法在大数与小数运算中应用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PPT演示文稿,用于展示科学计数法的概念和示例。

2. 练习题库,包括科学计数法的表示、互换和应用题目。

3. 白板和记号笔,用于课堂板书和强调重点。

4. 计算器,用于演示和验证计算过程。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科学计数法概念和表示方法。

2. 第二课时:练习科学计数法与普通计数法的互换。

《科学计数法》教学设计

《科学计数法》教学设计

《科学计数法》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会把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非零数表示为科学计数法2、会用把一个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写成小数的形式3、能进行科学计数法的有关计算。

重难点1.重点:会把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非零数表示为科学计数法2.难点:能熟练进行科学计数法的有关计算。

. 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课前准备本节课是初一学了大数的科学技术法和上一节学了负指数幂的意义之后要学的内容。

因此课前准备知识为如下。

教科书通过多次的"观察""思考",进行类比,温故而知新,完成知识的深化板书设计科学计数法复习:新授1、a×10n的意义1、a×10-n=2、负指数幂的运算。

2、2.2×10-9÷(4.4×10-11)教学过程导学过程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会用到单位的换算如1米= 厘米。

你可以进行下面的换算吗?1厘米= 米= 千米1纳米= 米= 千米二、目标展示1、会把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非零数表示为科学计数法2、会用把一个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写成小数的形式3、能进行科学计数法的有关计算。

三、自主预习1、(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745 000= ,2 930 000= .(2)①将下列各数用小数表示:10= ;10= ;10= .②将下列各数用底数为10指数为负数的数表示:= ;0.0001 = .2、预习教材P21-P22,思考小于1的正数用科学记数法可以表示为怎样的形式?有何要求?3、(1)0.000257用科学记数法记为 .(2)2.57是2.57的倍.四、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1)0.000 04,(2) -0. 034,【方法规律】绝对值小于1的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10-n的形式,1≤│a│<10,n为原数第1个不为0的数字前面所有0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哪个0)..【跟踪训练】1、(南通中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0.000031,结果是A.3.1×10-4 B.3.1×10-5五、达标测试1、氢原子的直径约为0.1纳米(1纳米=10-9米),如果把氢原子首尾连接起来,•达到1毫米需要氢原子的个数是()A.100 000 B.1 000 000C.10 000 000 D.100 000 0002、一个小立方块的边长为0.01米,则它的体积是立方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3、计算(结果仍用科学记数法表示)(1);(2).六、反思积累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2、你发现了什么有规律的东西吗?请记到你的积累本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106千米。
100万可以表示为:1×106
50万可以表示为5×105
7亿可以表示为7×108
20亿可以表示为2×109
100万× =80万。
80万可以表示为8×105
动手
动脑
观察
分析
归纳
探究
交流
五、
课后调查
应用数学
课后请同学们做两件事。
1、最近我们国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完成了它的科研任务,查一查它总共在天空中飞行了多少千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探索归纳法。
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探究新知→感受应用,领悟新知→反馈巩固,体验成功→课后调查,应用数学→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培养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我们都知道象棋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中国象棋,另一种是?
2、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有关国际象棋的故事:
2、记录你家一周内产生垃圾袋的数量,计算一年的数量,如果有1万户家庭,一年大约产生多少个垃圾袋?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观察
收集
整理
六、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感受?
2、作业:
课本习题
学会了一种新的表示数的方法——科学记数法。
无论遇到多大的数我都不怕了,因为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情感态度目标:欣赏科学记数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开拓学生视野,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归纳,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大于10的数。
教学难点
探索归纳出科学记数法中指数与整数位之间的关系。
教具
教师:多媒体。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一些涉及大数据的资料、计算器。
教学方法
二、合作交流
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你所收集的生活中的较大数据,每次两名同学,一个同学说出数据,另一个同学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它;反过来一个同学说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据,另一个同学说出原数。
三、欣赏分析
世界上有名字的昆虫有100多万种,一个蚂蚁群体的个数可以达到50万只,非洲沙漠蝗虫个体数可达到7亿到20亿;在100万种昆虫中约有4/5是会飞的。
1、谁来回答提出的问题呢?
2、有没有少了什么?
3、我们在答题时一定要注意单位。
板书:
12200000000=1.22×1010即它已飞离地球的1.22×1010km
1.22×1010
单位。应该是:
1.22×1010km
分析
回答
解决
四、
反馈巩固
体验成功
一、巩固与探索
1、大家对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还有困难吗?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材
七年级上册课题科学记数法教 Nhomakorabea材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课“有理数乘方”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学习了有理数乘方的概念,知道了有理数乘方的意义,会利用10的乘方进行科学记数,使学生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大于10的数,通过创设情境,引入科学记数法,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怎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大于10的数。
3、大家想象一下,按照大臣的要求,总共需要多少麦粒呢?
4、请大家用计算器算一算它到底有多大?
5、约为:
18450000000000000000而去年全世界生产的粮食加到一起与这个数都相差好多,所以国王能满足大臣的要求吗?
国际象棋
(1+2+22+23+…+263)粒
计算器无法显示
不能!
思考
讨论
爱好
兴趣
板书: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记作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作科学记数法。
6、那么我们前面遇到的那个大数18450000000000000000该怎样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呢?
100可以表示成10的2次方、1000可以表示成10的3次方。
300可以表示成3×100也就是3×102、
1、把这些数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
2、还有吗?请大家再想一想?
没有
1.5×108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约为1.5×108千米
4.92×108
199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约为:
4.92×108吨。
n等于原数的整数数位减1。
光的速度大约是:
300000000米/秒
世界人口今年已经达到6.465×109人。
地球上煤的储量估计为15万亿吨以上。
古时候,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对大臣说:“你需要什么奖赏,大胆地说吧!”大臣:“陛下,请您在棋盘的第1个小格里赏给我1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给我2粒、第3个小格里给我4粒,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请您将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你的仆人吧!”国王:“哈哈!爱卿你所要求的并不算多啊,我马上派人照办……”另一个大臣报告:“不好了,陛下!我们把整个皇宫的麦粒都拿出来了,还是不够啊!”
2、下面就请你们完成下面几道题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约为:150000000
千米。
199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约为:
492500000吨(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演示)
3、既然学会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原数整数的数位与10的指数n,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n等于原数的整数数位减1。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多数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对具体事物的直观理解上,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不足,合作意识不强。因此,要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上多探索,增加感性认识,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学习。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大于10的数。
过程方法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3000可以表示成3×103
2×109
1845×1016
1.845×1019
动脑
动口
动手
观察
分析
探索
三、
感受应用
领悟新知
1972年3月发射的“先驱者十号”是人类发往太阳系外的第一艘人造太空探测器,至2003年2月人们最后一次收到它发回的信号时,它已飞离地球的:12200000000km。用科学记数表示这个距离:
二、
引出问题
探究新知
1、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遇到了一个很大的数,表示起来很麻烦,那么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呢?
2、请大家回忆一下,100可以表示成10的多少次方?1000可以表示成10的多少次方?
3、那么300、3000呢?
4、那么2000000000怎么表示呢?
5、你们所说出来的就是一种新的表示方法——科学记数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