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丹田与腰胯

合集下载

太极宗师秘传的太极内功

太极宗师秘传的太极内功

太极宗师秘传的太极内功太极拳是我国古老而又传统的武术,纵观历史舞台,太极拳在其中是一枝独秀。

太极内功一直是现代人讨论的热点话题,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宗师秘传的太极内功。

欢迎阅读!太极宗师秘传的太极内功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武术便会涉及到内功修炼,太极内功如何修炼呢?修炼内功和丹田有很大的关系。

(一)丹田内转法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丹田内转,从武术和劳动角度来说,它是使人体产生松活弹抖型的爆发力的太极内功;而从养生健身角度来说,它又是“炼精化气”、“还精补脑”的重要养生功法。

古往今来,人类在不断探索健康长寿的方法。

那么养生大道最首要的问题是什么是“炼精”。

没有“炼精”的功夫,也就谈不上“化气”、“化神”和“还精补脑”。

炼精会带动真气,炼精、化气是相辅相成的,炼精是养生的基本功,男人练了此功可以达到补肾防肾虚的目的。

一些炼功的人往往只讲练气、养气、运气等等,而很少谈及炼精之法。

只讲“节流”,不讲或很少讲“开源”。

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何谓精这里讲的精是指人体的内分泌腺,即激素(荷尔蒙)。

这种激素进入腺体周围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身体各处,以调节身体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和组织器官的活动。

按“炼精化气”的原理,它可转化为真气,顺经络循环到身体各处,充盈周身,维持和增强人的生命力。

这种激素过多或缺乏,都会引起各种疾病。

产生这种生命要素的主要部位在丹田,即小腹。

丹田一直是人们养生的重要部位,道家认为丹田是练功的根,也因此设立了专门炼金丹的地方。

《黄庭经》的“黄庭”二字即指此处,认为此处是“积精累气”之所。

《胎息经》所言胎息的部位也指此处,认为此处为人体生命之源(人体力学家认为此处是人体重心、中心所在)。

前人讲:“抓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太极拳家则把丹田称为“太极点”,系太极拳运动的轴心,故又称“太极核”。

由此可知,太极拳的创编人陈王庭遗词所云:“一卷《黄庭》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陈氏太极拳图说》)。

关于腰和胯的关系

关于腰和胯的关系

百花山:关于腰和胯的关系
练习太极拳是“腰随胯转,还是胯随腰转?”
正确的理解是腰要随胯转动,腰不可脱离胯单独拧转,如果离开胯,腰的主宰功能就不能正常发挥。

“转腰”在太极拳动作上的表现是转体,也就是转腰胯。

胯不是在一个平面上的转动,是立体的转动。

前后、上下、左右,可正转、可逆转,根据身体虚实变化的大小、方向而变化。

腰为主宰,平时要松竖,一旦要发力时,就要与胯紧密结合,节节运行,才能蓄好腰弓,发力完成的瞬间要及时松开腰胯,复又保持腰部的松竖状态。

更重要的是,太极拳有内有外。

在外就是腰胯,力的进出枢纽就在腰胯,来来往往的劲力集蓄于此,又从这里出发到该去的地方。

在内就是丹田,力出发的时间、大小就是用丹田来控制。

内外结合起来,对力收放的控制能力的大小就是评价太极功夫高低的标准。

另外,【万本】杨氏太极拳老谱中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

”但是武禹襄版本中将“腰腿间求之”里面的这个“间”字省了,陈微明在写“腰为主宰”时也省去了这个“间”。

腰腿间是哪?胯!这才是杨家老谱真传,一语道破天机。

所以不得机得势,就是因为腰没有与胯结合好。

崔毅士一支很讲究“用骨架练拳”,这也像搭积木一样,一块块骨头要摞好,不然必支撑不住。

但是初学太极拳时,这些都不是该想和模仿的,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的体会,否则必将走进另一个误区。

练太极拳如何做到气沉丹田

练太极拳如何做到气沉丹田

练太极拳如何做到气沉丹田练太极拳如何做到气沉丹田(2014-03-26 08:23:38) 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中写道:“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形意拳内功经中有“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近代名家郝少如、杨振铎等也都把气沉丹田列入其练功要领的首要地位,可见“气沉丹田”之重要。

然而对于一般习拳者尤其是初学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具体做法。

为了对这一问题有个明确而深刻的理解,应该首先弄清:什么叫气沉丹田?为什么要气沉丹田?怎样做到气沉丹田等。

一、什么叫气沉丹田?郝少如先生说过:“以意引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

”形意拳家马礼堂先生说:“清升浊降,气归脐下。

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提,气升于顶,呼气时放松,气沉脐下丹田之内。

”太极拳名家郝家俊说:“胸中空洞洞,肚里沉甸甸。

”以笔者愚见,气沉丹田不是别的,乃是采用膈肌上下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并使之与拳式之蓄、发、开、合相结合。

吸气时,膈肌向下运动,肺体尽量向下膨胀,两肋微微外开而肋骨则不要上提,下边再提肛缩肾,将腹内脏器托住。

呼气时膈肌上升,两胁则向内向下合,腹内脏器自然下垂,胸中真气沿任脉下行入丹田,形成心肾相交以补命门之火的形势。

胸、背、肩和腰胯始终放松,腹部则沉甸甸甚为充实。

呼吸深长匀缓,作到“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的要求。

郝家俊先生教太极拳的”单鞭”时,要求”正身塌腰,把小腹放到大褪上”,这些都是气沉丹田的具体体现。

这里有两点应该说明:①气沉丹田不同于练硬功时的气贯丹田和入力丹田。

“贯”和“入”是努力向下压气使其进入丹田,“沉”则是顺其自然而因势利导。

好象东西在静水中随着地心吸力徐徐下降,松静自然,无一毫勉强之意。

②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练拳是动功,其势有开有合,有蓄有发;呼吸也必然随之,有入有出,其气也要有升有降,有紧有松,不能总是聚于丹田,僵死不动,要有鼓荡开合,纵横飞腾。

这就是《神运经》上所说的“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的意思。

丹田力

丹田力

一、什么叫丹田力丹田通常指脐下一寸三分处,小腹部位。

这里是道家养生炼丹“安炉立鼎”的地方,是人体生命之源。

太极拳家称其为“太极点”、“太极核”、人体运动的枢纽!丹田力,指通过丹田内转,以腰为轴,带动全身而产生的力。

二、练习方法(鼻吸鼻呼)所谓正确的练习方法就是能够让学习的人在最短时间里,练出成绩来,得到想要达到的功夫效果。

方法一、慢练法自然站立,两手交叉放在小腹上,用逆腹式呼吸法。

1,吸气慢慢地吸气,要求吸气时,收腹(小腹尽量内收)、吸气、松胯、提肛,胸腔膨胀,以达到充分吸氧;开始吸气,一定要吸满(同前文图1)。

2,停略停一下,也就是不吸不呼(同图2)。

3,呼气然后开始慢慢呼气,要求丹田小腹膨胀(小腹尽量外鼓)、命门后撑、周身皮毛膨胀、胸肺部放松、横膈肌上升、浊气吐出,气人丹田。

(同前文图3)。

反复练习100次。

慢练的作用是使下丹田内气充盈,练的是丹田气的储备、是养。

方法二、快练法两手交叉放在小腹上,做逆腹式呼吸,鼻吸鼻呼。

1,吸吸气要慢慢地吸满,双手要随着吸气收腹用力往里按(同前文图1)。

2,停吸满后略停一下,含气(同前文图2)。

3,呼然后猛地陕速呼气,同时丹田瞬间膨胀外鼓,把手弹起(同前文图3)。

反复练习100次。

快练的目的是为丹田发力做准备的,练的是丹田气的发。

方法三、气贯丹田法经过上述方法的练习,会感到呼气时气没有全部沉到小腹,而且有一部分在胸部,气贯丹田法是解决此问题的最好方法。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交叉于小腹前,开始深吸气,吸气的同时两脚跟向上微微抬起(图17,图18),气吸满后,略停一下,然后瞬间以鼻猛喷气,双手用力下按到腹前,同时口喊“要”字。

两脚跟下震着地,全身放松(图19)。

以上动作需同时完成,即绷紧全身,喷气、脚落地、喊“要”字,要一气呵成。

气贯丹田法的目的在于彻底做到气沉丹田,在脚后跟下震着地时,要感到内气猛地沉人丹田,震脚跟是为了加大气沉丹田的力度。

反复练习100次。

经过上述方法的练习,基本能够做到气沉丹田。

太极拳九节劲

太极拳九节劲

太极拳九节劲“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九节者,上三节,中三节、下三节之谓也。

即掌、腕、肘、肩、背、腰、胯、膝、脚。

陈长兴曰:“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

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

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

以腿言之,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

以臂言之,膊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

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

鉴于此,而足不必论矣。

从生理解剖学角度来说,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关节、肌肉组成的。

人体骨骼由二百零六块骨头连结而成。

骨与骨之间的连结叫骨连结,能活动的骨连结叫关节。

故九节的“九”在这里也有多的意思。

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关节的活动,都是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或伸或缩,相互配合,带动关节的活动来完成的。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优秀拳种,不是单纯的肢体运动。

拳论曰:“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内练之气,指“元气”,“正气”,“先天之气”。

就是隐于内的在意识指导下练出的“以意行气”的内气(内劲)。

外练筋骨皮,指“以气运身”显于外的不断旋腰转脊、旋腕转膀、旋踝转膝的螺旋动作。

内外兼练;不但能加强周身各关节的灵敏性、柔韧性和协调性,还有助于内劲的增长。

陈鑫曰:“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

”何谓劲?一般指内在的劲力。

力和劲不能截然分开,但又有区别:力方而劲圆,力滞而劲畅,力迟而劲速,力散而劲聚,力钝而劲锐。

太极拳是内劲拳,讲究丝毫不用拙力,着重运用内劲。

无论盘架式或手皆如此。

所谓内劲,就是在练拳中得到的环而无端,周而复始,外柔内刚且富有弹性的劲。

这种劲“形不外露、功蕴于内”故叫内劲。

太极内劲由八门劲组成:即掤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冽劲、肘劲、靠劲。

名称虽有不同,其实质都是一种具有弹性的螺旋缠丝劲。

劲从何来?拳论曰;“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气依于手,机关在腰”,“练拳不练腰,终生艺难高”。

梢领中随根节摧 丹田带动是真髓

梢领中随根节摧 丹田带动是真髓

梢领中随根节摧丹田带动是真髓——浅谈传统陈氏太极拳基础功夫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融健身养生、技击护身,艺术欣赏于一体的中国功夫,又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可谓理精法密,博大精深。

它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重视。

谈到功夫,多数拳友学会套路后,遇到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如何练才能提高拳艺水平,进而练出太极功夫。

根据本人20多年来跟随马虹老师学拳、练拳、教拳的体会,感到修练太极功夫要像学书法、学声乐、学技艺那样,从基本功练起。

马虹老师讲过:“拳架是太极拳全部功夫的基础”,他还讲:“什么是基础?基础一般指建筑物的根基,即足够的底面积和足够的埋置深度。

”“也就是说,太极拳能不能发挥其养生、技击和艺术三大功能,究其根本,集中体现于拳架基础的深度和广度如何。

”修炼传统陈氏太极拳的基础功夫,如何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我的体会是:要在明拳理、知拳法的前提下,在下、中、上三盘的细节上下功夫。

一是下盘的培根壮腿筑根基功夫。

其中包括:培根筑基功夫、轻沉兼备功夫、腿部缠丝功夫。

二是中盘的虚胸实腹壮腰脊功夫。

其中包括:身法中正功夫、肩胯松沉功夫、丹田内转功夫。

三是上盘的开合对称得和谐功夫。

其中包括:基本技法功夫、开合缠丝功夫、对称和谐功夫。

下面我们把下、中、上三盘三个方面锻炼的具体内容分述如下:一、培根壮腿筑根基下盘,是指腰胯以下的两腿两脚,拳家把它分为三节,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脚为梢节。

打拳时对下盘三节都有明确的要求,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功用。

练好下盘就像盖高楼,起着打桩筑基的作用。

所以,学拳时,先要慢慢的“盘架子”,我们常说:“静心慢练是活桩”,这种活桩的练法,对于增强腿脚上的承重能力和耐力非常重要。

所以,下盘锻炼的重点是:1、培根筑基功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修练太极拳始于培根,脚是人体的立身之本,在正常情况下,体重的50%的力作用在脚跟,25%作用大拇趾,25%作用在小趾,如果不是平底鞋,体重的力作用在脚上就不一样了,所以,练拳要穿平底鞋为好。

吴氏太极拳八法秘诀(最新整理)

吴氏太极拳八法秘诀(最新整理)

吴氏太极拳八法秘诀吴氏太极拳北派八法秘诀 太极拳的基本八法是掤、据、挤、按、采、挒、肘、靠。

它既是八种手法,又是八种劲别。

其中拥、挤、肘、靠四手为进攻手;撮、按、采、捌四手为化解手,即报破拥、按破挤、采破肘,捌破靠。

太极拳基本八法的劲源心法要诀如下: 掤劲命门找环跳,搌劲食指划眉梢。

挤劲脊背找前脚,按劲凭栏楼下瞧。

采劲玄关找肩井,捌劲意在蹬后脚。

肘劲劳宫肩井合,靠劲玉枕扛大包。

太极拳的基本八法,又名揽雀尾。

其歌诀如下: 揽雀尾式是精华,拥挤肘靠进攻法。

据按采捌为化解,引进落空把敌发。

八卦的封名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其歌诀如下: 乾三连,坤六段,离中虚,坎中满。

震仰盂,艮碗,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歌诀所表述的是八卦的卦形、卦象。

如乾三连,系指其符号的下、中、上三条短线(三爻)都是连线;坤六段系指其下、中、上三条短线是六小段;离中虚,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连线,中间为虚线;坎中满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虚线,中间是满实的;震仰盂的卦形好像一只口朝上的痰盂子,中、上空虚,底部是实的;艮筷碗的卦象好像是口朝下扣着的碗,碗底在上是实的,中、下部是空虚的。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是:采与乾、捌与坤、据与离、掤与坎、挤与震,肘与艮,按与兑,靠与巽两两相对。

其歌诀如下: 采求乾三连,执行坤六段。

报要离中虚,掤填坎中满。

挤是震仰盂,肘为艮段碗。

按劲兑上缺,靠劲巽下断。

以上八种对应,产生八种劲别,在外形是八种形体动作,在内则是意念活动,即右脑的形象化思维活动。

卦形是上、中、下三爻,人体是上、中、下三盘,所谓对应,就是对照卦象的虚实来用意念操控自身上、中、下三盘的虚实,如此便可产生出不同的劲别,用之于技击实战之中。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关系具体操作如下: 一、采求乾三连 乾卦的三条连线,原为三点(三)的延长线。

在运用采法时,须求人体本身之上、中、下三个丹田取成垂直一线,如一根立轴,可以左右旋转。

练太极拳开胯的正确方法

练太极拳开胯的正确方法

练太极拳开胯的正确方法
练太极拳开胯的正确方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坐:两脚脚心相对,两肘成90度,两手掌心按在两个膝盖上,盘地而坐。

然后进行三次丹田呼吸。

2. 抬膝:全身放松,丹田吸气,随着吸气两膝盖略上抬。

3. 按膝:全身放松,丹田呼气,随着呼气两手往下按两个膝盖,使膝盖、两腿外侧贴到地面。

这样一吸一呼,一按一抬连续练习,几天即可彻底开胯。

随着胯开得程度,下按两膝贴地静止的时间逐渐加长,达到三分钟以上为佳。

第二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两脚开立略大于肩,两脚尖指向身体外侧,身体正直,两手叉腰。

2. 慢慢的下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时,再慢慢的起立。

蹲起一定要慢,刚开始会有些前俯后仰,初练时可以手扶桌椅墙壁练习,慢慢的过渡到不用手扶的练习。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在专业太极拳教练的指导下进行开胯练习,以确保安全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丹田与腰胯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太极拳丹田与腰胯》的内容,具体内容:腰裆要密切协调配合,活腰应松裆松胯,塌腰应开裆开胯落胯,拧腰应扣裆转胯。

只要灵活地掌握了胯关节的开合、松沉、旋转,腰裆劲的耐力、弹力、爆发力就能产生,这样才能悟出技击之奥妙。

下面由我给...腰裆要密切协调配合,活腰应松裆松胯,塌腰应开裆开胯落胯,拧腰应扣裆转胯。

只要灵活地掌握了胯关节的开合、松沉、旋转,腰裆劲的耐力、弹力、爆发力就能产生,这样才能悟出技击之奥妙。

下面由我给您介绍:。

欢迎阅读!
"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动鸟难飞"。

看似强调裆劲,实际是对胯的旋转的强调,只要久练胯的松沉、圆转,速度由慢加快就能超越鸟飞之速。

在阅读有关太极拳的文章里看到这两段话时,不免使人想起目前在太极拳这个圈子里,很多人追求所谓的"内气与丹田旋转",就象现在社会上中老年人追求养生一样,弄的饭不会吃了,觉不会睡了,也不知道该怎么运动了。

在太极拳先辈界,只有王宗岳提到过"气沉丹田",近代如陈鑫、陈发科、唐豪、顾留馨等都很少提到"丹田"一词。

现代讲的最多的是陈小旺大师,以丹田为核心的一种运动规律和三种运动形式。

我理解太极拳与中医所说的丹田不同,指的不仅仅是脐下三寸这个穴位,而是这个穴位周围的整个小腹部,正好在人体重心垂直线的中心,与人体各个部位都有密切的关系。

如头不领起,就无法做到立身中正,就会影响丹田的核心地位。

大师们所讲的"丹田劲"、"内气注入丹田"、"丹田潜转"等等,都是练到"神明"阶段,至少是"四阴六阳类好手"时的体悟,其实与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关系,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追求的,俗话说功到自然成,没到练到这个层次却去追求这个东西,就象社会上有些人整天白天说梦话,要象李嘉诚一样有钱。

所谓"气沉丹田",有人说"气沉脚底",讲的都是心气下沉,为的是上虚下实,底盘稳固。

有人说呼气时,要一半呼出,一半下沉至丹田。

这都是违背人的生理常识的胡说八道,"肺主呼吸"不会因练太极拳而改变,如真的改变了,那就不是人啦!就象有人说,练太极拳可以将七经八脉打通一样,其实只要是身体健康的人都是通的,如果真是不通,那你不在医院,就在火葬厂!练太极拳时,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采取的都是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微内收,呼气时微外鼓,这是自然现象。

呼气小腹外鼓,腹部有一种充实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气沉丹田",同时有利于心气下沉。

一试便知!
所谓"丹田旋转",其实是指腰胯的旋转。

腰胯在左右旋转时,丹田即小腹,肯定会一起左右旋转;当胸腰折叠时,丹田会前后旋转。

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如果没有腰胯的旋转,谁能做到让丹田旋转来带动四肢?腰胯不动,谁能用丹田发力将对方击倒?这些道理只要过一下脑子,都不难理解!其实,练太极拳练的就是腰胯,所以古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时要从腰腿,也就是从腰胯上找毛病。

一旦练到"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动鸟难飞"时,你还能意识到丹田是怎么转的吗?
社会上将丹田神秘化的,大都是尚未练到那个层次,为了名和利不得已
而到处忽悠人。

你看陈家沟以陈小旺为代表的四大金刚,以及不为众人所知的陈世通、陈孟祥等等,写的东西说的话都非常实在,有真本事干么去忽悠呢? 奉劝刚练时间不长的拳友,不管是练那个流派的,首先还是先解决"会不会"的问题,将一个套路练熟了(不管朝哪个方向打,都不会出错),再解决"对不对"的问题,要找个好的教练多整几遍拳架,掌握正确的身法和动作要领之后,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要学会松胯,学会移动重心时"胯走后弧,膝走8字"。

此后只要多练,周身会越来越放松和协调,越练越有韵味,自己感觉舒服,别人看你练拳也会感到舒服。

对绝大多数人来讲,练到这个程度健身就足够了,而不要整天"忘我"地去想"丹田旋转"、"以气运身",这样只会多走弯路。

道理很简单:小学还未毕业,就想读大学的课程,身法东倒西歪,身体与四肢分家,练起拳来都不知道自己的屁股在哪,怎么能功夫上身?拳势与呼吸结合不起来,哪来的内气?腰胯不会旋转,就练推手放人?拳架没练好,单剑想练的好看,那是"忘我",痴人做梦!你处在哪个阶段,就去思考和解决那个阶段的问题,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都是同理。

对太极拳特别执着的年轻拳友,如果想练功夫的话,首先要看自己是否具备一定的条件,比如时间、金钱、身体状况。

满足这三条还不够,还要找一个明师作指导,还要吃得了那个苦和良好的悟性。

如满足不了这些条件,还是劝你务实点,好好健身吧,不要做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如果这些条件都能满足,那就不急不躁,先将基本功练好练扎实,一步一个脚印,朝既定目标去努力! 对练多年太极的拳友,我们应有自知之明,拳练的好不好与练的年头多少没有多大关系,练拳与练书法
同理。

不管是自己练拳还是教拳,都不可将太极拳神秘化,到处怱悠人,教拳挣钱无可非议,但不要误导他人,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一边挣钱,一边为推广太极拳多做点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