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国家和社会_框架下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_以江苏省A县L镇为例

合集下载

当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当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当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低生育政策的继续执行,近几年农村学龄人口急剧减少,农村学校进行整合是一种趋势。

如何在学校布局调整中趋利避害,减少对学生、教师造成的影响。

需要重新优化教育资源,合理利用闲置的校舍,从长远眼光看将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布局调整;中小学;学校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低生育政策的继续执行,目前农村学龄人口急剧减少,导致部分校舍或学校闲置。

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年月教育部通知,强调“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

”[]在这种精神的贯彻下,撤并学校有放缓的趋势,但仍将有很多农村学校被撤并将不可避免。

据统计:“从年到年,我国小学和初中分别由所和所分别减少到所和所。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现状分析目前看校舍撤并前后都会对学生和教师造成一定的影响,短期内农村学校整合过程中存在教育资源较大浪费现象,需要合理利用减少损失。

因为从长远的眼光看将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率。

(一)对学生学习及身心健康的影响。

当前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不论是合并前后,都对学生学习效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撤并前由于学生人数的锐减,教育主管部门必然根据学生人数配备相应的教师,有时一个班级只有一个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合并后虽然学生人数和教师人数都较多,但又导致保留下来的学校缺乏足够的教室,又不得不进行大班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的生长发育时期,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然而布局调整后,造成部分学生上学路程的增加和不便农村寄宿制的实行解决了路途遥远学生的上学不便,但是部分学校住宿条件比较差,宿舍楼面积小,需要几个学生挤在一张床上。

学生们每天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这些情况不仅影响其学习效果,而且还严重影响学生们身心健康发育。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调查汇报3篇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调查汇报3篇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调查汇报3篇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调查汇报第1篇一、现状区10个镇、办,现有各类小学127所,其中完小79所(内含18所中心小学),初小(1-3年级)和教学点(1-2年级)48个。

另外还有8所撤并后闲置的村小,其中有1所村小有1个占编制的管理人员。

20xx年小学生在校总人数16577人,小学在岗教职工1051人,师生比1:15.8。

127所小学校园总面积1019710平米,生均校园面积61.5平米;校舍总面积124221平米,生均校舍面积7.5平米。

在127所小学中,其中有57所属学生数少的村小,学生数最多的只有46人,而57所村小在校生总人数只有870人,教师数136人,师生比1:6.35。

这类村小中,只有1个班级的学校16所,只有2个班级的26所,只有3个班级的10所,有4个班级的3所,有5个班级和6个班级的各1所;这些学校中的在校生人数,5人以下的19所(其中1所只有1人),6人至10人的6所,11人至20人的18所,21人以上的14所;学校只有一名教师的17所,只有2名教师的18所,3名教师的8所,4名以上教师的14所。

在调研组实地前往的7所村小中,有3所这样的学校。

其中孤山村小有2个班、2名教师、20名学生;新河村小2个班、2名教师、11名学生;而龙亭村小1个班、1名教师、2名学生。

上述57所村小校园占地面积339127平米,校舍面积29509平米。

生均校园面积近390平米,校舍面积近34平米。

龙亭村小,校园面积1500平米,校舍面积278平米,该校连续几年都是2名学生,生均校园面积750平米,校舍面积139平米。

二、问题与分析按照省编制部门制定的编制规范,小学教育的师生比为1:23至1:25,区农村小学的总体师生比为1:15.8,教师数和学生数相比,超编人数达330人,从理论上看,人力资源浪费严重;若是以57所学生数少的村小中师生比1:6.35而论,人力资源浪费可谓惊人了。

浅谈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问题与对策

学生寄宿 以后 , 一些学生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少 了, 不能完全
适 应 新 学 校 的 学 习 和 生 活 , 习惯 新 老 师 的 教 学 方 式 , 周 围 的 不 与
2 解 决农 村 中小学 撤点 并 校 问题 的对 策
21 提 高 农 村 中小 学 低 龄 学 生 生 活 自理 能 力 .
22 加 强师 资 力量 , 全 学 校心 理 健 康 教 育 机 制 . 健
农村撤点并校 以后 , 使得现有 的学校教学设备数量增加 , 但 也造成大批教师的冗余 。 教学设备增加 以后 , 教学设备 的使用是

个关键 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如果 其教学利用率不高 , 也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
量 。 上 农 村 地 区 的教 师 队伍 老 龄 化 严 重 , 些 教 师 不 具 备 相 关 加 一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就应该 建立 人才培养与优化
的人 才 机 制 , 行 “ 师 流 动 制 ”加 强 教 师 的 理论 学 习 , 强 师 实 优 , 加
方 面 , 主任 及 其 他 心 理 辅 导 老 师 应 不 定 期 地 深 入 学 生 宿 舍 , 班 了
解和关心低龄学生的生活 , 帮其解决生活中遇到 的实 际问题 , 也
可 以让低龄学生与高年级同学混合住宿 , 在学习 、 活上帮助和 生
引导低龄学生 , 通过家庭和学校共 同努力 , 断培养 他们的生活 不 自理能力 , 也就逐步提高 了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些 地区的校 车居然是 敞篷车 ,部分家长还用农用拖拉机或者
三轮车替代校车。 自从 甘 肃 庆 阳 校 车事 故 之 后 , 体 曝光 的全 国 媒 各 地 幼 儿 园 、 学 等 校 车 事 故 频 现 。 大部 分 的 校 车 是 社 会 车 辆 , 小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

2021年14期┆21争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段小波摘 要:我国的教育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事关重大,影响着我国的未来发展和经济发展。

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中,农村的基础教育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城市中的农村劳动力逐渐增加,附带着儿童也到城里来上学,这两点在我国进入新型城镇化阶段以来尤为突显。

这就导致了农村的学校存在很多问题,人员方面,生源减少,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等;学校方面,学校规模不但日益缩小,学校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相对陈旧等难题。

可是,对于一些贫困偏远地区的学龄儿童,农村小规模学校是能够就近入学的唯一途径。

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种种难题,得到了有关官方部门的极大重视。

本文就新型城镇化教育理论作基础,依托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这两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来找出这些现象的背后真正的原因,并展开论述。

最后,针对目前农村小规模学校存在的各种难题,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 一、研究背景 (一)现实背景2014年,中央提出了有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自此开始,中国就进入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

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新型城镇化战略逐步替代了传统城镇化的发展。

以实现我国城乡均衡发展为导向,新型城镇化发展分别要在不同产业均衡发展,即人民的社会保障、人居环境和生活方式,真正实现农村城镇化。

除了要改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外,还要对农村的义务教育带来影响。

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农村义务教育,应辩证看待,存在有利影响的同时,当然也带来不利影响。

具体表现为:一是新型城镇化教育不但可以提升农村义务教育的水平,还可以使学生了解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

同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点是城乡义务教育能够均衡发展,使农村地区的教育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帮助农村教育往利好的方向发展。

二是新型城镇化的教育理念和农村固有的教育理念相互矛盾,新型城镇化教育重视快捷、高效、人口聚集等方面,而我国农村地区的学生少,学校规模持续减小,农村的义务教育被忽视,教育质量差。

4、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4、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强化措施夯实基础努力优化学校布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课题组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二元结构矛盾非常突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也极不均衡,甚至同一乡镇(社区)内的各学校之间在办学理念、硬件设施、校园文化、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

农村学校生源不足、校舍闲置,城区学校班额过大、场地过小;小学师资欠缺,初中教师富余;村级小学太散太弱、基础设施差,城区学校较大较好、优质资源多。

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地需求的矛盾非常突出。

当前,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调整和撤并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和教育质效低的学校,集中人、财、物等要素办大办好学校,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对此,嘉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履行职责,把提升教育整体水平,推进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作为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为科学实施并顺利开展这项工作,县教育局成立了专题调研组进行了专项调研,现将调研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我县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资源整合的现状截止2010年9月,我县共有人口38.3万,有中小学校206所,教职工2794人,在校中小学生达55540人。

206所学校按性质分为普通高中1所、联办职中1所、初级中学16所、九年制学校4所、小学178所、民办学校6所;按地域分则为农村学校190所,占学校总数的92.2%,在城区或县直属学校16所(包含一中、职中、二中、三中、嘉禾矿学校、尊崇学校、民办学校等),占7.8%。

多年来,我县在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在微型村小撤校并点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县农村学校布局仍然不够合理,教育资源配置还是没有达到最优化,教育教学整体质效的提升也没有达到群众所期望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校点过多,学校布局分散。

对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建议重要性的看法

对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建议重要性的看法
对学校布局调整及规划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县城镇化建设正在逐步推进,进城务 工农民不断增加,他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在增强,这一现象导致 了我县农村适龄儿童数量急剧减少,同时也给我县城镇入学带来巨大压 力。过去那种布点多、分布散、规模小的学校布局已经暴露出规模效益低、 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等弊端。对中小学布局作科学调整已成为提高我县整 体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学校布局调整,绝不是简单的撤、并、建,而是 用现代化先进的教学条件和方式取代传统落后的教学条件和方式,是教 育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步骤。布局调整不仅涉及到学 校、教师和学生,涉及到教育资源的迁移,还涉及当地党政和人民群众利 益,甚至涉及到国有资产的产权处理问题,是一项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 持续、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 一、政策导向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及国 务院、财政部、教育部等下达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 理办法》、《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和《关于 切实解决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远问题有关事项的通 知》,我县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以此为契机, 我县政府制定了本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布局整规划,掀起了农村中小学布 局调整的高潮。 二、基本情况
“十一五”末我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97 所,其中公办学校 87 所、民 办学校 10 所。公办学校中,独立高中 1 所,完中 2 所,初级中学 10 所、 小学 50 所、教学点 14 所、一贯制学校 2 所、职业高中 1 所、幼儿园 6 所、 特殊教育学校 1 所;民办学校中,完全中学 2 所,初级中学 2 所、一贯制 学校 1 所、小学 1 所、幼儿园 4 所。全县高中在校学生 4447 人,初中在校 生 13899 人,小学在校生 18329 人、幼儿园在园学生 4082 人,特殊教育 学校学生 125 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 1015 人。公办学校中普通中学专任 教师 897 人,小学专任教师 1228 人、幼儿园专任教师 97 人,特殊学校专 任教师 29 人,职业高中专任教师 5 人。

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

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

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容摘要: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本研究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采用实证分析与文献法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

研究发现,农村撤点并校之后存在资源浪费、教育成本过大和规模不经济等问题,我们对此进行充分论证,并进行原因分析和提出针对性建议与对策。

我们认为在未来,农村教学点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村办学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撤点并校,资源配置效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儿童减少、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转移以及基层行政区划调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并提出更高要求。

国务院2001年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各地开始进行撤点并校,普遍通过适度集中办学方式,满足群众需求,提高办学效率。

但是,近几年来,撤点并校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反思。

随着撤点并校的发展,农村出现中小学大规模消失,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农村小学数量10年减少了52.1%;此外,农村还出现学生辍学数量激增、家庭教育支出攀升、亲情教育缺失、校车安全事故频发、学生午餐安全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于陪读父母离婚率上升、乡村文化衰落等问题。

对此,2012年9月初国办专门下发了《关于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正是有针对性地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重新科学制定农村校布局。

教育部根据国办文件的精神,也正在对后续的工作提出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对于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方案要进行重新的审视,各省一定要停止撤并学校和教学点。

本研究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分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所带来的问题,有利于各地政府因地制宜的置办校点,科学规划中小学撤并布局结构;有利于教育投入合理化,避免资源浪费;有利于政府意识到对教育投入的欠缺,加大财政支出,减轻家庭负担;有利于从整体出发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规模效益,达到更良好的资源配置状态。

2019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与答案

2019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与答案

【估分】2019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与答案!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1.撰写于我国战国末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A.《学记》B.《论语》C.《大学》D.《中庸》【答案】A解析:《学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活动【答案】B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生出不一样的环境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同化,体现了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3.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这主要反映了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人口变化D.文化传统【答案】C解析: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往城市发展,农村人口城市化,相应地,我国对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结构也进行了调整。

4.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我国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生活服务B.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C.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答案】B解析: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我国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我国唐代中央官学设有“六学二馆”,其入学条件中明文规定不同级别官员的子孙进入不同的学校,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哪一特征?()。

A.继承性B.等级性C.历史性D.民族性【答案】B解析:不同级别的官员进入不一样的学校,体现了教育的等级性。

6.我国古代教育内容中的“六艺”,欧洲古代教育内容中的“七艺”和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物理、化学课程属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4期2012年12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9No.4Dec.,2012“国家和社会”框架下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江苏省A 县L 镇为例饶静孟祥丹[摘要]文章在“国家和农村社会”的框架下分析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农村教育、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以及出现偏差的原因。

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项目的形式加大教育投入,县级政府在统筹县域乡村基础教育资金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时出现了偏差,乡村社会遭遇“被调整”加速衰败。

导致县级政府行为偏差的主要原因有“被城市化绑架”和缺乏自下而上的参与。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农村社区发展[收稿日期]2012-10-09[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1YJC84004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饶静,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邮编:100193;孟祥丹,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农村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2001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义务教育工作会议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下简称布局调整)列入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重点工作之一。

各地政府纷纷制定本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通过布局结构调整,撤并了一批条件较差的教学点,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学校规模效益,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促进了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同时还优化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3]。

布局调整促进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快速发展。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学生每天走十几里路上学的困境,给农村孩子争取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并改善了学生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村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4]。

如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已开展了10年,2010年全国小学数为257410所[5],只占1999年582291所[6]的44.2%。

这也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1)布局调整的盲目性引起上学难、成本增加甚至缀学现象。

各地在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撤减、盲目集中、加速调整的现象[7-8]。

这造成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交通不便利的山区中小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增加了农民承担的教育成本。

学校的大量减少,导致了农村严重的辍学现象[9]。

(2)布局调整造成部分原有的教育资源闲置浪费。

布局调整的另一大问题是学校撤并后的遗留资产形成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

布局调整在局部地区并不能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相反,布局调整前分散型办学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在布局调整后集中资源办学的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10]。

(3)布局调整导致某些学校班额过大,教师负担过重。

2006年全国共有325个县的小学大班额比例超过30%;中部地区城镇初中大班额现象更为常见,70 80人挤在一个教室上课的现象较为普遍[11]。

可见布局调整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对农村教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然而目前的研究都只是注意到了布局调整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本身带来的直接影响,很少有研究从国家和乡村社会互动、农村社区发展的角度去分析这一问题。

为此,我们近年来多次对江苏省A 县L 镇进行调研,对乡镇中心小学、乡镇初级中学、县城初级中学、村教学点的部分学校领导、普通教师、学生以及乡镇政府及教育部门主管领导进行访谈;并在L 镇Q 村进行了田野工作,深入了解了村民(学生家长)对布局调整政策的看法及其受到的影响。

一、国家和乡村社会互动视角下L 镇村小学布局调整从教育政治学的角度,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单单是根据学龄人口情况有效布局中小学校的规划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国家和社会互动过程中不同利益行动者,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县教育局)、镇中心小学、村小学和村民(并不是简单的国家和社会两分)的互动、博弈和妥协的过程。

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宏观社会背景是由于农村人口总量和结构发生变化以至于农村学校服务人口不断减少。

然而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普通小学学校数在1965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683919所),全国普通中学学校数在197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62345所)后义务教育学校数一直呈下降趋势[12]。

可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一直都在进行。

那么为什么在2000年以来调整突然变得频繁和剧烈呢,这显然已经不是人口变动足以解释的,与当时执行的税费改革有密切关系。

2000年税费改革前农村义务教育基本由农民的投入而实现。

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规定新增教育附加费一项用于举办教育事业,城镇教育附加费向企业单位收取,而农村则直接面向农民收取[13]。

这种集资办学的体制虽然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增加了教育机会,但是由于1994年我国实施分税制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方财政非常薄弱,“以乡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使得乡镇政府有权力将大部分的教育经费转给了农村居民,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各种乱收费、高收费,农民负担加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被侵占,使用混乱等现象,使教育成为严重的问题领域。

2001年,我国开始执行农村税费改革,不再向农民征收“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从教育经费筹措上实现了全部由政府投入。

为了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有效管理农村义务教育,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规定,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

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将教师工资发放的主体由乡镇政府上收到县级政府,从而实现“两个转变”,即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市)为主[14]。

这一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各级政府造成的影响可以用“中央转移支付,省市基本不付,县市牢骚满腹,乡镇如释重负”来概括。

(一)中央政府加大投入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首先,为弥补因为税费改革减收的部分(乡统筹中“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加大了中央财政以税费改革转移支付。

其次,加大了各项专项投入。

先后开始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两免一补”等重要工程项目,完善了教师制度。

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16502.7亿元,比2005年几近翻番。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12231.1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4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3.59%,同比提高0.80个百分点[15]。

中央政府还将逐年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温家宝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二)县级政府成为管理者农村税费改革后,执行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庞大的教育经费支出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县级政府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者。

然而,管理者也意味着利益相关者。

中央政府下拨的转移支付和各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项目资金如何使用?县级财政资金是否需要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预算还是在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中增加县级财政资金?统筹中央政府“中·45·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小学危房改造”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项目资金时如何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相结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如何与城市化、城镇化、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当管理者将教育事业进行投入与产出、成本和效益的计算,而忘记教育的本质和宗旨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规模效益”就成为指导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则,“村不办小学,乡不办中学”等规模化、集中化和城镇化的调整方案成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规划路线,而“就近就学”以及“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等中央政府所提的调整前提则很容易被县级政府忽视。

另外,农村税费改革后大多数地区的乡镇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减少,随着“以乡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向“以县为主”转变,乡镇政府从改革前以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为由增加农民负担的“麻烦制造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以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旁观者和配合者,而县级政府则从改革前的旁观者成为了改革后另外一种意义上的“麻烦制造者”。

(三)“被调整”的乡村社会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文化贵族主义[16]”(真正接受文字教育的对象具有严格的阶级限定)乡村私塾教育,到元宋以来为“无过犯子弟”设立的传播政治—伦理经典和“教劝农桑”的“社学”为载体的乡村社会教育,到清末开始推行的费孝通先生称为“文字下乡”的传播一般技术性和客观性知识的新学教育(现代教育),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对乡村教育的改造以及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程,教育往下渗透的客观总趋势是不变的[17]。

清末以来推行的新学以启动现代化发展为动力,实施的是与传统社会和农耕文明格格不入的现代性的通识教育,推行过程伊始受到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抵触[18]。

但经历了战争、革命、新中国成立、农村改革等剧烈的社会重组后,农村社区已经彻底接受了“文字下乡”的事实,受“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等话语影响,义无反顾进入到基层现代教育组织即农村中小学的建设中来。

特别是1978年农村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开始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以乡为主”的管理体制,乡镇政府通过乡统筹方式向农民筹资办基层教育,实质就是农民自掏腰包进行建设,村村办起了小学校。

直到21世纪初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之前的20多年来,乡村社区通过农村居民自行投入基础教育建设的方式帮助国家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重要任务,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乡村学校作为现代化教育组织,与乡级政权组织一起,建立了村庄中的国家形象。

乡村学校通过为农村学龄人口提供文字教育,通过在农村社区中的“在场”,深深融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共同构建了乡村中小学教育生活的实践。

然而,伴随着现代化建设过程的加快,城镇人口比例的增加,农村学校开始逐步减少,特别是近10年来农村学校迅速地向城镇集中。

乡村社会面临学校“被调整”的困顿,其中百般无奈与悲凉。

(四)案例研究江苏省A 县①L 镇地处A 县西南部,距县城约17公里,辖有7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93个村民小组,约5300户农户,总人口约2.6万,占地面积约46.88平方公里。

具体村庄和学校分布见图1。

A 县第一轮布局调整始于2000年,以调整农村中小学的建设规模达到“约每10000人有一所(小)学校执行布局调整”为主要任务,从初期全县共有629所学校“调整”到2004年10月省厅验收时的139所小学;第二轮布局调整则是以2008年8月20日A 县教育局下发的《A 县农村中小学第二轮学校布局调整规划表》为标志,要求“到2010年底,279所完小变成110所完小,教学点则由72个变为104个”主要以“每个班级至少要有30名学生,一个教学点至少要有50名学生”的要求进行撤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