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孙子兵法》导读·九变篇

合集下载

第 八篇-九变篇(孙子兵法)

第 八篇-九变篇(孙子兵法)
孫子兵法與企業經營
授課教師:虞孝成 教授
新竹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教科書:孫子兵法與競爭優勢 作者:李建中、虞孝成
第八篇 九變篇 (權變管理)
新竹交通大學虞孝成教授 | 孫子兵法與企業經營
2
戰場權變重要
•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 衆。 • 故將通于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
• 將不通于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 之利矣; • 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地利,不能得人之 用矣。
新竹交通大學虞孝成教授 | 孫子兵法與企業經營
16
將不通九變之利, 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
• 否則,雖然可能看到市場的機會,
• 或擁有寶貴的資源,
• 但是卻不能夠整合發揮資源的效力,
• 把握住市場的有利機會。
新竹交通大學虞孝成教授 | 孫子兵法與企業經營
17
治兵不知九變之術, 雖知地利,不能得人之用
新竹交通大學虞孝成教授 | 孫子兵法與企業經營
3
權變思考
• 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
• 雜于利而務可信也,
• 雜于害而患可解也。
新竹交通大學虞孝成教授 | 孫子兵法與企業經營
4
外交權變
• 屈諸侯者以害,
• 役諸侯者以業,
• 趨諸侯者以利,
• 盟諸侯者以義。
新竹交通大學虞孝成教授 | 孫子兵法與企業經營
• 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新竹交通大學虞孝成教授 | 孫子兵法與企業經營
8
決策錯誤
• 將有五危:
– 必死可殺,
– 必生可虜,
– 忿速可侮,
– 廉潔可辱,
– 愛民可煩。
• 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
• 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九变篇》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九变篇》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九变篇》原文及翻译《孙子兵法》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孙子兵法之《九变篇》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

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九变篇》注释:圮地无舍:圮,倒塌、毁坏。

圮地,按梅尧臣注:“山林,险阻,沮泽之地。

”舍,住舍,这里指的是部队宿营。

圮地无舍,这里是指在山林险阴沼泽的地方不能宿营。

衢地交合:衢地,这里指与邻国相接四通八达的地方。

交合,结合,这里是指与其他诸侯国结交。

衢地交合,指在与多国相邻的地方要重视与邻国结交。

绝地无留:绝地,缺乏生存条件或地形十分险恶的地方。

留,逗留。

绝地无留,意思是指在缺乏生存条件或地形十分险恶的地方,部队不能停留。

围地则谋:围,包围,是指四面地形险恶,敌可往来,我难出入之地。

谋,这里指的设谋。

围地则谋,当部队进入四面地形险恶、敌军可以任意往来而我军却难以出入的地区应当设计尽快离开。

死地则战:死地,前无进路、后有追兵,必得死战之地。

死战之地,当部队陷入前无进路、后有追兵的死地时只有与敌作决战之战。

涂有所不由:涂,通“途”,道路。

涂有所不由,意为部队进军时,有点道路不能走。

军有所不击:对于有的敌不能进行攻击。

五利:指五变之利,具体指“涂有所不由”到“君命有所不受”的五变之利。

08孙子兵法九变篇第八

08孙子兵法九变篇第八

《孙子兵法》翻译及其符号模型化研究:九变篇第八(一)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

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译文:孙子说:但凡用兵的原则,将帅接受国君的任命,集结军队,开拔出征。

途径沼泽等难行之地不要驻扎,进入四通八达的地区要与四邻结交,进入难以生存的不毛之地就不要停留,误入狭隘之地被包围就要用计突围,陷入走投无路、后有追兵的死地就要与敌人决一死战。

由此可见,有的道路可以不经过,有的敌军可以不攻击,有的城池可以不攻占,有的地域可以不争夺,君主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执行。

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

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译文:所以说,如果将帅精通“九地”之利的充分利用,可以说是懂得因地制宜用兵了。

如果将帅不精通“九地”之利的充分利用,就算熟悉地形,也得不到地利的优势。

也就是说,率领部队行军打仗,如果将帅不了解“九地”的因地制宜之策,即使知道圮地等“五地”之利,也不能使地形之利得到充分地利用和发挥。

参考资料:齐甲斌著:《六十四计--谋略学的理论基础及对策》,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

骈宇骞等译注:《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中华书局,2006年版。

《孙子兵法》翻译及其符号模型化研究:九变篇第八(二)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译文:正因为如此,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时,必然会兼顾权衡事情的利与害两个方面。

在有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另一面,事情就能顺利完成;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另一面,祸患就可以排除。

附录:事情X是利(A)与害(A-)的矛盾统一:X = A A-。

其中,利与害是相互转化的:A = A A-, A- = A A- 。

1)当利(A)为事情的主要方面时,次要方面有两种取值:A和A- 。

事情的发展趋势有两种可能:A A , A A-。

第八章人生九变,不要墨守成规兵第

第八章人生九变,不要墨守成规兵第

第八章人生九变,不要墨守成规兵第人生也如战场瞬息万变,其成败除了看实力外,还要看能力,孙武用“九变”来形容其变化之多。

当然,对于那些不墨守成规而灵活多变的人来说,他们懂得兼顾利害、严阵以待之策,所以获取成功也是必然的。

1、兼顾利害,稳操胜券【原文】《孙子兵法·九变篇》有云:“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精译】所以,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必须兼顾利害两个方面。

在顺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大事便可以顺利进行;在不顺的情况下,能够想到好的方面,那么祸患便可以去掉了。

【分析】孙子认为无论任何事物,都和战争一样,都包含着利和害两个方面。

对于战争,只想到它的利,不想它的害,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当然,光想着害而忽视利的一面,也有失偏颇。

用兵之事有利有害,利害相间,不完全了解用兵利弊的人,也就无法理解用兵的益处。

因此,真正聪明的将帅思考问题,必须兼顾到利与害两个方面。

在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条件,才能提高战胜困难的勇气;在顺利的情况下要考虑到不利因素,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才能排除可能发生的意外,趋利避害,化害为利。

“害”字当头,处于不利的情况下,要见害思利,看到有利条件,看到光明,才能战胜困难,坚持下去。

一个人无论处在怎样艰难困苦的场合,都要充满自信,要相信好时光总会到来。

这就是说,当一个人处于不利境遇的时候,要看到有利条件,去争取最好的结果。

美国前任总统里根的母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会交上好运。

并且你会认识到,要是没有从前的失望,那是不会有好运的。

”正是凭借这种信念,里根克服了许多困难,最后一举成为美国总统。

员怨猿圆年里根大学毕业以后,他决定在电台找份工作,然后再设法去做一名体育播音员。

他搭车去了芝加哥,敲开了一家又一家电台的门,但每次都碰了一鼻子灰。

他听说伊利诺斯州的迪克逊有一家商店,需要一名当地的运动员去经营它的体育专柜。

孙子兵法第八篇九变篇

孙子兵法第八篇九变篇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 必生,
所以,将帅有五种危险(关羽失荆
有勇无谋
贪生怕死
可洲)虏:也只;知死忿拼速就,会被可杀侮;贪也生;怕廉死就洁,
可会被辱急俘也躁;易;急怒躁易怒就经过不于起自刺尊激;廉洁
自爱则受不了侮辱,过分爱护庶民就遭
爱受烦民溺恼爱,。民可众烦也。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 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 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他们不,伸使展各诸害侯怕的、力量不劳能役伸展危;险要的用 危险的事情使厌诸恶侯忙于应烦付劳;要用事小情利
去引诱诸侯国,使他们被动奔走,。
趋诸疾走侯、者奔忙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 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 恃吾有依赖所不可攻也。
所以,用兵的基本原则,不要寄希 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靠我们作好充分 准备严阵以待;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 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了使敌人无法进攻 的力量和措施。
三、主要韬略及应用
• 韬略二十三 处变不惊 从容对敌
诸葛亮空城计
宋朝曹玮笑杀逃兵
我志愿军痛击美王牌师 李续宾惊慌遭惨败
中途岛大战 小土豆击沉大潜艇
日本DC公司起死回生 台湾塑胶大王的崛起
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 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 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 矣;
将帅若能精通灵活机动变化无穷办 法的运用,就是懂得用兵打仗了;将帅 如果不精通灵活机动应变的办法,就是 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 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指挥军队不知道各种机动应变的方法, 虽然知道“五利”(途有所……),也不 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张预曰:变者,不拘常法,临事实 变,……凡与人争利,必知九地之变。
三、主要韬略及应用

第八篇 九变篇

第八篇  九变篇

第八篇九变篇[提要]本篇是前一篇——《军争篇》的继续和补充。

《军争篇》全面论述了“迂直之计”。

本篇则进一步论述在作战过程中,要实行迂直之计,为将者,还必须根据地形和敌情的变化灵机处置,变通应敌,在特殊情况下即便是“君命”也“有所不受”,决不可机械行事,贻误战机,文中分析了战场之上,经常遇到的种种需要变通应敌的情况和方法,同时还论述了军队将领掌握这些变通应敌方法应具备条件的基本素质。

全篇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1.提出战场上经常需要人们变通应敌的几种情况。

即:圮地无舍;衡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

指出诸如以上种种情况,为将者必须临机处置,即使是“君命”亦“有所不受”。

2.用兵打仗,必须利害兼思。

只有考虑到有利一面,才能鼓舞士气,增强必胜信心;只有同时又考虑到有害一面,才会事先提防,免除后患。

强调用兵打仗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充分准备,决不可对敌人抱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以必存侥幸。

3.指出两军对阵,将领们的思想水平和思想素质十分重要。

如果将领的思想性格具有“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等片面性,感情用事,缺乏理性思考,不能从实际情况出发,临机变通,将会遭到覆军杀将的危险。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合,衡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打仗的法则是,将军领受国君的命令,征集民众,组成军队,然后出征。

出征时,遭到山林险阻沼泽的“圮地”,不能宿营;遇到与邻国接壤、四通八达的“衡地”,要注意与邻国结交;遇到缺乏生存条件或地形十分险恶的“绝地”,应迅速通过,不能停留;遇到四周地形险峻,敌可往来,我难出过的“围地”。

008《孙子兵法》导读·九变篇

008《孙子兵法》导读·九变篇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
军聚众,圮地无舍, 合军聚众:合,指征集民众,组织军队。(出参 《军争篇》注) 圮地无舍:圮地,指难于通行之地。《九地篇》 云:“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 《尔雅·释话》:“圮,败也。”《说文》:“圮, 毁也。”曹操注:“水毁曰圮。”舍,止也;此处指 宿营。《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 【译文 】孙子说:根据用兵的规律,将领向国君 领受命令,聚集民众组成军队,在“圮地”不要驻 扎,
【原文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
能得人之用矣。 五利:指上述“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 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五 事之利。 不能得人之用矣:梅尧臣曰:“知利不知变, 安得人而用。”王晳注:“虽知五地之利,不 通其变,如胶柱鼓瑟耳。” 【译文 】治军不了解机变的权术,即使懂得 “有的道路不宜通过”等“五利”,也不能 充分发挥士卒们最大的战斗能力和作用。
【原文
】廉洁,可辱也;
洁,可辱也:言将帅矜于廉洁之名,则可以
污辱之。曹操注:“廉洁之人,可汗辱致之 也。”
【原文
】爱民,可烦也。
烦,烦劳、相烦。言将帅过分看重民众眼前
利益,而不审度利害,则会被动烦劳。张预 注曰:“民虽可爱,当审利害。若无微不救, 无远不援,则出其所必趋,使烦而困也。”


【全文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
军聚,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 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 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 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 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 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 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 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 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 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也;忿速, 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 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 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第八篇《九变》的主要原则

《孙子兵法》第八篇《九变》的主要原则

《孙子兵法》第八篇《九变》的主要原则《九变》篇是《孙子兵法》的第八篇,主要论述了九变五利,知九变五利才能用好军队,战场要懂得随机应变,做到有备无患。

整篇分为四章,第一章讲九变五利是什么。

第二章讲将领需要知九变五利才能用好军队。

第三章讲要兼顾利和害,才能消除隐患而达到目的。

第四章讲将有五危,五危会导致失败(如图1所示)。

图1 《九变》篇的主要原则第一章讲九变五利是什么。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

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译文】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接受国君的命令,召集人马组建军队,在难于通行之地不要驻扎,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要与四邻结交,在难以生存的地区不要停留,在四周有险阻容易被包围的地区要精于谋划,误入死地则须坚决作战。

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敌军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占,有些地域不要争,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详解】本章主要讲九地五变是什么。

影响胜利的主要是我方的实力和战术,敌人的实力和战术,以及地形环境对于敌我双方的影响。

九地五变主要地形环境对于敌我的影响(如图2所示)。

图2 九变五利九地和五变是什么,从古至今,争议较多。

“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是十句话,而不是九句或者十四句。

有人认为前九句为九变,但是五利就没法解释了。

有人认为九变应该是五变,即前五句是五变,后五句是五利。

有人认为九变只是指的多变,九并不是确定的数。

我倾向于认为前五句是指九变中的五变,因为这几句和《九地》篇的九地中的五地相同。

而后五句指的是五利。

《九地》篇介绍了九种军事地理,这九种不是单纯的地形,是和敌我所处位置相关的。

九地包括: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和死地,而本章中所提到的圮地、衢地、围地和死地直接可以在九地中找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也。 “杂于利”句:务,任务。此指“争胜于天 下”之大事。信,通“伸”,伸张、舒展。 杜牧注:“信,申也。” 王晳注:“曲尽其 利,则可胜矣。” “杂于害”句:曹操曰:“既参于利,亦计 于害,虽有患,可解也。” 【原文 】在不利的条件下看到有利的一面, 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有利条件下看到不 利的因素,祸患便可及早解除。
害,在害思利,当难行权。”张预注:“智者 虑事,虽处利地,必思所以害;虽处害地,必 思所以利,此亦通变之谓也。”《墨子·大取》
篇曰:“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 小也。害之中取小,非取害也,取利也。”
【译文
】因而,高明的将领考虑问题,一定
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
【原文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
《孙子兵法》 第八、九变篇
上篇回顾
第一部分、军争的总方略
第二部分、军争的利弊
第三部分、军争的总原则
第四部分、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 第五部分、治兵四要 第六部分、用兵八戒
本篇题解
张文穆曰:“本篇是补充《军争篇》治变未尽之意, 特立专题,再做有系统的发挥,实无异《军争篇》 的续篇。” 本篇主要论述在特殊条件下,机变灵活的作战指挥 思想。是孙子十三篇中专论灵活机变的一篇。九变, 谓无穷之机变。九,谓数之极。王晳曰:“晳谓九 者数之极,用兵之法当极其变也。” 或以为《九变篇》的内容,不过是《九地篇》的一 部分。张预注:“变者,不拘常法,临事适变,从 宜而行之之谓也。凡与人争利,必知九地之变,故 次《军争》。”
【原文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
能得人之用矣。 五利:指上述“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 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五 事之利。 不能得人之用矣:梅尧臣曰:“知利不知变, 安得人而用。”王晳注:“虽知五地之利,不 通其变,如胶柱鼓瑟耳。” 【译文 】治军不了解机变的权术,即使懂得 “有的道路不宜通过”等“五利”,也不能 充分发挥士卒们最大的战斗能力和作用。


【全文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
军聚,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 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 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 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 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 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 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 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 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 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也;忿速, 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 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 可不察也。
【原文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
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恃,倚仗、依赖、寄希望。有以待,即有充 分准备。曹操注:“安不忘危,常设备也。” “无恃其不攻”二句:言未可侥幸于敌之不 攻,而需依赖己具备使敌无从(不敢)进攻的 实力条件。 【译文 】所以打仗的原则是:不要寄希望于 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准备,严阵 以待;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进攻,而要依 靠自己有敌人不可攻破的条件。
知九变 之 术
因地五法
圮地无舍,衢地合交, 绝地无留,围地则谋, 死地则战。 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 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 君命有所不受。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 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必死,可杀 必生,可虏也 忿速,可侮也 廉洁,可辱也 爱民,可烦也
《 九 变 篇 》 框 图
止兵五利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 害

【译文 】有的道路不宜通过,有的敌军可以不击,
有的城邑可以不攻,


【原文 】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地有所不争:曹操注:“小利之地,方争得而失之, 则不争。” 君命有所不受:君命有所不受之前提,即汉简《四 变》所谓“君令有反此四变(即上述“途有所不由” 等四类情况)者,则弗行也。”曹操注:“苟便于事, 不拘于君命。”贾林注:“决必胜之机,不可推于君 命,苟利社稷,专之可也。” 二战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曾经说过:“有 时,同我的上司作战比同敌人更艰苦”周亚夫军细 柳 【译文 】有的地盘可以不争,甚至国君的命令有的 也可以不接受。


【原文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
必,坚持、固执之意。谓一意死拚,则会被杀。曹 操注:“勇而无虑,必欲死斗,不可曲挠,可以奇 伏中之。” 【原文 】必生,可虏也; 言将帅若一味贪生,则不免沦为战俘。张预 注:“临陈畏怯,必欲生返,当鼓噪乘之,可以虏 也。” 【原文 】忿速,可侮也; 忿,愤怒、生气。速,快、迅速。此处引申为急躁、 偏激。言将帅急躁易怒,则易中敌人轻侮欺凌之计。 曹操注:“疾急之人,可愤怒侮受命于君,合
军聚众,圮地无舍, 合军聚众:合,指征集民众,组织军队。(出参 《军争篇》注) 圮地无舍:圮地,指难于通行之地。《九地篇》 云:“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 《尔雅·释话》:“圮,败也。”《说文》:“圮, 毁也。”曹操注:“水毁曰圮。”舍,止也;此处指 宿营。《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 【译文 】孙子说:根据用兵的规律,将领向国君 领受命令,聚集民众组成军队,在“圮地”不要驻 扎,

【原文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
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九变之利 :李筌曰:“谓上之九事也。”即“圮地 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 争”。何氏曰:“从‘圯地无舍’而下至‘君命有 所不受’,其数十矣,使人不得不惑。愚熟视观文 意上下,止述其地之利害尔。且十事中,君命有所 不受且非地事,昭然不类矣。盖孙子之意,凡受命 之将,合军聚众,如经此九地有害而无利,则当变 之。虽君命使之舍留攻争,亦不受也。” 【译文 】将领能通晓灵活机变的好处的,就算懂 得用兵了;将领不通于灵活机变的好处,即使了解 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


【原文 】衢地合交,绝地无留,
衢地合交:衢地,谓四通八达之地。《说 文》:“四达谓之衢。”《九地》云:“四达者,衡 地也。”合交,指结交邻国以求多助。曹操 注:“结诸侯也。”张预注:“四通之地,旁有邻国, 先往结之,以为交援。” 绝地无留:绝地,指难于生存之地。李筌注:“地 无泉井、畜牧、采樵之处。”《九地》则云:“去 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无留,曹操注:“无久 止也。” 【译文 】在“衢地”要结交诸侯,在“绝地”不 可滞留,
【原文
】廉洁,可辱也;
洁,可辱也:言将帅矜于廉洁之名,则可以
污辱之。曹操注:“廉洁之人,可汗辱致之 也。”
【原文
】爱民,可烦也。
烦,烦劳、相烦。言将帅过分看重民众眼前
利益,而不审度利害,则会被动烦劳。张预 注曰:“民虽可爱,当审利害。若无微不救, 无远不援,则出其所必趋,使烦而困也。”


【原文 】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
涂,通“途”,道路。由,从、通过。谓有的道路 不要通过。 军有所不击:张预注:“纵之而无所损,克之而无 所利,则不须击也。又若我弱彼强,我曲彼直,亦 不可击。” 城有所不攻:张预注:“拔之而不能守,委之而不 为患,则不须攻也。又若深沟高垒,卒不能下,亦 不可攻。”
【原文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
趋诸侯者以利。 屈诸侯者以害:谓以危害之事使诸侯屈。屈, 屈服、屈从。诸侯,此特指敌国。 役诸侯者以业:役,使、驱使。业,曹操 注:“业,事也。” 梅尧臣注:“挠之以事则 劳。”张预注:“以事劳之,使不得休。” 趋诸侯者以利:趋,奔走、奔赴。张预 注:“动之以小利,使之必趋。” 【原文 】这就是要以祸患威逼诸侯屈服,以 各种貌似正经的大事来役使诸侯,用各种小 利来引诱诸侯疲于奔命。
【原文
】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将之过也:为将者之缺陷。张预注:“庸常 之将,守一而不知变,故取则于己,为凶于 兵。” 【译文 】大凡这五个方面,都是将领素质上 的缺陷,是用兵的大害。全军覆没,将领被 杀,一定因为这五个方面的危险因素,因而, 不能不看清这个道理啊。 《计篇》论述了将帅的“五德”(智信仁勇 严),本篇论述了将帅的“五危”,一正一 反,相辅相成,构成了孙子的将帅观。
【原文
】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围地则谋:围地,乃指进退不便、易被包围
之地区。《九地》云:“所由入者隘,所从归 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谋, 曹操注:“发奇谋也。”即设奇计。 死地则战:死地,特指走投无路之绝地,非 力战不足以求生。《九地》云:“疾战则存, 不疾战则亡,为死地。”又“无所往者,死 地也。”张预注:“走无所往,当殊死战。” 【译文 】在“围地”要巧出奇谋,在“死地” 则殊死奋战。
本篇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知九变之术
第二部分、智虑必杂于利害
第三部分、将有五危
第一部分、知九变之术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 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 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 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 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 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 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 得人之用矣。
第二部分、智虑必杂于利害
【原文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 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 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 不可攻也。
【原文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害:杂,合、混合。曹操注:“在利思
第三部分、将有五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