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九变篇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原文如下:
1. 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 作战篇: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3. 谋攻篇: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4. 形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5. 势篇: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6. 虚实篇: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7. 军争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8. 九变篇:将帅有五种过失:不明智而不致疑,勇敢而不顾忌,貌庄而不生猛,看地势而不尽其利,计议大事而不论及小事。

9. 行军篇: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10. 地形篇:领兵者,智也;战者,仁也;守者,信也;处者,义也。

11. 九地篇: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12. 火攻篇: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13. 用间篇: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以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知其详。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分别为:第一篇: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因此,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爵禄、punishments 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是故,调五事之比,以度胜负。

第二篇:作战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无智者不从,无道者不行。

夫兵之事,速则易器,而晚则难成。

故不尽知道,则不能行法;不谙法,则不能全师。

故知之在心,行之在形,不在累卵之枝,而在五绝之地。

治兵之道,必借于诈;诈则必行于眼前,故治兵之道,曰“形三,神三”。

“形三者,一曰金赤,二曰白黑,三曰此非;神三者,一曰神速,二曰神隐,三曰神明。

金赤白黑者,所以变化万化之状,神速、神隐、神明者,所以无穷之际,辞让有节之士也。

因而制之,则形不可测,神不可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负之道也。

第三篇:攻战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兵不厌诈,诈则必取,无诈而不取。

故敌虽高,则必可与战也;敌低,则必可取也。

故右上而左下之兵,出奇无穷,水逆转轮,攻其不备,此兵家之所谓胜,不可先传也。

第四篇:军形篇孙子曰:“将军居贵戚,三军士卒住安帐。

见则贵简,进则与之俱,权杖左右,贵者先,士卒死。

当其进也,合于鸡鸣;下其营也,得于钟鼓。

”第五篇:兵势篇孙子曰:“凡兵有五贼,必亡;有五常,必存。

五贼者:疾、贫、辱、惧、饥。

五常者:智、信、仁、勇、严。

凡此,以五常遗之,则民服;以五贼遗之,则民不服。

”第六篇:虚实篇孙子曰:“凡为客者,先礼后兵;先德后怨。

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

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

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一: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九变篇,开篇就提到“用兵之法”,所以九变其实就是指军事指挥的九种变化(其实是包含多种,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数,这里指多种),所以这篇其实说的是军事指挥,“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说了多种变化。

这就是第一段的大意。

第二段说了“九变”的重要性。

第三段说运用“九变”时要注意变通,他最后总结为“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意思是说不要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他人的失误上,要依靠自己的准备。

最后对军事统帅进行一个提醒,要注意“五危”,即你的性格不要带到军事指挥上来,那只会带来灾难。

所以说,九变篇的中心即指“用兵之法”,但是“用兵之法”一般指如何获得胜利,但是这篇没有提如何胜利,反而再说如何不败,其实这是依靠在之前的《军形篇》,《军形篇》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就是说,只有先不败才能求胜。

而《军形篇》开篇说的更好:“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看看这句“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也就说,九变其实为了“先为不可胜”。

九变,顾名思义,多种变化,变化来干什么,让我不被打败。

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二: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孙子说:凡是用兵的法则,主将受领国君的命令,征集兵员编成军队,在“圮地”上不要驻止,在“衢地”上应结交诸侯,在“绝地”上不可停留,遇到“围地”要巧出奇谋,陷入“死地”就要殊死奋战。

有的道路不宜通过,有的敌军不宜攻击,有的城邑不宜攻占,有的地方不宜争夺,不合乎上述“九变”的,即使是国君的命令,也可以不执行。

所以,将帅能通晓九变好处的,就懂得用兵了,将帅不通晓九变好处的,虽然知道地形情况,也不能得地利。

孙子兵法的智慧壹孙子兵法与中华权谋_九变篇第八

孙子兵法的智慧壹孙子兵法与中华权谋_九变篇第八

周亚夫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能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反,汉景帝遣太尉周亚夫率兵击叛军。

亚夫至霸上,赵涉拦住去路对周亚夫说:“将军东诛吴楚,胜利则国家安固,不胜则天下危急,不知能否听听我的建议?”周亚夫下车,施礼后请教。

赵涉说:“吴王素富,养一些为他拚死的人。

听到将军东去,必埋伏那些歹徒于崤山一带的险要之地,而且军事贵在神秘,将军为什么不以此向右去,走蓝田,出武关,到达洛阳,时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战鼓,诸侯知道了,以为将军自天而降呢!”周亚夫按其计行事,安抵洛阳。

夫概王机动灵活公元前506年11月,吴、楚两军在柏举摆开阵势。

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王早晨请求阖闾说:“楚国的囊瓦不仁,他的臣下没有拚死的决心。

我们抢先进攻,他们的士兵一定奔逃;然后大部队继续上去,必然得胜。

”阖闾不答应。

夫概王说:“所谓‘臣下合于道义就去做,不等待命令’,说的就是这个吧。

今天我拚命作战,楚国就可攻进去了。

”于是带着他的部下五千人抢先攻击子常的士兵,子常的士兵奔逃,楚军乱了阵脚,吴军大败楚军。

吴军追击楚军,到达清发,打算发动攻击。

夫概王说:“被困的野兽还要争斗,何况人呢?如果明知不免于死而一起拚命,必然打败我们,如果让其先渡过河感到可以逃脱,后边的人羡慕他们,就没有斗志了。

渡过了一半才可以攻击。

”听了他的话,吴军又一次打败楚军。

荀彧计败袁绍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接连打了几仗。

曹操守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袁绍围攻曹军。

曹操粮用完,写信给荀彧,和他商议准备回许都,并以此引诱袁绍。

苟彧说:“现在军粮虽然缺乏,总还不象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相持时的那种程度啊。

那时候刘邦、项羽没有谁肯先退的,先退的就居于劣势了。

您拿以一当十的兵力,选定阵地阻击固守,扼制着咽喉要地,使袁军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眼看袁绍的力量已经用尽,形势必将发生变化,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候,不要失去良机啊!”曹操就打消了退回许都的打算。

于是曹操用奇兵袭击袁绍的贮粮之地,斩杀了他的大将淳于琼等,袁绍终于败退逃跑。

008《孙子兵法》导读·九变篇

008《孙子兵法》导读·九变篇

解也。 “杂于利”句:务,任务。此指“争胜于天 下”之大事。信,通“伸”,伸张、舒展。 杜牧注:“信,申也。” 王晳注:“曲尽其 利,则可胜矣。” “杂于害”句:曹操曰:“既参于利,亦计 于害,虽有患,可解也。” 【原文 】在不利的条件下看到有利的一面, 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有利条件下看到不 利的因素,祸患便可及早解除。
害,在害思利,当难行权。”张预注:“智者 虑事,虽处利地,必思所以害;虽处害地,必 思所以利,此亦通变之谓也。”《墨子·大取》
篇曰:“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 小也。害之中取小,非取害也,取利也。”
【译文
】因而,高明的将领考虑问题,一定
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
【原文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
《孙子兵法》 第八、九变篇
上篇回顾
第一部分、军争的总方略
第二部分、军争的利弊
第三部分、军争的总原则
第四部分、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 第五部分、治兵四要 第六部分、用兵八戒
本篇题解
张文穆曰:“本篇是补充《军争篇》治变未尽之意, 特立专题,再做有系统的发挥,实无异《军争篇》 的续篇。” 本篇主要论述在特殊条件下,机变灵活的作战指挥 思想。是孙子十三篇中专论灵活机变的一篇。九变, 谓无穷之机变。九,谓数之极。王晳曰:“晳谓九 者数之极,用兵之法当极其变也。” 或以为《九变篇》的内容,不过是《九地篇》的一 部分。张预注:“变者,不拘常法,临事适变,从 宜而行之之谓也。凡与人争利,必知九地之变,故 次《军争》。”
【原文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
能得人之用矣。 五利:指上述“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 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五 事之利。 不能得人之用矣:梅尧臣曰:“知利不知变, 安得人而用。”王晳注:“虽知五地之利,不 通其变,如胶柱鼓瑟耳。” 【译文 】治军不了解机变的权术,即使懂得 “有的道路不宜通过”等“五利”,也不能 充分发挥士卒们最大的战斗能力和作用。

孙子兵法第八篇九变篇

孙子兵法第八篇九变篇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 必生,
所以,将帅有五种危险(关羽失荆
有勇无谋
贪生怕死
可洲)虏:也只;知死忿拼速就,会被可杀侮;贪也生;怕廉死就洁,
可会被辱急俘也躁;易;急怒躁易怒就经过不于起自刺尊激;廉洁
自爱则受不了侮辱,过分爱护庶民就遭
爱受烦民溺恼爱,。民可众烦也。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 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 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他们不,伸使展各诸害侯怕的、力量不劳能役伸展危;险要的用 危险的事情使厌诸恶侯忙于应烦付劳;要用事小情利
去引诱诸侯国,使他们被动奔走,。
趋诸疾走侯、者奔忙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 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 恃吾有依赖所不可攻也。
所以,用兵的基本原则,不要寄希 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靠我们作好充分 准备严阵以待;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 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了使敌人无法进攻 的力量和措施。
三、主要韬略及应用
• 韬略二十三 处变不惊 从容对敌
诸葛亮空城计
宋朝曹玮笑杀逃兵
我志愿军痛击美王牌师 李续宾惊慌遭惨败
中途岛大战 小土豆击沉大潜艇
日本DC公司起死回生 台湾塑胶大王的崛起
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 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 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 矣;
将帅若能精通灵活机动变化无穷办 法的运用,就是懂得用兵打仗了;将帅 如果不精通灵活机动应变的办法,就是 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 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指挥军队不知道各种机动应变的方法, 虽然知道“五利”(途有所……),也不 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张预曰:变者,不拘常法,临事实 变,……凡与人争利,必知九地之变。
三、主要韬略及应用

散打训练中《孙子兵法.九变篇》战术思想的解析

散打训练中《孙子兵法.九变篇》战术思想的解析

散打训练中《孙⼦兵法.九变篇》战术思想的解析2019-10-10《孙⼦兵法》讲的“权诈之兵”,很多讲的是机动灵活,知变善之道。

《孙⼦兵法·九变篇》讲的九变就是多变之意。

从《孙⼦兵法·军争篇》的尾句“⾼陵勿向……饵兵勿⾷,归师勿遏,围师必,穷寇勿追”到《孙⼦兵法·九变篇》的“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等都是强调应变。

多变才能出奇,多变才能使对⼿不意。

变有多种多样,有因时⽽变,有因地⽽变,有因情况⽽变,然⽽,其中更可贵的是“敌变我变”,即根据对⼿的变化⽽变化。

同理,我⽅变化,对⽅也会相应采取措施。

在赛场上,我们在研究对⼿,⽽对⼿也在研究我们。

知道这⼀道理,以⼰之思,度敌之想,反观以求,这样才能在对⼿之前,时时占据主动。

因敌制胜是⽐赛的关键。

所谓因敌制胜就是根据变化了的敌情,制订或修改计划。

就竞技体育⽐赛⽽⾔,就是要随场上双⽅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

把《孙⼦兵法》的谋略思想运⽤到散打运动,能丰富散打运动的谋略思想,我们在借鉴运⽤的时候,必须理解其精髓,不仅要借鉴得当,灵活运⽤,更要推陈出新。

⼀、能⽽⽰之不能要战胜对⼿,可先⽰之以不能,使对⼿⼼骄志懈,⽽我则积极准备,伺机乘隙进攻。

积⽔不流,为的是流⽽必决,⼀泻千⾥;引⽽不发为的是等待时机;能为⽰之不能,为的是取得最后成功。

⼆、⽤⽽⽰之不⽤凡事有其名⽽⽆其实者必败,有其实⽽匿其名者则胜利。

所以,应当谋⽽不外泄,志不哗众。

因⽽⽰之不⽤,其⽬的是让对⼿不疑于⼰,⽆备于⼰,使对⽅丧失警惕,以待时机成熟,向对⼿发起突然袭击。

三、近⽽⽰之远,远⽽⽰之近从空间概念上讲,此法属于隐蔽⾏进的路线、进攻⽅向和攻击点的谋略。

我欲从此地攻,假装从那⾥袭击。

我国古代兵法三⼗六计中的“声东击西”、“暗度陈仓”都是对这⼀⽅法的具体化。

从时间概念讲,“近⽽⽰之远,远⽽⽰之近”是属于隐蔽攻击时间的谋略。

近即现在,远指将来。

孙子兵法九变篇启示

孙子兵法九变篇启示

孙子兵法九变篇启示
《孙子兵法》九变篇启示是中国古代建立的一种兵法模式,记载着孙武关于兵法方面的思想。

孙武撰写的兵法思想具有太平的思想理念,以及如何通过变化和改革来维护和平,因此,孙子兵法九变篇启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孙子兵法九变篇启示认为谋求和平离不开善用变化,只有不断更新和改善,才能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使国家发展,并有效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安全和繁荣。

其次,孙子兵法九变篇启示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兵法都应当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应当设计出新的战法和策略,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胜利机会。

最后,孙子兵法九变篇启示认为,要保持和平,就不应轻易对抗,要分析这种变化,以此发掘新的和平机遇,以免犯下错误。

因此,孙子兵法九变篇启示强调了变革、创新和善用时势的重要性,应当成为当今国家的参照。

只要恰当地应用和实施孙子兵法,就能使国家安全有序地发展,赢得和平,实现人民美好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九变篇
《孙子兵法》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为大家整理了孙子兵法之《九变篇》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

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九变篇》注释:
圮地无舍:圮,倒塌、毁坏。

圮地,按梅尧臣注:“山林,险阻,沮泽之地。

”舍,住舍,这里指的是部队宿营。

圮地无舍,这里是指在山林险阴沼泽的地方不能宿营。

衢地交合:衢地,这里指与邻国相接四通八达的地方。

交合,结
合,这里是指与其他诸侯国结交。

衢地交合,指在与多国相邻的地方要重视与邻国结交。

绝地无留:绝地,缺乏生存条件或地形十分险恶的地方。

留,逗留。

绝地无留,意思是指在缺乏生存条件或地形十分险恶的地方,部队不能停留。

围地则谋:围,包围,是指四面地形险恶,敌可往来,我难出入之地。

谋,这里指的设谋。

围地则谋,当部队进入四面地形险恶、敌军可以任意往来而我军却难以出入的地区应当设计尽快离开。

死地则战:死地,前无进路、后有追兵,必得死战之地。

死战之地,当部队陷入前无进路、后有追兵的死地时只有与敌作决战之战。

涂有所不由:涂,通“途”,道路。

涂有所不由,意为部队进军时,有点道路不能走。

军有所不击:对于有的敌不能进行攻击。

五利:指五变之利,具体指“涂有所不由”到“君命有所不受”的五变之利。

得人之用:人,这里指的是军队将士。

用,作用,这里可引申为战斗力。

得人之用,意思是指,充分发挥全军的战斗力。

智者之虑:聪明的人思考问题。

杂于利害:杂,掺杂、有混合。

杂于利害,思考问题既考虑有力的一面,也要考虑有害的一面。

务可信:务,任务。

信,通“伸”,这里引申为完成、成功。

务可信,这里指任务可以成功。

患可解:患,灾祸。

患可解,灾难可以解除。

无恃其不来:恃,依靠。

其,代指敌军。

无恃其不来,不要依靠寄希望于敌军不来进犯。

必生:生,这里指的是贪生。

必生,一味贪生。

忿速:忿,愤怒。

忿速,这里指性情急爆,容易愤怒、偏激。

爱民:这里指“仁人爱民”之心。

将之过也:将领的过失。

《九变篇》意思:
孙子说:凡是用兵的法则,主将受领国君的命令,征集兵员编成军队,在“圮地”上不要驻止,在“衢地”上应结交诸侯,在“绝地”上不可停留,遇到“围地”要巧出奇谋,陷入“死地”就要殊死奋战。

有的道路不宜通过,有的敌军不宜攻击,有的城邑不宜攻占,有的地方不宜争夺,不合乎上述“九变”的,即使是国君的命令,也可以不执行。

所以,将帅能通晓九变好处的,就懂得用兵了,将帅不通晓九变好处的,虽然知道地形情况,也不能得地利。

指挥军队而不知道各种机变的方法,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

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不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避免。

能使诸侯屈服的,是用诸侯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胁它;能役使诸候的,是用危险的事情去困扰它;能使诸侯归附的,是用利益去引诱它。

所以用兵的法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打,而要依靠自己严阵以待,充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充足力量和办法。

将帅有五种致命弱点: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就可能被敌诱杀;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就可能被敌俘虏;急躁易怒,一触即跳,就可能受敌凌辱而妄动;廉洁而爱好名声,过于自尊,就可能被敌侮辱而失去理智;溺爱民众,就可能被敌烦扰而陷于被动。

这五点是将帅易犯的过失,是用兵的灾害。

军队的覆灭、将帅的被杀,都是由于这五种致命弱点造成的,这是做将帅的人不可不充分注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