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兵法》读后感6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6篇《孙子兵法》读后感1《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
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
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
孙武将其所撰兵法13篇献给吴王,阖庐遂以孙武为将,出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
孙武最后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出自孙武。
但后人因《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兵法》有82篇,图9卷,而多认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
又有人因《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齐孙》,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而认为13篇出自孙膑之手。
不过,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70余枚竹简后,学者们已多倾向于13篇应出自孙武之手,82篇则是孙武后学所著,是用以补充和解释13篇的。
《孙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但又构成一完整的思想体系。
《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
孙武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道”、“天”、“地”、“将”和“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
“道”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和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
孙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与否,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和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作战》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进行战争。
孙认为,战争的消耗和战费的开支是十分庞大的,战争旷日持久势必危及国家的存亡。
所以,他主张速胜。
《孙子兵法》读后感(优秀5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优秀5篇)孙子兵法读后感篇一春节前的那几天,我被爸爸书柜里的6本《孙子兵法》系列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套丛书图文并茂,有原文、译文和古代引用兵法的典型战例,通俗易懂,使我们能在生动活泼的图文之间了解历史,陶冶美好情操,树立远大志向。
从书中我了解到《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军事理论专着,从它诞生起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
全书共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等13篇。
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战例,像计谋篇中的“武王牧野誓师灭殷商”,作战篇的“商鞅立法奖军功”等等都是大家熟悉的故事。
《孙子兵法》中的谋略规律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流传至今的真理,更说明了孙武是一个非常伟大、杰出的谋略家与军事家。
孙武出生的年代和孔子同时,是春秋晚期齐国乐安人,孙武所出身的田氏家族是一个具有兵学渊源的军事世家,这使孙武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军事文化熏陶,为他日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孙武还被誉为“兵学鼻祖”呢!《孙子兵法》中的各种战术、策略不仅在军事有着重要贡献,而且深入到政治、外交、企业经营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
当今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孙子兵法》,甚至把它视为兵法谋略经典。
《孙子兵法》真不愧是我国的瑰宝,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孙子兵法读后感感悟600字篇二大家一看题目就知道这是一本兵书。
的确,这本书在我国的历史是是赫赫有名的。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时期的军事家孙武为中华文化留下的宝贵财富。
在刀光剑影的历史上,他用最为精彩的语言记录下来那些令人惊叹不已的军事事迹和个人智慧,这本兵书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同和高度的评价,被称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典。
我觉得这本书中所采用的语言都是非常精彩,也非常深奥的。
初读的时候,像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后来借助于注解,才能一一看懂。
其中的《计篇》是我比较喜欢的。
原文是这样的:“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孙子兵法》的读后感(通用10篇)

《孙子兵法》的读后感《孙子兵法》的读后感(通用10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孙子兵法》的读后感(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孙子兵法》的读后感1《孙子兵法》是一部经典的兵法著作,书中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在后世被应用被实践,并且让实践者获得成功。
在《孙子兵法》出现过后的几千年中,历史历经了多少场战争,又有多少猛将锐兵借用《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大获全胜。
《孙子兵法》古人用之于战,现代人亦可用之,用之于生活。
何为道?道乃明政。
古时的战争需要人力,更需要人心。
君主应当同民众一样有必胜的目标,有保家卫国的理想,意志统一,共同生死。
古之用兵需要有严明的政治,今之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没有战争,却又灾难。
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需要“道”的存在。
这不禁又将我的记忆带回那段痛苦的时光,那段自豪的时光。
我们,经历了雪灾地震。
但是种种不幸并没有打到我们,我们的领导人和祖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灾的场景令人感动。
这样的上下一心不就是兵法中“道”最好的体现吗?或许那段往事不堪回首,但是那段往事让人难忘。
何为天,何为地?天乃天时,地乃地利。
古时用兵作战不仅要靠军队实力,除了之前所说“道”之所用带来的人和之外,还需依靠天时地利。
如若不是江面大雾弥漫,或许诸葛亮便会因为自己定下的三天之内造十万支军箭的军令状而丧命了吧;如若不是东南风的吹拂,或许火烧赤壁中周瑜只会烧伤自己了吧;如若荆州不是军事要地,又怎会成就其兵家必争的美名呢。
天时地利在战时很重要,在现在的生活当中同样很重要。
为什么商人会在情人节将玫瑰花精美包装然后卖出,为什么大雨天总会有人撑着一把伞外出卖伞,为什么经营者会挑选店面位置?这些不都是人们在生存和竞争中对天时地利理解过后的运用和实践吗?何为将?将乃明将。
《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10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10篇)《孙子兵法》读后感1这本书很多人都读过,但是往往理解不够深入。
首先,所谓“兵家”,其实是一种世界观,讲的是一种竞争关系。
竞争是自然界的常态,一旦有竞争,就必然有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区别,甚至不是生存就是死亡。
这本来是不争的事实。
很可惜,许多人给它赋予了玫瑰色彩,或者加上很多其他的道德偏见,把本来简单的局面模糊化了。
其结果,是犯了错误而不自知。
大自然也有非常和谐的一面。
万物生长,互利共赢,生生不息。
关于和谐与循环,另外一本书讲得很充分,那就是《易经》,暂不详述。
有人认为,《易经》偏阳,《孙子兵法》偏阴。
本质上,这两者都是关于“信息是否对称“的运用。
与人相处共事,以和谐为目的,必须以诚相待,尽量双方交换的信息对称、透明,双方共赢。
与人竞争关系,以斗争为目的,必须以诈为立,尽量使双方信息不对称,让对方掌握自己的虚假信息,而自己却掌握对方的真实状况,在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错误,恰恰是搞反了,与家人相处时使用了兵法模式,与竞争对手的相处过程中选择了不设防的和谐模式。
言归正传。
很多人以为《孙子兵法》讲的就是“兵者,诡道也“。
满肚子阴谋诡计,就可以天下无敌了。
恰恰相反,《孙子兵法》讲的谋略,常常是公开的阳谋,而且潜藏在公开的事物之中。
孙子认为,获得胜算的方法,靠的是八个字:“知彼知己知天知地”。
很多人以为原文里面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那是误解。
原文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是说,知彼比知己重要,了解对手比了解自己重要,这样打起仗来才不会有危险,而不是盲目追求什么“百战百胜”。
然后,有了实力,有了天时地利人和,想不赢都难。
从实践者的角度,如果只用三句话概括《孙子兵法》,那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正合,以奇胜”,“出其所必趋也”。
如果只能浓缩成一句话,那就是:“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如果只能用一个字概括,那孙子兵法的妙处就是一个字:“无”。
敌方有形,我方无形。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精选10篇】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精选10篇】孙子兵法读书心得(篇1)孙子曰:兵者,国家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刚开篇就把战争与生死之地、存亡之道连系起来,将战争的必要性显现的淋漓尽至。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孙子的这句话,是胜负条件中最重要的五项,正因为这样,孙子在以三万吴军对一百万楚军才会五战五胜,直捣楚都,成就了他的不败神话。
而他也说过,人多不一定就力量大,还要精,就好比拔河比赛,你以一百个小朋友对战十个大力士,你觉的有胜算吗?百战百胜,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真正做到的军队,它将无仗可打,因为谁都不敢向它挑战。
人生正是这样,你第一次击败你的对手,他会增强自已的实力再向你挑战,你第二次战胜他,他会有所畏惧,不过还会向你挑战,你第三次战胜他,他会对你很害怕,对阵多个对手,胜百场,谈何容易。
战场上,最重要的不是主帅,而是士卒,其次是间谍,第三是主帅,第四是大将,而对他们来说粮食是重中之重,因此就有了大军末动,粮草先行,正因如此孙子特别重视粮草,因此他的部队从没被抢过粮。
孙子兵法,威震世界,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圣经。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篇2)大家猜一下我最近读什么书?,没错,就是《孙子兵法》,这本书名听起来好像是教给我们怎样打仗的,确实。
但是都是用一些不明白的手法写的,这些东西就像《老子》一样,长大以后自然就明白了,这些东西写得很好,很棒,正是春秋时期孙武写出的杰作。
,这本《孙子兵法》里第一章是: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你瞧,这就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章,写得多好,多妙。
《孙子兵法》这本书有的教你怎样用兵、有的教你怎样用计,还有的教你怎样打仗……,好多好多,我第一张还没看完呢,等我看完了以后啊,我再写一篇读后感,让你们看看里面都写了什么,并且我强力推荐大家看这本《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读后感40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40篇孙子兵法读后感40篇「篇一」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很有意义的军事书,《孙子兵法》。
这本书写的是孙武自身通过实战总结出的经验,并列举了一个个生动的战例,既学习了打仗的智慧,又能看到一个个朝代的兴盛到衰弱,有个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这是一举两得。
看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打仗不但要有雄厚的兵力,还要有一个聪明的脑袋,想到用一些计谋,迷惑对方,使对方内部发生矛盾或做出利于你打仗的事,这样才能获取胜利。
一些兵力少的国家,照样能打败强国,这唯一的解释是这弱国或多或少用了些计谋,跟他们死拼,是必败无疑的。
另外,一个聪明的将帅该要揭穿对方的计谋,让对方已经钉在板上的胜利成为泡影,虽然现代社会要和谐,不要多疑多虑,但最基本一些很明显的表情,神态要看出来。
战争中,一些经常用计谋打败其他国家首领格外要小心。
有时,一个平淡的安身后面可能藏着惊天的阴谋,有时,一句像白开水一样的话中或许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再仔细读读,我有悟出了更深的道理。
虽然那些对我来说枯燥乏味的古文我没记住多少。
但那句“不战而屈人之兵”还记忆犹新,表面上是希望是反映了战争的最高境界。
也暗示着他对和平的渴望,战征年代,很多人为了一块地而杀红了眼,战火纷飞,死伤无数,多少人在战争中死于非命。
平平安安的难到不好吗?安安逸逸过自己的生活,要学会满足,有多少地就多少,为了夺取一块土地,就发动一场战争,好像战争成了国家的出气筒,大家坐下来经经协商有什么不好。
要知道,人的生命比任何一块土地都重要。
我衷心希望世界早日和平,各名族各国家团结起来,友好交往。
不要发动战争了,要知道,在一场战争中,没有胜利者。
孙子兵法读后感40篇「篇二」《孙子兵法》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军事书。
它是孙子在春秋时期所写,在往后的军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孙子兵法》分为13篇,讲述了战争策略、作战指挥、战场上的随机应变、军事地理和特殊的作战方式。
让我们知道了孙子的军事理念,让我国的军事变得越来越好。
《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20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20篇)《孙子兵法》读后感篇1即使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书,然后,时间的悠久,历史的变革,并没有让这本两千五百岁的书籍与我们产生隔阂。
然后,《孙子兵法》对笔者而言是亲切的。
印象中,与权谋有关、与兵法联系的文字,必定带有不可一世的冷漠,甚至有让人难以启齿的阴险。
然而作为“世界三大兵书”之一、“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的《孙子兵法》是热情的,是光明的,是激励人心的。
作为兵法,《孙子兵法》倡导“慎战”,第一篇《始计篇》便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慎战思想。
第二篇《作战篇》便讲述了“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的战争与经济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第三篇《谋攻篇》道明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必以全争于天下”的至上兵法。
诸如此类的兵家思想,表面上在指导战争的进行,实则处处彰显和平的思想。
在军事领域,世界处于和平状态,莫不因为《孙子兵法》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伟大兵家理论,才有不单纯以武力解决纷争的国际局面。
而对笔者个人而言,《孙子兵法》是良师是益友,其书五千言,包罗万象,深入浅出。
将许多对个人发展有利的道理揭露出来。
生活就是战争——同人争,同天争,同万物争,同疾病争,还有同自我内心不合真理的意念争。
台湾学者林英华在《孙子兵法》中提取出六十七条原理,作为人生的座右铭。
而在阅读《孙子兵法》的过程中,笔者有了阿特伍德一般的感悟,“每读一次便会肃然起敬”,“而益发觉察自我的藐小”,于是愈发激励着自我前行。
《孙子兵法》读后感篇2《孙子兵法》在全世界有数十种翻译本,流传至世界各地。
国外人士亦是视之为奇书。
如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对《孙子兵法》极度膜拜:“中国古代先哲孙子,是天下第一神灵,我公司职员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兴旺发达。
”如美国共和党主席阿特伍德,自称“《孙子兵法》是我一生中仅见最博大精深的战略文件”,并且,阿特伍德“每两天就会读一次”,每读一次便会“肃然起敬”,“而益发觉察自我的藐小”。
孙武《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28篇)

孙武《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28篇)孙武《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28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孙武《孙子兵法》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武《孙子兵法》读后感篇1《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也是公认的军事圣经,在商界、政界、军界一直被奉为必读的经典。
作为中国人,没人不知道《孙子兵法》,但真正读过,读懂的却不多,因为我们大多时间都是听人转述,传来传去,以为三十六计,守正出奇,以少胜多等等战术的奇技淫巧都来自《孙子兵法》,这可能是对它最大的误解。
《孙子兵法》其实是一本很无趣的兵书,它阐述的都是非常简单的道理,简单到我们会去忽视。
作为兵书它并不强调胜利,而是如何不败,如何不战。
能不打仗,尽量不要打仗。
就算打仗也要计算各种成本,能保全自己、甚至保全敌人最好。
用兵的最高的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不是百战百胜。
《孙子兵法》中有太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先分享自己觉得重要的两点。
1.没有目的的手段没有任何意义,没有战略的战术终将失败。
目的相当于战略,而手段相当于战术,战略不清,战术再高明也会输的一塌糊涂。
日军侵华就是非常生动的例子。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是手段,而不是需要达到的目的。
如果把战争的胜利作为目的,那么就是本末倒置。
楚汉相争时,韩信伐齐,但刘邦先派去的郦食其已经劝降齐国。
韩信嫉妒郦食其以三寸不烂之舌收复齐七十二城,强行攻齐,最终导致郦食其被烹杀。
刘邦的战略是得天下,劝降、收买、攻城都是战术,哪种战术能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就是好战术。
而韩信为一己私利破坏刘邦的战略,为以后的死也埋下了伏笔。
所以韩信最终死的冤吗,一点都不冤。
现在正是中美贸易大战之时,美国奉行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都已经达到国策的地步。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经济的延续。
而发展经济的核心是调动国民积极性,鼓励创新,优化配置资源,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国民生产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兵法》由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军师孙武所著,是中国史上第一部兵法著作,其影响也甚为深远。
《孙子兵法》既为世界三大兵书之一,乃前人所留文化瑰宝,自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反复品味。
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孙子兵法》存世仅有十三篇,但是就是这仅剩的十三篇都能让人收获良多、让历代军事名家不断吸收养分,不能不说孙武的确是一代军事奇才。
经过后人整理,《孙子兵法》共分为始计篇、作战篇、攻谋篇、军行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共十三篇,被译为法文、英文、荷兰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希腊文、西班牙文等,足见影响力之强,若是放在今天,《孙子兵法》必能拿下畅销榜的榜首。
《孙子兵法》中让我最为赞赏的一句话就是攻谋篇中的“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不交战而使敌人屈服,在当时各国国君为了国土为了霸权各种混战的境况之下,这种思想是多么伟大而难得!武力征服其他国家固然算是成功,但是却造成难以计数的经济损失与人力损失,即便吞并城池使其成为了自己的国土,却是生灵涂炭还要为其重建经济,对君王来说,是件得不偿失的事。
故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纵观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无一不在说明这个道理,春秋战国的霸权争夺、秦末汉初的楚汉之争、汉末三国的你来我往、唐末的五代十国、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都告诉我们,硬碰硬的战争,终究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而北平的和平解放,不得不说是这个理念的最好的实践。
但是再好的兵书著作也是要随着时代而推进的,随着现代武器的各种发展,战争越发现代化,古时候旷日持久的战争已不再存在,甚至连《孙子兵法》中的行军篇都已失去了意义,但是孙武军事思想的精髓却不该随过时的战略一同抛弃。
例如九变篇中的“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便是表示出现战争端倪时,备战将领要提高警惕,做到有备无患以防万一,将备战的意义发挥到极致。
又例如虚实篇中的“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这句略有三十六计中声东击西的味道,在现代战争中,即使再怎么快速化,仍然存在反应滞后指挥不力的情况,所以我们还需要从《孙子兵法》这部著作中汲取更多养分,至少不要负了千年之前孙武的相托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