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课件(共33张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件:必修二3.10《游褒禅山记》 (共23张PPT)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记游者甚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4)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 “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阅读思考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 用是什么? 为后文的说理议论作铺垫。
第3自然段
对于这 种情况 感慨
课文研读
取独 观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
下本文。 四年后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1069年,他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 足恤”的观点,不顾保守派反对,他积极推行农田、
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因遭
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
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
京)。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 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 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 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 进伟大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 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 和问题交织叠加;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一些改革部 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 少薄弱环节…… 实现中国梦,还要把眼光放远,向世界学习:向日本学习危 机意识、环保意识;向美国学习安全意识,公德意识;向德 国学习民主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走出去引进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课件PPT

古今异义。古:不同寻常。
非常:今:程度副词,很,十分。 险远:形容词作名词,艰险的地方;
僻远的地方。
至于:古今异义。古:到达。今:表示
另提一事的连词。
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
叫人迷乱的地方。
• 思考题: 1 、第三段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述
的呢?
“志”、“力”、“物” 2 在志、力、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 ?
11、余弟安国平父 (fǔ,对男子的美称)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
的籍贯、姓名。
褒
褒禅山(华山)
禅
山
华山洞
示
意
慧空禅院
石碑
图
‖课文串讲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名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因为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因为
由山以上五六里 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连词,无义,或“而”
火尚足以明也 介词,用来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表并列,而
无物以相之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连词,用来
因为
于的用法
始舍于其址 于人为可讥 于是余有叹焉
余于仆碑 师不必贤于弟子
惯坐在同一把椅子上。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呆在同样的地方呢?仔 细想想,如果问你班级里的学生自己的老师平时
洞名(前洞、后洞) 游后洞
记游
音谬
议论
怠而出
学者不可以不 深思而慎取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 者,可以无悔矣
讨论: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 第二段 “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 第三段“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非常:今:程度副词,很,十分。 险远:形容词作名词,艰险的地方;
僻远的地方。
至于:古今异义。古:到达。今:表示
另提一事的连词。
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
叫人迷乱的地方。
• 思考题: 1 、第三段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述
的呢?
“志”、“力”、“物” 2 在志、力、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 ?
11、余弟安国平父 (fǔ,对男子的美称)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
的籍贯、姓名。
褒
褒禅山(华山)
禅
山
华山洞
示
意
慧空禅院
石碑
图
‖课文串讲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名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因为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因为
由山以上五六里 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连词,无义,或“而”
火尚足以明也 介词,用来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表并列,而
无物以相之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连词,用来
因为
于的用法
始舍于其址 于人为可讥 于是余有叹焉
余于仆碑 师不必贤于弟子
惯坐在同一把椅子上。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呆在同样的地方呢?仔 细想想,如果问你班级里的学生自己的老师平时
洞名(前洞、后洞) 游后洞
记游
音谬
议论
怠而出
学者不可以不 深思而慎取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 者,可以无悔矣
讨论: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 第二段 “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 第三段“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高中语文 3-10 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5、盖其又深,代词,它,指后洞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他们,指游客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代词,他们,指古人
7、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ppt精选
47
“ 其”字的用法
8、而余亦悔其之 代词,指自己 9、既其出 助词,无义 10、视其左右 代词,它,指洞壁 11、谬其传 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2、咎其欲出者 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3、吾其还也 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ppt精选
41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 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 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 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
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
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ppt精选
42
理清思路:
结构关键句—— “于是余有叹焉”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中心句——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ppt精选
43
结构谨严无旁逸之枝
(1)简介:山院洞碑 记游
(2)记游:前洞后洞
“其见愈奇” 的欣喜
出洞后“不得极夫游
之乐”的遗憾
ppt精选
29
第三段:重点词句
于是予有叹 对于/这件事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到达 / 帮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共39张PPT)

(四)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 样演绎而来的?第四段又是如何与第一段照应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 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 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寻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 “仆碑”,为后面的议论“寻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 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 严谨,逻辑周密。
句
③省略句
式
有碑仆道 省略介词“于”
一词多义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
译为“是”“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何也(竟,竟然,竟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课堂小结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两段记游, 第三、四段发议论记游为发议论做铺垫,而发议论则句句 回应记游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学习本文要掌握这种在 记叙的基础上深入发表有道理的议论的方法。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 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寻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 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中途折回介绍前 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 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 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 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中途退出 作铺垫。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 ppt课件

后(1070年)拜相。
作。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9 ,
解题
•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 记。
•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 本朝人尚理 ——严羽《沧浪诗话》
•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10
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褒bāo禅chán山 卒zú 庐冢 zhǒng 谬miù 窈yǎo然 怠dài 咎jiù 瑰guī怪 无物以相xiàng 之 慎shèn取 深父fǔ 今言“华(huā )”如“华(huá ) 实”之“华(huá )”者
34
整体感知
中心句——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 悔矣。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 慎取之
35
游山而有顿悟。先明古人观物,思之恒
在,往往有所得。借此将议论层层披露:人
生践行都必须有“志”,有“力”,有“物”
的帮助,做到“尽志无悔”;研究学问要
“深思慎取”。 感慨既发,瞬间纵横古今,
所悟哲理也就和盘托出。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 当 于“我”、“我们”、“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乐也”
43
2 语气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 例:“其孰能讥之乎?” (2)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 例:“其皆出于此乎?” (3)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 例:“吾其还也”
44
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名→动,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动,命名 3、有泉侧出 名→状,从侧面 4、入之甚寒,问其深 形→名,深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走到尽头 6、则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7、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问:这样说来,这观点是 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 “花山”被误传为“华山” 这两件事说的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游褒禅山记》课件 (共33张)

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 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 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说出禅院、仆碑、 前洞、后洞的方位。
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者”
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 “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 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
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 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 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相:①帮助、辅佐,读xiàng。“无物以相之”。②宰 相、丞相,读xiàng。“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 战》)③互相,读xiāng。“卒相与欢。“(《廉颇商 相如列传》)
特殊句式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状语后置句)
2、不随( )以止也(省略句) 3、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余之 所得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Hale Waihona Puke 有志 有力有物尽吾志 无悔矣
照应前文,阐明游洞的感慨
第3自然段
第2自然段
“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承上,“叹”启下, 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第二自然段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 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 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 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 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 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 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 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 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 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 游褒禅山记 PPT课件

动词,得到 名词,心得,收获 动词,能够 形容词,正确
名词,车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 连词,表原因,因为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盖 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动词,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慧褒始舍于其址
3.有泉侧出 4.入之甚寒,问其深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名→动,筑舍定居
首页
下页
知识卡片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 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 (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有时 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 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古代 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 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首页 下页
课堂小结
第四段: 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因为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 主谓之间 使动:弄错 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动:识其本名 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 ……的原因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首页
下页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 fǔ 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 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 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这篇游记写的是作者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历。 作者曾为自己轻易地放弃而懊悔不已。启示 是深刻的:其一,见世上之神奇雄伟、美丽 奇特景观,常在险远,故行事当 “尽志”无 悔;其二,感仆碑之“华山”音误,后世谬 传“何可胜道”,故治学当“深思慎取”。 作者借游褒禅山,说明无论是建功立业、治 学或是办其它事情,都要矢志不渝,人尽其 力,物尽其用,讲究方法,深思慎取以达致 成功。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 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 洞又称“碑洞”。
首页
下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 (共61张PPT)

写作特点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1.介绍褒禅山概况 山 → 略 碑 → 详 前洞和后洞概况
→
略 详
第一部分 记游
前洞 → 略
后洞 → 详
→
略 详
↑
2.记华山洞经过 华山洞的心得
经过 →
略
游后洞经过 议志 → 详 议力 议物 略
↑
补叙经过、 详 写心情
→
第二部分 议论
详 略
↑
问题探究:
前洞
后洞 追记后洞中所见 → 并表示遗憾心情
这一段主要为记游部分,那么作者游了那些地方? 结果怎样?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记游洞经过
悔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名→动,命名,起名。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名→状,往东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判断,为,是阳:山南水北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判 断 句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寺 、山之___ 碑。 名 、山之___ 洞 、山之___ 山之___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到达 / 帮助
第三段:重点词句
至于幽暗昏惑
于人为可讥 其孰能讥之乎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悔
第二段中运有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 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 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
2、不随以止也(省略句) 3、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议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仆 其文漫灭 碑
音谬
古书之不存 谬其传
何可 胜道 也哉
逻辑 严密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第四段:重点词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后世之谬其传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而莫能名者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何可胜道也哉 尽,完 / 说,动词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的原因
•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
之阳名之也。 •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
文犹可识曰“花山”。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
也。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叙
记游洞经过
前洞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褒禅山旅游线路图
朗读正音
1、庐冢(zhǒng) 2、盖音谬(miù)也 3、窈(yǎo)然 4、咎(jiù) 5、无物以相(xiàng)之 6、何可胜(shèng)道 7、王回深父(fǔ) 8、今言“华(huā )”如“华(huá )实”
之“华(huá)”者
整体感知
结构关键句——
“于是予有叹焉”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 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结构梳理
• 第一部分(第1、2段),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 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 第一层(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 第二层(第2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 第二部分(第3、4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 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 第一层(第3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 的重点。
• 第二层(第4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 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 第三部分(第5段),是记游的结尾。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_名_、山之__寺_、山之___洞、山之___碑。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 文字?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 悔矣
第三段重点词句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因为 / 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 而且,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到达 / 帮助
至于幽暗昏惑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于人为可讥 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 作用: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第一部分: 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一、介绍褒禅山概况 二、记游华山洞经过
前洞记叙简略 对比 后洞记叙详细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议
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 出立志的重要性;
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余之 所得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 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 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 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 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 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 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关于褒禅山
据安徽省含山县县志记载,褒禅山 也叫华山,由两山组成,东西走向,成 条形。其西原名华山,为慧空禅院的所 在地。禅院东五里,为华阳山,因其在 华山之阳而得名,又名兰陵山。今统谓 之褒禅山。华阳山有前后二石洞,称华 阳洞。其后洞为王安石所游之洞,仅能 容一人通过。
游
褒
王 安
禅
石山
记
学习目标
★ 掌握“乃”“道”“盖”“文” “然”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 “其”的不同用法。
★ 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 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解题
•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 杂记。
•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 本朝人尚理 ——严羽《沧浪诗话》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 介词结构后置句
不随以止也 =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此余之所得也 判断句
古今异义
1、非常:古今异义。这里指不平常。今 作程度副词,很,十分。
2、至于:古今异义。至,到。于,介 词,引出到达的场所。今义:①达到 某种程度;②行文中另提起一事。
特殊句式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
返回
王安石其人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 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 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 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 (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 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1086年司马光 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 又称“王文公”。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 改革家”。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略句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 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 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 王安石记。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 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
• 介绍褒禅山概况
• 行文顺序 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 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看出本名⑤→ 指出音谬⑥
第一段的重点字词
•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而卒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