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报告
国家科技创新工作报告

国家科技创新工作报告国家科技创新工作报告是中国领导每年提出并发布的一份工作报告,旨在总结前一年科技创新领域的进展与成就,并提出下一步的发展任务和目标。
本文将围绕国家科技创新工作报告,以解答你提出的问题为主线展开,包括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领导的角色与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创新环境的改善等方面。
首先,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科技创新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增加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产出,提升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家科技创新工作报告中强调了科技创新在国家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创新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工作要求和目标。
其次,领导在科技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国家科技创新工作报告强调了领导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领导必须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制定科技创新,扶持和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
领导还应加大对创新项目的财政支持和科研项目的审批与监督力度,提高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确保科技创新人员的享受和维护合法权益。
人才培养与引进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
国家科技创新工作报告强调了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加强对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与支持的要求。
领导要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优秀人才的评价和选拔机制,吸引和留住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创新环境的改善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科技创新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市场环境,提高创新活动的自由度和有效性。
在环境方面,领导要加大对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和扶持力度,加快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创新体系,促进创新产业的发展。
在市场环境方面,领导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击科技创新领域的侵权行为,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成功率。
区域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研究

区域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研究
周燕;李泓欣
【期刊名称】《技术与创新管理》
【年(卷),期】2018(039)001
【摘要】提高科技创新竞争力能加快经济增长效率,改善产业结构,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创建科技创新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因子分析探寻影响中国7个区域科技创新综合水平的主要原因,并使用聚类分析法把科技水平接近的区域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工业企业科研项目与投入,教育与科研机构科研能力与区域高技术产业科研能力是影响整个区域科技创新竞争力的主要因子.将技术创新与区域的教育创新结合,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总页数】7页(P27-33)
【作者】周燕;李泓欣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3
【相关文献】
1.区域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研究 [J], 任非;刘徐益
2.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下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J], 张铁山;白慧林
3.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J], 鲁静
4.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J], 扶丹红
5.2020年安徽省科技创新评价研究
——基于《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 [J], 彭良玉;桂文娟;盛玮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调查报告

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调查报告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发展指标,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一、概述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竞争力之一,对实现经济增长、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调查报告基于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详细调查研究,分析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覆盖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科技从业者和相关专家。
数据采集涵盖了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政策环境、人才培养等方面,以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与问题。
三、调查结果1. 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水平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水平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中国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并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仍存在一定差距。
2. 关键要素评估在关键要素评估中,我们发现科技人才储备、科技研发投入、创新创业环境等是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尽管中国在这些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增强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环境的支撑力度。
3. 创新政策评价调查发现,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政策,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然而,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整合、落地与评估,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起到促进科技创新的作用。
四、问题与建议1.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中国科技创新需要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支撑,要加强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创新能力培养,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加强人才流动和交流,提高整体创新水平。
2. 提高科研投入水平加大科研投入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政府在科研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方面应加大力度。
同时,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
基于大学排名的高校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

指标 , 本科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自然 科 学研 究 、社
会 科学 研究 为 二级 指 标 ; 2 0 1 1年 以 办学 资 源 、 教 学
水平 、 科学 研究 、 学 校 声 誉 为 一级 指标 , 首 次 引入 中
国大学分类型竞争力排行榜 , 提高 了中国一 流大学 的评选 比例 ; 2 0 1 2年 增加 了高 校 网络 声 誉 调查 及 网 络影响力指标 , 更加 重视高校 的绩效指标和创新 能 力指标 。
排行 榜等 5 5 5个榜单 。 ( 三) 网大 的《 中 国大学 排行 榜》
网大的《 中国大学排行榜》 主要使用特尔斐调
查法 , 评 价指 标体 系相 对 比较 简 化 , 2 0 1 3年设 声 誉 、
2 0 1 3年 , 《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针对
重 点大 学设 置 办学 资 源 、 教学 水 平 、 科 学研 究 、 学校 声 誉 等 4个 一级 指标 , 而对 一 般 大学 则 去 掉 学 校声 誉 指标 ; 拓 宽 了大学 评 价 的对 象 和范 围 , 一 般 大学数
( 二) 武 汉 大学 中国 科学 评价 研 究 中心 的《 中 国 大学 及学 科专 业评 价报 告》 武汉 大学 中国科学 评 价 研 究 中心 的《中国 大 学
对高校教育政策 的制定 、 教育质量管理 、 专业及学科 建设 、 课 程 改革 等方 面产 生 了积极 的指 导作 用 。
质 量 管理 、 专业及 学科 建设 、 课程 改革等 方 面产 生 了积 极 的指 导作 用。 分析 了当前 中国大 学评价 与
排行 榜 的发展 趋 势 、 评 价 方法及 指标 体 系, 提 出建 立基 于 大学排 名 的 高校 科 技 竞 争 力评 价 指 标 , 准 确认 识 和定位 学校 的科 研 工作 , 提 高科技 竞 争力 , 促 进 大 学的全 面发展 。 关 键词 : 大学评价 ; 大 学排 行榜 ; 大学评 价指标 ; 高校科技 竞争 力 大学 是普 及 和传 授 知 识 、 从 事 学 术 和 科 研 活 动 的高 等学 府 。大学 评 价是世 界 各 国都 非 常关 注 的一 项工 作 , 尤其 在知 识 经济 的时代 , 社会 各 界越来 越关 E I( 工程 索 引 )等数据 源 上 的发 文量 和 引 文量 为 参 考 依据 。 随着大学 评 价 内容 的多 样 化 , 现 行 的 指 标 体 系更 为完 善 , 评 价 指 标 逐 步 发 展 到 分类 、 分学科 、 分 专业 、 多指 标 、 多级 指标 , 力求 从学 校 的科学 研究 、 教 学水平 、 同行专 家 的评价 、 毕业 生 的社 会贡 献 等多 个 方 面对学 校 的教 学 、 科 研 及 整 体 实力 水 平 进 行 客 观 全 面的综 合评 价 。
中国区域创新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与空间差异性分析

中国区域创新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与空间差异性分析吴鸣然;赵敏【摘要】科技创新竞争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是其增强的基础.本文根据区域创新竞争力内涵构成的原则,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对2013~201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创新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竞争力大致呈阶梯状分布,并突出地表现出"沿海化"倾向.应该看到,这种创新要素和创新活动的区域集中趋势,是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由市场与政策的双重作用形成的.因此,在未来发展中,提升区域创新竞争力需要利用市场的力量发挥比较优势,并利用政府力量加大扶持力度.【期刊名称】《上海经济》【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13页(P78-90)【关键词】区域创新竞争力;评价系统;主成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作者】吴鸣然;赵敏【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思想库,江苏南京 210098;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思想库,江苏南京 2100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2.1一、绪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省市经济在竞争中表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然而,近年来随着环境资源承载力逐渐下降以及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旧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科技创新渐趋成为衡量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为了有效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以全面促进中国创新竞争力的提升。
虽然中国经过多年努力,区域间束缚创新要素流动的障碍逐渐被清除,各创新主体之间合作互动机制日趋健全,创新竞争力取得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然而,中国作为一个不同区域间在地理条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均非常突出的巨型经济体,各区域创新竞争力不平衡的现状会阻碍创新要素整合,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创新驱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在近年来不断提升。
这一点从多个方面都可以得到证实,包括科技领域的成果、技术专利的申请数量以及科研机构的全球排名等。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原因以及对全球科技发展的影响。
一、科技领域的成果中国在各个领域的科技成果日益显著,例如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基因编辑等。
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在国内取得成功,而且在国际科技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中国科技企业的快速崛起以及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的努力,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技术专利数量的提升中国的技术专利数量也在不断增长。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报告,中国在2018年的专利申请数量超过了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总和。
这表明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
技术专利的增加不仅证明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活跃度,也为中国在国际竞争中争取更大的话语权提供了保障。
三、科研机构的全球排名中国的科研机构在全球排名中也有所上升。
随着中国政府对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科研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中国的科研机构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崭露头角。
例如,中国科学院被《自然》杂志评为全球科研机构排名第一的机构之一,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高校也在全球高校排名中名列前茅。
这些进步不仅提高了中国科研机构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也增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提升背后离不开几个重要因素。
首先,政府的支持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府在科研投资、人才培养以及科技创新创业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科学家和企业家积极投入到科技创新中。
其次,科研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也是关键。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优秀的人才支持。
同时,中国还采取了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的政策,吸引了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来到中国从事科技创新工作。
此外,中国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教育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教育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近年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创新能力的崛起,高校的科技创新也成为了教育部关注的焦点。
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教育部积极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讨论教育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原因、措施和影响。
一、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原因1.响应国家发展需求在新时代,科技创新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教育部有责任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以满足国家的发展需求。
2.引领未来发展趋势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
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研究基础,具备成为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军者的潜力。
教育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旨在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3.提升高校科研竞争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提升高校科研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育部重视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通过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高校在科研领域的竞争力,推动中国高校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力。
二、教育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措施1.加强科研投入教育部增加了对高校科研的投入,鼓励高校扩大科研团队规模,提高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此外,教育部还鼓励高校与企业、研究院所等组织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优化科研评价体系为了更好地评价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教育部不断优化科研评价体系,建立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通过科研成果的评价,激励高校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创新,提升科研水平。
3.强化人才培养教育部鼓励高校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同时,高校也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创新平台。
三、教育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1.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教育部的推动使得高校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智慧创新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慧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各界投身智慧创新事业。
本报告旨在总结过去一段时间我国智慧创新的发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发展方向。
二、智慧创新的发展情况1. 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为智慧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 产业发展我国智慧创新产业快速发展,涉及智能硬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多个领域。
其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已成为全球竞争的热点。
3. 企业创新我国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在智慧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成为全球智慧创新的重要力量。
4. 人才培养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加大智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高校开设相关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三、存在的问题1. 创新能力不足我国智慧创新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2. 产业链不完善我国智慧创新产业链尚不完善,部分关键环节依赖进口,影响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政策措施在落实过程中存在不到位、不均衡等问题,影响智慧创新的发展。
4. 创新生态不健全我国智慧创新生态体系尚不健全,创新资源分配不均,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
四、未来发展方向1. 提高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创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2. 完善产业链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创新产业集群。
3. 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执行力,为智慧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4. 建设创新生态加强创新资源共享,培育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推动智慧创新生态体系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
7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18
90
125
182
内蒙古大学
119
80
190
131
昆明理工大学
120
97
113
229
广西医科大学
121
157
134
52
沈阳工业大学
122
108
117
163
西南农业大学
123
94
161
219
太原理工大学
124
156
85
191
成都理工大学
125
138
133
83
河北大学
14
6
四川大学
13
12
20
49
武汉大学
14
15
18
39
山东大学
15
31
7
34
东南大学
16
17
16
41
天津大学
17
24
13
21
中国农业大学
18
10
31
30
中南大学
19
16
22
37
同济大学
20
13
32
47
厦门大学
21
22
19
15
中国海洋大学
22
35
15
16
大连理工大学
23
23
23
33
哈尔滨工业大学
24
18
108
113
107
74
天津中医学院
109
167
14629江苏大学11088116
186
成都中医药大学
111
84
335
66
中国人民大学
112
67
312
479
浙江工业大学
113
161
71
149
沈阳农业大学
114
115
101
107
南昌大学
115
143
80
101
深圳大学
116
105
121
94
四川农业大学
117
67
66
69
111
首都医科大学
68
93
91
18
首都师范大学
69
99
58
53
暨南大学
70
76
83
44
湖南师范大学
71
64
96
104
中国药科大学
72
74
90
48
山东科技大学
73
107
50
92
云南大学
74
62
106
112
西南石油学院
75
57
110
173
燕山大学
76
87
64
86
山西大学
77
89
66
69
郑州大学
158
77
河北工业大学
89
114
62
91
福州大学
90
83
88
87
陕西师范大学
91
185
59
76
南京林业大学
92
65
154
207
天津师范大学
93
162
65
62
哈尔滨医科大学
94
101
87
63
华南师范大学
95
102
92
65
重庆医科大学
96
85
142
54
南京工业大学
97
109
67
166
温州师范学院
98
311
34
57
中国矿业大学
25
26
21
25
华南理工大学
26
34
17
4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7
25
24
11
北京师范大学
28
19
41
38
北京科技大学
29
29
29
17
西北工业大学
30
20
45
50
兰州大学
31
28
30
36
中国地质大学
32
33
27
26
华东理工大学
33
43
25
28
北京理工大学
34
30
38
85
华中农业大学
38
48
72
北京林业大学
47
53
44
31
南京农业大学
48
36
99
98
西南交通大学
49
41
55
88
哈尔滨工程大学
50
71
36
8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1
42
61
10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52
44
70
68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53
50
115
19
西北大学
54
58
53
43
南京财经大学
55
309
46
8
上海大学
56
55
52
123
135
150
109
15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36
171
206
55
青岛大学
137
137
138
134
南京中医药大学
138
116
195
151
大庆石油学院
139
129
162
144
新疆大学
140
118
150
245
广西大学
141
123
143
262
福建师范大学
142
148
164
110
安徽医科大学
143
176
172
82
南京理工大学
57
61
57
78
东华大学
58
59
54
120
青岛科技大学
59
141
40
40
中国医科大学
60
79
60
22
北京交通大学
61
52
89
13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62
54
76
84
南京师范大学
63
73
56
89
大连海事大学
64
81
51
79
华南农业大学
65
56
82
102
东北林业大学
66
60
73
116
东北师范大学
75
27
福建农林大学
99
92
126
75
华北电力大学
100
110
74
126
西安理工大学
101
106
77
138
湘潭大学
102
98
86
130
安徽大学
103
95
111
96
华中师范大学
104
112
114
58
扬州大学
105
122
81
109
江南大学
106
82
132
136
天津医科大学
107
86
163
8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126
169
112
90
湖南农业大学
127
166
100
135
河南大学
128
100
173
158
广东工业大学
129
134
124
129
贵州大学
130
227
93
95
宁波大学
131
126
120
175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132
233
108
70
西南师范大学
133
154
119
114
上海中医药大学
134
104
175
171
上海理工大学
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报告(
学校名称
总排序
投入序
产出序
效率序
清华大学
1
1
1
1
北京大学
2
2
5
5
浙江大学
3
3
2
7
复旦大学
4
4
3
2
南京大学
5
6
4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
5
11
10
上海交通大学
7
9
6
12
华中科技大学
8
8
8
24
西安交通大学
9
7
12
14
中山大学
10
11
10
9
吉林大学
11
14
9
64
南开大学
12
21
214
石家庄铁道学院
161
301
102
161
山东中医药大学
162
205
248
73
沈阳师范大学
163
103
440
458
浙江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