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综述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应用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探析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应用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探析摘要:在西医上,后循环缺血的相关临床症状或者诊断方法都未有却明确的分界的,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治疗难度加大。
而在中医上认为后循环缺血而造成的眩晕而划入“眩晕”范畴,需依据病症辩证治疗。
本文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机以及辩证治疗方法展开分析,旨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眩晕;后循环性缺血;中医药后循环缺血属于发病率较高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该病主要是因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而形成。
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症状是眩晕,该病以老年人居多,且病程较长,治疗难度大。
近年来临床将治疗后循环缺血方向转为中医治疗,关于该方面的报道较多,且在病机和治疗方法均日臻成熟,现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进展加以分析,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分析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机特征体现在标实本虚,而标实表现在痰浊、血淤积、风阳等方面;本虚即气血不足、肝阴亏损和肾精不足等。
平常饮食不合理或者情绪不佳,均能损害到脾胃,继而使脾虚气血化亏损;气虚则致使清阳不升表现,血虚则使肝以及脑腑失养,故出现眩晕;或脾虚无法使水湿运化,水湿长期积累则为痰,而痰湿可使经络堵塞,不利于气血运行,而痰淤积可使脑脉阻塞,使患者发生眩晕、面色苍白、疲倦、进食较少等表现。
人处于中年,极易肝肾之阴有亏损、水不涵木等因素均可导致肝阳上亢,严重时可致动肝风。
素体呈现阳盛或者过于忧虑,可消耗大量肝阴,长期情绪不佳,可郁结肝火,伤及肝阴;阴虚可导致制阳,使肝阳上亢,扰乱清窍,出现眩晕。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主要表现在眩晕头疼,面红目赤或者眼睛干涩、口苦难食、腰膝酸软等。
祖国中医提出眩晕主要病位在脑部,和肝、肾以及脾紧密相连,其中以肝部为主,该病多标实本虚,虚实相容。
2 辨证治疗方案2.1 风痰上扰型治疗曹慧珍[1]认为对于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采取噪湿以及祛痰之法,故提出应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该方剂主要由半夏、甘草、茯苓、川芎、橘红以及当归、天麻,由甘草调和;对于恶心呕吐甚者可加用竹茹;失眠甚者可取夜交藤以及酸枣仁用之;肢体麻木较严重者可将黄芪和桑枝放入;口苦者可加用柴胡和栀子;经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高达95.1%。
后循环缺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后循环缺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9-15T07:38:43.80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1期作者:付雪婷杨洋[导读]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因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不足所导致的持续性或一过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
付雪婷杨洋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摘要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因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不足所导致的持续性或一过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
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视觉障碍和走路不稳等[1]。
而笔者将对后循环缺血的中医及西医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眩晕。
一、西医对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1、病因及发病机制:后循环一般是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等系统的总称,主要的功能是向小脑、间脑、丘脑和脑干等部位供血,以使各部位能够正常的发挥作用[2]。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但究其主要的原因可分为一下几个方面:(1)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起始段、颅内段是该病理变化的好发部位;(2)栓塞:是本病最常见的发病机制,其中心源性和动脉源性栓子为主要来源;(3)穿支小动脉病变:尤其是桥脑、中脑和丘脑处的小动脉易发生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
2、诊断:本病常见症状为头晕、眩晕、恶心、头痛、肢体以及头面部的麻木或感觉异常、视觉障碍、走路不稳等,同时可伴有构音障碍、Horner征、眼球运动障碍以及共济失调等。
王朝霞[3]等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视频眼震图可以在患者出现体征前检测出脑干功能是否异,鉴别出PCIV和前庭末梢性眩晕,对以眩晕为主诉的 PCI 患者诊断价值明显。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对临床诊断、评估病情及预后发展可以提供直接的证据,主要包括形态学和功能学两类:形态学包括有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功能学包括经颅多普勒、颈动脉超声等。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治疗分析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治疗分析发布时间:2022-09-27T05:21:43.126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13期作者:贾巧巧[导读] 目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治疗,总结相关临床经验。
贾巧巧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摘要】目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治疗,总结相关临床经验。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从我院中选择该病例100例,入院时间均在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按照姓氏排序进行分组,传统组与责任组均为50例,传统组接受西药治疗,责任组接受中医治疗,其余治疗条件均一致,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结果。
结果:责任组患者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2.00%、94.00%明显高于传统组40.00%、70.00%,说明责任组的整体疗效更为确切,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责任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32.89±2.03)分,传统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31.98±2.17)分,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责任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9.44±1.46)分,传统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17.28±1.39)分,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
结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应用中医治疗,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加快患者的恢复。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治疗;疗效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病,患者会表现出恶心呕吐、头晕、目眩、出汗等症状表现,多发群体为中老年群体。
临床中多采用西药治疗,有着良好的疗效,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不适用于长期用药。
中医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易于群众接受。
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是验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治疗效果,具体操作内容如下所述: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为了验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治疗效果,对我院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的患者中随机抽取了10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按照姓氏排序来抽取分为传统组与责任组两组各50例。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
但当前临床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较为棘手,一直以来都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为了进一步提升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效果,笔者对当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总分析,以期为提升临床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治疗;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而导致的一种疾病,临床数据显示后循环缺血的发病率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20%左右,根据患者的缺血程度及眩晕持续时间,临床将其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1]。
而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首发症状,在老年人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病程漫长、难以根治、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等特征,导致临床治疗非常棘手[2]。
中医和西医对该疾病的治疗均有研究,且疗法各具优势,为了提高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水平。
以下就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阐述。
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治疗1.1中药汤剂治疗中医认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机体气血不足、痰火上逆而引起的[4]。
因此,中医认为对于该疾病的治疗需从活血补气、祛痰通经入手[3]。
因此,中医常用活血补气祛痰法对患者进行治疗[4]。
有学者用补阳还五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治疗,并与常规西药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补阳还五汤治疗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得到了95.5%,显著高于单纯西药治疗的患者,且对比两组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补阳还五汤治疗患者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的患者[5]。
这表明中药汤剂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中可发挥明显的优势,值得推广。
1.2中医针灸治疗针灸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中也有明显优势,有学者以7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35例。
近三年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综述

[8 hw MY, o 1】C o G b MH,iL Pe it gted p fisr o f T K.rdci h e t o et n o n h n i l ts e o be lm ned b n h b s【 J C ri h r a e —i dd u l— e n or c i t e J a o o cV c f d u o l a u 】 dt a s
e d b n h a t b sCor lt n e t e ci ia i r sin a d n o r c i u e . rea o b we n lnc o l i l mp e so s n
位 中的应 用『. 东医 药, 1,11) J山 1 2 1 (8 0 5 .
【] 9欧阳葆 怡 , 晓晖 , 温 梁丽 霞. 腔 支 气 管导 管 型 号选 择 分析 . 双 中 华麻 醉 学杂 志 ,0 1 16 :6 — 6. 20, ( )36 3 8 2 【0 aai Mi o Sq a a e aBoci jr u 1] qh oL y t M, i t .r hai uydet N r m a o uy m H, 1 n ln o dui lm nedboci b[.yh ea 0 6( . ohe u e nor h lu e ] ouG k , 1, 5 - n a t JK 2 14 )
masv rl a v lpig fo te mo t u n c a i a e t— sie a e k de eo n r m h uh d r g me h n c lv n i i i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药研究进展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药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7-03-20T17:39:36.1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2期作者:卢中莲[导读] 应用丰富的检验手段及先进的影像学手段辨病,应用中医传统理论辨证,可为临床用药的选取提供有力参考依据,进而发挥理想的治疗作用。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内科广西南宁 530001摘要:西医学观点认为,针对临床收治的后循环缺血病例,实际上为一种非正常的相对缺血状态,但不管是对病例实施影像学检查或是分析其临床表现,均无法对此状态进行有效界定,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
中医将本病引发的眩晕归属于“眩晕证”等范畴,以“风、火、痰、瘀、虚”为病机,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给予中药行辨证论治治疗,临床效果确切。
本文先从本病的病因病机展开分析,并总结临床辨证辨治情况,包括气虚血瘀型、痰瘀交阻型、风阳上扰型、肾精亏虚型等,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参考依据。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药;研究进展后循环缺血指发生在枕叶皮层或脑干等处的缺血,由后循环动脉闭塞或狭窄所致。
临床多以眩晕为主症,有或无意识障碍、耳鸣、肢体麻木、呕吐等症状伴发[1]。
中医将后循环缺血眩晕归属于“中风先兆”、“眩晕”等范畴,本次研究就中医药治疗本病概况加以综述,现浅谈如下。
1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以老年人为好发群体,其以虚为本,以瘀、风、火、痰为标,中医学有多种对其的阐述[2]。
《伤寒杂病论》记载:心下有痰饮,目眩。
现代中医学认为,脑为眩晕发病部位,与肝、肾、脾脏有一定关联,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以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为主。
2 临床应用概况2.1 气虚血瘀型此型临床所收治的病例以气短乏力为主要症状,活动后症状程度可加剧,患者表现为面色晦暗、苍白及苔白,需以化瘀、活血、补气治疗为主[3]。
杨晓娟[4]针对其所选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例,在治疗时,于西比灵胶囊常规应用基础上,取补阳还五汤方加减加用,对照组单用西比灵胶囊,结果示,相较对照组,两种药物联用的观察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情况更为理想,临床总有效率居更高水平。
新版中医单病种—眩晕(后循环缺血)

眩晕(后循环缺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 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中医药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综述·中医药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丁 燕(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摘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此病患者易发生脑血管意外。
中医药疗法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主要是对有关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29-(2020)06-0015-0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又被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肢体共济失调、构音或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等[1]。
中老年人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高发群体。
临床研究发现,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常合并有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基础疾病。
如何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目前临床上研究的热点[2]。
在本文中,笔者对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进行以下综述。
1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于“眩晕”的范畴[3]。
《丹溪心法》中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景岳全书·眩运》中说:“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医灯续焰》中说:“眩晕者,多属诸风,又不独一风也,有因火者,有因于痰者,有因于死血者”。
中医学者们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机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
但多数学者认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瘀血阻窍是此病的主要病机[4]。
2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2.1 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是由肝阳有余、阳亢化风、上拢头面清窍所致。
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口苦、急躁易怒、舌红脉弦、失眠多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5月关键词:后循环缺血;中医治疗;针灸推拿;综述中图分类号:R681.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0-0109-02近三年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综述邬祥燕**天津市和平区南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0041)2012年3月20日收稿后循环缺血(原称椎动脉型颈椎病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常见病,可出现发作性眩晕、头疼、耳鸣、视物模糊、复视、语言障碍等临床症状。
其本质由于后循环系统,血流速度异常导致对脑干、小海、枕叶、颞叶后部和丘脑等部位供血不足而出现可逆性功能障碍。
该病以中老年为多见,近年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常反复发作,发病率逐年提高。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医的针灸、推拿、牵引、药物等疗法对该病有见效快、疗程短、复发率低、经济实用等特点,现将近三年来治疗该病综述如下。
1针灸治疗高兵兵[1]等取风府、双侧风池、翳明、供血,刺入约20~30mm ,针尖稍向内下方,得气后留针30min ,期间行针3次。
与西药西比灵相比有较好的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48%,对照组为72.22%,经X 2检验2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
李悦芳[2]项丛刺治疗,将76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用项丛刺纵向取下脑户、风府、哑门穴。
总有效率92.1%,对照组常规针刺总有效率89.5%。
陆姝帆[3]等采用针刺风池及“阿是”法取定颈夹脊穴为治疗组与单针刺风池穴进行对照观察。
经过相同疗程的治疗,根据患者治疗前后FS-CSA 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均有所改善,但是治疗组的痊愈率与愈显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1)。
吴远华[4]等采用项八针法治疗,取风池、供血、颈椎旁三针。
供血位于风池直下1寸,颈椎旁三针为第4、5、6颈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患者坐位或侧卧位,针刺风池穴时,毫针向鼻尖或喉结方向斜刺1.5~2寸;针刺供血时,毫针向对侧口唇直刺1.5~2寸;针刺颈椎旁三针时,针尖向脊柱进针1.5~2寸。
总有效率为90.9%。
张绣国[5]等养血补脑针刺方治疗3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主穴取百会、上星、风池、天柱、列缺,配穴取颈夹脊穴、后顶穴,并用口服尼莫地平片作为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83.3%。
徐文源[6]等针刺取百会,上星为主穴,颈项强痛配夹脊穴,视物旋转较甚配太冲,42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3%。
陈日新[7]等用热敏灸治疗,临床观察灸感与灸敏关系,对41例患者,采用特制艾绒艾条治疗,取神庭、大椎穴双点温和灸,每次治疗50分钟,每天1次,7天1疗程,有效率85.3%.,并均有热敏感疗效。
2电针治疗沈华[8]颈夹脊穴电针治疗颈性眩晕41例,治疗组41例,采用长城牌KWD-808I 型全能脉冲电疗仪(江苏省武进市第三无线电厂生产)及TDP 治疗患处,将两组电极分别夹于凤池穴及平第六颈椎棘突的夹脊穴处毫针针柄上,TDP 照患处。
总有效率97.56%,对照组32例,采用毫针针刺总有效率78.13%。
3针推治疗赵光华[9]在颈椎周围软组织及颈项部压痛点等部位进行推拿手法治疗后,选取风池、完骨、天柱为主穴,根据病情的不同,再选取颈部夹脊穴等相关穴位每穴均行针1min 以上,再接G6805电针仪,用疏密波,留针30min 。
治疗颈性眩晕200例,总有效率达98%。
慕强[10]等宣氏推拿配合针刺治疗50例,滑动按压颈椎压痛点,针刺C 2-T 2穴有效率100%,痊愈率96%。
袁海光[11]等推拿手法配合眼针治疗45例,并与口服西比西灵胶囊对照,结果经过10天1疗程,共计2疗程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1.1%。
对照组总有效率75.6%。
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
查其血流速度比较,治疗组较治疗前明显改善39例(86.78%),对照组仅32例(71.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
4针牵治疗周贤华[12]等针刺加动态牵引法治疗48例,对照组30例取百会.风府、天柱、风池、病变阶段夹脊穴针刺,总有效率/86.67%,治疗组4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动态治疗牵引,总有效率93.75%。
5针药治疗张向东[13]等针灸结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针刺治疗,针刺百会、大椎、风池、天柱、夹脊穴、阿是穴,总有效率药,2009,49(34):72.[7]Brodsky JB,Malott K,Angst M,et al.The relat ionshipbetween tracheal width and left bronchial width:Implications for left -sided double lumen tube selection.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2001,15:216-217.[8]Hannallah MS,Benumof JL,Ruttimann UE.The relationship be -tween left main stem bronchial diameter and patient size.J Car dio -thorac Vasc Anesth,1995,9:119-121.[9]欧阳葆怡,温晓晖,梁丽霞.双腔支气管导管型号选择分析.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21(6):366-368.[10]Naqahiro L,Miyamoto M,Suqiyama H,et al.Bronchial injury due to double-lumen endobronchial tube[J].Kyohu Geka,2011,64(5).[11]Venkataramanappa V,Boujoukos AJ,Sakai T.The diagnostic chal -lenge of a tracheal tear with a double -lumen endobronchial tube:massive air leak developing from the mouth during mechanical venti -lation[J].J Clin Anesth,2011,23(1):66~70.[12]崔德壮,王桂祥,刘汉花,等.纤维支气管镜在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1,51(18).[13]Smith DB,Hirsch NP,Ehrenwerth J.Placement of double -lumen endobronchial tubes.Correlation between clinical impressions and bronchoscopic findings[J].Br J Anaesth,1986,58:1317-1320.[14]于建飞.纤维支气管镜评价常规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的准确性.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1):333-335.[15]朱彪,缪长虹,薛张纲,等.气流法在左侧双腔支气管定位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3):204~205.[16]吴建华,陈志远,王玉珍,等.支气管套囊充气法引导双腔支气管插管管端对位[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0,44(6):465-466.[17]侯会文,欧阳葆怡.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对肺隔离和通气效果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26(5):576~578.[18]Chow MY ,Goh MH ,Ti LK.Predicting the depth of insertion of left-sided double-lumen endobronchial tubes [J].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 ,2002,16(4):456-458.[19]叶靖,欧阳葆怡,董庆龙.动态量化通气指标评估老年患者右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3):469~475.[20]任全,龚治平,黄怡真等.用吸引管法指导左型双腔支气管导管满意就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9:246~247.[21]李明星,刘继,周玉萍.“吸痰管通畅法”判断双腔支气管导管前端位置[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6):372.[22]崔德壮,王桂祥,刘汉花,等.纤维支气管镜在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1,51(18).[23]韩梅,王多有,韩枫桐,等.Arndt 支气管阻塞导管和双腔支气管导管单肺通气效果的比较.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1):72.[24]陈素伟,景卫,关善辉,等.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核查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的体会[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4):299.109内蒙古中医药75%,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大椎、风池、天柱、夹脊穴、阿是穴采用中药穴位敷贴,总有效率88.2%。
6药物治疗刘洪涛[14]用活血平肝汤治疗,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予活血平肝汤内服,对照组48例,予氟桂利嗪每次10mg ,每日一次。
15d 为一个疗程。
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49%,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明显改善(P <0.01),组间比较(P <0.01)。
另外有许多学者运用中药治疗此病,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5-17]。
7综合治疗周秀芸[18]等运用自拟葛桂活血汤加针刺拔罐治疗60例,结果60例患者,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总有效率96.7%,无效率3.3%。
刘霞[19]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和中药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多普勒超声检查。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治疗前均明显增快(P <0.01,P <0.05),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刘强[20]中医综合治疗102例,采用颈椎牵引、手法推拿和药物治疗,优53例、良40例、好转9例、优良率91.18%。
贾伟[21]手法推拿配合针刺药物治疗60例,运用拔伸旋转法,以扩大椎间隙剥离粘连,纠正小关节错位,针刺取穴:凤池、完骨、天柱、百会、四神聪、大椎、头维、印堂。
将注射用盐酸川穹嗪粉针剂0.12g ,加入到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用14天。
采用此综合疗法,3周为1疗程,总有效率93.3%。
8结语综上所述,关于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报道大致有针灸治疗、电针治疗、针推治疗、针牵治疗、针药治疗。